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推荐4篇)
题:绘画表现手法 课
时:第一课时 课
型:绘画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通过对大量表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以及对其作品造型和色彩特点的研究与讨论,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实践及评价总结,使学生对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体验其视觉感受,了解其外在形式。
2、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艺术效果中所传达的内在含义。
3、初步了解美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相互关系,学会区分这两种不同创作方法的美术作品或同一作品中包含上述两种方法的因素。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表现性作品中所传达的内在含义。2): 使学生了解在线与表现的相互关系,并用于实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谈话、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习情趣。2): 观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掌握美术作品传达含义,学会区分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对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造型手段、表现手段、及作品所传达情感的理解。教学难点:
对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造型手段、表现手段、及作品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引导思考。
1.教法:放映作品进行欣赏,放映结束结合作品讲述美术作品的造型手段.表现手段.及作品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2.学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对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课本,课前查找资料,对有关作品及画家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二:引入新课:(5分钟)请同学准备好学习用具
分钟)头语同学们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有对冬天的感受,过年的感受等等,你用绘画的形式怎么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切身感受呢??(引导学生从再现当时情景、场面入手,逐步过渡到用抽象形式进行构思设想)通过交流讨论,到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25分钟)
(一):课件放映作品进行欣赏
1)、你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吗?它们的造型和色彩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比较和描述。(找2-3个同学回答)
2)、小结、讨论:
这些作品都以表现画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主观情感感受为主,那么作品有没有再现的性质?二者之间,哪种特点更为突出?请举例描述。
(通过上述欣赏、讨论,明确表现性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表现意味及其外在特征,表现性作品所包含的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
2、分组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a、你能体会和理解这些作品的造型和色彩是怎样表现情感或情绪吗?
b、表现主观情感能否不借助再现的形式?抽象的作品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绪?
四:课堂总结:(5分钟)同学们再现是美术创作的基本手段之一,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在再现性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进行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著。但艺术的再现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复制现实,艺术的再现离不开艺术家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体现艺术家的目的和本质。
创作手法表现是美术创作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着重反映作者主观感受。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
重视写实的东西,重视写生,也就是说重视客观的描绘对象 表现性则是更注重体现艺术家本身的精神追求,可以说是更为主观的,更为内观的,重视意。但两者都应做到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五:作业布置(练习):
1.演示放映图片,请学生回答:
下列哪幅作品侧重与于再现,哪幅作品侧重于表现?为什么?
2.布置准备下一节课绘画材料
课
题(板书设计)
一、造型手段
1.线条
3.色彩 2.明暗
4.透视
