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共8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 篇1

1、正确处理好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规律和几个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2、与学生形成“情感共振”,努力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物理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力量源泉。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此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很重要。

3、勤下班辅导,乐于帮助学生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课后辅导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迁移等。这时,教师应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尽量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沛的精力,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准合适的辅导目标,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思考,指导学生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通过一道题一道题的积累,最终起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

4、积极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 篇2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 初中物理注重表象, 高中物理深入原理

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 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 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 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 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 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 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 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 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 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 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 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 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 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 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 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 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 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 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 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 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

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 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不好数学, 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幂的运算, 开方, 设未知数, 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 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 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 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 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 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 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 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 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 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 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 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 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 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 而要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 增加实验教学分量, 注重抽象思维培养

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 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 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 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 在力的分析上, 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 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的目的。

3. 解题指导不能少, 作业反馈要经常

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 课本看得明白, 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 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 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 向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作业质量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解答学生疑惑,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通过及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作业状况, 不仅有助于构建友好密切的师生关系, 也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关系到教师高一物理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做好高中物理备课以及教学方式选取的前提上, 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也相当重要。所以,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不仅能协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旗开得胜, 也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顺利推进教学进程。

摘要: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提升了很高一个台阶, 很多高一学生对此非常不适应, 学习热情受到了打击, 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由此可见, 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对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学习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中物理中的物理模型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23-01

高中物理常见的模型有:1.对象模型。2.条件模型。3过程模型。4.结论模型。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相依托,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了解物理模型的迁移和转化,对于物理逻辑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出现的物理模型问题进行教学呢?

一、利用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知识对与我们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就针对力学的中的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模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些相接近的概念间的差异,在解决问题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典型物理模型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1、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在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建立模型。

先让学生观察下列对比实验:

(1)、两个质量不同,但摆长振幅相同的单摆振动。

(2)、两个摆长相同,但振幅不同(摆角都小于5度)的单摆的振动。

(3)、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的振动。

通过这一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形成对单摆这一理想模型的初步认识。进而展开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1)、实验器材:轻质绳(不可伸长)、小重球(密度大);

(2)、实验的条件:小摆角(小于5度);

(3)、实验的结论:等时性(来回摆一次时间相等)。

深入分析(运用抽象、近似等方法)可以得出单摆周期T与摆长周期的关系,使单摆模型的物理表面与本质特征统一起来。

2、典型物理模型的迁移。在物理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一些典型的物理模型,而且要巩固发展物理模型,将其放在一个更复杂的新环境中去加以应用,促进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举例说明:

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两小球分别置于轨道圆心O点和离轨道底A点很近的B点处,将它们同时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问谁先到达A点?(此题求解的关键是对两小球建立物理模型。)

分析如下:

首先,“小球”是一模糊语言,但从题目分析来看,可将球a、b大小忽略,抽象为质点模型。其次,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A点很近的b点处”、“光滑轨道”等描述。可将a球运动转化为自由落体运动模型,而b球的运动转化为单摆模型(联想到光滑轨道对小球b支持力N相当于单摆运动过程中摆线对摆球的拉力)。最后,对两小球分别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简谐运动规律进行求解。

对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和迁移可以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我们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重要物理模型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1、质量柱体微元模型

对于速度为v定向流动的密度为ρ的连续流体,可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在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流体质量即为以vΔt为高、以S为底的柱体微元的质量,柱体微元质量表达式为:Δm=ρSvΔt。

举例说明: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ml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的平均功率约为多少瓦?

分析如下:对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情景上,而应将问题转换成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的功为:W=FL=pSL=pV其中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因心脏每分钟跳动n=70次,故心脏的平均功率应为:P=nW/t=70W/t=1.4W。

2、电荷柱体微元模型

类似于质量柱体微元的建立,对于速度v定向连续移动的电荷,也可以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电量即为以vΔt为高、S为底面积的柱体微元中的电荷的电量。柱体微元电荷表达式为:

ΔQ=neSvΔt。其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e为电子电量。

对于重要的物理模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逐渐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本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模型的形式出现(概念模型),它们是物理现象和事实抽象出来的,用来表征物质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学生对物理模型这个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否领会,直接影响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对物理知识整个大厦的构建,因为概念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基石。

2、有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意义领会,准确把握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3、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对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对对象进行抽象简化和近似处理,以建立起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若模型建立起来了,就等于已经揭开了掩盖着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的面纱,必要时再用等效、类比等方法将问题进行异形处理(异化构建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 篇4

