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9篇)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

一、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纪检监察工作是整个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大力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不仅是保持检察队伍纯洁性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更是促进司法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尽管

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大范围来看,执法不公、从检不廉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与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基层检察院纪检工作的现状,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干警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到纪检工作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纪检检察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说此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相比起步较晚,导致部分干警认为检察机关以业务为主,认为纪检监察可有可无,认为纪检监察、反腐倡廉与己无关,大力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办案,不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一部分检察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认识模糊,对检务督察的排斥,加上基层内部监督规定缺少刚性,这一系列原因给基层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展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齐全,导致监督不力

以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为例,全院仅有30名干警,由于受现有编制制约,有的干警身兼数职,院小人少,没有设置单独机构,而且纪检组长及纪检监察人员都为兼职,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兼顾多项工作,使得真正投入到纪检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限制,导致很多工作忙于应付。这客观上造成了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力度不够,客观上弱化了内部监督的地位和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督效果和监督质量。

(三)职责不明晰、机制不完善,致使监督职能发挥受限

以我院为例,由于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工作都在摸索中前进,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不科学,不少日常工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规范性。同时,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岗位职责不明确,时常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产生交叉或重复。从监督制约的时机看,仍旧以事后监督为主,对办案活动监督主要是进行执法检查,调查核实办案人在办案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而很少去查看办案手段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对办案环节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手段。

二、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认真开展教育活动

提高思想认识,是抓好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是整个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纪检监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开展专项教育,打牢思想根基,使基层院检察人员深刻认识到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是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树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需要。对此,针对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抓好经常性教育;针对理想信念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针对法纪观念的问题,开展党纪政纪法纪方面的思想教育;针对心存侥幸的问题,开展正反典型事例教育。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日常教育,消除一些领导及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上的误区,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格落实。

(二)健全机构,提高专业化建设

一要落实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机构,力争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力。按照上级院及上级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制定相关工作规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本着以人为本,从严治检的原则,制定一批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力求使制度达到细化、量化,任务目标明确,检查落实标准清楚,措施办法具体,奖励惩罚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监督管理工作达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要大力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注重调配优秀人才到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大力增强纪检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纪检监察队伍,加强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专业化程度。

(三)明确职责,创新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工作既是执法办案的必要保障,又是全院整体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部门和政治处、办公室一样在全院内部是一个相对宏观、具有基本职权即内部监察权的组织协调部门。笔者认为,明确了这个一定位,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才能做到职权明晰。这就要求配套制定执行监督办法,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要严格实施执法办案内部监督相关配套制度、暂扣款物、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管理方面的监督制度,做到依法、文明、安全办案。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注重创新机制,完善对执法质量和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考

评,使考评和监督工作贯穿干警执法办案整个流程,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从而实行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在年终考评中由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全年勤政、廉政情况对各部门和全体干警奖优罚劣,形成激励作用。

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把服务检察工作的发展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首要职能,切实发挥纪检监察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2

关键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是实施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找出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基层纪检工作和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环节,使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可以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总的发展形势是良好的,但基层纪检监察面临的要求更加严格、领域不断地扩展、任务更加繁重、标准要求更高的变化,使我们必须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缺陷。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自身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主要突出表现在乡镇纪委书记抱有自己的工作被“边缘化”的心态。大多数乡镇纪委书记集中于自己的专职,不去管纪检监察以外的事情,片面地认为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是和党委政府中心的工作不牵连的,所以情绪上出现失落,认为自己被“边缘化。”因此,为了避免影响自己的绩效,个别的纪检监察机关对待工作产生松懈麻痹的想法,且习惯用老方法、旧观念、老套路来解决各样的问题,对反腐败在各个阶段呈现的各个问题认识不够充分,不擅长研究新的问题、缺少创新精神、对自身的工作认识在思想上存在缺陷,加上在对于新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上单面认为只要增加人数就够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不能够把反腐败现象放在社会经济环境下,放在党建设大局工作中,以为严抓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本地区中心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二)领导体制上的不适应。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尽管中央纪委书记多次明确授权给地方监督检察,但是对于同级党委的监督和对同级党委副职的初核等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上还是难以实施。其次是对派驻机构管理的体制没有明确的区分,派驻机构说是双重的领导制,但是因人事管理在部门,且各样的事情都要依赖于人事部门,因而在纪检监察工作过程中,当部门工作和纪检监察业务发生冲突时,就会发生倾向于重部门工作而轻纪检监察业务的现象,尤其在办案过程中容易受到部门因素左右和影响。最后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导致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多数乡镇纪委与党委的办事机构和各个组织存在复杂的关系,工作关系不明确,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各种问题。

(三)工作机制上的不适应。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科学工作方法尚未形成,且缺乏有效的实施,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片面的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管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习惯用旧方法、旧观念,没有认真地研究工作方法,不注重工作策略,没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对于干部存在问题,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且没有真诚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处理所犯的错误。

二、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3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 民事行政 突出问题 解决对策

现行民行检察制度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架空了基层检察机关的监督主体地位,虚设了司法资源,从而削减了民行检察监督的整体力度和效果。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民行检察监督的基础性意义显现不足

民事、行政诉讼立法出于监督效力和监督效果的初衷考量,规定“提高一级抗”,客观上造成基层检察院没有抗诉权。规定“再审前置”受理案件,客观上又造成基层检察院行使再审检察建议权存在诸多障碍。虽然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和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有权进行监督,但囿于发现违法的途径和渠道不畅,客观上也造成了基层检察院无法、无力行使检察监督权。如此,抽空了民行检察监督的底层,民行检察监督的“倒三角”现象没有根本改观。

