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共8篇)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1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东顺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促农增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旬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出发,通过调研,对现状与特点、困难与挑战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对于相似生态区域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实践 思考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关乎旬阳11万农户40余万农民的生产生活,直接决定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失成败,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继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后,能否在未来五年突破30亿元、人均产业纯收入达到3000元目标,对实现旬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冲刺率先突破发展、建设陕西强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特点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兴,则百业兴。改革开放三十年,旬阳农业实现了四次大步飞越,从1978年到1984年,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出了农民修田造地、对土地实施长效经营的热情,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87年到1994年,以玉米水稻“两杂”种子为重点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使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刷新历史记录,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自“七五”开始,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稳步建设四个“十万亩”产业基地,2009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四大产业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生产彻底实现了由单纯粮食增长型向粮经并重、优化升级的良性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七个“一号文件”,国家实施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财政投资重点转向农村。“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出台,结束了全县千年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民种地实现零税赋。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较1978年的5205万元和不足200元有了大幅增长。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旬阳辉煌的农业发展历史,使旬阳人民依靠土地由一穷二白逐渐解决温饱、进而迈向小康,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土地联产到户后,全县农民修田造地热情高涨。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口粮田稳妥达到

1.5亩/人;二是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水目标。全县已建水窖10万口、沼气2万口、农业机械5.6万台套,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抗灾能力有所改善;三是主导产业突出,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县种烟10.1万亩,养猪124万头,黄姜5万亩,栽桑14万亩,果菜11万亩,粮经比例达到6:4。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农业8.22亿元、牧业5.77亿元、林业0.99亿元、渔业0.38亿元,初步形成了烟、姜、畜、林、粮五大支柱的产业化格局;四是农业科技含

量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县稳定种植粮食75万亩、产量15万吨以上,人均稳妥达到350公斤安全水平;五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左右、收入8亿元,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六是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特色林业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这些变化为旬阳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困难与挑战

1.城乡收入继续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2002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45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535元的3.35倍,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269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的3.78倍,城乡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之势。

2.农村二元体制没有被打破。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养人不留人,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

3.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很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几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产业化格局外,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园区质量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关键要素缺失,产业链条短,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4.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据调查统计,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8.4万人,占41%,高中文化1.28万人,占7%,有一定业务技能的劳动力仅9848人,农民素质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从农村劳动力分布看,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其中75%集中在种植业上,从事二、三产业仅占20%。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已转移的只有8.6万人,而且大多数是自发转移、个人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有组织的转移不足10%。但全县的实际情况是,工业化程度处于初期阶段,吸取剩余劳动力有限,农村80%劳动力需向外转移,一方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养殖,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靠卖苦力挣钱,收入不高。

5.地方财力有限,农村产业投入不足。县域农民自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加之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外部输血不足,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6.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宅基地流转,同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无产权,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房屋产权,不能上市交易,农民很难通过对其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获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资金。

三、对策及建议

1.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壮大基地规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末全县三分之一的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围绕“高山林药芋(魔芋)、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 “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发展100个年出栏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发展1000户出栏百头以上、10000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通过三到五年努力,使畜牧产值翻三番、达到15个亿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2.以“工业40亿工程”为抓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应把以工业化为主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尤其是占据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畜牧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积极兴办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多次增值增效,以此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防止产业建设大起大落。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建议财政加大扶持力度。

3.突出典型引路,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我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菜、桑、果)循环农业为主,中山以烤烟为主,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园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西康沿线、神河、平定河“畜沼菜”科技示范园区,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十二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4.积极探索研究,推广符合旬阳实际的配套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170个强村、魔芋30个村、狮头柑9个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实施任务、目标、规划、实施方案到乡镇到村,规划到户到地块,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以畜禽养殖为强项带动,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5.加大产业投入,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贷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6.突出“双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实施“万户培训工程”,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其次要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要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干部在产业建设一线提拔,出实招,求实效,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7.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较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力5万人以上,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70%、农民年劳务收入2500元目标。建议县上将劳务输出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作为考核乡镇政府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县乡合力促劳务发展。

8.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宅基地自由流传,保障进城务工或异地迁移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宅基地流转,就意味着农民的房屋也可以交易上市,这样就更容易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关键在于抓落实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情况

