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介绍(精选12篇)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介绍
如果手中有100万元的炒股资金,每天股市休市后这笔钱可以做什么?大部分股民的答案都是让这些钱在账户上睡大觉,但有个做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用它来购买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乾元-天天盈”。
根据流动性不同,“乾元”系列产品包括天天盈、周周盈和双周盈等不同投资周期的产品,充分满足客户对高流动性产品的需求。各款产品特点如下:
天天盈:以每1天为一个周期滚动投资。产品首次购买起点金额为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1.55%。每个工作日的8:30-15:30可办理产品申购赎回手续,申购资金实时扣款参与投资,赎回资金实时到账立等可取。如部分赎回或未赎回投资本金,则剩余本金和全部收益自动计入下一周期本金滚动投资,坐享复利收益。
周周盈:以每7天为一个投资周期,首次购买起点金额为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1.7%。每天都可办理产品申购赎回手续,每周三(遇节假日顺延至下周三)申购资金扣款参与投资,赎回资金到账。如部分赎回或未赎回本金,则剩余本金和全部收益自动计入下一周期本金滚动投资,享受复利收益。
双周盈:首次购买起点金额为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按持有产品天数不同而不同,其中不到14天为0.72%,达到或超过14天为2.0%。每个工作日8:30至15:30可办理产品申购赎回手续,申购资金实时扣款参与投资并开始计算投资收益。产品每月提供5号和20号两个开放日,赎回本金和收益将于赎回申请后的最近一个开放日返还至签约账户。
流动性方面,“乾元”系列产品包括分别以1天、7天和14天等为一个投资周期的不同流动性产品,满足客户对高流动性产品需求的同时,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提供丰富的流动性选择。安全性方面,“乾元”产品采用组合投资的模式,将募集资金投资于信托受益凭证、债券市场、银行票据资产、货币市场基金、同业存款等金融工具,抗风险能力更强。
同时,为配合“乾元”产品的高流动性特点,建行便捷的网上银行让投资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操作,足不出户就完成投资,简单便捷。基于种种优势,建行“乾元”系列产品推出之后,在四川掀起了申购热潮。乾元系列产品特别适合对短期性资金较充裕、对理财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要求较高的客户,尤其是股市投资者,是目前最火爆的理财产品之一。“一位建设银行客户经理说。
近期证监会正在加快推进基金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改步伐,争取在拓宽业务范围、适当松绑投资限制、完善内部治理、规范行业服务行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浮动收益,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
1 引言
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投资方式与普通储蓄存款相似, 不同的是投资者需要与银行签订格式化合同, 约定投资币种、投资方式、最高投资期限、收益率、可赎回条款以及其他附加条款, 一般为可终止型产品。由于其相对于股票的安全性, 相对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以及比较低的投资门槛, 吸引了许多偏好安全性的投资者, 在近两年成为工薪阶层主要的理财途径。同时,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创新业十分引人注目。其中, 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以较高的宣传收益率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注意。当然, 与之相对应, 这类产品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本文对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特别是与利率和汇率挂钩的理财产品做一分析。
2 银行理财产品的一般特点
2.1 收益率确认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 按照收益率的确认形式, 主要分为收益率确定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定型理财产品和收益率复合型产品。收益率确定型理财产品又可分为收益率固定型 (单一利率) 和收益率递增型 (收益率逐期递增) 。收益率不定型产品主要包括收益率与利率或汇率挂钩型理财产品。挂钩型产品又包括区间累计型 (即按市场利率或汇率落在计息区间内的天数计息) , 正向及负向挂钩型 (即收益率与挂钩利率成正相关或负相关) 。收益率复合型产品即以上两种设计思路的混合。
2.2 附加条款
许多理财产品中包含了附加条款, 例如可终止条款, 主要分为银行可终止、客户可终止两种, 实际上分别对应了可赎回和可回售条款。客户方的终止权, 实际上是对市场利率的看涨期权, 当市场利率高于理财产品提供的收益率时, 执行终止权就是划算的。此外, 客户没有终止权而要求提前支取的, 可以通过缴纳违约金、降低收益率及一定投资额以上的本金来获得终止权。因此, 违约金的金额必须不小于当时终止权的内在价值, 否者, 客户方同样可以执行终止权。银行的终止权就是对市场利率的看跌期权, 当利率下降时, 行权可以实现期权的内在价值。除此之外, 在一些涉及外汇的理财产品中, 本金的返还方式、币种等, 也是重要的附加条款。
3 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案例分析
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了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黄金价格挂钩型、债券指数挂钩型。下面主要介绍率挂钩型理财产品和汇率挂钩型理财产品两类。
3.1 利率挂钩型理财产品
3.1.1 概述
利率挂钩型的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三类:浮动利率结构性存款, 逆向浮动利率结构性存款, 利率区间累积增值存款。按挂钩的利率来分, 主要有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挂钩的美元系列产品以及与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HIBOR挂钩的港币系列产品。此外, 也出现了与我国一定期定期存款利率进行挂钩的理财产品, 例如下面举例的中信实业的浮动利率理财产品。
其中浮动利率结构性存款和逆向浮动利率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与正向、逆向浮动利率债券的设计有相同之处, 例如浮动利率结构性存款, 收益率就是基准利率加上上浮基点, 而逆向浮动利率结构性存款的则是固定利率减去基准利率, 而银行通过同时构造两种理财产品, 就将浮动端利率抵消, 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 这两类产品大多规定了保底收益或是利率上限, 也与浮动利率债券的设计十分类似。
比较具有特点的是利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 产品设计的原理即客户想银行卖出一个利率封顶期权。期权通常会设置一个封顶利率, 例如4%。如果指标利率 (LIBOR或HIBOR) 超出了封顶利率 (4%) , 银行可以行权不必支付利息;如果指标利率 (LIBOR或HIBOR) 没有超出封顶利率 (4%) , 那么银行就必须向客户支付一定得利息。这就是说, 只要利率一直处在预先设定的观察区间, 没有超过一个特定的值, 客户就可以拿到银行付给自己的预期收益率;一旦利率超过事先设定的观察区间, 突破了一个特定的值, 客户就无法拿到预期收益率。因此, 这种产品具有一定的风险。
3.1.2 案例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中信实业银行推出的两年期利率浮动理财产品。其利率盯住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上浮55个基点, 一点定一次利率, 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可让投资者分享相关收益。同时付息时间为一年一付。
从条款设计商看, 该产品可看作争先浮动利率债券类产品, 每期支付的利率为:起初确认的定期存款利率+55个基点。
这一产品推出对与银行只需要比定期存款多付出上浮的基点, 简单说就是“高息拦存”;而对于客户来说, 这一产品相对于定期存款可以提供较高的利息;而相对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 又可以在具有升息预期的市场环境中, 分享到央行升息的收益。这一收益率设计与国内的浮动利率债券的设计大致相同, 由于目前国内的利率管制, 将基准利率顶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而非市场利率, 因此实际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浮动, 因此与目前的浮动利率债券存在同样的缺陷。
下面举一例分析利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产品。假设某投资者购买了两年期的, 与六个月LIBOR利率挂钩的产品, 利率观察区间第一年为0到4.5%, 第二年为0到5.0%, 每半年付息一次, 起息日为2006年1月2日, 预期收益率公式为:
undefined
假设六个月LIBOR没有突破观察区间, 则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为5%;若2006年1月至6月一共有81天6个月LIBOR突破观察区间, 那么投资者这半年内的实际收益率为:5.0%× (179-81) ÷360÷2=0.68% (2006年1月2日至2006年6月30日总计息天数为179天) 。这个值与最高利率 (半年2.5%) 差距较远, 因此可以看出这一产品有较高的风险。
3.2 汇率挂钩型理财产品
3.2.1 概述
汇率挂钩型产品的理财品种和挂钩汇率都很灵活, 常见的有与欧元汇率挂钩的美元 (港币) 产品、与日元汇率挂钩的美元 (港币) 产品、与澳元汇率挂钩的美元 (港币) 产品等。外币形式的汇率型产品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 但是人民币形式的汇率型产品于2005年才出现, 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曾经推出的与欧元汇率挂钩的汇率型产品, 其理财本金为人民币。
目前, 我国市场上的汇率挂钩型理财产品主要分为汇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和汇率触发型存款两类,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与某一特定币种的汇率挂钩, 目前最常见的挂钩币种为欧元、日元、澳元等。从利率数据上看, 上述比重的历史波动性较强, 风险较大, 因此投资者才能通过承担较大程度的风险而获得高于一般普通定期存款的风险溢价。
(2) 预先设定挂钩比重的观察期、观察时点和汇率观察区间三个要素, 要素形式灵活。观察期可长可短, 可以为两个星期, 也可以为几年;观察时点可以是仅仅观察某一天某一时刻的实时汇率, 也可以是24小时连续观察使所有时刻的实时汇率;观察区间可以使单个, 也可以是多个。
