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管理条例(推荐8篇)
第1节 森林经营方案概述
一、森林经营方案的意义及其作用
由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对象的复杂性,经营单位要合理组织生产,只能通过长期的规划逐步去实现。因此,需要有一个规划设计性质的方案,即森林经营方案作为依据和法定文件,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生产。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理工作的主要成果。50年代时,在我国曾称为森林施业案,60年代初称为森林经营利用设计方案,70年代称为森林经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森林经营方案主要是指林业局、林场和股份制公司等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事业单位的规范设计而言,它是在一定的林业生产条件和对森林资源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林业方针政策,为一个林业局或林场拟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具体经营措施,森林经营既有长期的打算,也有短期的安排,如森林作业法、林种规划及树种选择、轮伐期、林区基建等的确定都是从长远来考虑的;对短期安排如年伐量、造林等,森林经营方案每10年(一个经理期)编制一次,而后,每10年进行一次森林经理复查,根据需要亦可提前进行森林经理复查,修订森林经营方案。
根据国家林业局制订的《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定》,“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导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总体现划设计文件;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组织森林经营,确定采伐限额,安排营林生产和投资的依据;是制定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依据”。森林经营方案是科技兴林的基础工作,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森林经营方案是林业生产单位编制各种林业计划和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
2、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年伐量计算,核定采伐限额,使森林经营逐步纳入永续利用轨道。
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依法治林的重要方面,《森林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期计划,国营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保护区,应当根据长远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4、由于森林经营方案是分别林种及经营类型进行设计的,生产单位可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为合理组织经营提供了方便。
5、森林经营方案是检查和评定生产成果的标准。
二、规划设计的程序及依据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一种规划设计,有其相应的程序和依据。
(一)规划设计程序
没有勘察设计就不能施工,已成为基本建设必须遵循的程序,在勘察设计工作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程序,从计划开始,到完成设计和审批为止,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或出现问题。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也是如此。首先主管上级下达计划任务书,列入国家计划,然后编制人员根据计划任务书要求,充分准备,收集资料及做好必要的补充调查,经过充分论证分析,提出初步原则方案,在局、场编案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审议通过后,遵照有关规程编制 1 森林经营方案,正式完成规划设计后,应履行审批手续,最后交付施工单位执行,甚至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回访,定期修改规划设计,才能不断指导实践,尽管规划设计工作可能采取不同形式:例如专业队伍承担;由本单位组织;专业队与本单位有关人员相结合等形式。不管哪种形式,都应走群众路线,按照一定的设计程序办事,从计划任务书、原则性设计方案、正式设计方案等都应遵循一定的审批手续,经过有关领导部门和职工群众的反复研究,以便逐步改善和提高设计质量,这是多年来实践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各项经济建设、特别是基本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计划任务书的编制,要按有关规定执行,其深度应能满足开展设计的要求”。关于设计文件的审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审批的原则”。例如大型建设顷目,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审批,报建设部批准。特大、特殊项目,由建设部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型项目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自行审批。小型项目由主管部门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自行规定。森林经营方案应根据这个编制。
规划设计工作要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应积极参加计划任务书的编制以及其他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实践证明,准备工作做得越好,对规划设计越有利。同时,没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不应轻易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二)、规划设计的依据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应根据林业局、场和股份制公司等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事业单位的森林资源状况和生产实际,并结合上级有关指示进行,主要依据有如下几方面。
1、按《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进行的编制方案前1-2年完成的二类调查成果;
2、按《关于建立和管好森林档案的规定》进行验收批准的当年森林资源档案材料;
3、按《林业专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进行的专业调查成果;
4、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设计计划、任务;
5、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计划(设计)任务书;
6、当地的林业区划和林业长远规划;
7、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法规,如《森林法》、《采伐更新规程》、《森林经理规程》、《总体设计规范》等;
8、有关大中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9、过去经营活动分析资料;
10、林业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和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
三、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规划设计的深度
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编制到什么样的详细程度亦即深度问题,要根据对象的复杂程度、设计种类和施工要求而定。这可以从设计的阶段性去理解。根据国内外经验,有以下3种方式。1、三阶段设计
是指到达施工时的设计,共分3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初步设计,对主要设计项目进行初测,提出远景规划,设备及投资只是概算性质,其深度应满足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定;主要设备材料的定货和土地征用;基建投资的控制;施工图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等。
第二阶段:技术设计,对设计项目进行定测,它比初步设计要求高,这是在经上级批准的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定测的结果而编制的。这样,设计质量会显著改善,技术设计的深度应满足确定设计方案中重大技术问题和有关试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要求,无论技术设计或初步设计,都属总体的、规划性质的设计。第三阶段:施工图设计,一般为单项设计,它是根据已批准的技术设计为基础,再进行更细致的施工设计(或称作业设计)。施工图的深度,应能满足设备材料的安装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施工预算(投资不是概算而是预算)的编制;施工要求等。
三阶段设计,在设计对象技术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技术力量跟不上,或设计对象资料缺少下才适用。由于设计过程长(要经过2-3年以上时间)、费用大,一般只在个别复杂的工程项目,经主管部门同意方可采用。2、两阶段设计
共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 这里所指扩大初步设计,比初步设计要求更高,对设计项目在勘测上要用仪器实测,在概算上分别各单项计算;而简化初步设计可以用扩大指标。扩大初步设计的任务,以林业局为例,要对企业位置(局场址)和境界范围,从技术上及经济上进行论证;对运输类型及衔接点的确定;开展顺序及动力、水源、基建等问题的论证,在投资概算上,应能准确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深度应能满足控制投资,安排年度计划及其基建拨款的要求等,新的规定已不提扩大初步设计。
第二阶段;施工图或称施工设计在林业上称之为作业设计,如造林作业设计、抚育采伐作业设计、伐区工艺设计等。初步设计批准后,即可进行施工图设计,在设计深度上,应满足施工的要求,提出施工的技术方法,所需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工具的种类、型号和数量、劳动力和经费预算、施工图纸等。
两阶段设计,适于比较复杂的设计对象,要有较高的技术条件,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设计任务。3、一阶段设计
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合并在一起进行。时间短,但需要技术条件高,一般适用于情况简单的小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个别车间或林场,短期内完成全部设计任务时采用。
究竟采取几阶段设计好,这要视设计对象的复杂程度及技术条件而定。我国目前规定,一般建设项目按两阶段进行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只有个别项目可采取三阶段设计。根据《国营林业局、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定》的规定,我国现行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的设计深度,一般要求森林经营、森林采伐设计达到初步设计,基本上属于两阶段的第一阶段设计要求,而不是施工图设计,以作为单项设计、施工设计或作业设计的依据;而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林区基本建设和附属工程做到规划深度。
实践证明,森林经营方案设计深度应根据林业局、场的生产现状和生产特点及需要确定,也就是说,当前急需的,可以搞得深一些、细一些;一般项目可以粗一些;可有可无或根本不需要的项目,可以不搞或只说明情况。总之,编制深度要结合林业局(场)当前生产与经济的实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以确保方案的实施。特别要指出的是营林生产当前是各林业局、场生产的薄弱环节,设计时应突出这个重点,做得细一些,以适应集约经营工作的需要。
森林经营方案中,除经营水平特别高的一些生产单位外,一般不包括作业设计。如要求经营方案中包括今后各年度的施工设计,往往难以预估今后长期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容易发生脱离实际的弊病,所以,在编制方案时,必须坚持设计程序,分别轻重缓急,不要混淆设计的阶段性。
(二)、规划设计的广度
规划设计的广度和结构因规划设计的种类及任务而异,以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为例,林业局及林场是目前我国林业的基层单位,也是实现永续利用的基本单位。因此,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是森林经理核心内容之一,它所涉及的内容(即广度)因林业局(场)是采伐利用为主,还是营林为主,是新建还是改扩建,或修订等不同类型、不同 3 情况而异。
一般而言,它应解决下列几方面问题。