摘要

由历届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可知:高中自然组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仍有许多待突破的瓶颈。因此本研究以改善物理学习状况为目的,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探查自然组学生之物理学习问题;第二阶段为提出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6E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则运用「6E教学模式」实际教学,并以「光的干涉」单元为例呈现教学情形。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透过「6E教学模式」的确能引导学生逐渐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关键词:高中物理、6E教学模式、自我导向

壹.前言

由历年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来看,对大部份高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令人颇费心力的科目,虽然很想学好物理,往往因为不知要如何学习,而事倍功半。「学习如何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学术能力(张世忠,2003),在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国内学者洪振方(1996)认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重新走过一次心智发展的足迹。但碍于上课时间和升学制度,不可能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摸索,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便显得很重要。

如何让学生既学会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能学会「如何学习」呢?本研究从反思教学与学习的角度着手,探查研究者任教之高中生的物理学习问题,进而为学生搭建解决学习问题的鹰架,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根据上述目的,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为:

1.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2.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3.运用模式实施教学的情形为何?

貳.文献探讨

一、物理概念学习之相关研究

如何获得高分是学生们最关切的问题,许多研究指出专家比生手们具备较多的概念性知识,也有更深入的概念阶层,生手们所呈现的问题表征大部分是表面层次,而专家则不然,例如生手对题目的分类是以图形上的相似性为依据,专家则以相同的解题原则做为分类。Larkin(1981)的研究发现,专家和生手在面对属于概念层次的物理学相关问题时,物理学解题专家的表现,如同一般人在面对熟悉问题似地使用「顺向运作」(working forward)的路径;而物理学解题生手,则如同一般人在面对新问题般,使用「反向运作」(working backward)的策略去搜寻所需的定理,所以生手使用的第一个定理,常是专家所使用的最后一个定理。例如:想要找出斜面上的木块,滑到底部的速度(v)为何?Larkin, McDermott, Simon & Simon(1980b)的研究结果发现:专家所实行的每一个步骤,对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都有所帮助;生手则是先由订定目标(v)开始,接着找出一个含(v)的公式,再试图以反向运作的方式来尝试求解,即生手应用那些原理的次序几乎与专家所用的次序相反(引自岳修平译,1998)。

此与Chi、Feltovich and Glaser(1981)等人的研究一致,专家们对于相似的问题,可能会具有属于该类问题的问题基模(Problemschemas),而生手对于类似的问题则缺乏可应用的相关概念基模。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组织成概念性基模,并建构概念层次和问题基模,将有助于概念的提取。

二、5E教学模式

美国BSCS(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课程研究计划提出含有建构取向的5E教学模式(Bybee & Landesi,1988;Boddy, Watson & Aubusson,2003),其教学阶段依序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评鉴(Evaluation)。5E教学模式改编自生物学的科学研究课程,并且编入探求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引自张世忠,2003)。特别是Posner, Stride, Hewsonc and Gertzog(1982)借着此模式详细地说明需要改变的概念,且透过学习环(Learning cycle)实践概念学习的基本步骤,学习者经由直接与观念目标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依照教材的性质,运用「诘问法」,透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也在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先探讨高中自然组学生有哪些学习物理的问题,再从理论上寻求改善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并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共分三阶段进行,研究流程如图一所示,并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归纳学习问题的类别】

本阶段根据陈章正(2004)的研究,持续以访谈和书写的方式,搜集有关高中生物理学习状况的相关资料,包括:以半结构式问卷访谈物理教师(GT)、专家教师(EX)和校友(GS)的记录;学生以书写的方式反省自己物理学习状况的记录;研究者与学生在课余时的对话札

记和研究者的教学日志。

编码的型式均是用访谈对象的英文代号,后面加上姓氏、日期和姓别,例如:GTL920912M代表于92年9月12日访谈本校林姓男老师;在校学生则以「类别、班级、座号、性别」表示,例如:221102M代表访谈第二类组二年十一班二号男同学。

搜集到的资料采扎根理论(Strauss & Corbin,1998)进行分析,先归纳为认知、情意和学习方法三部分,再用持续性比较与对照的方法,将类似观点放在一起,并用晤谈数据做辅助,以确认分类的可靠性,甚至可以发现学生在书写问卷时没有表达的观点,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发展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

由上述实征研究所得的学习问题,其实彼此都是相关的,但归根究柢,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自然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所以再请学生写出「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归纳此问卷所得的资料及待解决的学习问题,依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参考相关文献,发展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运用「诘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透过一学期的教学反省与修正,而得「6E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应用教学模式实际教学】

