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摇篮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摇篮(精选16篇)

农村——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摇篮 篇1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一次“知青下乡”——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一声炮响,又加之就业难的问题,我也投身到了大学生村官的行列之中。可以说这也是我人生中做出的一个重大选择。中国历来都有学而优则仕的一贯传统观念,当然我也没能逃出世俗的圈子,心中的抱负可谓非同凡响,最起码是不愿意再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发誓要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然而命运残喘,时运不济,近年来中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过去那种上小专就能分配工作的事情,对于现在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种种种种的原因让我只能选择到农村去,也许真的像毛主席当年所说的一样,“农村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会大有作为的!”

经组织上安排,我被“流放”到了殿市镇小河沟村,任村支部书记助理。小河沟是我的出生所在地,到小河沟村任职对于我的未来来说我不知道是好是坏,真是悲喜交集。我是想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但是我不知道这一切来得这么早,来的这么快,让我应接不暇,茫然若失。在没有上岗之前,脑袋里除了问号再没有其他东西可留下了。

来到小河沟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村里是没法住人的,各种软硬件都跟不上,吃饭也是个问题,还好组织关心,被安排到镇政府栖身,且镇上所有的例会都一一参加,还被分到了综合组,有了片领导。除了小河沟村以外还被加了一个刘家沟村,堂而皇之

和群众沟通。自己要想入乡随俗,那么就得主动的适应村民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真诚的对待他们,村民会用一百分的热情来积极配合自己的工作,协助自己更好的完成任务。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我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认真学习《换届选举条例》,制定实施方案,向群众散发宣传材料。在我和村民代表一起进行选民登记的时候,一位村民问我:“看了宣传资料,好多地方不懂,什么是等额提名、差额选举啊?”周围的村民七嘴八舌的谈论起来,问这问那,我耐心的向村民解释,看到村民们一脸满意的神色,我心里自是乐此不疲,自己终于能够为村民做些什么了。农村工作非常琐碎,所谓“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自己平常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我都会认真对待,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无论干什么,人们都会关注你,只有把工作做好、做漂亮,才能够真正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风采。

农村——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摇篮 篇2

一、好奇心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幼芽

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 是因为他的好奇心, 好奇心促使他去思考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苹果为什么往下掉, 而不往天上飞?数学课堂就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我们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已成为对孩子心灵的折磨, 重复的计算、反复的练习使原本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与生俱来的那份好奇也被抹杀得所剩无几了.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 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他们, 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六一儿童节那天, 老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蛋糕, 老师把第一个蛋糕平均切成10块分给第一排的10个小朋友, 我问:“这些小朋友平均一人得到几块蛋糕?”孩子们异口同声:“一块.”第二个蛋糕平均切成了20块分给了第二排的10个小朋友, 他们平均每人得到了几块?孩子们说:“是两块.”老师又把第三个蛋糕平均切成了30块, 那第三排的1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几块?孩子们说:“三块.”接着我问:“这老师分得合理吗?第一排的每人只得到一块, 第二排每人两块, 第三排每人三块.他们哪组学生吃得最多?”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觉得这里边肯定有文章, 老师便趁热打铁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好奇心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种.爱因斯坦认为他的成功也正是来自那份好奇, 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功能.从这当中我们明白了好奇心能促使人锲而不舍地探求, 它是创新的幼芽, 它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二、猜想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雨露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数学课堂中,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促进学生从各个角度地去进行思维, 就能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中的猜想其实就是数学想象, 它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比如我就经常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去猜想,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它会是什么三角形.我出示了一个钝角, 孩子们猜想它是钝角三角形, 我问:会不会还有其他情况呢?孩子们分析它有一个角是钝角, 那其他两个角之和它就应该小于90度, 无论怎么变化它都应该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个直角, 让孩子们猜猜它会是什么图形, 并让孩子们分析原因.最后我出示了一个锐角, 孩子们也不考虑了就喊:“锐角三角形.”我故意出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 他们顿悟了, 立刻有学生反应过来说:“还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会不会是锐角三角形呢?”“会.”孩子们终于发现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有可能, 并说出了自己的猜想依据.在这个猜想的过程中, 学生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难怪大教育家波利亚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想吧!”

三、操作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沃土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的思维没了活动的支撑, 也就很难得到发展.操作是架在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一座桥梁.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 沿直线剪掉一个角, 它还有几个角?这道题目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能有几种剪法.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之中, 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 用小剪刀剪一剪, 没带剪刀的可以用线模拟着画一画, 看看分别剩下几个角.孩子们根据题目的要求, 动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思维活跃, 手脑并用, 有的同学一人就发现了好几种剪法.有的说:沿对角线剪开, 剩下三个角.有的说:沿一个角和一条边剪开, 剩下四个角.有的说:沿相邻的两边剪, 剩下五个角.还有同学发生错误的操作:沿两对边剪开, 剩下四个角.我引导学生去观察这样的剪法与题目中的什么条件不符合, 学生很快发现这样剪掉了两个角, 所以这样的剪法是不符合题意的.在操作中, 孩子们把自己的猜想加以检验, 手脑并用,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 变成思维的镜子.”

给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的摇篮 篇3

一、尽双重义务,履行双重责任

孩子们离开父母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必须给他们既当爸爸妈妈,又当老师;尽父母的义务,履行教师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寄宿制学校全体教师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1.付之以父母般的关爱。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懂得,离开家庭、离开父母怀抱的孩子最需要什么,那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母爱,父爱。所以,我们首先而且必须担当的是父母的角色,做父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孩子的衣服破了给他们缝,被褥脏了给他们洗,孩子病了,就是半夜也要送他们去医院看病打针。换季的时候,有的孩子接不上衣服,我们的老师就自觉地从家里带来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每逢节假日,我们的教师担心学生想家,想父母就格外关照他们。有的教员给孩子们送文具;有的给孩子们买水果当夜宵;到了端午节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和煮的鸡蛋拿到学校分给孩子们吃。到了“六、一”,有的孩子没地方去,没人给他们过节。我们的教员宁可自己不休息主动带他们去公园玩,陪他们过节。总之,我们的教员就是这样以学生之忧而忧,以学生之乐而乐。我校还把每年的《六、一》定为全校教师爱心日。

