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板书”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的板书”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共8篇)

“美的板书”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篇1

我国的《语文课程堂标准》这样写道:“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因而,语文教学要把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的语文教育。

教师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个持续的、不断渗透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如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而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媒介,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整体。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也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的重要渠道。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指它要求语言准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能正确表现课文,反映教材,表达教师的教学意图;说它是艺术,是指它要求文字优美,形式生动,风格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既贯彻科学性的原则和方法,又通过形式的多样性来精心构思从而体现它的艺术性,那么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知识、以熏陶,使学生的情操高尚起来,产生对学习、对生活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追求。那么怎样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带来美感呢?

一、结构工整,富有文采

教学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以书面语言或符号语言进行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板书是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呈现,教学思路的流程和教法、学法的指导,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所以语文课的板书应力求在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有人形容板书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既闪闪发光,又匀称晶莹,是很恰当的。因而我们要尽力做到词语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形象直观,扣紧文题,文道统一,力争既醒目又悦目。如:

《枣核》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由几枚枣核引发对故乡的深切思恋,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把情节概括为要枣核、得枣核、种枣核、议枣核与课题《枣核》用短线连起来。而学生和主人公的感受可依次总结为用途蹊跷、如获至宝、寄托乡思、依恋故土;在文章艺术手法上则表现为设悬念、再设悬念、解悬念、深化中心,最后总结“枣核即代表了故乡故土”。这样抒情叙事线索明确,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突出了文章中心,展示了文章的艺术手法,高度凝练、结构工整的短语使整个板书达到了言简意丰的实效。

二、形式多变,变中求恒、变中求新

板书设计最忌千篇一律,平淡无奇。而是要根据所授内容的实际,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方法,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来刺激感官,调度学生的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焕然一新之感,令人回味无穷。如:

《听潮》这篇写景散文,主要通过抓住海上景物变化的特点,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落潮(海睡)、海潮初起(海醒)以及涨潮高峰(海怒)时三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海睡寂静温柔,海醒激动兴奋,海怒雄伟壮阔。此次板书的设计以五线谱的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突出了一个“听”字,借助“字符”所特有的含义展现了“宁静美”、“动态美”、“雄壮美”,同时也体现了散文中写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这一特点。

三、形象美观,激发兴趣 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着艺术美的魅力。板书的设计是否有这种魅力,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学板书千篇一律“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产生枯燥、呆板之感,如果能变换一下形式,学生就会有新奇感,就能保持求学的兴趣。如:

《苏州园林》一文作者通过对整个苏州园林的观察,概括出了苏州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在板书的设计上采用了扇形的图形,扇骨、主扇面、次扇面分明,体现了课文结构和说明顺序,设计形式上追求优美,体现了中国画的美学原理;同时将课文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巧妙地直观展现于美的形式之中,美的板书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四、色彩鲜明,唤起想象

在板书时使用不同的色彩,是充分利用了心理学上注意的选择性原理,充分体现板书设计的形象性原则,充分体现文章丰富的内涵,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板书的注意力,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突出文章主题。如: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奇特优美的现代诗,充满了梦幻般的神话色彩。因此板书设计时也努力突出这一情调,用星星、月亮、灯笼的形色来点缀出一个艺术化的板书,与诗歌教学氛围形成和谐统一,给学生以美的遐想和感受,留下深刻印象。文字构图分上下两部分:上为夜空,下为大地(用曲线表示,曲线暗喻前进的路途是曲折的,但光明就在前头,要执着追求)。天地相接用“联想”串起。最后板书的两句现代小诗意在诠释作者的时代境遇与追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板书运用了红、黄、白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板书应力求书写正确、工整、美观。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型,都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的板书”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篇2

一.在读上下功夫, 读写结合, 读出精彩, 读懂经典, 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语文教学中仍要重视并落实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听———听不准问题的重点, 说———不能准确表达内心感受, 读———阅读量小、范围窄、内容浅, 写———下笔无语、意枯词穷这样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和症结, 我认为最基础的方法是读:一是在课堂上读透文本, 读写结合, 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感触;二是在课外多读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不仅要读, 而且要读出情感, 读出韵味。古人讲:“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诗词、古文比重比较大, 经典篇目较多, 适合吟诵, 更要在读中体味, 读出精彩, 读懂经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读”的引导,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诵读等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味作者情感, 在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 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讲授《雨霖铃》时, 我通过让学生朗读、诵读、赛读及含情入景地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指点引导,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所抒发的离愁别绪, 感受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 把离情别绪的感受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 情随景生, 景随情移, 情景交融, 感人至深。