(一) 整体谋划, 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多途径筹措资金, 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先后到农垦九三分局和九三油脂、九三丰缘麦业、九三薯业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接, 共同探讨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二是通过招商引资,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 与在新加坡上市的嵩天集团签订投资建厂协议, 该公司投资7.5亿港元在嫩江县建设年加工马铃薯60万吨的淀粉加工厂。三是多方协调努力, 启动停产龙头企业。原省粮油公司嫩江谷丰油脂公司, 是一家日加工大豆400吨的中型油脂加工企业, 前几年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影响, 企业亏损严重, 近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通过与新良粮油集团协商, 促成谷丰油脂公司今年复产。

(二) 调优结构, 加快建立八大种养基地

一是加快优质麦基地建设。依托九三丰缘麦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开展30万亩全省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和采取优质麦保优节本规范化生产技术等措施, 形成了以山区乡镇为主的优质麦生产基地, 带动全县优质麦大面积发展。二是加快高油大豆基地建设。依托九三油脂公司和巨祥油脂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开展200万亩全省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和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等措施, 形成了以平原乡镇为主的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三是高淀粉马铃薯基地建设。依托九三薯业集团和新引进的嫩江嵩天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依托嫩江县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和农民生产及贮藏经验丰富的优势, 以山区乡镇为主, 初步建设了12.7万亩高淀粉马铃薯生产基地。四是高糖甜菜基地建设。依托嫩江南华糖业和九三南华糖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县政府出台较强的配套扶持政策和措施, 以平原乡镇为主, 努力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五是优质亚麻基地建设。依托九三亚麻厂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办示范和技术指导等方式, 以山区乡镇为主, 初步建立了4.1万亩的优质亚麻生产示范基地。六是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嫩江兴邦药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全力打造中国“北药之乡”为目标, 建立3000亩北药示范基地, 种植的主要品种为防风、甘草、黄芩、黄芪。七是奶牛、肉牛两大畜牧养殖基地建设。依托九三肉业食品有限公司和嫩江辰鹰乳业等龙头企业, 利用辖区内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农作物秸秆, 通过政策扶持规模化发展, 加快两大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步伐。

(三) 强化扶持, 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 为基地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大种植业扶持力度。三是加大畜牧养殖业扶持力度。

(四)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五) 加快土地流转, 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一是场县共建模式。二是委托代耕模式。三是返租倒包模式。四是股份合作制模式。五是家庭农场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 技术管理相对落后,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与农户的利益联接不紧密;二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精品、名牌农产品少, 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 不能适应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主动开拓市场、抓订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运作不规范,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加快土地流转, 提升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土地流转面积全部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全面推进嫩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 完善利益机制, 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关系

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二是推进股份合作。三是提供贷款担保。

(三)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 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又是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新时期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那么,就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1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到位

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归集于农业产业化,很少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些地方认为农业产业化只要抓好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根本不考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制约了农业链的发展和提高,使得农民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1.2 利益联合机制不完备,农民获得利益少

利益联合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动力。现阶段农户和企业对于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共享不够重视,还停留在买卖关系上,实际上生产、质量、服务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

1.3 产业化经营政策不到位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配套的政策,但一些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也阻碍了其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阻力。

1.4 组织化程度低下

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下,导致引进先进技术成本高,利用率低下,影响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农业市场发展不完善,农业基本建设基础薄弱,农产品经营面临的风险大,因此,现有的生产关系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和开辟新的市场能力。

1.5 龙头企业规模大的数量少,缺乏带动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能力,目前龙头企业也不少,但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具有规模、竞争力强,有带动力的大企业数量少,科研投入少,农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都造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 支柱产业发展能力缺乏

在发展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都会建立一些支柱产业,但是规模小,单一的产业居多,而具有竞争力、规模大的支柱产业很少。甚至还出现重复组建龙头企业,农产品区域分布不均匀,基地生产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而建立的一些支柱产业不具有特色,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使得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不了主导地位。

2 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需要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从以下方面阐述:

2.1 扩大规模,提高带动能力,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①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近年来,标准化生产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环节,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为农业产品标准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完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各个环节,加快建设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③强化政府推动力,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只有吸收社会各种资本注入龙头企业中,才能增强龙头企业活力。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打造农业优势产品

①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多方位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自身实力,增强服务意识,扩大多领域经营规模。

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注重标准化的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注重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内部实行统一注册商标和统一包装,协调好相同产品在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中利益关系,形成良性的价格运行机制。

