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浅谈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浅谈(精选8篇)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浅谈 篇1

高中生作文兴趣不高,学生怕作文、不会作文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高中作文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作文兴趣,提高作文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细致观察,追求真实。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而真实则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真实的生活及感悟,作文可以不好看,但不能去造假。其次,提倡模仿,逐步提高。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第三,勤写片段,多记日记。勤写片段,多记日记,以及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小练笔,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降低写作难度,使学生敢于作文,而且能起到积累素材培养习惯的效果,一举三得,必须践行。

二、具体作文计划,确保有序教学

作文教学要有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师不仅要为每一学段的作文教学制定好完整、有效的计划,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为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甚至每次作文制定好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尽最大可能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避免只追求训练数量不讲究训练质量的应付性作文教学,从而确保作文教学有序、有效进行。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不提倡作文教学的系统性,但教师必须有明确的作文教学结构,心中有教材,心中有结构,杜绝作文教学低水平徘徊的状况。

三、注重基础积累,丰富训练形式

作文基础的积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字词句段的积累,学生只有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优美词句,才能作文时准确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思。其次是整体布局谋篇的积累,这要求学生多看优秀作文、范文,在开阔眼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择,从而拟定最适宜作文内容的结构方式。再次是思维的积累,学生有了上述两方面的积累后,就要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积累,培养自己如何在常见作文材料中生发出思维的智慧光芒,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更有思维深度和新颖度。

教师要注意创新高中生的作文训练形式。当前的作文训练,以整篇写作为主,相对而言,这种形式的写作周期太长(一般两周一次),且一个学期七八篇的训练量远远达不到“熟能生巧”的需要,写作形式单一而又缺乏灵活性,效果自然不好。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训练形式,将勤写多练落到实处,如在进行整篇写作的同时,可兼顾造句、仿写等片段训练。这种训练既可用以弥补整篇作文训练量的不足,又可利用其较少受时空限制、灵活便捷的特点,使快速交流反馈成为可能,从而便于师生、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此外,在强调课内限时作文训练的同时,可辅以随笔、日记等自由写作训练,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让学生写自己擅长写的文体;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扩写、续写等训练,使学生在顾及原文本的事理逻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并形之于笔墨,达到多写的目的。

四、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鼓励学生写作

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先让学生放手写作,然后逐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初学写作时,只管放胆写来,即使粗枝大叶亦无不可,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觉得作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静下心写都能完成。对照当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反其道而行,在学生学习写作之始,就提出开头要如何,结尾要如何,立意要如何,结构要如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扼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不利于学生养成乐写、勤写的习惯。所以,作文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维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写他们喜欢写的“文章”。当学生尝到了畅所欲言的快乐,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时候,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逐步提高写作技能,从而写出高层次的文章来。

五、改进作文批阅,及时进行反馈

作文批阅的方式与质量是制约作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改进作文批阅这一环节,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作文是一项个体性较强的精神劳动,丰富学生对写作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对写作的感悟水平,最好的办法之一是让学生参与批改。为确保批改的有效性,每次批改前,教师可根据本次作文的目标,事先制订批改细则,以本次作文教学目标(能力训练点)为批改重点,兼及其余的方式,引导学生批改。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写作训练延伸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并能缩短反馈周期,有利于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写作记忆尚未遗忘,写作热情尚未消退之时,得到及时的点拨指导,为二次作文打好“前站”。当然强调学生的参与,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应有的作为,适当的批改示范,与对学生批改结果的监控及相应的记录仍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浅谈 篇2

一、教材解读中培养创新

重新认识教材, 从中挖掘创新素材,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兴趣, 进行创新探索, 培养创新能力。例如, 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 或因内容相似相近, 或因形式相似相近, 易造成混淆, 在教学中, 运用对比分析教学, 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 发现问题的实质, 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 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 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 进行类比创新,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高中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可以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素材, 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 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 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法中体现创新

1. 技巧性的设问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 以问促思, 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俗话说:“学问学问, 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 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 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 “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 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 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 例题的选择与变化

教师对教学中例题的设计和选择, 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 尽可能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设计例题的变化, 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 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 例题的解答教学,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 激发学生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 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三、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培养创新

1. 自主学习与创新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2. 合作探究与创新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 围绕主题搜集信息, 加工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 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直接的, 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 价值感唤醒。

4. 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浅谈高中物理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

