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重要知识(精选12篇)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猜谜:谜底(时间)
2. 出示刘翔跨栏图片:让学生明白刘翔在追赶时间,跨越障碍。
3. 让学生追赶时间,跨越障碍。(即组织比赛, 看谁用最短的时间计算出下面一题的答案。)
75头牛,32只羊,船长今年多少岁?
4. 交流:了解一下用“75+32=107(岁)”和用“75-32=43(岁)”这两种方法解答的同学各有多少人,以及有不同想法的人。
其中有一学生回答:我怀疑这道题目是错的。
教师板书:怀疑。
5. 教师用电脑出示两句名言: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6. 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两句名言,讨论名言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怀疑老师,老师的话不都是正确的。
第二句话告诉我们要怀疑书本,书本上的话也不可尽信。
[这个过程,教师用谜语、图片、名言等别出心裁的形式,向学生渗透这样一种思想:我们要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组织探究
1. 出示3个周长相等的图形。
(1)老师说:我认为圆形的面积最大,你们有什么想法?
(2)让学生自由猜测。
(3)讨论验证方法:用假设法验证。接着进一步引导:周长选多少比较合适?在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的基础上,逐步明白周长选12米比选16米更合适。
(4)交流验证结果: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
2. 仍然是同样长的篱笆,如果靠墙围,哪种面积最大?
学生讨论仍用假设法验证。但是长方形的情况比较复杂,假设周长是12米,会有哪几种情况?板书如下:
通过假设验证得出:如果假设周长是12米,那么半圆的面积大约是38.4平方米,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米,长方形的面积最多是18平方米。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怀疑—猜测—验证”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三、综合提升
1. 看图片:出示三幅三维立体图,让学生看图片时,前后摆动着身体看,有什么发现?(发现图片在动)
2. 组织讨论:静止的图片我们却看着在动,说明还要怀疑什么?(自己看到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除了怀疑老师、书本,还要怀疑自己。)
3. 继续出示名言(1)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2)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笛卡尔
(3)怀疑一切。
———马克思
(4)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 而并不下断语, 这才是缺点。
———鲁迅。
4.《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让学生逐句解释,问这首诗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
5. 出示华罗庚对《塞下曲》的怀疑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6. 对下面的话有怀疑吗?
有怀疑就重新得出结论。同一钟面上,分针转动的速度是时针的60倍。
投一枚硬币,朝上的概率是50%。
2008年的天数是366天。
7. 故事:有一艘海轮在大海上航行,船上有一个孕妇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哥哥,后出生的是弟弟,弟弟却比哥哥大。
对这个故事有怀疑吗?课后自己去寻找结论。
8. 设计凡人名言,相信若干年后会有一些变成名人名言。
[这个过程妙趣横生,对于“要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一主题思想,又有了进一步提升:质疑眼睛、质疑古诗、质疑故事……每个环节都令学生回味无穷。]
刊登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第4期
对联中的文史知识
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 赵远兴 745106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读之,用之,妙不可言。这里笔者以选择题的形式选编几幅,供同仁们在教学时参考。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根据此对联回答1~2题。
1.这幅对联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
A.量变是事物的不显著的变化 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这幅对联的.方法论意义是 (C)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学会优化结构
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这些对联表明 (C)
A.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B.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统一的
C.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幅对联告戒人们 (A)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C.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D.要充分重视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这幅对联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B.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C.人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D.个人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阅读蒲松龄这幅落第自勉联,回答6~8题。
6. 蒲松龄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D)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7.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地理位置是 (C)
A.钱塘江下游 B.今福建省
C.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 D.今南京、上海一带
8. 春秋后期吴国、越国争霸时期,越国的都城在今天的 (C)
A.苏州 B.南京 C.绍兴 D.杭州
“两语眼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9~10题。
9.此联为谁而写 (B)
A.李大钊 B.孙中山 C.宋教仁 D.廖仲恺
10.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
① 甘地代表的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19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② 列宁主义诞生于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
③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提出了反帝口号
④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1.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市的三宝庙,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仑)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人物和事迹是
(C)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12.“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该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 (B)
A.道教文化的发展 B. 佛教文化的发展
C. 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 D. 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13.“由秀才而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外,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一对联赞扬的历史人物是 (C)
