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共8篇)

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 篇1

一、社会需求与展望

(一)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业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经营形态。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观光农业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市场性等特征。相对传统农业,观光农业不仅具有一般农业所具有的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功能,还具有旅游观光、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新的功能,这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及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旅游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兴起,此类人才极其匮乏,供不应求。

据考证,我国的观光农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最初居住的城市的居民对郊野景色的欣赏和果品的采摘活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农业和农村对面光农业的全方位建设与开发。近年来,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及其周围出现了许多观光农业与旅游农业园,在园中可以在生活设施齐全的小木屋中休闲、住宿,还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挖野菜、吃野菜等,真正体会到农家的乐趣和田间的恬美,也可以使家长和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会自然之美。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

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以2010年为例,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二)重庆市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重庆市直辖以来,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带来了盘活地方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激活消费市场、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等良性效应,为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重庆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重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17-18℃,冬季温暖、夏季高温的特殊性和地形小气候的多样性等三大气候特征,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果树生长。

2、富集的农业资源。重庆的主体性、多样性气候明显,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或最适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此外,山、水开发颇具潜力。全市山地5.2万平方公里,山区农林特产种类众多,目前尚处于初开发、待开发阶段,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域面积达到1068平方公里,极具开发潜力。

3、丰富的旅游资源。重庆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也初具规模,为重庆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

4、广阔的客源市场。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据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专家段瑜介绍,重庆观光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生态农业示范区,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信息农业示范园、农业机械化示范园、立体种养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等。

二是旅游农业园区,包括各种观光农业园(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观光养殖场等)和各种休闲农业园(休闲渔桑场、休闲生态园等)。重庆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属于该类型,如璧山古老城生态农业园区、潼南县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永川秀芽茶叶观光基地、永川市黄瓜山百里果乡农业观光园、北碚金果园农业观光园区、忠县“中国柑橘城”等。

三是都市农业园区,包括各种市民农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菜篮子”工程。主要是处于交通设施发达、与市场联系便捷、居民密度较高的重庆几大主城区之中,位于交通走廊、城市建筑之间。园区农业一般规模有限,面积多在100公顷以下。

四是森林公园辐射区,是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木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综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它自然景观为主体或背景,如重庆黔江农业观光园,它是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辐射接待区,位于其东面,以森林公园作为其背景和依托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

五是农家乐,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的一种散点小户型的农业观光园,常依托风景区而建,规模一般较小。重庆的农家乐近年来发展迅猛,并且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重庆南山、渝北的统景、北碚金刀峡、缙云山等景区以及远郊的璧山、江津、永川等地均可看到经营得非常红火的农家乐,一些地方的农家乐已发展成上档次、成规模的农家乐片区。

对于重庆市观光农业的长远发展及总体布局,有关建设部门已制定出总体规划,将全市分为三大区块,形成以三峡风景线、大足石刻线、武隆风景线主要景区为依托,以重庆西部、东南、东北区域、区县小城镇为依靠,辐盖周边小区域,小景点、核心休闲点为补充的三级旅游架构,走“特色+健康”的发展道路,同时带动和促进全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三)观光农业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5月12日,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增设了观光农业经营等85个新专业,而在此之前,全国只有仙桃职业学院等极少数高职学校开办,而且开办时间均在2005年之后,可以说,观光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滞后已经成为非常显著的矛盾。观光农业经营专业是农学技术专业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复合性专业,我校在战略规划的延伸向涉农专业时开设此专业,将有效地缓解本市、本地区对观光农业建设与管理人才的缺乏现状。

二、设置观光农业经营专业的可行性

(一)教学实践条件

目前,学校建设了导游讲解实训室、园林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基地,另外天赐温泉、巴驿轩等农业旅游场所,以及周边的农家乐等都可建设为实践教学基地。

(二)相关学科和专业群的情况

我校目前设有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园林专业等都很成熟。观光农业专业与上述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开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课程与师资情况

目前学校拥有能胜任观光农业专业方面教学、科研、推广的专职教师10余人,学历水平高,科研能力强,都有较高的教学及实践能力,可以承担专业理论及技能方面的教学。

三、观光农业经营专业的筹建措施

(一)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我校的办学方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转业者创新业,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教育的支持。”

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生产管理办法也要与之相适合,一要保证教学,二要与社会接轨。实施项目教学法,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和生产任务的共同完成。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模拟企业化管理,按企业程序运作,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地演习,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消除毕业

后熟期。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服务,建立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在互惠双盈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一、产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观光农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时期我国观光农业经营企业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休闲度假村、农家乐、观光农业景区景点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三)专业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职业汉语、计算机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3)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

(4)掌握观光农业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5)掌握植物生长与环境、农业生态学知识;(6)掌握美术基础、建筑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7)掌握植物学、生态学、气象学、植物生理生化等生物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8)掌握观光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3)具备商业应用文的写作能力;(4)具有观光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5)具有观光旅游导游能力;

(6)具有观赏植物与动物的栽培与养殖等基本技能;(7)具备现代观光农业产品营销能力。(8)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及处理能力;(9)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3、素质结构:

(1)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较高的文化素质;(3)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文明的举止;

(4)社会的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身心承受能力;

(5)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4.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要求:(1)助理观光农业师(2)观光农业师

(四)就业岗位

主要面向生态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型综合性农业开发区、旅游公司、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组织就业。还可面向现代观光农业行政与技术管理部门,从事观光农业认证、观光农业执法、观光农业组织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工作。具体包括:

1.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人员; 2.观光农业园生产管理人员; 3.观光农业园区技术服务人员;

4、其他旅游景区导游人员。

(五)主要课程:

课程覆盖农业技术、旅游管理的领域。主要课程包括:英语、信息技术基础、观光旅游基础知识、花卉园艺技能、观光农业服务礼仪、乡村导游操作实务、观光导游讲解、农业景区(点)服务、观光农业经营基础、插花、茶艺、农家乐餐饮服务等课程。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导游讲解技能训练、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技能训练、插花技能训练、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技能训练等,安排专门的实践活动时间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第三学年,学生到各企业顶岗作业,通过岗位实训,使学生基本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群工作能力。