1、经营方针 经营方针或经营方向、经营目标,是林业局(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具有战略性或总体性,影响全局。不仅新建局(场)要首先解决,既便是老局(场)改造或复查修订,仍然要放在首要地位,实践证明,经营多年的老局(场),经营方针仍需研究。一方面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要有一个过程,另一面,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新开发林区的规划设计更需要下工夫明确这个问题。当然,一个林业局或林场的经营方针,在上一级的规划设计中也会涉及,但反复几次并无害处,而且还有一个具体化的问题。林业局(场)的经营方针,应根据全国性的方针,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如何具体化,如何贯彻经营方针,它主要指经营范围内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例如主要是用材林,再是防护林,或经济林等林种规划,甚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确定。用材中还应明确发展什么材种,以明确经营目标,以便实行专业化生产。此外,针对森林特点,在长期经营和实现永续利用过程中需要突出抓的问题也应提出,以便从开始就作为今后经营目标,通过规划设计逐步去组织实现。这个问题往往和森林区划、经营单位、林种规划、作业法、轮伐期等结合考虑。
2、经营规模 这与企业类型密切相关。在以生产木材为主的局(场)里,按其原木年产量或其他林产品产量,经营规模有大、中、小型,所以在各类型的局(场)里,规划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确定最合理的采用量,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能逐步永续利用,同时又要确定其他方面相适应的经营规模,例如:木材综合利用及多种经营的规模,造林、种苗、抚育、保护的规模以及林道或基建规模等。
3、生产布局 合理布局是林业局(场)或更大范围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合理,充分而又永续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全局性问题,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生产力的关系,以及林业生产的内部比例关系,建立起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空间秩序和时间秩序。为此,要通盘考虑森林采伐与森林更新及防护效益如何协调,木材生产与综合加工及多种经营如何协调等以及与这些相适应的局场址衔接点、采伐点、加工网点、机修网点、森林保护网点和联结这些生产、生活、山上、山下各网点的运输路线等,都有一个合理的布局问题,尤其是加工点的设立与原料提供相适应。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林业局及林场都是一个系统,它又包括许多子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由大大小小许多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内部都是互相制约着,从局部来看是合理的,最优的,但从整体来看不一定是合理和最优的。因此,编制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要有全局观点,做好了布局就是控制了全局,等于搭好了架子。它与经营区划、局场址选择、伐区配置,加工网点等有密切关系。
4、生产顺序 生产顺序实际上就是生产的时间秩序。方案编制的间隔期限一般为10年,但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规划设计要从林业生产全过程出发考虑各项问题,特别是新建项目。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建设,根据轻重缓急分远期、近期,甚至在有条件地区对近期再按年度次序列出,对将来执行是有利的。生产顺序如开发顺序、伐区配置、林分改造顺序、造林顺序等也应加以论证,确定合理的轮伐期是安排生产顺序的基础。
5、经营措施 再理想的经营方针、目标和经营规模及其他规划设计内容,如没有措施保证,也是一句空话,制定合理而必要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经营措施)、组织机构及人员、资金和设备、林道、房屋及附属工程规划等,本身也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与其他规划设计内容互相协调、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整个森林经营方案。
上述主要内容规划设计之后,再分析投资效益及展望实现规划设计方案之后可能达到的远景。例如,可能达到的森林覆盖率,可能达到的永续利用的程度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等。不仅可以进一步分析论证规划设计的合理程度,还为贯彻规划设计方案创造有利条件。4 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定量预测,例如,按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类型利用数学模型预估生产力等。
以上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简单介绍了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无论在分法上、内容上都是相对的。编制方案的章节内容可根据对象情况及有关规定加以适当伸缩,而且也应有所侧重。
规划设计方案的成果或文件组成,一般由设计说明书、图纸、概算及附件四部分组成。说明书如果是以林业局为对象时还应分别林场编写,如有单项设计也应单独编制;图纸包括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有关设计图纸;概算包括总概算及分项概算;附件包括计划任务书,协议、纪要、森林资源统计材料,采用的定额及技术经济指标、专业调查报告及方案比较或论证资料等。
四、森林经营方案与总体设计、作业设计的关系
(一)、林业局(场)总体设计与森林经营方案
林业局(场)的总体设计与林业局(场)的森林经营方案大同小异,它主要偏重森工基建部分。除国营林业企业外,南方集体林区具备开发或一定木材生产能力的重点林区县(全县森林蓄积量在300万m3以上,年产量在10万m3 以上)还应以县为单位进行总体设计。县内如包括国营林场,但近期不进行开发时,只进行规划而不进行设计。以县为单位进行总体设计时应遵照流域规划,否则木材流向,外部运输等布局问题不易解决。
林业局(场)的总体设计和林业局(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的关系是对象一致、目标一致、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总体设计偏重林区开发利用、基本建设,多半是一次性的设计,而森林经营设计基本相同。因此,在新开发林区、新建局、场往往要通过总体设计进行林区建设。总体设计也可以说是森林经理的特殊形式。从长远来看,林业局(场)都应定期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
(二)、作业设计与森林经营方案
作业设计是在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基础上再进行更细致的施工设计,也称单项设计,如伐区设计、抚育改造设计、造林设计等。而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的执行(实施)通常还要经过作业设计(施工设计)列人年度计划后执行。例如,林业局(场)在执行批准了的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时,在主伐开始前的一年应进行伐区调查及伐区工艺设计。根据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规定的年伐量布置并划定伐区、现地做好标志,铺设通往伐区的集材道路。设置临时装车场、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及机械设备造型等。这些具体设汁要符合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中所确定的主伐方式、集材方式、开发顺序及主量等设计要求。这种作业设计用图表表示并加以简短说明呈报上级审批后即可来年动工。其他如抚育伐设计、更新造林设计、道路设计等等,都属于单项作业(工程)设计性质。这样,会使资金的运用更加保险。
第2节 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的要点
编制林业局(场)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规程和规定中均有规定,在此不一一介绍,下面仅就几个重点内容的一般情况,介绍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要点。
一、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因经营单位的类型不同,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和要求不会千篇一律,应当根据林业局(场)森林经营现状、自然经济条件、森林资源特点、发展要求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安 排。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的质量好坏,是否合理可行,关系至林业局(场)的全面生产建设,直接影响森林未来经营的成败。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收效慢,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经济上一旦造成损失就难以弥补,这就要求经营方案应立足于区位地理优势,克服劣势,分析人口、劳动力、区域经济特征,掌握气象、水文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资源现状、目前经营利用水平等。为编案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林业局(场)的经营方针应符合《森林法》及有关林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以营林为基础、永续利用的要求。因此,林业局(场)的经营方针应是林业有关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应结合林业局(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森林资源特点和发展要求加以落实。经营方针是定性的,它规定了方向和道路,是各方面都要贯彻的红线。经营目标是林业局(场)在本经理期内应达到的目的要求,是领导任期责任制的考核依据。经营目标是定量的,是要体现贯彻经营方针后的数量化指标体系。它包括森林资源增长、林业经济增长指标以及生产任务指标等。经营目标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容易记住,便于贯彻落实。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除了反映在林业局(场)范围内的林种之外,还应对森林覆盖率以及生产发展方向、经营、建设重点提出要求。同时对各种经营类型的更新方针、保护方针、产品方向及调整重点等提出意见。
三、木材生产(森林采伐)
在木材生产设计时,应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和森林的具体情况,从当前需要和长期利用、培育森林与采伐利用及森林各种有益特性等相结合出发,全面综合考虑,分析论证,编出切合实际的木材生产设计方案。
木材生产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年伐量及伐区配置、主伐年龄或轮伐期、采伐方式及更新方式等问题。
1. 计算和确定合理年伐量
木材产量是由用材林的成熟林采伐(还可分为基本主伐、补充主伐)、间伐(抚育伐及卫生伐)、更新采伐和低产林改造等数条渠道组成。在少林地区甚至还可以包括更新采伐防护林、四旁树木的林木蓄积,以经营类型为单位,根据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合的公式进行计算,最后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合理的森林采伐量、消耗量,作为确定采伐限额的依据。
2. 确定主伐年龄或轮伐期
根据《森林采伐更新条例》结合森林生长及其他资源的经营利用情况,论证并确定各经营类型的主伐年龄、轮伐期和择伐周期。3. 确定采伐方式
采伐方式常与更新方式相关联。采伐方式一般分为皆伐、渐伐、择伐3大类,实际上是皆伐和择伐两大类及其变形。采伐量的计算也基本上按这2类分别计算。各种采伐方式的适用条件在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程中都有具体规定,只要准确调查现有林木状况(年龄结构、径级结构、卫生状况、更新能力等)、自然环境条件(生态条件、水土流失、采集作业机械化要求、更新特点)及林种等,是不难达到因地、因林制宜确定采伐方式的原则的。为了与计算采伐量相一致,并与更新方式、更新面积相协调,采伐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应与计算采伐量的经营单位一致,通常与经营类型即作业级相一 致。
四、更新造林
更新造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更新方式及其比重;②树种选择;③更新造林主要技术措施;④速生丰产林设计;⑤种苗问题;⑥更新期及顺序。
最后提出包括更新造林年限、平均年度工作量、母树林或种子园及苗圃。速生丰产林设计,这些要涉及和运用种苗、造林及遗传育种等专业知识,单靠森林经理学本身知识是不够的。
(-)森林更新方式
一般区分为3种:即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及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是完全依靠林木本身的天然下种或萌芽、根蘖等来完成更新过程。它是最经济的方式,但是只有在林木的生物学特性及自然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人工更新或称人工造林,通常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造林时则称为人工更新,在宜林荒山荒地上植树,则称为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可以按照既定要求,选择目的树种,合理密度或或合理混交等以加速更新过程。
促进天然更新是利用森林自行再生产特性,再加上人工促进措施,为天然更新过程创 造有利条件,以便顺利完成更新的一种方式。所谓人工促进措施就是用人工办法消除天然更新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为林木的下种及种子的发芽,幼苗、幼树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3种更新方式各有它的特点及其相应条件,应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经营水平等加以确定。
(二)主要树种的选择
主要树种就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下最符合经营目的的树种,因此又叫目的树种,它和优势树种往往不完全一致,优势树种是树种组成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而目的树种蓄积量不一定最大,但符合经营目的。有时当地甚至没有的树种,但如引种成功,有可能成为主要树种。