从法院审理案件的种类结构来看,基层法院审判人员在全国审判人员中约占83.3%,无论从法官的人数看,还是从处理案件数量看,基层法院是我国司法最主要的部分。法院审理、执行的案件90%左右是民行诉讼案件,其中又有90%左右的案件是由基层法院承担的。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法官办案责任制的推行,赋予法官在事实审查和法律适用中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基层法官的法理水平、业务素质、职业技能相对薄弱,实践中难以适应司法改革和办案责任制所具有的科学要求,往往也成为大量裁判不公的根源。与此同时,我国基层检察院数量与法院大体相当,基层检察人员在全国检察人员中的占比与法院也大体相当,但我国基层检察院办理的民行诉讼监督案件数量仅占全国检察院办理案件数量的50%。

(二)基层民行检察监督的主体性地位未能确立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的廉洁与公正是全社会的希冀所在,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现实层面看,当前人民群众对民行审判、执行不公和腐败现象强烈不满,检察机关对此负有特殊的监督职责。尽管民行检察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表现为对已生效裁判或已经作出的审判、执行行为进行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可辐射到整个民商事、行政审判、执行领域,是对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一种特殊预防。

从检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情况来看,80%以上的申诉是民行申诉案件。由于民行检察作为对法院民行审判、执行的法定外部监督制度,故而使得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的民行申诉与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层出不穷,造成每年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民行案件居高不下。另一个维度表明,现实对民行检察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民行检察监督能力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现实情况是,基层检察院的数量、人数和办案数都占到全国检察系统的80%以上,而民行检察的案件数量仅有50%在基层。从监督职能的行使,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的运用方面来看,基层检察监督的职责特别是主要职责发挥远没有达到80%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基层检察院对基层法院进行同级监督的空间很大、任务也很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民行检察办案数量、质量和规模。

二、基层民行检察监督不足的主要原因

由于公众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认知不足,致使基层民行监督形式单一,许多该监督的领域没有进行监督,制约了基层院的工作开展和检察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尽管如此,造成基层民行检察监督权未能充分有效行使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一)基层民行检察干部工作责任心和进取心不足

由于基层民行检察监督职责不明,工作开展难度大,案源明显不足,有些基层院一年到头几乎无案可办,加之院领导重视又不够,致使很多基层民行干部工作没有热情,工作进取心和事业心淡漠,工作主动性不强。也由于基层院不能独立行使抗诉权,在对案件进行审查后如果认为原生效裁判确有错误,还需要提请上级院抗诉,最终会有上级院审查把关,因此基层院民行干部容易产生对上级院的依赖心里,办案责任心不强,这也是基层院办案质量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

(二)基层民行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基层民行队伍在稳定性和专业化上均存在令人焦虑的问题,即基层民行干部配备学历、年龄、业务水准参差不齐,其整体专业化水平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而且基层民行骨干流动过于频繁,有些民行干部随意被抽调从事自侦和刑检工作,导致工作人员不稳定、思想不稳定、业务不稳定。没有经过正规法学教育与理论训练,不具备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又缺乏长期的理论实践,且骨干调动频繁,基层民行队伍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基层民行检察的全面、深入、健康发展。

(三)对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不够

院领导对开展民行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行部门办案力量不到位,业务骨干缺乏,即使出现一两个骨干,不久也会被调到其他被认为相当重要的部门,加之对民行部门的物质保障也相对缺乏,这使基层民行检察工作难以走入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上级院对基层民行检察指导不力,对制约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研究的不深、不透,对下指导没有实质内容和具体标准,不能为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全面、科学、深入发展提出有实质意义的指导意见,使得上级院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三、加强基层民行检察建设应采取的解决对策

相对于基层院各项业务而言,民行检察工作就是系统中最弱的环节,也是工作难度最大的部分。因此,推进民行检察工作深入、科学发展,加强基层院建设是首要着手点,是建设的重点。

(一)真正树立基层民行检察监督的主体地位

为保证检察监督的力度、效率和实效,必须保证监督者具有主体性,使其可以依法独立、直接、及时地履行监督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否则若是事事受制于外在因素或者不能也不用独立、直接地负责,那么监督的效力就无从谈起。基层院由于没有法定民行抗诉权,致使其实质上丧失了民行检察监督的主体性,很多地方仅仅从事提请抗诉这些没有独立监督性质的工作,所谓监督充其量只是间接监督,从而造成很多地方意志消沉、工作缺乏力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并且由于提请抗诉等程序繁琐,使得监督非常不及时,监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理想,民行检察监督的社会公信力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加强基层民行检察监督力度,变间接监督为直接监督、过时监督为及时监督,使民行检察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树立民行检察监督权威,必须赋予基层院民行检察监督的主体地位。本文认为,应通过完善、充实基层院民行检察工作职责任务,切实改变职能单一甚至常年无所事事的局面,让每个基层院民行部门、每个民行干部都有明确、充实的职责任务,使其除进行提请抗诉工作之外,还应该独立履行直接针对同级法院以及其他部门的多元监督职能,真正树立其监督主体地位,提高其民行检察监督的力度和实效。依照现行法律规定,结合民行检察工作实际,基层院民行检察监督职责应为: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对审判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对执行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督促起诉,支持起诉,提起公益诉讼,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发现和移送职务犯罪线索,息诉服判等。树立基层民行检察监督主体地位后,就会打牢民行检察监督的基础,最大程度释放基层所具有的民行监督能量,增强民行检察监督在基层社会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从而提升整个民行检察监督的活力。

(二)充分发挥基层民行检察监督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调动基层院开展民行检察监督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全力释放其身上蕴藏的民行检察监督能力,必须从羁绊基层民行检察监督积极性的问题根源入手,下大力气研究激发、调动基层民行检察监督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让基层民行检察有所作为,彰显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让各级院领导以及基层广大民行干部切身体会到基层民行检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开展民行检察的主观能动性。