(七)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推进各项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品牌内涵的有力保障。因此,本专业将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各项日常工作作的首位,将选派部分教师与合作单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开拓教师的学科视野,保持专业敏感度,提高技术水平;选派部分教师兼职合作单位的技术工作,或引进部分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与相关单位的技术人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充实外聘兼职技术人才库。通过规划与努力将会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办好本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加强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八)实验、实训体系建设

1、完善实验/实训材料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科实训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规范实验课的教学管理。

2、实验/实训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结合学校对涉农专业建设的推进,建设本专业的实验室,提高旅游服务、农业栽培技术等的训练水平;利用旅游专业现有实训条件,加强导游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3、大力开发周边实习基地。

进一步扩大与休闲农业观光企业及农科院的合作与协作,建立更加广泛、实用的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条件,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九)教学研究与产学研结合

和农业旅游企业、农科院及其他企业紧密合作,加强教学研究与产学研结合。

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生产管理办法也要与之相适合,一要保证教学,二要与社会接轨。实施项目教学法,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和生产任务的共同完成。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模拟企业化管理,按企业程序运作,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地演习,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消除毕业后熟期。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服务,建立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在互惠双盈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一、产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结论

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 篇2

一是对农业人口的影响。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城市现有劳动力无法满足其需要, 由于工业劳动收入高于农业劳动收入, 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使的农村人口大量减少。

二是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现代化的农业机具, 这些机具能成倍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 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化肥、农药、良种, 并且能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上述两方面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工业化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方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其中心意思就是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组建经营方式。研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要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 中国国土面积很大, 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 经济发展进程不同, 注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可能是统一模式, 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农业经营方式, 比如家庭农场,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承包种植大户, 专业生产龙头企业。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形成条件的主要体现

一是农民承包地的产值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大幅减少。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来看, 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当农民承包地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占一半以上时, 农民不会放弃在承包地上的农业生产, 每到农忙时, 农民都会请假回到农村务农, 而且, 有几个劳动力的家庭一般会有一至两个主要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 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在这种生产力条件下, 是不可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 因为农民承包地的产值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不可能放弃这块收入。

2005年到现在, 随着中国劳动力工资的不断上涨, 农民承包地的产值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1〕导致很多地方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来看守承包地, 承包地收入逐渐变得可有可无, 在这种情况下, 已经有很多农民选择出租自已的承包地, 这让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

所以, 从中国的发展过程看,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之一就是农民承包地的产值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大幅减少。

二是城市能够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工业的发展, 可制造出大量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 农业机械化工具的应用, 会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 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如果不能在城市找到工作, 农业机械就不能得到应用, 农业生产还得维持传统生产方式。

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能消化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则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就可以替代转移的劳动力工作量, 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体现在规模化经营上, 如果是小块分散的农地, 机械化生产就会导致生产出现亏损, 因此, 当农业机械化生产取代人工生产时, 对应的生产方式只能是规模化经营方式, 不能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 农村50岁以下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城市务工, 留在农村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尽管在城市就业带有很大不确定性, 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 整体用工能力基本能消化现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劳动力, 这一点从劳动力工资的逐年上涨、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中均可得到证明。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已经能够消化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庞大的劳动力人群, 这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要让农业生产实现稳定的生产和消售, 农村基础设施的条件具备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形成条件之一。

当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经营时, 生产产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销售, 只有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一些基础条件, 农产品才能顺利实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用电、农村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工程基本都属于政府财政支出工程项目, 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是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项目, 没有这些项目的建设,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不可能进行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积累影响很大, 以四川为例, 成都平原自然条件非常好, 成都及周边地区经济积累丰厚,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充分, 所以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程度远高于四川省内的其它地区, 比如四川宜宾地处深丘山区, 经济发展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比成都差很多, 其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比较而言, 就很落后。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由于地处连片的大平原中, 自然条件良好, 尽管所在区域经济积累程度不如沿海, 但在国家财政支持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良好, 其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非常高, 农业生产效率远高于小农经济, 成为了全国的大粮仓。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是否具备, 直接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进程, 只有具备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农业规模化经营才能成为可能。

四是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从我国的发展过程来看, 由于农产品属于不能大幅涨价的基础产品, 国家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低价充分供应, 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支持, 如减免了农业税的征收, 对种粮农户发放直接补贴, 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发放现金补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财政支持, 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才有利可图。否则, 农产品的生产将不可持续。

国家对农产品的财政支持体现在每亩地上很少, 但是体现在几百亩地上, 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鼓励了农业生产者从事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 在国家财政支持下, 农业劳动者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 可以取得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减人不减量, 确保了全社会的农产品供给。如果没有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 大规模种植农产品将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这就表明, 农业规模化经营尚不具备基础条件。

综上, 其实就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分析, 工业化的成就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农业规模化经营形成条件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充分条件。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建立在对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准确判断基础之上, 需建立新的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因素

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 可以看到,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了世界上现有的生产技术, 主要工业品供大于求, 国内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城市生产需要基本能消化从农村转移出来的近3亿劳动力,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向必然会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因此, 围绕这个发展趋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必须的,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未来, 有计划转移安置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已列入发展规划, 如果每年转移2000万农村人口进城, 意味着有2000万的农村人口会放弃农业劳动, 耕地会进一步集中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手中, 这已经指明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所以, 研究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未来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因素会有哪些?我们在制定发展计划时, 必须考虑到一些有可能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相关因素, 针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 可以更好的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保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1. 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因素之一: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核心内容就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平台基础上, 不断创新研发出新的产品。

我们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 仅仅初步在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之间达到平衡关系, 这个平衡关系是动态的, 存在两种发展可能, 一是工资不断增长, 就业机会继续增加;一是工资下降, 就业机会不增反降。

工资不断增长, 就业机会继续增加和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只有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销售更多产品, 这样才能保证工资的不断增长和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

目前, 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生活在城市, 他们的工作地点在城市, 但他们的身份户口都在农村, 他们手里都有承包地, 在他们成为城市市民以前, 他们不可能转让出手里的承包地, 而他们能否成为城市市民, 则取决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也就是说城市经济能否增长、增长速度影响到农民工成为城市市民的进度, 城市经济增长快, 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数量就多, 反之则少。当农民工成为城市市民时, 承包地会相应转让,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度就会加快。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 就是工资下降, 就业机会不增反降, 那么农民工就不能成为城市市民, 也就不可能转让出承包土地, 农业规模化进程必然受阻。