选择造林树种时要坚持适地适树、速生优质的原则.优先发展当地的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避免有什么苗木栽什么树。并通过试验引进外来优良树种,要人力营造混交林。
(三)更新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更新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按不同更新方式,设计的内容如下:
当采取人工造林方式时,要解决:
1.造林树种及其比重或混交方式;
2.整地方式;
3.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4.造林方法;
5.幼林抚育、管理措施;
6.计算经理期内更新造林总任务量、用工量和所需种苗量、安排年度更新造林任务量,对经理期的前5年更新造林任务量分别年度进行安排,并落实到小班。
当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时:
1.确定人工促进措施的方法,如清理伐区、松土、除草、割灌、补植或补播等;
2.抚育管理措施;
3.种苗量和工作量。
当采取天然更新方式时:考虑如何保证天然下种或萌芽措施,如结合采伐方式选留母树,清理伐区以及幼林抚育管理措施等。
(四)速生丰产林设计
速生丰产林是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重点,林业局(场)应因地制宜地选I、II类立地条件的宜林地和适宜的速生丰产树种,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
速生丰产林的设计内容和要求,按部颁的《速生丰产用树林基地造林总体设计工作方法》执行。
(五)种苗问题
更新造林的工作量确定以后,要进一步进行种苗设计。根据更新造林的年度工作量,计算出每年种苗的需要是和提出质量标准,为苗圃、母树林、种子园设计提供依据。
(六)关于更新期及顺序
在确定轮伐期时就应该考虑更新期的问题,更新期根据确定的更新方式和选定的主要树种来确定。本来更新期适用于渐伐作业,从预备伐开始到后伐终了为止所需的天然更新期间,后来扩大到所有伐区式作业。更新期即从采伐开始到完成更新的期间。更新期长短与树种特性、作业法和经营水平有关。一般实行天然更新情况下,耐荫树种由于劝树生长缓慢,更新过程逐渐进行,因此耐荫树种比喜光树种长,采取渐伐作业时,在日本喜2光树种要10-15年,而耐荫树种多采取20一30年,在德国有40-60年更新的渐伐作业法。当采取荫芽更新时更新期等于零。在我国南方杉木林区经营水平高的地方,采伐后当年整地,第二年即可造林,更新期也等于零。所以采伐后及时更新,不但有利于采伐迹地顺利完成造林任务和提高成活率,而且还可以缩短轮伐期。
因此,安排更新造林顺序时,首先把新采伐迹地放在前面,以便及时更新,否则困难会增大。另外,根据先易后难的精神,首先在交通方便处优先安排.为了按计划造林,种苗应先行安排.要因地制宜,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和适宜的树种,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
五、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是对未成熟林分或林木进行的采伐,指幼林形成起到森林成熟进行主伐前,每隔一定时期对一部分林木进行系统的以采伐为主的森林抚育。其目的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增强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有益功能。抚育间伐须贯彻“以抚育为主,抚育和采伐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不得片面追求产材量和短期效益,在选择砍伐木时应坚持“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的原则,严禁“拔大毛”或为取得木材而过伐,防止单纯取材的思想。在我国用材林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情况下,进行合理间伐,提高间伐木材的比重具有重要意义。
六、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和抚育采伐一样,也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凡是经营对象中慢生低产、经济价值不大、疏密度小、生长率很低、没有培养前途的林分,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代之以适合立地条件的更好树种,以提高林地生产率。
七、森林保护
森林保护设计主要包括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内容分述如下。
(一)护林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
1.根据合理布局,在控制范围大的适宜地点设置瞭望台,并安装仪器设备; 2.架设通讯线路,联络瞭望台及防火指挥系统;
3.在森林和草原毗邻地带,居民点周围、铁路两侧和省、县交界地区以及国境线内则等火灾危险地段开设防火线或隔离带;
4.建立护林防火机构,配置护林人员,划分地段建立巡逻制度;
5.配置必要的防火灭火工具、器械、灭火剂和交通工具;
6.建立火险预报制度和措施;
7.建立必要的宣传设施等等。
为了合理地设计防火措施,应根据各林班的树种、土壤温度、火源的距离等划分火险等级,并分别大险区设计防火措施,编制护林防火计划.最后应绘制火险等级和防火设施图。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设计的主要内容
1对现有的森林病虫害,提出防治方法和防治措施;
2确定防治任务和期限,编制防治病虫害的种类、地点和主要措施表;
3建立和健全预测预报制度,提出预报、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和改进木材生产、造林、育苗等项生产工艺、改善林内卫生状况、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能力的措施;
调查主要害虫的天敌种类,保护和繁殖措施,提出生物防治方法;
5建立防治病虫害的机构、人员配备,提出必要的药械设备和设施,以便经常从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此外,提出用飞机撒药防治的可能,并估算经费。
设计时,首先研究过去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为害程度;现有的主要病虫害发源地和病虫害繁殖周期工将来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然后根据森林资源的清查材料,拟定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扑灭措施。在病虫害防治措施中,除化学防治外,应尽量设计生物防治、遗传防治或综合防治措施。
如果调查地区未曾进行过病虫害的调查研究,而目前森林病虫害危害比较严重,在森林经理外业调查时,应组织专业调查小组,调查病虫害的发源地及其种类,并提出防治措施。在拟定防治措施时,要提出所需工作量、劳动力、设备和资金等技术经济指标。
八、多种经营、林产工业
林区开展多种经营和林产工业,务必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立体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多种经营、林产工业作为搞活林区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力求实现以林养林,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同时,对于各种副产品资源,也应按照长期经营、永续利用的要求,妥善地组织生产。要防止盲目经营和竭泽而渔的现象出现。
林区多种经营项目很多。例如,可以种植粮、油、菜、果树、养蜂、放牧、饲养家畜、养殖、采松脂、种采药材、发展紫胶和白蜡等;此外还可发展加工、建材、采矿、狩猎、旅游、服务业等。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林、副产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林区内组织有害鸟兽的猎取、药材和泥炭、矿产、岩石的利用,有利于林况的改善和促进森林以及林木的生长发育。合理利用林区资源,广开生产门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种植、养植、采集、采矿、建材、旅游、加工、服务等行业,并使自给性生产逐步转化为商品生产,变林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九、伐区基本建设与附属工程
林区基本建设规划是森林经营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满足森林经营、木材生产、多种经营、林产工业和林区生产、生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林区基本建设与附属工程规划内容包括:林区运输(陆运、水运);贮木场、转运场的新建或扩建;林业局、林场址的新建或改扩建;机修、供电、给水、排水、通讯、广播等工程项目。
(一)林道规划
林道是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现代化,提高经营水平以及实现永续利用的重要条件,在木材生产过程中,木材运输作业量占很大比重,运输投资约占林业局(场)全部投资的30%-40%,运输成本也占木材生产成本的30%-50%以上。林道不仅与木材生产,而且与营林、护林、多种经营、林产工业及当地农村副业生产、居民交通,甚至还与旅游有密切关系,因此,林道建设对林业生产及繁荣整个林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林道的规划始终是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林道及其他基本建设上不去,永续利用及其他规划设计也将落空。
(二)贮木场规划
贮木场是林业企业内部运输网与外部运输干线相联结的地点,贮木场选择是否合理,影响到运输成本、木材吸引范围的大小和基建工程的造价,所以必须认真地分析论证。贮木场的新建和改扩建应全面考虑木材生产、杯产工业及附属工程、生产设施的总体布局,统一考虑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场地区划及总平面布置,通过多方案全面比较确定,并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追加经济效益。
(三)局、场址规划
局、场址建设必须认真贯彻“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及原则,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地址。对已建局、场址一般不予变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若有设施不能满足要求,本着缺啥补啥精神,填平补齐。如确需另选场址,应做出详细的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规划没计。
(四)附属工程规划
附属工程包括机修、供电、供水、排水、通讯、广播、科技教育等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也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加以规划.在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项目、规模、主要设备型号、数量以及投资概算。这些都有专业规程可供参考。
十、组织机构、人员及投资概算
为了完成规划设计各项任务,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证和人力、财力的保证,由于政策性强,机构设置应从生产和管理需要出发,本着精兵简政,提高效能,服务生产的原则,合理确定管理层次和职能机构。
人员编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主管部门的编制标准执行,尽量压缩人员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生产人员。
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层次和局、场各部门职能机构。确定管理部门、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后勤服务人员的定员,季节性临时工使用量。编制和汇总局、场职工人数。
十一、本经理期综合效益评价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中对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综合评价的要求,林业局(场)应按设计要求,在经理期末对全部经营措施实施以后进行经济评价、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评价、社会评价和技术评价。各项评价内容如下:
(-)经济评价
林业局(场)全面建成后按产品或生产阶段分析计算提出下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产 值、年均总产值、总成本与产品单位成本;利润与税收;劳动生产率(实物、货币)。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评价
林业局(场)在一个经理期内,分别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及环境生态变化进行预测。
1.有林地面积、蓄积的增长量与增长率;
2.森林覆盖率;
3.森林资源消耗量;
4.用材林面积按龄级(组)结构变化;
5.木材综合利用率;
6.林区生态环境和森林防护效益的变化,以及对农牧业等方面影响的评价。
(三)社会评价
林业局(场)在一个经理期内林区社会建设的展望评述,主要内容:人口密度、林区交通通讯事业、居住条件、文教卫生与社会福利、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及其他社会受益等。
(四)技术评价
在一个经理期内,对森林经营、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以及各附属企(事)业采用或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情况进行评价。
