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论文-封面(精选6篇)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为保证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必须根据当前材料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及苏州大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首先,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材料化学教材出版, 但这些教材还不像其他基础化学课程一样有一个统一的内容, 不同的材料化学教材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席慧智等主编的《材料化学导论》[2], 其内容包括材料高温化学、金属的相变和析出、材料电化学、材料表面化学、材料激发化学、硅酸盐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等;唐小真等主编的《材料化学导论》[3]则包括材料化学的理论基础、材料结构的表征、材料制备化学、材料的结构与物理性能、新型结构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等;其他教材都是以材料的制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种材料为主要内容进行编排的, 但其基础理论部分的侧重点却不同。朱光明等主编的《材料化学》[4]是以化学热力学、相图、溶液与固溶体等一些物理化学课程中讲述的内容为基础理论部分侧重点, 李奇等主编的《材料化学》是以晶体学基础为基础理论部分侧重点, 而在曾兆华等主编的《材料化学》和杨兴钰主编的《材料化学导论》中都含有化学热力学和晶体学基础理论知识。
其次, 材料化学课程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 与材料化学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结构表征、材料物理 (性能) 等课程。后续将开设材料加工、复合材料等专业必修课程。因此, 材料化学在内容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与其他课不产生重复和冲突, 还要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
最后, 通过比较, 我们选择了席慧智等主编的《材料化学导论》作为教材, 并以唐小真等主编的《材料化学导论》作为辅助教材。考虑到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间只有36学时, 我们选择了材料高温化学、材料电化学、材料激发化学、硅酸盐材料化学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 为了满足学生对材料化学领域里出现的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求知欲望, 不仅增加了材料制备化学一章, 而且还在相应的章节中增加新内容。例如, 在材料电化学一章增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内容;在材料激发化学一章增加光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和等离子发光材料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使用
材料化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多, 概念较难理解。为提高课堂效率, 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 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主动地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整个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材料化学教学中, 从灌输知识的讲授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讲授转变,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应认真备课, 根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设疑, 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解答问题。例如, 在第一章区域精炼教学中, 利用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知识来回答固溶体和液体两相的平衡条件, 让学生自己从成分的不均匀性来理解偏析出函数的概念和区域精炼的方法。通过设疑、解疑和释疑过程,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使教学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完成。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 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 更有趣。多媒体能将文字、图片和动画等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化学中的教学难点。笔者从2006年起, 按照教学内容制作了电子课件, 并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和修改。2010年, 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材料化学课程建设网页, 并把电子教案、课件和教学录像等资料放到网站上, 方便学生复习与交流。然而, 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 不能把课件当成教案照本宣科, 更不能因为有了课件就使讲课节奏超越学生的思维节奏, 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否则, 无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 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创新意识。材料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基础学科,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还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应适当引入一些实践知识和当前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回答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 会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 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对新知识的追求。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往往过于被动, 往往满足于老师所灌输的知识, 没有追求教材以外的知识的欲望与激情。为打破这一弊端,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让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文献查阅, 同样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另外, 也可以把讲台留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材料电化学一章讲授完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后, 将增加的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因为这些内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学生很愿意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报告, 最后利用整理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学生讲解, 教师点评, 同学讨论, 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考试方式的合理调整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试卷考试为主, 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不上课, 不复习, 考试靠死记硬背, 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所周知, 考试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但没有考试, 学生就没有压力, 所学知识就不能消化巩固。材料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要使学生对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不仅要考核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要考核学生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材料化学课程考核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平时成绩, 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上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的情况;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包括学生按要求查阅文献、制作课件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上的演讲情况;三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试卷的内容偏重于学生能力的考核, 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占40%, 应用分析题占40%, 综合题占20%。
参考文献
[1]朱光明.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及其与材料科学的关系[J].大学化学, 2004, (6) .
[2]席慧智, 邓启刚, 刘爱东.材料化学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2001.