二、表现手段及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1.再现 2.表现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说课方案设计
题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2006级X班的XXX同学,说课题目是《
》,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主要选自……….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教学重点:
(1)、………… ,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2)、………….,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
4、教学难点:
(1)、………….,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
(2)、………….,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
二、教学对象分析 1、2、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
2、学法设计: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使他们…………,所用时间为2分钟,在导入新课中,用…..分钟…… ;在教学本课主要内容中,由于………..,所以用…..分钟,最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讲授本课
(1)、首先,………………………..。(2)、………………………………….。(3)、……………………………………..。(4)、………………………………………..。
4、总结
任何设计成果都是设计者想象创造出来的,因而漫画的形象设计也不例外。明暗表现是漫画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造型因素,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人物漫画的设计中,作者经常运用概括和归纳的手法,有意识的主观去处理人物的明暗变化,以塑造和表现人物的体积、结构等关系,使造型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比如,在漫画人物创作中,设计者经常会采用人造光线去表现人物对象,即根据人物的动态需求设置光线,有时会采用两种光线相结合以产生不同的明暗影调,从而形成强烈的黑白虚实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是根据画面的构成关系和黑白布局去主观的表现画面的明暗关系,这些画面往往看上去不符合正常逻辑的明暗关系,而恰恰是这些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意味的明暗画面,为漫画视觉表现增添了不一样的感受。
二、线描法
线描法是最常见的漫画技法,因为只需要一支笔勾勒出想要的图形与线条,省事又快捷,同时又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是很多漫画人士的经常采用的绘画技法,其中包括单线线描和线面结合两种方式。
(一)单线描法,运用单线勾勒形体,利用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起承转合来表现图形韵味。这种描法主要讲究的是线条的疏密节奏感,在线条疏密对比强烈的基础上要求线条连贯,并且线条转折关系明确,比如,漫画《三个和尚想喝茶》就是利用了这一方法,采用写实人物的单线勾勒,画面非常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三个和尚当时的表情和动作。又如漫画作品《诗人杜甫》,整个画面非常规整,利用单线描法显示出其弄弄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从而传达出一种含蓄的悲凉。再如漫画作品《堂吉诃德》中大量运用了随意而又轻松的线条,重点部分笔墨浓重,次要部分轻描淡写,整幅画面重点突出而又不失远近虚实变化。
(二)线面结合法,就是利用单线勾勒形体,局部填充色块,用来丰富画面效果,以此来增添画面的视觉感受。由于线的种类很多,采用不同工具画出的线条不同,使用同一种工具但使用的手法和力度不同,画出的线条也不尽相同。如漫画《EOPXY》就运用了这种线面结合的手法,人物的面部运用轻松的线条,而身体与背景采用色块填充的方法,整个画面产生了一种另类的意境美。又如在漫画作品《HEAVYLIQUID》中,画面采用结构线用很窄的面来塑造画面,烘托出前景人物形体结实、画面厚重感和结构强的效果。
三、刮画法
漫画设计中最不可缺少的一步工作就是色调的表现。比如 :由小颗粒排列成的网状色调、浓淡渐变色调、砂眼色调以及以点为背景的图案和纹样的色调都是运用刮画法来实现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顺序刮削,比如树叶中透出的阳光、帽子、脸庞、衣服等迎光面都会采用这种方法按顺序进行切割和刮削。(二)平面刮削,这种表现方式大多会用于云和烟的刻画中,用以表现其轻盈、透薄之感。(三)抓刮,就是用刀片像抓挠一样进行刮削,大多用于表现水和火焰,可以营造一种微妙的效果。(四)闪光,这是最普通的一种刮削方法,用来表现太阳和光线的效果。
四、拼贴法
在当代的漫画艺术中,新技法的运用改变了人们旧有的审美经验,开拓了漫画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拼贴手法的大胆尝试,使漫画拼贴的观念得以不断的扩展和完善。漫画中的拼贴由原本的贴糊有了广泛的延伸,拼贴手法的漫画使作者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想象力并赋予了作品个性化的特点。比如,在汉斯。安徒生的拼贴漫画作品中既有造型神秘诡异的《跳动的人形》,也有造型唯美的《安乐椅》都呈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纯真的内心境界。又如,漫画师SandaChevrier推出的一系列拼贴漫画作品,用水彩勾勒人物面部轮廓及头发并将拼贴画添加到嘴巴和眼睛等位置, SandaChevrier在创作中使用的经典漫画书来自《Wonder Woman》和《超人》等经典作品。她将这些具有社会讯息的内容与绘画作品相结合,用以营造作品的神秘感。再如,日本漫画家木村贵宏推出的另类拼贴漫画《破碎的脸》,将多种绘画表现技法杂糅在画面中,它们有的线条顺滑,有的线条曲回,有的重铺色彩,有的轻点色块,在他的作品中重影的眼睛,凸凹不平的嘴唇,颠覆、扭曲、不对称……每一张脸、每一个表情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五、结语