2.3 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产业化经营主体中,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对于利益联结形式、应该享受利益,他们没有话语权,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于龙头企业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农户和企业通过订单式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农户在其中真正获利。

2.4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强化服务意识

信息化建设要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府公众信息网全覆盖。政府不仅要提高服务水平,而且需要出台相配套措施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和法律体系,改善市场主体环境。

2.5 优化发展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要树立为农服务的理念,更好的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基地、开拓市场、资金扶持、引进先进技术、信息互通等方面所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监督部门要加强治理经济环境、避免出现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行为;税务机关对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要落实到位;主管农业产业化部门要做好总结和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做法;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良好氛围。对于政策支持多方位搭建服务平台,广开融资渠道,为龙头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综上所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要考虑农产品财政政策的扶持,还要完善其税收政策的扶持,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模型[J].价值工程,1999(S1).

[2]雷俊忠.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4.

对旬阳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篇4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旬阳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壮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由产业基地规模扩张向农业工业化推进的过渡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旬阳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为基础,以烤烟、畜牧、蚕桑为主导,以林果、魔芋、蔬菜为补充的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全县人均基本农田稳定1.5亩,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水目标,农业基础设施和抗灾能力有所改善。三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四是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县每年输出劳务10万人左右、纯收入10亿元以上,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但是,受自然、地理、交通、历史等因素影响,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依然面临着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流通无优势、服务体系不健全,带动牵引不明显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缺陷。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要,就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

二、旬阳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以市场为导向,围绕 “一个中心”(农民增收),着眼“四大产业”(粮油、畜牧、蔬菜、魔芋),实施“五大工程”(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百万头商品猪基地县建设工程、万亩设施蔬菜推进工程、万亩立体魔芋种植工程、万口沼气建设工程),以标准化统领重大技术推广,以新机制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不断优化作物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筑牢粮食基础,推进畜牧、魔芋、蔬菜三大产业提质增效;以推广新优品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畜、沼、园”农业循环经济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品质;以设施蔬菜、设施畜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建设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健全服务体系,狠抓关键环节,奋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旬阳县发展现代农业应把握的工作重点

(一)把粮油作为战略产业,确保粮食安全。围绕粮食单产提高工程,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不断探索先进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关键技术,挖掘粮油增产潜力。调整优化粮油种植结构,着力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在中山、浅山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间套玉米,建设马铃薯、玉米高产基地,在川道、水田主推稻油“一体化”栽培,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粮油生产示范区,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稳定粮油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保证总量,确保粮油增产丰收。

(二)把畜牧作为强势产业,确保农民尽快增收。按照“基地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建设现代畜牧业。着力实施百万头商品猪基地建设工程,加大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建立健全县镇村户良繁体系网络,夯实生猪自繁自育县基础。发展特色畜禽养殖,加强地方畜禽良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一批肉鸡规模养殖和林下生态养鸡户,推动现代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大力推广生猪工厂化养殖、电子管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科学养殖技术。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县镇村户四级畜牧业生产监测信息体系,加强兽药、饲料专项检测整治以及养殖、屠宰环节动物卫生监督,确保猪、牛、羊、禽强制免疫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确保畜牧产业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把蔬菜作为民生产业,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全力实施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按照“园区化发展,板块式推进”的发展方式,积极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抓好双河庙坪、吕河平定河、小河龙王滩3个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8个

商品蔬菜重点镇建设,提升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技术应用水平。加大产销衔接力度,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市场营销网络,积极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直供直销,减少流通环节,提高产业效益。

(四)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促进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围绕粮、畜、菜、芋四大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抓好新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播机收水平和效果,加大专用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着力提升农机服务能力。提高农机安全水平,巩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成果,对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登记,实行严格安全检验,全县农机“三率”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

(五)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保障,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强化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土地流转和整县环评、“三品一标”认证等措施落实,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筹备组建“旬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拓展服务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提升企业自有原料供给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全县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四、建议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立足全县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强烟畜、扩芋菜、优姜桑、兴林果、稳粮油”的发展思路,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全面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统筹编制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谋划一批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重大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以规划配置生产要素。

(二)强化园区推进。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助推产业区域化发展,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园区发展模式,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联接机制,建设集产学研、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三)强化项目支撑。依托设施蔬菜、百万头商品生猪大县、沼气项目,规划包装储备一批农业园区、千头规模以上养猪场建设项目。依托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鼓励企业老板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吸纳工商资本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力推进。