[3]唐小真.材料化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关键词:光伏电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方式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严重不足。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社会的肯定,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使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具有竞争力,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一直追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学生如何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这一问题,结合常州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高校生源特点,以及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化特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实现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有效融合。在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创建以“二八定律安排课内课外时间与内容分布的完整教学过程、二八定律控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导课堂比率的互动教学方法、二八定律分配教学资源的现代教学手段、二八定律划分课程成绩考核比率的全程考核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以“主动型课堂”为特色的“二八式”课程教学新模式。
二、“二八式”的完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授课的45分钟内,或者一门课程的四、五十个课时全部由老师讲授,而应将45分钟的课堂按二八定律分为20%的时间由老师讲授,80%的时间由学生演讲与讨论,并且将45分钟课堂拓展为课内和课外两个过程,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花的时间只是完整教学过程的20%,课外所学的知识与花的时间为这个教学过程的80%。
课内采用“二八式”互动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效率。整个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安排2至3节课,老师占用课内20%的教学时间,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等措施,对每一个专题的知识体系框架、技术原理进行摘要式的讲授与呈现,并对下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布置。课内余下80%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专题内容,将课外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与学习内容通过PPT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并展开讨论,教师只是一个记录员与成绩评定人员,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主动型课堂”。
课外,老师布置的专题内容,采用“二八式”的现代教学手段,迎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化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养成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教材,8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图书馆、网络、论坛等课外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展现的PPT不会重复,而且凸显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反映了学习过程的态度与效果,迎合了“90后”的张扬个性与网络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二八式”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上,形成学生主导课堂,占用80%课内时间,讲授80%教学内容,教师是裁判为特点的“二八式”互动教学方法。
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课程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专题教学,每一专题内容,老师利用课内20%的教学时间,讲授20%的专题内容,讲授一些启发式、概述性的、摘要式的专题内容,并对下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布置。课内余下80%的教学时间,学生将在课外学习过程根据老师布置的专题内容,搜集的资料与学习内容通过PPT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并展开讨论,学生演讲与讨论的学习内容将占据整个专题教学内容的80%,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主动型课堂”。
四、“二八式”的现代教学手段
光伏技术这种新兴行业,技术更新非常快,教材上的知识与技术远落后于产业领域,要想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必须快速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采用“二八式”的现代教学手段,实现2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教材,80%的学习资料与内容可来源于图书馆、网络、论坛等课外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展现PPT,凸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及反映学习过程的态度与效果。这种教学手段符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迎合了“90后”的张扬个性与网络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专业综合技能。
五、“二八式”的全程考核方式
高等教学应该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过程影响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工作能力、工作行为,而非专业课、专业知识。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方式也应该注重能力考核,而非文字记忆与解题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PPT演讲与讨论过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学习行为与能力。教师做好每一个记录,并评定每一堂课程的学生成绩。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20%来源于期末考试试卷,80%来源于课堂上的PPT演讲与成绩讨论。这种“二八式”的全程考核方式,能更合理地反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采用“二八式”课程教学新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主动型课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综合技能,促进课程知识体系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2]杜卫,陈恒.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3]熊超,肖进,朱锡芳.基于地域产业特色引导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光电子产业引导常州工学院光电专业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新课程,2016(3).
——功能材料的发展方向
通过一周紧张而又充实的导论课的学习,我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材料领域里各个专业的方向。材料,一个通俗的解释就是,可以用来制造有用的构件、器件或物品等的物质。看似一个短短的解释,它却是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小的方面来说,买衣服的时候我们要仔细看看衣服的质料;身上戴的饰品的材质也是身份的象征。从大的方面来说,火箭升空,潜艇入水,各种军事武器等等,都离不开材料的加工制备。在20世纪人们就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信息和能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材料是确确实实就在我们眼前的东西,所以说材料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以材料、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还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和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老师主要讲了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功能材料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就是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电、磁、光、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国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85%,所以世界各国也都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功能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功能材料、复合功能材料等。功能材料已不再是原来的单纯利用原材料,或者凭经验和技术改进和制造材料,或者设计材料的成分和性能,而是已经向设计新材料的阶段迈进。它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先导、基石和支撑,有着十分广阔和诱人的市场前景。
磁性材料就是很好的例子。磁性材料具有能量转换、存储或改变能量状态的功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近年来,磁性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一些新型的磁性材料更受重视,并正在走向实用。如稀土永磁材料、室温磁制冷材料、新型的多层膜磁记录材料、有机铁磁材料、准晶、非晶材料等等已成为近几年来磁性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全球磁性材料需求量每年以10%—25%速度增长。新型磁性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所以磁性材料是最活跃的材料领域之一。
