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民居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潮汕传统民居(推荐7篇)

潮汕传统民居 篇1

潮汕民居的建筑形式,就是潮汕传统文化的缩影,最能体现潮汕地区的特色和时代特点,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有“下山虎”(也叫跑狮)、“四点金”和“驷马拖车”几种形式,其装饰有两个特点:一是装饰的类型多,主要有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画;一是装饰部位广,石木部件、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都可以装饰。明安里的主体建筑以“玉声家祠”及其后库为主轴线,由八座“四点金”对称合抱,故俗称为“九龙吐珠”。整座建筑群外观呈方形,四周围墙,入口龙虎大门、长廊、照壁、池塘(也叫“兜池”)、花圃、广场绿地、通道,主体“九龙吐珠”建筑群布局相宜,空间变化韵味错落有致,以庭院相隔,长廊相连,组成了外封闭、内开放的院落式建筑群,采用抬梁式、硬山顶、封火山墙结构,建筑屋顶以灰木琉璃瓦结构格局,是潮汕典型的民间宗祠建筑,既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潮汕民居建筑的鲜明特色,整座建筑群就像一件大型精美的工艺品,让我们从各景点中欣赏吧!

明安里的龙虎入口大门,为典型的潮汕民居凹肚的石门楼,体现了潮汕民居建筑风格和气派,富丽而庄严,显示了中国传统礼仪的规范。正中是现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所题的“明安里”门匾,两侧的“明泰鸿图宏展,九龙拱福星;安德世泽欢聚,八骏迎吉祥”门联则由原中国美协党组书记王琦题书,和盘道出了明安里这座艺术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一篇精辟导游词的开场白,门楼的顶端和屋脊还用潮汕地区特有的嵌瓷工艺作为装饰,这种华美艳丽的门面,具体地体现了潮汕地区人们的文化取向。

入门从左侧通道来到了一条笔直如线的长廊,只见照壁上刻着历代九十八位状元的墨宝。状元是古代科举“学而优则仕”杰出代表,能把诸多名家如椽巨笔会聚一处,各领风骚,实在是天造地设难能可贵,加之影印精确,刻工细腻,令观者抚碑而立,置身于碑廊,宛若漫步在书法历史的长廊中,使人感受到中华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自2005年春节开放以来,深受海内外游客的赞赏,这归功于设计者吴国龙先生的匠心独具,打破潮汕传统在照壁上塑麒麟等吉祥兽的理念而建成的,难怪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赏家单国强先生观后感叹称:“这可谓是中华大地始创,因而,这又大大地提高了潮汕民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档次。”

潮汕传统民居 篇2

早期的潮汕地区地处海隅, 地僻人稀, 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 自西晋开始人口才逐步密集起来。当时由于社会政治动荡不稳, 百姓为了躲避战乱, 出现了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的浪潮。据文献资料, 潮汕人主要是来自中原的河南、山西一带的汉人, 他们一般按照籍贯聚集, 以家族的形式集体迁徙, 辗转进入福建而后迁入潮州。为了能在蛮荒之地生存下来, 他们采取了共同生活的方式, 从而使得潮汕民居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

潮汕民居讲究风水, 整体布局延续了中原建筑文化中中轴对称的格局, 十分重视等级秩序在民居中的表现。此外, 民居还结合当地现状, 因地制宜地做了调整和变通,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2 特征分析

2.1 基本平面形式

2.1.1 爬狮——三合院形式

爬狮又称“下山虎”, 属于三合院的形式, 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此平面正门位于中间, 东西两边各有一侧门, 称为“龙虎门”。由于道路、风向等原因, 通常只开“龙虎门”。通过正门经天井到达厅堂, 天井两侧为厨房和贮藏室, 厅堂两侧为卧房, 见图1。

2.1.2 四点金——四合院形式

“四点金”属于四合院的形式, 旧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建造, 适合人口较多的住户。“四点金”平面是在“爬狮”的基础上加了前座, 中央形成了内部小庭院的形式。前座中间为正门, 两侧为卧房, 其他部分基本与“爬狮”的平面形式一致, 如图2所示。

2.2 功能特征分析

2.2.1 防水功能

潮汕地区全年雨水充沛, 防水对民居建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天井对于解决民居内部防水、排水的问题做了处理。另外, 为了防止雨水直接顺着坡屋面流入屋内, 民居的屋檐一般伸出厅、房前方数尺, 檐口通常用瓷片封住, 避免屋檐被雨水腐蚀。

