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

导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更加深入的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我支教队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文胜乡马家岩村的义务进行了调查。

调研方法:我们实地走访了该村的二十余户

中、小学生的家庭,以及村委会成员,深入了解

了当地义务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家庭情况。

调研对象: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文胜乡马

家岩村

通江县文胜乡马家岩小学距离通江县城40公里

左右,全村共有四个社、300余户、8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贫困人口达489人

(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84人,低收入人口205人),占总人口的61%。全村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20%。

马家岩村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由泥

巴和石头铺就的下山“公路”,平时村民们多穿

梭于山间小路,这极大的制约了当地经济教育的发展。

该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打工以及养殖业,种

植的农作物都属于自给自足。该村外出打工者众

多,村中青壮年少之又少,许多家庭只有部分孩

子和老人留在村里,致使孩子都是隔代教养,对

于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下面就针对该村义务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并进行分析:

一. 学生流失:

(一)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将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接受教育。

(二)相比村中,外界信息更加广泛,教育设施的软硬件更加完备,因此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县城或城市接受教育。

(三)攀比心理:部分家长在见到别人将孩子送到外界接受教育时会产生攀比心理,盲目的将孩子跟着送出村子,而欠缺考虑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及损失。

(四)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孩童人口相对减少,因此造成了生源的减少。

二. 家庭教育眼光不够长远:

由于农村上一代人普遍没有接受过完备的教育,导致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理念上难免会出现偏差。

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这样概括:

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一样可以养家糊口。

书读的多不一定好找工作

不愿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过多 孩子是否“读得”,是否适合读书,就只看孩子的分数即可。

于是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农村学生只要没有考上高中,或父母认为没有读书的必要,就转而进入技校进行学习或直接进城务工,于是——寒门学子离高校越来越远。

三.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一)硬件方面:校舍破损,教具陈旧、缺失。

(二)软件方面:师资力量十分匮乏,一个村小甚

至只有一名代课教师。缺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

生。

以上三点就是此刻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现

状,但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从这三点我们探究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三点原因

都隐隐指向了这样一个源头——经济。

没错,就是这样看似轻飘飘实又重如泰山的两个字:经济。现今农村义务教育所产生的问题的源头就在于当地经济的不发达!

假如当地经济搞活,那么外出务工人员势必减

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生源流失必然回

经济发展后,农村教育资源必然能够得到大力

发展,软、硬件升级,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接受过

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到农村支援教育建设。

教育能够发展,必然对经济增长有良好的影

响,以上三点问题迎刃而解。

假如经济不能发展,以上三点问题依然存在,并会陷入经济制约教育的恶循环中,农村义务教

育的未来将会一片迷茫。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

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

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农村基础义务教育缺失的影响已经显露,踏入大学的寒门学子正在减少,这是危险的信号。尽管每年国家教育部门都在花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可见,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支持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帮助农村,才能够真正的给农村义务教育一个光明的未来!

电子科技大学赴马家岩小学支教队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2

开展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微型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年度课题--《南京市农村学校“科研兴校”典型案例推广性研究》研究的需要;二是为了了解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现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科研指导和服务的需要。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从事教育科研的载体问题,二是教育科研对农村学校的影响问题,三是农村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问题,四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问题,五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操作问题,六是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困难问题,七是农村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等。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高淳、溧水、江宁、雨花、浦口、六合等区县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

四、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历时一个月。根据调查目的,课题组首先依照明确课题,提出假设,界定概念,筛选变项,确定指标,产生问题等基本步骤,形成了《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微型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七个问题,绝大部分问题采用排序的方式呈现。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南京市各区县教科室总共发放问卷72份,收回问卷72份,收回率为100%,有效问卷为100%。

五、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形式比较丰富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通过教育论文(含叙事、案例)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23.73%,排第一位;选择通过教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23.63%,排第二位;选择通过个人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23.08%,排第三位;选择通过规划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19.65%,排第四位;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教科研讲座、教科研沙龙)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加权比为9.91%。从调查数据来看,教育论文、教研活动、个人课题三种教育科研活动形式的排序大致相当,这说明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形式比较受农村学校青睐。当然,规划课题排在第四位,并不是说此种形式不受学校欢迎,可能是由于规划课题研究往往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离基层教师相对有一定的距离。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收获比较实在

