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对家庭的影响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科技对家庭的影响(推荐8篇)

现代科技对家庭的影响 篇1

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忽视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那么,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相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做出了新颖、独特、具有价值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成果,则这种成果就是创新成果;试图做出创新性成果的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活动(过程);从事创新活动,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主题报告中就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发展人的创造力。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愈加重要,前人曾这样总结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自我实现之阶,是创业创效之路,是巨龙腾飞之翼,是民族进步之魂。”②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孩子成才的关键,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因素中关键之所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如何生存。因此创新是个人价值提高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全人类应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创新能力如此重要,而它的形成又不是短期可以促成的,它需要父母从小的呵护与培养,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开发个体潜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许多家长将儿童的创造性扼杀在了摇篮里。

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因为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思想,阻挡了他们求知的脚步,从而变得平庸。---------爱因斯坦

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多次谈到,中国的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会考试,但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欠缺,缺乏创造性。

那这又是由于我国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主人公名为浩军,是名高中生。在父母眼中他是个乖孩子,只会埋头读书,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更没有创造的冲动。尽管学习很刻苦,但他的成绩并不出色,而且最差的一门是物理。对机械类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一接触到齿轮、轴、转动、力这些字眼,就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他怀疑自己是因为童年的一些刺激和伤害,而患上了强迫症。随后他回忆了两件对他伤害颇大的事件。一件发生在三岁那年,他由于好奇而拆掉了家里的镀金的表,遭到了爸爸的毒打和妈妈的责骂。小学后,虽然挨过一次打手变得老实多了,但想象的翅膀还在不断成长,他对家里坏掉的灯泡提出了修理的办法,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被父亲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斥责一通。至此,他完全丧失了想象的兴趣与创造的动力,成了一个完全由父母塑造出的泥偶。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绝不是个例,家长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毁坏了东西就是不对的,一定要通过打骂的方式使其长记性,如果毁坏的东西较贵重,孩子还要背上败家子的骂名。能够在孩子犯错后微笑的鼓励孩子继续拆或学会的家长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中国的家长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他们似乎从没想过,孩子的这种破坏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更不会想到,一顿打,便毁掉了一个中国的“爱迪生”。

既然说到爱迪生,我们不妨看看欧美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我们的迥同。

在爱迪生的幼年时代家长就能很好的保护他的好奇心,并启发他进行独立思考。5岁时,他曾躲在邻居家的仓库里,蹲在鸡蛋上孵小鸡。到吃饭时还没回家,急得家人到处找。最后爸爸把他从邻居家的那家仓库找了出来,他屁股上沾满了鸡蛋破后流出的黄液。爸爸见此景哈哈大笑,妈妈也没有责备他,认为孩子好问好学,会有出息的。从此,母亲便因势利导的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爱迪生日后之所以能发明创造出2000多项电器,与父母的热心支持与培养有密切关系。

由此看来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确有不妥之处,为进一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下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被分为压抑型、溺爱型、民主型这三类。在杨宝忠先生的《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将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强权式教育,溺爱式教育,放任式教育,收买式教育,和复合式教育五中。

通过分析,放任式教育的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教育组织者恪守‘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古训,或者以工作忙为借口,„„无原则的宽容和庇护儿童的缺点和错误。”③二是不规则的钟摆现象。“„„平时没有引导和规范,而是在儿童已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后,才急于补救。心情好时对孩子和颜悦色,心情不好时,对儿童是厉声厉色,横加斥责,拳脚相加。以上两类表现可分别归类于溺爱型和压抑型(强权型)。收买式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经常通过物质刺激的形式诱导和收买儿童,以使的某种行为出现或者不出现,某种活动继续或者终止。经常被收买的儿童,做事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不能吃苦耐劳,意志力薄弱,爱投机取巧,拈轻怕重。”究其定义与结果,我认为收买式可以归为溺爱型。最终,经过总结,可将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四大类:

一、民主型,二、压抑型,三、溺爱型,四、复合型。

首先,我将通过对后三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入手,一一分析其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1压抑型--------关键词:体罚、斥责、阻挠、不关心、不支持