(3) 收益率计算方法各有特点。汇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产品与利率区间累计存款的计息方式类似, 照目标汇率在区间内或者是区间外, 逐日累计利息。而汇率触发型存款产品的计息方式是:只要某一天某个时刻的实时汇率突破预先设定区间, 整个投资期都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率, 仅能获得最低保底收益率。
3.2.2 案例分析
例如有一款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挂钩产品, 投资期一年, 每半年为一个收益期, 在设定的观察期内, 欧元对美元汇率 (例如定位某交易所得收盘价) 在1.12—1.3之间的按5%年利率计, 银行每半年有一次终止权。 (如果是汇率触发型存款产品, 规定保底收益1%。)
由于两类产品在收益率计算上有不同的方式, 如果是汇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产品, 预期收益率为:
undefined
例如观察期为1个月, 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在1.12~1.3之间的天数为15天, 那么预期收益 (年化) 就是5.0%×15/30=2.5%。
而如果是汇率触发型存款, 一旦汇率超出观察区间 (哪怕只有一天) , 那么该产品的预期收益就只有实现规定的保底收益 (1%) 。因此汇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产品的好处就在于如果某一天挂钩汇率突破了区间也不要紧, 只要第二天挂钩汇率仍然回到区间, 当天就可以获得预期收益率, 利息值逐日累积, 风险较小;而汇率触发型存款产品风险较大, 但是这种产品会提供较高的预期收益率, 以匹配其较高的风险。
3.3 其他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其他类型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市场份额比较小, 但结构十分新颖, 满足了部分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结构。例如一些外资银行推出的与黄金、商品指数、股票指数、国际债券挂钩的产品等, 甚至还有与水这样的商品挂钩的产品。这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浮动性很大, 最高可以达到15%以上 (年化) , 最低可以为0, 收益率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这些挂钩指标的市场表现和银行资产管理水平。此外, 国内也已经在酝酿设计与期货价格挂钩的理财产品。
4 总结
年过半百的熊女士在2009年前往某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期间在客户经理的推荐下,花50万元投资了一款“理财产品”。直到今年3月,熊女士取款时才发现“理财产品”账户竟然少了16.6584万元。由于客户经理并未要求熊女士进行“面签”和风险评估,而是直接帮其在网上下单,因此,熊女士也未获得任何银行提供的纸质合同。投诉也以“银行方面认为:交易没有问题,拒绝赔偿”为结果。此事银监局已经介入。
注意:收益,风险,流动性
每一个投资产品,都有一沓厚厚的产品说明书,专业术语满天飞,而你除了收益什么都不想关注,这样不对。小编告诉你,你需要关注的焦点至少有3个:收益,风险,流动性。
先说收益。除了保本收益的产品外,大部分产品会公布预期年化收益率,而预期年化收益率并不等于试机收益率。
预期收益=投资金额×预期收益率/365×投资期限(天)
有些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但是投资期限较短,比如只有30天,导致实际收益也较低。所以在选择产品時,不要被预期收益率迷惑,尽量选择收益率和期限比均衡的产品,防止频繁购买短期限的产品而导致资金长期停留在募集期,拉低实际年化收益率水平。举个例子:用10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一年共投资5次,平均年收益率是6%,但是在募集期、资金到账期间、选择产品期间共耽误了30天,那么实际年化收益率=6%×(365-30)/365=5.5%。
其次是风险,每款投资产品都有自己的风险指数,只要你做好了风险评级,选择和自己风险承受力对应的产品,是最简单的方式。如果这个方式还不足以让你安心,投资标的也可以成为你参考的标准。一般来说,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资金拆借、信托计划风险较低,挂钩股票价格、黄金价格、指数的走势结构性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了,属于进取型产品;而信托类投资风险最高,属于激进型。
最后就是资金的流动性。很多投资产品一旦成立,就不能赎回。在购买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选择。
一般人谈到理财,想到的就是投资和赚钱。实际上理财的范围很广,包括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不管现在是否有钱,理财都是需要做的功课。现在理财产品有很多,别人觉得好的并不等于适合自己,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是很重要的一点。届时,也有人问大华银行理财怎么样、产品多不多,风险是否可控等问题,所以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大华银行理财产品的两大特点,具体如下:
1、品种多,适合客户的不同需求
大华银行(中国)结构性产品可以帮助客户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挂钩的金融工具和资产丰富多样,适合客户的不同需求。但是结构性产品存在投资风险,并非传统意义的存款。
2、突破地域限制,把握投资先机
大华(中国)基金投资平台目前涵盖“代客境外理财计划------环球基金系列”以及“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代销”,帮助客户突破地域限制,捕捉全球投资机遇,分散投资风险。
同时,大华银行(中国)还提供开放式透明交易平台,每日(节假日除外)都有申购赎回机会*,满足流动性需求。通过股票、债券、商品等不同的投资工具,帮助客户把握优质板块的投资机遇,配置符合自身财务需求的资产组合,分散投资风险。
股票: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发售股票,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发给股东持股证明,不能转售。信托: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
债券: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期货:期货(Futures)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商品),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
信用卡:信用卡另一种说法为贷记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 黄金:黄金的年供求量大约为4200吨,每年新产出的黄金占年供应的62%。外汇:外汇交易平台指外汇市场上的一些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独立交易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报出货币的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24小时交易除了节假日,并在该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1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和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理财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理财产品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也在各项业务总收益的比列不断提高。
(一)理财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在2005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得到飞速的发展,并逐歩走向规范化。从2005年起,我国的理财业务增长率达到18%,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达到400亿美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其特点都开展了理财产品。
(二)理财产品种类逐渐增加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在H-H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资本定价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适应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年龄层次的理财产品。除去传统的货币型理财产品,债券型、股票型及组合型理财产品不断出现;理财产品的期限也从一周到一个月、三个月及三到六个月甚至几年不等;理财产品的币种从传统的人民币单一币种发展到美元、欧元及澳元等多币种理财产品。
(三)业务发展条件更加成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的人均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近年来不断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人均达到23979元,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1810元。随着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的业务客观条件更加成熟,市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型结构已经出现,并且人们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近年来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四)理财业务有待继续深化对比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内容形式与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在理财业务的深化上海有待继续提高。我国目前的理财业务重心仍在理财产品的推广销售方面,并且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在产品推广方式和产品服务等各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上理财产品逐渐丰富,但同质化趋向严重近年来,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及部分民营银行等纷纷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帐户”系列,建设银行的“乐当家”系列,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系列,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系列和交通银行的“圆梦宝”系列等等。