其中,软磁材料的种类就很多,按材料的成分可以分为晶态、非晶态及纳米晶软磁材料等。而非晶态合金结构上的无序性,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软磁性功能。所以,非晶态软磁合金成为了非常热门的磁性材料。而且,非晶态合金与常用的其它晶态软磁材料(如硅钢片)相比,磁导率高,电阻大,损耗小。从长远来看,用非晶态合金替硅钢片制作变压器铁芯前景十分可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非晶态合金带的厚度要比硅钢片小很多,这将大大影响其实用性能。据报道,日本每年由于电器设备中的铁芯发热损失电量80亿度,若用非晶态合金代替硅钢片,可节省3/4。此外,非晶态合金的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比生产等量的硅钢片少80%左右。所以,非晶态合金作为软磁性材料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如温度对磁性的不稳定性影响比较大;作为电力设备铁芯使用时,不能制出很宽的薄板,批量生产成本高,饱和磁感应强度比硅钢低。
现在的磁制冷材料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磁制冷技术利用铁磁或顺磁物质在去磁化时发生这一磁卡效应来生成低温。冷冻技术已日益深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且在利用氟利昂制冷技术因污染环境即将被淘汰掉今天,开发新的磁制冷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磁制冷技术因磁致冷冻具有高效率、体积小、可靠性大的特点,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磁制冷的效率可达到逆卡诺循环的39%—60%,而气体压缩式制冷一般仅为5%—10%。而且,磁制冷装置结构紧凑、振动及噪音小。所以,磁制冷技术将可能代替传统的气体压缩式制冷,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节能环保制冷技术。我也相信磁制冷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造福人类。但是将来要解决问题也不能忽视,还要开发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磁体和磁场结构的设计,蓄冷和换热技术的改进,磁制冷装置的设计等等。
系部名称:中专部 专业班级:网络092班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崔甜
时佳璐
2011年12月19日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1 字体与版式设计概述 ……………………………………………………1.2 广告创意概述 …………………………………………………………… 1.3 字体版式与广告创意课程设计概述 …………………………………… 等
第2章XXXXXX …………………………………………………………
2.1 XXXXXX …………………………………………………………………… 2.1.1 XXXXXX ……………………………………………………………………… 2.1.2 XXXXXX ……………………………………………………………… 2.2 XXXXXX …………………………………………………………………… 2.2.1 XXXXXX ……………………………………………………………… 2.2.2 XXXXXX ……………………………………………………………… 等等
第3章XXXXXX ……………………………………………………………
等等
工程制图是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空间思维和三维想象能力, 并能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 在此基础上, 最终达到分析、检测和设计产品的能力。
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趋向主要在光电产品的分析、检测和设计方面, 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 熟练的阅图能力, 否则, 如果连图样都看不懂, 产品的分析和检测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 学生普遍反应这门课比较难学, 为此, 我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对本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经过多年的努力,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存在问题
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学时本来就偏少, 而受各学科方向课程规划总体学时压缩的影响, 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课程目前压缩到只有32学时, 而教学内容又很多, 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日见突出。
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工程制图,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而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 由于缺少生产实践机会, 缺乏机械方面的背景知识, 感性认识不够, 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足, 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因感到抽象、枯燥而丧失学习的热情。
课程中的虽然制图基础部分对制图标准有详细的介绍, 许多标准由于比较难记、繁琐, 因此到了后续相关课程设计和大四毕业设计时, 许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 因此导致很少有学生能绘制一幅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图纸, 常见的错误有:中心线缺失、粗细线不分、线型选择错误、尺寸标注不对或不规范、标准件画法错误、零件图和装配图表达不清等。
总之, 要在较少的时间内讲完大纲规定的内容, 还要锻炼学生的绘图、阅图、空间想象、计算机绘图能力难度可想而知。
2 对策及措施
2.1 修改教学大纲, 重组课程内容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 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增加了正投影规律、立体的三视图、组合体画法以及机件表达方法等内容的课时, 减少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Auto CAD等部分的学时。注重手工绘图和读图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和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2.2 探索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手段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过程中, 学生很难保持整节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实物模型作为工程制图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看得见, 摸得着, 带给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直观, 但实物模型本身难以动态的表现立体的构型过程, 因此, 我们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三维绘图软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维绘图软件绘出的具有立体感、形象感、动态感的图形,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空间形本, 建立空间概念。
2.3 自制构形模型, 训练空间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 而工程制图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体现形体的立体性, 有时会结合各种手势和动作, 来展示不同的构形方法, 但手势对学生来说, 还是感觉比较虚无, 因此, 我们通过三维构形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做到虚实结合。
构形设计就是给定一个或几个视图, 要求学生构造出不同的空间形体。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各方面知识不多, 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足, 因此学生很难凭空构造出各种形体, 为此, 要求学生用可塑性很强的橡皮泥作为辅助工具, 针对给定的视图, 捏造出各种形体, 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构建教学平台, 强调学练结合
由于课时所限, 课堂上教授的内容需要课后及时消化, 同时, 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更要求学生课后多学多练, 因此, 我们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网络课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网络课程中设置教学大纲、课件、作业, 单元自测, 模拟考试、答疑以及讨论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 进行自主学习, 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设计教学模块, 加强专业联系
作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机械模块课程群中的工程制图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 而课程群中的其他课程如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 在大二和大三才开设, 因此如何衔接这些内容相关的课程, 不至让前学的知识遗忘, 为此, 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一次工程制图知识竞赛;在后续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布置大型作业的方式, 对工程制图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的复习和巩固;在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中, 我们要求学生用手工和Auto CAD两种方式绘制减速箱的轴、齿轮、箱体等零件图, 并绘制减速箱装配图;总之,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 使制图和读图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 尽力做到工程制图学习不断线, 绘图、读图能力常训练。
3 结语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旨在根据本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 结合专业特点, 从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手段、思维、教学平台、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几届学生的实践情况看, 教改效果明显。这一教革体系思路正确、针对性强, 对其他非机械类专业, 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本文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 结合专业特点, 从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手段、思维、教学平台、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制图,教学,能力,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利平, 孟明辰.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 2005 (6) :156-159.