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让学生延伸写作。

有学生写道:柳, 依然在风中摇曳, 柔软的枝条将那抹浓绿沾染了浓浓的风情, 千万场离别, 千万场眷恋与不舍, 折折生生的枝条, 忘记了初衷, 忘记了该怎样思念, 只留下静静的流水遇浮萍。蝉, 肆意地哀鸣, 壳已褪去, 雨停了, 风止了, 脸庞的泪水如何停, 心中的思念如何收……

还有学生写道:踉跄而行, 曾经的杨柳岸, 曾经的执手相携, 轻轻地呼唤沉睡的旧梦, 轻轻地扬起梦中的身影……酒意未散, 我伸手去追, 却发现你已离我远去;挥手告别, 我奋起去追, 却发现你只留下对我深深的爱意;抬头云起, 低头花落, 晓风擦干面庞的泪痕, 残月融化不了心中那片离别的愁云, 只听见, 雨中绵绵密密的风铃声……

通过反复阅读, 加之个性化解读, 学生既体会了这首词的语言之妙、境界之美、感情之深, 又感受了婉约派的词风。

再如李白的《蜀道难》, 在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诵读中, 学生深深地被李白在这首泼墨大写意中的丰富、神奇的想象所打动, 感受到了古时蜀道之雄奇、峥嵘、逶迤、崎岖、险峻的面貌, 尽情徜徉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中。

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 引导、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新课程》对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是:“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这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作为语文教师,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名家名著, 介绍这些著作或作者在人类文化、哲学、思想领域的贡献与地位。教师以生动浅近的语言介绍并加鼓励, 让学生心里除影视明星、球星之外, 更升起几颗璀璨的学术明星、思想明星、文学明星。

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后, 为激发和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我向学生推介: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一曲《枉凝眉》, 一段传奇情, 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孤高自许, 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多愁善感, 见花掉泪, 对月伤心。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 身单力薄的黛玉又将如何面对其中的尔虞我诈, 险恶用心, 曾经的那段“木石前盟”?如今是否依旧?“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昔日葬花人带着怎样的恨, 魂断大观园?这些都需要我们借助原著, 细心品味其中的滋与味。

二.注重创设情境, 设身处地, 体验文本

语文是最贴近人们生活与交际的, 语文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要注意适当地创设情境, 发挥语文生活化、社会化的特性,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设身处地中、在身临其境中、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 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生活。在充分的体验中、在逼真的情境中感悟、思考、陶冶、升华, 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设导演张艺谋要在同学们中海选演员, 要求即兴表演完璧归赵这一段, 请同学们思考设计台词、动作, 可以邀请助手。这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感受到“生活即语文”的真谛, 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蔺相如当时所处的环境、氛围和他的心情、态度、精神, 对用语言恰当地再塑蔺相如的言谈举止、形容相貌有了深入的思考,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斟酌推敲的能力。

在讲授《苏武传》时, 我抓住文本中对恶劣环境的描写, 创设情境:朔风凛冽, 冷月高挂, 胡笳幽怨, 孤冢相伴, 大漠飞雪, 地窖冰冷, 他将满口的毡毛与草皮一起咽下, 在威逼利诱前愤然拒绝, 请以“感动中国”的形式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学生写道:挥一挥羊鞭, 锦帽貂裘, 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 矮纸斜行, 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他用睿智书写着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用勇气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 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 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

三.巧借新兴媒体, 化难为易, 投石激浪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标准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 在当前的形势下, 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 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 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也不能越俎代庖, 完全依靠于它, 而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我播放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和主题曲:滚滚长江向东流去, 激起千万朵浪花,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 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一股豪迈之情, 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 体会作者年华已逝、功业不就的感慨。

正是由于多媒体具有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 让学生短时间内理解抽象事物,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感场上, 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升自我, 打造魅力

在新课改下, 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应是“有源头”的“活水”,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和语文教学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 促进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寻找自我完善的动力。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有一个经典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常言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作为教师, 如果只是读书、教书, 不借鉴他人优秀思想、教学经验、精彩教法, 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 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要多聆听、借鉴优秀教师尤其是名师的教学, 在领略他们课堂风采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 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要不断加强个人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 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得到学生更多的敬重, 也才能更好地履行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摘要: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生活即语文。唯有读写并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才能让学生读懂读透文本, 并且进入文本, 与作者感同身受, 同时走出文本, 增长情感体验, 增长文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示范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 教师需要不断在教与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文本,情境,多媒体,教法

