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推荐8篇)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 篇1

摘要

本文旨在呈现和解决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水平偏低,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技能差,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加之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汉化处理,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本文也提出了一些 建议性的解决方式,并呼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英语教育 第三语言 英语教学 方法技能 课程标准

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只占总人口的8%,而居住地却占国土的60%。这片土地主要在西部,其中有少数民族单居地区,也有大片少—汉杂居地区,我们通称为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样广大的民族地区搞好英语教学,对广大的英语教育从业人员自然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前沿地区的教师,自当踊跃向前,尽微薄之力。为此,我们来共同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并呼吁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起步较晚,英语成为第三语言

少数民族地区是众民族杂居生活贫困、信息闭塞、英语教育起步晚的地方,语言水平落后,他们平时使用的语言交流大多是本族语,以较为进步的藏族为例,藏语是第一语言,普通话是第二语言,英语就成为第三语言。有的农村学生连标准的普通话都不会说,连普通话交流都存在问题。如,“吃饭去呢”,他们用藏语说,“饭吃去呢。”“她是一个好女孩。” 而他们用藏语说成,“她好的女孩就是。”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信息闭塞,缺乏浓厚学习英语的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信息闭塞,很少见到外国人,基本上没有外企在那里投资建厂,与城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没有学习英语氛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这不仅减少了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让学生觉得英语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联系,有个别学生甚至觉得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是英语造成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的环境因素。

(三)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不重视英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态度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中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太重视,即使他们重视也基本无力指导子女的英语学习,更不用说送孩子去辅导班了。有的家长还状告英语老师给他小孩多布置英语作业。因此,当学生在家里遇到问题或者有不会做的题时,只能“搁浅”,英语老师为了“明哲保身”,也就不敢多要求学生布置作业了。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如山,学习就寸步难行了。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1、学校管理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一般班级学生容量大,一个班有50,60个左右的学生,这无疑对语言教学是不利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目的是: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班级学生数大,对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任务型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课堂提问有局限性,老师在提问时不是让学生整体回答就是顾此失彼(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练习口语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更有一些学生学成了开不了口的“哑巴英语”,这使得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

2、教师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英语教师素质偏低,相对城市来说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优秀英语教师都调往经济较发达生源较好的城市;虽然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新理念并不一定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弱;一些教师特别是地处较偏远的农村的教师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这些都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使一部分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的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这也是农村英语教育水平不高的人为因素。

3、生源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低。很多基础较好的乡村学生都到县城去读书,乡村中心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留在农村中学读书,剩下的是语文和数学总分不到60分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参加考试。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中心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英语还是副科,得不到重视,每周不到两节课,老师上课也只是走过场。据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连26个字母都记不得,更不用说朗读单词啦。面对这样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见,农村英语教育起点比我们想象要低得多。

(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综合素质低

1、学习基础较差。学力主要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由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

学生在小学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具体表现为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特别是其中大多数学生汉语拼音不过关。这不仅影响了语文学习,也影响到英语学习。即使小学是在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也不乏一些学力基础差的。学习基础差导致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连学会26个字母都缺乏信心。

2、学习习惯不良。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听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在大班化的教室里,上课时最容易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由于座位离讲台较远,他们常常被教师疏忽,这些学生不仅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那么面对这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农村英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大力度投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比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输送有更高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

(二)稳定农村英语教师队伍,避免频繁调动英语教师,提高农村英语教师待遇,经常进行城乡英语教师间教学互动交流。频繁的调动英语教师,使本来已经适应原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无所适从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必将使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上级部门应该鼓励城乡学校间进行互换教师进行授课活动,即派城市学校优秀英语教师到农村任教一年,农村学校英语教师到对口学校去取经一年,这样可以提高农村的英语教育水平。

(三)学校、班主任和英语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学习的,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方法不对或找不着头绪罢了。家长和教师必须长期共同密切关注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起赏识他们,一起引导他们。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热爱学习英语的,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方法不对或找不着头绪罢了。家长和教师必须长期共同密切关注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一起赏识他们,一起引导他们。