在文章开头举出的邵军的例子,他就处于一个典型的压抑型家庭中。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往往抱者“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完全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此他们不惜对孩子施以强压,通过暴力的手段防止孩子从事他们意愿以外的事,这种恐吓,胁迫的做法在孩子心灵上上了一把锁。长期如此,孩子曾经那拥有缤纷想象的思想被禁锢了,家长说这样对,那就这样,家长说那样不对,那就坚决不能那样。孩子因此失去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家长成功的奴隶了孩子的思想,也就不怕孩子再有出格的行动,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有没有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个小女孩把养的昆虫放在窗台上,被妈妈扔在地上,还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可能打掉了孩子所有的兴趣和想象力。总是因为好奇心而受到伤害的孩子,又怎能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求知兴趣,又凭借什么产生创新的欲望呢?欧美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努力呵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而我们的家长却在努力的扼杀,生生剪掉了孩子尚且稚嫩的想象的翅膀。这样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多半是循规蹈矩,畏缩不前,思想懒惰,想象力贫乏。当小孩子对某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我们家长的反映往往是“你别烦我,正忙呢”,“你哪那么多为什么”“你别瞎想,好好念你的书去”,对于孩子灵光的闪现,家长总是显得很不耐烦。很少有家长能认真考虑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要说进一步的引导孩子探讨了。以下是我在小范围内关于家长对孩子创新能力影响的调查。

2溺爱型--------关键词: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情

独立性情是拥有创造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也与孩子是否能够独立创造有着密切关系。再看以下例子:在学生假期中,中国和日本多次开展中日学生野营活动。几乎每次活动,中国孩子的表现都比日本孩子差。在路途中,中国孩子有些不适,大人就会让他上车,回后方宾馆休息。一个日本孩子病了,不仅是孩子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日方领队也认为这是磨练他的好时机。日本孩子到了天安门广场,日方领队对孩子们说,现在给你们每人发20元人民币,自己买一顿饭吃,自由活动,四点半集合,然后日本孩子三五个一组走开了。中方老师很担心,心想你们从日本来的,中国话不会说,路也不熟,天安门四通八达,找不回来怎么办?日方领队摇头:“没关系,回不来也是锻炼。”借此我们可以揣摩一下,为什么同为亚洲国家,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远远的高于中国。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几乎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削苹果,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都被剥夺了,他们还能上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创意的源泉呢?青少年的确需要呵护,但我们的家

长偏偏弄反了方向,应该注意呵护的是孩子的创新意识,但家长总是有意无意的抹杀;不应该包办一切的是孩子的成长生活,过渡的保护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无能,以下是关于家长对孩子独立性情培养情况调查问卷的题目及结果。

3复合型

综合了溺爱型与压抑型两种类型的特征,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单纯的溺爱型与压抑型,或许并不多见,多数家庭会以一种综合的形式呈现,或在不同的时段分别呈现。这种教育方式既在行为上使孩子成为没有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无用人,又在思想上使其倍受摧残和禁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以上两类。

4民主型-------关键词:自由、融洽

在民主气氛下,孩子勇于提出质疑,乐于思考,加之家长的鼓励与引导,创造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般不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家长至少不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更不会加之打骂。但若具体观察,也会发现在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是有轻有重的,当孩子已经开始形成创新思维时,家长一定要乐于欣赏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启发。仅仅持有一种民主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家庭中,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谁会去关注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贫困家庭,家中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被孩子拆了,家长怎能不气?就算在小康家庭中,家长也会为了一块镀金的表而将孩子痛打一顿。要家长完全忽视家中经济条件去培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效的“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会将希望寄托的孩子的学习上,溺爱型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余的什么都不用干,”压抑型家长会说,“不要搞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好学习去,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成功和改变全家命运的唯一途径。另一种情况就更为急功近利,家长会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让孩子辍学在家中帮忙干活,这样的孩子虽然拥有了动手能力,但缺乏教育思想上还是一片空白。

2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培育出的人有哪些特征呢?谦逊,谦谨,克制,和蔼,温顺,忠厚。乍一看这些似是优点,但他们却对创新思维的产生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那么多年,就是因为在这种“中庸”思想的熏染下,人们习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经济上缺乏无限的进取心,在看下面的一些俗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创新能力在中国家长心目中如此的没有地位,“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中国家长总是抱着一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来束缚孩子,试图将几千来年流传下来的陈腐的中庸之道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

方法

雷丁指出,促进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有如下四种:⑴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⑵适时的把对孩子的期望表达出来,并恰当的运用奖惩手段。⑶在家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⑷家长能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