2.尽父母般的责任。为人之父母者,既要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孩子,又要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职责。只要是学生所在学校要求家长做的,我们向来都是积极配合。学校要求家长签字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拿到我们面前;开家长会时,家长不在身边的 ,我们的教员欣然负命前往;学校开运动会时,我们的教员又是以家长的身份备些零食去为孩子加油助威。遇上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初三学生中考,学校吩咐后勤人员按照朝鲜族的风俗准备打糕,还备些水果调理。我们就是这样,只要是孩子们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我们责无旁贷。

3.尽教师之职责

家长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寄宿于我们学校,我们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但我们成了事实上的监护人。为此,我们的责任比家长还要重大。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必须顾及到工作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以防万一。比如,学校备有学生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学生所在学校班主任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及监护人的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学生一旦没有按时归校,我们立即与这些老师和监护人取得联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他们。对于那些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我们还要掌握辅导班所在的具体位置和辅导老师的姓名、联系电话。学生有事要离开学校,我们首先与监护人取得联系,经家长同意方可准许学生离校,并记有记录,学生到地方以后还要给学校打电话以示平安,我们才放心。就这样,我们的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高度负责,做到万无一失。

二、家庭般的管理

我校的管理模式是以寝室为单位每个教员负责2个寝室,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辅导和寝室卫生。 由这些教师负责管理自己寝室学生的物品摆放,学生的个人卫生和寝室卫生。学生回到学校,还要由这些教员辅导自己寝室学生的学习,有了这些体贴入微,关心倍至的老师,同学们就象在家里一样感到舒心,惬意。这样的管理,大家就象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学生,发现缺点或毛病及时予以纠正,有个头痛脑热的也可以及时发现,对于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也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学生也更加信任老师,有什么忧虑和烦恼,都愿意找老师谈,述说自己的衷肠。还经常与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担当起代理家长的责任。

三、军人般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和家庭般的温暖,更要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开辟一片绿洲,撑起一片蓝天。

1.以军训化的管理严格规范生活习惯,加强纪律性

学校规定起床、就寝、用餐、洗漱、辅导时间,要求我们的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学习,按时上学,强化了时间、纪律观念。

2.以制度严格要求,规范行为

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用《寄宿生管理条例》、《寄宿管理制度》、《标准寝室要求》、《住宿生十要、十不要》严格要求,规范行为,以奖励与评比结合的方式进行寝室管理。每天对学生寝室,教室,办公室,食堂根据评比条件进行检查评比,公示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对优秀寝室和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能够整齐地叠好被子,整理自己的衣物,洗袜子,洗内衣,把寝室整理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得到上级领导和客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四、学习生活

我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班级。为此,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也千差万别。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都有所提高,根据我校的教学特点自行编写了《辅导教案》,探索适宜我校学生实际的辅导管理模式,辅导方法。由于我们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辅导,每个老师就要掌握多学科知识(除英语外),有的甚至跨年级。我们采取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方法耐心细致地进行个别辅导和分层辅导,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快得到提高,致使有的差生上升为班级中等生;进入各校百强之内的学生也逐渐增多;几年来,在我校住宿的初三学生三分之二以上以较好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了珲春市一、二高中。现在,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学校免费组织吉他、美术、微机、武术、乒乓球等课外活动,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陕西大学生村官创业中快速成长 篇4

站在那片高高的山坡上,叶为满怀憧憬:“明年满山的葡萄、猕猴桃就可以挂果了,后年就可以进入生产期,到时候每年会有100万元左右的收入。”叶为是陕西省汉中市楠木桥村的大学生村官,眼前这片被很多汉中人熟知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不仅有果园,以后还会有和谐长寿园、民俗风情园、开心农场等项目。

2010年8月,叶为负责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被团陕西省委列为省青年创业基地资助项目,并获得了10万元的资助,这让叶为更增添了信心:“希望这个创业园能够带领全村人致富。”

2009年以来,团陕西省委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基层办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制定了陕西省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才计划,计划5年帮助1000名大学生村官立足岗位,带领青年成功创业,开发1万个农村青年项目,带动10万名以上农村青年通过项目引导扶持创业致富,并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服务、技能培训等,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路上成长成才。

激发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

团陕西省委调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作为一种就业途径,在村里做远程教育管理员、农村政策宣讲员等工作,也有一部分人由于资金、经验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不敢创业,选择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日常村务工作,风平浪静地度过3年。

调查结果引起团陕西省委书记的深思。“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希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扎根基层,立足三农,在创业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新农村建设做些实事。”

2008年刚到楠木桥村的时候,叶为心里也没谱儿,“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也没想过有朝一日要自己创业,带领村民致富”。

2009年开始,团洋县委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各种培训,让叶为“开了眼界”。“如何在农村创业,怎么选择项目,这样的培训让我们这些刚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很受益。几次培训后,大家或多或少地都有些创业的想法。”叶为说。

团县委还组织他们与养殖大户深入交流,那次交流成了叶为创业路上的一个起点。“看到养殖大户做的那么成功,我才知道,原来在大山里的农村也是可以创业的。”

在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看来,让大学生村官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功创业,“榜样的力量”很重要。他曾见过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团组织的帮扶下,做起了种植项目,从而带动了周围其他村官的创业热情。

去年以来,陕西各级团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才培训活动300多场,同时建立村官QQ群、“村官之家”网站、村官论坛等交流平台,让他们在线交流创业经验。

“做这些就是想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投身创业的热情。”

全面构筑创业帮扶体系

大学生村官方淼的创业项目是食用菌种植,得到了团陕西省委5万元创业项目资金的支持。2010年,团省委成立的创业基金会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首期向60名村官发放了300万元资助款。

在方淼看来,让他觉得贴心的还不止这些。团组织为大学生村官设立的创业导师成为他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智囊。在陕西省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才计划中,确定了专家结对帮扶工作,明确由青年企业家等经验丰富的人士担任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他们选准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搞好项目实施等。

