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设计——科举制的创立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设计——科举制的创立(共3篇)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设计——科举制的创立 篇1

湖南省桑植县空壳树乡中学

彭召云

关键词:多媒体

微课程

科举制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与背景:随着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网络也逐渐普及并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各行各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在随之而改变,然而教育,却是改变最少的一块。如何利用信息化,利用多媒体来改变教育,来改革教育现状,是摆在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我,在这样一个信息相对闭塞,多媒体软硬件资源相对欠缺的条件下,如何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与多媒体资源来突破旧的教学方式,是我一直努力尝试的方向。在本课教学中,我欲尝试把网络多媒体资源,自己制作的微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工具——粉笔与黑板相结合,找一条符合偏远乡村本土多媒体教学的道路。

教材与学情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为七年级下册内容,主要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科举制知识,对科举制内容应不太明确但兴趣浓厚。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历史背景,产生的过程;科举制如何得到完善的,哪些人对其完善作出了贡献;科举制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总结归纳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现象放在历史大环境看待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导入微课程《科举制诞生前的人才选拔》,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浓厚兴趣。通过图片与小故事为引导,以科举制诞生与完善为主线进行自主式学习,在教师帮助下总结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诞生与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力。最后通过《科举制衰落与终结》这公一分多钟的微课程来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对科举制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我国古代先贤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甚至被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世界伟大民族之一,为世界的文化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巨大贡献。

技术手段:利用自制的微课程与网络图片、影像等资料,结合传统黑板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具(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重点:科举制诞生与完善的过程 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三次不中。后中进士要放官,吏考又三次不中。想走后门,给宰相三次写信石沉大海,三次登门被赶出来。无奈回去潜心修学,32岁时终于考上的故事来导入本课。通过这个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

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知道隋朝以前国家是怎么样选拔人才的吗?

结合课本第一段,播放《科举制诞生前的人才选拔》微课程。(此微课程利用PPT软件制作,其主要素材是图片、文字与WINGDOWS自带录音软件录制的音频等,讲述了科举没诞生前我国选拔人才所实行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过程与缺点。时间长为1分种。)

让学生明白科举制诞生前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缺点:缺乏客观评选准则,徇私,堵塞民间人材等。

提问:即然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有这么多缺点,那么我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这个办法相比较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有什么样的优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部分,寻找答案。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科举制的诞生。在小组内迅速讨论。举手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提取知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投影展示科举制诞生有关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

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有利人才选拔,加强中央集权。

提问:隋朝创立科举制并不完美,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举制才得以完善,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部分。看看科举制是怎么样得到完善的,哪些人在其中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科举制的完善。在小组内迅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举手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点评总结并板书:

唐常设科目有进士科与明经科。

唐太宗扩大国学的规模。(投影展示《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等有关图片,展示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以及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让学生了解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武则天设立殿试与武举。(展示殿试图片与《武状元苏乞儿》武举场景片断,让学生对殿试与武举有更直观的印象,知道什么是天子门生,知道皇帝怎么样拢络人才。)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投影展示唐朝诗赋繁荣的简介,知道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

提问: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科举制诞生后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科举制的影响。并回答:科兴制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它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科举制的影响。在小组内迅速讨论,举手回答。

老师板书总结:

改善用人制度,有利选拔人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清末废除。

引导学生读小字部分故事,增加学生对科举制有更生动理解与印象。通过科举制对外影响与世界考试制度都源于中国科举制这一史实,让学生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知道古代中国文化与制度领先于世界。

一课总结

由学生尝试总结科举制创立、完善的过程及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由老师投影展示总结图片。

(本图片由网上下载,用表格方式把科举制诞生、完善过程以及科举制影响进行总结。)

拓展环节

问:即然科举制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现代不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呢?请观看微课程《科举制衰落与终结》。

播放微课程《科举制衰落与终结》,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清八股取士危害以及清废除科举,兴办近代教育的史实。(《科举制衰落与终结》同样由PPT进行制作,简单讲述明清时期科举采用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的衰落历史,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作用。时长只有1分钟。)

练习与探究环节(课堂内有时间则课内完成,没时间刚课后完成。习题由网上下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

材料二: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唐摭言》中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关。”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含义是什么?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生动地刻画出进士考试的困难,同时也说明科举制是读书人做官的途径,也是统治者控制知拉拢识分子的手段。

(3)进士科考试中,考中第一名被称为什么?

状元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说明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考试制度开始于隋朝的科举制。科举制之前选拔主要依据是门弟的高低。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度的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 篇2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1

这节课表面看来容量不大,重点介绍了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情况,实际关于科举制的知识内容相当多,例如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魏晋以来具体的选官措施等等,这在课本中或者一字未提,或者一笔带过,因此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可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可以将将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明白古代的科举制的确对读书人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教学中补充适当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最后让同学们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锢人们思想、考试内容单一化,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观察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本节课的收获: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换个身份做主考官,通过古今的对比,选出魏晋时期的官员,体现科举制度推行前的选拔人才的弊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能结合本班学生爱表现自己、展示才华的特点,通过2个学生活动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观看视频猜猜我是谁,找出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完善这一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皇帝。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贴卡片,将这5位帝王的顺序和贡献对应摆出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把沉闷的学习内容变活了,把要学生学变成为学生我要学,学生都动起来了,学习气氛点燃了。

3、通过口诀歌总结本课的内容,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课堂的实效性。课后练兵采用师生双互动的形式。

4、课后延伸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出学生的智慧火花。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最有发言权,讨论热烈,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中历史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弱了,也没能很好为解决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服务。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3

一、认为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还比较清晰

本课的设计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重点解决科举制创立与完善的原因

第二个环节是模拟科举考试及对科举制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科举制产生的影响、联系实际进行辨析

2、重、难点确定与解决还算比较完满

本课的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重点解决办法:通过创造性的使用史料——编写一封书信,简单明了的陈述了科举制创立的原因。学生在比较和联系旧知识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科举制的完善,主要是通过讲述、线索图和板书设计的办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对科举制的认识。

难点的解决办法:通过史料、图片和模拟,让学生先得出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对此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学生对科举制的概念、作用和认识基本上都落实了。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形成了这一概念。

二、认为不成功或者欠缺的地方

1、在分析作用和影响的地方有重复的地方。

例如:关于讲述武举的幻灯片可以这样处理:删除这张幻灯片,然后,讲述武举考试的内容。把钟馗中武举的图片放在后面的.吏部栓选(身言书判)那里展示,并可以与学生选出的及第的人作对比,大家看看,当时钟馗是因为相貌丑陋而没有被点状元,大家选出的及第者都比他长的好,可以做官了。

2、在模拟科举考试环节,只模拟了一场考试,而另外两场都没有做模拟。结果导致学生在模拟第一场考试时候,情绪被调动之后,又沉寂下去了。在教案中有模拟考试,当时主要考虑到学生活动起来,没有办法控制课堂,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但是情况截然相反,临时加上去,没有时间的把握,所以不敢贸然加上。结果把这个环节删除了,非常可惜。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绝不会把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又有价值的活动删除。

3、提问技巧还不成熟。从学生的课后调查中发现提问出现一下几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层次性不够、对学生的引导还注意不够。还有最后的一个提问,自己都很难解答,

让学生答,非常勉强。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虽然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很注意这些,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做的时候,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加强锻炼。另外,在做课前,一定不要增加自己没有理解透的材料和用它的目的还不是明确的材料。最后17、18张幻灯片都是临时加上的,结果提问,学生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结果导致了冷场。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4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

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

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

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 )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5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课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科举制创立的教案 篇3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上一篇:答案主持人台词下一篇:物资供应站安全生产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