通过“您认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对哪些方面有比较明显促进作用”这一问题,我们发现教育科研对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进影响最大,这两项在排序中并列第一,所占加权比均为24.58%。在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中排第三位的是“学校整体发展”,所占加权比为21.03%;排第四位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所占加权比为19.55%。选择促进其他方面发展(比如学生个体发展)的加权比为10.26%。从调查数据来看,教育科研对促进农村学校各方面的改善和发展确实有一定的成效。

(三)农村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有偏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教师不仅急需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而且对教育科研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您认为目前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中,“教育科研能力不高”排在了第一位,所占加权比最高,为23.97%。“认为教育科研增加工作负担”的加权比占20%,排第二位;“对教育科研缺乏了解”“认为教育科研用处不大”“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冲突”所占加权比分别为17.44%、17.08%、15.94%,分别排第三、第四、第五位。选择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的加权比为5.57%。从调查数据来看,我们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改变农村学校教师认识方面仍然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四)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实践操作还有待提升

在“您认为目前在教育科研实践操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中,“缺乏教育科研理论”和“缺乏专家指导”被排在了前两位,所占加权比分别为19.17%和19.04%。排在第三、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缺乏核心课题带动”“缺乏教育科研方法”“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脱节”,所占加权比分别为15.65%、15.58%、15.24%,差别不是很大。“研究思路不明确”所占加权比为13.21%,排第六位。从调查数据来看,作为市级的教育科研管理和服务机构,南京市教科所不仅需要对农村学校进一步加大理论指导的力度,而且需要帮助农村学校学会选择课题、学会开展研究。

(五)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有待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中排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教育科研典型榜样”“缺乏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所占加权比分别为25.66%、23.51%、23.07%。“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所占加权比为21.56%,排第四位。从调查数据来看,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农村学校比较渴望教育科研典型榜样的示范和引领。

(六)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需要全面帮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把“提供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提供教育科研典型经验”排在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前两位,所占加权比分别为24.83%和23.40%。这也说明,尽管农村学校比较缺少“教育科研理论”,但却更希望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排在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提供教育科研理论指导”和“提供考察学习机会”,两者所占加权比差距不大,分别为22.91%和22.44%。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需要全面帮扶。

为了弥补设定选项给被调查者带来限制的不足,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从被调查者对“您理解的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是什么?您认为学校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困难有哪些?”这个复式开放式问题的回答来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所理解的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是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此外,也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含案例、叙事)等是名正言顺的最重要的教科研活动。

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困难主要包括:科研意识不强,缺少热情;科研能力有限,害怕教科研;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缺少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有效指导,不会做教科研;缺少榜样的示范、缺少学习和展示的机会;缺少学校激励机制的引导,等等。

六、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题,尤其是开放式问题的梳理,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梳理,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学校对南京市普及的几种教科研活动形式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而且在运用这些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确实在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进、学校整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农村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笔者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对农村学前教育比较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社会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上70后、80后的家长们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条件,他们越来越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在走上社会后有更强的竞争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是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二是选择教育资源有优势的学校。这就形成了当前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成风的乱象,这一乱象的出现既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本人怀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结合农村教育工作的实际,着重谈谈农村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与同行们商讨。

笔者选择在一个离县城约有15公里左右路程的乡镇为例:全乡总人口2万人,适龄学前儿童(3-6)岁(为了不涉及个人,本人一律以甲、乙、丙、丁为代码)520名,全乡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只有五所民办幼儿园(已办理办园许可证),各民办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如下(表一):

从上述二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从表一中我们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足,仅只有园长取得合格学历,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更谈不上有结合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能力,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农村民办幼儿园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全部是女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中,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农村民办幼儿园班级的设置很不科学,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国家的要求设置班额(大班35人,中班30人,小班25人)上述五所幼儿园平均班额依次是37.8人/班,24.5人/班,32.5人/班,33.7人/班,20人/班。

教师负担过重,几乎是一人一班,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从表二中我们发现:

办园面积达不到标准,活动场地狭小;

教室设计达不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空间太小,绝大部分教室是租用的,面积不足30平方米,达不到通风向阳的效果,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卫生间面积,厨房面积均达不到要求。

如遇天气的变化,学生整天只能窝在教室,室内活动室几乎没有。

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监管很难到位,有的地方委托乡镇中心小学管理或乡政府属地管理,但中心小学或乡政府无执法权利,只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到位,会出现各个环节上的漏洞,造成隐患。

