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李商隐的诗词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蝉》李商隐的诗词(精选6篇)

《蝉》李商隐的诗词 篇1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首联意谓:既然栖高处,自当饱腹难;尽管鸣不平,终究亦徒然。以:因为。

颔联:疏落之声到五更,几近中断,碧树却年自呈苍翠,无情相怜。比喻世情冷漠,无人理解。沈德潜《唐诗别裁》誉颔联为“取题之神”。

颈联意谓:卑微之官职,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之荒芜,已到了遮没膝盖的`境地。颈联意在自伤飘零沦落。

梗:桃梗,用桃树梗刻成的木偶。

泛泛:漂浮貌。

尾联意谓:烦劳你蝉君最能使我警醒,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赏析: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解读 篇2

诗人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诗人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虞世南的《蝉》就是著名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独特的视角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商隐写的《蝉》诗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蝉的难饱正与“我”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不公。骆宾王在他的《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时人所了解的苦恼。

报秋的使者

刘禹锡《始闻秋风》吟道:“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中“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姜夔词作《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衬托环境幽静

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作者身处县城,却拥有心地的静趣,居所也适应自己疏鄙之性,没有马迹过门,访者稀少。蝉声聒噪,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暗透一个“静”字。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颈联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尾联借禅理说心之静趣。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这样一句:“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诗句中“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更是以动衬静的典例。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句写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油然神往。

渲染悲凉氛围

蝉的生命就只有几个月,秋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孟浩然的作品。诗云:“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忽闻蝉声,怎能不“益悲”呢?

骆宾王《咏蝉》前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柳永《雨霖铃》开篇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未直接描写别离,借助寒蝉的凄切之声渲染了剪不断的离愁别绪。王沂孙《水龙吟·落叶》词云:“啼螿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螿”即寒蝉,词中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使人愁思满肠!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赵彦端《点绛唇》中“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一句将那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于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了出来。

《蝉》李商隐的诗词 篇3

《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

⑴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蝉》就是这样。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诗人尊蝉为君,感叹它触动了自己坎坷的身世,桑梓之情。

李商隐诗词中的庄子思想 篇4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省沁阳县),曾自述为凉武昭王李之曾孙李承后裔,与唐皇室同宗,但支派已远,在《新唐书・文艺传》曾提及“或言英国公世绩之裔孙”。十八岁,他以所作之文于东都拜谒令狐楚,受其赏识,聘为幕府巡官,之后一直受其提携礼遇。二十五岁,进士登第。二十七岁,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爱商隐之才,以女嫁之。却由此招令狐之忌,谓其“背家恩”,继而卷入“牛李党争”,备受排挤,“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挤之”(《唐才子传》),终生不得其志,四十七岁抑郁而终。

诗意朦胧、辞意飘渺是李义山诗的最大特点,更是其诗歌晦涩难懂的根源所在,也是其诗歌晦涩难懂的根源所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义山写诗不受时间、空间所限,深入的挖掘细腻敏锐的内心世界,并加之以丰富的意象表达。而这种写法的来源却是在庄子“庄生梦蝶”所表达的“物化”思想。

“庄生梦蝶”出处《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庄子说,庄周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但庄生化蝶或蝶化庄生又是可能的,这种可能的转变就是“物化”。“物化”说的是一种消除事物的差别,彼我同化,忘我的精神境界。

这种“物化”在古人的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拘泥于具体到哪一个人,哪一种物上。比如曹公的《红楼梦》有一“贾府”就必定有一“甄府”,有一“贾宝玉”就必然有一“甄宝玉”。这都是“物化”的一种表现,所以说“物化”是一种精神境界,而不是具体的手法。从这一点来理解义山的诗,尤其是那些《无题》诗,便觉得有迹可寻了。先来看一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由此可知,锦瑟只可能有二十三弦与二十五弦,绝无五十弦者。可义山说“锦瑟无端五十弦”,历来对这一解释众说纷纭,如有“素女所鼓,本五十弦”之说,本是女子或令狐楚妾之名字之说,悼念其妻子王氏之说。但我觉得五十弦的锦瑟,未必就指一样实实在在的东西,结合后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来看,义山于此写所的锦瑟,未必是一件具体的物或人,应该是一种心境,这而种心境幻化成了五十弦的锦瑟,这样一来,“无端”也就好理解了,本来心灵的辗转就是无缘无故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段日本的监狱演讲视频,演讲者说,“每一天孩童来到这世界上,心里把有一把竖琴,叫做心琴。”我觉得“心琴”这个词刚好来解释“锦瑟”,这“锦瑟”未必是真的琴,它是李商隐心灵的化身,“五十弦”也不是具体指弦的数量,而是心情复杂,心绪纷繁的虚指。对于心思细腻的人来说,一景一物都会使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不用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可以引起心思百转千回,这就是“无端”。接下来“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真是写的妙极,这把心琴不是静的,它是可以在心里弹奏的,奏的恰恰又是回忆,每拨动一根,便是触及到一丝过往的时光。我们经常偏爱于过去种种,但这过去种种只不过是一个寄托,寄托着当时是悲是喜的自己,所以有人会感念过去的辛苦与今天的甘甜,有人会回忆当初的幸福与如今的不幸。但李商隐的旧时光呢,他说是“华”,是美丽灿烂的,是充满着希望的。他回忆的过去是大段大段的,是一弦一柱,每一丝心绪,每一根神经都沉浸在过去之中的,这种回忆在没有沉重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的。比如年轻人的回忆多是单一的,是集中在一件几件事,一个或几个人身上的。所以这两句应该是暮年的李商隐在回忆往昔的一种感悟,是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物化出来。