以上预期效果的预测,必须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来进行,要实事求是,反对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上述林业局(场)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的基本内容,因林业局(场)的特点、类型不同,其内容和重点也不会完全一致,例如,新建局(场)可能基本建设内容要多一些,而改建、扩建或经营历史较久的一些局(场),则主要是调整生产布局、全面铺开,必要时进行技术改造(如运输类型改变、生产工艺或设备有重大改革等)以适应永续利用的要求,以营林、造林为主的局(场),规划设计主要是造林、抚育及林道建设。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内容及侧重,应与资源特点及生产任务而有适当伸缩,不应有一成不变的规定。
第3节
集体林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特点
我国除国有林外,还有大面积的集体所有林。在我国南方主要林区,集体所有的森林占很大比重,南方集体林区不仅是我国的重要用材林基地,而且也是我国林化及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如松香产是占全国的97%,栲胶占全国的49%,油茶籽产量占98.4%,油桐籽占全国的50.3%,乌柏籽占全国的78.6%。
集体林区具有与其他林区不同的特点,因此,如何经营管理好现有集体林,从集体林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对整个林区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经营方案的指导方针与原则
集体林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就是依据集体林区的特点,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现实森林进行永续不断作业,挖掘林地、林木的生产潜力,逐步提高现有林地的生产力,加快林木生长,调整并改善现有森林结构,在扩大森林面积和堤高现有林单位面积产量基础上,保证木材再生产不断扩大及森林特殊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多效益的永续利用。
在编制经营方案时,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既搞“千家万户”,又要注意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到联合采伐,联合造林,走联合经营的道路,要注意到今后林业生产将向专业化、协作化的规模经济发展。此外,方案的编制一定要简单、明了、易行,-切从实际出发,要以能实用作为检验方案编制好坏的标准。
在经营方针上,乡、村林场要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针。要坚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以育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开放搞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推广以林为主,林牧、林农、林茶、林果、林药等结合的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打破传统的单一砍伐式或单一造林式的林业体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一些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林副产品和多种经营产品,以提高林业的自养功能和经营活动的能力。
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
编制经营方案的单位也就是森林经理的对象,这是任何地方在编案时必须首先遇到的问题。根据森林经理的理论,经理对象应该是独立的林业企事业单位,也就是直接组织森林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经营实体,有经营的具体对象、资金和人力、技术和管理,像国营林场那样在国有林区,编案单位已经明确,但是,集体林区特别复杂,县、乡(镇)、集体林扬、林业重点户、林业专业户、联合体等形式多种多样,经营对象又很多,集体林的编案以什么单位为好?至今认识不一,做法各异。在确定各地编案单位时,要分别对待,不要搞一刀切,应考虑以下条件:①经营单位是一个经济实体,是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②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经营方向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③对编案及其方案的实施具有行政管理能力;⑤有一定的编案、进行实施的技术力量。据了解,目前我国集体林区编案单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以县为单位编制
县虽非经营实体,不应当是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但是在我国条件下,集体林区的县林业局具有全权管理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全过程的职能,虽不能直接组织森林经营活动,然而能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经营方案的实施发挥调控作用。同时,许多地方二类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和年采伐限额等都是以县为单位确定的,集休林区大部分县又搞过县级林业区划与县级林业发展规划,一个县的技术力量也较强。这样,以县为单位编制经营方案,可以充分利用林业区划和林业发展规划资料,直接使用二类调查的成果,最后根据方案确定采伐限额也比较方便。此外,县级行政区别比较稳定,不会因为境界变动而影响方案的实施,以县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可以实现永续利用。因此,集体林区编案单位目前大部分倾向以县(或乡)为单位编制.考虑到编案技术力量有限,在县级编案中应以林区重点县为主编案,其他县则搞森林经营简明方案,以适应当的林业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个县的区域范围有时很大,各方面情况差异悬殊,所以、以县为单位编制方案有时实施起来可能不大方便。
(二)以县为单位编制,分乡加以落实
一个县内各林区乡除采伐、造林、抚育任务量不同外,也大同小异。所以有的地区采取以县为单位,全县编制一个完整的经营方案,然后把主要林业活动等规划设计指标按年度分解或落实到乡(镇),如采伐限额、造林更新、抚育等。一般项目县方案中提出,乡参考,经营技术在县方案中规定,乡村加以实施,前提是要有各乡详细的情况,并且各项措施落实到立地类型,提出典型设计供全县各乡、村实施时选用。河北兴隆、广西融水等县。
经营方案就是这样做的,在控制和指导全县各乡集体林的经营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生产单位的欢迎。
这种做法与上述以县为总体做法有质的区别,不能等同看待。这样编出的方案,其内容落实到乡时显得粗略一些,却能做到各乡的林业生产活动都得到具体的指导与控制,实际上是全县统筹安排下,同时为各乡编制出的简明经营方案。
(三)以乡为单位编制
在集体林区,不论重点林业县还是一般林业县都有一部分以林为主的重点林区乡,这些 乡是县的主要林业生产基地,在乡级林业机构(林业工作站)健全、森林资源和经营档案齐备,其他森林经营条件也具备时,可以乡为单位编案,以实现永续利用。乡作为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区域范围不算很大,林业生产活动内容也还不算过分繁杂,对组织实施也没有太多的困难。乡政府是最基层的政权机构,虽不是经营实体,但对全乡林业生产具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对方案的执行,既有指导监督的作用,也有行政指令的职能。同时,一个山区乡往往是一个小水系,在自然和经济条件方面具有统一性,如以乡为单位编案,便于小流域治理和山区林业建设的统一规划;森林采伐限额一般由县分配到乡,由乡再分解到村。乡政府虽非森林经营实体,但在我国实际条件下,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集体林区编案单位许多地区是以乡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例如湖南双牌县是以乡为单位编制的。当然,以乡为单位编案,也存在基层力量不足等问题。
(四)以村为单位编案
有的乡森林资源较多,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如福建省南平市五台乡溪后村,可以村为单位编制经营方案。这种方式能够对最基层的林业生产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而且因为村处在最基层,范围小、共同点多、内聚力较大、有利于保证经营方案的实施。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唯一难办的是由于每个县都有成百上千个村,基层没有这么多技术力量,-般难以做到。此外,由于乡范围小,难以做到永续利用。
(五)有条件的村办、乡办集体林场或其它形式的联合体(股份公司等)可以单独编案
我国现有集体林场作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是最基层的集体经营实体,也是实行永续作业的轮伐单位。要不要编制乡(村)办林场经营方案?从理论上讲都应编案,但从实际情况看,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从一些省的经验来看,要编案的林场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一定经营规模,面积3000苗以上;②有一定活动资金,起码能维持当年再生产;③有较强的场组织领导;④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的场干部和人员;⑤有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林业部门的支持功扶助。这样的编案有可能执行。对于不够编案条件的乡村林场可以通过典型设计指导,搞好年度作业设计来解决科学经营管理问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除所有制不同外,这些集体林场和国营林场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点,编制与实施方案也部比较容易。而且能直接具体指导基层林业生产。问题是目前基层技术力量普遍缺乏,而这类林场数量很大,无法为它们一一单独编案。
三、集体林经营方案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集体林区的情况特殊,类型复杂,层次较多,编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该有各自的差异,应分别不同类型的编案单位的客观实际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而定。
对于森林资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技术力量也较强的集体林区,例如以县为单位,编案深度可达到初步设计的要求,县级经营方案应满足制定年度计划和作业设计的需要,以作为单项设计、施工设计和作业的依据。经营目标和各项生产任务应分解到乡一级。应投用定向培育的要求设计森林经营类型,并为每个经营类型确定经营目标、经营周期和作业法体系。作业法体系中的造林、抚育、改造、主伐等营林技术措施规划设计应作为重点,深度应达到典型设计,以满足年度生产计划编制要求,其他方面的内容,可根据经济状况、生产需要做出规划,以满足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需要,乡级经营方案的指标成分解到村及集体林场,近5年内的采伐、更新、造林任务应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集体林场的经营方案是在县级经营方案的基础上,把典型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重点是合理采伐和造林更新。经营方案的成果可简化为一卡(小班档案卡)、一图(林业现状图)、三表(各类土地面积表、森林面积蓄积统计表、大龄级表)、一份简要说明书(附规划设计表)。对于森林资源少,其他条件也较差的地区,可采取河南省西峡县提出的调查-区划-规划-施工一条龙的经验。
经营方案的深度,应有粗有细,粗细结合,县级方案宜粗不宜细,全县指标分解落实到乡;乡级方案指标到村,有条件的到林班、小班更好。乡村林场方案宜细不宜粗,规划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各县制定的年度计划,各乡要做作业设计调查,具体落实到山头地块。时间深度,经理期的年度安排,主要内容前5年细,可分年度落实到地块,后5年可一笔帐。一般内容则可在总工作量下,计算年均工作量。这样,方案的总深度就是有规划、有设计、规划和设计相结合的体系。
所谓广度是指经营方案所涉及的范围,考虑到全国统计汇总的要求,应该对编案有一个共同的规模要求。一些林区生产任务不大,技术力量不足的地方可以先编简易经营方案,但必须满足造林、采伐、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森林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各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要根据经济条件、资源情况和经营水平等,因地因林制宜地加以确定,切忌小而全、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地发展反映各地特点,体现各地特色,既要发扬传统资源优势——名、优、特产,又要在商品经济促进下,开发新资源,寻找新门路。但是,作为森林经营方案,要立足以营林、经营为主,至于木材加工、综合利用、森工基建、厂(场)、站建设和伐区设计等项则视各单位具体条件和可能而定。需要什么补什么,不要面面俱到,强求一律。
四、集体林经营方案内容及其要点
正如以上所指出的,集体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从理论上讲应以经营实体为单位,但是,在我国目前不仅大部分集体林经营实体(如乡、村林场)还不完善,没有单独编制和实施经营方案的条件,不少乡、镇还没有专业机构(如林业站)来保证方案的实施。因此,除少部分县以乡(镇)为单位编制外,大部分县拟以县为单位编制。不论以县或乡为单位编制时,都要注意下列问题。
1.经营方案不论什么内容都只是中、长期规划,它不能代替作业设计;
2.经营方案内容虽因需而定,但主要内容必须有更新造林、抚育间伐、采伐利用、多种经营等;
3.从理论上讲,经营方案以经营实体为单位时,设计内容应落实到年度和小班,而以县为单位时,自然做不到这一点,但一些重要内容可以分解到乡,还能落实到小班;
4.一个县方案由于可变因素较多,为增加方案应变能力和可选性,一些内容可设计2一3个方案和可供选择的内容。
(一)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