参考文献

浅析高中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篇3

关键词:兴趣;阅读;师生互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48-01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方面。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驾驶技术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走出课本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1、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

2、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小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滥竽充数》历史故事《将相和》,小说《卖完柴的小女孩》、《三顾茅庐》,童话《狐狸和乌邪》、《公鸡的脸红了》……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想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让作文亮起来 篇4

——谈考场作文的“包装”

在考场作文中,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而表现形式也不可轻视。有些应试作文题材一般,可是经过作者巧手“包装”,就变得新颖闪亮,使人耳目一新,从而提高作文的档次。那么,用怎样的“新瓶”来装“陈酒”呢?笔者在多年的创新作文教学中,归纳出比较新颖别致的“包装”方法有:雕题目、加题记、改体裁、分片断、列标题、变形式、换人称等。

一、雕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在下笔作文前首先要不遗余力的雕刻斟酌文章的标题。例如以“关爱”为话题的文章,如果用《我和爸爸》、《难忘的一件事》作题目就显得平淡,若换成抒情性的题目《父爱如山》、《不灭的烛光》、《宽容使快乐常青》等,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因而同学们在下笔作文前,一定要仔细雕凿文章标题。

二、加题记

在题目之下,正文之前,写一段富有哲理或情趣的话,可以自拟,也可以用名言警句,但不宜过长,它可以解释题目,或提示下文,或说明写作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使阅卷者一下子明白作者的意

图。如《宽容使快乐常青》一文的题记:“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远了、近了、亲了、疏了。每个人如大海行舟,不免有磕磕碰碰,但是一个宽容的微笑足以改变一切。”这一题记以哲理性的抒情阐述了宽容的意义,提升了本文的主旨。

三、改体裁

在中考作文中,多数以记叙文为主。改体裁主要是指用书信体、日记体、戏剧体、童话体等体裁形式来写记叙文。虽然体裁变了,但主体部分仍是记叙文,使人感到亲切、新颖。例如《奇特的光》一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激光自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特征,集书信体、童话体于一身;再如《天使人间行》采用戏剧形式,以天使分别在家属楼、医院、公园等三处寻访的见闻体察到人间亲情的珍贵。

四、分片断

写数人(数事),或写一人(一事)的几个方面,可以分几个片断来写。如《我的一家》,假设爸爸、妈妈和我,可以一个人写一个片断,片断与片断之间用“一”、“二”、“三”标明,另外加上开头和结尾。这样化整为零,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的记人叙事。当然,各个片断之间应是既独立,又有联系,前后照应的。

五、列标题 在分片断的基础上可以给每个片断拟标题,不仅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如《记我的一次成功》,假如写我当小干部的经历和感受,若写三个片断,可以拟“播种”、“耕作”、“收获”为标题;若写四个片断,可以拟“苦”“辣”“酸”“甜”等。标题拟的好,不但能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会使文章层次分明,文意连通。

六、变形式

近年来,在“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影响下,许多人避开常见的三大文体而选择应用文,试图从作文的形式上突破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让作文与现有的数理知识、现代科技、影视艺术相融合,通过移花接木,融会文体。改变作文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几何证明式、病历式、简章式、实验报告式、访谈式等。例如有位同学以《班长的烦恼》为题,将要表达的内容装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习题:好朋友该不该管。已知:午自修时好朋友小华吵闹。求证:是否应该汇报班主任。证明的过程就是说理的过程,另外还有批改和订正两个步骤。小作者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完全放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显得新颖别致。

七、换人称

把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作文改成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表达真挚感情。例如《敬礼,老师》,用第二人称“您”来代替第三人称“她”,进一步表现了好老师“您”的浓浓的爱生之情,一个普通学生“我”的尊师之情。

《让语言亮起来》作文教学教案 篇5

青中中学 项晓红

教学目标:

学习通过运用充满活力的词语、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灵活的句式使语言亮丽的方法。

教学设想:

1.通过对学生习作的修改使学生领悟使语言亮丽的方法

2.学中使用的示例和修改材料来源于学生习作

3.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直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祖国的语言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大山的威武,有高原的粗犷,有江南的温柔,有水乡的秀雅。祖国的语言是一眼永不枯竭的甘泉,可浇灌祖祖辈辈不息的生机;祖国的语言是一片永不休止的音符,可谱出的动人乐章!如何使我们的作文不再苍白无力,而是鲜活灵动,富有感染力呢?首先应该进行语言训练 。