在分析对比不同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特点不难发现,理财产品的结构功能基本相似,在个人理财产品的个性化设置和后续服务等方面缺乏创新,在核心的理财产品上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二)理财中心大批涌现,但理财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数量均需提高从目前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的推广上看,存在硬件过硬、软件过软现象。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中心硬件建设十分豪华,各种配套硬件十分齐全,但在优质的理财产品服务和专业理财顾问团队的建设等软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理财顾问和服务等特质恰恰是完善的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必不可缺要素。根据国家相关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与我国目前经济综合实力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个人金融理财人员缺口十分庞大,且目前相当部分的个人理财顾问和产品经理根本没有理财资质,不能账务理财需要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目前应着重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这样既能与先进的硬件设施相配套,更能解决个人理财业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
(三)个人客户在理财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多受到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目前个人理财产品的观念在部分社会大众心中仍存在较多的误区。误区之一是保守的储蓄思想,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群,但简单的储蓄理财行为在实现个人财产保值方面当遇上通货膨胀都难以实现,更不能达到增值目的。误区之二是与之相反的超多元化投资观念,债券、黄金、股票、保险等多种理财方式一齐上。这种理财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投资风险,但是由于牵扯的投资方面较广,个人很难在每个投资领域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精力关注每个方面,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由专业的金融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个性化管理,这种理财产品的观念推广还有待继续增强。
(四)理财产品中存在潜在风险,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过程属于金融虚拟产品的交易和后续服务过程,其中也隐藏了不同类别的风险。其中作为咨询服务的理财顾问和咨询业务风险较小,风险主要存在于专业的理财产品介绍,理财的风险提示以及理财经理对客户的不合理承诺等,这些都可能对商业银行和客户造成双重利益损害,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良好的金融大环境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产品业务的客观条件。金融环境的建立需要各商业银行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的改革创新。目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限制门槛越来越少,商业银行的金融分业经营现状有望实现改革,因此金融机构间和互赢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理财产品的交叉发展是必然。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与证券、保险及信托基金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在业务组合和业务外包等方面创新,适应市场需要。
(二)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各商业银行应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走品牌发展的道路,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业务能力,打造银行剧本核心竞争力的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复合型理财产品。随着金融业管制的逐渐放松,商业银行可以在制度许可范围内,加深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房产商、汽车商的合作,适时的推出复合型理财产品,在传统风险较小的银行理财产品与风险较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相结合的理财产品上加大创新。定制客户不同需求的理财产品。学习西方理财产品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进行产品开发,细分各类客户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
(三)实施客户关系营销管理客户是现代市场经济,包括金融市场中进行营销管理的最核心部分。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理财产品设计和营销方式上充分考虑客户的个性化特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定制管理,走客户关系营销管理道路。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系统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包括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庞大,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正视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交易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等,注重风险预防和控制体制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控意识,规范理财产品的操作程序,减少违规操作发生的几率。完善内部监督审核机制,通过内部监督审核机制的建立,降低理财产品业务中的各种风险。加快建立个人证信体系,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强化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提高个人理财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银行管理层要树立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观念,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经营原则,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2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层次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内各家中资银行纷纷成立了“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但只有在一些大城市才有一些针对高端客户的服务,而大多数理财中心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提供较低层次的服务。一些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还停留在原来的存贷业务层面上,即使增加了,也只不过是如代买国债、金融业务咨询等简单的业务。银行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展示出来供客户选择,而并非是为客户量身裁衣,进行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组合建议。
(二)金融产品(包括理财产品)单一,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推出合规的金融产品只有几十种,与世界各大银行两万多种金融产品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根本不能满足广大个人的理财需求。同时,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很弱。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好的就一哄而上,缺少创新意识和特色,只是照搬照套,令顾客无所适从。
(三)个人理财服务对象门槛过高,缺乏适合普通大众和工薪阶层的金融品种
金融品种缺乏广泛的适应性。虽然近年来银行开拓的个人理财品种在不断增加,同时为不同的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但是能向大众普及的产品并不多,例如有些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起点需要达到5万元甚至10万元才能办理,个人通知存款的起存点也要在5万元以上,服务范围狭小,没有适用普通大众和工薪阶层的金融品种。
(四)商业银行提供的是金融产品,而不是金融服务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把产品的宣传单分别展示在架子上供客户任意选择,而缺乏个性化服务。因为客户不能单凭自已对一些宣传单上的介绍而全面了解这些产品的功能和效用,而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各种摆出来的理财产品,而是银行的理财人员在详细了解分析其需求后,再根据客户的特点来设计的个性化的理财方案。
(五)现有商业银行的普通员工和专业理财人员理财专业素质急需提高,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非常缺乏
在目前商业银行中,很多银行的普通员工都不知道什么是“个人理财”,又怎样去开展个人理财市场的营销?有些银行理财人员只是经过银行内部挑选,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学习就直接上岗。而对于一些资深的理财专业人员又缺乏行业规范管理和职业道德约束,例如一些客户资料保密、产品风险提示等风险管制等。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非常缺乏。
(六)部分客户个人理财观念不正确, 个人理财市场有待培育