(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加强和完善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加强教研,相互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育理念。

(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方法技能,避免在课堂英语过程中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运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无定法”嘛。

(六)农村英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习惯。对任何人来说,自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意志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预习目标和内容,布置预习纲要,提示自学重点,克服预习的盲目性,同时培养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农村英语教师要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和课件制作。比如,运用远程教育英语资源进行教学,以及幻灯片、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农村英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主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农村英语教师要用好课堂用语,尽量多说英语,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收音机、录像机、幻灯片、多媒体课件(flash、powerpoint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听英语歌曲、看电视电影和录像等形式提高英语听力。

在英语听说训练中,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角色表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让其用英语回答问题,讨论分析并复述课文,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采取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保持长久地保持学生的这种浓厚的英语兴趣。

三、值得思考和讨论

总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乡镇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英语教师基础和生源综合素质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直接影响英语教育课改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实施和落实,值得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探讨。只有实事求是的分析现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提高了,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书目:

1、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王才仁 《双重英语教学法》。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 篇2

一、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 一) 家长的文化程度低, 教育能力不足

家庭教育能力是家长能够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 而家长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家庭教育能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家长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在汉语水平方面, 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来自于本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使用汉语或汉语方言的家长, 汉语水平较高, 不存在交流障碍。而来自于本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使用民族语的家长, 汉语水平有限, 如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家长汉语水平较低, 基本只能进行简单的交流。由于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很难为子女提供学业上的直接帮助, 对于融入城市学校教育吃力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而言, 更为不利。

( 二) 家长的城市认同感和融入意识较低

家长作为家庭这个社会子细胞的实际维持者和操控人, 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融入意识对孩子的融入情况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限制使得部分家庭处于城市边缘的尴尬境地, 家长在从事耗时长、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工作时所积攒的不满情绪, 极易通过家庭这个内部子系统传达给子女, 进而影响子女对于城市的完整认知和融入度。

( 三) 家长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知存在差异

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强烈的民族观念的家长, 在感到城市生活难以满足自身的宗教需求或是与本民族的某些习俗相悖时, 往往更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回到故土传承民族文化, 保留本民族根基。因而往往更关注孩子对宗教信仰的恪守, 对子女的城市教育则关注较少, 使部分孩子在面对较大的文化冲突时无所适从, 很难融入城市教育。而对于不太关注民族身份的家长来说, 他们往往更愿为子女的城市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使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之中。

二、家庭教育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影响

( 一) 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家庭环境与子女学习适应性有着紧密关系, 家庭的组织性、文化性和独立性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有预测作用, 其中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最大的是组织性。组织性属于家庭系统维持维度, 组织性较高的家庭, 可以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而组织性不高的家庭, 子女生活涣散、上课不遵守纪律, 影响了其有效地学习。对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影响作用第二的是家庭的文化性。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低, 这无疑影响了他们对子女学习方面的辅导; 加之流动人口的家庭文化生活条件与本地生源家庭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也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 久而久之, 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适应性。

( 二) 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价值观及身份认同的影响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子女正处在心智的发育期, 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价值观的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使子女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更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不论与同伴交往还是向教师学习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也更易融入城市教育之中。然而部分家长受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水平的限制, 教育意识淡薄, 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未能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指引, 使其在面对较大的城乡差距、文化冲突、人际纷争等情况下无所适从, 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出现角色认同混乱, 在城市教育的融入中出现不良反应。

三、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建议

( 一) 指引家长更好的承担教育责任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主要阵地。为了使两者配合好, 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 应该经常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更好的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扬长补短。同时, 家庭也要通过老师, 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 并且和老师研究具体的配合教育办法, 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对于培养流动儿童的优良品德, 改正孩子的不良苗头, 对其健康茁壮成长是有好处的。

( 二) 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

由于存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不愿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问题, 因此, 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家校互动。学校可以通过短信通知、发放家长报告书等方式, 主动与家长联系, 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校表现, 为家长进行及时的家庭教育提供信息。针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帮助。

( 三)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的关注

在得到教育局、学校及家长同意的情况下, 建议通过大众媒体 ( 网络报刊电视等) 的宣传, 向公众详细介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影响下融入城市教育的现状, 积极组织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帮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活动中来, 号召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群体以自己的才学、热情和激情, 为这些儿童树立良好的模范榜样作用。通过组织实施“一对一帮扶计划”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色活动, 引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弥补家庭教育在儿童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引导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 2004, (01) .