[2]石玲, 吕金丽.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 2006, 12 (5) :154-158.
[3]郭颖.如何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J].制造业自动化, 2011, 33 (4) :55-56.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0 引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是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它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开拓专业视野和形成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该课程开设历史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被普遍认同和推崇的教学方法。因此,针对该课程展开深入的教学教法研究,对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无疑都大有裨益。文章结合本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和研究。
1 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现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在高校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开课时间一般设在主要专业课之前。该课程范围涵盖本专业全貌,包括取水工程、给水厂、污水厂、建排及管网各个专业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学科全局的高度,对学科全貌充分认识与把握,以期做到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运用和推广能力。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给排水工程的专业范畴,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工程方法,掌握各个方向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能应用给排水的理论和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2 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内容宽泛粗浅,缺乏实践性
从目前看来,该门课程作为一门引论性质的课程,课本所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内容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给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水工程施工与经济等[1],内容庞杂粗浅,且书本概述性文字偏多,缺少实践性的内容作为支撑,课时紧,很多只能点到为止。
2.2 任课教师工程经验不足
鉴于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要配备对给排水工程有深刻认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课。榆林学院的实际情况是,代课老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程经验,极个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们往往还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概论”课程通常由经验不丰富的年轻教师承担,在讲述工程实例时就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
2.3 定位不准确,考核方式过于传统简单
就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往往被定为考查课,课程知识点散而多,抽象难理解,教学效果不佳。而其考核方式大多采取开卷的形式,有些甚至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
2.4 学生态度不端正
因为课程定位为考查课,学生重视度不够,认定不会挂科,自然上课效率不高,疏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只盼望考试时“毕其功于一役”。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丰富教材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目前,我校采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 李圭白、蒋展鹏等编,2010年 3月第二版) 作为给排水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课程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覆盖了我们整个专业范围,但与我们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调整教学重点。
3.2 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认识实习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根据教学内容的划分,可以将认识实习融合该课程一起进行教学,主要是通过每学习完一个版块的知识后,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参观实习,一方面可以将课本上所描述的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完成了认识实习的任务[2]。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创新
针对这门概论课的特点以及不断被压缩的课时而言,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根粉笔”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满足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优点在于图文并茂,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量穿插工程实例、施工现场的照片、图片、动画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了抽象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3]。例如给水厂、污水厂工艺处理流程,就可以用Flash动画展示出来,清晰直观,容易理解。同时,善于采取一些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比如认识实习完后,会专门组织一节讨论课,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和学到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4 设计职业规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要通过授课前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以及在学习每一个版块时,都能够和以后可能从事的职业一一对号入座,这样让学生有一种每节课都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这样就会积极去对待,用这样谨慎的态度学习完整门课程。
3.5 丰富考核内容
对于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试卷考核,而是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习效果和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比如说平时成绩的考核:作业+讨论课+出勤率,其中讨论课就是一个很好地展示平台,在这期间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可以考虑奖励分数。同时,对于开卷考试模式,建议将考核重点放在高校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上。
4 结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是给排水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入门课,肩负着专业教育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专业技术学习阶段的任务。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改进:充实教材内容,加强实践性;将教学和认识实习紧密结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职业规划,加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调动积极性;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圭白,蒋展鹏,范瑾初,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魏彩春,林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8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论文-封面】推荐阅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学生学习感悟09-21
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01-12
封面材料10-07
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10-30
道路工程材料论文09-10
工程材料概论论文11-10
女生学材料科学与工程10-04
科技厅验收材料封面07-12
装饰材料市场调研封面12-02
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