日本学者恩田彰在其《创造性的开发与评价》中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⑴使孩子不失偏颇地广泛的经历多方面的活动,而不是将其束之于狭小的框框中;⑵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培养兴趣、爱好的萌芽,促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吸收有益的经验;⑶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其避免落入呆板的框子,鼓励其不落俗套;⑷有必要让

孩子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性格,不加分辨地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危险的。

简单看来,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要具备以下基本两步:

首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于孩子的情商培养,道德素质培养,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的。要培养创造性,首先家长要保证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过分宠爱,也不能过度压抑,既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又要规定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多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就算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一次实践过后,他能更好的吸取经验和教训。总之,要让家中充满民主的空气,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鼓励与引导作用。家长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应积极引导其进一步探索。必要时候,家长要主动“出击”,为孩子营造一个适于创新的环境。如与孩子一起收看探索类节目,为孩子购买相关书籍,主动提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孩子去质疑。

参考书籍

汪秋:《中国家庭教育成功指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现代科技对家庭的影响 篇2

母亲吴夙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逃到美国, 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家园、前夫和一对孪生女儿, 她把一切的心愿和希望都寄托在在美国出生的女儿精美身上。她坚信在美国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对女儿憧憬着各种各样的天才梦想。她希望9岁的女儿少年成名, 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母亲带女儿来到米什地区的培训学校, 把她交到一个颤颤巍巍才勉强能握住剪子的学员的手里。结果没能烫出秀兰那蓬松的大卷花儿, 却弄得满头都是乱蓬蓬的黑色小卷毛。于是精美被塑造成童星的梦想化为泡影。但是母亲并不气馁。每天晚饭后, 她都在厨房的桌边给女儿做一些天才儿童智力测试, 测试题目是从她读过的《瑞普雷的信不信由你》、《好管家》、《读者文摘》里的故事和她堆在浴室里的十几种杂志上收罗来的。测试题目很难, 如口算乘法、从一副纸牌中抽出红心皇后、试着不用手扶着地倒立……结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母亲仍然不放弃。又过了两三个月后, 吴夙愿又为女儿设计做一名钢琴演奏家。为了让女儿学钢琴, 母亲决定免费为一楼退休的钢琴教师钟先生家打扫卫生, 作为互惠, 老师每周给精美上一次钢琴课, 每天她还可以用老师的钢琴练习两个小时的琴。后来母亲还省吃俭用为女儿买了一架旧钢琴。母亲的用心何其良苦啊!

可是女儿却认为:“我和母亲不一样, 我不相信我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我只能做我自己。”所以她倔强地对抗母亲的要求, 维护自己的权利。尽管母亲通过换工悉心安排女儿跟退休的钢琴教师学钢琴, 女儿却决意反叛, 而失聪的老师给了精美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的机会。于是在才艺表演比赛时, 女儿弹奏得一团糟, 这令母亲脸面尽失。此后, 母亲放弃了对女儿的希望。后来精美没能成为天才, 只是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为什么母亲为培养女儿成才设定的目标每次都失败了呢?通过分析《另类》中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 读者可以得出《喜福会》对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五个启示。

启示一:变培养孩子“成才”为“成人”

吴夙愿虽然人在美国, 但是其中国式的教育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竭尽所能将孩子培养成才。她受到美国梦的很大影响, 对于女儿的成才太过理想化, 给精美的目标定位每次都太高, 孩子根本无法达到, 导致其自信心逐渐丧失。开始, 精美也和母亲一样对成为天才充满憧憬。但是在一次次失败后, 她感到自己不是什么天才, 自己就做自己, 不做母亲想要的天才。由此, 读者可以得到的第一个启示是:变培养孩子“成才”为“成人”。父母应该首先把目标定位在让孩子成人上, 而不是成才。这样, 就会比较切合实际地培养孩子, 从一件件小事情、一个个小目标的成功上逐渐建立起他的自信心。这样孩子可能反而更容易成才。其实父母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成才呢?毕竟还是普通人占大多数呀!