1.着力加大民行宣传力度。基层检察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街道、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载体,加强民行检察监督职能的宣传,普及民行检察知识,增强基层群众对民行检察工作的知晓度,扩大民行检察影响力,吸引当事人选择检察监督的途径。内容方面重点宣传检察机关新的监督职能,如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执行活动以及调解书的监督,支持起诉、督促履职、公益诉讼、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向基层检察院申请监督的条件和情形以及三种法定情形下可以直接向基层检察院申请监督的规定。对象方面主要针对涉诉当事人、涉诉概率较大的潜在群体,以及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时间、地点方面选择利用举报宣传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黄金时段、人流密集街道集市等。[1]

2.着力构建多元监督格局。工作理念和工作摆布上,坚持做到实体监督与程序监督并重、审判监督与执行监督并重、裁判监督与调解监督并重、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并重、依申请监督与依职权监督并重。监督范围和监督领域上,既重视民事检察监督,又重视行政检察监督;既重视对生效裁判、调解书的监督,又重视对审判违法和执行违法行为的监督;既重视开展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工作,又重视开展支持弱势群体及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受侵起诉工作。监督方式上,单一或综合运用抗诉、提请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调查核实、移送职务犯罪线索等手段和措施,提高监督效果和监督效率。

3.着力提升民行工作能力。基层民行检察工作能力包括业务素养能力、执法办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是一项技术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工作,由于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认识不统一,使得这项工作的理论论证和技术操作难度增大。因此,要求基层民行干部在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办案实践磨练与经验总结,提升相关法律知识、办案经验及理论水平。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赋予了新的检察监督职能,对基层民行干部执法办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较为准确地开展工作、如何拓展案件来源、如何找准监督方向、如何正确采取监督手段、措施和方式等,都是基层民行干部需要学习和改进的。民行检察的操作性、规范性、制度性不足,对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更高,处于执法办案一线的基层民行干部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落实及具体办案过程中需要与法院及其他单位沟通协调。

(三)切实加强对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

要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上级院要制定一个时期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规划,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努力方向,各级院党组和检委会要定期听取和研究民行检察工作,使其获得全面、深入、健康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检察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检察监督的诸多期望。要从人、财、物等诸多方面加强领导,分市院要按照“市县一体、两级联动”的要求,整合本地民行资源,统筹利用好办案人才,实现诉讼经济。加强基层民行队伍建设,稳定业务骨干,采取调训、培训、岗位练兵、知识竞赛等多种手段,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要从执法办案需要保证基层民行检察工作所必需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条件。

注释: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4

设立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和开展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怎样建设、如何开展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以及检察工作自身建设的需要,纪检监察工作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在领导重视程度、组织建设、开展工作等方面有了一些进展,在促进司法公正、开展规范化建设中也取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习惯做法的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进展不快,发展不平衡,与当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表现在: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少,思维方式不够新,工作力度不够大,改革招数不够多,源头防腐工作不够深,监督范围不够宽。同时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查处案件等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很好的发挥职能作用。下面,笔者就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加强这项工作的设想和创新的思路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由于编制和机制的原因,可以说,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目前仍然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状态。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

1、机构不健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会议相关报告中的数字显示,全国有基层人民检察院3113个,只有993个基层检察院建立了纪检监察机构,不到三分之一。编制在60人以上的基层检察院1019个,已设立纪检监察机构的有581个,也不到六成。我省有基层人民检察院135个,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基层检察院设立了纪检监察机构,有75个基层院没有配备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甚至有六个基层院连兼职纪检监察干部也没有,相比全国的情况差距更大。再看看深圳市的情况,深圳现有基层检察院六个,从所掌握的不一定很确切的情况来看,正规编制里没有一个检察院设立了专门纪检监察机构,只有一个检察院定编设立了纪检组长,仅仅如此,也称不上是专门机构。有的检察院虽然内部挂有监察室牌子,但不是正规编制,属于“内部制造”,可以说是“名不副实”。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工作的基本要件都不具备。

2、工作人员少,岗位职责不清。从目前我市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现状来看,总的趋势是在向前发展的,大多数检察院都设有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但归属各不相同。较为普遍的做法或者说是大多数的做法是,将纪检监察当作是政工人事部门的组成部分,与政工人事部门合署办公,把纪检监察当作政工部门的附属。即便个别检察院设有纪检组长或监察室主任,大都亦是“光杆司令”,手下无兵,不得不依赖政工或其他部门。近年来,我市基层检察院由于业务量的加大,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检察人员也在逐渐增加,六个基层检察院,已有五个院干警人数过百人。这些干警人数及党员人数过百人的基层检察院,都相继成立了机关党委,有的基层检察院还让机关党委的纪检书记或纪检委员代行整个检察院纪检监察职责。由于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始终没有定好位,还导致岗位职责不清,该抓的工作没抓,该管的事不能管。例如:对业务部门的人和事相对监督检查较多些,对财务、政工人事、后勤等部门的事情相对软弱无力,或者干脆不闻不问;对上班八小时内的工作相对监督检查多些,八小事之外的少管甚至没管;对群众来信来访管的多点,而主动进行案件同步和回访监督的极少;对一些当事人的上门投诉,也认真处理的不够,一遮二掩,能拖则拖,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出现,主要是纪检监察的工作人员太少,说白点,一、二个人忙不了那么多事,加之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缺乏长期性、规范性,无疑会受到影响。

3、少数领导和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有模糊认识。在少数人眼里、在部分同志的头脑中,对纪检监察工作有“偏见”,认为纪检监察配备越强,水平越高,就会抓的越紧,查的越多,导致政绩越小,不良影响会越大。有的认为:自侦、批捕、起诉等是检察院主体工作,是一线,纪检监察等是二线,为保一线,二线不要过于认真、仔细,否则会增加办案人员思想负担,影响一线办案。还有的认为:纪检监察管的严,捆绑了手脚,就是让人别干、少干、甚至不干,因为不干就不会出问题。诸如此类认识反映出极少数领导和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意义认识不清,歪曲了纪检监察工作指导思想和作用所在。由于上述模糊认识的存在,给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开展带来较大难度。