1.森林资源现状 全县土地资源,如林业用地及各种地类资源面积、林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无林地结构等。评价林地生产力高低。
2.森林面积蓄积 各类森林面积,各种活立木蓄积,各林种面积蓄积及比重,各树种各龄级(组)面积蓄积及比重,竹林、经济林面积、产量,分析和评价各乡的资源特点。
3.森林资源历史比较 为了解县、乡森林资源历史变化,分析原因,提供经验,还可把本县历次可比的调查资料列表,分析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用材林面积蓄积、单位面积蓄积、主要树种变化及其规律性。
4.森林资源消耗全县和重点乡的森林资源消耗量及其结构的比重,并和生长量对比,得出消耗与生长的关系,提出结果。
(二)编制方案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方针是经营管理单位在相当长期间内,对比较稳定的生产发展方向做出定性的高度概括,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的。它规定了森林经营的方向和道路,是一条各 方面都要贯彻的红线,确定经营方针一定要根据本地森林资源历史、现状和发展,从本县集体林特点出发,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条件和需要,贯彻有关方针政策综合确定,这也是编制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
经营目标与方针不同,方针是定性、目标是定量的,它要体现出贯彻方针的数量比指标,经营目标的指标很多:如土地利用状况指标、森林资源消长指标、森林资源结构指标、森林生产量指标,以及最能说明森林经营效果的森林资源增长指标(包括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经济增长指标(包括总产值、纯收入、多种经营收入率、经费自给率)等。确定经营目标时,要在评价过去经营成效基础上,实事求是的、力所能及的经过计算和综合平衡的目标增长水平,切忌高指标,追求速度脱离社会总体控制和实际水平。
(三)集体林区划体系与组织经营类型
我国由于森林所有制不同,森林经理对象范围内的森林区划体系亦不同。
南方集体林区进行森林调查区划时实行4级区划:即县一乡(林场)-村(林场)一小班。如森林经理工作在以县为对象时,则在县内应再逐级区划为乡(林场)、村(林班和小班)。各级区划界线应与原有森林调查区划相一致。只有当森林调查区划中部分区别线与定权发证的林权界线不符时,才需要作补充修正区划.林班和小班的面积大小则依据当地资源、经营水平、所有制的体制层次而定,目的是便于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便于分别进行各种技术经济计算、组织实施各项经营措施和开展经营利用活动,并保持相对稳定性。
合理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科学地按经营类型进行设计经营:要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工作,在森林资源调查前应当根据县、乡(林场)现有的经营条件、资源结构、当地国民经济对当地林业生产的要求,对现有林应组织经营类型,按经营类型建立经营技术体系。
(四)森林采伐
森林采伐设计在集体林区主要包括:用材林的主伐,疏林地、散生木的补充采伐和薪炭林采伐,防护林的更新采伐,成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等。
(五)造林更新
1.造林更新设计之前必须编制全县林地(包括宜林地)立地类型表,并根据立地质量好坏划分林地生产力等级及各立地类型的面积及其比重。林地生产力等级应根据当地主要树种生产力水平划分,划分指标可用年平均树高生长,蓄积生长双因子控制。
2.在立地类型基础上,选定乡土速生丰产、经济效益高、生态作用大、群众有经营经验的树种为主,编制造林类型表。
3.根据全县地貌类型,森林分布,生态需要确定林种、树种比例。并编制全县各乡(场)各林种、树种规划的面积表,为各乡造林更新提供依据。
4.根据各类宜林地的分布和面积发展林种,确定造林更新方式,还应列出全县各乡(场)不同更新方式的工作量(面积)表,重点地区还应落实到年度、小班和树种。
5.造林更新设计时要单独把丰产林基地建设进行设计,根据一类生产力的立地类型面积,确定本期内可能营造的速生丰产林总面积小班、树种等,并尽可能分乡(场)落实到年度和小班。其他基地设计,如竹林、经济林基地建设和设计也应同时进行。
(六)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是一种经营措施,要根据现实林分状况,经济效益和林区交通运输条件等,确定抚育间伐的技术指标和规模,根据不同小班确定间伐次数、每次强度、最后保留株数和间伐技术要求。还要编制全县各乡需要抚育间伐的面积、强度和各次出材量表,必要时主要的乡还可落实到年度和小班。并编制抚育间伐的分年度投资概算表。
最后,集体林经营方案同样还包括多种经营、林分改造、森林保护、综合利用、投资概算和经济效益评估等内容,它们与国有林区的经营方案中相关部分类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于政中主编.森林经理学(第2版),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林业部.林业局总体设计规范,1986 林业部.国有林经理规程,1958 井上由扶著,陆兆苏等译.森林经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Davis.K.P.Forest Management regulation and valuation, 2nd edition on McGraw--Hill Book co
1 森林的管理意义和管理原则
作为地球陆地上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一部分,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存量也是最多的, 如果森林中每多种出1m3的树木, 其一生可以吸收进2 t的二氧化碳, 而森林不仅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森林的管理也影响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为森林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所奠定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经营理论, 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视为经营对象, 而经营目标则是以如今社会的需求为先, 对森林进行全面的保护, 创建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而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有3点。一是以生态发展为先的管理原则, 不仅要保证木材的正常生产, 而且要确保生物多样性及森林中所遗留的文化遗产受到良好的保护。此外, 需要保证自然界中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如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水域等生态系统。二是遵循持续发展原则, 相关管理部门对森林的采伐情况进行统计和监督, 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避免资源流失的情况出现。此外, 需要规划森林资源未来发展、保护以及利用等方面以确保森林资源的足够储备和合理运用。三是保证森林的整体性, 减少森林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确保每个局部环节的正常运行且让整体都能够协调发展。
2 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主要作用
2.1 采伐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常用方法, 采伐不仅是利用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有助于改善森林系统结构。传统的采伐形式就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抚育和林分改造来完成采伐限额, 这样的采伐管理措施并不完善, 而是需要以森林的培育、经营情况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三个方面为基础来进行整体完善。一直以来, 为了提高木材的资源数量, 采用采伐的方式来增加可利用的木材数量, 导致森林的资源及环境保护都遭到了破坏。影响最大的是在采伐后以燃烧木材的形式来制作纸张的原材料或作他用, 木材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除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外, 在采伐过程中的废弃物也会通过分解最终融入大气中。
正是因为乱砍乱伐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 如果森林所在地被转用为其他类型用地后, 碳的储存含量就会降低, 且具体的碳含量多少不仅会受到该地具体用途、土地面积以及当地气候的影响[2]。所以对森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想达到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目标, 处理预防森林过度砍伐外, 还可砍伐过控制程中产生的其他污染物。
2.2 有效的保护作用
对森林的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未来森林遭到破坏或是被自然灾害破坏的风险概率, 并且能够保证森林中的树木茁壮成长, 避免遭到各方面的破坏。森林经常遭受人为故意毁坏或是自然灾害的影响, 如过度砍伐、雪灾及虫疫等。而其中最容易引起且对森林伤害最直接、最严重的就是火灾, 因为火灾的源头虽小, 但却可以引起很大程度的破坏。病虫也很容易对森林造成危害, 病虫通过阻止树木或是其他植物的正常生长, 从而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碳汇效率。但火灾和病虫害都是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 因此, 可根据森林的各个区域具体的气候来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来防止火灾和虫害的发生, 提高森林碳汇的效率。
3 森林管理增加碳汇的原理
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也可以创造碳源,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储存, 再以生物形式来储存碳的有机物, 通过碳的循环过程向大气传递一部分二氧化碳, 而森林管理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有以下3种方式。一是碳保护, 通过管理部门推出相关措施来减少森林树木砍伐的数量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中足够资源, 更加合理、高效地应用林木。此外, 提前做好人为灾害或是自然灾害的风险预测工作, 以保证森林储存碳的含量。二是碳吸收及存储。以造林的方式扩增森林的覆盖面积, 改善林分密度, 提高森林的碳密度。此外, 对一些退化中的森林进行改造, 增加森林面积。三是能源开发。推行相关政策以减少燃料能源的使用, 通过森林中生物能源的开发及普及使用来改善森林资源现状。
4 加强森林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可持续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还未完全开发森林资源中可提供生产力的生物, 所以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还存在许多改良的空间。此外, 许多地区森林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密度较低, 所以在这些地区还可以进行开发和改善。想要高效率地推行可持续管理模式, 首先需要增强这些地区的森林管理力度, 杜绝出现毁坏森林的现象。如, 制定关于采伐的相关规定, 适度在采伐;同时, 防止火灾、虫害的出现, 及时做好风险的评估工作和预防工作, 保证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的推进, 提高森林碳汇量[3]。其次, 加大对林产品再次利用, 取代高能耗的产品, 提高碳量。
4.2 科学的管理方针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相对贫瘠, 因此国家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而提高该地区的成林率,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措施就是对森林进行定期的施肥、松土及浇水等, 从而使树木能够健康成长, 间接提高森林的固碳效率。
4.3 普及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理念
因为人类和自然相成相辅, 如果我们能够将自然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联系到一起, 那么自然就会得到保护得以稳定的发展。自然有其发展规律, 人们需要顺应其发展方向来进行管理和利用;向社会普及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的理念, 杜绝过度消费自然的现象, 提倡植树造林的环保理念。政府部门也应该响应该号召, 投入资金以促进森林的增长能够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同时, 国家相关部门也推行了政策以保护森林资源。
5 结语
如今,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国家开始对森林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 以增加碳汇量, 人们也开始种植树木并且遵守森林的保护法规, 以扩增森林面积,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文以多个角度分析了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并且提出了增强森林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志华, 彭道黎.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9) :3654-3656.
[2]叶建任.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4 (6) :1-5.