由于国内普及性金融教育严重滞后,客户对风险收益没有正确的认识,许多顾客在很大程度上把理财等同于发财,只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的风险;部分银行理财营销侧重于收益的宣传,没有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个人理财金融产品的预计(设计或宣传)收益率与顾客的实际收益率差距很远,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客户不在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业务。
二、关于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建议
(一)加强对客户需求的调查研究,寻找和开发市场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26万亿元,储蓄余额达到14.23万亿元。在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四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曹文,银行个人理财市场问题凸显)。这说明了我国目前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社会需求很广泛,越来越多的普通客户渴望得到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一站式”服务。但是现在中资商业银行一般都和外资银行一样,把着眼点放在20%的重点客户市场上,而把80%的普通、工薪阶层客户忽略掉。外资银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他们所拥有的网点资源、经营金融业务品种范围等条件的限制,而这正是中资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优势。根据以上的调查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城市大部分家庭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家庭都有数额不等的储蓄存款。如何对这些存款进行保值、增值、投资和理财?这是客户和中资银行须共同考虑研究的。中资银行要实现由经营产品向经营服务、品牌、文化方面转变,就绝不能对中低端客户 “一弃了之”。反而,更应该把它作为重点开发的市场。
(二)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对中低端客户理财的服务
中资商业银行应加大在中低端客户理财的服务力度,例如大力开发一些“基金定投”的业务,让更多普通工薪阶层客户参与其中。而对于一些中高端客户还可以细分产品以供客户选择,比如银行传统人民币理财产品区,外汇理财区,基金区,保险区等几大板快。这样使所有的客户就对金融理财产品的分类一目了然,便于选择。
(三)实行差异化服务,不同的客户配备不同类型的理财服务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客户来讲,太多的产品会导致其不能选择而失去兴趣。银行理财人员可以针对每一款产品做个标签。这个标签从六个指标来评定该产品的特性,即: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加入门槛和成本、接受服务的便捷性和提供产品商的背景。绝大多数理财产品都具有复杂性、虚拟性、未来性和风险性,但通过上述6个评价指标,基本上”锁定”了理财产品的特性,当然还有一部分产品特性只有市场和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如此一来,客户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可以对不同产品加以优、劣势比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其次,理财群体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只需要购买一种或几种理财产品就可以,有的需要对自己大笔资金进行理财规划,这时我们就需要实行差异化服务。一些单一的,小额的理财服务可以由一线或大堂经理代为解答,而一些大额的、复杂的、多种理财产品组合的应由金融理财师(简称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或注册金融理财师(简称CFP)等高级理财规划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服务了。
(四)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开发产品力度,增加理财产品种类,开拓理财渠道
1.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选择理财产品的开发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产品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要,市场才是风向标,因为没有市场的产品设计得再好也没用。2.设计和开发理财产品要全方位地运用风险判断技术和收益测算技巧,要求开发人员对所有金融产品,对各类金融市场了如指掌,并能够进行综合运用,测试的程序也非常复杂。所以应该长时间地大力投入。3.银行除了自行开发产品外也可以加大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加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渠道。商业银行由于受金融、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政策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一些业务,但却可以通过代销或代理的渠道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与一些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信托公司合作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理财产品放在银行代销代售,从而填补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某些空白。由于现行的个人理财市场的格局是银行搭台、多家唱戏,但其主角仍然是银行,银行凭借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以及快速的销售能力,会进一步加强其在个人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
(五)建设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理财品牌产品,实行多层次品牌战略
1.各商业银行应开发和建设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产品,防止产品同质化现象,增加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顾客。2.从整体发展趋势看,今后的理财品牌将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创新能力强、产品差异大、服务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成熟品牌,包括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中国银行“中银理财”等;第二层次是创新一般、产品差异较小、服务差异化程度较低的品牌;第三层次是投入有限、创新差、服务能力差的品牌。商业银行应实行多层次品牌战略,吸引和服务多层次的顾客,扩大顾客群。3.在品牌建设中,商业银行应多运用公众媒体等资源传播和塑造品牌,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因为提供技术含量高、设计差异高、服务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对于提高品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银行业务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六)提高理财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壮大理财专业资格人员的队伍
与国内外的外资银行理财从业人员相比,国内中资银行的理财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素质,部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具备专业理财资格的人员很少。要改善这种状况,应同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对目前在岗理财从业人员的培训。2005年3月,我国的《金融理财师考试认证暂行办法》开始实施。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金融理财师(简称AFP)和国际金融理财师或注册金融理财师(简称CFP)的课程开办,各商业银行可以对其在岗理财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第二,要求和支持鼓励理财经理层或业务骨干通过考试具备金融理财师(简称AFP)资格,少数优秀的已经具备金融理财师资格的,再去通过培训考试具备国际金融理财师(简称CFP)资格,使整个理财队伍具备专业从业资格人员从无到有不断增加。尤其是要注重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注重理财类高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只有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技能,才能令客户信服,让银行为其理财。
(七)应加强理财从业人员和理财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诚信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行为或者说销售行为不够规范和缺乏规管。因为个人理财产品严格来说是风险产品,而风险的承担者是客户,而现在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数是一味强调收益保证,而在谈到风险时往往含混其辞,过多过高的承诺不符合金融产品的客观规律。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作出内部指引,从风险提示到产品设计再到收益说明,全面规范和引导金融产品的销售行为,用规则和流程科学地防风控险。只有讲究理财的道德和诚信,才能令客户放心,并让其为自己理财。
(八)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追求收益风险均衡,不断培育和开发个人理财市场
目前很多客户的理财观念只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从而背离了理财的真正意义和作用;还有些客户只是求安全,任何投资都不参与,只会把金钱长期放在一些风险低收益低的产品上,缺乏有效的理财配置。理财的真正目的是合理地安排资金,使资金保值增值,从而达到人生的收支风险的平衡。