上面说“庄生晓梦迷蝴蝶”可以看出“锦瑟”实际是心灵的外化,庄子的这种思想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并不出奇。宝历二年丙午,十五岁的李商隐从其叔祖李某在玉阳学道。老庄思想对其影响自不必多说,加之他自身的才高不驯,他的诗作几乎不可能直接抒情,这可从他在咏史诗中大量使用典故看出。假如《锦瑟》是一座迷宫,那么“庄生梦蝶”便是这做迷宫的出口。与“庄生梦蝶”相呼应的.是“杜鹃啼血”,如果说“庄生梦蝶”是义山所表明的一种物与吾同的精神层次,是其作诗与文的所运用的方法途径,那么“杜鹃啼血”就是这用这方法所表达的内容。“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是一位传说中的蜀地君主,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有的说他因鳖灵治水有功而将王位禅让,后来丛帝(鳖灵)居功自傲,专横独行,望帝为了劝说他化而为杜鹃飞入宫中悲啼着来感动丛帝重新体恤民情做一个清明的皇帝,也有的说是望帝爱慕着鳖灵的妻子,在鳖灵治水有功后将王位禅让,死后化而为杜鹃,声声啼叫,是对心中佳人的呼唤。其实无论是哪个版本,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一样的。要知道李商隐是悲观的,他的悲观有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他是一个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人,所以无论杜鹃啼血是在呼唤爱民重国,还是在倾述着相思之情,表达的都是一种啼血般惨烈坚定,一种对自身信念的坚持。这与他在为人诬陷却不曾卑躬解释,终身不得志却仍心系国家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对“要妙宜修”的追求,是一种要美求好的情感。

接下来这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我说李商隐的《锦瑟》用的就是庄子物化的哲学观,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来源于这一句。沧海遗珠,蓝田玉生烟这些都是奇观奇境,若说是亲眼所见,则实不可信。但若从物与我同的角度来解读就容易理解多了。《新唐书・狄人杰传》:“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沧海之珠,本就是稀世珍宝,为常人所求得一见,如今却在明月的照射下,成为“泪珠”,更有鲛人滴泪成珠的传说,珠流泪看似无理,但要从物化的角度来理解,便可知这珠实为义山本人化成的。上面说“杜鹃啼血”是他要美求好的感情,至此便是这种感情在现实世界的幻灭,只此一句就写尽了内心的悲苦寂寞。面对如此的悲苦和寂寞,是否就应该放弃对要美求的的追求呢,他又用另一个比喻来阐明自己的做法。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自古便是产玉的名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温润的玉质反射出柔柔的光芒,远看犹如薄烟一样,美伦美幻却又可望而不可及。到这里方见义山之精神,他说,纵然我的信念是那样的遥远,几乎是永远不能实现,可我依旧向往它,坚守它,仅因为它是美的好的。犹如他在《无题・紫府仙人》中所写“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李商隐《陈后宫》诗词赏析 篇5

唐代: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注释

①本篇内容不切陈事,当为托古讽今之作。从程梦星、徐逢源说系宝历二年,刺敬宗奢淫。

②茂苑:语出《穆天子传》与左思(吴都赋),本不指宫苑。孙吴筑苑城,东晋于其地置台省,称台城。宋有乐游苑、华林园,齐有芳林、新乐等苑,皆在台城内。故借茂苑泛指宫苑。

③阊门:即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宫门。

④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宴观赏而建的宫殿楼阁。

⑤鸾开镜:开鸾镜。雉献裘:献雉裘。《晋书·武帝纪》载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

⑥《北齐书》载,后主高纬荒淫,作《无愁曲),自弹琵琶而唱,民间谓之“无愁天子”。从臣半醉:用江总等事。半,全诗校:“一作伴。”

赏析

与不置一词、含蓄不露的《陈后宫(玄武开新苑)》一样,义山这首诗似如平静的外表仍难掩内心对敬宗执政的忧虑。全诗共八句,却句句彰显陈后主的亡国相:京都之宫苑富丽如画,宫门上的陶瓦金碧辉煌似欲流金;陈后主盛修华美宫室,无时休止;入夜彩鸾鸟对镜长鸣不止,晋咸宁太医献野鸡头裘;臣醉君无愁;北齐后主好弹琵琶,自为《无愁之曲》,民间谓之无愁天子。