2.2.2 防火功能

“四马拖车”“百鸟朝凤”等大型的潮汕民居基本上都是在“爬狮”和“四点金”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宅院一般对称布局, 多单元以巷道为纽带纵、横向组合。巷道常为1 m~2 m, 称作“火巷”“冷巷”。火巷具有划分防火分区的作用, 不仅能够隔离相邻单元之间的火势蔓延, 而且方便人员快速疏散。

建筑外墙为坚固的灰砂土夯墙, 一般很厚实, 有保温隔热的作用。山墙一般做成人字形, 且略高于屋面。当发生火灾时, 厚实封闭的山墙可以有效的防止火势的蔓延, 达到防火的目的。

2.2.3 通风采光功能

大型民居内一般门厅低于中厅, 中厅低于后厅, 厢房和下房比主房要低, 整座民居前后屋檐高差变化, 呈现出屋顶后高前低的势态。民居内的前座不会挡住后座, 有利于前后通风, 不仅体现了老幼尊卑的等级秩序, 而且适应了当地炎热的气候。

2.3 工艺特征分析

潮汕民居外部看似素雅, 内部却色彩斑斓, 体现出潮汕居民低调而热情的性格特征。民居装饰重点表现在门、窗、山墙等处, 体现了潮汕人对门面气派的重视。在装饰工艺上, 不仅木雕、石雕工艺绝伦, 美轮美奂;而且还有灰塑、嵌瓷等艺术精品的独创, 技艺首屈一指。这些装饰工艺一般以戏曲故事、海上生活为题材, 把不同时空的事情组合在一个画面上, 将民间生活的行为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图3所示) 。

3 对现代住宅的启示

3.1 注重地域性

潮汕地区闷热潮湿,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为了适应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 潮汕民居特别讲究通风和隔热, 比如利用天井、冷巷、前后屋檐之间的高差疏导气流, 使整个民居通风透气;为了防止雨水流进屋内, 民居的屋顶一般向外倾斜30°以上, 形成倾斜的坡屋面, 有利于雨水集中, 而天井地面标高一般低于周围厅房檐廊的标高, 避免进入厅堂;潮汕地区日照强度较大, 民居建筑除了外墙面十分厚实外, 屋顶一般铺盖两层以上的瓦片进行隔热。

3.2 节约用地

现代技术的进步, 虽高层建筑成为可能, 但人口也飞速增长, 解决住房的问题十分迫切, 因此节约用地的思路在现代住宅建设中应该提倡。在充分考虑居民心理舒适度的前提下, 住宅规划要注重高层、多层合理搭配, 尽量做到节约土地。

3.3 就地取材

潮汕地区木材丰富, 民居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不仅有利于大量使用, 而且节约了运输费用和时间。潮汕近海, 储有丰富的花岗岩, 为了防止海风腐蚀, 花岗石也逐步代替木材应用在民居的梁柱、门框、台阶等部位, 起到类似榫卯的构架横向连接的作用, 不仅与木材保持了统一性, 而且使民居建筑更加结实。此外, 就连民居装饰的各种工艺也采用本地材料, 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比如:石雕、灰塑就是利用海边的贝壳烧制而成的贝灰为主要材料, 不仅色泽亮丽, 而且能抵御海风侵蚀。

3.4 重视环境绿化

潮汕民居建筑十分重视环境绿化, 比如天井、栏杆角落等处都搁置了各种盆栽, 甚至在庭院内部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 比如:榕树、鸡蛋花、白兰等岭南特色的树种。环境绿化不仅关系到生活舒适度, 而且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随着生活水平和归返自然的迫切需求, 现代住宅的建设中也应重视环境绿化, 将垂直绿化、庭院绿化等各种绿化形式灵活组织成有机系统, 使得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 创造更加优美的居住空间。

3.5 体现文化内涵

潮汕人十分重视风水, 宗族观念很强, 这些都在当地的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比如:五行山墙就受到舆论的影响, 一般有“金、木、水、土、火”五种形式, 具体采用哪种, 则是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 取决于宅主的生辰八字。虽然其中包含了迷信的成分, 但是五行山墙被广泛地运用, 形成了潮汕民居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民居建筑内天井四周的沟槽也是为了把蓄积的雨水排入地下, 同时形成风水上“四水归堂”的好兆头。

具有文化内涵的住宅才会有家的感觉, 才能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如今住宅工业化, 采用装配工艺, 建造速度虽快, 但文化内涵却很空乏。住宅作为人们起居生活的主要场所, 有必要在各部分的细节处理上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 甚至是宅主的文化修养。

摘要:通过介绍潮汕民居的相关文献资料, 对潮汕地区民居的建筑布局、功能特征和装饰文化进行了分析, 从中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住宅的启示, 以求为住宅建设积累经验, 从而创造优美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民居,民居特色,现代住宅,启示

参考文献

[1]陆元鼎, 魏彦钧.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林凯龙.潮汕老屋[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3]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林凯龙.“京都帝王府, 潮州百姓家”——潮汕民居装饰及其启示[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7 (10) :103-104.