关键词:森林资源 监督管理 可持续经营
一、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
森林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林木的数量和质量,林地面积、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总称。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森林面积增加1596.8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18.21%,增加了1.66个百分点,继续出现长大于消的趋势。森林蓄积量净增8.89亿立方米,年均净增1.78亿立方米。林分每公顷株数增加了72株,蓄积量增加了2.59立方米,林木平均生长速度加快。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增加了3个百分点。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但从清查结果看,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繁荣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二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厘米,林木龄组结果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四是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清查间隔期内有1010.68万公顷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全国有林地转变为非林地面积达369.69万公顷,年均达73.94万公顷。五是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国年均超限额采伐量达7554.21万立方米。
二、透析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中的制约因素
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呈出现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从总体上说,我国生态状况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对峙更加激烈、拉锯更加显著、任务更加艰巨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认清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透析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中的制约因素将具有重大意义。
1、在森林资源管理上,我们不可回避执行不坚决、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好象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更多是以木材生产经营管理为主的服务性参与。纵观我国五十多年的林业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无度采伐、“文革”期间的超产、现实中所形成的木材售价竞疮新高现象等都是管理体制“惹的祸”在实际工作中、森林的采伐利用經营管理和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管理与监督,在某国有森工企业内部属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前者是木材生产上的经营性管理,是有形的,追求的是即得利益。好材卖好价,多采多赚钱。而后者则不同,追求的是森林自然恢复的能力和生态效益上的最佳化,是无形的。把两个不同理念的矛盾交叉行为人为的硬性捏在一起,让一个人去管和执行或照办,决不是用“觉悟”能实现的。需要的是分管和制约,否则,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将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2、森林资源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应有作用。当前,还有一些森林资源处、林政处、质检处、调查设计队和森林保护部门等,被作为一种上行下效的部门而设置在企业内部,隶属于企业中的科部室,“吃的是一锅饭,睡的是一铺炕,喊着相同的口号,干着彼此不分的工作”。不利于发挥作用,执法也难于到位,随着企业的缩编、瘦身,从事资源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已愈加显得势单力薄。
3、伐区管理的检查验收还存在许多无奈。伐区管理的检查验收不同于其他行业以终端产品为对象。其他行业终端产品不合格可以不出厂,质量差可以返工重来。在实际工作中,伐区作业质量的好坏,在其采伐、集采过程中就已形成,而检查验收所体现的结果只是一种无奈的认可。通报、批评、下不为例也只是检查验收中的一种公事。不该采的采了就无法挽回的(这类木材恰是市场最为赚钱的),而能够进行返工的项目无非是应伐木未伐而再伐、清理不净而在清,导致的是二次破坏所造成的剩余物增加、幼树幼苗的损伤。
4、从事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机构还无法肩负起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更高层次的监督工作。上级派驻各森工企业局的专员办事处以及各森工局派驻基层林场的资源监督站硬件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这一机构的工资仍由企业局支付,人员的调配仍由企业掌管,福利仍在“讨要”之中,遇有大事仍需沟通、协调、甚至于请示,但欲禁不忍的工作局面始终束缚着工作的正常开展。
5、森林资源管理上的规程、规定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执行。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采伐更新规程》等,经五十多年实践,这些规定已达到了日臻完善的程度,只是在其运作当中,有时还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执行,而且,一旦涉及到国家的任务、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时,有时还有措不施、有措难施。
三、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的基本措施
事实上,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解决森林资源的管理问题,关系到森林可持续、关系到长久的“吃饭”、关系到其他任何一项林业改革工作的成败。新形势下,做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权管理为核心、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执法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破重点,狠抓落实
1、大力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制定《编制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纲要》,启动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试点工作,逐步把林木采伐指标管理转移到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和监督实施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各地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打牢基础。进一步抓好农田保护林、森林可持续经营实验示范等改革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成果,出台《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规范不同林种、不同区域的经营方式。
2、依法严格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制定出台《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分解和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措施,加大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采伐限额的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林木采伐的源头管理,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和伐区设计、拨交、验收制度。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审批制度,制定出台《木材运输监督检查办法》和《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的意见》。
3、强化林地保护管理。进一步加强征用占用林地管理,实行征占用林地年度总量控制,推进建立林地用途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和林业部门预审制度;积极推行占用林地公示制,提高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率。开展打击毁林开荒等破坏林地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
4、积极推动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按照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技术规定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和全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整合现有监测资源,不断提高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5、加强森林资源监督工作。出台《森林资源监督办法》,进一步严格规范监督行为,把监督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监督机构的管理体制;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省区逐级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逐步健全森林资源监督体系。建立健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体系网络,积极推进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工作。
6、扎实抓好年度各项核查、检查。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完成天保区新增人工林的核定,客观评价各地重点公益林管护状况;认真组织森林采伐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督促采伐限额制度落实到实处;组织全国征占用林地检查,突出检查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情况等。各项核查检查要加强工作质量和廉政纪律的监督管理,确保核查工作廉洁、高效、高质的完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但是,城市市区的除外。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第四条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的森林防火工作。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国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六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其经营范围内承担森林防火责任。
第七条 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防火联防机制,确定联防区域,建立联防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并加强监督检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 国家支持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通过保险形式转移森林火灾风险,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后自我救助能力。
第十二条 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在扑救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由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当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準,以县为单位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全国森林防火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準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全国森林防火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準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森林防火规划,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森林防火物资,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森林防火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现有军用、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建立相关单位参与的航空护林协作机制,完善航空护林基础设施,并保障航空护林所需经费。
第十六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国家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準。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準,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的规定,协助做好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必要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演练。
第十七条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森林火灾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二)森林火灾的预警、监测、信息报告和处理;
(三)森林火灾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措施;
(四)资金、物资和技术等保障措施;
(五)灾后处置。
第十八条 在林区依法开办工矿企业、设立旅游区或者新建开发区的,其森林防火设施应当与该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林区成片造林的,应当同时配套建设森林防火设施。
第十九条 铁路的经营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所属林地的防火工作,并配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铁路沿线森林火灾危险地段的防火工作。
电力、电信线路和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应当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开设防火隔离带,并组织人员进行巡护。
第二十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林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确定森林防火责任人,并配备森林防火设施和设备。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森林经营单位和林区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森林火灾群众扑救队伍。专业的和群众的火灾扑救队伍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第二十二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配备的兼职或者专职护林员负责巡护森林,管理野外用火,及时报告火情,协助有关机关调查森林火灾案件。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划定森林防火区,规定森林防火期,并向社会公布。
森林防火期内,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森林火险预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準备措施。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森林防火区内有关单位的森林防火组织建设、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被检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阻挠、妨碍检查活动。
第二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因防治病虫鼠害、冻害等特殊情况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批準,并按照要求采取防火措施,严防失火;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进行实弹演习、爆破等活动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準,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因处置突发事件和执行其他紧急任务需要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应当经其上级主管部门批準,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第二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应当设置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标志,并对进入其经营范围的人员进行森林防火安全宣传。
森林防火期内,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安装防火装置,配备灭火器材。
第二十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準,林业主管部门、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的管理机构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防火检查。
第二十八条 森林防火期内,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森林高火险区,规定森林高火险期。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发布命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居民生活用火应当严格管理。
第二十九条 森林高火险期内,进入森林高火险区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严格按照批準的时间、地点、范围活动,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森林防火需要,建设森林火险监测和预报台站,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制作发布森林火险预警预报信息。
(2002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经营管理、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林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年增加对林业的投入,确保林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规定,在森林保护、开发、木材分配和林业基金使用方面,享受比非民族自治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和优惠政策。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林业科学研究,推广林业先进技术,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对在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森林管理、林业科研以及林业法制宣传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乡级林业站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林业工作。
第二章森林经营管理
第六条
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按照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按照商品林经营管理。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森林分类区划,逐级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经过批准的森林分类区划不得擅自改变。
第七条
生态公益林应当严格管护,不得随意砍伐,并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自留山林木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给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第八条
对商品林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投资经营者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
商品林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可以同时转让,也可以分别转让。可以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依法变更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证书,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第十条
拍卖、转让、租赁、入股、联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应当事先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估价。
第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可以承包经营森林、林木、林地。
承包经营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承包期限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报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延长。
依法划归农户使用的自留山由农户无偿使用,使用期限自划定之日起七十年不变,其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权属清楚、四至界限明确的森林、林木、林地应当及时核发林权证。林权证是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森林、林地、林木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禁止将单位和个人依法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森林、林木、林地无偿划拨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三章森林培育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组织全民义务植树,限期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已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退耕地,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植树造林。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科学指导单位和个人合理确定和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发展竹林、速生丰产林、混交林、珍贵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改造低效林。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租赁、承包宜林荒山造林或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造林;鼓励外商、侨商和其他境外团体、个人以及港澳台商投资造林。
大中型木材加工企业应当投资建立原料林基地。
第十五条
在荒山造林六公顷以上的单位和个人,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利用其中百分之五的面积从事森林旅游开发和休闲设施建设。
第十六条
依法划定为自留山的宜林荒山,应当签订绿化造林合同,限期植树造林。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立优良种苗生产基地,提供优质种苗,保证植树造林所用种苗的质量。
第四章森林保护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完善森林保护责任制。
第十九条
有森林景观的经营单位,应当负责辖区内的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管护工作。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林业站应当加强风景区、旅游景点的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管护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减少生产生活用材消耗计划,推广节柴改灶,加强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和服务工作。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典型的森林生态地区、珍稀动物和珍贵植物栖息生长集中的地区、生态脆弱的地区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或者保护点,设立管理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十二条