方淼的导师是食品公司的一位经理。“有什么管理上的疑惑、销售上的问题,我就会跟创业导师电话联系。”方淼说,“当导师得知我的食用菌销售困难,就主动为我找销路,并帮助我的产品进入他自己创办的食品超市,设立专柜销售。”

团组织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在商洛市有一个“大学生村官农副产品销售基地”,这是团商洛市委为了帮助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拓展产品销路而专门设置的。

有了团组织的帮扶,大学生村官李黎的产品不仅出现在街道旁的摊点上,还在市农博会上亮了相,而更多的时候,他的产品则是出现在“团市委领导帮忙联系推销到各单位的电话中”。

今年9月,铜川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才培训班。谷花村大学生村官罗成英接受了一周的培训,收获颇多。

“以前没有创业方面的经验,也没有企业管理的经验。通过培训,我获得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包括项目运营、企业发展等方面。”罗成英说。

在培训之外,罗成英还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新农村示范点参观,“听人家介绍怎么运用各种政策来争取项目支持,我也开始琢磨怎么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争取支持了。”

过去的一年,团陕西省委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全方位支持: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队伍;利用农村远程教学网络,丰富村官创业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整理出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资源库;在创业政策方面,建立省、市、县三级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服务绿色通道;在创业维权方面,各级团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权益问题和实际困难。

据了解,2010年,陕西共扶持大学生村官项目426个,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项目创收6820多万元,为4600余人解决就业问题。

创业让大学生村官快速成长

“收获很多,也历练很多。”叶为这样概括自己的创业感受,因为创业园项目,扎根于他所在的村子。经过一年的创业历程,叶为成了农村的创业能手。现在的他知道该发展什么样的项目,也知道该怎么带领全村人致富。

“他现在可是我们村的‘第一书记’。”楠木桥村党支部书记总是以这样的口吻评价叶为,这位“全国劳动模范”见证了叶为创业的每一步,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小伙子。

如今的叶为,因为创业成功,不仅成为乡党委委员,还是陕西省青联委员,全省创业富民优秀大学生村官„„

不过,在叶为看来,创业带给他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基层应该怎么做了”。

李黎总是习惯称自己的创业历程“痛并快乐着”。记得刚开始做山野菜开发时,他和同学扛着锄头去山里挖野菜,背后经常有村民指指点点。

“这大学生怎么也扛起锄头了,看来上大学也就这样啊,还是不让孩子读大学了。”回想起村民的议论,李黎现在只是淡淡一笑。“但这些话在当时却是撞击心灵的”。

经过努力,李黎的山野菜现在已经远近闻名,市场不断拓展。“现在村民都会主动来找我,希望加入山野菜种植项目”。

方淼和李黎联合注册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两人分别成为自己所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方淼还被评为2010年“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之星”。大学生村官陈敏成为商洛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并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在这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陕西大学生村官创业已经蔚然成风。

“我已经在想创业的事情了。”今年刚到宝鸡市云溪镇的大学生村官杨扬毫不掩饰自己的创业热情。

成长的摇篮 篇5

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而我们就像是摇篮里的孩子,在摇篮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母校,是我们幸福的港湾,而我们就像是小船,从无知的码头驶向知识的港湾。母校,千言万语也述不完我们对您的感情。与此同时,我要对陪伴了我六年的母校道一句:“谢谢您,母校!”

站在教室的窗口前眺望,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映在我眼前。它门对我而言是多么熟悉的呀!它们保存了我的许多回忆:那宽阔的蓝球场上,经常有我们朝气蓬勃的身影;那绿色的跑道,记录着我们奔跑跳跃的姿态。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那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我们学到更好的文化知识,老师那慈祥的笑容总在我眼前浮现,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总在我耳边回荡。每当我走到那敞开着迎接着我们的大门,看到这字,总感到非常骄傲„„母校,带给了我无限的回忆,同时我要感谢母校带给我的一切。

母校,马上就要和您说再见了,我真舍不得离开您。我想和您说的话,是永远说不完的。那就再让我对您说:“母校,我感谢您。”

成长的摇篮作文 篇6

三年前,我终于成为了星湖小学一员。上学的第一天,我在爸爸和妈妈的陪同下,一大早就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来学校。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我的是余老师。她圆圆的脸庞,头发卷卷的,有一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她的嘴唇很薄,说起话来,声音非常甜美。三年来,是余老师教我知识,给我鼓励,引我成长。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学习很不用功。整天就是想着看电视和玩电脑。做作业不动脑筋,错得一塌糊涂。学习成绩很差。就在这时候,余老师把我叫到她办公室去,和我一起分析学习差的原因,开导我,让我克服自己的缺点。从那以后,余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关注我的学习。当我上课不专心时,她就用善意的眼光提醒我;当我认真听课时,她就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每天下午放学后,她都在教室里耐心地指导我写作业。下班时她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看着老师每天拖着疲劳的身影离开学校的时候,我的心里真不好受啊!也就是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帮助下,我重新端正了学习态度,把学习成绩赶上来了。这个学期,我还光荣地当上了班长呢。

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构建探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构建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是农村后备干部的人才库。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抉择,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1]。然而, 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村官行为短期性、功利性特征明显, 敷衍了事, 意志消沉, 甚至有些村官只“挂职”不“锻炼”。村官中存在的“缺位”问题, 很有可能使这项双赢的战略异化。一方面, 农村公共事业得不到快速健康发展, 衍生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治理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 大学生不愿“屈身”到基层实践,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社会和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 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 长此以往, 大学生村官制度面临流于形式的问题, 仅仅成为考研大军或打算进入公务员系统毕业生的“跳板”。完善对村官工作的管理体系, 完善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2], 成为当前村官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构建, 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引导村官养成良好作风, 激发村官创业热情, 而且可以作为上级组织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人事调整的重要依据。当前, 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大胆探索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新路子, 在部分基层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成长档案体系及相配套的制度,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大学生村官档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建立大学生村官档案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问题都是学术界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大型数据库, 以“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 未发现相关论述。因此, 本文试图对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内涵进行界定, 提出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阐述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内涵的界定