[5]林平.追寻潮汕民居的足迹——浅析潮汕民居的建筑布局及其文化渊源[J].重庆建筑, 2004 (4) :21-24.

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篇3

关键词:潮汕民居 建筑文化 特色

潮汕位于广东省,潮汕民居历史源远流长,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还有着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但可惜的是这段历史还没有得到重视,就已经随着时代的改革渐渐流逝在历史的洪流当中[1]。潮汕居民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因为它既有中原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成为不少专家名流眼中的瑰宝,因此受到很多风流雅士的青睐。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多姿多彩

潮汕民居建筑的格式和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相似,平面布局是严谨的,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其每一个是单体独立的,或是多单元组合的。但是细分潮汕民居建筑的时候,类型众多,最基本的就是“下山虎”“四点金”,在潮汕民居建筑中,大型民居都是以“下山虎”或是“四点金”作为基础横向,或者是纵向扩大其民居的规模,被潮汕人民称之为“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并且潮汕民居的外部轮廓保留得十分规整,一般为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2]。在潮汕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乡镇,有一种狭长的平民居室,被称为“竹竿厝”。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被潮汕人民称之为“寨”,同时“寨”是清代潮汕地区军事化的产物。在潮汕,有一种集居式住宅被称为“图库”,“图库”从平面上看可以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的方式可以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汕地区,富贵人家所建的通常都是“四点金”,往往配有祖祠;潮汕乡村建筑普遍使用的是“下山虎”;而大宗大户,或者是富贵显达之家使用的是“四马拖车”。“下山虎”也可以称之为“爬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合而成的;“四点金”指的就是以前厅到天井再到后厅为中轴线,前后厅、东西两旁各有一房,并且占据着整座建筑的四个角,故称“四点金”。“四点金”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都属于明朝京都的建筑风格;“三座落”有一个雅称就是“百凤朝阳”,而规模比较宏大的被称为“八厅相向”,都是由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而成的,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四马拖车”也被称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属于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也是“四点金”扩充合并而成的。“竹竿厝”的特色是布局狭长,客厅、住房都排成狭长的一列,组合位置也没有特定的规则,与广府民居的“竹竿屋”类似。

二、建筑材料

早期的潮汕贫民民居多为草寮,是用木头、草组合成墙体的茅屋,或者是夯土。潮汕地区的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采用的是贝灰以及石材。在北宋的时候,潮汕民居就是开始烧制贝壳灰,贝壳为主的三合土版筑最为盛行,不仅被应用到房屋的建筑、高塔上,而且还经常被使用到堤防的加固上面。石材不仅被应用到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台阶、井圈上,而且还应用到石牌桥、石塔等大型建筑物上,并且在潮州城内,太平路上就有四十多座石牌坊。

三、装饰特色

潮汕民居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装饰,门楼、屋面以及厅堂是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潮汕民居装饰材质众多,其中包括:木雕、石雕、壁画等,其中最受人们青睐,并且独具特色的是潮汕的雕工。潮汕民居保留了有关于彩绘的类型和制度,一般都是以梁枋为主。枋被分为三部分,中间的堵仁是整个枋的三分之一,同时也占据枋的重要位置,给里面画画,题材不限,手法各异,其中包括:水墨彩绘、黑地泥金漆画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工艺,使得潮汕民居丰富多彩、金碧辉煌。潮汕民居内部的装饰有木雕、石雕等,再搭配上嵌瓷等,从而使得潮汕民居美轮美奂。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博大精深,并且种类繁多。例如,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种类。五星脊饰、山墙、屋檐等都是使用瓷来进行镶嵌。嵌瓷是潮汕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指的就是使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山墙、屋檐等一些主要部位镶嵌出各种具有立体感的图像。例如,花草、鸟兽、虫鱼,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并且这些嵌瓷的造型十分传神,有的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然,除了嵌瓷,潮汕民居还有雕刻,指的就是在建筑物的木质结构雕刻出图画,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富有美感。

四、结语

潮汕民居的建筑基本都是朝南偏东,主要以南为主。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在冬天可以抵挡严寒的北风,而且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吹着凉爽的南风。潮汕居民还有在家里种树的习惯,被潮汕居民称之为“镇宅树”,镇宅树多是以龙眼,或者是番石榴为主,这里龙眼又被称为桂圆,有着团团圆圆之意;番石榴有着早生贵子、多生贵子的意思。

参考文献:

[1]潘莹,卓晓岚. 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南方建筑,2014(03).