二.习作修改:

要求:请针对习作进行语言上的修改

提示:

“亮丽”语言的基本特征:1、具体可感 2、鲜明生动 3、富有情韵

三. 修改展示:

四. 小结:

小结一:合理选用形象的文字

要用新鲜的词语替换陈词滥调;

要用具有修饰性的词语;

词语使用要符合人物身份以及环境特点。

练习:

用“亮”词填空:

歌声委婉宁静,似溪流缓缓地( )干枯的心田。

它就这样反复地唱着,歌声( )在屋子里,( )着我的心灵,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修改语段中表现力不强的词语:

我戴上崭新的暖和的手套上学去了。这时,太阳升起来了,把耀眼的阳光照射在手套上,发出无穷无尽的金光,这金光象征着那金子般伟大的母爱!

小结二

巧妙应用多种修辞手法

“一篇记叙文中,能有几个甚至一个精彩恰当的比喻就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甚而至于使文章通篇显示出夺目的光彩。

1、精妙比喻可入诗

示例:

幸福是一只淘气的小鸟,当你苦苦地寻觅或守望她时,殊不知她就悄悄栖落在你肩头,只是由于你的左顾右盼而忽视了她的存在。(比喻)

练习:

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对语句进行仿写:

热情是人生的太阳,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热情是 ;

热情是 ;

热情是 。

2、借得佳句成华章

示例:

我向往幽闲,我喜欢清纯,我心仪静谧,我追寻祥和…

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幽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般)清纯,我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那片)静谧,我追寻(“低头弄莲子”的那股)祥和…

练习:

她千姿百态 ,或含苞欲放,或敞怀盛开,或玉洁冰清,或粉妆脱俗。是啊,夏荷不仅有“ ”的美好姿态,更有“

” 的高洁品性。

3、排比铺陈增气势

示例:

总有一天,我要再次背行囊,和你一起出发,看没有看过的山,走没有走过的水,挥霍没有挥霍完的青春,完成永远无法完成的纪念。

练习

根据下列句子的格式、修辞和境界,填入合适的语句:

悬崖上的树,风来摇过,雷来轰过, , ;紫岚抚过,彩虹拥过, , 。你泰然自若,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

提示: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使用那种修辞手法,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情感和主题的需要去灵活选择修辞手法。

习作片段修改

运用修辞对下列语段进行修改:

原来她为了不让旁边飞驰而过的自行车撞,才猛力推了我一把。我顿时傻了,一着急就不知所措了,当他想安慰我时,我已经泪流满面。

小结三

灵活使用多变的句式

汉语语式千变万化,要学会灵活使用。或分或合,或添或减,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1、扩展语句增内涵

在主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富有内涵的修饰成分,使句子的意义变得具体而生动。

示例:

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鸣叫。

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的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的鸣叫。

2、短句使用去冗繁

短句,特别是四字格的语言形式有一种流动感,和谐优美,节奏分明。

示例:

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动;两岸绿柳成荫,倒映水中;水面一群鸭子,逆流而上;远处一只鱼船,停泊岸边。

练习

我喜欢静幽,总斜倚着树干,思索友人的深情。

我喜欢(红彤彤的枫叶旋在风里的)静幽,总(在晚霞中)斜倚着树干,(挟一片枫叶遮住眼睛,)思索友人的(脉脉)深情。

练习:

对下列语段短句或“四字格”短语进行修改:

我们班会说话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总是声手舞足蹈、声嘶力竭地和别人争论;第二种人总爱挤成一窝地随口神侃,谈古论今;第三种人爱用联珠妙语专门和别人搞笑。

修改后:

我们班会说话的有三种人: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声嘶力竭,据理力争,这是第一种;几人一窝,天南海北,谈古论今,随口神侃,这是第二种;故作愚笨,实则聪颖,妙语联珠,专门搞笑,这是第三种。

五、总结

“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笔下文采飞扬,必须广采博学增加语言积累:向生活学习,向美文学习,多做课外摘抄,多记诵诗词歌赋。

六、教学赠言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用于考试作文,该是“言之无文,难得高分。” 那些语言平淡,索然寡味,瘦得难看,像个“瘪三”的文章,理所当然的被打入低档。看那些考场佳作,总是文采飞扬,摇曳多姿,人见人爱。