一、正确解读新课标,创新教育理念

其一在新课改下,培養学生的情感意识、学习态度及价值观。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规定了教学的知识内容和要求,还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情感意识、学习态度及价值观。要求遵循知识、能力、情感意识、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想觉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创新教育中,学生既要获取科学知识与内容,同时又要学会科学探究,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树立探究式学习理念,基于科学探究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探究性题目,如:什么原因导致地面上的物体下落快慢不一样?用什么实验设计来证明你的观点?还可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三在新课改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是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同时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其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物理课堂创新情境。由于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与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教学情境,使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单一的模式转变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使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分子的热运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制作布朗运动的模拟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水分子的运动情况,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声有色的画面吸引下,提高其对此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布朗运动的本质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其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是其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可以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传统观念,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实验,以便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追问问题罢了。”他又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多提问题,多问为什么,因为正确提出问题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比如在讲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在侧壁开了口的塑料瓶里装上水,演示瓶子静止不动和自由下落两种情况下的喷水情况,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学生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能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明已经在进行创新思维,说明他们动过脑筋,这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同时,以上所述的有趣的演示实验,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逐步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新课改,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创设新颖的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学生自主提问及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活动

要想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例如,在随堂的巩固练习阶段,典型例题的解答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教师也可通过改变题设条件,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把新知识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因为练习既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浅谈 篇4

镇江市上党高级中学柳海燕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儿童,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学生只要感到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即知道自己远离对身体有害的环境,没有了恐惧和不安,心里上才会产生安全感,在探索活动中才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

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为此,教师要少对学生说 “不”。“不” 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于这种环境气氛中的学生,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探索的主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1)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气氛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造成障碍。作为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实施角色转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和谐交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这样,学生不会因害怕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真正从内心把教师当作讨论交流的合作伙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要积极地评价,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精辟的话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必定先有怀疑,尔后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又需要新的怀疑。人类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认识人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传统的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仍然压抑着创造力得以诞生的前提——生疑质疑和提问。这种制约的结果导致:一是学生不敢怀疑不敢提问;二是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问题;三是学生不愿提问。可见,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十分重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一个问。”生疑质疑和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不仅是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措施。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互相指出不足,可以促使其共同进步。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一旦出现矛盾时,大家共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不休。对于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应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教师千万不要拒绝或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得质疑学生,使他们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度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更多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疑难,应立即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学会探索创新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群体合作的精神,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智慧的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著名的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得把知识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将知识全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金子珍贵,然而点金术更珍贵;知识和能力重要,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任何知识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努力学习,主动参与探索,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政治课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1)“小老师”授课活动。即事先由学生集体推荐两位同学来当“小老师”,然后笔者把下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及可运用的教学手段等大致告诉“小老师”,由他们自己准备教学材料并具体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如笔者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这一课题交给“小老师”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协调、沟通的才能。“小老师”联系同学们关注的-些社会热点,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中间穿插有各组同学自编自演的几个简短、有趣的小品,提示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上带来的正、负效应,加上几位同学有准备的高质量的发言,让全班同学认识到当前哪些道德观念及行为表现是应该摒弃的,而哪些又是应当发扬的,且意识到加强道德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由此讨论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整堂课由“小老师”主持、串讲,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生动活波、情趣盎然,又不乏教育意义,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

(2)小组竞赛活动。讲市场经济时,笔者曾让学生为一个曾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出谋献策。让全班四组学生都参与这次活动,看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拯救方案”最切合实际。笔者要求四组学生思考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性方案”,以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赛看那一组的方案最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当然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讲解、评析。通过这种 “猜猜看”竞赛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热情中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中的有关问题,从而对市场经济具有激发企业经济活力的功能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等心理素质,激发了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辩论活动。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4)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节目,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生活,或体验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加强实践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拓展主体性参与活动空间的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演讲会、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等,这些活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参与学习为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能给学生提供广泛学习、拓宽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从而激活了学生各科知识储存,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落实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想觉悟相统一的原则,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初探 篇5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初探

吴作远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摘 要:拥有创新思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大胆创新正是教师需要让学生领会的。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探索

一、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每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要抓住这

段宝贵的时间,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受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时要打破一个鸡蛋,如果学生把鸡蛋握在手中,鸡蛋很难打破;如果用手指捏,就很容易打破了。学生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教师就在此时引入课题,传授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创新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支持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引

导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探究课题的过程中,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只是照着书上做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设计,进行探索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与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中进行创新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高中写作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篇6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并且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也相当重要。因此,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高中教师应该加大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且还得与时俱进,及时革新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高中写作教学现状

1.太过重视文体。近些年来,我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比较轻风格重文体,这点也可以从这些年高考作文试题看出来。目前的高中作文形式主要就是散文、记叙文以及议论文,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写作教学的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点,使得整个作文呈现一种熟悉感。

2.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由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课堂氛围非常沉闷,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不看过程,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写作教学同样如此,严重地忽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体验,导致作品失去了该有的新颖感以及活力。

二、高中写作教学的创新必须重视的问题

1.写作内容必须有新意和生命力。高中写作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新课改的推进,也进一步要求写作内容必须有新意、自由并且多面,绝对不能只知道盲目仿写。以真实的生活当作写作的背景,才能够写出好文章,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思维,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将高中写作教学中的活力和生命充分展示出来。