启示二:变“与人攀比”为“欣赏孩子”

吴夙愿从女儿一出生就经常将她和龚琳达的女儿薇芙丽比较, 有很强的攀比心理。恰好, 薇芙丽又比精美争气, 棋艺很棒, 最终成为母亲龚琳达引以为豪的“棋坛女大师”。精美曾听到母亲和琳达阿姨扯着嗓子炫耀各自的女儿。“她带回的奖牌太多了, 她整天下棋, 我则整天给她的奖牌擦灰, 没时间做别的事情。”琳达炫耀说。可是吴夙愿却端起肩膀说:“我可比你还要烦心呢!要是我们叫精美刷碗, 她充耳不闻, 只知道音乐。这是天赋, 你想挡都挡不住。”听到这些, 精美从心里执拗地对抗母亲, 就是不肯按照母亲的要求付诸努力, 结果与母亲的希望南辕北辙。从这里读者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就是:父母要变“与人攀比”为“欣赏孩子”。家长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赏识孩子, 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有助于孩子有一个更加成功的人生。

启示三:变对孩子“放弃”为“支持”

精美在才艺表演比赛失败后, 母亲放弃了对她的希望, 不再为女儿寻求目标, 不再努力想办法帮助她、引导她, 不再支持她去争取成名。于是她不是全A生, 没有当上班长, 没能进入斯坦福大学, 最终甚至中途结束了大学学业。可见, 母亲的放弃对女儿具有潜在的毁灭力, 如果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精美, 结果应该大不相同吧!可是人生没有回头路, 母女俩留给读者的只能是惋惜与遗憾。因此中国父母得到的又一个启示就是:变对孩子“放弃”为“支持”;而且父母对于孩子要永不言弃, 支持到底!

启示四:变父母“专制”为家庭“民主”

精美的母亲是专制的, 她要求女儿必须顺从自己的教导, 做听话的好女儿。演奏会的事只过了两天, 母亲又要求女儿练习弹琴。精美没有听从, 而是看电视。母女俩爆发了一场“战斗”。母亲厉声对女儿说道:“只有两种女儿, 顺从听话的和我行我素的!这个家只容得下一种女儿, 就是顺从听话的女儿!”而美国化的女儿坚持个人主义, “我决定不必再对母亲俯首听命了。我不是她的奴隶, 这儿不是中国”。二人强烈的冲突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观念原因。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母慈子孝, 子女听从父母的训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 鼓励个人奋斗, 宁可自己承受奋斗之路上的酸甜苦辣也不愿意接受告诫、指导和示范。母亲教育的失败在于忽略了一个事实:女儿除了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以外, 她的内部, 全都是美国造的。她以纯粹西方人的文化价值观来对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系。因此我们从中得出的第四个启示就是:不专制, 与孩子平等对话。变父母“专制”为家庭“民主”, 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快乐健康地成长, 而不是被迫着、反叛着长大。

启示五:变冷战式“沉默”为建设性“沟通”

在才艺表演比赛上, 女儿精美的钢琴曲演奏得一塌糊涂, 这让母亲颜面尽失。回到家里, 精美本以为母亲会大骂她一顿。可是, 母亲却一反常态, 表情麻木, 异常平静, 沉默无语, 这反而让女儿感到恐惧和失望。因为这样她就不能够朝母亲大喊大叫, 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在这个情节中, 沉默如同矗立在母女之间的一堵高墙, 她们虽近在咫尺, 两颗心却好似远在天涯。这件事情过去之后的很多年里, 母女俩一直都不敢提及演奏会上的失败。在冷战式“沉默”中, 母亲老去, 女儿长大了。相互间的沉默与误解持续了多年, 直到母亲去世, 才画上句号。她们为这份沉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母亲对女儿成功的期望, 女儿醒悟后的成功;母女俩心灵隔膜带给她们的心痛。因此, 我们从《另类》中还得到一个启示: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变冷战式“沉默”为建设性“沟通”。现代社会中, 孩子需要的已经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 更多的是心灵上和精神上的理解与沟通。忙碌的生活与工作之余, 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了解孩子的世界, 帮助他们解决人生路上碰到的困难, 注意和孩子建设性沟通, 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总之, 《另类》作为《喜福会》中一个典型的故事, 留给中国读者很多思考。华裔母亲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 而美国化的女儿却试图极力挣脱母亲的管束。母亲教育的失败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在美国社会环境下的碰壁。在现代社会中, 许多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所面临着的很多问题与小说中的母亲碰到的问题很相似, 也有很多同样的困惑。因此, 在家庭教育方面, 中国人也需要与时俱进, 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点。[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 (课题编号:SZ2010725;主持人:陈恒) ;河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编号:104048;主持人:张瑞民) ]

参考文献

[1].姜勇:《沉默不是金——剖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 第145~146页。

[2].张岚、邹惠玲:《〈喜福会〉中女儿们的对抗心理分析》,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第59~61页。