每个客户的理财目标不同,对收益和风险的追求都有不同。银行应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不同的产品分配。对于一些保守型的客户应为他们提供一些存款型、保障型为主的理财产品,而对于一些投资型的可以为其配备一些基金、外汇或信托投资型的产品。对于一些长期投资的客户可以配一些中长线产品,对于一些短期投资型的客户则要为他们配些流动性强的产品,让客户各取所需。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开发个人理财市场。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3【摘要】金融工具是具有一定特征的金融衍生产品或者合同。就其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期货、期权、互换、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高风险,高收益,高杠杆性,并且,这种工具与实物形成了脱离。尤其近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如何规避理财风险,引导其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需要关注的一个新问题。
【关键词】金融工具 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
一、金融市场的概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下特点:
(1)工具多元化。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对象不仅包括股票、证券,还有各类基金。如社保基、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同时,还有各类的理财产品。基金市场的发展同时包括了实物基金和证券基金,这些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2)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投资市场虽然发展时间短,规模小,但是其投资主体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以往的散户投资、庄家投资、开始向以机构投资、基金投资为主的转化。就投资机构来看,有投资银行、银行理财、社保基金机构、保险金基金机构、境外的合格投资者、以及私募基金等。
(3)结构层次多元化。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架构:全国性的集中交易场所、区域性的集中交易场所、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的集中场外交易场所。我国股市交易板块又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这些板块分别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区别对待,优化资源配置。在债券市场上,逐渐提高企业债券的比例,降低国债的比例,实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合理结构。
二、银行理财的风险及其对策
(一)银行理财发展的必要性
自2005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后,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进入了有法可循,快速发展的通道。近几年,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收益日益受到储户的青睐,尤其是与很低的银行存款利率相比。从2007年到2012年,理财产品的余额已经从5000多亿元发展到了7.1万亿元,资产管理模式呈现跨越式的发展,存量理财产品数量高达32152只,产品类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质的飞越。随着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内银行越来越重视理财业务,已先后有许多银行在总行层面上成立从事理财业务的部门,独立于产品销售部门和自营业务部门,专门负责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设计和投资运作管理,理财业务逐渐向专业化、专职化方向发展。
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是顺应市场的需求,不仅有利于金融产品的优化,也提高了储户的收益性,增加了居民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银行职能的转变。至今为止,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银行,成为了银行的库存资金,另外,也是我国基于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限制资金的使用,使得资金大量流入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公有集团公司,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从居民角度来看,是由于居民的投资知识有限,理财意识薄弱,加上我国投资渠道很少,居民或者把钱存入银行,或者流入固定资产的购买,如房产,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有着专业的理财产品开发人员,雄厚的资本实力,他们的发展有助于引导社会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尚未平息的欧债危机给我们带来深刻教训,金融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发展就会因泡沫过度走向毁灭。银行理财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二)理财产品的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时期,居民财富进入积累阶段,这就为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理财产品在未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完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客户直接面对的理财产品是一堆专有名词组成的产品合同,并且合同并没有具体对于产品的概括,而且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变相吸收存款,我国《商业银行法》命令禁止对客户承诺高收益,这就使得高于基准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不能明确写进合同,使得收益不能明确表达,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我国居民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面对林林总总的产品,其选择依据就是商行的承诺收益,但是,高收益往往面对的是高风险,商行的普遍做法是隐瞒其产品的风险性,客户面临着潜在的损失,如中信银行事件。
其次,我国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虽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林林总总,收益率也有差别,但是其所购产品仍然为股票、债券,并且,其销售部门为基层部门,其理财经理对于客户不加区分推销同等产品,主要区别仅为收益率的差异。就专业知识来看,商业银行应该将客户分为有无投资经验,并针对不同类的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的产品;再者,客户的存款和收入情况不同,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不会一样,如高端客户希望得到类似于私人银行的服务,中低收入客户希望得到时间短,收益稳定的服务,因此,不加区分客户,都提供同质的产品,虽然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也不断发展,实际上是形成了需求缺口。
(三)防范与风险对策
(1)增强客户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应该致力于培养客户的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不能诱导客户片面追求高收益,忽视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基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明确告知客户其存在的风险性。
(2)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和监管机制。对于风险的防范,从根本上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明确禁止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避免过度投机行为。同时,应该明确理财产品的监管机构,做到监管责任明确化。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4摘要: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进行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探索,至今已有众多理财产品问世.在这方兴未艾的市场上,却陆续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产品,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保本的同时获取高收益的梦想逐渐破灭.就对这次“收益门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导致零收益产生的众多可能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种解决方法。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零收益
1理财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国际理财师标准委员会(CFPBoardofStandards)的定义,个人理财是利用客户的各项财务资源,帮助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过程。即基于客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保险等财务现状数据和一定的财务假设,综合考虑客户的各种财务目标,进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和投资组合的调整,基于现金流、资产价值、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帮助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推荐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出具理财报告,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本文主要探讨银行理财的内容。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之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花旗、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主要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套餐,针对不同收入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推动了港岛整体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国内各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尝试,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逐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07年开始中国加入WYO后的缓冲期已过,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使得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市场进入空前繁荣状态。