4、纪检监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纪

检监察工作没有全面认真开展,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式或应付式,做得较多的恐怕就是应付上级和本院领导交办的工作。近年来,有的基层检察院在上级纪检、检察机关的的支持指导下,查了一些轻微的违法违纪案件,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查处工作还缺乏力度,有顾及单位、个人、领导情面的现象,甚至存在听命于所在单位领导的倾向。对一些较为辣手的问题,不敢正面应对,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怕得罪领导,怕得罪干警,怕影响单位声誉。至于纪检监察应该屡行的其它职责,诸如教育、预防、执法监督等工作,碍于人手不足等原因,几乎较少甚至没有开展。总之,纪检监察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屡行职责不全面,执法监督还不严,甚至对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没有依纪依规严格认真的进行处理。综上所述,纪检监察工作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初创阶段,在检察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5、纪检监察人员业务能力还有待加强。基层检察院做纪检监察工作的大多只有1~~2个人,这不仅与日渐壮大的检察队伍和逐渐增加的检察业务不相适应,同时也增加了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对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是“半路出家”,这里所指的是:基层检察院做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原来大多没做过这个工作,他们普遍来自检察院某个业务部门,没有经过角色转换培训就走上了纪检监察岗位,业务上不能马上就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中国有句俗话“隔行与隔山”,由此看来,基层检察院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不但要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努力做好工作,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亦显得十分重要。

以上所述的五个方面问题,不一定很全面,甚至不一定很客观,但笔者坦言,在基层检察院的确带有这些方面的普遍性。找出症结,不是为了回避,而是应该如何正确面对。下面笔者再就如何加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谈点设想。

二、加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及设想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加以改变?到底如何加强?位置究竟应该怎样摆放才为恰当?这些问题,笔者从理论上认识不够深刻,研究不够透彻,不敢妄加定论,只能结合当前实际谈几点简单的设想。

1、建立和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当前,在我国各级人民检察院中,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以及地市级人民检察院设立了较完备的纪检监察机构。县、市、区级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至今仍不健全。然而,在我国各级人民检察院中,基层检察院与社会接触最多最广,承担的各类治安、刑事、经济案件亦最多,在这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和办案执法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司法更加公正,除其他保障因素外,纪检监察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建立和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亦十分急需和必要。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4年3月19日下发了“关于健全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设置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设立纪检监察机构理由和范围。通知的第一条第一项指出:直辖市、副省级市、省会市的基层检察院和编制在60人以上的基层检察院,应商当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设立纪检监察机构。这为基层检察院设立纪检监察机构进一步提供了依据。基层检察院应以此为据,抓住机遇,抓紧落实。尽管在落实过程中很多工作要做,但只要我们积极去努力,争取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纪委的支持,完全有可能会实现。

2、定位要准,起点要高。纪检与监察理论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执纪执法主体,两者从设立到工作的依据是不相同的,但实际工作的落脚点和目的是一致的。如何把纪检与监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地市级以上的检察机关一般分别设有纪检组和监察室,纪检组长是党组成员,并分管和领导本院纪检监察工作,工作人员加起来一般在五人以上、十人左右。基层检察院业务繁重,人手较少,不可能照搬照抄上级的配置。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可以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人员可考虑在2~~5名左右,最低不少于2人。负责人不应由其他院领导兼任,这样做主要是防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现象。同时,可参照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各级党委纪委的做法,是当然的党组成员,行政职级与副检察长同等。

3、选调高素质人员担任纪检监察干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检察队伍自身建设乃至党的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大小。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干警素质普遍都较高。作为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监督办案人员能否认真履行职责、有否违反党纪政纪等工作,俗话讲:“打铁先要自身硬”,如果没有坚实的素质基础,是难以胜任的。笔者认为,新时期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干部应该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1)政治过硬。党性、政策性和纪律性强,政治信念和立场坚定,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2)业务能力强。首先要具有执法执纪的法律知识和党纪政纪知识;其次要有争取支持、协调各方、沟通左右、联系上下的协调能力;再次要有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3)心理素质好。要有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4)职业道德高尚。具体地说,一是要忠诚无私、品质高尚,敢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二是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三是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四是要谦虚朴实、艰苦奋斗。只有这样,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干部才能够胜任上级检察机关、地方党委纪委和本院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思路

从司法改革尤其是检察机关改革方向来看,增强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淡化行政色彩的大趋势已逐渐凸显。检察官独立办案权会越来越大,检察工作的主体将会逐步转移到检察官身上,检察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也会随着重心的转移而转移。纪检监察工作既是监督保障,也是检察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因此,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要以监察检察权的行使为主线,通过对检察官行为规范的监察,从而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以建立健全制度为基础,从而实现对全院工作的整体监察,进而达到全面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局面,改变或者消除当前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事就干,没事就看,交待干啥就干啥的被动式的工作局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思想要转变,从“盯人”到“盯权”。在一些人看来,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就是专门查人的,好象除了查人就没其它事可干。这些看法尽管带有严重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得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战略思想上实现从“盯人”到“盯权”的转变,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权力运作的规范和制约上来,由重在管人到监督权力本身上来。从多个腐败实例看,人只是权力的实施者,本身不具备腐败性,当人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而权力本身又出现了“缝隙”时,腐败分子才有机可乘,他们才有机会将权力进行“寻租”。因而,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要力争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能到哪里。具体到基层检察院来讲,党组会、院务会、检察委员会这些带有决策性、决定性的会议,要都能看到纪检监察人员的身影,听得见他们的声音,促使和保障检察权正确运行。