因此, 中国经济能否转型升级, 直接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的进程, 当我们在制订规划时, 我们要紧密关注经济发展的进程, 备份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因素之二:城市的高房价必须有效控制。

农民成为市民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在城市有自已的住房, 城市高房价的存在会让农民买不起住房, 也会影响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 从现在的情况看, 房价的拐点正逐渐形成, 理由是:

(1) 房屋的制造能力越来越强。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建造房屋的速度越来越快, 房屋越造越多,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当逐步达到平衡点时, 房价就失去了过快增长的基础, 会如同现在的电视、手机等消费品一样, 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失去价格上涨的动力。

(2) 行政调控手段效果正逐渐显现。限购、限价等限制投资, 投机性购房需求的措施在住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有效地限制了需求, 从而控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 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出现。

(3) 国五条后, 卖出手里二套房的人, 基本没有再次进入房屋市场, 随着中央对公务员个人住房的登记制度的建立, 以及房产税的预期的增强, 都打消了人们对住房投资前景的预期, 更多的人卖出了手里的多套住房。

综上分析, 可以认为, 在房价仍然上涨的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房价过快上涨的基本面正逐渐消失, 未来农民工肯定能在城市拥有自已的住房, 从而完成城市化进程。

3. 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因素之三: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会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土地的集中经营, 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 土地的集中经营绝大多数都是由土地的转租形成, 即使农民已经有了城市户口, 农村的承包地也没有政策规定必须交出, 除非土地被征用, 才可能导至农民交出自已的土地, 否则, 农民不会交出承包地。

在目前的情况下, 农业的规模经营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租用农民的承包地实现,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此, 应该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

可以肯定的是, 当农民愿意成为市民, 放弃对土地的拥有时, 一定会采用转让土地的方式进行, 而不是主动退还,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前期劳动成果的确认。完成这个过程会有很复杂的利益关联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 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能拿出让各方满意的方案, 中央也只能对此问题反复论证, 这证明这个问题在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 不具备解决的条件, 只有依赖于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府财力的进一步增加, 用增加的财力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 我们可以看到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一定是土地的自由流转, 农民可以变卖手中的承包地, 带着财产进城, 成为城市市民, 只有这样, 农民才可能放弃手里的承包地, 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可以预见, 在现有中国的生产力条件下,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将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 篇3

一、大力发展专业农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上世纪80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现实,因为固守在户均1.6公顷的耕地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生活并不富裕。一些农民开始选择进城或到国外务工发展及兼业发展等出路;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收益。为适应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顺应延边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的工作思路,在经过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的基础上,2011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专业农场这个载体,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既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又实现工资性收入的更大价值。

延边州成立的专业农场是城乡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承租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地从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截至2015年末,全州专业农场总数已发展到1137家,经营土地面积达到7.8万公顷,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占86%,涉及土地流转农户3.5万户,平均每家专业农场经营土地面积69公顷。在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当中,由农民创办的专业农场占绝大部分,占比为91.1%;城市个人创办的占6.9%;工商企业创办的占2%。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全州已认定、注册家庭农场1360家,经营土地面积2万公顷。同时,延边州坚持多元并存的发展原则,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据统计,全州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已发展1万余家,全州专业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已达到23万公顷,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0.2%。

二、制定扶持政策,促进规模经营主体发展

(一)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多种规模经营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延边州陆续出台了六项优惠政策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一是贷款贴息政策。州、县财政对专业农场贷款各贴息30%。二是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农场,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含钢骨架储粮仓补贴),不受身份和户籍的限制。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原本一次性1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基础上,专业农场可以一次性享受5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四是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额。在原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基础上,专业农场每公顷水田提高保额3000元,旱田提高保额2000元。对所增保费部分,州、县两级财政各补贴三分之一。五是支农政策资金倾斜。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重点向专业农场倾斜。六是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农场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免税收政策。

(二)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为鼓励和引导农民规范流转土地,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建立保障鼓励机制。一是固化农民利益政策。进城落户的农民继续享有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权。宅基地变为耕地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变,已签订承包合同的由政府给予复垦补贴。二是出台农民进城定居配套政策。农民进城定居者,要求落户的给予办理落户手续;没有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相关规定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子女就学享受市民待遇;符合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享受相关政策;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纳入立法程序,提供法律支撑。为依法保障专业农场健康发展,延边州人大常委会把制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促进专业农场发展条例》纳入立法计划,并于2013年延边州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该《条例》。对专业农场设立申报、土地流转、农民利益保障、扶持专业农场发展政策、进城农民优惠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条例》的实施为专业农场的发展及农民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破解融资难题

针对农业生产贷款由过去一家一户小额贷款为主体,向专业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额贷款为主体的转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贷款贵的实际,延边州近几年先后创新了土地他项权证抵押贷款、“县(市)农业局+银行+担保公司”联合推荐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银保”贷款等主要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额金融贷款产品。2014年,延边州又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大多数是流转一般农户的土地,农户把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户不会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交出去,規模经营户有二手土地经营权但是没有政府或有关部门颁发的经营权证明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就可到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持有《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贷款户就可以到金融部门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15年省政府《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方案》下发后,我们按照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受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贷款行由农业银行扩大到了的邮储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全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额达到了3.6亿元。2016年延边州积极推进农地贷工作,截止到3月末,全州共计发放“农地贷”资金2.2亿元。