[2]赵美婷,王敏. 华侨建筑形态与宗族意义场所的重构——陈慈黉故居的建筑地理学研究[J].热带地理,2016(02).

传统民居 篇4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分类和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大约的化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账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用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满族、回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的庭院式民居既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三间为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动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具体分为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三)、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承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中国传统民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初。形制、布局、结构随着地域、时间的不同形式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我国民居建筑中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礼制、生产力等社会状况的浓缩反映,具有浓厚的中 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一些传统民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值得今天继续研究、传承和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 住宅。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民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居形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将底层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此种住宅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高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窑洞节省了建筑成本且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从我国传统民居住宅来看,大部分民居都是就地理环境的特点就势建造。传统民居蕴含的建筑艺术、环境特点、空间布局、居住方式、村镇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交通设计系统,鲜明地展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乡土特色和生态特点。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本文主要指保存完好的民居)有着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实为不易。那么,对民居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法是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障。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因为盲目地追求现代和繁华,大批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大容积率的高楼。于是,原有的历史文脉丧失殆尽,城市面貌趋于一致。为了拓展传统民居村落的旅游业,开发商在古建筑群周边或内部大量兴建服务性建筑,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缺少深入的规划设计,没有整体的文物保护意识。村民为了私利,也把古宅随意改造成商店或旅馆,破坏了古民居的结构和原始功能。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原始状态,科学发展旅游对健全立法提出新要求,对传统民居的管理模式、宣传模式提出新要求,也对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要求。有很多未被发现和开发的古民居,要注意保护的方式与方法,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被逐渐破坏,从而导致文化链条的断裂和文化基因的缺失。第一,成立专业的民居调查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发现和统计工作,对我国现存的传统民居构建详实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文物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展开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把数据库链接到网站上供老百姓监督和保护。第二,我们对古民居要如实地进行保护,对已经破损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我们必须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明确积极的保护观念,吸取文化精髓,依托地域特点建立与本土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实地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四、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传统民居是本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人们渴望传统民居中和谐的生活方式,渴望从城市中的“混凝土盒子”逃离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吸收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篇5

建筑学082108054047葛珏骏

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

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

十.西藏民居:

潮汕传统民居 篇6

民居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面对生存中凶险、邪恶的境况以及在对神灵敬畏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人们将自己祈福求祥的愿望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闽南民居的建筑及装饰源于中国文化,无论从建筑选址、建筑色彩、建筑局部还是建筑装饰,都体现了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深刻影响。

1 吉祥文化对民居选址的影响闽南人在选择宅基时,特别注重风水。风水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观念,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既包含有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吉祥文化。闽南人在寻找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察山势,即“龙脉”,山势的高低、起伏颇似龙的形态,起伏、弯迤、运动的“龙”被认为是可以“藏风聚气”。其次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才是理想的水。概括起来,闽南人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是:坐北朝南,背靠大山或丘陵,靠近河流或池塘。从现代景观学的角度看,“背山”即朝向阳光,既能得到充分的日照,还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取水方便,同时还便于排水,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护。古人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貌,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求得一个合适的、吉利的休养生息场所,祈求家族和子孙福寿安康。

2 吉祥文化对民居色彩的影响色彩中的吉祥观念来源于阴阳五行说,“五行”是古人将宇宙生命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与之相应的色彩,木为青、碧、绿色系列;火为红、紫色系列;土为黄、土黄色系列;金为白、乳白色系列;水为黑、蓝色系列。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五行的色彩理论进行配色,相生的颜色是相间的协调色,色彩和谐统一,相克的颜色是互补的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这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风水理论认为“山主贵,水生财”,“金盛则水旺”,黑白搭配利于财,闽南建筑中红墙碧瓦的搭配,就是木生火的格局,利用色彩的`和谐以求吉祥。红色代表喜庆吉利,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火的颜色,在传统文化中,新年贴红对联,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新科的红榜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闽南传统民居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红色的运用,如闽南的红砖墙、红屋顶等,形成了闽南独特的红砖文化,表达了人们追求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3 吉祥文化对民居布局的影响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布局上,闽南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福建土楼,有很多是按照八卦的图形来设计的,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神秘力量的符号,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建筑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八卦土楼的平面布局,一般根据八卦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各自对应一个卦位,每卦八个房间。通常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部楼梯,八个单元之间建有防火墙。在土楼的顶端还分布有九个瞭望塔。《易经》有云:“九星护卫,镇宅辟煞。”它的实际用途是用来登高望远,以御外敌。当地客家人认为,按八卦的原理建土楼能够“镇宅禳邪,出煞保安。”福建土楼的八卦造型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传承。