总之,漫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外年轻一代漫画家在漫画界崭露头角,他们不仅延续了过去漫画的绘画表现技法,还给漫画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使得越来越多的表现技法融入了漫画艺术的创作中,运用线条的疏密、曲直变化,黑白关系以及笔触铺色方法的不同都可以既表现形象又增添了画面的审美情趣,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愈发发散,相信会有更多的表现技法被应用在漫画设计中,开拓更多的漫画表现样式,带领我们进入“漫画新时代”。
摘要:在漫画设计中由于绘制的工具和表现的手法不同,使画面效果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各异的画面效果,而且运用线条的疏密、曲直变化,黑白关系以及笔触铺色方法的不同都可以既表现形象又增添了画面的审美情趣,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绘画;色彩;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23-02
生理学家研究光与色对我们的视觉器官(眼、脑)的各种效果、作用以及它们的组织联系与功能效用;心理学家研究色彩辐射对我们的大脑和精神的影响,同时研究色彩的象征力、表现力、主观知觉力和色彩辨别力;物理学家研究色光的混合、光谱的元素、色彩光射线的频率和波形长度、色彩的标准和分类等;化学家研究染色和颜料的分子结构、色彩固着、溶液问题与综合染色的准确等,这些都是偏重于从色彩的实用功能来研究色彩的本质与变化规律,绘画艺术家则在此基础上着重从人们的审美要求出发,依照审美规律研究色彩的审美功能。他们着重从视觉表现、情感表现、结构表现上去加工、创造色彩的艺术美。艺术家在这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中,积累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表现手法,并借助这些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自身的情感。
一、利用色彩转调来表现
色彩转调,主要是指单一色相内的明暗、冷暖变化。在绘画作品中,色彩转调的运用有两种:一是在一幅画中出现的局部的转调;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语言,在整幅画中出现的整体转调。
在西洋传统绘画中,局部的色彩转调是较为常见的。自从凡·爱克兄弟发明油画后,画家能画出微妙的色彩差异和明暗调子。达·芬奇用这种方法再加上色彩透视,所以他的作品能显现极细微的色彩层次。后来的提香、伦勃朗等也都对自己的“色彩转调感到满意”。在整个绘画创作中,以色彩转调作为独立的造型语言,作整体的色彩转调,可以说是“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创造。他的《从莱斯塔克望马赛港》一画中前景的房屋、中景的海水,都是由冷暖明暗变化的“分散的小块色片”来“构成”的。这种“色彩区域的表面分裂”,打破了色彩明暗服从焦点透视和“整体性”,使得色彩更具有独立的造型能力,并趋于简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革新,对欧洲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画色彩虽以平涂渲染为主,但在某些花鸟画,特别是没骨花鸟画中,也有局部使用色彩转调来造型的。现代中国画家融合中西色彩转调为一体,突破平涂渲染的模式,运用新的色彩转调方法,也创作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例如,沈勤在作品《公路》中运用大面积红色色块描绘公路两旁及其深处的田野、山岭;朱建忠在作品《世纪森林之春》用色彩转调来表现“森林之春”。这样的作品既有强烈的现代感,又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这是对色彩转调的创造性运用。
二、利用色彩张力来表现
所谓色彩张力,是指由色彩的冷暖、明暗、强弱以及不同层次等构成的对抗、运动趋向和谐的现象。色彩张力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色彩层次。任何一种色彩,只有从“自己的基本色彩中减掉了某一种色彩”,只有“通过某一种色彩向另一种色彩靠拢的活动”,出现了这种色彩的“独特性和它们之间的互相排斥”,才能产生张力。色彩中的层次,一是指同一色相由浓到淡、由冷到暖、由明到暗的变化;二是指一种色相逐渐向另一种色相靠拢。一种色彩有了这种变化、靠拢,便脱离了“张力活动的零点”状态,产生张力。色彩层次愈丰富,就愈能产生出张力,就愈有表现性。
2.色彩主次。中国画论说:“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主色,即一幅画中基本的、主要的色调,亦称基调。主色,在传统绘画中通常体现在主要的人物、景物或其他物象上。画家赋予主要物象以更突出、更响亮的色调,以使作品的主题、主旨突出出来。由于主色与次色在色彩的色相、饱和度、亮度上有差别,因而主色调与次色调搭配得好便能产生张力。
3.色彩偏离。绘画中的色彩偏离现象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的,他认为:“确定冷暖效果的不是混合色中所包含的那种基本色,而是与基本色稍微偏离的那种色彩。这种偏离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它能使略带红色的蓝色看上去是‘暖的,而使略带蓝色的红色看上去是‘冷的。这种一种颜色拉着另一种颜色离开它自己的基本性质,就会造成紧张状态,没有这种紧张状态,就不能有什么表情。”事实上,阿恩海姆所说的“紧张状态”,就是指“张力”。画家把握并描绘出了这种色彩张力,就能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秘密。