(四)强化科技创新。统筹县镇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创新集成主导产业重大技术和实用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参谋、组装、破题、推广”四大作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与省市联合、上下联动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全员培训一遍,依托“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深入推进农民创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民职业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速农业技术推广,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驻园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实现对重点镇村场全覆盖。

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篇5

――在全县中心组读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这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前提,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择优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销一体化经营。它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就我县而言,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找准切入点,确定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首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区域性主导产业是指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而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经济结构、市场取向和资源优势等影响。农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主导产业实行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

农业主导产业一般要要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具有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

2、发展潜力大,在市场有较高的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增长率。

3、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具有较高的市场扩展能力。

4、影响面广,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形成相关产业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具有很强的科技开发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6、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现产业优势。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2、市场供求原则。农业主导产业不但在区域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品市场扩展能力强。

3、经济效益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选择农业主导产业应在各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具有较大份额。

4、关联效应原则。农业主导产业不但在区域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它能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5、产业优势原则。具有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培养和开发能够形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本地区的龙头或新兴产业。

近两年,县委、政府把脱水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户有品种的产业化格局,成为全盟最大的脱水蔬菜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由于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效益好,农民种1亩脱水蔬菜纯收入比种玉米多收入500---1000元,是粮食产品效益的2—3倍,脱水蔬菜产业得到了农民认可。事实说明,只要找准主导产业,抓住市场机遇,引进龙头企业,就能够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二、抓好“三个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龙头企业,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二是原料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三是抓住市场,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命脉;

(一)依托资源,培育好“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其触角能指向市场,龙尾指向千家万户,既是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又是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载体作用。要实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根据我县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运行机制和联结机制存在缺陷的主要问题,从做大做强做多做活龙头企业着力,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深化对中央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认识,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兴县富民的重大战略。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举措,把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培育名优产品,特色产品,重点扶持产业链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重奖。要加大资本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借助资本运营,通过重组并购,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3、实行大开放战略,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一批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升我县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放手发展民营和个体龙头企业,解决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的问题,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小型龙头企业为骨干,遍地开花的中介组织、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格局。

4、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协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桥梁。我县农民加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要大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一是要放手发展,鼓励多种形式一起上,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二是要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规范和管理农村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政府支农资源,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创造产业化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加强宏观引导,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信守合同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加大政府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国债项目建设的方式,重点改善一些优势明显、潜力突出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降低龙头企业外部经营成本。

(二)因地制宜,建设好原料基地。

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就目前我县基地建设来说,基地建设存在着建设标准低、产品质量不高;存在着农民无力投入,企业不愿投入,政府指导、规划和扶持跟不上等原因。因此,基地建设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事,更是政府正确引导和扶持的事,这就需要农民、企业、政府一齐上。

1、选准模式。要根据企业规模、市场环境、产业品种和农民思想认识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好适应本地的模式。根据我县实际,建议推广一下几种模式:一是公司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就是以公司为主体,由公司先期提供种子、化肥等物资和技术服务,农民在出售原料后兑现先期成本。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就是通过农民组建协会,由协会与企业签定协议,协会统一为会员购进种子、化肥和提供技术帮助,减少销售环节,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三是订单农业促动型(龙头企业+农户)。以签订订单的形式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主要适用于特色作物和经济作物。

2、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农户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保证每户有位种田明白人;再次,企业要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最后,要转变观念。

3、调动农民积极性。一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二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户带邻里、典型户带一片、帮扶户互帮互助等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户数和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化中得到好处。三要积极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利用县、乡、村三级网络把农民联合起来,通过信息网络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行情,依靠市场信息安排生产、指导流通,逐步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四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工具,宣传致富典型,特别是宣传靠结构调整致富的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影响农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

4、建立机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驾驭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市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命脉,要进入、适应和驾驭市场,关键是要提高龙头企业的“六种能力”。

一是要具备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其经营的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有全面了解的能力,包括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二是要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拿脱水蔬菜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刚放下锄头,走入企业管理的农民,只有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是要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企业要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从而稳定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所带动的农民创造稳定生产的基本条件。

四是要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龙头企业要在优良品种的供应、管理、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对农民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在服务农民中求生存,在服务农民中求发展。