《蝉》李商隐的诗词 篇6

《韩碑·元和天子神武姿》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子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颂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前言】

《韩碑》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在诗中赞同韩愈《平淮西碑》的观点,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对平叛统一予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国家的治乱主要归结于宰相的政绩,诗中高度赞扬了宰相裴度的丰功伟绩,含蓄的批判了李愬自私自利的行为。

【注释】

元和:唐宪宗年号。

轩、羲:轩辕、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列圣:前几位皇帝。

法宫:君王主事的正殿。

四夷:泛指四方边地。

淮西有贼:指盘踞蔡州的藩镇势力。

封狼:大狼。

貙(chū)、罴(pí):野兽,喻指叛将。

日可麾:用鲁阳公与韩人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此喻反叛作乱。麾,通“挥”。

度:即裴度。

都统:招讨藩镇的军事统帅。

天王旗:皇帝仪仗的旗帜。

愬(sù)武古通:愬,李愬;武,韩公武;古,李道古;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将。

仪曹外郎:礼部员外郎李宗闵。

行军司马:指韩愈。

虎貔(pí):猛兽。喻勇猛善战。

蔡:蔡州。

贼:指叛将吴元济。

无与让:即无人可及。

不訾(zī):即“不赀”,不可估量。

从事:州郡官自举的僚属。

愈:韩愈。

为辞:指撰《平淮西碑》。

稽(qǐ)首:叩头。

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手舞足蹈的一种礼节。

金石刻画:指为钟鼎石碑撰写铭文。

大手笔:指撰写国家重要文告的名家。

职司:指掌管文笔的翰林院。

屡颔天子颐:使皇帝多次点头称赞。颐,指面颊。

公:指韩愈。

斋戒:沐浴更衣。

濡染:浸沾。

点窜:同涂改为运用的意思。

尧典、舜典:《尚书》中篇名。

清庙、生民:《诗经》中篇名。

破体:指文能改变旧体,另一说为行书的一种。

【翻译】

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

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命令韩愈撰写赞辞。

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笔蘸饱墨挥洒淋漓。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

碑高三丈字大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百尺长绳把韩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迹。韩公此文浩浩真气却无法磨灭,已经深入众人的肝脾;正象那汤盘孔鼎的铭文,古器虽早就荡然无存,世间却永远流传着文辞。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显耀人寰辉煌无比。韩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宪宗的帝业,又怎得与三皇五帝遥相承继!我甘愿抄写一万本、吟诵一万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茧皮!让它流传千秋万代,好作封禅的祭天玉检、明堂的万世基石。

【赏析】

韩愈的《平淮西碑》,歌颂了平叛战争,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的战略方针,表现出独特的政治卓见。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对李愬的功绩叙述充分,但在大处方面逊于韩碑。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极力推崇韩碑,一再强调裴度的决策、统帅首功,功不可灭,体现出他将国家治乱归于中枢是否得人的一贯主张,强烈的向往对宪宗和裴度在伐叛战争中的明断果决和相互信任,而对宪宗后来信谗推碑之举不无微词。

这首叙议相兼,而以叙事为主。描写了裴度奉命任统帅讨平淮西叛镇,韩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过程。

诗的开头以平叛战争的缘起;最后一段,是对韩碑的热烈赞颂。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一开始,就渲染宪宗的“神武”和平叛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雄健的气势。“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将眼前的平叛战争和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联系起来,表明此役关系到国家的中兴。接下来写淮西藩镇长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以反衬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寻常。

第二段开头四句,承接开篇四句,先点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耻”的关键在于“得圣相”。随即直入本题,叙述裴度统兵出征,简明直率,毫不拖泥带水。接下“愬武”四句,从麾下武将文僚一直叙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现裴度的最高统帅形象和猛将精兵如云的宏大声势。

第三段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从平蔡过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枢纽。奉命撰碑的过程,不但写了宪宗的明确指示,韩愈的当仁不让,而且写出宪宗的颔首称许,韩愈的稽首拜舞,韩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详笔铺写撰碑、献碑、树碑的过程。“点窜”二句,用奇警的语言写出韩碑高古典重的风格,“ 句奇语重”四字,言简意赅,揭出韩碑用意之深刻。紧接着又写推碑和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慨。写推碑,直言“谗之天子”;抒感慨,盛赞“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认为韩碑自有公正评价,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最后一段,描绘韩碑关系到国家中兴统一事业,赞美它的不朽。开头四句将“圣皇及圣相”的功业与“公之斯文”紧密联系起来,强调韩碑具有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最后以“传之七十有三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收束全篇,说明韩碑流传千古的不朽价值。

上一篇: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下一篇:小老鼠的秘密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