现代科技对家庭的影响 篇3

一、家庭教育中的种种矛盾表现

1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2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3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这些矛盾是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它,不能回避它。正视和不回避这些矛盾,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二、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及途径

1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很强,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是纯洁的。因此,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特别是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有所节制,使其懂得珍惜。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由此看来,要满足孩子的欲望,是有条件、有节制的,应该把这种欲望变成他前进的动力,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使孩子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

3要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教育。比如,有的学生逃学、厌学,作为家长应该在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上使孩子明确:上学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应该怎样做,从而使孩子尽快改掉逃学、厌学的毛病;有的孩子胆小怕事,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使其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孩子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应该有意压制孩子,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4学会赏识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1)赏识和鼓励,是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有人说:“给镜子一屡阳光,它能映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屡阳光,他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天堂。”孩子的上进心是宝贵的,是脆弱的。作为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上进心,正确引导,使其不断前进。(2)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想不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和家长沟通,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家长,应该放下自己的权威地位,蹲下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孩子才能把心里话告诉家长,达到沟通的目的。

5智育固然重要,德育更不能轻视。也就是说,重智更要重德。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认为品德问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其实不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有才而无德的现象常常被我们所唾弃。

6尊重个性,任其发展。现在的家长,渴望孩子成长,往往用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参加各类的补习班,结果孩子累得疲惫不堪,收效甚微。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发现孩子身上的特长爱好,及时捕捉,借助外力,加以培养, 使其在自由發展中有所成就。

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篇4

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诚实、谦虚、善良、勇敢、自豪、果断、虚伪、自负、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等,以及对于事业的轻率态度或负责态度,在决定中匆忙或镇静,善于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社会的心理或是想成为一个利已主义者,对待人们抱着体贴的态度或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这都是他的性格的特点,这些性格的特点表现出对待劳动、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环境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指家庭中的父母和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接受幼儿园 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学后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比起来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环境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及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具有早期性。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 基本动作 以及某些生活习惯。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就的名人都得益于在幼年时期所收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的实例也不少,如印度的狼孩卡马拉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二)家庭环境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在有意无意计划和无计划 自觉和不自觉间进行。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影响着子女。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不可小觑。(三)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利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方面对父母的强大依赖性,父母对孩子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的树立程度。父母权威必竖立在尊重孩子人格基础之上,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观念一致,相互配合刚柔并济是孩子容易接受父母教育。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可以解释一个孩子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项目总方差 的23.87%,对精神疾病的研究表明,52%的病人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有着不利的家庭生活环境,只有12%的病人有着很好的家庭生活环境。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有多大要想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父母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ji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二 家庭环境中重视儿童性格获得良好发展的途径

孩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父母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我认为家庭环境中能让孩子的性格获得良好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一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

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1)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没有母亲的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一般地说,如果孩子不出现依恋便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例如,母亲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

(2)儿童依恋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儿童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对于个人来说,亲子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

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家庭气氛

不同家庭氛围对孩子个性影响十分显著。按家庭氛围粗略划分,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

(1)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较多,在民主性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活动加以保护,同时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以满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其亲子关系十分和谐,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家庭生活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严谨、有序。父母子女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

家庭给以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发展空间,适时的和孩子交流对事情的看法,对孩子的进步及时鼓励;对孩子的错误耐心指导,充分给孩子自由与尊重。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养成开朗、目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自制、灵活的思维习惯。

但在今天,随着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渗透,传统的严格管教型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民主”家庭越来越多,一种似是而非的“假民主”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作为一个个性化教育者,近年来已经遇到太多这样的有“民主”教育背景的“问题”孩子。因“民主”而被耽误、被障碍的孩子,远远多于因严格管教而产生心理问题 的孩子。如果说过于严格的家教会给孩子身心留下阴影,那么过于“民主”的让步满足、放任姑息,则让孩子根本不能健康成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他们自认为有一定的家教知识和见解,自诩为自己是民主型家庭教育,受此观念影响,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很多事都跟孩子商量,更别说上学后的补课,上辅导班,就连家里一些原则上的大事情也跟孩子商量。可是,由于孩子缺乏经验和判断力,很容易被宠坏: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当孩子上了学以后,由此影响的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如,坐不住板凳,注意力差,和同学交往困难等,这些不良习惯使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吃力。这时,当家长意识到出现的问题,便想起要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服从,但讲民主已经解决不了了,因为多年的“假民主”早已经把他们的权威打倒了。在讲道理、平等沟通无效后,情急时便用武力打着孩子服从,然而,孩子渐渐长大,不服管教,软硬不吃等一些劣习早已经在他们的意识里扎根,所谓的民主家庭争吵,打孩子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个性心理渐渐成熟,可塑性越来越小,此时,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力回天,只能扼腕叹息,“假民主”之害,甚于猛虎。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把握一个度,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该坚持原则坚持原则,该讲民主讲民主