通过不断创新农村金融贷款形式,积极推进和简化规范贷款程序,有效解决了延边州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融资瓶颈问题。几年来,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贷款10亿余元,为全州各类规模的经营主体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土地规范流转过程中,延边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实现规模经营,平整土地、打掉地块之间的隔界、扩大地块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增加了5%。实行规模化经营,使粮食产量增加15%左右,平均每公顷耕地多增收1000~3000元。二是农业农场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测土配方施肥、高光效栽培、新品种应用等科学技术成果被专业农场广泛采纳应用,落实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比倒达到90%以上。三是实现了农场和农户的双增收。2015年,全州2497家专业农场中98%实现了盈利,共实现净利润5亿元,平均每个专业农场盈利20万元。同时,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得到了土地流转租金,还获得了更大的劳动力价值。全州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收入比在家经营土地劳动力增收2倍多。龙井市东盛涌镇龙山村农民张雁春将自家半公顷耕地流转给专业农场并在农场打工,僅劳务收入一年就达10万元。四是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发展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初步破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单一的难题,土地流转后使部分“亦工亦农”的兼业化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安心发展二、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由“为自己打工”,变为“为别人打工”,变农民为工人。几年来,延边州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2013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70.6%,比2008年增加4.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农业企业创业经营 篇4

借鉴日本模式

这是一种小农模式,以日本、韩国、台湾等为代表。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密集,耕地少。尤其日本,1.3亿人口才6300万亩耕地,人均才半亩,连我们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可是,2007年日本农民的人均收入就已经是548万日元,高于日本的全国平均水平403.8万日元。是我们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100多倍!(以上数据来自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参2007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日本的农业不仅和我们一样也是小农模式,甚至它们的农村生产关系也与我们一样,土地为“农民个体私有制”。

那为什么日本的农民会比居民富,我们的农民就比居民穷得多呢?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们在农业上并没有搞资本主义。主要标志是农业生产资料(土地)并没有掌握在少数地主资本家手里,而是掌握在劳动者(也就是农民)手里。另一方面,日本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产品的经营完全是有组织的,只是这种组织完全是自发的、民间的。正是这二点导致了中日两国农民的收入不同。

日本的农业生产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甚至规模比我们还小得多,因此每个农户的产量有限。但是日本农民在销售上完全是有组织的,这个“有组织”,就构成了中日两国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不同。

在日本,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农协”。这个“农协”不是政治组织而是非赢利的经济组织。“农协”在农产品的销售大卖场租赁摊位,将本村分散的个体农民的产品组织起来以统一的品牌集中销售。这样就解决了个体农户的产品不能直接进商店的难题,使个体农民直接获得流通领域的利润。因为“农协”使个体农民的农产品形成了规模,农民的产品就直接面对了消费者,大部分流通领域的利润自然就到了农民手里,个体农民就获得了话语权和定价权。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代销,而是从生产环节就开始监管、检测。最后通过条形码(就是不同家庭的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都标注在条形码上)将责任分清。于是,原来不规模的个体家庭产品就成为规模的村产品。

相反,计划经济的中国,虽然在农业生产上是有计划的,政府甚至将耕地划分为“基本农田”和“普通农田”,规定“基本农田”上只能允许种植粮食。但是,在农产品的销售上,政府却根本不存在对农民的“组织”,因此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也就难以得到流通领域的利润。

所以,日本农业的生产方式,或者叫经营的组织模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如果我们的村委会乡政府也能担当起这样的责任,我们的农业尽管也是小农的、个体的,不够规模,但农民一样能增加收入。可是,我们的政府一直以“农业已经市场化,政府不能干预”为理由而拒绝担当这样的责任,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是中国农业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的主要原因。有时,政府也会委托企业做这些事。可是,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让他们做就必然会出现与农民争利益的情况,所以,“组织农民”的事,或者政府做,或者农民自己做。日本是农民自己组织,中国应该是政府组织才对,因为中国的农业还是计划经济的。

2、如今中国农业是否有很大潜力?

第一,不论是工业、高科技产业还是能源产业,其产品都是人工制造的,技术是可以成几何技术增长的,所以该类产品的供给都可以几乎无限制的增加。然而,食物却不能人工制造,只能从农业中获取,而土地是有限的,植物所能利用的太阳能也是有限的,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绝对不可能使产能象工业产品一样成几何技术的增加,事实上,几百年来的技术进步,也不过使得农业的产能提高了区区三四倍而已,而这样有限的提高却以大量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为手段,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可以说,只有农业产品是地球上真正的稀缺资源,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的供应都是很有限的,而需求又是绝对的“刚需”,而且对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所以经济越发展,农业产品(食物)的价值也就日益凸显,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食物的价值相对于工业产品都是很高的,例如韩国,一只烤鸭的价值甚至高于一台很好的笔记本电脑。

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业价值将日趋体现,随着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或者退休,农业中劳动力因素飞速减少,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将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现在进入农业行业,顺应这个趋势,竞争少,优势多,很有希望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领跑者。

第二、先入行得先机,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以较低的门槛慢慢做大,这是优势;劣势就是为人先者往往缺少完备产业环境的配套服务,缺少足够可以借鉴的经验,缺少资金和人才,在没有路或者路很窄很险的情况下开路,需要非凡的勇气、意志、胆识和智慧,绝不象一般人认为的农业很简单,不就是种种地或者养个动物而已,当然,保本相对不难,但真正能做好和做到可持续发展,绝非易事。

第三、入行选择,很多年轻的农业创业者进入农业行业,不管种植还是养殖,首先考虑的是做别人没做过或者较少做的项目,不去种菜种粮,先想种个什么市场上少见的品种;不去养鸡养猪,先想着养个孔雀山鸡之类。以为做的人少,价格高,竞争就少,利润就大,为人所不为,出发点固然是好。但并非选择特种养殖或种植就是好的,电视上很多这类的节目都是宣传特种养殖或者种植的,很多都是陷阱。当然,如果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有完备的市场销售途径,有稳定存在的需求,选择这类项目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千万不要幻想自己就能开拓这个市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开拓一个市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创造或者是引导一种市场需求,并非一日之功夫,也非一己之力。对于势单力薄的创业者,非洲的土人不穿鞋,不去卖鞋是明智。初入此道的创业者,最好是选择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大众类产品,而不去片面的追求“奇、怪、险、少”类产品。成功不仅仅在于选择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把选择的事情做的比别人更精通更有效率,即便选择经营大众类产品,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没有多少知识的农民,也比较容易做的比他们更好更有效率。