2收益门事件原因探悉
就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信心十足、向往着高收益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跌破眼睛的“收益门事件”。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的报告,继浦发之后,深发展、平安银行类似的6款产品最终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数中外资银行的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产品出现从10%到50%不等的浮亏。之后,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理财产品。零收益危机持续扩大。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2.1产品设计问题
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几款零收益的理财产品设计极为相似,均是跟港股挂钩,且只有当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不超过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该报告认为,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会实现,这样的概率极小,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报告的撰写者李要深说,报告并非指责产品设计有问题,而是认为产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较低,相对的投资风险比较大。但问题是,这种公式和内在逻辑非常复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研究复杂的计算公式,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有多大。
2.2信息透明度问题
在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认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是信息透明度不高。汇丰、花旗、恒生、东亚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报告中的“黑名单”。对于具有专业优势与知识的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来说,尚且因为理财产品的信息不透明而不得不放弃对更多理财产品的评价。更何况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只能根据市场理财信息对相关银行理财产品作出选择,正确信息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了。
其实,结构性产品一般为保本型产品,“低风险,低收益”其最大的特点。其产品的实质是用利息购买期权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体而言,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确是比较小。
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输掉利息而已,因此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但部分银行的理财师在销售产品时,不但不提示产品风险,还利用投资者只关注预期收益的弱点,使用一些“预期收益有多高”等词汇误导客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3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外汇、税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要求理财人员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现今国内大中城市的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业务,实际上还较多地停留在业务宣传和简单的一般服务层面上,即只是提供普通的金融产品信息资料和商业银行行情等咨询业务,而帮助和代客理财业务实则无从谈起,这与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差距较大。专业和称职的个人理财人员的匮乏成了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瓶颈。
2.4理财产品销售的监控力度不足
国内对于销售环节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高风险理财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报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财产品如果在当初销售时避免不当销售,那么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就是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也认同了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这样零收益也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理财产品合同中写明了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因此投资风险也是自负。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无论是书面提示还是口头提示,都没能产生足够的效果。很多投资者完全不知道面临的风险程度有多高。
3改善的方法
这次“收益门事件”除了警示投资者匮乏投资风险意识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在的重大信息不对称解构“障眼法”。解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出路成了我们共同探询的内容。
(1)细分市场,设计多种理财产品。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针对收入稳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设计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收入较高、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可设计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业务服务模式方面可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突破传统业务的柜台服务模式,成立专业理财室。根据不同需求为客户设计综合理财方案,提供特色理财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2)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
(3)银监会需加强监管力度。
现有的一些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可能是新兴市场发展中的阶段性缺陷所致,也有可能是操作经验缺乏,甚至操作失误所造成。但也可能有少数理财机构的故意通过蒙骗的手法谋取不义之财。就此而言,对监管机关来说,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三公”,应该坚决查处,同时在相关制度安排方面,尽早作出监管机制上的应对与规范之举。
(4)增强投资者权利意识。
投资人对自己所投资的理财产品应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其中包括可能收益及与之对应的风险;而理财机构,则有义务将相关产品的风险向投资者予以充分提示。在此过程中,如果理财机构出于自身私利目的,有任何扩大收益与隐瞒风险的行为存在,可以说在性质上应该属于一种侵犯投资者权利的行为。投资者有权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法规,向有关监管机关与司法机关提出投诉与控告。
参考文献
岁末年初, 市场求“钱”若渴, 闲余资金迎来一波“年末行情”, 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将水涨船高。在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一种最基本配置产品的同时, 招商银行理财专家也提醒广大投资者, 购买产品前需注意三件事:第一, 明确产品是银行发行还是银行代销;第二, 在比较高收益率的同时, 需注意“高风险”的存在;第三, 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 了解产品的属性, 除预期年化收益率, 还需比较产品的风险等级、理财投向、理财期限等。
是否有悖银行理财初衷?
银行理财产品不保本产品越来越多,收益风险都呈放大趋势。
目前,银行投资资本市场的类基金产品越来越多,占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由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客户承担的风险也相对提高,这与银行理财或财富管理的本质、资产的保值的初衷是否有悖,成为值得讨论的问题。
银行对此的解释是,目前这部分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主要面向资金量大、风险承受力强的客户。银行会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不建议风险承受力低的客户购买。此外,由于前段时间,资本市场繁荣,客户对收益率越来越不满足,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猛增是在市场和客户压力下形成。
目前,国内理财产品市场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一家银行推出高收益产品后,其它银行也被迫加紧研发,市场风气变得焦躁。
理财周报记者采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彦斌,他表示,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应该以中低风险为主,与基金理财要有所差别。
他表示,银行在面对市场压力时,应该对自身角色保持清楚的认识,避免一哄而上为争取客户发售过多风险偏高的理财产品,破坏整个市场的信誉度。在销售产品时做好充分的投资者教育,避免用过高预期收益率刺激客户。
质疑二:同质化困境如何破局?