(2)正统型家庭的父母为人严肃,行为端正,对子女要求严格,决不轻易表扬子女。对人对事总的原则是“责任重于泰山,欢乐藏在心底”。由于缺乏愉快的情感交流,子女对父母往往敬而远之,有烦恼宁愿放在心里。有的孩子甚至养成表面顺从、心里不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承受失败的心理。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容易遇到感情表达方面的障碍,没有自信心,易焦虑。

(3)放任型家庭一般有两种,一是父母忙于工作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亲属;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随心所欲,没有一贯的标准。这两类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都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孩子普遍活泼有余,严谨不足,责任心、自控力与开拓性都很差。如某酒店老板的孩子上初二,表面上看起来健康快乐,但行为无规矩,上课不遵守纪律,不爱做作业,成绩较差。他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4)

冲突型家庭的父母双方比较爱吵架。这类家庭的孩子日子很不好过,容易没有安全感,时刻要提防“战争爆发”,或胆小退缩,或攻击好斗,极易酿成心理疾病。某商店的售货员脾气急躁, 偏偏丈夫的脾气也很倔,家里总是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孩子从小躲在一旁哭泣,上初中后,开始不回家,在街上游荡。终因打群架被处分,之后更自暴自弃;发展到偷抢赌博,被少管所收容。

(5)包办型家庭的父母一般勤劳肯干,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不知不觉中,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养成依赖心理,事事靠父母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自我中心,无法和他人相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无法独立处事

(三)父母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格外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潜

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长辈、子女、朋友、同事尊重和爱的情感特征,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础,会养成他的友爱、助人、开朗的个性;父母对事业的执着热爱,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会养成孩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家长要努力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性格,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首先要热爱生活和工作,父母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自然流露出,使孩子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平时父母的言谈和行为会使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们)如何同别人谈话,如何谈到别人,你们如何欢乐悲伤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巨大的意义。”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言教,需要体现在家庭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习惯上。家长要向孩子讲古今中外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他们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除了讲一些著名学者勤奋读书、助人、诚实的故事之外,还给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久而久之:司马光“破缸救友”,岳飞抗金救国,文天祥的崇高民族气节,雷锋甘做人民的勤务员等等光辉形象,都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好表率。家中老人病了,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安慰照料、送茶送饭,平时尊重孝顺老人,同孩子外出乘车,要扶老携幼、主动让座,做文明行为的榜样。孩子的性格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 的。

(四)独生子女

计划生育使得中国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长辈们围绕着独根独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材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表达着长辈们的渴望和心愿,从而在社会上又构筑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教育风景线,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文明与幸福注入了活力。事实表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凡是一个有远见、有责任感的家庭,都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搞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本身涉及找好角度,找好契机和结合点,找好突破口,并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经济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潜心琢磨,拿出恰当的态度、办法去积极的应对。

(1)、独生子女成长的有利因素: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较为聪明,性格较为开朗,身体素质较好。形成这些优点的主要原因是:(1).独生子女 具有较为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在营养、玩具、图书等方面比非独生子女充足,因而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2).独生子女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以及优良品德、向上精神的形成。(3).独生子女有接受早期教育的条件,家长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早期教育。这种特有的家庭环境造成了独生子女成长的优势。

(2)、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因素:

主要表现是:(1)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等“儿 童伙伴”,不利

于养成互助协作、平等待人的个性,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2)家长易于溺爱,幼儿容易滋生 优越感、特殊感,还可能养成懒惰、挑吃拣穿不爱劳动的弱点。(3)家长的教育思想容易同社会及学校教育产生分歧。(4)祖辈、父辈各行其事,常常有不同的要求,幼儿无所适从。所以,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尽量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扬长避短,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使自己的子女健康茁壮地成长。