第四、种植与养殖。农业创业,很多人偏重于养殖,以为其周期短,场地小,操作相对简单。实际上,养殖业竞争激烈,各种大中型养殖场具备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小型农民养殖户具备廉价的场地和劳动力优势,在这重重竞争之下,养殖业的利润相对来说很固定,养猪赚钱两三年,赔钱两三年,总体看利润是固定的,且巨大的防疫风险随时能让自己血本无归,翻不了身,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资金有限的初级创业者进入该行,风险很大。种植则不同,当然种粮的利润也基本稳定,因为产量很难提高。但是种菜则不一样,种的好的人,一亩能产三万斤,种不好的人只能产三五千斤,同样的投入,产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差异,因为,种植需要的技术和经验显然比养殖要多的多,温度、水分、土质、肥料、栽培管理,所有的条件都随时在变,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支持,是难以把所有变

量统一成一个可以实现的整体目标的,但养殖就简单的多,一切技术都是集成的,饲料、防疫都是集成度很高的产品,只需要按规定的程序操作即可。在全国范围内看,菜农的技术和产能都处在中等严重偏下的水平,以色列一亩西红柿可以产50吨,寿光有经验的菜农可以产到15吨,但其他省份的生产水平一般都在5吨以下。可以说,在种菜领域,竞争很不充分,还有相当大的产能提高的空间,因为这个领域参与竞争的基本都是经验和知识都不充分的农民(因为土地流转困难,很少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公司能够参与到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及其适合年轻的农业创业者,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弱小,较容易通过技术和知识的进步,成倍提高产量,以获得相应利润。

3、农业创业的创业管理你觉得难点在哪?

第一,产量与质量。在种植(种菜)领域,通过技术进步成倍提高产量以获得相应利润的可行性很大。但通过质量的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提成倍提高价格,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是否可行,还得具体讨论。事实上只要技术到位,不但能够生产出完全不含农药化肥的蔬菜,同时也能够保证产量,甚至能提高产量,但是具体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成熟推广。

第二,分散经营。全国几亿农户生产出的蔬菜,无论如何是达不到标准的,因为无法实现有效监管,农民技术水平有限,怎么提高产量就怎么来,怎么能提高杀虫效果怎么来,势必难以避免大量使用化肥和剧毒但廉价的农药。而蔬菜品牌经营商,并不直接生产蔬菜,而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起来,再打上自己的品牌,品牌在流通环节产生,又怎能保证真正的无公害或者绿色,所以,广大消费者对所谓的品牌蔬菜并不认可。如何重建消费者对真正高品质无毒蔬菜的信任,需要相当的市场营销手段。

第三,人才严重匮乏。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还不成规模和体系,人才实在太少太少,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几乎都进入了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部门。几乎没有人能够心甘情愿的进入到一线农业生产领域,这个将近全新的领域,一切都成为问题,资金、市场、产业配套环境等,都得需要去开拓,但最成问题的还是人才。在这个领域,需要忍受寂寞和不理解,需要耐心、决心、勇气、创新、体力、脑力、管理、营销,真正艰难,所有这些品质和能力,也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具备的,需要精诚的合作,广泛的参与和资源的整合。

云和农民季伟平“葡萄大师”的创业故事

季伟平非常与众不同。翻开他的履历,这个出身平凡的农民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闪光经历,但七年锲而不舍的创业历程,却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跌宕起伏——不断受挫、反复失败甚至因此一贫如洗,他却始终只认两个字:坚持。

这份即使家人都难以理解的信念,源于一个最朴素的决心:“不能再穷下去”。

1992年,18岁的季伟平从农职校毕业,说服家人杀猪凑足2500元钱,购买七彩山鸡种苗建养殖场。辛苦操劳了两年,才发现这批鸡并非当初想饲养的品种,不仅分文没赚到,还净亏了5000多元。

季伟平并没有因此灰心,又在1994年借钱养了30只肉狗,但由于技术和管理不到位,这批狗最终都病死了。家徒四壁的季伟平不得不到县城一家玩具厂打工,一面攒钱一面四处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季伟平听说山东枣庄有个农民靠种葡萄发了家,便萌发了引种葡萄的念头。他软磨硬泡向玩具厂老板预领了5000元工资,只身前往金华买来300株藤稔葡萄建起了一个小小的种植园。

“当时每天从厂里收工回家,已经精疲力尽,真的很想躺下休息,但一想到葡萄还等着我去照料,再苦再累我也不允许自己歇着。”季伟平说,那个小葡萄园,增添了他对生活的勇气,也更坚定了他创业致富的决心,为了掌握葡萄种植技术,他跑遍丽水大小书店,还托人从北京购回一大堆农技书刊,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摸索。

倾尽全力,却依然遭遇惨败——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季伟平的葡萄不是得黑痘病就是得锈病。三年过去了,果园里连一串像样的葡萄都没结出,一直在赔钱,不堪重负的家人极力反对他再种葡萄。回忆当初的情景,季伟平笑言“简直是四面楚歌”。

家人的怨气最终没能阻止季伟平的坚持。这个在乡亲们看来近乎顽固的年轻人,开始不断往金华农科所、浙江农业大学跑,在这些农技专家扎堆的地方寻找外援,逮着机会就讨教技术难题,和不少农技人员交上了朋友。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1998年,季伟平的葡萄园里第一次长出了串串紫红浑圆的果实,“那年我赚了7000多元钱,也是七年创业以来第一次赚到钱,命运从那时候开始,彻底改变了。”

2001年,攒足积蓄的季伟平又在城郊租了8亩地扩大种植面积,并通过贷款建起了3个大棚,先后引进了巨玫瑰、红地球、维多利亚等多个优质品种。此时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经验都已经非常丰富的季伟平,发展任何品种的葡萄都能一次性成功。这些品质优良的葡萄吸引了杭州、上海、福州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求购。到2004年,他的葡萄基地年创收已超过13万元。头脑活络的他在2009年,又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集种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葡萄农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事业有成的季伟平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们。他先是把家乡十多名有创业愿望的村民带下山在葡萄园内工作,指导他们学习种植技术。在发现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一圆创业梦后,2010年8月,他又投资十多万元成立了全省首家“葡萄技能培训学校”,免费开设葡萄技能人才创业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的葡萄种植专家和种植能手前来授课,广泛传授葡萄种植高新技术。