[2]蒋国河, 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8 (02) .

[3]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7.

[4]王毅杰, 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13 (06) .

[5]高政.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12) .

[6]李文君, 曾森.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1) .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 对策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必须具备两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除汉族外,我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各民族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才能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二、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小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2)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自觉能力差,对学习不够积极和热情,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4)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基础差,自暴自弃;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师资水平低,缺乏师资力量,引进人才困难;教学质量差;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不实用。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家长送子女上学和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云南省楚雄州紫溪彝寨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特殊性

(1)农村家庭子女辍学现象严重。孩子们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没有去上学,只是呆在家里或者下田。虽然国家在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2)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期望不高,孩子们也没有求学的欲望,因为父母也是农民,所以不清楚教育的重要性;

(3)小学的教师不多,在西部地区,环境贫乏,条件恶劣,很少教师愿意进来支教,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想走出去,导致了小学教育逐渐暗淡,无人重视。

(4)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搞信息化达标、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等等,耗资大、成效少。

四、给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要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覆盖面,首要使家长的思维发生改变,让家长真正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未来和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点燃孩子们受教育的渴望,让孩子们知道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2)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 ,发动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企业对贫困农村进行捐款,完善小学的设施,扩大教育空间,发展孩子们自身的天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应该广泛采纳集中措施:1)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2)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鼓励教师走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施教,给更多孩子教育。3)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小学的办学规模,解决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匮乏的问题。4)宣传小学教育的意义,鼓励孩子们上学,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必须具备两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与富饶的资源、特色产业相结合,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促進云南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规模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日本、中国台湾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育和经济发展是辨证关系,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只有经济和教育协调稳定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鹏.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06.

[2]曾满超.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

少数民族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篇4

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传承民

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56 个民族,民族的教育同国家的稳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

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 1,,国家富强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一,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同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在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教育上任务艰巨,存在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高;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性低;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升学困难;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

(一)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高

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高,升学率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高寒、阴湿、边缘、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条件差,教育普及困难大,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客观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没有能力支付孩子上学所需费用;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不实用;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基础差,自暴自弃;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缺乏师资,师资水平低,引进人才困难;教学质量差;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家长送子女上学和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与教材适用性低

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的,虽然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但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以发达地区和以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为主,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民族学生对有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次是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下,相当多的民族地区采用将汉语教材翻译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这样的教材不但受语言表达方式和翻译水平的影响难以保证质量,而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调动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更新速度慢,不能与时俱进,不受师生欢迎。

(三)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升学困难

首先是双语师资少,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双语师资培训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能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缺乏。

其次是双语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实施双语教学的教育经费数倍于实施单语教育的经费,除了要培训大批双语师资外,还要编写大量的双语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课外阅读物。目前,我国的教学出版物大多数采用汉字,采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课外读物,教辅教参以及网络资源等严重缺乏,这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实行,再次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升学困难,出口不畅。在少数民族地区,用母语授课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但在以汉语授课为主的高中、大学却限制了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大学里鲜有用民族语言来授课 的,这样的现实使得他们难以升入大学。

(四)教育经费短缺

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偏向于高等教育,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边、远、穷”的落后山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供应不足,教育筹资困难,投向教育的费用极其有限,存在着明显地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民族教育投资体制单一,忽视了社会投资和办学的积极性。

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使得民

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不少学校只有教材用书,而拓展知识的相关书籍却没有,无法满足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这些都对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政策机制,保障民族教育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上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地接