A.郑和 B.史可法 C.郑成功 D.岳飞
14.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 作时不早于 (D)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北京同仁堂有一幅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正是靠这份承诺,同仁堂经历3风雨不倒,从一家普通的家族药铺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回答14~15题。
15.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C)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C. 诚实守信是经营者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
D. 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6.从哲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B)
A.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不行的 D.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7.“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此联讽刺的是 (A)
A.慈禧太后 B.袁世凯 C.武则天 D.光绪皇帝
18.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着一幅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D)
A.曾国藩 B.张之洞 C.李鸿章 D.左宗堂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D 6.D 7.C 8.C 9.B 10.B 11.C 12.B 13.C 14.D 15.C 16.B 17.A 18.D
作者姓名:赵远兴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
邮政编码:745106
联系电话:0934-3310689 0934-3282830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
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对联的作法: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
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忆苦思甜莫忘旧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共产党恩情。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共产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所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马列主义旗臶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
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对偶句解答对偶句大全先说说对联的起源及特点对联也称楹联、楹贴、联语、门对等俗称对子是诗园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对联还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尽管在日本、东南亚和欧美都有一些人写对联但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也是由中国人或汉学研究者写的。外国人见中国人写春联都觉得很新鲜说中国人都是诗人。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而且好的对联都带有诗歌的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总之一句话对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对联虽然短小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对联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多读一些对联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训练我们的思维。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由我国的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书写成方块形一字一个音节才可能出现整齐的句式才可能出现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才可能出现对联。对联是对偶句的一种形式。由两个对偶句组成。对偶句在对联中叫对仗。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 并不在于否定知识、能力和创新教育的价值, 而是改变了知识、能力、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也就是说, 知识的学习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而创新教育却改变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的传统看法, 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 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或途径。因此,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 对于激发他们的数学创新灵感,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 以二次算术平方根性质的证明为例来说明经历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考虑一下证明这两个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有三种方法, 证明题应从左向右推, 或者是从右向左推, 或者是从两边同时推。
师:好, 按这三种方法大家试着做一下。
(学生动笔, 大约10分钟。)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请到黑板上写下你的做法。
生:我是这样做的:在两边同时平方, 第一个算式两边分别平方时得出a·b, 第二个算式两边分别平方时得出。
(教师示意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证明过程。)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
生:我觉得能不能利用第一个算式来证明第二个算式。
师:你的想法太好了!来给大家说说,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老师总给我们讲, 不要受别人想法的限制, 要有自己的见解。一个问题出来之后, 要试着逆推是否也成立。
……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 教师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证明这两个问题要从哪几方面思考?”引导学生去思考, 他们在寻找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和纵向思维能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除日,题桃符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为传世第一联。到了宋代,春联还是叫桃符;直到明朝开国之初,人们才开始用红纸写春联,称之为春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根据对联特点分析对联一则:
万里山河添异彩
千年历史写新篇
这副对联,上下联都是七字;上下联的词性排列都是数词、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上联的平仄分布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上下联讲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内容紧密相关;上下联的结构都是“定--主--谓--宾”式;其节奏都是前四(字)后三(字)。
三、对联的种类和形式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我们仅谈常用的正对、反对和串对。