本阶段呈现运用「6E教学模式」于本校高三第三类组(学生共31人,以下简称为A班,每周四节物理课)「光的干涉」单元的教学,A班从高二就由研究者担任物理教学,每次月考及格人数总不多,所以学生对物理普遍缺乏信心,即使程度不错的学生,也是停在某个水平无法突破。

有鉴于此,研究者于A班高二下学期时,开始进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研究,A班除了月考成绩明显进步外,研究者还想知道运用此模式教学,学生的感受为何,因此以半结构式问卷且不计名的方式,请学生写下「自己比较喜欢高二或高三的物理课?为什么?」 肆.研究结果

针对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根据研究流程三个阶段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整合具同构型的问卷和访谈数据,归纳出高中自然组学生物理学习问题的种类(陈章正,2004),简述如下:

(一)认知方面

传统的物理考试,通常以解题为主,能否成功解题与概念的理解情形相关,由研究中发现概念理解部分的问题包括:对探究历程的困惑、概念太抽象不易想象、符号和公式太多;解题部分的问题包括:不懂题意、不清楚概念和题型的关系、数学运算技巧不熟练。

(二)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常会问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如果能有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改善认知方面的学习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形,发现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例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练习、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三)情意方面

对高中生而言,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学科的学习憧憬,往往比物质奖赏更具吸引力,但是屡次考试的失败,则令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甚至产生反感。例如学生表示:我们现在都是为了准备升学,可是我觉得学习科学,应该是要学科学家的创意,像马盖先就很厉害,但他不一定会算题目,为什么我们都要不断解题(221102M)?

(四)讨论

在研究中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具有想突破的企图心,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会在意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心分数的高低;但大部分学生则与上述特质相反,也缺乏可以将新旧概念做有效联结的模式,当然谈不上学习成效,连带影响了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能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展和精炼个人建构的理论,才能确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从学习理论可知:成功的学习必须是学生愿意参与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胸参与学习呢?归纳学生对「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所表达的意见,包括:希望学习内容能和生活经验相关、上课时能多做实验、能详细说明公式的来源和功能、不要赶课、能多一些师生互动、考试前能统整重点、能多讲解一些题目和即使没有时间也一定要考公式。针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问题,以及对物理课的期望,觉察到必须要有能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从文献中发现「5E教学模式」(张世忠,2003;Bybee & Landesi,1988;Boddy,Watson & Aubusson,2003),颇符合教学上解决学习问题的需求,但是5E教学模式并未强调如何让陌生的学习概念与生活经验相连结,因此本研究主张:将生活中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事件」(Event),加上原有的5E成为6E,教学时以此6E做为「教学阶段」,又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无法维持很久,也不见得会主动发问,为了避免沦为盲目的学习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订出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期望达到的「学习成效」,建构成「6E教学模式」(图二)。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5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宜昌市长阳一中 谢世林整理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加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实验方法测绘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

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

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思路】:

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在演示实验和投影片的帮助下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3

教师: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倾斜直线。

教师设问2: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对于同一导体图线的斜率即U与I的比值不变。但A、B导体U与I的比值不同。

教师设问3: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

步骤二:

由步骤一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对于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的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① 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 ② 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③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欧姆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教师设问4: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例如E=F/q。再一次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常用的单位哦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KΩ=103Ω;1MΩ=106Ω

教师设问5: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所以1Ω=1V/A.4 ④ 让学生通过预习材料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 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师设问6: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

步骤三:

⑤ 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电 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教材图2.3-3所示。教师设问7: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如教材图2.3-5所示。

⑥ 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 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教学总结

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

2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3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

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1、3.【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和学生互动做实验效果较好。边做实验边得出结论比较轻松,易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有不足的地方是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环节更为紧凑,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或再测一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高中物理) 篇6

高一物理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班、14班、21班、22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本人针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这些班级的物理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总体来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与师德表现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能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学科教研组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本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1、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2、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高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为最终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4、教师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也采用了“竞赛法”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出好竞赛试题,题型包括基础必答、能力提高、智慧风险等。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别记分、现场亮分的办法,最后加分排出名次,老师总结。此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5、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三、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所做的具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和课外探究,让学生在

探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搞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另外,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情景教学和课堂游戏,教学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加生动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物理是高一年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星期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物理,由差到好。

3、精心备课,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在上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5、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尤其是在市一中参加的省优质课的评比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6、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通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更促进了物理教学。