亲爱的同学们,让你那饱含感情的笔,流淌出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亮丽语言来。

l

二年级下册语文北京亮起来了 篇6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更多地了解北京,从而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金碧辉煌、雄伟”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通过对北京的了解,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方古都,还记得我们上册书中读到的红墙、黄瓦,读到的京剧、茶馆,读到的胡同、四合院吗?它的庄严,它的神圣,它的神秘,它的内涵……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吸引了中外读者。北京是个老人,也是个新生儿,它在前进,它在描绘着新的宏伟蓝图,它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它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

在《北京亮起来了》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川流的汽车,绚丽的广告、明亮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这“亮” 不仅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而且还指北京已成为了一颗东方明珠。

课文开头说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中间描绘了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夜晚的装点,让人感到北京是一座“不夜城”,有着浓郁的现 代气息。结尾用“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总结全文。教学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直观图片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抓住中心句,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言朗读,体会感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上学期已经学过《北京》一课,有的小朋友去北京旅游过,对北京已经有一些了解。

教学具准备: 美丽的北京图片 课时: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一)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有关北京的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说,老师概括描述《北京》一课的内容)

(二)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北京景点的资料、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介绍?(学生上台展示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三)白天的北京很美,夜晚的北京更美!让我们一块去看看北京的夜景吧!(出示北京夜景图片或课件)看,夜晚的北京多美!

(四)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词语读连贯,句 子读通顺,觉得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在小组内认读生字词。

(三)用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四)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或长句子反复练习读一读。

(五)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三、指导写字

(一)指导写正确

“烁”右边的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比。“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

(二)指导写美观

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单:下横要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挺直,以支掌全字。

夺:撇捺要左右舒展,将下边的“寸”字盖住。

雄:左短右长,中间单立人的竖要长。

(三)学生书写

教学反思:

日期: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细读课文

(一)学生再细细地读一读,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选择,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各种北京夜景的图片)在学习过程中重点体会和理解以下词句:

1.夜幕降临

2.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通过读课文和看图片来感受)3.华灯高照

4.像银河从天而降(感受动态美)5.金碧辉煌

6.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感受立体美)

7.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体会灯的种类多,感受静态美)8.焕然一新

9.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体会北京的变化)

(三)每段理解结束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

二、背诵课文

(一)同学们读得真好啊!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夜晚的北京实在是美!老师也喜欢夜晚的北京,还把这篇课文背了下来。同学们想听一听吗?(出示有关图片,老师配乐背诵课文)

(二)你能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吗?自由练习背诵。谁愿意来背一背?老师也为他配上音乐和图片。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三、布置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收集有关北京的旅游景点或有名的建筑资料、图片等。

四、总结全文

师: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胡同、四合院。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啊!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再见了,古老的北京,再见了,年轻的北京,我们祝愿你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祝愿你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来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环形路上

商业街上 天安门城楼

街道上

故宫

广场四周

夜 城 设计说明:

1.将课题中的“亮”字用黄色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课文的要点。然后围绕要点有目的的读课文。

2.以“亮”字为点,辐射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罗列地名让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一目了然。

3.最后“不夜城”的出现不仅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是做到与课题前后呼应,更加深化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反思:

北京亮起来了课堂教学反思 篇7

时值三月,我校又迎来了教研中心的视导工作,在教师会上,副校长石丽君总结视导情况时,用时下最流行的一首歌名结束了总结,其名为”有一种爱叫放手”。听到这里,不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视导课,这次我讲授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十二课《北京亮起来了》的第二课时,课后教研员王虹老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细致的评析,在某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提出了更好的建议,也让我对于课堂上“放手”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课堂上,教学环节的实施要学会真正的放手

我们的课堂总是在提倡“让孩子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亦或“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这一点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往往会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

就说说我的课吧,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后,就要进行本节课的第一次总读全文,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太阳的光芒渐渐退去,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什么样了?”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让孩子们使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回答,即: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 )。孩子们看到我的提示,自然就会说出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样的设计让我认为很直接,很明快,一下子可以切入到文章的主线,然后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交流,总体感觉很流畅!课后,针对这一环节王老师和我进行了探讨,她说:“为什么要出示第一自然段回答那个问题?你给了他们一个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多好呀!可你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填空来回答,为什么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感受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的确!这个环节的设计说道底对谁最有利?当然是我!在出示第一自然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准确”的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然后再从这个“准确的答案”入手,开始全篇课文的学习,这个过程正在“准确无误”的实施我的教案,是我在牵着学生们跟我走。如果不出示第一自然段,孩子们会怎样说呢?于是,当我课后再次把这个问题作为讨论题在全班出示时,得到的回答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有的说变成了不夜城;有的说变成了彩虹的世界;有的说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世界等等,这样的结果让我重新对这个环节进行了设计: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时,“放手”让学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适时的“收手”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了什么样的词句来说夜幕下的北京城?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再学再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放手让孩子们学习;放手让孩子们想象;放手让孩子们回答问题,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爱!