1、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或者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上下联内容相似)
爆竹声声喜庆丰收岁
梅花朵朵笑迎跃进年(上下联内容相关)
2、反对。所谓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内容相反,就形成了上
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红日消残雪,反动派同悲末路
曙光照征途,无产者共向未来
3、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它的特点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实两句是一个整体
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串对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因果关系)
除夕刚饮祝捷酒
新年又看报春花(连贯关系)
正对、反对和串对,什么时候该用哪一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与可能去选择。
三、练习
1、海内存知己, 。
2、,领异标新二月花。
3、桃李满天下;。
4、英雄肝胆男儿血, 。
5、春夏秋冬,四季服装皆溢彩; , 。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删繁就简三秋树
3、教化遍中华
4、祖国疆土母亲心
5、东南西北,八方顾客尽开颜。
肖韬华:广东乐昌市一中
邮编:512200
电话:0751-5502569
邮箱:xiaotaohua889@21cn.com
当前,世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繁荣、富强,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即使一个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视知识的传统,那就可以断言:这个国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目前很富裕,却供养着一群“不学无术”之徒,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会渐渐地衰落下去。
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杀猪宰羊。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凤唤雨。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没有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即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们的脖子了。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知识。
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除了皇帝的开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发展。国内人才济济,国家力量强大、威震四海。
一、译员专业背景知识缺乏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专业背景知识缺乏会导致译员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译员如果仅仅根据语言词汇的基本意义进行翻译,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误译,使译文不仅不符合逻辑,而且意义出现偏差,甚至不准确。
例1:If a firm anticipates the future imposition of quotas,its strategy will be to gain as much market share as possible regardless of profitability.如果公司预计未来会对配额征税,该公司就会不考虑盈利性而实施尽可能拓宽市场的策略。
这个译文表明译员不太了解配额制度的相关知识。配额作为政府的一种调控手段,与国家征税是并行的行政方式,在经营流程中两者处于不同的阶段,也就是说对配额不大可能征税。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上述这种不符合逻辑的译文。应改译为:如果某个公司预计将来会实施配额制度,其策略就是不考虑盈利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例2:I meant by that we would have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ing assistance,plus access downstream from the other party.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将能从对方获得技术上及营销方面的帮助,再加上进入下游的机会。
这个译文的后一句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再加上进入下游”的确是原文plus access downstream的忠实翻译,查阅词典的时候,各词均有相应释义,所以问题并不在词汇方面。但这样的译文却存在很大问题。其实国内媒体的经贸类版面上类似的表述经常出现,如果译员平时注意学习积累,便不会出现这种误译。改译为“......此外还有后期加工方面的帮助”,这样译文就与全句呼应协调了。
还有一些情况是,译员对原文有一定的了解,但却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所以对原文中专业术语的特定含义并不十分了解。这样就会导致译文表达不够充分,不够专业。
例3:The corporate charter authorizes the corporation to issue and sell shares of stock,or ownership in the corporation,to enable the corporation to raise money.公司营业执照授权公司发行和销售股票,认购公司的所有权利为公司筹措资金。
译文中把“corporate charter”翻译为“营业执照”,虽然“corporate charter”有这个意思,但在这里,这个专业术语的意义为“公司章程”。因为营业执照不可能涉及公司发行股票的业务,而只是规定经营范围。同时,译文中“认购”一词的使用也是译员专业背景知识缺乏的表现,才会导致译文中这样不够专业的表达,应译为“转让”。
二、译员专业背景知识缺乏解决方案
要解决专业背景知识缺乏问题,首先应该从译员自身开始谈起。译员在日常的翻译训练及翻译实践中,应注重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具体到每一次翻译实践中,译员在充分完成译文后,应对译文中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认真的归类总结,这样就能把庞杂的专业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在以后的翻译中,就不会出现错乱,避免各种误译现象。但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译员在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几个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学习。当然,在翻译任务的承接中也需对应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进行选择。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此对于庞杂的专业术语的翻译,译员可以借助网络、数字图书馆、专业书籍等进行协助翻译,也可以向其本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在翻译时,译员可以在网络或数字图书馆搜索相关专业领域的术语表。在术语表的指导下,译员可以更加专业,更加充分的进行翻译。同时,译员可以在专业书籍或者网络中阅读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寻找相应的平行文本,并进行一定的熟悉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译文表达专业化,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译员在翻译前,也可以先向其本专业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对原文有一定了解后再进行翻译。或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向身边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从而避免因专业背景知识缺乏造成的一知半解的误译。
三、结语