受教育。首先是建立“双语”教师保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完善有关民族地区和内地民族班“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是要尽快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二)课程改革,体现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 篇5

关键词:民族预科生;高等数学;过渡与衔接

少数民族的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的相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设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教育是“预”“补”结合,“预”为主,“补”为辅。民族预科教育是作为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初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为高等教育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能够为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党的重要的民族政策,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预科数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一是预科班的和条件有一定的限制,生源是来自一些贫困牧区的一些考生,这些学生本身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好,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也比较欠缺;二是预科教育的教学注重“预备结合”即补习中学数学,预习高等数学,来完成从预科生到大学生的过渡。但是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的学时设置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辅导学时不足;三是教学管理方面不到位,在高校中,预科教育一般属于从属地位,预科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兼职教师。预科生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并且学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教师只是兼职代课,上课模式还是沿用以前中学时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课,不会在意学生是否听懂或者学会,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效率低下,考核机制也不严格,学生无论学习的好坏都会进入专业学习,对学生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教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进行学习。对于预科班的学生来讲,数学的学习将会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充当工具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应该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科班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讲解一些实例,让学生可以通过回顾以前所学到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2.改革教学方式,做好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

(1)强调预补结合。预科班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在强调“预”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中学的数学学习进行回顾。预科班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地强调数学的抽象性,要适当地将以前中学的知识与现在高等数学的知识之间进行联系,进行系统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联想能力。要将过去的反三角函数、复数这些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以后高等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做好数学思维的过渡。对于预科班的学生来讲,以后是要进入高等学校进行学习的,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由定向思维向变量思维的过渡。中学的数学学习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没有任何外延性的推广,而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够对于知识有一个深入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具备开阔的思维模式。比如,假分数的计算结果不会小于1,是真分数的计算结果不会大于1。少数民族学生数学预科班的教学要将预补之间进行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以前知识的不断回顾,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预科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主动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以前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提高预科班学生的学习效率。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 篇6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学院学生工作组: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我校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774人,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因语言、民族习惯等原因,在思想、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关照。为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学生工作部特制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新时期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我校地处首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关系到首都、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与我们争夺少数民族地区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关心、爱护、培养好这些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还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目前,我校本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左右,其中回族、藏族、维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特点突出的学生有450名左右。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从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给以关心和帮助,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当前全体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法律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立足引导,重在教育;要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问题,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要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少数民族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共有的时代特点、思维方式,同时又有本民族独特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在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同时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特殊方式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会面临比汉族学生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更加关注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抓住工作契机,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加强民族政策和法律宣传教育

在全体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宣传,使各族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把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通过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族知识竞赛及各种文体活动增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通过参观展览、社会实践等方式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育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一批忠诚于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信念坚定、愿意为本地区本民族献身的少数民族骨干。辅导员、班主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当好人生的指导老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学院每学期要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开展情况,遇到重大节假日、敏感事件发生日或突发事件要及时汇报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学习。

3、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积极为他们落实工作岗位;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倾

斜;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他们开展庆祝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他们发放一定的节日补助。要把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学生宿舍住宿,宿舍中安排学生党员或学生骨干和他们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对数学、英语等基础薄弱的课程要协助相关学院单独开课,个别辅导,要组织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帮助他们按时完成学业。各学院要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原籍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就业信息;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就业帮扶。

4、提升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己组织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让他们在策划、组织活动过程中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依托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定时给予心理辅导,组织团体辅导,加强师生间、同学间、民族间的交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提高理解和把握民族政策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学生工作中的民族问题,尤其要能够正确区分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要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问题,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形成共识、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按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2、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思想教育和解决

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要在各方面积极引导、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机制建设。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所在学院要给与特别的关心和帮助。除了按照学校相关政策予以适当照顾外,还要积极发挥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成绩。同时,要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对本民族、家乡的责任感,树立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信心。