2、观念要更新,从“无位”到“有为”。面对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不要一味的注重纪检监察的位置,而是要通过自身积极的作为,争取广大干警的支持和信赖。“有为才有位”,只要一身正气搞工作,自会得到公认。要按照着重教育、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思路,大胆的开展工作。同时,针对基层检察院的情况,要贴近工作实际抓苗头、抓源头、抓重点、抓要害。从而使得从领导到干警都能正确地认识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纪检监察工作是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地有效管理途径和重要手段,是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保障。要转变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些模糊认识,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是规范检察官和检察工作的行为,维护检察纪律的严肃性,防止检察官不良行为的发生,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而是泛指可能发生不良行为人和事;纪检监察工作与检察工作不是格格不入的,对检察权的监督,并不涉及具体案件处理,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再者,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要转变就事论事搞纪检的观念,纪检监察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查处了多少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而是在于预防和制约了多少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正面和典型及时宣传和表彰,3、方法要改变,从“被动”到“主动”。按照党章规定,纪检机关有三大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规定监察部门有五项职责,加上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纪委的规定、要求和布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极为繁重,这就要求要有新方法去应对。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纪检监察工作全局。当前,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着领导交待什么就办什么,上级安排怎么办就怎么办现象,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下,较少主动出点子、想办法、出新招。这也是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工作态度端正和工作方法改变。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也日益显现,但人民调解组织原有的工作机制已无法应对,因此,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充

分发挥人民调解灵活、方便、快捷、节约社会成本的优势,积极妥善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一、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形成联动大调解格局。乡(镇)一级调委会成员一般由政法、综治、民政、国土、村建、林业、计生、工青妇等部门组成,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仍然是以政法综治部门为主,使得政法综治部门疲于应付,联动大调解形同虚设。

2、领导重视不到位。稳定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在少部分党政领导中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紧要,但落实起来次要。表现在乡(镇)调委会缺乏交通工具,出现紧急情况难以及时赶赴现场,村(居)委调委会办公经费及调解员的误工补助偏低。自然村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队伍虽已建立,但发挥作用有限。

3、运作不够规范。由于村级调解员未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致使有些调解员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有的口头调解没有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无法作为诉讼的证据。

二、强化对策

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治委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健全层级管理机制。一是乡(镇)层面。对于邻里、赡养、婚姻、继承等一般民间纠纷,由司法所负责调处;对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由乡(镇)调委会认真依法调处;对时间长久、一时难以查明原因,且工作量大,涉及到多方面的矛盾纠纷,由乡(镇)综治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及时解决矛盾纠纷。二是村级层面,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较大的纠纷,小组调解员或信息员负责调处本小组内的一般性纠纷并提供社情信息。总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防范调解机制。

3、建立联动大调处机制。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充实调整乡(镇)、村(居)委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自然村进一步深化“两站一点”建设,健全完善综治工作站、人民调解工作、治安报警点,落实调解员和治安信息员队伍。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乡(镇)国土、村建、民政、计生、林业、工青女等部门职责,对本乡(镇)范围内矛盾纠纷实行联动大调处,不得把本级的矛盾推给上级、推向社会。

4、建立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一是领导负责包案制度。坚持一把手负责,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工作责任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负责,归口调处。三是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交流通报情况,研究制定矛盾纠纷的解决办法等。四是排查制度。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五是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分级挂牌督办,跟踪调处、限期解决。六是个案查处和工作预案制。七是信息反馈及报告制度,实行小事每周报,大事随时报,无事零报告。八是奖惩制度。通过表彰奖励、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制度。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6

一、当前XXXX站纪检监督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正确领导下,XXXX站的纪检监督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检查站纪检监督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纪检干部人数少,整体素质不高。首先,XXXX站纪检力量较为薄弱。当前,就XXXXXX站而言,站纪检监督力量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纪委书记、副书记、纪委委员和政治处纪检干事。通常纪委书记由副政委兼任,副书记由政治处副主任兼任,纪委委员由警训参谋、法制参谋、组织干事、干部干事、财务助理员和审计助理员兼任,具体负责纪检、保卫、督察、审计等工作,而专职从事纪检监督工作人员数量少,也就是纪检干事一人,精力有限。其次,纪检监督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进行的专业技能培训,保持知识更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检查站的纪检干部都是兼职,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存在着“接岗时不去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的现象,理论水平、工作思路、方法举措都相对滞后,影响了纪委作用的发挥。特别是近年来,******的**保卫任务越来越重,**的监督执法、党风教育、群众信访、违法违纪案件查处等任务日益繁重,但就目前XXXX站纪检监督力量而言,还很难适应形势和工作的需要。

(二)纪检干部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不强。一是有的纪检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对基层执法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认识不足,不善于去主动发现问题、查处问题、教育干部,很多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了、上级批示了,才去查办,“等、靠”思想比较严重,往往是“被动式”或“事后”开展工作。二是纪检干部职能意识淡薄。检查站纪检监督干部大多是兼职干部,需要完成的业务性工作很多,不可能专门去搞纪检监督工作,而作为基层党支部纪检干部更是有名无实,主动履职意识非常淡薄。

(三)纪检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是党委和纪委本身往往会忽视纪检监督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党委工作是第一位,纪委工作可有可无,对纪检监督干部出现的思想问题重视不够,领导主动靠前疏通思想、化解矛盾方面做得不够,较少开展有针对性地主题教育,不适应加强纪检监督干部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个别纪检干部自身要求不严。有的纪检监督干部“严以律己、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表率作用不很明显,类同于一般干部,有的还不如一般干部,自身模范带头作用差,不能率先垂范去影响官兵的言行,使纪检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公信力打了折扣,影响了纪检监督的效果。

(四)纪检监督制度建设滞后。纪委落实集中学习、会议、请示报告及民主测评等制度时紧时松,不能很好地发挥纪委班子的集体智慧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