五是创建品牌的能力。以创品牌和获取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营销层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六是要提高占领市场的能力。要尽快扶持行业销售“龙头”,以这些销售“龙头”企业为中心,加快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逐渐把一些小企业改造成大企业的生产车间,走分散生产、统一对外销售的路子。销售龙头企业根据合同来指导小企业按品种、数量和价格与农民签定基地原料订单,产品由销售“龙头”企业统一对外销售,彻底改变目前多数小企业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脱水蔬菜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一)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农业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条件。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二)要充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亿万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下达指标,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起,不能盲目地搞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只要我们把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组织、正确引导、精细工作,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南宁污水处理分公司共有员工42人,党员14人,担负着南宁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重任。近几年他们负责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相当严峻,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该分公司党支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用于工程建设,勇于探索加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方法,开展了以“抓管理、看落实、比责任;抓作风、看表现、比工期;抓和谐、看标准,比质量;抓质量、看成绩、比贡献”为内容的“四抓、四看、四比”活动。先后建设了埌东污水处理厂一、二期、三期工程和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和二期工程项目,完成了与污水厂相配套的十多万米的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建设,各项经营目标任务全面出色的完成,为南宁市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面是该分公司加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推行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党支部为强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使员工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整体提高公司员工素质,增强今后走向市场的竞争力,他们在分公司内全面推行ISO9001管理,先后完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现状分析、结构设计和策划、体系文件编写、培训及批准发布等工作。一系列的举措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提升了一个台阶,推进了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2007至2009年,工程项目质量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已竣工验收工程结算及时率100%;已竣工验收工程竣工资料收集归档及时率100%。用户抽样调查平均满意率91.27%;工单处理回访平均满意率98.44%。2010年上半年,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累计完成建安工程投资4075万元;琅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累计已完成投资:3484万元。江北片污水管网工程累计完成建安工程投资21556.79万元。取得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好成效。

二、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目标

为确保分公司每污水设施建设目标的实现,分公司党支部于每年对目标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谋划,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展开,制定考核评价办法,修改相关制度等一系列工作。他们制定的目标值作到可测量、富有挑战性,各项目标任务都落实到具体人员,并规定有完成的时间和数量等。

三、创新服务方式,实行“三线”管理

“三线”管理是指:领导决策在一线,工地代表工作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分公司在现场施工管理上增强服务项目的理念,他们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改进工作方式,组织工程科员工到施工单位换位担当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通过换位交流学习,切实增强服务施工单 位意识。党支部书记、分公司经理和工地代表经常深入到施工工地协调解决问题,召开工程周例会,倾听施工单位施工中存在的困难,集思广益,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把问题在一线上得到解决。

四、创新工程管理模式 科学合理地组建项目组

污水分公司党支部根据承担的工程建设任务重、进度要求快的现况,为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发挥工程管理人员的积极能动性,很好的履行业主项目管理职责,全面控制工程建设的安全、投资、质量、进度,有力履行合同、信息管理职能,组织和协调工程的建设管理,他们科学合理地组建项目组,并进行了人员分工调整。

他们按照分片分区和项目特征性质的原则,设立5个组,分别为前期组和4个工程项目组。另外还进行了计量员的分工和配臵、安全员分工和配臵、质量监督员分工和配臵。将分公司的人力资源全部向工程建设倾斜。全力以赴着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增强项目管理手段,有效的推进项目又快又好的发展。

五、倒排时间 实行风险抵押 加大监督力度

分公司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进度和投资目标,倒排时间,实行风险抵押,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倒排时间,就是细化项目工作任务、用倒排时间的方法规定各阶段时限、标准及要求,找准工作环节、重点突破。实行风险抵押,就是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有关责任人层层落实风险抵押和项目问责制,全面落实责任。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项目的责任人员的经济挂钩,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落实任务好的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进度严重滞后的相关人实施经济处罚。加大监督力度就是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加强督察,严格问责。坚持每月业绩考核。他们制定了定期督察制度,实行分公司经理对科长,科长对员工的两级督查;对严重滞后的项目进行重点督办,并严格追究责任;他们定期组织人员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督促各项目严格按计划实施。对计划严重滞后项目,就采取非常措施,全力以赴,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