加强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经济困难家庭,资助中心、各学院要在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资助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鼓励他们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座谈会、联欢会以及日常工作体系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殊困难,尤其是在特别时间、特别事件中的反映。对容易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引发不安定事端的各种因素和迹象,高度重视,深入了解情况,查清原因,及时反映,妥善解决。

3、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骨干

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和其他学生融合在一起,增强文化交流和深入了解,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文体活动中树立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大家庭思想。

各学院要把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作为高校的一项崇高使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造就一批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团组织要发挥教育功能,加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对重点少数民族学生重点培养,把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2009年7月21日

报:学校领导 送:学校相关部处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报道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 广袤丰饶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 同时也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要从维护民族大团结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五十六个兄弟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 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我们可以在政治课教学中, 强化对学生进行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进步重要性的教育;在地理课教学中, 强化对学生进行民族区域、民族风情的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 强化对学生进行民族英雄、民族贡献的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 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在音乐课教学中, 把民族乐器带入课堂;在美术课教学中, 组织学生画民族风情画, 搞民族特色工艺小制作;在其它学科教学中, 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思想的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 首先要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上, 少数民族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涌现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如回族的海瑞为官清廉, 一身正气, 史称“海青天”;李蛰思想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无愧为一代天骄;彝族的奢香夫人, 深明大义, 忍辱负重,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留下千古佳话;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最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树立了爱国主义的不朽丰碑。又如藏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撮要》;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 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另外, 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 如满族文人曹雪芹的《红楼梦》,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苗族的《苗族古歌》, 堪称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再如苗族蜡染, 壮族壮锦, 侗族鼓楼, 藏族布达拉宫, 等等, 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精品。这些材料真实、具体、生动、感人, 闪烁着夺目的思想灵光和艺术绚彩,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利用好这笔资源, 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接受这种教育, 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历史杰出人物事迹、灿烂的民族艺术、精湛的民族技艺中受到启迪,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爱家乡、爱国家, 振兴民族地区、振兴中华。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 如我们熟知贵州苗族和布依族的蜡染, 蒙古族的马头琴和摔跤, 回族的“花儿”, 藏族的唐卡和藏戏, 傣族的孔雀舞, 壮族的对山歌, 等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处偏远, 交通闭塞, 这种情况虽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民族手工、民族美术、民族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 但由于教育的不发达, 它们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这无论是对少数民族还是对中华民族都是很大的损失。

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对劳动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把它们有机地、巧妙地融入素质教育中, 使之和学生的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相结合, 将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对劳动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穿插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的兴趣活动之中。如在小学阶段, 我们可以根据民间艺术动手性强、易操作等特点开设一些手工制作课, 如民族编制、印染、剪纸、捏泥玩具、扎风筝等, 或开设民族歌舞课、民族体育课等。这些活动似课非课, 有趣味, 既能锻炼小学生手、眼和脑的协调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进入中学, 可更多地从审美角度、认识角度来教授, 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大为增强, 并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升到大学, 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能从多角度分析民间艺术这种现象, 成立协会或组织, 有计划地走出去, 深入到田间地头去研究、整理和保护民间艺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民间艺术是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和智慧的创造, 这种渗透了中华民族情感的艺术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身份的象征。民间艺术是源也是流, 它是人民大众即时即地的艺术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 它不仅一直在变化, 而且在未来会逐渐转型。但只要有人民大众, 就会有属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因为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要保护发扬它, 就必须认识它、深入地研究它。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这既能促进人类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又能有力地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 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把素质教育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举两得。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 由此可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本

意合主要指句子的语义语义, 而实际上更大或更小的层面上都有这样的接应。所以, 意合是指不需要借用任何类似英语语言的形式和形态, 而是通过语义, 逻辑或语序使得各层次间语言成的意义自然连贯, 是汉语的重要组织手段, 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意合方式, 很少且有本质的差异。下面举几个汉语意合的例子:1,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 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 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下雨。雨却迟疑着。The few day sunlight had splashed the willow twigs with the tender green of new growth, but the dust that now covered them made them seem tired and withered, in need of a wash.And the parched, split earth and tree-roots had long since been a waiting rain.But the rain hesitated.例1中第一个和第二个分句之间含有转折关系, 前两个句子间为并列关系, 最后两个句子间为转折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通过意合手段表达, 没有任何形式标志。但其英译采用了英语的形合方式, 添加BUT表示转折关系, 在第一, 第二句之间用AND表示并列关系。当然, 译文中还增加了性, 数, 格, 时态等其他形态标记。