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出现选择困难现象。一位客户想要购买一款“打新股”理财产品,他会发现,目前每家银行都在销售多种打新股理财产品;另外一位客户想要购买风险偏低的债券类理财产品,在众多银行的产品中进行挑选时也让他头疼不已。除这两位客户想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外,银行在大多数产品上都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于同质化现象,银行普遍的反应是,产品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首先,银行理财产品中,结构性产品方面中资行面临定价系统问题,目前结构性产品募集资金大部分会存在银行,利息部分拿出来做掉期、期权类的衍生产品交易。但是由于没有独立的定价系统,定价模型需要交给外资银行来做。
民生银行(15.40,-0.25,-1.60%,股票吧)金融市场部总经理严骏伟对理财周报记者说,结构性产品盈利的大头都给外资银行,目前建立自己的定价系统是每家银行的目标。但是定价系统的建立是个长期过程。
国内银行出现结构性产品的时间还非常短,将资金拿到国外市场做掉期、期权类交易需要大量的与国际市场金融大鳄博弈的经验。
另一方面,同质化现象还是由于银行对投资领域不熟悉。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作为一支“新金融力量”冲上市场,投资范围非常广。基金公司不能投资的领域银行都能投资。但是银行自主在资本市场投资时间不长,组合投资产品少,直接影响产品创新能力。
质疑三:操作、信息、风险不透明
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彦斌说,不透明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问题。
第一,操作不透明,银行产品私募性质很强,客户不能完全知道资金的投资流程;第二,产品说明不透明,特别是结构性产品;第三,风险揭示不透明。
对于这些质疑,银行表示产品说明书中并没有完全向投资者公布相关情况,并且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会定期公布收益状况、净值等。并且在市场的不同时候向客户建议对产品进行申购赎回等。
此外,各银行纷纷响应银监会政策:理财产品的名称应恰当反映产品属性,避免使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商业银行在为理财产品(尤其是非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命名时,应避免使用模糊性语言。
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所有可能影响客户投资决策的材料时,应按相关规定,包含相应风险揭示内容,并以通俗的语言和适当的举例对各种风险进行解释。并且,各家银行还表示,以后会越来越透明,类似基金的方式运作的产品会越来越多。
【关键词】金融工具 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
一、金融市场的概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下特点:
(1)工具多元化。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对象不仅包括股票、证券,还有各类基金。如社保基、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同时,还有各类的理财产品。基金市场的发展同时包括了实物基金和证券基金,这些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2)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投资市场虽然发展时间短,规模小,但是其投资主体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以往的散户投资、庄家投资、开始向以机构投资、基金投资为主的转化。就投资机构来看,有投资银行、银行理财、社保基金机构、保险金基金机构、境外的合格投资者、以及私募基金等。
(3)结构层次多元化。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架构:全国性的集中交易场所、区域性的集中交易场所、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的集中场外交易场所。我国股市交易板块又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这些板块分别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区别对待,优化资源配置。在债券市场上,逐渐提高企业债券的比例,降低国债的比例,实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合理结构。
二、银行理财的风险及其对策
(一)银行理财发展的必要性
自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后,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进入了有法可循,快速发展的通道。近几年,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收益日益受到储户的青睐,尤其是与很低的银行存款利率相比。从到,理财产品的余额已经从5000多亿元发展到了7.1万亿元,资产管理模式呈现跨越式的发展,存量理财产品数量高达32152只,产品类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质的飞越。随着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内银行越来越重视理财业务,已先后有许多银行在总行层面上成立从事理财业务的部门,独立于产品销售部门和自营业务部门,专门负责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设计和投资运作管理,理财业务逐渐向专业化、专职化方向发展。
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是顺应市场的需求,不仅有利于金融产品的优化,也提高了储户的收益性,增加了居民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银行职能的转变。至今为止,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银行,成为了银行的库存资金,另外,也是我国基于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限制资金的使用,使得资金大量流入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公有集团公司,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从居民角度来看,是由于居民的投资知识有限,理财意识薄弱,加上我国投资渠道很少,居民或者把钱存入银行,或者流入固定资产的购买,如房产,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有着专业的理财产品开发人员,雄厚的资本实力,他们的发展有助于引导社会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和尚未平息的欧债危机给我们带来深刻教训,金融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发展就会因泡沫过度走向毁灭。银行理财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二)理财产品的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时期,居民财富进入积累阶段,这就为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理财产品在未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完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客户直接面对的理财产品是一堆专有名词组成的产品合同,并且合同并没有具体对于产品的概括,而且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变相吸收存款,我国《商业银行法》命令禁止对客户承诺高收益,这就使得高于基准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不能明确写进合同,使得收益不能明确表达,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我国居民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面对林林总总的产品,其选择依据就是商行的承诺收益,但是,高收益往往面对的是高风险,商行的普遍做法是隐瞒其产品的风险性,客户面临着潜在的损失,如中信银行事件。
其次,我国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虽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林林总总,收益率也有差别,但是其所购产品仍然为股票、债券,并且,其销售部门为基层部门,其理财经理对于客户不加区分推销同等产品,主要区别仅为收益率的差异。就专业知识来看,商业银行应该将客户分为有无投资经验,并针对不同类的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的产品;再者,客户的存款和收入情况不同,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不会一样,如高端客户希望得到类似于私人银行的服务,中低收入客户希望得到时间短,收益稳定的服务,因此,不加区分客户,都提供同质的产品,虽然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也不断发展,实际上是形成了需求缺口。
(三)防范与风险对策
(1)增强客户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应该致力于培养客户的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不能诱导客户片面追求高收益,忽视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基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明确告知客户其存在的风险性。
为更准确地为您提供理财资讯,我报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成都市居民理财行为的有关调查。依照《统计法》第三章十五条“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漏”,本调查项目只使用汇总信息,希望您如实填写调查问卷,谢谢您的支持!