2.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不一,各园的教学要求和办园目标不同,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学都小学化,绝大以营利为目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3.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对办园过程中的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到位。师资的培训工作难以落实,教学设施的添置几乎是零,更谈不上添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是具有普惠性、公益性,当前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社会应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重视起来,当务之急可采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村级小学校舍有了大面积的空余,可采取政府引导,民营参与的体制,解决民办幼儿园校园、校舍及辅助用房生均面积不足等问题。

可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例如:音、体美器材,农远工程设备、学校图书室、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等优势来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

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硬件建设要求,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对达不到要求的或已办证后出现不足的坚决予以取缔。

加大政府投入,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经济补偿,确保幼儿园公益性的实现。

尽快落实幼儿学前教育以政府买单为主的政策,创办公立幼儿园,加强公立幼儿园的示范性,引领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杜绝多处监管无一落实的混乱局面。

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有志之士从事幼教工作,做好小学富余教师向幼儿教师转换的培训工作,确保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

笔者相信:农村幼儿教育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我省计划安排财政资金6亿元,用于全省18个省辖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农村中小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作。实际到位资金6.2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6亿元,省辖市、县(市、区)主动配套资金2431万元。共向全省24828所农村中小学校更新配置课桌凳3884283套,为4304所农村中小学维修课桌凳352663套,直接受益学生7834961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的62.2%。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省、市两级收取供应商质量保证金。采取了“省级招标确认供应商资格、省辖市招标采购课桌凳、供应商实物配送、县级验收统筹安置”的实施方式,对更新配置的课桌凳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省财政及时筹集和下拨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提出严格要求,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加强督导。审计调查中未发现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郑州、平顶山、南阳、洛阳、济源以及永城市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安排地方财政资金2431万元,进一步加大了课桌凳更新配置的力度。基本结束了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和学校课桌凳破烂不堪、参差不齐的历史。改善了教学条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师生的称赞。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部分课桌凳在材质规格上不符合省定标准

14个省辖市、3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主要是个别供应商生产的课桌凳不符合省定标准,出现课桌凳表面起皮、变形、螺丝松动、损坏率高等问题。如安阳市滑县配置的课桌凳所使用的螺丝是普通螺丝,没有按质量标准使用“止退螺丝”,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课桌凳螺丝松动、脱落,桌面和凳面与支架分家,甚至损坏。

(二)课桌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超范围更新配置课桌凳。调查发现,有的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中小学校;有的将课桌凳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如沁阳市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县直)学校5364套,价值84.97万元,占沁阳市课桌凳更新配置总套数的35%。

2.课桌凳分配数与实际需求不一致。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课桌凳超额配置,造成闲置;有的学校课桌凳配置不足。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

(三)课桌凳配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1.个别供应商未按要求安装课桌凳,增加了学校负担。调查发现,3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开封市杞县共配置课桌凳31497套,供应商只安装了其中的1694套,其余29803套由学校出资安装,学校共为此支付安装费89409元。调查发现后,有关部门及时收回了资金。

2.课桌凳售后服务不到位。2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辉县市某镇小学有2套课桌凳有质量问题,重新返还厂家进行维修,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之久,仍未交付学校使用。

(四)个别学校课桌凳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学校未及时登记固定资产账。7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二是管理不严密,造成丢失或者人为损坏现象。2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如巩义市芝田镇第一初中新配置凳子1400个,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截至调查时已丢失凳子36个。

三、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5

——以河南省个别地区为例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离开年幼的孩子,远去他乡打工挣钱。一边父母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着贡献,另一边年幼的孩子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做着各种各样能够挣钱的工作。脏乱的工地上、整洁的街道旁、热闹的工厂里,处处可见他们身影。父母在繁华大都市里奔波,留守儿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这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极易产生学习、生活、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14亿左右的人口,其中就有50.32%是农村人。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高达79.7%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13%的孩子会被托付给亲戚或者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因人口流动,儿童不能与

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高达56.17%,这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一、监护问题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上学,学校也有一定的监护责任。

首先,就祖辈监护人来说,他们年事已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孙辈的监护上只注重其身体健康,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老人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没人辅导与督促,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学习势必有变差趋势。

其次,就亲友监护来说,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毕竟是别人的孩子,不敢打,不敢骂,更不敢多管。在教育方面更是能管则管,管不了则罢。