“我种葡萄走过的弯路,绝不能让乡亲们再走一回。”季伟平说,结合自己的失败教训,他专门开辟了大田葡萄技能实训基地,让学员们能够边学习边实践。同时,他还与种植户签订了三年葡萄种植协议书,采取“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把关、统一品牌销售”的模式,对农户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考虑到

创业之初农民普遍缺少启动资金,他又为每位学员垫付了一半种苗款,并在种植过程中为每个农户都安排了技术导师,全程跟踪指导服务。

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篇5

— — —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内容提要:近年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成长,应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 征和组织属性,正确处理承包经营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任务,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工作引导机制。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经营方式;发挥优势;健全机制

一、科学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形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相伴而生,是农业生产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出台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成长,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迅速兴起。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种粮大户 * 有 68.2 万户,生猪、肉鸡、奶牛规模养殖户* * 数量占比均超过 50%,农机户达到 4192.3 万户。全国共有符合统计标准的家庭农场 87.7 万个,其中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占总数的98.2%。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现在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许多地方认为,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今后“种养专业大户” 可能逐步向“家庭农场” 转化,但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 — —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2006 年国家颁布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大和 2013 年中央 “一号文件” 又进一步提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截至2013 年 6 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82.8 万家,实有成员 6540 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2%;其中种植业合作社约占 45.9%,养殖业占 27.7%,服务业占 18.6%。

—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1 年中央提出 “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2012 年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近12 万家,其中种植业、畜牧指南方经营耕地面积 50 亩以上、北方 100 亩以上的种粮农户指年出栏 100 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2000 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存栏 20 头以上奶牛养殖场指拥有或承包(租赁)2 千瓦以上(含)的农用动力机械,自用或为他人作业的农户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非城镇居民),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从事粮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 5 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 50 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 100 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应达到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DOI:10.13246/j.cnki.iae.2014.01.001业、水产业的龙头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 56.9%、27.4%和 6.6%;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全国 40% 以上的农户和 60%以上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已成为工商资本投资农村、进入农业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方兴未艾。2013 年中央 “一号文件” 明确,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目前,全国各类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达到 15.2 万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超过 100 万个,在农机作业、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进展很不平衡,面临的问题还不少。从内部运行看,新型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发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自身运行不够规范,甚至存在“空壳 ”、“冒牌” 现象,有的享受了扶持政策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从外部环境看,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不足,目前尚未形成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体系;一些地方盲目推进,重数量轻质量,甚至不顾农民意愿强行集中土地,搞简单的“垒大户”,给农村稳定埋下隐患。当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很高,发展势头也很好。越是积极性高、势头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扶持发展,又要引导规范;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提高质量。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切忌违背规律拔苗助长,搞一阵风、一刀切。

二、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属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从实践来看,新型经营主体具有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专业化为手段、以规模化为基础、以集约化为标志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承包经营农户“小而全”、兼业化的经营方式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一是家庭经营,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二是合作经营,包括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经营,包括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在实际运行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并不互相排斥,也无高低、优劣之分;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以多种形式并存、组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们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属性,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良性发展。既要鼓励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不厚此薄彼;又要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不单打独斗。要按照不同主体的特性,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明确各类主体的标准和管理服务办法,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

三、正确处理承包经营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忽视、排斥千家万户的承包经营农户。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兼业农户仍将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相当比重,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共存,这是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更不是把农民挤出农田。对农民要带领,而不要“代替”。任何时候农民都处在 “三农” 的核心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要解决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只是实现了规模、解决了农业问题,而把众多农民排斥在外,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广大承包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将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承包农户是基础,是其他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但会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逐步分化;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是骨干,能够有效集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今后商品农产品特别是大田作物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是发展合作经营的核心力量;农民合作社是中坚,是带动家庭经营主体参与国内外市场 竞争的重要力量,是联结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桥梁;龙头企业是引领,是分散经营有效对接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是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核心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支撑,是维系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们的工作指导中,一定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要重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又要维护承包农户的基础地位;坚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判断标准,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提高土地产出率,把握好规模经营的“适度”;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既要在政策上扶持和倾斜,又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共同发展中让更多的农民分享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

四、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优势及作用由于农业各行业、各产品的特性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特征也不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和环节形成的优势各不相同。— — —种养业生产环节适宜采取家庭经营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是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其劳动对象是活的生物体,需要劳动者具备高度责任心和主动性,及时对自然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对生产全过程负责。以家庭作为经营单位,其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劳动责任心强、主动性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广大承包农户仍将是农业生产尤其是种养业的基本经营主体。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承包农户基础上将会孕育出越来越多的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既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独特优势,又克服了承包农户“小而全” 的弊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应当把他们作为种养环节的主要培育方向。

— — —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性服务环节适宜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合作社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经营可以帮助农户提高市场谈判地位,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等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农民合作社的主要作用就体现在这些环节。当前,各地重点是在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和农

机作业、农业植保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一些地方创造的,在农机服务基础上,扩展为承包农户的代耕服务、土地托管服务,既不动产权,又实现规模经营,效果很好。同时,为满足成员多样化、多类型合作需求,合作社也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 — —农产品加工、物流环节适宜采取公司制经营,重点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制经营在这些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国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为农户、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其通过订单收购、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农 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有效对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的紧密联结关系。农户为更多分享到农产品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增值收益,农民合作社将会逐步开拓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所占份额也将会越来越大。从地方实践看,不同产业和产品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结合方式和规模化路径不尽相同。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为实现高产高效,选择规模经营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 社会化服务的较多。果蔬茶等园艺产品生产,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选择规模生产基地 + 合作社的较多。养殖业生产为保障安全、生态,选择规模养殖场 + 龙头企业的较多。我们要根据产业特性和经营主体特征,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明确优先培育方向和政策扶持重点,充分发挥好各类经营主体的自身优势,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五、进一步明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任务

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 —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守住 “三个不得” 底线,建立土地要素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的有效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平稳流转。要尽快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逐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防止土地 “非农化”。