专业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导致译员在翻译时出现误译,错译等现象,使译文表达出现偏差,且不够准确,不够专业,从而对译文的翻译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译员来说非常重要。针对专业背景知识的缺乏,译员可以在日常的翻译实践中学习积累,并借助网络、专业书籍、数字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专业术语协助翻译,进而使译文质量得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常玉田.经贸英译汉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也就在今年,奶奶要来这里办事儿,奶奶来了我就只能睡沙发。奶奶一直很早起床,今天奶奶一如既往的早起床,打开了冰箱,进了厨房。我没有多在意也就继续睡觉了,睡了一会儿,厨房那边“砰”一声,我吓坏了,立刻站起来向厨房跑去,跑到了厨房边,看见墙壁上火光一片如同一只狰狞的野兽。
往里一看,奶奶手里拿着炒瓢,炒瓢上冒的火,火苗窜的老高。我一时愣住了,不是说被这火吓到了,而是我还真遇到了这种情况。我对奶奶喊:“奶奶,你干了什么?”奶奶一脸歉意:“炒瓢热着油,我干别的去了,一时忘记了,烧了好久,直接着了。”我无语道:你拿着炒瓢干什么?”奶奶老老实实说:“我准备让它着完。”
我顿时无语,我准备试试用老师教的灭火方法。指挥着奶奶:“把炒瓢放上,用锅盖盖住炒瓢。”奶奶听我的话做完了,只听见炒瓢发出“滋———滋——”的声音。从炒瓢和锅盖的细缝中冒出了青烟。并且很快弥漫了整个厨房,很快遍布了客厅。我实在是呛得不行,就赶快跑出了厨房,打开了窗户。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2.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粒:组成中心体。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4.B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
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5.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6.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裂: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作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作再分化。
8.细胞株与细胞系
细胞株: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作细胞株。
一、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璀璨的西方文化殿堂, 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 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 感受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伟人的成功事迹与奋斗历程, 让学生感受他们伟大人格的永恒魅力;在“Canada—‘The True North’”的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加拿大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风土人情, 以及加拿大的文化特点;在“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小说的作家及故事情节, 让学生体会小说描述的人物的虚伪和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在“Computer”的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电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在“Music”的教学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能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这里就包括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些文章, 学生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什么生词, 也没有语法障碍, 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就会不知道它在讲些什么。改革后的新教材信息覆盖面广、容量大, 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对于一些内容, 教师自己都不熟悉, 把握不好。因此, 教师应多找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并给学生介绍,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篇分析, 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 在教学“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 教师可以简单给学生介绍东南亚几个主要的国家以及湄公河流域的相关情况, 为学生理解文章扫清障碍。又如, 在阅读文章“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质疑:什么是“the Amber Room”?“the Amber Room”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重建“the Amber Room”?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对“the Amber Room” (琥珀屋) 的来历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作一番介绍, 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人要不惜代价重建琥珀屋, 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一目了然了。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 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的英语阅读,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三、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各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 尤其是与我国人们生活习惯有差异的文化知识。
例如, 在第三册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 分别介绍了日本的盂兰盆节 (Obon) , 墨西哥的亡灵节 (the Day of the Dead) , 西方国家的万圣节 (Halloween) 、狂欢节 (Carnival) 和复活节 (Easter) 。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意义, 对外国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和感悟, 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加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
又如, 在第四册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中, 阅读文以在机场迎接客人为场景, 讲述了几个不同国家的来宾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初次见面时互相问候的方式迥然不同而造成的一些小误会。显而易见, 身势语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 它与各国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对相关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 又怎能与这些国家的人很好地进行交际呢?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时就能正确加以运用。
【对联的重要知识】推荐阅读:
对联基础知识10-13
对联入门知识12-20
初三数学重要的知识点10-07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10-01
方法比知识重要01-17
初一重要知识点07-1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总结09-12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07-07
高二政治重要知识复习方法07-11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