六、实施项目设施标准化管理

实施项目设施标准化管理就是要求每个施工单位从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内业资料整理全方位抓项目标准化建设。该分公司在施工、监理单位的季、月项目例会上都强调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关系着工程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每月的例行检查都把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列为检查的内容。2009年,该分公司经过不解努力,把沙井大道污水管工程项目部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建成为南宁市的标杆,在南宁市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观摩会上他们获得了与会及各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一致好 评。分公司实施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大大减少了各项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各项工程建设有序开展,从而推进项目的工程进度。

七、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污水分公司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首先他们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的安全生产教育会议,以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其次是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他们对负责的工程一定签订安全生产协议,要求安全员到位,施工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资料齐全、保证对工人进行安全三级教育和安全资料交底;第三是安全检查深入,形成制度化,业主代表每周至少对工地检查一次,分公司安委会每月和在重大节假日前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大检查。他们对安全隐患要求及时整改,坚决杜绝危险作业,特别注重做好深基坑开挖支护、顶管封闭空间作业塌方预防和臭气中毒防护,注重做好起重设备安全、用电安全、高空坠物防护,注重做好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设备、施工围挡、安全警示标志等安全防护管理。

八、采取“四通”办法稳妥推进项目建设

“四通”是指:沟通、疏通、变通、快通。沟通是指工程项目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坚持周报制度。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写好汇报材料和统计工作并按要求定期上报集团公司;疏通是指定期召开周例会制度,保证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单位有问题及时反映,业主要争取与政府各部门疏通共同协同解决,业主起到疏通各环节的作用;变通是指对特殊问题要采取非常措施非常政策去解决;快通是指业主代表要坚持每天召开现场碰头会,对当天存在的问题要争取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对问题不能绕着走,要日清日结,做到问题不过夜。

九、只争朝夕保工程进度,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高效完成污水设施项目建设,分公司党支部只争朝夕保工程进度,他们在时间紧和工程项目的冲刺阶段,实行“5+2”一周连续施工、“白+黑”日夜施工,各项目组人员搬到工地办公,直接指挥项目建设,遇到问题马上现场研究,第一时间解决。他们还开展了“攻坚克难先锋行”“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一面党员一面旗,一个岗位一份奉献”等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在项目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在长罡路污水管工程建设中,为保证与该路的同步建设,上级要求他们必须加速工程进度。此时,分公司副经理共产党员黄世光身先士率,他带头带领工程人员4人在施工现场“三班倒”全天侯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经过45天的日夜施工,该工程进度加快,得到市建委和有关工程建设单位的好评。

十、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

污水分公司为加速工程进度,他们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开展了以保工期、创优质、保安全、增效益为目标,“四抓、四看、四比”为主要内容的“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把“污水项目大会战”工作贯穿于劳动竞赛全过程。“四抓、四看、四比”是指“抓管理、看落实、比责任;抓作风、看表现、比工期;抓和谐、看标准,比质量;抓质量、看成绩、比贡献”。通过劳动竞赛活动,在分公司各工程项目组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从而推进污水项目建设,优化管理、优化组织施工,快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

十一、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分公司积极筹措资金。他们争取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足够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他们还优化资金使用,以服务为宗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法理财,合理、节约、有效地使用每一项资金。他们在项目多,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为了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总是时刻了解工程进度,做到各地代表资料送达财务科室人员手中,当天就向财政局申请资金,并跟进最近拨入情况,资金到位后及时拨付给施工单位,决不影响工程进度,十二、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该分公司党支部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节约了大量资金。如:2009年污水处理分公司共完成双增双节总额为1178.34万元,人均完成双增双节33.67万元。

在工程建设中,他们双增双节的主要措施有: 1.加强对物资和设备采购的监控管理

该分公司几年来加强对物资和设备采购的监控管理。在工程招投标方面,严格按照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各项工程和设备采购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为企业节约大量投资,招标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一项政府采购工作都跟踪到位,在工程招投标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工程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各项工程均做到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对一般物资采购的管理,规定在购买时要货比三家,对供方严格实施评价制度,在合格供方中选择价格最低的厂家进行购买,尽最大可能节约成本。分公司还成立了询价监督小组,严格监督各部门的询价、定价和采购程序,杜绝采购中的腐败现象,有效地降低了物质的采购成本。