二、影响XXXX站纪检监督队伍建设的原因

出现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编制不足。由于受**干部编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XXXX站内部没有配备专职的纪检、保卫、审计和督察干部,纪委的日常业务工作由政治处、后勤处相关业务干部兼管,平时纪委成员各干各的事,没有集中办公,致使纪委学习、例会等制度难以落实,影响到整体效能的发挥。二是纪检干部培训工作没有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当前,XXXX站纪检干部的培训途径比较狭窄,主要通过以会代训、个人自学获得相关知识,存在学习内容不系统、学习时间不经常、学习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制约了纪检监督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少数纪检干部作风不实。有的纪检干部不热爱纪检事业,在思想上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凭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在工作上不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纪检队伍稳定性差。由于缺少专门编制,纪检干部大多是兼职,加之近年来**干部调整较快,直接影响到纪检队伍的稳定,不利于纪检业务骨干的保留,制约了纪检队伍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三、加强XXXX站纪检监督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党委领导。党委重视是****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检查站党委要进一步充实整合内部纪检监督力量,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纪委书记统一分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党委要定期听取纪检监督工作汇报,共同分析反腐倡廉形势,旗帜鲜明地支持纪委行使职权。

(二)完善编制体制。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需要,逐步解决纪检干部兼职之现状,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独立或专职的纪检队伍,开展独立的纪检工作,还可适当增加纪检干部的编配数量,切实加强纪检工作的组织力量,对**实施全天候、全方面的监督。就XXXX站而言,可以根据纪检业务的分类,按照检查站类别可适当增加1-3名专职纪检干事,负责纪检监督、审计、保卫、督察等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可以尝试引进地方纪检干部“空降”之模式,实行垂直管理,让纪检干部敢于监督。

(三)加大业务培训。要严把专职纪检干部的选配关,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优秀干部放在纪检监督岗位上来。在此基础上,要以业务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强化纪检干部的职能意识。同时,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地方相对成熟、专业的纪检工作资源,如:有计划地组织纪检干部到地方纪检部门进行跟班作业,熟悉地方纪检部门的工作程序,掌握信访处理、案件审理、执法监察和教育宣传等基本方法,积累实践经验。

(四)从严管理纪检监督队伍。检查站党委要加大纪检监督队伍管理,建立和完善检查站纪委班子考核制度、报告工作制度和述职制度,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根据考评考核结果,对在纪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纪检干部,要及时予以记功表彰,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及时进行调整,激励广大纪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司法调解,执法为民

一、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现状

(一) 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健全

目前, 博乐市共有调委会186个, 全10个乡镇 (街道、场) 村队都建立了调委会, 组建率达100%。博乐市共有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员618人, 乡镇 (街道) 人民调委会普遍有成员2-3人, 村 (社区) 人民调委会普遍有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员1-3人。

(二) 基层司法调解业务范围

基层司法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基层司法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 同时结合博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主动参与征地拆迁、工程建设、人身损害赔偿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并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积极化解土地承包、工伤事故、生产经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突出矛盾。

(三) 基层司法调解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博乐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 基本实现到将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工作目标。2003年以来博乐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10890件, 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与人民法院同期受理民事案件数量对比,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有所上升但总体增速呈下降趋势。据了解2009年1-11月仅博乐市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154起, 成功调处3144起, 成功率达99%。与去年同期相比, 增加了600件。全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积极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 解决了不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民转刑、民间纠纷引起自杀等事件发生, 降低了越级上访量和刑事案件发案率, 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特点

(一) 婚姻家庭、邻里、劳动、土地承包、其他传统纠纷仍较为突出

今年这五类纠纷发生数分别为104件、101件、150件、159件, 394件这五类纠纷仍占纠纷总数的0.86%, 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二) 土地征用、土地承包引发的矛盾增幅明显

今年因土地征用 (118件) 和土地承包 (159件) 而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32件,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59%, 是目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有的农民对土地政策不了解, 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的高低产生分歧;二是有的地方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不均或不公;三是一些农民出路不畅和社会保障困难等等这类纠纷政策性强, 调处难度大, 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信访。

(三) 其他类矛盾纠纷不断增长, (属于治安案件) , 其化解难度大

1-11月份共排查出其他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303件, 究其原因, 一是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迫切要求, 引发的矛盾纠纷集中显现;二是季节性、突发性矛盾纠纷呈多发态势, 主要表现在校学生打架、城市交通不畅引发矛盾、农村建房所发生的非正常死亡纠纷;三是一些山林、水利纠纷有所抬头, 如部分乡镇农村遭受自然灾害, 林木损失的情况等。

(四) 矛盾纠纷组织化现象严重

当前博乐市的矛盾纠纷呈组织化发展趋势, 特别是重大的矛盾纠纷都是有极个别人员在幕后组织煽动和操纵策划, 不知真相的群众公开与政府对抗或越级上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过调查得知, 基层地区的基层司法调解工作距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随着改革不断深化, 利益分配的多元化, 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也日益显现, 矛盾纠纷呈现跨行业、纠纷解决对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 现有的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工作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部分基层单位及领导对加强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开展过程中, 部分乡镇、部门党政领导对于调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缺乏必要的认同, 基层司法调解参与度不高。尽管乡镇 (街道、场、社区) 和村队基层都建立了基层司法调解组织, 但联合调解工作开展数量少, 部门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十分有限。以联合调解为例, 据调研2001年至2010年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案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呈总体上升状态, 而联合调解纠纷数量未上升反而下降, 原因在于各联合调委会受理的纠纷大多数牵涉到多个部门, 不易解决;部门与调委会相互配合的责任意识还不够, 衔接还不顺畅, 参与意识不强;部门之间存在推诿、拖延等现象。

(二) 各种调解方式缺乏有机的协调整合,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调解机制”

调解方式包括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人民调解, 除了司法调解内容和程式相对单一和固定外, 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都涉及众多部门和组织的参与。在博乐市, 不同调解方式的整合都未达到“大调解机制”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调解方式的协调配合还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各行政部门对于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 往往是谁管谁发愁, 谁都不愿出头管, 出现纠纷相互推诿, 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解决纠纷的大环境;二是基层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关系不够明晰的问题, 在调解纠纷中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和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不清, 相互衔接工作制度不配套, 给基层司法调解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带来一定的障碍。三是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彼此间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由于三种调解方式彼此间缺乏法律、法规配套规定的联系, 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彼此都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相互间难以衔接配合的情况。这就需要党政领导, 综治牵头来协调, 协调还必须有一套常态化的工作程序, 否则就可能出现或是当事人同时寻求多种调解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 或是有关部门对复杂的矛盾纠纷相互推诿, 无人愿碰。