成长档案是指教师、家长与学生对关于学生从事各类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共同收集与记录, 其作用不仅在于记载孩子的成长过程, 更是把“档案”制作与积累的过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及实施教育的依据。成长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现实性、多元化、互动性、个性化、易操作性和全面性原则。本文语境下的“成长档案”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建立起来的, 具有现实保存价值, 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基本信息、成长历程和绩效考评等重要信息, 以文献、图片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对村官进行年度考核、续聘、解聘、奖惩、岗位调整、提拔使用以及确定能否享受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 应包括五个方面:1.内容设计。第一, 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专业、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第二, 成长历程, 如成长规划、月度工作计划、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职务变动材料、培训培养材料、思想动态材料;第三, 绩效考评, 具体包括个人鉴定、群众鉴定和组织鉴定三部分。三种考评分别侧重不同的方面, 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的评价。2.基本形式。成长档案分为“三级两类”。“三级”分别指由区、乡镇 (街道) 和个人三个层级:涉及村官重大事项的归入区级档案;涉及村官日常工作材料的归入乡镇 (街道) 级档案;村官工作心得体会等材料则归入个人档案。“两类”分别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类:电子档案包括村官月度工作网上申报及平时的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内容, 文本档案包括规范性文件材料及从电子档案中筛选形成的材料, 其中以乡镇级纸质档案为主。“三级两类”相结合, 实现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的目的。3.存档管理。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应由上一级人事部门专门管理, 并由档案管理部门配合备份。需要指出的是, 成长档案应该是透明、公开和便于调用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应当实现对成长档案的常态化检查和监督。组织部门把对成长档案的日常检查作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成长档案的激励作用。而作为村官的服务对象———村民, 他们才是检验成长档案真实性最具发言权的监督者。主管部门应通过开通举报热线、定期举行接待会、上网公布等形式, 为监督参与者提供高效、便捷、畅通的反映途径。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是切实加强村官成长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的前提条件。4.用档管理。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调用制度、查阅制度、修改制度、材料收集制度等。建立相互支持、平等共享、程序科学的长效耦合机制。通过成长档案的变化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变化和业务素养。5.档案整理。成长是动态的过程, 成长档案是对成长历程变化的记录, 因而, 成长档案也是不断更新的档案。档案更新应当具有周期性特征。更新的频率应当科学、合理。更新周期太长, 容易遗漏信息;周期短, 则会使登记工作频繁, 耗费不必要的精力和财力。如高邮市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每年整理一次, 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如入党、任职、表彰、思想汇报、民主评议等材料, 做到及时归档, 确保完整性、齐全性、真实性。

三、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构建的原则

第一, 全面性原则。村官成长档案的内容应多元化, 重点反映大学生村官在思想品德、业务学习、与村民的关系、创业思路、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时序应阶段化, 将村官的成长历程分阶段记载, 方便日后查阅与管理。第二, 真实性原则。真实的信息和数据是有效决策的必要前提, 确保成长档案的真实, 才能够激发村官的潜能, 体验成功, 体会成长, 同时也不断反思失败的教训, 学会自我反省。第三, 互动性原则:村官成长档案是大学生村官自我评价与镇、村两级对村官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的重要依据, 关注大学生村官自我评价与村级班子、镇干部测评之间的互动反馈, 逐步提高村官自我认知、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第四, 发展性原则:村官成长档案所隐含的评价标准与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着力促进村官的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激发村官内在情感、意志、人生态度, 并随着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第五, 动态性原则。做到跟踪记录、实时监控、及时更新。力图材料翔实、准确全面、查实有据。

四、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的现实意义

首先, 创造良好的引导机制, 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成长档案记录的各类表现情况存入永久的个人档案, 并作为招录基层公务员、公开选拔干部、推荐研究生等重要依据, 以此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集中心智服务农村。竞争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 服务基层的经历不但能证明丰富的工作阅历, 也透露着青年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其次, 强化有效的竞争机制, 让大学生村官“干得好”。成长档案是村官的成长史、奋斗史、光荣史, 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工作干劲。成长档案的公开性, 便于村官之间的比较, 在比较中寻找差距, 从而帮助村官认清自我, 脚踏实地, 再接再厉。第三, 建立积极的宣传机制, 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成长档案让更多的人认识大学生村官, 了解大学生村官, 使他们认识到在农村就业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更多人才转变就业和创业观念, 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以成长档案为平台和载体。向社会展示大学生村官的良好风貌, 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向农村, 在提升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同时, 实现由“流”向“留”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源潮.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战略举措[N].人民日报, 2009-01-26 (2) .

我成长的摇篮作文 篇8

我刚进绵外时,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都脱离了爸爸妈妈的视线与呵护了,我感觉到一点都不习惯,就老生病,一生病,就特别的想家,想念爸爸妈妈,希望他们来看我,就每天都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每天都哭得泪流满面,同学们都来安慰我这个“爱哭鬼”,老师也不厌其烦的给我讲道理,我也努力给自己加油鼓劲,可那不争气的泪水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怎么也止不住地流个不停……

记得有一天的傍晚,我刚准备从寝室去教室上晚自习,突然我的肚子感觉疼痛起来,仿佛有千条虫子在肚子里串来串去,我捂着肚子嗷、嗷、嗷的叫了起来,我坐在床边忍受着,可这疼痛让我感觉度秒如年。后来我就拿起我的“救命卡”(电话卡)打电话向爸爸求救说:“爸爸,你和妈妈来探望我吧,我、我、我肚子好疼啊……呜呜呜……”我泣不成声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一看见他们,我就扑了过去,紧紧搂着爸爸的脖子哭了起来,生怕他跑了似的。我恳求爸爸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爸爸问了我的情况后,给老师请了假,背着我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爸爸一直背着我,给我讲道理,鼓励我,看着路灯影射出爸爸妈妈疲惫的身影,我又流下了感动泪水,我下定决心:我要坚强,不要再给他们增加负担了,要像班上其他同学那样坚强和自立。

现在,我的性格大大的改变啦,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了,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爱哭鬼”啦!现在,即使有一点小病我也能克服了,有一点想家我也能克制了。之所以我有这么大的变化,那是因为我长大了,我坚强了,是个懂事的孩子啦。

前几天,我的小脑袋不知怎么回事,开始昏痛起来,感觉头昏眼花,走路动倒西歪的,好像喝醉了酒。我又拿着电话卡向妈妈诉说,这次我可没有哭泣啦。妈妈把她的“独门绝技”(医治疗法)告诉了我,我就按着她的方法躺在柔软的小床上操作起来,不一会儿,昏痛的感觉就没有了,我连忙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我无比兴奋的说:“您这个‘独门绝技’真是太有特效了,我的脑袋已经不疼啦!”,妈妈在电话里笑而不语。第二天早上,我可是兴高采烈的哦,因为我昨晚克服了一个以前克服不了的困难!