— — —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农业补贴增量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家庭农场与农户享受同等的税收政策。完善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订单质押、农产品预期收入质押、大型农机设备抵押、畜禽圈舍抵押等适合于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各地建立由财政出资的农业担保公司,为新型

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大力推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 —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机手和植保员等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建设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加强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毕业生兴办 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 — —健全工作引导机制。建立示范性家庭农

场名录制度,明确标准和条件,研究制定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推动完善合作社登记办法,研究制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以及合作社联

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 篇6

唐山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是河北省具有较大规模、拥有研发体系、先进技术、专门从事野生绿色饮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集团。集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资产总额亿元,企业员工1200人,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市场准入、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蓝猫集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燕山脚下,毗邻世界文化保护遗产清东陵,四面环山,山水相依。依托满山遍野的酸枣资源,经过几年不断地对野生酸枣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打造出了纯天然绿色饮品的知名品牌,形成了野生酸枣饮品的易拉罐、玻璃瓶、PET、利乐包四大包装体系和酸枣原汁、无糖酸枣汁、含汽酸枣汁、酸枣茶四大口感体系的产品格局,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截止到2008年,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0万吨,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3614万元,同比增加%,实现利税37.5万元,同比增长%,出口创汇360万美元。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创建科技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浑身是宝的小酸枣在蓝猫集团开发利用前自生自灭、无人问津,蓝猫集团以发展的眼光、敏锐的捕捉力看中了野生酸枣的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深度开发利用的市场空间,确定了“把小酸枣做成大市场,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把企业打造成拥有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品牌的科技领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高校力量,组织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体系,通过不断地产品开发、科技创新、酸枣基地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蓝猫集团不仅拥有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近百个品种的核心产品,还开发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独特口感和保健功能的酸枣干红、酸枣仁露的产品项目储备。二是通过项目建设迅速提高产能。2008年底投资2000万元建设酸枣饮品的提汁生产线,该项目拥有蓝猫集团自主研发的“酸枣预蒸渗透提汁技术”和“生物保鲜技术”及“生物工程发酵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第一家完整的拥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即可把酸枣彻底脱核又不使酸枣营养流失的生产线。而投资6500万元,于2009年2月份投产的易拉罐生产线更是拥有了易拉罐注氮工艺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无菌冷灌装技术,此生产线出手就是高起点、高标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两条生产线已经运转正常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30万吨果汁、果奶项目的逐步建设完毕,到2013年蓝猫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5亿元,成为又一个民族品牌的旗帜和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打造农企双赢共生的产业链经营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制约企业发展的原料问题逐渐显现,仅仅靠周边农民每年上山采摘的原料远远不能满足蓝猫集团生产需要,而省级蓝猫集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责任也要求企业必须承担带动

农民致富,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责任。为此,蓝猫集团以企业+基地+农户即以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的模式实施了十万亩酸枣基地项目建设,与全市22个乡镇、156个自然村、2.8万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在涉及基地建设的乡镇分别建立了技术辅导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由于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基地农户的收购价格又高于普通农户收购价格的20%,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户种植酸枣的积极性。酸枣基地不仅大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其种植收益也非常可观,使当地农民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他们靠小酸枣走上了致富路,过上小康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扩大酸枣基地的建设,原本荒芜的秃山和丘陵加强了植被,保持了环境的净化防止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长远的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同时,果奶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蓝猫集团成为遵化市唯一一家鲜奶加工和鲜奶消费企业,每天加工鲜奶近百吨,惠及奶牛养殖户8500户。除此之外,在水果种植比较集中的21个乡镇建设了5万吨水果种植基地,带动农户5000户,户年增收7000元。为了从组织上确保基地运行的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蓝猫集团从资源上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发展,一是从资金上保证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2%作为基地发展基金。二是从人才资源上保证通过与科研单位、涉农大专院校联合,加之集团研发人员组建350人专、兼职技术研发队伍,保证了农民种植、养殖的技术服务。三是建立了由公司和基地农户代表及乡镇干部共同组成的基地管理委员会,从组

织上确保基地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酸枣、水果种植基地的建设,使蓝猫集团大幅度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综合带动农户4.5万户,为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带动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酸枣基地的建设、酸枣产量的增收也解决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原料不足的问题,奠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真正形成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农企双赢共生的产业化经营。

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蓝猫集团在企业快速发展时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资金支撑力度不够。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仅仅依靠企业良性循环、良性经营所取得的效益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市场的开发、产品的研发、品牌提升随之带来的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缺口,企业深感融资的难度太大。尽管企业也得到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但只是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重重困难,蓝猫集团保持困难面前的清醒头脑,在危机中接受挑战、寻找机遇。一是坚定不移的实施“把小酸枣做成大市场,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推出野生、绿色、环保概念,打造中国野生第一品牌。二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植,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2008年底投产的酸枣提汁车间、2009年2月投产的易拉罐生产线已成为蓝猫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三

是重新进行的产品定位、卖点提炼,整合了产品线,统一VI形象,加大广告投成和终端拉动,使产品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在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以量取胜。四是实行成本效益计件考核,把成本效益的观念贯穿生产经营之中,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同时也使职工收入在2009年的大环境下不降反升。五是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的产品扩大企业销售,从原料把关一直到产品出厂,严格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执行,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万无一失。六是蓝猫集团依据饮品产业的特点,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独立创立了具有蓝猫特色的直接开发终端、掌控终端,在终端上做强势品牌的复合直营体系,目前体系建设已经完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9年,蓝猫集团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打造,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大限度消化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

万元,实现利税万元。通过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产品品牌的迅速提升、酸枣、鲜果基地的建设,把蓝猫集团打造成多元化、多品种、跨行业发展的企业集团,争取企业规模、综合实力进入同行业十强之列。

四、企业下一步打算

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 篇7

登记颁证确权定心有效激活沉睡资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土地权益是农民最重要的物权。朝天区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 全力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实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全覆盖和高效率。一是深入宣传消除顾虑。针对广大农户存在的不愿流转、不敢流转、不知道怎么流转的问题, 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 消除广大农户思想顾虑, 切实提高农户对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合法流转的知晓度、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扎实做好试点工作。按照“确实权、颁铁证”的目标, 2013年率先在汪家乡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所有权“7+1”农村产权确权试点, 全面完成了1 793户1 046.4 hm2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三是加快推进登记颁证。从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入手, 明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让农民吃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定心丸”。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2014年在其余24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确权登记颁证率年底可达到90%以上。通过确权登记颁证, 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 使承包地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簿、经营权证书“四相符”和承包地地块、四至边界、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四到户”, 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 相当于把土地承包权变成了农民的存折, 装进口袋, 变成“活资产”, 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打下了重要基础。