(三) 基层司法调解的参与和运行还缺乏制度化保障条件

基层司法调解虽然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必不可少, 统计数据也反映出其功不可没, 但其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在案件来源、经费保障、调解程序、调解的效力、调解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彼此衔接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条件。

(四) 司法行政与综治、信访相关单位信息难以共享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同时, 对辖区内社情、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定期排查、分析、上报。与此同时, 同级综治、信访部门各自有与司法行政同序列的三级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和机制, 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 最终归口汇集到综治办或信访局的只是基本数据, 不是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和事实, 互相不进行信息共享, 沟通处理, 造成信息上报情况不一致, 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

(五) 基层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有待整合

从调研情况来看, 博乐市基层司法所大多在职人员与实有编制不符, 有编无人、兼职情况普遍存在。与此同时, 基层综治、信访部门同样面临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 基层综治、信访、司法三部门都有担负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职责, 但在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不能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造成矛盾调处工作不及时或错失矛盾调处工作最佳时机。在调研中发现, 各乡镇成立的联合调委会, 整合综治与司法资源, 综治办与司法所合署办公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六) 矛盾调处工作缺乏法律专业队伍支持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 各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工作人员对简单、常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较熟悉, 但与矛盾纠纷相关的部门法律法规不甚了解, 调处工作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法律效果, 加之部分当事人对各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区域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合理怀疑, 即便矛盾调处成功,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创新发展博乐市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基层司法调解建设工作的精神, 从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进一步重视基层司法调解工作,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了解、重视与支持, 解决基层司法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 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为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 从源头上预防纠纷, 深化“大调解”意识

今年以来, 城市拆迁、城区改造、农村征地补偿、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等关系较大群体的政策问题, 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当好政府的参谋。并安排基层司法所参与其中, 尽量少引发矛盾, 不使小矛盾酿成大事端, 有了问题及时化解。

(三)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 形成“大调解”格局

根据两个排查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纠纷信息员、纠纷调解员、调解小组, 实行调解员调解——调解小组调解——提请民调委员会解调——转乡镇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委员会解调, 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组, 大事不出村, 难事不出镇。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四) 建立联动联调, 形成“大调解”机制

博乐市推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定期排查、建立台账、情况通报、定期报告、奖惩考核等有关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 合力调处矛盾纠纷, 并对不属于基层司法调解范畴的矛盾纠纷, 及时分流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并登记造册, 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并就各单位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每月排查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后, 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 做到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调解机制。

(五)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基层司法调解规范化

依法调解是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生命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调解、规范调解的意识, 实现调解纠纷程序的规范化, 提高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一是调解纠纷的整个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 切实保障依法调解, 平等自愿, 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二是要特别重视提高基层司法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 必须改进并规范调解协议书的表述方式, 使之与民事合同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致, 为实现基层司法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调委会的检查和指导, 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 使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工作在依法、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规范运作;四是各基层人民法庭, 应配合当地司法所建立工作联系制度, 派出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的法官, 积极配合当地司法所开展好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六) 发挥司法行政资源优势, 调动“四支力量”积极参与调解

博乐市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是一支具有法律专业素质和资质的人才队伍基层司法, 调解工作离不开这“四支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司法行政机关要在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调解资源上, 发挥“四支力量”专业人才优势, 架构起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广泛参与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实现司法行政内部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七) 发挥治安调解作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由民间纠纷引发的各类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 职工群众依靠派出所解决矛盾纠纷日渐增多, 治安调解已经成为派出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认真做好治安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建设“平安博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8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也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城镇化快速建设过程中一些新情况及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全新课题。因此需要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更好对文物进行保护。

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当前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文物保护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于出土文物存在着非法占有、对文物周边环境随意破坏等现象十分普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将文物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在文物保护工作上,部分基层干部不仅缺乏法律法规意识,而且往往觉得这是文物部门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无法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从而导致文物保护效果较差。

(二)文物保护经费缺乏。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开展保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由于当前政府财政较为紧张,这就导致文物保护财政预算较少,而且各项经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经费缺乏,往往只能利用仅有的预算来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大量的需要维护和维修的文物由于经费缺乏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所带来的损失则无法挽回。

(三)法律法规抵触。当前土地法中与相关文物保护政策和法规存在相互抵触的问题。在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中,对于公物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则需要划定相应的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但在土地管理法中则要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原有老屋拆除后才能建新房,这就导致部分没有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屋会被拆除掉。同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又存在着经费缺乏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给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

(四)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很大一部分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受制于自身实际能力的制约,不仅无法准确掌握区域内文物家底,存在着基础数据不准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制于人员和经费影响,文物宣传工作很难深入开展,大量文物没有正规博物馆进行存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缺乏科学管理和主动服务意识,文物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普遍存在问题无法与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工作做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与城市综合实力息息相关。当前全社会都开始对文物保护开始重视,各基层政府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人们群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特色的文物展览来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文物直接、生动及真实的特点来增强对民众的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其养成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二)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资金缺乏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即使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基层政府需要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来,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并出台文物保护的优惠政策,建立市场机制,鼓励民间机构、个人和团体来对文物保护事业进行捐助,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并利用旅游开发等手段来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获得经济效益,将所得收益用于弥补文物保护,有效的缓解文物保护经费短缺的问题。