4.色彩的极限语言。中国画家强调黑白这两补色对比,西方画家强调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这3组补色的对比,以此形成极限语言。这种极限语言,使色彩张力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5.色彩振动。在美术作品中的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抗、跳跃、旋转、频闪等,让人在视觉上产生振动的感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色彩振动,它是色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主义画家为了使色彩产生最大的张力,根据审美动力学原理,运用多种手法,如色彩对抗、跳跃、旋转、频闪等使色彩振动起来。
三、利用色彩笔触来表现
笔触,是画家用笔(刀或其他工具)在描绘客观对象与抒发主观感情时,在一定媒介物上留下的痕迹,即西方画家说的“笔道道”。无论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笔触(Touch)都是造型、抒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中西方对于绘画中的笔触理解和运用是不完全相同的。
西方绘画中的笔触,最初主要用于造型——描绘客观物象,后来(主要是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期间)笔触既用于造型,又用作抒情,现代主义画家大量使用笔触,基本上是用它来抒发感情。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和表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印象派之后的画家们大都加强了笔触的动力性。凡·高在创造了颤动的成条笔触后,又创造了连续跳动的粗短笔触。在他创作的后期,又创造了跳动幅度更大的波浪式旋卷笔触。在凡·高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诺尔德的那种急速砍动、抽打似的色彩笔触和碎笔触,康定斯基那种小而碎的加速运动的色彩笔触和旋转、交错、飞溅的线条笔触,蒙德里安那种猛烈扭曲的线条笔触等等,其动力性越来越强。自塞尚开始,画面上笔触的独立作用越来越被画家们所重视。所谓笔触的独立作用,是指笔触可以自由地飘浮在物象的表面,不受它制约,发挥自身的表现作用;或者为了追求自身的韵律美、节奏美、装饰美,不顾物象对它的真实描绘要求,充分发挥抒情的作用。随着现代绘画的发展,笔触的抽象表现作用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抒情手段。线条就是一种也并不存在于自然形态的“笔道道”,所以有些人把油画笔触与中国画线条或“笔法”看成是一回事。当然,笔触与线条都是条状形的笔迹,都有造型与抒情功能,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差异。
四、利用色彩的装饰性来表现
关于色彩的装饰性,有人认为其主要特征是平涂色彩后勾线,有人认为装饰性就是通过概括、简化、美化、对比、衬托、修饰等突出事物的本质的特点,有人认为装饰性的具体特征就是意象化、图式化、抽象化。事实上,色彩的装饰性可以从外在特征与内在特性两方面来表现。
色彩装饰性的外在特征,就是它的非写实性。这种非写实性,主要表现在:(1)色彩的平面化。平涂色彩不等于装饰性,但装饰性色彩大都省略色彩细微层次的描绘与色彩透视,色彩趋于平面化。(2)图案化。图案化多见于工艺美术、年画、剪纸等。在中国画与油画中,常见的是局部的图案化。(3)抽象化。抽象化色彩是装饰性色彩的共同特点。色彩抽象——一种不完全脱离物象的形的抽象,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本质特征。
endprint
装饰性的内在特性主要有两点:(1)目的性。装饰性的形、色、线,是造型的一种艺术手段,它的目的是要通过装饰性的抽象概括、适度的变形,以及夸张与美化等,来超越自然的细节的真实,表现自然的内在本质、人的精神的内在“音响”。(2)功能性。装饰性艺术是介于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之间的一种艺术,在反映生活的本质上,它与写实性艺术或抽象艺术的功能是相似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形式大众化,在美化自然与描绘人物性格方面,更有某些优越性。
五、利用绘画者的色彩想象力来表现
当德加用红色和橙色画肖像时,当凡·高用橘黄、铬和浅柠檬黄画他所爱的一个朋友的头发时,当中国画家用墨色画花卉、山水时,人们并没有指责他们歪曲真实。唐代的张彦远认为“运墨五色具”,这种既无科学根据又无生活根据的说法还是被人们接受了。究其原因,那就是在美术创作中,“色彩是想象力的产物”。美国画家罗伯特·亨利明确地指出:“一位艺术家应该具有想象力……一个不会运用自己想象力的艺术家只是一个工匠。”库克认为:“我们还无法确切知道,在色彩的波长被视神经接受并被头脑所辨认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很明显,决定性的因素是想象力,周围的环境和相关的色彩也很重要。这是一个艺术家凭直觉就能知道的东西。每种色彩都会被自然环境所限制和改变,而艺术家对色彩还是要有他自己的体现。”
绘画中发挥想象力,并不是胡思乱想,随便涂鸦,而是要把作为物质媒介的颜色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诺尔德说:“颜色会被画家弄死或放生,超升为更高的存在。”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就是要使色彩得到更高的升华。
六、巧用“黑”与“白”
黑与白色无论在刻画形象方面,还是在抒发感情方面,都发挥着其他色彩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绘画创作中,完全按光谱中7色作画的,也只有印象派中的部分画家。伦勃朗用“酱油色”作画,透纳用歌德所说的正色与复色作画,凡·高用不少黑色作画,东方很多画家全用黑色作画,都对黑白在绘画色彩学中的价值作出了回答。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中国画革新,虽然以色彩为突破口,出现了大量以色彩为主的作品,克服了水墨画的局限性,但黑白在绝大部分作品中,仍起着神奇的作用。