(3)、独生子女家庭必须着重研究和解以下三个问题:

a长辈之间要优势互补,包括性格、知识、经验、能力、爱好、方法的优势互补,亲子之间的优势互补,代际之间的优势互补,切忌各自的单打独斗,你搞你的宠爱有加,我搞我的严抓严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看笑话,使孩子从中学会如何对付大人,如同埋下定时炸弹,迟早会爆发“战争”,训练、培养独根独苗成材最终走向失败;

b尊重孩子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c 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独生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独生子女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常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当我们夸一个孩子礼貌有涵养时,与此同时也就看到了他背后的那个家庭的轮廓,当我们批评责备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多坏习惯,并为此头疼不已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当之处。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75%, 其他社会 学校教育等等加起来是25%,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不单是我们家长的希望,更是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注重家庭教育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参考文献《发展心理学》 《教育学》 《儿童心理学》

摘要 :孩子是祖国民族的未来,不但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关键词: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影响 目录

一家庭环境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1)

(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1)

(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2)

(三)家庭教育的权威性························(3)二 家庭环境中儿童性格获得良好发展的途径·········(3)(一)亲子关系·····································(3)(1)疏远型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3)(2)过度依赖型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4)(3)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影响······················(4)

(二)家庭氛围······································(5)(1)民主型家庭及其对孩子影响························(5)(2)正统型家庭及其对孩子影响························(6)

(3)放任型家庭对孩子影响·······························(7)(4)冲突性家庭环境对孩子响·····························(7)(5)包办型家庭对孩子影响·······························(8)

(三)父母榜样··········································(9)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5

俗话说的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交活动。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都是教育,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在教育方面更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作用。

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对我的影响作文 篇6

爸爸是最喜欢养花的。他每天收工回家后,不是浇浇这盆花,就是为那裸剪剪枝,什么累呀、愁呀的,好象全和他无缘似的。他常笑呵呵地对人说:“看见我这些宝贝花儿,就啥都顾不得了。还记得有一回,爸爸和妈妈拌了几句嘴,一赌气走出了屋子。可过了一会儿,他便伸着沾满泥土的双手走进屋里,笑着嚷道:“喂,老伙计,那棵月季花又开了一朵。来,劳驾你给我舀点水洗洗手。”看到爸爸那象是发现“新大陆”的高兴劲儿,我不禁乐了,妈妈也忍不住笑了,刚才还弥漫全屋的“火药味”一下子便烟消云散了。

爷爷要算我们花圃中最辛勤的园丁了。过去,他患喘病,一年到头咳个不停。自从养花以来,爷爷的病好多了,几天都听不到他的咳喘声。这或许正是他经常活动筋骨,爽其神心的疗效吧。有时,爷爷咳得厉害,总是慢步花丛中陈作着深呼吸,仿佛那儿的新鲜空气能够治病似的。

我爱花,把满院的花木当作自己的良师和挚友。当我遇到困难时,傲霜的秋菊给我增添了勇气;当我取得成绩沾沾自喜时,“步步登高”给我继续前进的启迪,当我感到疲倦时,浓郁的花香使我心扉爽开,精神随之振奋……

以前,妈妈是我们家中养花的落后分子。每当爸爸摆弄花时,她就唠叨:“庄稼人土里土气的,养的什么花。”可有那么一回事竟使她彻底转变了看法。一次,我家的鸡得了瘟病,全都扑打着翅膀,神钩着脖子,醉汉似的在地上转圈圈,眼看就要命归西天。这下可把我妈妈急坏了。她两眼含泪,双手乱搓,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中国科技报》上曾刊登过用“仙人掌”治疗鸡瘟的消息。于是,我急忙掰了几片仙人掌,捣碎取汁给鸡灌了下去。这法还真灵,不一会,病鸡便奇迹般地好起来。妈妈看了如释重负,惊喜地望着那盆仙人掌……。从此,她对养花也发生了兴趣,常常帮着搬出搬进,有时还忙得不亦乐乎!