(三)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为了能够使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有效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在生产建筑领域实施文物前置审批程序。对于在文物保护地段进行动土的情况,需要先进行审批,整个过程中需要规划、土地和城镇部门要给予有效的支持和配合,落实好动土申报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在动土过程中,文物部门需要对动土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强化巡查监管,严格惩处违规动土的单位和人员,有效的避免由生产建筑而对文物带来的破坏,确保更好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四)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物管理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三、结束语

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因此需要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和人员要加快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从而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更好的推动广博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2]聂一虹.浅谈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10).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9

光山县公安局法制室主任 胡建国

基层公安机关是公安机关最前沿阵地,也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他们业务素质高低、执法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也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近几年,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以规范,民警业务素质,执法水平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浅谈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警不接,有案不处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受利益的驱动,对一些卖淫嫖娼、赌博案件抓获后,怕“麻烦”,主要一是怕上级法制部门抽卷检查和监督,对这两类案件不裁决,收取较大罚款和一定数额“保证金“;二是对这两类案件做出较大罚款并处拘留,受“人情网”制约,对两类案件往往是收取较大罚款和一定数额的所谓“保证金”后对已裁决的拘留不执行,导致部分受处罚人和群众投诉告状。

二、乱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刑事强制措施。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寻衅滋事、雇凶商人、雇人讨债等案件,一些基层执法单位往往抵不住“说情网”的干扰或受单位办案经费不足的困惑,对上述案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采取这些强制措施后又不及时按照法核意见提请逮捕、移送起诉或呈报劳动教养,群众对此类案件反映强烈,受害者也是意见纷纷。

三、保而不侦、保而不审现象仍十分普遍。一些基层单位还存在人、财两保现象。一些基层单位对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办理之后,就认为此案办理完毕,高枕无忧了,办案人员将案卷放在抽屉里睡大觉,收取一定数额保证金后就万事大吉,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去继续侦查,致使一些案件流失,影响了整体打击效能,也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随意剥夺嫌疑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一些办案民警没有树立程序意识,对应当告知嫌疑人或当事人的一些权利义务未及时进行告知。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鉴定结论的告知和对案件处理有知情权等诸多问题,结果导致案件当事人或嫌疑人家属到处上访告状,或由于程序不合法导致案件被撤销或变更,给执法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

五、调查取证不仔细,导致一些案件久拖不决。一些基层单位民警在案件调查时不及时、不仔细,案件证据未及时收取、固定,致使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引起受害者到处上访告状,牵涉公安机关大量人力、物力。主要表现在:

一、接处警不及时,错过案件最佳处理时间;

二、证据收取、固定不及时,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一些伤害案件,在到达现场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取作案工具和记录当事人、证人姓名、联系方式,致使在一定时间后再去调查取证也时过境迁,或由于证人与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提供与原来事实不相符合的证言或干脆不愿作证,给以后案件处理带来相当大的工作被动。

六、违反办案程序现象突出。一些办案民警由于工作不认真,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不注重“程序”中细节问题,如询问为1人询问、裁决在前,告知拟处罚事实、证据在后,裁决书未在法律期限内送达被处罚人或受害人,还有一些基层单位有让非执法主体参与办案之嫌,从抽查考评案卷上明显看出记录人的字迹和办案民警签名字迹明显不是同一人,这些程序上的小细节、小问题有可能导致案件被上级部门和人民法院撤销、变更,引起受害人不满,到处上访告状。

七、处罚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受“利益”或“人情”的困扰,怕“得罪人”,致使一些行政罚款未执行到位,更有一些单位将已裁决拘留违法行为人不执行拘留,收取罚款和一定数额担保金,主要表现在卖淫嫖娼、赌博两类案件上,群众对此意见纷纷,纷纷向法制、纪检、督察部门投诉。

八、法制部门监督指导不力。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法律监督制度不健全,使一些基层法制部门法律监督职能大打折扣,没有更好地行使法律监督权力,尤其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执行情况,有案不决等案件没有监督到位,致使部分基层单位一些案件流失。抽卷考评整改落实不到位,常见执法问题屡查屡犯,影响了执法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公安机关打击效能。

二、几点解决对策和建议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三项建设”重点工作之一,基层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单位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工作,下大力气,加大民警业务素质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办案质量,进而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执法满意度。要想解决基层公安机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笔者认为:

一、必须加大法律指导监督力度。法制、纪检、督察部门要互相配合,定期与不定期对接处警、立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进行督导,对那些有案不决、有案不立、有案不裁、裁决不执行、群众投诉的案件,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要敢于碰硬、坚决实行责任追究。同时,法制部门要定期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案件进行定期清理审核,对符合提请逮捕、移送起诉,呈报劳动教养案件,要及时下发《执法建议书》进行跟踪个案督导,对《执法建议书》和抽卷考评中下发《限期整改执法问题通知》执行落实情况要及时向所在单位执法监督委员会进行汇报,对执行落实不到位单位和办案民警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执法监督委员会进行责任追究,并进行通报。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各级基层公安机关要利用以会代训、参加庭审、法律知识考试、定期参加上级公安机关培训,到法制部门跟踪学习实践的方式加大对办案民警执法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公安机关和办案民警法律业务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办案水平、提升执法公信力的目的,培训要有实战性、要结合本地执法实际,与公安部《执法细则》结合起来,要让民警懂得如何做好接处警、立案、调查取证、处理、送达、出庭应诉等工作,做到既重实体又重程序,办理的每一起案件要经得起各级部门检查。

三、加大卷宗考评力度,确保卷宗质量。法制部门要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每月对各执法单位执法卷宗进行抽查考评,要按照统一下发的考评记分办法,客观公正对每一执法卷宗进行评判,从中发现个案存在的问题和共性问题,每月执法卷宗考评进行通报突出共性问题和个案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对个案存在突出问题,及时下发《限期整改执法存在问题通知书》,责令执法单位限期整改,对连续成绩不理想的单位及时予以通报,督促其落实执法责任制,提升办案质量。

上一篇:书画节开幕致辞下一篇:歌颂浪漫爱情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