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何能在系统、正规、有效的绘画色彩训练下,真正掌握绘画色彩表现的规律和要领,切实提高绘画者必须具备的色彩素养,是每一位绘画者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
——————————
参考文献:
〔1〕史民峰.设计色彩.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天明,冯能保.绘画色彩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漆竞舟.设计色彩.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4〕王忠恒.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范文东.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孙国军)
1.晓定义,知类别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类别: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通訊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会话的报道;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作为高考文段阅读的选考题,需要超过1000字的篇幅,据此我们认为高考新闻选材主要是通讯、访谈和新闻评论。
2.懂特征,明结构
(1)新闻的特点:真实、准确。新闻必须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料真实准确。
(2)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或结果的提要。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清套路,抓要素
(1)新闻的写作套路: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行文。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炼等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抓主旨,析手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考生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来挖掘新闻的主旨,理解新闻的文本意义和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考查新闻的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等方面。
(1)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可以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材料安排是否有层次性”“材料能否开阔读者视野”三个角度考虑。
(2)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能否深化主题”“结构是否完整”等角度考虑。
(3)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可以从“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抓相似点,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考虑。
(4)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可以从“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5)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可以从“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手稿穆穆 文德巍巍
——杨仁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沈阳举行
□刘 勇 毕玉才
63年前,遗失多年的国宝——北宋画家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被他发现,再次回归北京故宫。
52年前,北京琉璃厂一门市,在乱作一团的破纸堆中,他拼出包括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在内的37件清宫散佚国宝。
32年前,他与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人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八载,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1个市县,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终于摸清了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家底。
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被誉为我国古代书画界“国眼”的杨仁恺(1915.10.1—2008.1.31)。
今年是杨仁恺诞辰100周年。12月4日,为纪念这位学术大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纪念人民鉴赏家杨仁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42个展板,180余幅图片,十余件杨仁恺书画作品及部分杨仁恺的手稿和著述,静静地述说着杨仁恺在书画鉴定、艺术史研究、文博事业及书画创作等方面的丰功伟绩。