2.抓好工程建设各环节的费用支出 1)严格施工变更程序 分公司在工程建设中完善施工变更审批程序,严格按合同及南宁市相关文件进行工程变更费用管理。每项工程变更均做两个以上方案的比选,进行技术、经济等多方面评审,通过优选法选择最优方案,杜绝不必要的基建投资浪费。工程变更超5万元的,邀请市财政局及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查看现场并签署意见,超10万元则邀请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等相关部门,并邀请专家开会讨论变更方案,在保证质量、工期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2)在前期、拆迁工作方面:一是积极查寻相关文件中关于工程建设前期、拆迁各项规费的减、免及其他优惠的内容,用于工作中;二是在进行征、租地或拆迁的用地及建构造物丈量中,尽量做到准确,合理的丈量;三是对应由我公司负责的工地水通、电通等工作,应随工程进展尽早安装、拆,尽量避免由延期装、拆所发生的费用。3)严格按合同做好对工程索赔的控制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的索赔进行合理的预测,杜绝无理索赔。在工程管理中,采用工地代表交叉互检来审核彼此的计量工作的办法,以加强工程计量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加强项目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每月每周定期召开工程例会,促进项目管理,提高效益,提升管理水平。4)做好已竣工工程的结算工作,严格按合同相关条款对超出合同工作量部分进行审核,确保其准确性,合理性。

5)重视安全文明施工,建立安全文明施工检查监督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由于安全文明施工问题造成的费用。

总之,要加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就是要根据本企业的人、机、料情况进行周密计划,公司上下切实实施计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包括计划执行情况、安全生产情况、文明施工情况、工程质量情况等的监督检查,当查找出问题时要及时整改,要不断根据实际及时改进项目计划、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即加速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就是要运用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工作方法去开展工程项目建设。

单位:南宁市污水处理分公司 邮编:530028 地址:南宁市滨湖路65号

姓名:韦柳原

职称:高级经济师

旬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1 旬阳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

“七五”期间, 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 稳步建设4个“十万亩”产业基地, 2009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四大产业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产业特点如下。一是农业产业突出, 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县种植烟草6 733.33 hm2、黄姜3 333.33 hm2、栽桑9 333.33 hm2、果菜7 333.33 hm2、养猪124万头, 粮经比例达到6∶4。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 其中农业8.22亿元、牧业5.77亿元、林业0.99亿元、渔业0.38亿元, 初步形成了烟、桑、畜、林、粮五大支柱的产业化格局。二是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全县粮食稳定种植面积为5万hm2、产量15万t以上, 人均达到350 kg安全水平。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左右、收入8亿元, 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四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快速。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特色林业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2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 城乡二元体制未打破

2002年旬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456元, 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 535元的3.35倍, 2009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690元, 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 357元的3.78倍,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 养人不留人, 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 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儿童、老人, 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1]。

2.2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很滞后, 产业体系不健全, 产业链条短, 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四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产业化格局外, 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 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 园区质量不高,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化关键要素缺失, 产业链条短, 处于初始发展阶段[2]。

2.3 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调查统计, 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有8.4万人, 占41%, 高中文化者有1.28万人, 占7%, 有一定业务技能的劳动力仅9 848人, 农民素质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从农村劳动力分布看, 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 其中75%集中在种植业上, 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20%。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46%, 已转移的只有8.6万人, 而且大多数是自发转移, 个人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有组织的转移不足10%。加之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 吸取剩余劳动力有限, 80%农村劳动力需向外转移。一方面,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养殖, 另一方面, 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靠卖苦力挣钱, 收入不高。

2.4 地方财力有限, 农村产业投入与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

县域农民自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自身造血功能有限, 加之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外部输血不足,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有限, 发展后劲不足。此外, 《土地管理法》规定, 禁止宅基地流转, 同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无产权, 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房屋产权, 不能上市交易, 农民很难通过对其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获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资金。

3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3.1 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 科学规划, 壮大基地规模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末全县1/3的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 围绕“高山林药芋 (魔芋) 、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 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 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 发展100个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 发展1 000户出栏100头以上、1万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 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 通过3~5年努力, 使畜牧产值翻三番, 达到15亿元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 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 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 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3.2 以“农业工业40亿工程”为抓手,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应以工业化为主导,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3]。围绕县域主导产业, 尤其是占据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畜牧产业, 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积极兴办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农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多次增值增效, 以此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 防止产业建设大起大落。