反思二: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要学会放手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理解起来很困难的词语,如夜幕降临、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犹如等等,可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信息技术片不能取代文字的描述,适度的使用图片、适时的使用图片也就尤为重要了,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适时适度的使用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在这篇课文中理解“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这句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句,想象一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什么样?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说的同时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更大的调动,然后再出示一张天安门夜景的图片帮助理解“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两个词,在孩子们看到图片的吃惊之余也感受到了天安门夜景的美丽,然后再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这样一种“从先读文――信息技术的`使用――再回到文中”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理解难于感知的问题。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教研中心和校领导的肯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帮助理解课文的,而不是主要理解课文的手段。我们在备课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感觉这儿需要出图片,那儿也需要出图片,好像没有课件的支持我们的课很难进行下去,孩子们好像哪儿哪儿都不明白不理解,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时也要学会放手,放手丢掉帮助不大的图片;放手舍弃重热闹轻意义的动画,适时适度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课堂教学。

“美的板书”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篇8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北京亮起来了》第一课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北京亮起来了》第一课时说课稿1

一、说目标

1、教材分析:《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组的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紧扣“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这一单元主题,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文语言非常优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让课文增色不少,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

2、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幕”、“临”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北京夜晚的美景,产生对北京的热爱向往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创设愉悦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北京”引导学生欣赏,谈话过渡,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课本,读一读这篇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不认识的字立刻请教拼音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1)学生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2)请小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大家读。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不带拼音的生字。

会读的小朋友请大声地读出来;(不会读的小朋友也跟着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学生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北京夜景的美丽,指导赏读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夜晚的北京的?

2.学生默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每一节用一句话说说主要意思。

4.交流反馈,集体评议。

5.播放课件“不夜城──北京”。

6.请学生用横线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7.相机欣赏有关课件,指导感悟、赏读文中好词佳句。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测读,组词。

2.指导记忆方法

①形近字记忆法

②熟字加偏旁部首法

③读一读生字、新词

3、重点指导写“辉、煌”两个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课后反思

1、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借助生动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3、在学生字和读课文时形式比较多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

4、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积累优美词句的时间太少。教学设计还有待完善,教师还应更加激情饱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还请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二年级语文《北京亮起来了》第一课时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次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科书以专题为组织单元,专题设计了八个专题,本文选自第三专题。紧扣“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这一单元主题,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等不同的场景,自理兴建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让课文正色不少,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看图片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科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2)读文,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

3、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会生字、积累词语,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4、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教具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再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的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借助生动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住过的热爱之情。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六个环节:

(一)赏图引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他是一座世界文明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现在让我们一同欣赏北京的风光。

2、播放背景风光图。问:欣赏完北京风光,你想说什么呢?

3、学生谈感受。

4、谈话过度

多美的景色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北京白天的风光,你们想进一步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的课文。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观看远教资源课件,直观感受北京风光的美。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北京的夜晚是怎样的?课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述。

2、配乐播放北京夜景图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小朋友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吧!你们看

3、你们感受到北京夜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指名回答)

4、作者感受到的美是否跟我们一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后标自然段序号。

(设计意图:观看北京夜景图,让北京亮丽的夜景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并在此基础上谈感受,为学好课文垫。)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

2、去掉拼音检查会人情况。(齐读开火车读)

3、齐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意思。

4、做词语搭桥游戏:男女同学比赛接龙读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地认读生字新生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辉煌)齐读,组词,练习说话。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指名说)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跟书空练写。

4、播放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5、评价学生写字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愉快的音乐中书写生字,可以消除听课的疲劳,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写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加深巩固,为下节课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北京亮起来了

ml nshu huīhu ng duzhu ng wěi

幕临 烁 辉 煌夺 幢伟

y u hu n fǔ xu nf n b ngōng

上一篇:16医疗合作协议书下一篇:近十年高考全国卷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