河南省信阳市的李店村,有一位姓郭的女士,夫妇俩都在外地,丈夫打工挣钱,郭女士给人做饭,一年也可以存几万块钱。他们的儿子小卓,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平桥二高,在他高二那年,一切都变了。上高中后,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又被寄养在二姨家,没人约束的他渐渐放纵自己,经常出去上网,还跟人打架,父母知道后当然是对他严厉地训斥。让他好好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小卓只提了一个要求:“只要妈妈回来,我保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父母以为是孩子任性的玩笑话,并未答应,以至孩子最后因跟人打架而被学校开除。一个天生聪慧的孩子,就这样荒废了。我们不能说这究竟该怪谁,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只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并不能说是真的对孩子好。

再次,就学校的监护来说,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若针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免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与家庭之间又缺乏沟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了就该老师来管,势必会导致监护责任无法落实。

祖辈、亲友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和逃学、辍学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大幅度下降,年满14周岁的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在如今义务教育普及的条件下,88%的在校率怎不让人叹息。

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加上农村的知识普及率低,一方面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年纪小,防护能力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排第二位。在广大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普遍,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安全无小事,万事需谨慎。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心理教育也尤为重要。

(一)缺乏关爱。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

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生活的压力得不到排解,遇到心理问题更难以得到及时的疏导。不仅极大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心理问题危害大、发现难,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5800万的留守儿童中,有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怎不叫人震惊,可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发现,努力规劝和给予慰藉。

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和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态,说到底,是他们缺少关怀,缺少爱。周口市郸城县的才源中学,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名叫段敬业。小段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常年不在家,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小年纪的他,脾气倔强,对人充满敌意,很聪明,却从不学习,唯一的爱好是爱接话,以引人关注。这无非是他觉得自己缺乏爱、缺乏关注的表现。不听话的孩子向来不招老师喜欢,他竟因此起了辍学的念头,原因很简单,他觉得班主任不管他,不关心他了。在学校跟人打了架,小段爸爸的电话里对他除了谩骂就是批评,所以,他有事只和妈妈说。

小段的经历,不免让人想要重新审视这些孩子。长时间亲情的缺失使这些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被抛弃的感觉,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

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这些留守儿童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跟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肢体表达,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老一辈的诸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些孩子想问题比较传统,说话方式甚至行为姿态都与祖辈极其相似。

河南省信阳市的刘女士,两个儿子都跟奶奶一起生活,大儿子上五年级,小儿子才三岁。邻居跟我说,平常要下地干活的时候,胡奶奶就把小孙子锁在房间里,所以,相比同龄人,小家伙儿总显得迟钝些,不像其他小朋友总是嚷着出去玩,只要奶奶不同意,他就可以安静地坐在家里。这么小的孩子,说话、行为、举止,都很像胡奶奶。在村子里像这样的孩子很多,乡亲们都称他们“小大人”。

在这些“小大人”身上,不免让人看到些许心酸。三岁的孩子,本是天真烂漫,无忧无忧的年纪,该活泼聪明才对。但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本是为了孩子,到头来,挣够了钱,却丢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村里的人们常说,城里的孩子生下来就聪明些,真的是这样吗?对于孩子的未来,朴实的农村人总是这种思想:孩子聪明就继续上学,不聪明就出去打工。而孩子的这种聪明,在家长眼中就只是以分数来衡量,并不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啊,城乡的贫富差距大,城乡的孩子也有差距,教育的差距,环境的差距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有差距。虽说时代进步了,但在农村,知识的普及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

祖辈们虽然见识多,生活经验足,但他们的思想较为保守,并不

利于留守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孩子相比其他同龄孩子的敏捷思维、创新意识等都稍逊一筹,他们往往反应稍迟钝,做事喜欢不紧不慢。这种环境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势必会束缚留守儿童的思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智力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背景 :利用寒假闲暇的时间,我参加了关于农村教育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家长对教育不太重视,一些世俗的观念根深蒂固。再者,由于我们濮城镇的经济不太发达,政府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这导致教育的质量偏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不仅仅是我们镇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农村教育不容忽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调查目的:深入了解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积极地反馈给市级及省级政府,解决问题,真正的普及农村教育。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教育仍旧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头等大事。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数的绝大数比例,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我们镇将近200人的采访调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的情况,教育质量及教育设备的情况,师资力量的情况,还有教育观念和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情况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虽然迅速发展,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我认为主要是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教育的滞后性。但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教育的积累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农村教育的问题。教育质量提不上去,农村经济就会陷入死循环。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管理观念落后。

(1)学校教育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培养出一批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