3.3 突出典型引路, 建立农业产业园区

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旬阳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 (菜、桑、果) 循环农业为主, 中山以烤烟为主, 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园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 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 西康沿线、神河、平定河“畜沼菜”科技示范园区, 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1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3.4 积极探索研究, 推广模式, 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17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强村、30个魔芋村、9个狮头柑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 实施任务、目标、规划、方案到乡镇、村, 规划到户、地块, 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 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4]。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 以畜禽养殖为强项带动, 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 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 提升农产品质量, 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 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 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3.5 加大产业投入, 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

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5]。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 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 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贷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6]。

3.6 突出“双项”教育培训, 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 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 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 实施“万户培训工程”, 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二是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 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 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完善体制机制, 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 使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和提拔, 出实招、求实效, 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3.7 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旬阳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 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 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较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 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力5万人以上, 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 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70%、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 500元的目标。

3.8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 保障农民宅基地自由流传, 保障进城务工或异地迁移农民财产性收入[7]。允许宅基地流转, 即让农民的房屋也可以交易上市, 由此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摘要:介绍了旬阳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旬阳

参考文献

[1]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6) :5-7.

[2]张宇松.略谈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2) :5-8.

[3]雷瑛, 于海飞.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5) :5-7.

[4]乔旭, 蔡世忠, 贾勇.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2) :23-24.

[5]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1) :17-19.

[6]辽宁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5) :5-11.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其产业链条。我国农村农产品虽然数量多、种类全,但综合开发、加工利用水平较低,农村多是以原料型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农产品,二次或多次增值的效益很低,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因此,要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销售公司,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使农产品尽快转化增值、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注意选准方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优先考虑带动面大、辐射力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外向度高的产业和产品。(2)要引导农民围绕农产品加工来种、养。加工业的原料基地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其主体是农民,所以农民种、养要围绕加工企业转,企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另外,利用自身了解农村和农产品的优势,可以引进加工企业需要的专用品种,建立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3)要注意处理各环节的利益关系。要把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后,将一定的利润按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份额进行返还,做到“农业发展我发展,农民增收我增收”,让农民在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好处。(4)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联合发展加工、销售企业,共享加工、流通利润。引导乡镇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作为发展重点,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做到按市场需求搞加工,以加工需求发展原料生产,以原料生产促进原料基地建设,使农业真正走向市场。

二、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1、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资源,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既要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又要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调控作用。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总量,重点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建设。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其他专项资金,从不同的环节加大扶持,并注意提高其科技的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按照龙头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直接受益程度等因素,财政可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保险、担保、借给有偿资金等灵活多样的扶持方式,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跨区域协作,进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奖励等形式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业务发展,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增加对农业的资金供给,满足农村市场对融资的需求;让农村金融机构有灵活的定价权力,以获得合理的资产和资本回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培育治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依靠商业化运作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当前实际,今后建立和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应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三是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在地辖区内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国务院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产品能否实现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市场能否实现链条对接和高速运行,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是社会效益非常大的富民工程,因此要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方位、宽领域扩大产业辐射。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打破界限,催生“龙头”。按照“谁效益好、辐射力强,谁就当‘龙头’”的原则,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针,不限所有制,不限部门,不限地域,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要重点扶持,造强“龙头”。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形式,解决企业资金制约问题;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要转换机制,夯实“龙头”。要继续搞活现有的龙头企业,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应将改革重点转向搞好企业内部管理上来,抓好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4)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际“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着眼于经济全球化,适应农业技术高新化、开放化的新趋势,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创品牌、创名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区别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水平决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社会化服务又对农业产业化起重要的反作用。农业产业化越发达,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就越多,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是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大农业(包括一切农业关联产业)的产业部门是农工商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除了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余各环节都属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这就对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相对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服务薄弱,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的生产领域。资料显示,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劳动力之比是1∶7,而我国则近10∶1。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拓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物资供应、政策咨询、信息搜集、科学技术、资金信贷、加工转化、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社会保障、法律支持等各种服务产业,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职能分离出来,发展壮大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此应该重点建立几大体系:即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国家农业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等。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包融、纵横城乡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使之成为统一有序且及时主动为农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五、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仅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基本上是按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风险分散机制缺失,造成了农民保不起、商业保险公司无力也不愿意承担风险性较大的农业保险责任的尴尬局面。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借鉴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的经验,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1)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在保费上兼顾投保人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和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的保险模式;(2)对于经营政策性农业业务的经济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时,可获得相应减收保费、降低费率、保费补贴等优惠;(3)应加快《农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

(作者单位: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财税系)

上一篇: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下一篇:超搞笑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