20世纪30年代,勤奋好学的杨仁恺在成都一家私立中学执教时,便对文物和艺术品产生浓厚兴趣。抗战时期,他移居重庆主要从事出版印刷工作,与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谊。在北平,杨仁恺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等交往颇多,披览藏品,交流鉴定心得,并观赏到长春伪皇宫散佚的古代书画珍品。丰富的求学经历,为其日后辉煌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杨仁恺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奉命奔赴长春等地清查伪皇宫流散历代书画和善本图籍,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书画珍品。现存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稿本上半部经其研究确认而形成珍贵稿本。数十年中,经杨仁恺鉴定抢救的珍贵文物不胜枚举,仅在20世纪50年代追查伪满流失国宝期间,就清查收回伪满散佚文物170种319件,大多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手稿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手稿。其中,《国宝沉浮录》是杨仁恺用近四十年时间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一版再版,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杨仁恺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对大陆地区公私收藏的六万余件书画进行鉴定的笔记留存。手稿共60本,基本是小开本的“工作手册”,笔记以时间(1983年—1990年)为线,以地域为单元,以鉴定的单位为板块写就,内容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以及作品的形式、质地、墨色等作品的基本信息和作品创作时间、作者署款、作者印章、作者题跋、作品上款以及他人题跋、传承过程等作品描述,详细记录了杨仁恺以及其他专家的鉴定,并记述了对作者或作品的瞬间感想与理性分析。除文字之外,笔记中还有大量表意的鉴定符号,与鉴定文字呼应,相得益彰,反映出他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学术作风。
2015年1月份,辽宁人民出版社已将该手稿整理出版为九卷本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全书总246万字,记录评鉴代表性书画作品4万件左右,配有代表性图片3000幅左右,并将国家书画编号以及当时专家鉴定时的不同意见置于相应词条之中。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说,杨仁恺是著名鉴赏家,也是一位功力深湛的书画家,但其书画之名为学术声望所掩盖。他的绘画初法宋元,后师造化,擅山水而兼及花鸟。書法四体皆工,尤擅行草,功力深厚,在当代中国书坛有着一席之地。
作为一代艺术宗师,杨仁恺对书画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现今活跃在艺坛上的众多书画家都经过他的指导,从而走上了成材之路。“孔子画派”画家郭德福对记者说:“杨老是东北文化艺术界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茵茵,至今仍在泽被后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7日)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第一句或第一段,本文的导语却是第五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不仅吸引了读者,而且又为后面的导语作了铺垫,颇见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B.杨仁恺在执教时,与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谊。
C.1950年,杨仁恺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聊斋志异》等百余件书画珍品。
D.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如“63年前”“42个展板”“180余幅图片”“散佚文物170种319件”“手稿共60本”“全书总246万字”“书画作品4万件左右”等,这些数据的运用,体现了新闻“及时性”“公开性”的特点。
E.《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杨仁恺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对大陆地区公私收藏的六万余件书画进行鉴定的笔记留存,反映出他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学术作风。
2.请分析本则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答:
3.杨仁恺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代书画界的“国眼”?请简要分析。
答:
4.你认为杨仁恺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推荐阅读:
绘画的色彩09-13
增强幼儿的绘画兴趣11-05
幼儿园绘画能力的养成07-26
第五课绘画的色彩教案11-16
浅谈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有效途径11-14
绘画家长感言09-13
绘画教案中班09-16
春天绘画教案10-01
绘画心得10-11
大班绘画孔雀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