临时占用各类林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临时占用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面积不满二公顷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二公顷以上不满十公顷的,由地州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十公顷以上不满三十五公顷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十五公顷以上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临时占用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不满十公顷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十公顷以上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临时占用其他林地面积不满十公顷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十公顷以上不满三十公顷的,由地州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十公顷以上不满七十公顷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七十公顷以上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临时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使用期满后负责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临时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林地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进行补偿。
第二十三条
因城市建设、绿化和科研教学需要移植野生树木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移植一般树木不到四十株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移植一般树木四十株以上不到八十株的,由地州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移植一般树木八十株以上或者移植出省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无偿移植树木的,移植者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补种移植树木株数五倍至十倍的树木;有偿移植树木的,供树者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补种移植树木株数五倍至十倍的树木。不补种树木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组织补种,所需费用由移植者或者供树者承担。
移植珍贵树种、古树名木或者自然保护区内的树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禁止连片采挖树木。
第二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聚众哄抢林木。禁止向森林、林地倾倒垃圾及有毒有害物质。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措施,加强对野生的兰科植物、药材、珍稀花卉、食用菌、竹笋以及树脂、树根、树皮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前款规定的森林资源保护名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具体保护措施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第五章森林采伐和利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公布森林采伐限额,接受社会监督。森林采伐限额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级分解下达,分级控制,必须保证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采伐林木的应当申办采伐许可证,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但农民采伐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有的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根据退耕还林规划种植的林木的采伐,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人工用材林进行抚育间伐,凡间伐林木胸径小于十厘米的,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只实行采伐限额管理。
对病虫害木、火烧木等灾害木,应当及时进行清理,经核实并报经批准后,可以间伐、皆伐。
单位和个人投资营造的用材林、农民在自留山上种植的商品林木和木材加工企业投资营造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可以自主决定采伐林木的年限、数量和方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木材生产计划。
第二十七条
林木采伐许可证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并按照下列规定权限核发:
(一)省属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林木采伐,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地州市属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林木采伐,由地州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县属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林木采伐,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二)公路、铁路部门营造的护路林和城镇绿化林木的更新采伐,由其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核发;
(三)护堤护岸林木的更新采伐,应当征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所在地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四)其他森林经营者的林木采伐,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其中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的天然林木和个人采伐所承包经营的集体山林的林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级人民政府核发。
第二十八条
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进行采伐并及时更新造林。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应当多于采伐林木的面积和株数。
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林木采伐和更新造林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当年未用完的薪材、自用材采伐限额,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结转为下商品材的采伐限额。
第三十条
木材经营加工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经营、加工下列木材的,应当向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办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一)原木、锯材、木片及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品;
(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和省保护名录,法律法规确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野生植物及其制品。
经营、加工者应当在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规定范围内经营、加工。禁止伪造、变造、转让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设立木材储运、交易、中转场所的,应当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地州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收购、储运、中转没有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没有其他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
第六章木材、林产品运输管理
第三十二条
跨县运输下列木材的,应当到起运地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木材检疫、运输证;运输出省的,应当到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木材检疫、出省运输证:(一)原木、锯材及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品,但木竹藤家具成品、工艺品、纸浆除外;(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和省保护名录,法律法规确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野生植物及其制品。
运输树皮、竹材、木片、树根、野生树木的,应当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省内运输证明;运输出省的,还应当到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出省运输证明。
个人凭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搬迁证明,可以携带五立方米以下的自有旧房料和木(竹)制成品,免办木材运输证。
第三十三条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木材检查站,负责对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木材运输进行检查监督。
木材检查站可以对涉嫌违法运输的木材依法暂扣,暂扣时间不得超过七日;需要延长的,经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延长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五日。
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设立、撤销、合并、变更木材检查站。
第三十四条
使用逾期运输证运输木材的,按照无证运输处理。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能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造成逾期的除外。
第三十五条
农村居民采伐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有的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出售,凭村民委员会证明在本县范围内进行交易;出县交易的,应当经乡级林业站审核,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依法委托的乡级林业站办理木材运输证明。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
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投资建立原料林基地,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投资建立原料林基地的,吊销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临时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并处违法占用林地每平方米五元以上十五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逾期不恢复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临时占用者承担,并处恢复林地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移植的树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种,逾期不补种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补种,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四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植被,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将所哄抢的林木返还原主,没收违法所得和工具;对主要责任人处所哄抢的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清除,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林木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加工,没收非法经营加工的实物和违法所得,并处非法经营加工实物价值或者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超范围经营加工的实物及违法所得,并处超范围经营加工实物价值或者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证件和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收购、储运、中转的木材,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由其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依照本条例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林业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内承担森林资源管护任务的国有森林管护单位行使本条
例规定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责和行政处罚权。
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林区”由省人民政府划定。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班
级
环境工程1302班 学
号
201329090208 姓
名
欧阳慧婷
摘要: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森林资源同样在我国林业建设中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保护管理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样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良好利用与发展和森林资源的良好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将阐述关于森林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行性策略。
一、森林资源的特点
(一)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
(二)结构复杂,多样性高。森林内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生物结构。
(三)再生能力强。森林资源不但具有种子更新能力,而且还可进行无性系繁殖,实施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
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特点才可制定出符合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的策略方案,而我国森林资源则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
2.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分布不均。3.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变。4.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
二、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问题
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更新跟不上采伐一记森林病虫害等问题,使我国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出现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物生产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退化的现象,并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出更多、更深刻复杂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因其独有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属性,大多存在于我国类似的现象与环境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
(二)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
(三)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
(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的良好保护与管理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落脚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因为只有良好的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林业的发展中,坚持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森林的良好稳定发展,这是林业管理工作中的重心,所以,在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良好解决,首先就要将林业的管理工作落实好,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能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二)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1.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2.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二)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三)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四)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
1.个体承包制。
2.通过租赁、兑换等形式使森林资源经营权重组。
3.实行山林经营股份合作制。
1.1 自然概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曲靖市南部。地处北纬24°44′~25°18′, 东经103°23′~104°02′之间。东与罗平县、师宗县相邻, 南与泸西县相连, 西与宜良县、石林县毗邻, 北与麒麟区、马龙县接壤。东西宽65.6km, 南北长62.8km, 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km2。境内三面环山, 东有龙海山, 西有牛头山, 北有竹子山, 最高海拔在龙海山2687.6m。山脉中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区, 略呈三角形, 自东北向西南伸展, 面积达772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8.8%, 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势, 最低点是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 海拔1640m[1]。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 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 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境内河流属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流, 发源于沾益县马雄山, 流经沾益、麒麟区, 经响水坝流入陆良县, 于发峨哨村委会的小跌水村出境流入宜良县。
1.2 气候特征
陆良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春暖干旱, 秋凉湿润, 降水集中, 干湿分明。据陆良县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 年平均气温14.8℃, ≥10℃的年活动积温4458℃;多年降水量为850~1200mm, 年平均降水量941.9mm, 降水特点为雨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旱季降水不足;年平均蒸发量为2244.3mm;太阳辐射年总量坝区为125.2kcal/cm2, 日照时数2049.7h;相对湿度为74.0%, 春季相对湿度只有62.0%, 低于全年平均值, 易出现春旱。无霜期为246d。
1.3 社会经济概况
陆良县辖7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华侨管理区, 144个村 (居) 委会, 625个自然村, 1366个村小组。据2013年统计, 全县总户数229378户, 户籍总人口676088人, 少数民族人口13074人。其中农村人口575218人, 占86.6%;农村劳动力338236人, 占农村人口的58.8%。201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48亿元, 第二产业32亿元, 第三产业4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27∶33。工农业产值比为51∶49,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45%。农民人均纯收入8116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2562元[2]。
2 陆良县森林资源概况
2.1 森林植被
陆良县属滇中高原北亚热带植被区, 该区属泛北极区,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 该区的植物区系有以下特点:组成植被优势的区系成分与华东、华中一带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相比, 有一系列的地理替代现象。许多地中海分布式的植物出现于该区的山原和河谷各地。该区富含中国-喜马拉雅的特有种, 如云南松、滇油杉等。古热带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在该区内出现奇妙的混合, 交错汇合, 相互渗透[3]。
根据《云南植被》分类系统, 陆良县森林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 4个植被亚型, 16个群系。陆良县森林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人工植被。
2.2 林业用地与森林资源
据《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008年, 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0hm2。林业用地面积89657.0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06%, 其中:有林地面积61103.7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15%;疏林地面积1106.6hm2;灌木林地面积19748.7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581.7hm2, 苗圃地面积132.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429.2hm2, 宜林地面积3555.1hm2。森林覆盖率33.44%, 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0.7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2.73%。森林总蓄积1986400m3, 包括有林地1861170m3, 疏林地8230m3, 散生木12490m3, 四旁树104510m3[4]。
3 陆良县森林资源经营特点分析
3.1 森林分布特点
全县林地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林业用地仅0.14hm2, 森林面积、蓄积总量小, 林业用地、可用木材人均占有量较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面积蓄积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活水乡、龙海乡、召夸镇、小百户镇和芳华镇, 中部坝区及延伸地带森林分布较少。
3.2 林业分类经营
陆良县根据林业生产地域分布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综合分析陆良林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将全县分成4个林区6个亚区。2005年区划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49186.7hm2, 占林业用地的54.9%, 商品林40388.3hm2, 占林业用地的45.1%。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比例为54.9%︰45.1%, 其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占60.02%, 用材林、薪炭林及经济林占39.98%。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属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 由县级统筹安排资金按地域和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商品林的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调动作用和林业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结合林业工程项目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核桃经济林。
3.3 人工林快速发展
陆良县林业中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30.5m3, 大大低于全省每公顷103.2m3的平均水平。全县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2098.4hm2, 蓄积140230m3, 其中可利用面积1849.4hm2, 蓄积118250m3, 林龄组结构不合理, 近期可采伐森林资源极少。陆良县多年依托县域周边煤碳工业, 发展煤矿工业用桉树林13333.3hm2, 栽培7~9年1个轮伐期, 可采伐木材近3000000m3, 较大程度地缓解了木材供应问题;从2008年以来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机遇, 相续发展云新早核桃14667hm2, 该品种核桃栽植1~2年开始挂果, 5~6年进入盛产期, 已有部分开始挂果和进入盛产期。