2.写作必须具备自身独特风格。好的作品之所以具备审美价值以及欣赏的价值,其主要原因就是,文章内容中富含感动人心的故事以及人物。对于学生日常写作练习而言,创作过程应该积极探索和思考,使得自己写出来的作品能够独具一格。写作是抒发情感的有效途径,并且也能够将某个时刻发生的某件事以文字的形式永久地记录下来。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不同人写出来的作品也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然后运用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展现作品的独特风格。

3.写作思维应该从固定性转变为扩展性。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要想有效达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首先就得打破传统固定式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应用创新思维以及独特的想法表达,拓展学生的语文写作思维,促使学生从固定思维转化为扩展性思维,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4.重视读写能力的培?B。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应该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再体验。高中写作教学虽然注重的是写,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养成保持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才能够在借鉴中写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

三、高中写作教学的创新措施

1.积极鼓励高中学生自由表达。当前高中写作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写作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写作表达手法以及现有写作的问题,最为重要的还是使得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不同学生将同一个写作题材以不同的问题表现出来,主要的要求就是言语真挚、感情丰富,这样也能够较好地吸引以及打动读者。写作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还应该将写作的内容扩展到课堂之外以及课本之外。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小练笔等,养成随感随写的良好习惯,进而激发高中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写作能力,使得写出来的作品彰显独特的魅力。

2.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收集社会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然后进行相关的整理以及归纳,最后通过小组会的形式进行探讨和分析。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组织文学社团,或者创办文学杂志,充分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以及写作兴趣。当然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使得训练过程和使用过程保持一致。

3.增大阅读量。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并且这两者都是高中写作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多组织一些读书活动,或者让学生自发地去组织,使得高中学生在各个地方都能够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动笔习惯,这也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阅读能力。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更为重要的还是文化的积淀。所以教师应该多关注高中学生的阅读书刊以及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进而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活动。

4.鼓励学生将写作创新当成一种需求。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表达对各种知识的认识,也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以及生活感悟的表达。作文的立意是否深刻与作者的人格以及人生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所谓文如其人。作者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品格,其所写文章也会带有那种情感和品格;作者做人达到哪种境界,其作品也就能达到哪种境界。写作的目的以及最好的境界就是作者拥有完善的人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将育人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作文教学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人格从而优化写作,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将写作当成生活需求,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打破传统的纯粹的激发练习,鼓励学生将写作当成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手段。面对生活以及学习的压力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视为审美的需求以及情感宣泄的需求,通过正确的宣泄情感方式,让写作变成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净化心灵,还能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化创造力,让其灵魂得到美文的熏陶。所以,在实际的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写作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旅程,在表达自己情感以及彰显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打破传统固定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得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精彩。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首先就得掌握好生活脉络,因为好的作品是离不开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高中学生的切实感受。同时,高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将其当作生活中的舞台,充分地展现自我,将自己的情感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写出更好的作品。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7

在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创新之前, 我们先了解一下高中数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的教育自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 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国家教育级别的变化, 并没有改变主要课程的地位和安排。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与语言文字同等重要, 数学和语文是一个民族所必有的基础。中华民族从小学起就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且能在以数字为主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 掌握生存的本领和技巧, 数学学科作为异于语文, 又不亚于语文地位的学科, 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 也同样是改变社会群体整体思维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中学教程。

到了高中, 语文和数学在教学中虽然地位不变, 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 接触的社会面和知识面也越广, 每天能够掌握的知识也在逐渐地增加和累积, 对知识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广泛。所以, 与语文和数学并列齐驱的学科也就越来越多。数理化、外语、史地生等以语文和数学为基础的课程也相应地进入高中课堂的教材。这个阶段的高中教学也异于小学和初中的教学, 要求学生要掌握的数字组合和逻辑符号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复杂, 以数字为基础, 以计算为主要技巧来掌握, 演变产生不同的变量和变体, 高中数学也作为从最原始的学习阶段到走向成熟的学习阶段的一个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的教学作用了。

通过对高中数学在义务教育中教学地位的认识, 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数学学科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意义, 我们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做了一个先头的预示, 以对下一个环节“创新”有了理论上的准备。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经历了多次的修订,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就是: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 也就是掌握好数学概念。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这个大前提, 同学们解起题来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所以, 要帮助学生把概念、定理、公式都理解透彻, 掌握全面。

针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数学思维模式化和即成理论的偏差,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盲目的模式化答题, 教师只注重成绩不重视创新的教学方法, 早就有从事数学教学的研究者指出过, 但问题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没有本质的改变。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 最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 现在笔者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 谈谈数学教学中, 有助于改善教学目的和行为的创新方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探索

1. 利用逆向思维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在数学中, 很多习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解法去完成。比如:求空间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 可以用定义和向量法, 也可以用坐标法。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一题多解, 归纳出不同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提高。