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篇7

社会的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嬗变,包括家庭关系的变化,而离异家庭的增多就是其表现之一。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后出现的与完整家庭子女不同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个群体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扩大。父母离异、家庭解体不仅会影响子女的智力、性格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遏止其社会性的顺利发展,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出现社会性发展不良。已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离异家庭子女这种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相对迟缓、情绪情感障碍、社会性的不良发展、性格异常等各方面。初中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因此,思想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个案:有一位小李同学,初一时各方面表现还比较好,到了初二时,孩子发生了变化,上课开始不认真,有时候甚至会打瞌睡,班里的事情渐渐显得和他无关了。在大家眼里,他渐渐失去了榜样的作用。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了,他开始无故地逃学,通宵地上网,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学校基本是来睡觉,学习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孩子的判若两人的改变,我们老师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地给予了思想上的教育和生活上的关心,可是却全无作用,面对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不是沉默以对就是选择逃避。对此,在和孩子、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原来孩子的亲生父母在他3岁时就离异了。

形成原因: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感情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态度特征的过程,由此而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乃至造成的性格异常,很可能将永远伴随着他们度过一生。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父母离婚的打击下,心灵倍受伤害,他们远离集体,喜欢孤独。在人际关系、自我人格上,表现为不爱交际、孤僻、冷漠,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极为消极的。他们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的亲情,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因此,他们一方面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较差,另一方面却又显得非常固执。同时,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发奋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有的甚至害怕上学,学习有始无终,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等。

教育策略:离异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既有个性的特质又有共性的问题,针对小李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师一是应对他们进行个别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二是坦诚、热情地关怀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周围的人,教育他们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厌弃自己,树立自信心,做到自强、自立、自信;三是教会他们学会自控。多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得到松弛,心理得到较好调节,情绪得到较好控制;四是从不同层面做好家校的协同教育,适时进行家访,推荐家长订阅家庭教育杂志,让家长掌握更多教育他们的方法,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他们的途径,尽量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跟踪教育与引导,小李同学心里、学习和行为习惯等都有了较大转变,尤其是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升,目前,该同学又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正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现代科技对家庭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明清家训 现代家庭 教育

一.养正于蒙、家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明清家训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古人重视胎教、早教,并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古人云“三岁之魂,百岁之才”, 古人教子强调一个“早”字,强调培育子女要从源头抓起。明清家训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子孩提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清朝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强调:“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另外,在明清家训中还发展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胎教理论。如明朝许相卿从生活习惯、耳闻目视、言行举止等方面规定了胎教的内容。“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之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这些内容于今天看也十分符合优生的原理。其次,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化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的家庭教育将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的行为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使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并以此磨砺完善自我。因此古人对家庭教育在意识上便十分重视,并注重积累优秀的家教内容和方法,累撰成书,世代相传。

二.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修养教育

明清家训中,古人在教育中强调以德为先,重视品德教育。如,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明确指出:“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好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在日常行为中古人强调积善成德。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说:“何为积善?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为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强调修身养性,重视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如,清代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俭治家,在勤劳方面,他认为“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穿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教导子弟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对奢侈浪费,懒散无业;强调孝悌之道,重视血缘性家族中伦理和谐。“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对兄长的顺从,要兄友弟恭。“兄友”是指为兄者应该爱护弟弟。曾国藩曾在家训中对大弟说:“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弟悌”是指为弟者应该敬重兄长,同时如果兄长有过,应该为他指出。曾国藩也在给弟弟的书信中写道:“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意思是若自己有错误,希望弟弟直言不讳的指出。

三.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教育

在明清家训中,古人把“立志”作为人之根本。古人向来强调淡泊明志,此处的淡泊是指不求功名、利益,明志则是指要做品德高尚的人。明代王守仁在给四侄的家信中写道“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明代许相卿说:“士幼而绩学业,以尧舜君民为志。壮而入仕,固当不论祟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持此黜谪何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志向是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培养人才和治国的角度对待家庭教育的。

四.尊老爱幼、学会感恩的情感追求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要教会孩子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明清家训家规中倡导尊老爱幼、父慈子孝。明清家训中体现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泛爱教育,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由家庭推行到社会的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道德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其次,在夫妻关系上明清家训倡导夫妻和睦,夫妻和睦也是孩子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石。再次,情感教育还包括邻里间和睦与互助

五.勤俭节约、生活有序的习惯养成教育

明清家训文化中将勤俭节约列为子弟修养的要素。如明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要求儿子自强自立,除勤俭之外,别无立身之法;曾国藩一生中提倡节俭,认为懒惰和奢侈是败家破国的祸首,一个人只有在勤俭的生活中才能磨砺坚强的性格。在勉学成才上,明清家训中体现了勤学的思想。如,清代章学诚说:“学贵专门,识须坚定。”强调学习要温故知新,认为一天之际在于晨,提倡早起温书,夜间也应慎独自省,琢磨反思。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道宗.《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2]康熙.《帝王家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某公安局网络安全方案下一篇:铁路 施工管理安全技术人员教育培训 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