规范土地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土地红利

朝天区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让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变资本、变股份、变商品, 将产权进行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流转交易, 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 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建立农村产权数据库。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 整合林业、国土、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 实现农村产权状况信息化。二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代办站, 在区、乡镇分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村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 并落实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农村所有产权流转交易一律进入平台, 实现了农村产权有序规范交易。三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制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制度, 由区、乡镇定期发布土地流转指导价,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备案审查制度, 规范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条款和文本格式, 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四是建立完善农村产权纠纷调解体系。建立区、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委员会、农村产权交易仲裁机构, 细化各类产权权属和流转纠纷的调处办法和规定, 通过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种渠道, 依法调处农村产权纠纷, 确保产权所有者和使用者权益, 促进农村产权资源公开透明、竞争有序、高效顺畅交易。目前朝天区已流转土地面积达0.89万hm2, 其中耕地0.36万hm2, 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3.9%, 涉及农户近1万户, 占全区农户的20%。

积极培育新型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朝天区放活土地经营权, 积极培育土地流转经营主体, 大力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构建新的机制, 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积极培育专业大户, 构建“大户+基地”经营模式。引导围绕主导产业, 采取土地互换、就近流转、加大投入等方式, 不断扩大规模, 发展专业大户。目前, 全区发展种养大户9 000余户, 规模经营面积1万hm2。蒲家乡河坝场村七组大户何昌春发展核桃1.33 hm2, 2014年有120余株“硕星”核桃树进入盛产期, 仅此项收入就达到7.2万元。二是加快发展家庭农场, 构建“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 并在项目上倾斜扶持, 享受国家农业各项财政补贴政策, 以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目前, 全区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12家, 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4.67 hm2。李家乡陶园农场探索建立了“土地为资本、农民为股民, 下要卯底、上不封顶, 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 入股农户36户, 入股土地27.47 hm2, 农户每公顷土地分红约6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社, 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从做大总量、开展示范建设、提升综合实力、推动联合发展、加大办社支持5个方面准确定位,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扶持和指导力度, 鼓励依托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着力培育示范社, 增强竞争力。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 带动规模经营4万hm2。平溪乡严大姐蔬菜专业合作社, 带动1.4万余户农户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0.67万hm2, 有力地促进了曾家山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围绕特色产业, 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形成产权联合、产销合作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共培育龙头企业18家, 建立标准化规模经营基地0.4万hm2。万信食用菌公司在西北乡上坝村和车坝村等村流转土地近20 hm2, 种植地栽香菇300万袋, 农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 还可就近在公司务工, 实现多渠道增收。五是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 构建“经纪人+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全区共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5人, 带动产业发展533.33 hm2。麻柳旺龙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核桃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保姆式”技术服务, 农户把自家的核桃树、土地等交由合作社托管, 农民经纪人负责核桃营销, 有效解决农户劳力和技术缺乏等问题, 促进了地方核桃产业发展。2014年, 该社共发展核桃98.67 hm2, 实现总收入46.4万元。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带动全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形成了“山上蔬菜山下果, 全区土鸡西北菌, 因势利导稳蚕桑, 多种特色奔小康”的产业发展布局, 促进全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前3季度, 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4 977元, 同比增长16%。

强化政策扶持保障激发带动主体活力

观光农业经营课程设置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连片治理土地为基础、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提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试点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经营规模,不贪大求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试点探索。

——正确引导,农地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约束,确保适度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支持发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发挥优势,综合开发。立足农业综合开发职能,找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注重实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项目扶持方式,探索民办公助等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主体建设、管护的积极性。

二、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三)集中连片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要继续重视和扶持普通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以乡、村、组为单位,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连,为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统一农机化作业、推广良种良法、生产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创造条件。

(四)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支持力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试点阶段,主要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项目区域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对个别流转耕地面积较大的,也可以在项目区域范围以外单独立项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报主体成立时间和单个项目治理面积等“门槛”,简化项目申报程序;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照谁申报、谁实施、谁管护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和管护权一并移交;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财政资金除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对育秧设施、粮食晾晒烘干设备、仓储物流、农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进行适当补助;放宽具体措施投入比例限制,可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农、林、水、电、路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中的某些环节或单项措施进行扶持。

(五)建立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管护新机制。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六)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垦集团、龙头企业等法人实体以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七)发挥部门项目行业优势和示范作用。把部门项目纳入到农业综合开发全局和各部门工作大局中统筹考虑,推进部门项目与地方组织实施项目有机结合,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同步发挥效益。进一步调整部门项目扶持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八)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扶持,形成全产业链生产,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心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九)完善扶持政策。放宽立项门槛,将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扶持范围,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覆盖。合理引导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加工、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以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

nlc202309042042

(十)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探索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共同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贴息扶持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建后补”试点省份,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十一)推进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要求,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将两类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组合实施,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集成和示范效应,着力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十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各类合作组织的作用,支持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项目区农户组建用水户协会,合理收取水费,为农田灌排用水、设施管护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加强部门项目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推动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土地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建设。

(十三)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支持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在项目区大面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品种技术,把科技推广与规模开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选择科技示范推广依托单位,推动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实现供需对接、“研技推”有机融合的科技推广模式。

(十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供销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与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搞好产销对接、农社对接,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

五、有关要求

(十五)加强组织落实。各地区、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中需突破现行政策规定的,需报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同意后予以实施。

(十六)及时总结经验。要密切关注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归纳总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及时报送国家农发办。国家农发办将通过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简报》专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专栏等形式,定期发布各地区工作开展情况。

(十七)强化激励考核。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因素,资金分配向工作积极性高、试点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农发机构,国家农发办将予以表彰。

上一篇: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问题总结下一篇: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