4 吉祥文化在民居装饰中的体现吉祥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是通过吉祥图案来体现的。吉祥图案综合运用吉祥语和图像,以人物、走兽、花鸟、神话传说、日月星辰等为题材,将吉祥图案与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吉祥图案种类繁多,寓意丰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吉祥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类、植物类和人物类。4.1 动物类吉祥图案。祥禽瑞兽类图案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主题,它包括龙、凤、麒麟、狮子、虎、鹿、鹤、蝙蝠、喜鹊等。由于闽南民居主要为木框架结构,防火成为其头等大事,因此屋顶上多装饰有“吻兽”,主要有龙、凤、狮、獬豸、海马等,这里的龙、海马等皆为水中之物,是避火的好手,而狮、獬豸的造型狰狞,被用来吓唬“火神”。

民居的墙壁上还经常装饰有浮雕石狮,其用意是保吉避凶,迎福纳祥。另外,蝙蝠也是常用的动物吉祥题材,取其“福”的谐音,这是人们祈望幸福的强烈表现。4.2 植物类吉祥图案。人们通常根据植物的属性或形态来表达吉祥的观念,如花朵硕大的牡丹有着雍容华贵的韵味,被人们认为是富贵、吉祥之物,有兴隆、发家之意,牡丹的造型被大量应用在园林之中,雕刻在厅堂裙板、砖雕门楼、门窗之上;梅兰竹菊的习性是不畏险境、高洁典雅,人们常以此类植物的自然特性来比拟人清正、高洁的品格,比如人们常在门窗上雕刻冰梅纹图案以象征寒窗苦读;灵芝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出长寿、健康的寓意,如意纹即是灵芝和云纹的结合,它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门窗、木雕和墙体石雕上。4.3 人物类吉祥图案。人物类吉祥图案包括神仙、平民百姓、历史人物等。神仙是以传说中的仙人为原型,如八仙、寿星等。

民居装饰中最常见的神仙题材是福禄寿三星,他们经常出现在砖雕门楼、砖雕墙面、门裙板木雕上,是民间最受欢迎的吉祥神。“福”星手持如意,衣着华贵,“禄”星手捧金元宝,满面笑容,“寿”星拄着拐杖,托着寿桃,他们在缭绕左右的祥云瑞气中,来到了人间。福禄寿三星分别寓意幸福、富贵、长寿,这是人类最向往的三个方面,它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另外,有关平民百姓的题材,还有渔、樵、耕、读,这是当时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历史人物题材,如三国故事、羲之戏鹅、太白醉酒等,这些反映在民居的雕刻艺术上,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民间雕刻工匠的俗语:“唐三千,宋八百,雕不完的三列国”,三国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自然成为雕刻的主题。

潮汕传统民居 篇7

因地制宜不仅是在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传统民居设计元素流传下来的一种建筑方式。在现代居民建筑设计中也要遵循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影响。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桂北传统民居根据现状地形、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2动态接触空间

动态接触空间指的是在建筑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建筑距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由于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人在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都具有较多的独立性,与周围的人没有过多的交流。而建筑作为一种拉近人与人距离的载体,在桂北传统建筑中,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拉近。在现代居民建筑中也应采用此形式的建筑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在居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并能将社会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

3.3景观和意境的创造

景观和意境的创造在现代居民建筑中已经有较大的应用,只是相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来说还是缺乏一定的生气。景观的布置能够使得室内空间增添活力,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在桂北传统民居中,人们很注重意境对建筑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定的文化气息并且能够体现出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4结语

虽然现代居民建筑设计元素有很多种类型,并且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以及改造,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传统民居设计还是有较多的可以借鉴的地方,桂北传统民居的设计体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受破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特色,将其运用于现代居民建筑设计中能够丰富地方文化特色,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震宇.传统居民建筑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住宅与房地产,2016(09)

[2]郭文.桂北民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5):74-79.

上一篇:水果西瓜下一篇:教师论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