四、教学经验小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五、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 篇7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必须使“教”与“学”这两个最活跃的要素真正活跃起来。“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学生的“学”这个要素是否活跃,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学生能否“会学”“学好”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的唯一标准。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首先就得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得精,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思维活动,课后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和复习时间。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具有自主权最优发展的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余地。在教学内容和任务上,留给学生最优发展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对某种知识再思考和再认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教师一起构建知识和能力结构,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可能具备较好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支配,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精选精编组合式训练题目;课堂上练讲结合,适时点拨;课后抓紧巩固及时强化。

二、系统化物理重点与难点,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物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需要物理老师详细讲解,条理化分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物理知识就会有很好地理解和判断。比如,物理课堂复习教学按照力、热、电、光、原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纵向复习,使知识结构化、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将所学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在树状结构的各个节点上。在复习、理解、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和运用条件之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将知识做一个系统化的梳理,以建立形成所学知识的立体网络。学生个体知识网络的形成是基础知识扎实的标志,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要讲求物理复习教学的科学性、层次性、有效性;正确处理好重点、难点、热点之间的关系,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热点;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立足基础,注重能力;渗透课改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正确处理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关系,力求基本教学方法精益求精。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比较表面,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而且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那么明显。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 篇8

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物理其实并不陌生,他们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接触物理,已有两年的学习过程,这为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若其对于物理学习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则学习高中物理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了。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对于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一物理教师应注重对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研究

一方面,高一物理老师应做好相关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衔接。研究过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对"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此定义仅仅是指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在各时刻运动的快慢及方向相同,任意时刻的速度都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但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各时刻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是不同的,这里的速度只能是物体整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因此,准确的来说应该用"速率"来表示。同时,在此也可引出高一物理将要接触到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内容。再比如:初中物理学到的摩擦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且永远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应明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人走路的时候,主要依靠人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才能前进,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人运动的方向是相同的。还有一个常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普遍具有的一种属性,可以通过质量来度量其大小。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可以使学生更自然地进入高一物理的学习。

另一方面,高一物理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悉物理单位及英文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的将各种物理量的符号做一规范、统一及渗透。比如:绳子拉力常用"T"来表示,在涉及到有关绳子拉力的问题时,尽可能的要求学生用T来表示;摩擦力通常用"f"来表示,那么涉及到摩擦力的问题尽可能要求学生用f表示;支持力通常用"N"来代表;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作用的力,而不是一味地用"F"来表示。

二、培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高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利用这一点。例如教材序言部分涉及到的"蛋碎瓦全"、"瓦碎蛋全"、"声音使酒杯震碎"、"带电鸟笼里的鸟安然无恙"等演示实验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于物理课的兴趣。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将一个空饮料瓶在靠近底部的地方钻个孔,实验开始前先将孔堵住,往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开始试验,先松开小孔,学生可以观察到水从孔中喷出,然后再放开饮料瓶使其自由下落,可以发现在下落的过程中水不再从孔中喷出,从而由此引出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及探索欲望进入课堂。也就是说通过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物理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那么教师就应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如何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强弱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两方面进行大胆猜测。那么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可能会想到: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的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等有关;感应电流的方向大概与磁场的方向、切割磁感应线的方向有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熟悉课本、记住概念公式就可以了,物理学习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就是习题的练习。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不对题目进行分析,就开始瞎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题目的分析,讲清楚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该类题目的切入点,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画图。比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画力的示意图,在做有关运动学的题目时要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解答动力学的有关题目时,最好画出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这样不仅形象直观的展示了物体状态,同时也便于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

然后要注重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上节相关知识,然后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动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光滑斜槽上放置一个小球,让小球在斜槽上运动,(提示: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实验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小球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在小组成果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受到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重力作用而做曲线运动",那么这种曲线运动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平抛运动。

四、注重对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听课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在习题练习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在运用公式解题时,要注意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在解答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题目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还要注意重力加速度g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是垂直向下。解题的过程中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表述。比如说,到重力加速度,就用"g"表示;说到摩擦力,就用"f"表示;说到重力,就用"G"表示等等。

在习题改错习惯方面的培养。首先,应在设立一个专门的物理改错本。其次,改错本要定期复习。在知识归纳总结习惯方面的培养。必修一的物理知识比较多、比较杂,有很多零碎的知識点。比如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大问题:"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每种运动里有包含各自的定义、规律、公式等细小的知识。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零碎的知识变得有规律可循,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五、小结

上一篇:某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读音易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