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唐诗欣赏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柳宗元唐诗欣赏(共6篇)

柳宗元唐诗欣赏 篇1

《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作者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头二句写作者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中间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作者心意,表示愿意入乡随俗。...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唐诗鉴赏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种甘(柑)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意丰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

柳宗元唐诗欣赏 篇2

一、从了解时代特征入手解读名人名诗

唐诗完成了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绝句和律诗,无不齐备,这些诗歌形式,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格律诗体。

唐诗流派众多,高手如云,风格各异,百花竞艳,星光灿烂,尽出其中。并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传承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诗,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尤其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可谓是登峰造极,影响最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阅读和欣赏唐代诗歌时,必须从语言入手。由于诗歌语言高度精炼而又含蓄,并且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欣赏时要仔细琢磨,反复思考。阅读和欣赏唐诗,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首先,解读诗歌原文细探深刻涵义。

读诗,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诗的语言容量大而含义深,我们要深入了解,不能浅尝辄止。如杜甫的《登高》诗的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中有八层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离家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悲凉的秋天,四可悲;重阳佳节,没有饮酒乐事,只是登台,五可悲;孤零零一人独自登台,六可悲;带着多种疾病登台,七可悲;人生百年,而自己年过半百,潦倒终身,八可悲。我们只有掌握了两句诗全部的内涵,才能了解诗人杜甫“悲秋”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其次,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诗是抒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难称为好诗。但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它是用压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这种表达有时是很含蓄的,如张祯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表达了宫女哀怨、悲伤的感情。李白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最后,反复吟诵后方能感受出诗歌语言的乐感美。

唐代的格律诗要求字数、句数固定,句式整齐,字平仄相间或相对,并要求押韵;律诗要求对仗,以上这些,使得诗歌音韵和谐,声调铿锵。诗歌的停顿和抑扬顿挫,诗歌的节奏与音韵和谐构成诗歌的音乐美,音乐美只有在吟诵时才能表现出来,如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二、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艺术形象

阅读和欣赏唐诗时,我们从语言入手后,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古人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诗中的画面,往往情景交融、人境合一,这就是艺术形象。如《商山早行》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形成了一幅画,塑造了一个艺术形象:早上行人急于赶路,鸡叫时就起来了,从茅屋出来,这时月亮还挂在天上,路上没有行人,他从铺上厚厚的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了一串鲜明的足迹。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营构出一幅画:日夜孤舟停泊岸边,放眼望去,天地寥阔,江中月影流动如涌,烘托出大江东去的气势。四句诗塑造出江流雄浑、天地辽阔的艺术形象,可谓完美。唐代诗歌很注重写景,景物具体生动,创造许多艺术形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等等,其诗中意境实在感人至深。

三、从作者生活环境的遐想中欣赏语言和艺术的想象之美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不过有的诗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的。如杜甫的《登高》一诗,诗人由登高所见的悲凉景象,联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西南、客居异地的悲凉遭遇,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作者不向封建统治者低头,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诗歌既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又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如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刻画了琵琶女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了自己遭贬谪后的不幸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慨,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因此,要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我们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背景去仔细揣摩。

四、用先进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情境

没有先进的学习手段,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学。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学生若仅靠从书本上的文字来理解、遐想诗中所描绘的情和景是行不通的。而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办法,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学校面对一些素质较低的学生,因此采用幻灯片、VCD、多媒课件等演示教学设备,重现历史背景及风土人情,帮助学生理解触发思维灵感,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唐诗的热情和创新欲望。一张投影图片,远比书面文字更能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及精神内涵。古诗教学极需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创造超越时空的课堂,营造出充满视、听、想立体学习的情境,让后代们吸吮着数千年文明沉淀之精华。

《江雪》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3

作品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作品原文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字词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6、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鉴赏评价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揉合的特色,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英汉对照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RIVER-SNOW

Liu Zongyuan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作者简介

唐诗宋词欣赏总论 篇4

一、基本理念:

“唐诗宋词欣赏”应该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歌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总体思路:

1、对以学唐诗宋词系统梳理:小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诗宋词的名篇,但是缺乏系统性。本次鉴赏课按照唐诗、宋词两条线索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以有知识以及信息梳理、更新起到极大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歌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具有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培养他们具备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提高组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3、继承唐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在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历史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学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提倡“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5、与诗词创作相结合。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最高水平,继承这份文学遗产,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字词、典故或者一般的内容分析、艺术赏析,还应该通晓诗词格律。尝试写诗填词,尝一尝创作的甘苦,既可以学会一种写作技能,更能以较为内行的眼光去鉴赏诗歌。让学生过过当诗人的瘾,也能提高他们的兴趣。

欣赏千年的唐诗宋词 篇5

时光,在消无声息中流走。拨开红尘滚滚,我化作一缕清风,穿越浩淼的时光,来到了一个泱泱大气的时代,一个属于唐诗宋词的时代,一个属于诗人词人的时代。我久久欣赏着,欣赏那无法被时代抛弃的唐诗宋词。

欣赏酒入豪肠的洒脱。是谁,在月下翩翩起舞?是谁,在捧剑挑灯中梦回沙场?是谁,会挽雕弓望西北天狼?诗酒流连,有多少场陶醉,有多少场畅饮?一个酣畅淋漓的盛世,一群酣畅淋漓的狂客。用酒铸成自己特有的情感,对着月光,唱出自己的歌。“新丰美酒斗十千”是王维的豪奢,“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李白的澎湃。“痛饮狂歌空度日”是杜甫的畅饮。就这样,一壶酒,酿成了一个盛世,泡在酒中的心,是豪迈的心;泡在酒中的诗词,是豪迈的诗词。

欣赏千古明月的皎洁。投一份光给世界,投一份火给人间。于是回馈的不是光,不是暖,而是一句句凝聚的诗词。比光更亮,比火更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太白总是用月来写下自己的情感。放下的酒杯,苏东坡又拿了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又有多少追问?又有多少迷茫的眼神?“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一轮,是一种超然物外,是一种追求。有迷茫,有欢喜,有忧伤,一切都被它的皎洁所照亮。“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肃杀,是凄凉,黑云压城,却压不垮月亮,压不垮希望,它的光茫永远会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欣赏,霓裳羽衣的妩媚,富丽繁华的宫殿,衣带飘飘;凄凉的马嵬,细雨蒙蒙。当年两袖轻烟戏君王,如今一缕香魂归故乡。美人卷帘,喜看荔枝来;马嵬断魂,悲对君王归。只可怜“西湖歌舞几时休”怎奈得“隔江犹唱后庭花”。雨中空铃响,这是对昔日繁华的悲叹,更是对魂断的怜悯。欣赏唐诗的剑气,欣赏宋词的菊花;欣赏唐诗的春风,欣赏宋词的夕阳。一切在欣赏中显现,如丝丝缕缕的风在我心头荡漾。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天空中的一个有一个熠熠生辉的星座。无论庄重还是活泼都动人心弦;无论是洋洋洒洒还是寥寥数语,都细致精腻。也许只有那样的年代,才有那样的美。她的营养滋养了中国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并将滋养着中国文化的未来。

唐诗中的千古名句欣赏 篇6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洛陽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一庭花。(杜牧)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应对措施调查报告下一篇:公司晚会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