与意合不同, 形合指的是用连接性词语把句与句连接起来的方式, 借助形态或关联词语把语言等形式把语言中各层次内和层次间的成分连接起来的手段, 是英语的重要特点和组合方式,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形式手段, 但与英语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下面是英语形合的例子:It had raised, as we have seen, this great nation and this resourceful but so easily misled people to heights of power and conquest they had never before experienced and now solved with a suddenness and a completeness that had few, if any, parallels in history.我们已经看到, 这区分布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 国

家自然保护区4处, 以及大量的风景区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 等等, 民族旅游资源具有地域辽阔、地貌独特、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灿烂的特点, 非常丰富。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是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各类人才, 人才的利用、开发、培养必然促进人的素质提高。我国类似这样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另外, 多种多样的民族工艺品也是个千秋帝国, 曾将这个伟大的民族, 这个富有才智但又容易被引入歧途的民族, 送上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权利征服的高峰, 现在它却土崩瓦解了, 其突然和彻底, 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例2从词语到整个句子处处表现英语的形合特征:短语之间有AND和BUT, 分句与分句的连接通过连接性词语as和if, 而句子内部的组织更是离不开形态结构。在相应的汉译中买这些形合也采用意合手段, 这也是意合和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上, 汉语的教学研究也是以意合为核心的。但是, 由于受到西方形态语言的影响, 汉语本体研究受到挑战和质疑, 人们更是热衷于汉语的形态研究, 程式或形态成为研究热点, 语义型特征受到冷落。随着汉语和英语对比研究的展开和加深, 汉语本体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语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百年汉语的研究和讲学受到外来影响太深了, 使得汉语的研究削足适履。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找到一种以形式主导的能够简单而且有效的代替现今所有的分类系统方法, 已经尝试的系统不是支离破碎, 很难进入实用状态。很多事实证明了, 句间的接应规则, 除了形式上的因素外, 还有许多是只能够用语义和人的行为规则来解释的, 这是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合。比如说汉语教学中的语序一说, 时序先后规律指汉语组织的先后顺序, 先发生的事情先说, 后发生的事情后说。这是客观事理发生的顺序和规律, 说明汉语的编码机制是援物取象比类尽意的。汉语的词语以客观的世界为依据, 符合汉语语序的理据, 体现对客观有序世界的临模性。汉语中遵循时序先后的一盒词语专有很大比例。如, “养活, 扩大, 改善, 融化, 穿针引线, 先人后己, 有求必应, 一扫而光”, 这些词语都是以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排列, 先发生的在前面, 后发生的在后面。先“养后“活”, 先“融”后“化”, 先“穿针”后“引线”, 先“一扫”后“而光”。

游客争相购买的对象, 还有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绝活等都可以开发加以利用, 使之产生经济效益, 即素质教育→生产力→经济效益。从投入来讲, 相对于其他产业是较低的, 而民族文化产品的价值, 随着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 将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而且其市场价值将呈上升趋势, 所以, 这种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经济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经济。不仅如此, 它还能够使自然社会相协调,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是一种清洁经济。

统一。发展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关键, 而素质的提高又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教育扶贫其实就是素质扶贫。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 又要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 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如今, 教育观念在转变, 课程设置在改革, 我们更应该关注、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问题,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英语教学 语感

语感(language sense),是学习者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是掌握语言技能的高级阶段。有着“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对于社会交际而言,语言是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语感,则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音、语法、语意各方面的直觉,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高度综合的表现,学习者对一门语言有了语感,就能自觉判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虽然它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但语感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言语活动中的。语感的强弱与英语几项基本技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英语能力的高低,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一、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感的因素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处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欠发达地区,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当地条件较落后,很难留住一些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英语教师,导致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地域及风俗习惯