2. 快乐的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基础学科的地方在于, 它是根据人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而产生的学科。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极强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思维创新现实也就由此而来。因而, 对于新时代的高中数学的创新, 本人认为可以结合这个时代人对数字的敏感, 以及数字对人的作用, 让数学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书面上, 还要通过数字组成的静态和动态的图像、图案作清晰生动而又不失深度的演绎。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地延伸。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让庞大的学生群体, 在拥有优良基础的前提下完成数学教学的探索和改造, 实属不易。因为, 学生的学习基础良莠不齐, 无法在相同的环境中做到人人运用自如, 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 把创新思维能力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因地制宜、因人而宜、量体裁衣, 使快乐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

3. 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中强调:教师的身份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长期的应试教育, 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 其实,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抑制着创造型思维, 学生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天赋。新课程指导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 师生之间以朋友相处, 一起快乐地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 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

摘要:在这里以数学教学为例, 分析数学对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语文的创新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创新 传统与创新 思维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62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大家越来越注重创新,但我们在谈到“教学创新”时,常常走入一个误区:就创新而言创新,完全摒弃传统,采取全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教学创新是为了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其丰富和发展,而不是完全推翻它,以另一种思想或方式来代替,且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自有其优秀之处,所以我们在创新过程中要“去粗存精,勇于创新”。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教学思想和方式创新并重。

一、教学思想之创新

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学思想的创新,是因为思想的转变远比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困难,教学方式可以模仿,它是客观性的,但是思想却是一个更为主观的过程,它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所做出的创新的认同度,所以要实现教学创新,思想的创新十分重要。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

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认知上,以及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关于教学活动,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会回答:教书育人。“教书”即传授知识,“育人”即培养学生。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学体制下,我们逐渐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教书”上,忽略了“育人”这一更为重要的目标。知识的传授重在一个传承的过程,而育人则体现了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忽略共性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的共性却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成长。所以如果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通过我们的培养,使他们能发挥自主性,实现更好的创造,这远比把同样的知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更符合教育的意义。

对于语文学科,我们一直把它定义为人文学科基础学科,那么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就要做到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并重,语文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一直以知识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实践证明,要在知识基础上实现更大的提升,包括短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长期综合素质的养成,更需要语文素养的培养。总结教师思想创新的认知,一句话概括,就是由“侧重”到“并重”。

(二)学生学习思想的创新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让教学创新更好的推动,即如何改变思想,更好的接受知识及培养自我素养和能力,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在思想上作出的转变就是要明白学习是为何而学。 说到为何而学习,大多数同学的回答会是为了考大学,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常态,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所以学习的本质被掩盖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会出现学习成绩极差小的情况,有的同学认为不学也能考好,所以有的同学甚至不会认真学语文。我们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学习成绩并不能最终作为评判学习情况的标准,衡量你的是一生的知识涵养,尤其是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它对人的影响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学习,是为了让人能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知识就是力量,前提是要有知识的积累,同时学习也包括的自主能力的培养,表现为知识运用及创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要考虑到方法的“新”,同时也要考虑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现实要求,虽然应试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但是我们也要通过教学满足考试的要求,帮助同学们迈过高考这道坎。教学方法要考虑如何把知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传授给学生,另外,也要满足教育的深层“育人”的要求。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想更好的进行“授业解惑”,让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师生之间就需要保持良性的互动,需要营造一种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是指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既是传授知识的师长,也是和同学们一样的学习者,教师站在同学们的角度上来看待语文知识,看待学习,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继而更有效的教学或者是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也要作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参与者,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某个知识提出质疑。如果师生都能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来,那么整个课堂氛围也就达到了活跃的效果,在这样课堂氛围中,教学和学习都会更有效率。

(二)探究性学习——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探究性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发挥主动性,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通过自主探索和体验,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养成。语文阅读教学,是希望学生能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结构分析,同时也要通过文字表面看到其深层次的含义并把它完整、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所以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积累更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们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即使老师把同样的阅读步骤重复无数次,学生仍然不能灵活运用,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之外,缺乏自主体验和实践操作,所以我们提出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老师提出一个研究的框架和方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作探究,并且把自己的阅读分析成果通过文字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学会阅读分析,也能更好的表达思想。

(三)关注人文,注重素质养成

语文与自然科学学科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更强的主观性,与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个人的思想,所以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不仅要把它当作客观的知识来学习,也要注重其主观的思想部分。我们提出关注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要让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一种思想提出的原因,然后把视线转向现实,对我们生活的种种作出思考,提出自己的思考,甚至更深层次的见解。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同样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关注人文,是希望学生不仅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造者。知识不仅需要学习和传承,也需要发展和创新,我们教学“育人”的目的也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更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

上一篇:给朋友的圣诞节平安夜短信祝福语下一篇:双高普九工作组织机构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