3.4 林业经营初具规模
陆良县是滇中地区的缺材少林县, 所需木材多靠外地调入解决。在2000年, 该县仅有木材经营加工户7户, 通过多年林政的宣传、引导、请省厅专家到该县培训授课和积极向上级林业行政部门申报等, 在省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该县有林业企业238户, 其中木材加工企业50户, 木材经营企业133户, 野生动物驯养与经营企业15户, 林木园林种苗生产经营企业40户, 林业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形成, 解决社会就业近1500人/年, 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4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4.1 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的执法部门有:县森林公安局、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管理服务部门有:林政法制科、资源管理站、林权服务中心、防火科、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局;乡镇管理机构有: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组及其加挂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中队和野生动物保护站。全县从事森林资源管理120人, 占全县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52.2%, 其中县林业局及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42人, 乡镇基层工作人员78人。
4.2 林地林权登记管理
陆良县在2007年7月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4月全面启动, 2011年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全县确权面积8万hm2, 占全县应确权面积8.28万hm2的96.7%;发证本数15678本, 发证面积7.7万hm2, 发证率93.2%;群众满意率92.6%;宗地勘测合格率96.7%;档案合格率92%。通过林权的确权登记, 明确了森林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 推进了基层组织和个体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设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常设机构, 负责全县林地林权管理、林地林权交易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和其他林业服务。
4.3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林地是森林法规定的森林、林木的附着地、苗圃地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专属培育森林资源的土地[5]。陆良县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了全县在2009年的89657hm2基础上, 到2020年林地面积不少于90598hm2;森林面积由2010年的46063.09hm2增加到2020年不少于60265.85hm2, 10年净增森林面积不少于14202.76hm2;陆良县林地保护等级划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个保护等级, 按陆良县现有林地89657.0hm2计算, 各类保护等级的林地面积为:Ⅱ级53200.0hm2、Ⅲ级21941.0hm2、Ⅳ级7009.0hm2。县林业局林地管理办公室 (林政科) 运用林地“一张图”数据管理林地, 林地生产率明显提高。
4.4 森林资源行政管理
依法审核征占用林地用地报批手续, 审核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行政许可事项, 木材运输证发放管理工作。审核办理野生动物驯繁、经营利用行政许可有关事项,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保护好陆良野生动植物资源。
坚持持续经营、采育结合的原则;坚持森林采伐分区施策、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分项管理的原则。全县年采伐量为64200m3, 其中主伐8000m3, 抚育采伐53200m3, 其它采伐3000m3。
建立市场管控机制, 提升森林资源市场管控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木材经营、加工、运输, 野生动物驯养、经营、加工、植物检疫、林木种子、种苗、林地占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机制, 依法规范行业经营活动, 有效保护合法经营活动, 打击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有效服务全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防范和打击涉林犯罪, 涉林刑事案件破案、森林火灾案件破案, 加大林区毒品原植物禁种铲除工作力度, 切实开展林区禁毒宣传, 无规模性种植毒品原植物目标。切实保护生态安全, 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5.1 制度上的问题
1999年基层林业站由县林业局划归所在乡镇管理, 2011年12月全县乡镇机构改革, 林业站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乡镇林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要多、难、杂, 由于人事权限管理上的原因, 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变动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林业基层作用的发挥。
5.2 政策上带来的问题
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乡、农民进城”及云南省低丘缓坡利用要求的发展, 以及陆良县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镇和工业用地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陆良县西部及山区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林地, 保护管理较为困难。
5.3 发展带来的问题
随着陆良县经济的发展, 外界企业大量进入, 林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及基础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为兼顾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全县林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这使林地保护利用面临更大挑战。在森林保护方面, 非法占用林地采沙、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加工经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森林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5.4 森林采伐存在的问题
陆良县编制上报《“十二五”森林采伐限编制》时, 由于桉树生长预测基数不足, 对桉树短周期原料经营管理工作预测不足, 致使桉树短周期原料林的数据偏差较大, 编限与实际采伐存在问题, 在2008年森林资源二调时的幼林已长成成熟林进入砍伐期, 年砍伐量近3万m3, 但实际中主伐指标仅8000m3, 其余采伐及抚育有余, 主伐与其它采伐不能互转利用。如果算上近年需采伐的桉树, 矛盾更大。
6 对策与建议
6.1 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公益林建设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6]。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全部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根据生态区位划分设定了保护等级, 应严格依据保护等级进行保护。加强公益林管护队伍建设和管护人员培训, 选用具生态意识、责任性强、身体健康的村民组建管护队伍。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组织与管护绩效考核。加强对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宣传, 让社会认识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中来。加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 设立专账专户、专款专用, 探索基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建立有效的检查验收和监督制度。依法处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破坏的人员和行为。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真正把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到位, 确保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6.2 坚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森林采伐限额的实施, 实现越采越多, 越采越好,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目的。在实际采伐过程中, 应严格调查设计、审批和监督检查, 坚决制止不批就砍, 少批多砍和偷砍盗伐, 严禁批甲地砍乙地, 严格监督采伐证的时效性。严格执行采伐更新制度, 做好更新造林和补植补造工作, 确保林地面积用途不改变, 林地面积不减小, 保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属于更新改造地块, 在申请采伐时提出明确的更新时间、树种、更新方式、更新措施。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 严禁超限额采伐。
陆良县非公林业发展迅猛, 桉树速生丰产林作为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 采伐年龄由经营者确定, 势必会造成某年度采伐指标紧缺, 应探索建立适宜短周期人工林采伐的管理审批制度。
6.3 构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始终坚守“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两条基本准则, 全力推进平安林区创建工作, 构建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 县、乡、村、组四级防范体系, 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 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范体系, 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 重点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七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规征占用林地、盗伐偷运、偷捕盗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4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提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县政府实施《陆良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契机, 与国土资源、住建、环保、水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从制度及管理等源头上安排布局好林地利用定额, 对水利、交通等民生工程引导利用好林地, 对经济建设发展因势利导尽量少占或不占林地, 禁止占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I级保护林地, 林木采伐中的主伐尽量安排在速生林和人工林上。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林政资源管理, 严格林政资源限额审批, 从根本上保护好森林资源。坚决守住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使用定额红线, 维持和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切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加大林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保证森林采伐的有序进行。
6.5 从思想上重视
认真理解林地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根本上重视林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生态调解作用是靠林地上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挥作用进行调解。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和林业发展的基础, 是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 是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保存的基础。林业的科研部门、教学单位、行政管理单位和从业人员要从根本上认识林地及林地保护的重要性。森林的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必须依赖林地, 社会经济发展要统筹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的关系, 要从我们每一个人所生存的空间都是地球村的部分来认识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6.6 设置相应的机构
陆良县湿地保护刚起步, 保护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有待探索。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7]。根据陆良县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 湿地具体为: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 (间歇性) 河流两种湿地型;湖泊湿地类为永久性淡水湖;沼泽湿地中的草本沼泽湿地型;人工湿地类主要是以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型三种。全县面状湿地面积4226.62hm2, 其中河流湿地1021.24hm2, 湖泊湿地484.97hm2, 沼泽湿地212.5hm2, 人工湿地2507.90 hm2。全县线状湿地面积395.95hm2。
目前, 陆良湿地尚没有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 管理体系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存在人为破坏湿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造成湿地退化的现象。应积极探索陆良县湿地的机构、监测、监控、宣传、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控制非法侵占湿地行为的发生, 切实保护陆良县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摘要:依据自然社会概况、森林资源概况分析了陆良县森林资源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对今后一段时期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对林地和湿地专项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思索如何更好地保护森林及森林生态资源。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经营,森林生态,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陆良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陆良县志 (1978-2005) [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
[2]陆良县统计局.陆良县二〇一三年统计公报[R].陆良:陆良县统计局, 2014.
[3]陈利红, 吴红全, 陈培荣.陆良县现代林业建设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1 (1) :43~45.
[4]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 2008.
[5]王维家, 董小梅.论我国林地保护制度[J].林业资源管理, 2003 (4) :8~10.
[6]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0.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碳汇;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空前增多,人们面临着气候变暖的重大环境问题,而森林在其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需要CO2作为原料,其方程式为:
光、叶绿体
12H2O+ 6CO2C6H12O6(葡萄糖)+6O2+6H2O
由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吸收了大气中CO2并以生物能量的方式对碳进行了储存,有效的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了温室气体的积累。因此加强森林管理工作,提高森林的碳汇储量,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
一、森林在全球碳库中的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全球三大碳汇之一(地壳、海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2196×109t~2477×109t,而森林面积约4.1×109hm2,碳储量为1146×109t,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总量的46%,而随着热带雨林对森林的大肆采伐和毁林,使得近年来森林碳储量呈下降趋势,据IPCC的有关报告称全球森林每年平均以7.3×106hm2/a的速度减少,这对森林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CO2作为森林生长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树木每生长1m3就能吸收大约1.83tCO2,全球植物每年固定的CO2占大气中含量的11%,其中森林的贡献率为4.6%。由于低纬度热带雨林森林人工破坏比较严重,加之森林退化,每年释放的碳量约为1.5×109t,逐渐成为净碳源;而高纬度的森林每年吸收约0.8×109t碳,主要变现为碳汇。因此,无论是森林对碳的年吸收還是固定碳和对碳的储存方面来看,森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森林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原则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以可持续经营为理论基础,以满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目标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经营管理。首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要协调好木材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好各个生态系统的关系;其次,可持续经营发展原则。控制好森林的采伐,协调好森林资源的培育,要做到既保护有发展;最后,整体协调原则,要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协调好林业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制定相应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
三、探析增加森林碳汇的模式
光合作用需要CO2作为原料,最终以碳水化合物为森林生物提供了能量,实现了对碳的储存,森林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碳汇作用;另一方面,森林植物的呼吸作用要释放一定量的CO2,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后,储存的有机碳又为微生物提供了能源,分解后又产生部分二氧化碳,加之火宅、虫灾、认为森林的破坏都有增加了森林碳的释放量,从这方面来讲,森林又是碳源。因此,加强森林管理,促进森林对碳的吸收,防止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使森林主要表现为碳汇功能。
1、碳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对现有的森林采伐方式进行改进,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并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治虫害、病害、火灾,以保护好森林的碳汇功能。
2、增强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通过人工再造森林,增加森林的面积,例如我国的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效的恢复了生态系统,增加了碳的吸收量。另外,可以开发耐用木材,以延长砍伐期,对密林进行科学的砍伐,改变林分密度,增加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碳密度,改造退化的森林并保护次生林,从而增加森林碳汇能力。
四、提高森林碳汇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1、森林的采伐是对森林结构的调整、促进森林再生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森林资源重要的利用手段,如造纸以及农村生活用的木材等。长期以来,我国的森林采伐以木材的利用为主,给森林的自身调节能力和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木材作为造纸、燃烧等原料将其中的碳以CO2等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进入大气中,给气候变暖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采伐后没有进行科学管理,使采伐遗留物经过腐烂、分解将碳释放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碳含量的浓度。
2、森林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容易遭受火灾、虫害等的干扰,进而影响森林的碳汇作用。因此,森林的保护机制主要是预防和消除各种对森林的破坏。通常火灾对森林的伤害最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的科学的焚烧可以有利于森林的健康生长,但过于频繁或大的火灾将严重影响森林的覆盖率和森林的健康。而虫病害是森林常见的破坏因子,对森林的危害也较大,它直接影响了森林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植物的成活率,增加碳的排放。因此应当做好森林防火、防虫病的保护工作,以增加森林的碳汇。
五、加强森林管理和提高碳汇的措施
1、在确保林业建设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对林业建设重视,一方面不但进行了退耕还林,还对荒山等进行了人工植林,增加了森林的面积;另一方面,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了对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此外,我国还营造了大量的速生丰产林,这些措施都增加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效的增加了森林碳的储量,提高了森林的碳汇能力。
2、引进先进的科技技术,对森林火灾、虫害等进行实时检测预防。我国人工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但是森林火灾和虫害也多发,因此,需要积极的研究不同区域森林的特点,建立森林灾害评估体系,提供应对措施,确保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进而维护森林碳的储量。
3、科学的管理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的质量。由于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较少,因此,在惊醒森林经营管理时必须以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对森林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森林从培育到采伐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管理团队的水平,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结束语
森林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实现对二氧化的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并释放出氧气,增加碳的储量;森林中的碳又要微生物等提供原料,加上自身的呼吸作用,又产生一定量的CO2,使森林在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因此,加强森林的经营管理,合理砍伐,增强森林的自我调配,防止火灾、虫害等,提高森林碳汇储量,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礼和.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及提高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6):179-188.
【森林管理条例】推荐阅读:
森林资源管理10-19
森林资源管理举措06-13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10-08
乡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06-04
东阳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12-08
森林防火无线电通讯设备管理制度07-20
林业:2011年8月1日起施行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1-10
江西省森林法实施条例11-15
650字世界森林日的作文:森林11-17
天国的森林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