我国有56个民族,聚居地比较分散,且各自都有自己的语言。对于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来说,本民族语言是他们的母语,汉语是第二母语,而像英语等外国语言则属于第三语言。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俗,相对于汉族而言,少数民族人们的思想较为保守,一旦遇上了文化开放的外国语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英语教学,一般情况下都会遇到人们思想上或多或少的抵触。

(二)教材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在初中以前几乎对英语没有太多的接触。而新版教材改革建立在小学有简单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未来课改教材依然紧随时代发展,随着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新版中学《英语》教材对于城镇中学生来说也许并不是十分难以接受,但对几乎没有英语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则困难重重,特别是课程进度设置对于他们来说有点过快。进度设置只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大致的教学提纲,但这个提纲却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教学需要,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

(三)教育资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大多去了物质条件较好的城市,肯留在偏远地区教书育人的少之又少。相较大城市的师资队伍,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暂时无法大范围普及使用。

(四)学生心理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抱有“子承父业”的心理,他们上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深造机会,而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经历。怀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思想上没有什么压力,在学习上抱着一种嬉戏的心态,只限于完成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上没有什么上进心。

二、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感的方法

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力和能力层次制订“配餐制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把握关键点。既要有“同”,还要有“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思想上对英语学习产生偏见,产生“英语无用论”的观点,更有甚者会受到民族风俗的影响,对知识的追求欲望不高。面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初中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和教育,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学好外语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技能,从思想根源上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偏见。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受当地民族语言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语言学习目的在于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像教自己的婴孩学说话那样去对待刚开始学说英语的学生。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害羞:因为自己发音不准或是怕自己说错而羞于说出。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要利用节假日、课余等一些轻松欢快的时间段,举办英语故事演讲、英语知识讲座、场景模拟对话等,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扫除学生羞于张口的对话障碍。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如今网络已覆盖到大部分乡村,少数民族地区大可通过网络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英语教师要学会接受外界新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学习有所进步。英语教师要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学会和学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强化语言基础训练

语感是语言应用的高级体现,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语感形成的基础是灵活应用语言,而语言的灵活运用以扎实的语言知识为基础。英语基础教学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海之大来于滴水,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决定了对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

1.口语训练

学习语言的目的为了交流,如果只是停留在脑海里那只是应试的“哑巴”英语,并不是英语教学的初衷。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开口难”问题,英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词、句说出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小学英语学习基础的情况,初中英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从英语学习最基础的26个字母发音及发音组合开始讲解,对于学生在发音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通过音、形结合,使学生将发音知识以“形”固化于脑海中。之后从与生活相关的单词入手,特别是对与吃、住、用相关的物品单词进行重点讲解,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听力训练

听力练习的基础是要学生自己会说,而且能够用标准的发音去表达。学生英语的听力练习,除了教师标准的发音引导之外,还需要教师挑选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小故事、经典美文或是一些著名的英文歌曲原声带,借助标准的原声,模拟英语对话场景,让学生能在练习发音的同时学习到外国人说英语的语言思维和表达逻辑,避免说“中国式”英语。

3.阅读训练

英语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单纯的语法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利用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可由教师挑选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英文短文,鼓励学生记忆背诵,以期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

4.写作训练

语言的魅力在于交流、沟通和表达,写作只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是培养语感的方法之一。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写出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梦想,通过反复写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写作训练的加强,出现的错误会越来越少,对语言掌握运用的控制力也会越来越强。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英语语感培养方面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但作为基础语言科目的英语,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无比重要,对此,英语教师要有清晰的认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更要有深刻的理解。语感是语法的升华,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英语语感,提升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红,李娜.浅议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悦.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感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6).

[3]陈厚胜.中学阶段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缺陷及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2).

[4]项本芳.提高初中生英语语感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04).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教学计划下一篇:格列佛游记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