绵外,是我成长的摇篮,让我坚强了,让我长大了!

★ 我成长的摇篮作文1000字

★ 梦想的摇篮作文

★ 祖先的摇篮范文

★ 红色摇篮观后感

★ 摇篮教学反思

★ 汽车销售小我工作总结

★ 梦的摇篮作文1200字

★ 高三东城英语情景作文敬老院

★ 《祖先的摇篮》练习题

听课笔记:我成长的摇篮 篇9

回首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除了县教研室、学校的培养,让我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经受磨砺之外,我还得益于在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潜心研究听课笔记。

身为普通的一线教师,外出听课的机会不多。因此,我很珍惜身边的听课机会。这些年,我潜心研究自己的听课笔记,尤其是校本教研公开课的笔记,从中摸索出了一些教学的门道,感受到了边教边研的教育幸福。

一、用心听课,感受幸福

每次听课时,我都会用红、黑两支笔齐上阵。红笔记录大的条条框框、板书以及听课中自己的一些想法。黑笔记录课堂教学的细节,小到学生的反应,教师的过渡语、课堂评价及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笔记越详细越好,因为这是我今后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通常我听课时比较专注,记录的速度也很快,让笔记尽可能地展现课堂的原貌。

如徜徉于我校的“窦桂梅”――张红萍老师的课堂,真是令人身心愉悦。她的校本教研公开课《葡萄沟》《盘古开天地》《颐和园》等,都让我赞叹不已。她那灵动的课堂评价浸润着学生的心田,饱满的教学激情点燃着学生的智慧,巧妙的语言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真实的教学情境启迪着学生的思维。我想:做张老师的学生真是幸福!孩子们那一张张自信满满、笑容灿烂的脸,就是课堂上最美的风景。

二、课后回味,回望幸福

每次听完课后,我会习惯性地翻一翻听课笔记。对于一些比较精彩的课例,尤其是校本教研公开课的课例(如艾芳菲的《小动物过冬》《笋芽儿》《蜗牛的奖杯》,徐海燕的《卖木雕的少年》,姚璐的《渔歌子》等),我都会反复研读,体会其设计的精妙,并沉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设计?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帮助?并在笔记中做上批注,以便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迁移运用。对于部分课例中有待商榷的环节,我也会反复思量:课堂上效果为什么不够好?怎样改进可以让效果更好?如果是我,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之后,再诚恳地向执教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如被采用且效果不错,我会倍感欣慰。听课笔记经过如此这般的整理,虽说没有亲自上阵,但似乎也在公开课上走了那么一个来回。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收获良多。

三、研读笔记,分享幸福

每个学期快结束时,我都会将自己的听课笔记进行整理,在每本封二的位置编个目录,写上序号、课题及执教者,并在比较精彩的课例序号上做上记号,便于以后查找。每次写论文前,我都会翻看自己近几年的听课笔记,反复研读其中的精彩课例,从中捕捉到一些写作灵感,文思便如泉涌。我的多篇省、市级获奖论文都是立足于课堂,尤其是校本教研公开课的课堂,在听课笔记的启发下写成的。我觉得多年积累的听课笔记是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促我成长,给我启迪。

四、反思借鉴,展望幸福

由于所听课的课型不同,执教者的风格迥异,因而我在借鉴的过程中经常反思,有所选择。我始终推崇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闲暇时,我也会上网看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并做好记录。我很欣赏窦桂梅老师的激情四射,王崧舟老师的诗情画意,但我更愿意迁移薛法根老师的朴实高效,因为这比较适合我的风格,学起来就得心应手。

当然,我研究得最多的还是身边精彩课例的听课笔记。教师是熟悉的同事,学生的情况也相差无几,易学适用。有时备课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某节课上的做法,立即查找笔记,看此处是否可用。课中,我有时学习别人灵动的教学评价,有时借鉴他人扎实的教学方法,有时巧妙捕捉精彩的课堂生成……在反思听课笔记的过程中,我选择适合自己的,并力求在借鉴中创新。

如近几年我执教的几堂市、县级公开课《小鹿的玫瑰花》《秋天的雨》《女娲补天》,在开始的几次试教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经过领导、同事们的帮助,我一遍遍地反思,查找可供借鉴的听课笔记,一次次地修改教案、试教,终于取得了成功。我的这些课例得到了市、县教研室专家的好评。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不仅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而且细心汲取笔记当中的营养,享受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滋味。

“追求教育解放,增值教育幸福”是我们余江一小的办学理念。十几年研究听课笔记的经历,促使我不断成长,让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好奇心——幼儿成长的摇篮 篇10

一、尊重童趣, 培养好奇

幼儿的好奇心表现在自发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各种活动中。如有的幼儿趴在地上看蚂蚁怎样搬东西, 有的在家中把闹钟拆开, 看看是什么东西让钟每天走个不停等。所有这些, 不要简单地说幼儿越来越淘气了, 这正是幼儿好奇的表现。对此, 教师和家长不能在言语上、行动上自觉与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的好奇心。只有这样, 幼儿的好奇心才能得到培养, 才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幼儿认知的兴趣, 而浓厚的认知兴趣又是幼儿求知的“发动机”, 它与幼儿的愉快情感联系在一起, 能使幼儿乐不知倦地学习、探索、走进知识的殿堂。因此, 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二、要保护好奇, 支持好奇