(2)通过同学的反映,我发现诸多问题,比如学校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老套,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2、由于我们镇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1)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据调查,城镇有一座小学楼房已经很破旧不堪,校舍有倒塌的可能性。

(2)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老师通过传统的黑板授课。据调查的同学反映,黑板式教学效率较低,同学不能完全吸收课堂上的知识。

3、据调查统计,我们镇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学生的辍学率上升。一些孩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我想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再者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庭无法承担昂贵的学费。三是学生家长的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崇信“上学无用论”,认为上学其实没什么用,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也可以成功,而且可以为家庭节省大量的教育费。这些缺乏远见的观点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辍学。

4、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教师素质偏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据同学说,有的老师思想腐朽,呆板,他们无法和老师真正的沟通交流。而且师资数量不足,有的老师一人负责几个班,导致老师精力不充沛,讲课效率低。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待遇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我们镇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在600元以下的占37.3%,800元以上的仅占23.4%,其中仅有4.4%的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农村教师的工资较低,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这大大削弱了农村的师资力量。素质高的老师都不愿意下乡任教,师资队伍逐渐缩小。没有好的老师,自然也不会教育出太多优秀的学生。

5、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

农村、城镇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少,地方财政困难,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我国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教育设施设备以及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素质等几个方面。

(1)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一直都是城市高于农村。目前,不少贫困的农村地区为了使“普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负债累累;有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经费,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设备非常差,校舍、课桌椅破旧,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配备了;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因缺少资金,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2)农村适龄儿童中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衡

目前,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受某些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仍很严重。家长让男孩去上学,女孩在家做农活儿,人为导致女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男童。因此,造成农村地区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衡。

四、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措施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地面对,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这一科学态度,通过认真分析我们镇及周边村庄的教育问题,我想到一些改革措施。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不能只空喊口号而不付出实际行动。然后,要缩小农村与城镇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因此,怎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关键。其次,提高农村师资质量,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鼓励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解决农村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保障农村教师基本社会保障和合理的工资待遇。我认为,可以采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的办法: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部门负担该省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中超出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那一部分;而对于经济发展最薄弱、人口稀少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工资,则可采取全部由中央和省级两个部门共同负担的办法。这样,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再次,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比如,按规定给学校划拨扩建、新建校舍所必须的土地,将专款专用的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以保证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调查总结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调查采访,我对农村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 中国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农村孩子背上了书包,农村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一些上学难的问题并没有彻底地根除,旧问题的残留遇上教育的改革,一些问题似乎更突出的表现出来了,只是形式不同于以往。“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农村人数占绝大数比例,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来他们会是新一代的社会文盲。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太发达,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矛盾,中国教育体制仍需继续完善。教育的步调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否则在这个充斥着物质利益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极易空虚。加大教育的力度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农村拥有中国绝大数人口,农村教育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如果农村教育滞后,农村经济就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将成为农村的一个怪圈,农村人被围困在里面,中国也不会很好的发展。

六、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

1、对象:在以下地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

2、范围: 河南省濮阳市濮城镇及周边的村庄

七、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采访记录法

(一)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按照家长学历的情况,不同层次的发放100份,不同阶段的学生发放100份,收回调查问卷190份。根据调查问卷的情况认真分析问题。

(二)采访不同学历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及学生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7

一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现有在校学生2050人, 97%的学生来自农村, 经问卷调查显示, 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达1538人, 占在校生的75%, 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1030人, 占在校生的50.2%, “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 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 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其现状分析如下:

1. 父母关爱缺乏, 心理健康失衡

在调查中发现, 尽管有82.1%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 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 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 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 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 对孩子缺少关爱, 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形成了人格扭曲的隐患, 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 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 情绪异常, 难于沟通, 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了隔膜感。

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监护行为浅层化

调查显示, 有73.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 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 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 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 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 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 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 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 更显力不从心。在调查“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学生”的状况时, 有83.7%的人认为教育管理吃力, 有16%的人认为“无所谓, 基本不管”。从调查来看, 由于监护不力, 九年义务教育也难以保证。据统计, “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留守学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14周岁“留守学生”的在校率仅为88%。

3.“真空时段”, 自我监护, 学生道德失范

调查显示, 有50.9%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 这部分孩子交由亲友监管, 甚至由孩子自我监管, 亲友自觉不好管, 甚至不管, 孩子自控能力较差, 每到节假日, 成了“家庭管不好, 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 于是学习成绩下滑, 有的道德品质沦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 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学生”成绩极差, 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 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 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4.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有效管理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 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 由于“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 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 在学校欺骗老师, 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及委托的监护人, 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 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作为工作在教育前线的一名教师, 心中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时刻担忧着, 惟恐哪位学生因“心灵寂寞”而性格变异、学业荒废, 误入歧途。所以在工作中尽心尽力, 想方设法给予学生以“心灵鸡汤”。总结多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 班级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如下:

1. 创建新的班级机制, 管住“留守学生”

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 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 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 成为孩子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的职责是:定时与“留守学生”谈心, 交流感情, 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整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 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 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2. 建立应急机制, 关爱“留守学生”

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 (监护人) →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 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 让孩子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 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 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 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 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 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 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3. 用爱激励学生

“留守学生”多数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 对孩子的爱理解得不够全面, 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 一切护着孩子, 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 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 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 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教育孩子明辨是非, 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 使孩子心情愉快, 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才是一种真爱。

4. 指导学生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 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 留守学生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 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 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 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泛滥, 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 把广东的一名男孩都引来了, 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 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 幸好学校及时发现, 与他的家人联系, 才避免了一些意外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梁某, 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就外出打工, 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 进入初中就偷扒, 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结伴, 不思学习, 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 结果走出校园没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 关心学生、学生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 要帮助引导学生慎重交友, 为了学生, 使之健康成长, 我们要向孟母学习, 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5. 重视与家长的合作教育

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 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 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时捎寄些衣物、食品, 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 可让其发挥起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6. 注重教育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要多做换位思考, 决不能简单行事, 动不动就暴打、臭骂, 不让学生讲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 让学生口服心不服, 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 甚至形成逆反心理, 在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 长此以往, 影响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 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 孩子犯了错误, 怕伤孩子感情, 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就完事, 长此以往就滋长了孩子的坏毛病, 最后无法管教, 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 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既堵又疏, 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 我们应教育学生正视现实, 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 放下心理包袱, 不自卑、不气馁, 努力学习, 回报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8

一、现状分析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置,是金昌市的计划单列镇,甘肃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第一工业大镇。全镇辖12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966人,其中农业人口18676人,城镇化率达67%。2011年,河西堡镇率先完成了教育资源整合任务,在镇区建成了三所小学,承担全镇小学阶段教育任务。我校(河西堡第三小学,前身为河西堡中心小学)主要承担居镇区较远的8个行政村的小学教育任务。学校共有学生617人,留守儿童57人,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中,54%的孩子每周与父母联系(或见面)一次,46%的孩子与见面的时间在一月以上。由于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20%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0%的留守儿童由学校监护,周末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三)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四)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五)家庭教育情况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二)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当,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关爱

一是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农村组织,应该层层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来分管这件事,应把它作为农村工作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特别是要重视对村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指导,为孩子们办实事,每年不仅要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更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如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文娱活动、表彰等。

二是作为媒体来说不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过份夸大渲染,应该多放在对各级政府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和措施落实的监督宣传上,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要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中正面典型的宣传,用榜样来引导监护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引导孩子自觉成才。

三是社会各机构应该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公、检、法、团、妇联、文明办、未保办、广播电视宣传、社会活动中心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开设相关的讲座,指导监护人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科学育儿知识等教育保护好孩子,并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四是发挥各乡(镇)、村退休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等“五老”的指导和教育作用,对所处地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及时指导。

(二)家庭配合

首先,监护人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办法,特别是心理疏导的办法,多听、多看有关的知识,多参加一些学校和妇联等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知识、技巧。

其次,监护人应该主动与学校多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等状况。

再次,发挥孩子父母的亲情教育作用,要多与孩子的家长多联系,让孩子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共同教育好孩子。

(三)学校攻坚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孩子应尽力承担起关爱和教育的重任,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新问题,学校应该做出相关的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全面调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状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措施到位。

二是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在目前学校已广泛培训心理教师的情况下,设立“阳光小屋”等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减轻心理教师的工作量和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心理教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的大型心理咨询专题活动,并进行课题研究。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教育,帮助他们知法、守法、用法。

三是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如“把家教送进村”“回乡家长学校”等形式。

四是逢节假日在校内或与村委、鄉(镇)街道、社区共同开展一些活动,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愉悦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五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寄宿生的生活条件,运用好国家对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款,规范寄宿生宿舍、食堂的管理,营造家的温馨,给他们创造一个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学得悦心的环境。

上一篇:托福听力备考常见问题下一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宣传类题目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