有一次, 一个小男孩面对窗外的风雨雷电, 提出了“妈妈, 为什么会刮风呀?”“为什么会下雨呀?”“为什么会有闪电呀?”而他妈妈却不耐烦地说:“你为什么这么烦人呀?”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殊不知, 幼儿的好奇心, 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认知过程的开始, 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 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能力, 以及智力。反之, 如果对幼儿的提问随便应付的话, 会扼杀其求知的积极性, 并且会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 爸爸妈妈应当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 然后根据他的理解和年龄, 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简单的回答。家长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成为孩子拥有好奇心的支持者。

三、用玩具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一些家长认为, 玩具就是简单地给孩子解闷的工具, 当家长忙于干活或有其他事时, 他们就会给孩子买一堆玩具, 让孩子消磨时间。新买的玩具, 孩子不仅玩不释手, 甚至把玩具拆开想看一看。这时不要认为幼儿是故意搞破坏, 幼儿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有的探究行为, 家长要尽量给幼儿提供方便, 不要因怕弄坏而粗暴制止, 而要使幼儿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样的好奇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四、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是广阔无边的, 有些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家长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时候家长不应该避开这些问题, 而是应该翻开相关的书籍, 或在电脑上找到相关话题和孩子共同寻找答案, 这样不但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作文 篇11

我曾坐在窗前,看着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无忧无虑天真地嬉闹,那情景也把我带回到过去的岁月。

对于我的老班——丁老师,我是充满了感激。学好物理,是为了高考,但更多的是为了不想让他失望。我不会忘记他为我做的点点滴滴,我也不会忘记那天和我单独交流时对我说的话,我永远望不了那信任的眼神。

我静静地思索着,一幕幕在眼前闪过。

想起了老班曾经说的话:“我为了你们,每天回家连儿子都顾不上。”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而我们只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所付出的一切。对于我们能做的,也就是让老师少操一份心,多一点精力,为将来培养更多的人才。

毕业班的所有老师,他们都很仔细认真,为了让我们基础更扎实,他们放弃了休息;他们和蔼可亲,为了让我们减轻心理压力。他们和我们倾心交谈。

我感到我放不下这里的一切:我的朋友,我的记忆,我的友情。

依旧记得,车钥匙被“死党”藏起来,回不了家,第二天找他们“报复”后是多么的舒畅;依旧记得,各种比赛中,我们为自己班上加油的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依旧记得。

在无尽的回忆中,我似乎明白了老班说过的话,“珍惜昨天,把握今天,不要一味地感伤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对往事挥手说声“再见”,在心灵的深处为之留下一点甜蜜的回忆,让它成为我未来前行的动力。

看见的,看不见了;看不见了,看见了。夏风轻轻吹过,在瞬间消逝无踪,记住的,遗忘了;遗忘的,记住了,只留下一地微微颤动的迷离树影。树人啊,你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农村——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摇篮 篇12

10月15日,由市宣传部、扶贫办、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重庆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赢在乡村・圆梦中国――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公益行动”大型晚会在重庆电视台演播大厅开启。该行动以“赢在乡村、圆梦中国、消除贫困、美好世界”为主题,全面展示重庆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就。

重庆市财政部门专门设立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各区县、乡镇建立1100多个创业实践基地,以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从到20,重庆市共选派大学生村官11629人,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直辖之初的366万下降到年的20万人,减幅95%,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在努力为扶贫开发“输血”的同时,重庆市扶贫还在不断探索为扶贫开发“造血”,寻求一种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

现在重庆市扶贫开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全面推动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及扶贫开发,形成“政府引导、村官带头、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便于早日实现重庆脱贫致富,建设完成小康社会的`“巴渝梦”。

苏式校园, 孕育生命成长的摇篮 篇13

一、文化之博雅

苏州园林之美, 美在整体, 也美在细节。在我心中, 学生朝夕所处的校园就该兼具这博容、雅致之美。在学校改建中, 我们将把雅致精巧的古典园林设计与圆融博大的现代艺术造型相结合, 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

1. 博容。

学校根据校情贯彻“留”、“改”、“移”、“增”四字理念, 进行校园环境的改造和美化。“留”即最大限度保留学校绿化和太湖石景观;“改”是对老化的草坪、有污染的地面、不合理的景观、不良的建筑等进行改造;“移”即对部分过密植物, 对一些因学校布局调整实在需要调整的大型树木采取移栽的办法, 使校园绿化布局更趋合理;“增”除了新建一栋教学楼, 还将新增景观带, 如开放式绿地、观景长廊、翠微小亭等, 各种造型的现代化雕塑也将散落在校园各处。

2. 雅致。

走进校园, 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 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或见粉墙黛瓦, 或见曲径通幽, 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校园里, 绿树成荫, 花草繁盛, 小桥流水点缀于亭台连廊间。刻在木匾、印在灯箱、写在条幅、画在镜框的警言、诗句、国画不失时机地从绿叶中探出来, 向你无声地诉说这里的悠远和沉静。中午休息抑或黄昏归家, 小憩于凉亭石凳, 穿行在花间小道, 阵阵轻音乐弥漫着、氤氲着, 荡涤了心境, 宁静了思绪。天气晴朗时, 开放式绿地洒满阳光, 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倚靠在长椅上, 随手从一侧的图书架中取心仪的书籍津津有味地阅读, 度过一段书香漫溢的温暖时光。秋雨潇潇时, 驻足于长廊, 侧坐于小亭, 手捧一本好书, 听雨声重重轻轻, 细细密密, 沉醉于自然与墨香之中。

二、精神之涵悦

如果说苏式校园是一个诗意般的世界, 一个精神王国的美丽宫殿。那么, 赏识而愉悦的教育理念与有涵养有积淀的价值取向, 为儿童的快乐成长描绘了美好的愿景。

1. 从容。

苏州人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生活方式是大家公认的, 从容的教育是注重从小事抓起的教育。叶老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就是学校的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堂课, 关注教师每一言每一行对学生的影响, 这就是教育。从容的教育是一个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绝不能过于强调目的性, 而忽视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研究。从容已经植根于苏州文化的基因之中, 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有了社会公认的基础, 讨论苏式教育的从容价值才更有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 学校是“立人”之所。叶老所言, 学校教育的关键, 是使学生能做人, 能做事, 成为健全的公民。学校秉承“立人立业”的校训, 兼容并蓄, 在不断的求索中逐步形成了“悦成长, 志成才”的办学理念, 着力培养人格完善、身体健康、思想独立、品德优良、知礼守法、敢于承担责任的现代社会公民。通过“四悦”校园特色文化———启智悦读、飞扬悦体、缤纷悦艺、创意悦技, 扩延教育的内涵, 扩伸教育的价值, 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不同的精彩。

2. 悦行。

叶老说, “教育类似农业而不像工业”。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才能造就从容不迫的教育、悦纳自我的学生。学校的“四悦”特色教育植根于“悦成长、志成才”的办学理念, 着眼于“为人生”的教育愿景, 致力于激发潜能、培养习惯、呵护童心、促进发展。

(1) “四悦”课程, 培养兴趣。学校先后编撰了校园读物《悦读》、《悦体》、《悦艺》、《悦技》丛书, 成为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求学有所长, 学有所优, 学校成立了“唇间悠扬”口琴社、“东方”跆拳道社、“心耦善芽”试验田等十个“悦越”社团, 让孩子畅享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2) “四悦”活动, 唤醒潜能。学校已成功举办“悦读”、“悦体”、“悦艺”和“悦技”四个主题节, 为每个孩子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作文秀、故事会、诵读赛、摘抄展、好书榜……童心在“悦读”中绽放, 梦想在书海中扬帆。连续举办的四届“悦读节”, 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愉悦, 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悦体节”的跆拳道表演、“悦艺节”的校园好声音及“悦技节”的时尚摩登的环保时装秀……在孩子童年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3) “四悦”评价, 激励成长。这张印有学校卡通形象“悦越”娃的体验卡涵盖“四悦”内容, 四位一体, 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体验活动。它一改以往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 由“一刀切”地讲成果转变为“一路行”地看成长, 三个可以爬升的梯度取代了机械生硬的等第, “跳一跳, 够得到”的激励让每一个孩子都乐意参与其中。每学期, 孩子们都会在专属的体验卡上留下成长的印迹。毕业时, 六张卡的累积将成为孩子们童年生活最美好的纪念。

“四悦”特色教育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正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由“四悦”衍生的很多活动已成常态, 人人参与, 各展所长, 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成长的摇篮初一优秀作文 篇14

我的成长摇篮充满了生机活力: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犹如一块大绿毯,小草时不时伸伸懒腰,大树摇曳着双手向我们招手问好,花儿绽开了迷人的笑脸,舒展着婀娜多姿的身姿,调皮的风儿也赶来凑热闹,轻轻撩起它们的双手,与之跳上一曲舞蹈。鸟儿不甘示弱,放开嘹亮的歌喉为它们伴奏。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在这个成长摇篮中,我收获到了第一笔大财富——友谊。同学们一起玩耍嬉戏,一起探讨问题,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虽然有时会因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闹别扭,虽然有时会发生面红耳赤的争执,但那只是暂时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伙伴!友谊是一剂良药,医治你那失落的心,友谊是一盏明灯,照亮你那黑暗的路。

在这个成长摇篮中,我收获到了第二笔大财富——知识。师生一起探讨神秘的自然科学,一起领略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一起遨游书籍的海洋。我们在老师的传授中汲取知识,在各科的书籍中寻觅,在知识的海洋采集、探索、积累。像小蜜蜂在花海中采集花粉,嗡嗡嘤嘤地飞鸣、渴求。

在这个成长摇篮中,我收获到了第三笔大财富——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乌鸦的反哺之义,糕羊的跪乳之恩”;懂事了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懂得了诚实做人,信守诺言;懂得了助人为乐,将心比心……

在这个成长摇篮中,我收获了第四笔大财富——珍惜时间。正如《匆匆》中所述:“时间无时无刻不在从我们身边走过。不论我们洗手也好,吃饭也好,还是学习或睡觉,时间都“嘀嘀嗒嗒”地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而时间却在不停地流逝。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做时间的奴隶。

在这个成长摇篮中,我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遭受过失败的打击。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背后总少不了呕心沥血的老师。正是她们,把知识的琼浆注入我们的心田,把辛勤的汗水换来学生优异的成绩。她们共同创造这个让学生能够体验生活、展示自我的成长摇篮!当我们失败时,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当我们成功时,老师劝诫我们不要骄傲,再接再厉。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老师正是如此,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校本教研,我专业成长的摇篮 篇15

校本教研,我专业成长的摇篮

岳春芽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二十小学)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了十四年了。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期间有成功时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失落。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每天听着校园里悠扬的铃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欢笑声,我觉得教师是一种幸福的职业。我热爱工作,潜心教学。在领导、家长、学生的眼里,我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几年后教学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学校的校本教研也随即而至,学校规定每周三下午开展“资源共享、写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基本功培训、集体备课、开展小课题研究”等不同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我再次意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教师应该将学习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最基本途径,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一种责任,因为你要向学生传授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如何学习,如果自己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那还怎么去教育一个学生爱学习呢?于是,我开始阅读大量的关于课程改革的文章,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从而不断地充实自我。从那时起在教育这块热土上,我就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工作着。在课改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学校教师的上课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以前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这种转变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他们积极主动,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效果非常的明显。那次我在学校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作文的题目是《我喜欢的小动物》,课堂上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首先进行口头作文,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中出现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这堂课所取得的效果是大家所公认的,就这样我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有信心了。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进入课改后,教学由关注“语文知识获取、语文技能习得”演化为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

教改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面钻研,一面困惑。首先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我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于是我通过学习“课改”精神,大量阅读教育科研书籍。一段时间课改的目标是那么的模糊,一味地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把体会文章的内容跟思想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也是被“引入歧途”课堂上,我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通过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一味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浮华的现象。我有幸到外地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通过听取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听取专家的分析讲解,我深深地意识到: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应紧密地合作,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如课程开发的能力,对课程的适应能力,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的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教育向差异转变。我把自己的这些所学、所悟悉数运用于教改实践和研究中,令我的方向更明确,步履更扎实。

有了观念的转变,还要让自己能随时准确地把握课改的动向和脉搏。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6月我被确定为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自此我更加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专心研究小课题;我重视网络的学习和运用,从网络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网络给了我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我赢得了荣誉。平时,我们的教学资源常常只依赖于仅有的一本教师用书,即使拥有一两本现成的《教案集》,也不一定就适合我们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实际。有时要制作课件,但苦于缺乏必要的素材,所以显得束手无策。其实在我抱怨这一切时,殊不知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令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会思考,学会总结,静下心来,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经验总结记录下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积极撰写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获自治区级三等奖。

农村——大学生村官成长的摇篮 篇16

官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几年了。中央决定,自2008年始,将这一政策推向全国,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各方对中央的这一决定反应不一,有的人说“好得很”,也有人说“糟得很”。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个好政策,但未必“好得很”,政策执行的结果也有“糟”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政策目标,兼顾各方的需求。

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个好政策

之所以说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个好政策,是因为这一政策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农村、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本人是有益的。

首先,从国家的需求看。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既定国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的统筹,因为对于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毕竟“人是最为宝贵的”,很显然,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长期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当然,也不用讳言,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甚大直接相关,从短期看,也是国家就业政策的需要。

其次,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也符合农村的需要。

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就是“缺资金”、“缺人才”。至于有的同志说,选派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大多是非农专业的,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解。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政策并不是期望到村任职的大学生都成为农业技术员,去替代农技人员的工作——当然大学生村官能对农民传授专业技术更好,国家的三农政策不是就这一项政策,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也正在并行不悖地推行;另一方面,就村官而言,就促进农村社区的治理和发展而言,更需要的是“综合性知识”、“复合性人才”,所以在农村社区,一个大学生就是一颗“文化种子”,大学生村官更应该并且能够成为“播种机”、“宣传队”,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

最后,这一政策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本人是有益的。

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限制,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是十分缺乏的,大学生有到农村第一线工作的经历,可能对他(她)一辈子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条战线上的许多精英都是当年的“下乡知青”或“回乡知青”,而恰恰是那些在文革期间脱离农村成为“工农兵学员”的人多数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就眼前看,我也有体会,我所指导的学生三农社团的同学们积极投身农村社会实践,他(她)们的实践能力就明显比一般同学强,有的在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上拿了特等奖,有的在校读书期间就成了校长助理,还有的入选“CCTV2007三农人物”;我想,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政策执行的前景未必“好得很”

虽然说,向农村派遣大学生村官是个好政策,对国家、对农村、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本人都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好政策并不“必然地”带来好结果,过去我们的农村政策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担心今天这一政策执行的前景未必“好得很”,并不是多余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这一政策的目标并不十分明朗。

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考虑,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需求;还是为了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满足国家就业政策的短期需要。如果不是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落实这一政策,那么就很有可能与我们过去的某些政策执行结果一样,演变为地方政府一次迎合中央政策导向的短期“运动”,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把青年学生“赶下去”了,结果赶了就了。事实上,先期试点的地方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宣告失败,搞不下去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初试点的时候就没有长期打算,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矛盾必然集中爆发,搞不下去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这一政策的措施还不完善。

在先期试点的一些地方,由于政策目标不明朗,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就暴露出明显的短期行为倾向。虽然各地的政策措施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政策措施的落脚点都是,如何以“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下乡,而对大学生下乡以后怎么办考虑较少。大学生下乡后怎么发挥作用?如何管理、监督和考核?怎样处理下派村官和村民自治的关系?怎样界定下派的大学生村官与政府之间的责权关系?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现行政策措施中即使有所规定也是很原则性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都不明确,结果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不正常现象——大学生村官人下去了,心未下去;心下去了,事做不下去;事做不下去,还不如回去。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了,还有少数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加入上访群体向政府讨说法,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三,对政策执行的可能结果估计不足。

比如政策制定者可能主观地想象,因为农村缺人才,所以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就必然受欢迎、必然大有作为;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所以大学生村官必然珍惜到村任职的机会、不当逃兵;因为大学生村官是知识分子,所以必然学以致用、如鱼得水;等等。事实上,在试点实践中,所有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也正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对这些问题的发生估计不足,所以也就没有预案可言;结果当这些问题发生后,也就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一些地方的试点就是这样“无疾而终”,最终走向失败的。

几点建议

尽管说这项政策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执行的前景未必是“好得很”,但笔者认为,这项政策本身毕竟是个“好东西”,把好事做好还是可能的。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其一,明确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措施。

政策目标不明是任何政策的大忌,对于此项政策来说,就是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短期目标就是要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其长期目标则是要服务于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当前最要紧的是,要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项政策的战略意义,明确政策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克服短期行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完善政策措施也就有了方向,具体地讲,不仅要考虑怎样使大学生下乡,而且要考虑大学生下乡后怎么办。

其二,实行“雇员制”,采用动态管理。

建议对大学生村官实行政府“雇员制”,这样做可以一举数得,一是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服务期满后大学生也不至于和政府扯皮或上访;二是给了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三是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退出机制”,留下了“出口”,在服务期内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好各种应有的社会保险,当他(她)们服务期满退出时可将保险转走,与其未来服务单位的社会保险对接;四是政府职员实行“雇员制”是各国通例,也是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这件工作做得好可以为我国未来的行政改革探路。要改变思路,不要指望把大学生村官永远“留”在乡村,考虑所谓“留得住”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城乡差别还会长期存在,大学生村官做为理性人迟早会离开乡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强留是留不住的。可行之策应该是,将向农村选派大学生作为国家长期战略,不仅仅是五年或十年计划,这样,在对大学生村官实行“雇员制”的基础上,使农村成为“铁打的营盘”,而使下乡的大学生成为“流水的兵”,即采用动态管理。

其三,两手都要硬,土洋相结合。

向农村选派“洋学生”的好处就不用说了,但千万不可忽视对农村土生土长“土干部”的培养。道理很简单,“洋学生”虽然可以为农村输入“新鲜血液”,但他(她)们难以成为农村干部队伍的主体和农村工作的依靠对象。因此,既要抓“洋学生”的下派,又要抓“土干部”的上提,土洋相结合,并且要以“土”为主。

上一篇:英语作文技巧宝典下一篇:管理学考研试题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