(在下列问答题中,在您认为恰当的位置打上√,或者填上您认为恰当的答案)
A部分基本信息
A01、请问您的年龄是:(单选)
(1).25岁以下(2).26岁至35岁(3).36岁至45岁(4).46岁至55岁
(5).56至65岁(6).65岁以上
A02、您的性别:(单选)(1)男(2)女
A0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单选)
(1)初中及以下(2)高中(中专/技校)(3)大专(4)本科(5)研究生及以上A04、您的职业是:(单选)
(1)党政干部(2)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等)(3)管理人员(4)职员/技术人员/教师(5)工人/服务员(6)军人(7)离退休人员(8)个体户/小业主(9)农户(10)、家庭主妇(11)待业人员(12)学生(13)下岗人员(14)其它(请注明:)
A06、您目前的家庭结构状况是:(单选)(1)单身阶段(2)夫妻二人世界(3)已婚并与孩子一起居住(4)已婚子女已成人分居(5)两代以上家庭(6)离异(7)其他
B部分经济情况及理财产品偏好
B01、您家庭的年收入是:(单选)
(1)3万元及以下(2)4万至8万元(3)9万至15万元(4)16万至30万元(5)31万元以上
B02、您家庭收入中每年能够节余的比重约为:(单选)
(1)无节余(2)有结余,结余在10%以下(3)11%至30%(4)31%至50%(5)51%至80%(6)81%以上
B03、您近三年以来选择过哪些理财产品(项目):(可多选)
(1)银行存款(2)债券(3)基金(4)股票(5)保险产品(6)信托产品(7)房地产(8)黄金(9)其它
B04、您未来一年内还会选择哪些理财产品(项目):(可多选)
(1)银行存款(2)债券(3)基金(4)股票(5)保险产品(6)信托产品(7)房地产(8)黄金(9)其他
B05、您选择理财产品最关注产品的:(单选)
(1)收益是否有吸引力(2)安全是否有保障(3)推荐机构的信誉(4)发行机构的实力(5)发行机构的实力信誉(6)其他
B06、您最喜欢哪一类理财产品:(单选)(1)固定收益类(2)保本浮动收益类(3)非保本浮动收益类
B07、您觉得什么期限的理财产品最有吸引力:(单选)
(1)1个月左右(2)3个月左右(3)半年左右(4)1年到2年(5)3年到4年(6)5年以上
B08、您对目前的理财产品中最不满意的方面是:(单选)
(1)收益低(2)安全性差(3)产品复杂难懂(4)信息透明度低(5)起始金额高(6)期限不合理(7)其他
B09、您未来一年内希望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理财产品的信息:(可多选)
(1)报纸专栏介绍(2)电视专栏介绍
(3)投资机构举办的讲座(4)互联网信息(5)朋友介绍(6)其他
C部分理财观念
C03、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的标准是:(可多选)
(1)可保本(2)收益率高(3)风险较小(4)门槛较低(5)手续费低(6)其他
C04、您目前投资理财产品金额占您所拥有投资资产的比例是:(单选)
(1)0%(2)占有一定比例,低于10%(3)11%—30%(4)31%—50%(5)超过50%
C05、您购买该理财产品的主要目标是:(可多选)
(1)合理安排资金(2)实现资产增值(3)提升生活质量(4)保障子女教育(5)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费用(6)其他
C06、您理财的主要途径是:(可多选)(1)独立操作(2)依靠金融机构专家(3)朋友帮忙(4)根据报纸等媒体的理财建议(5)其他
C07、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中,哪些问题困扰您?(可多选)
(1)不知如何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2)在购买时,不知道买入多少才合适
(3)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太复杂,很难理解(4)不能方便及时地了解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相关信息(5)其他
C08、您认为投资专业机构为您提供个性化投资理财服务时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合理吗?(单选)
(1)合理(2)不合理
C09、对于“高收益意味着要承担高风险”这句话,您认同吗?(单选)
(1)认同(2)比较认同(3)不置可否(4)不太认同(5)不认同
C10、您满意的理财产品投资期限是:(单选)
(1)1周(2)月度(3)1年期(4)2年期(5)3年期(6)4-5年期(7)5年以上
C11、您满意的理财产品金额起点是多少?(单选)
(1)一万元(2)二万元(3)三万元(4)四到五万元(5)六到十万元(6)十万元以上
C12、您选择过的投资工具有:(可多选)(1)定期储蓄(2)基金(3)股票(4)国债
(5)房地产(6)分红保险(7)其他理财产品
C13、您选择上述投资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单选)
(1)收益有保障(2)习惯性购买(3)有银行人员的专业服务(4)、足够了解(5)现有资金合适(6)其他
C14、在未来的一年之中,您会购买理财产品吗?(单选)
(1)会购买(2)不会购买
15、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银行卡相关业务: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会对其收益有个预期,但是投资者应该明白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其实际收益。例如有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12%,但是其采用的是18个月的收益率,如果把它转换成年收益率,则是7.99%。某商业银行的类基金产品说明书上注明,如果“开放日产品单位净值”大于“上次提取到业绩报酬时的产品单位净值”,那么,业绩报酬=开放日理财产品份额×(开放日产品单位净值一上次提取到业绩报酬时的产品单位净值)×20%。从这些文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假设产品净值高于1.07时,超出部分的百分之二十就不归投资人所有,而归银行所有!因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同时,一定要看清楚产品说明书,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最高收益”蒙蔽双眼。
提前终止不等于客户有提前终止权
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如果投资者想提前赎回产品,可能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银行和投资者均没有提前终止产品的权利二是投资者有终止权利,但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三是银行有最终解释权:四是规定投资者可以在某一天支取,但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例如些银行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前赎回,就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本金,或是按银行公布的价格赎回。如果扣除本金比例是3%。而当期预期收益也是3%,这意味着投资者提前终止没有任何回报。
保本风险被忽视
由于银行产品的火爆销售,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各家银行对其产品的宣传更是存在隐蔽性描述。现在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会醒目注明其产品为保本型理财产品,这使很多投资者在挑选产品时疏忽了说明书上的其他条款。保本产品真的无风险投资吗?当你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时会发现它的保本承诺是有前提条件,例如某款产品的说明书上注明在理财期内,如果投资者提前终止理财计划,那么保本条款不再适用。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其产品说明书,不要相信其口头宣传,理财产品的风险在产品合同中有约定。
汇率风险被忽视
对于外汇理财产品来说,投资者可能更不容易认识到其陷阱。例如某银行的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与某种外汇波动的范围挂钩,每个季度的第一天,如果美元的汇率在1.2-1.225范围内,投资者就有1.5%的利润;但是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本季度利润则为零。此外,投资者还应该意识到,当理财产品到期时,一般都会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因素使得投资者面临的损失会越来越大。而且,理财产品期限越长。可能遭受的损失就越大。
普通客户成利益牺牲品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首次发行, 至今日已走过近10个年头, 经历了2004、2005年的初创期, 2006年起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利率市场化、同业竞争、监管政策变化的压力, 理财产品在我国扭曲为商业银行完成时点存款任务、存贷比及高息揽存的工具;同时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本身能将表内资产移至表外的特性来规避信贷调控政策。逐渐偏离了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本质。由此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展对我国宏观金融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货币信贷数据的可比性下降, 增加了评判宏观政策效果的难度, 货币政策的效果下降, 大量的游离于表外的资产形成了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 同时积聚了不可控的风险。
从银行理财的业务发展特点来看, 近几年, 如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金融研究人才库课题组 (2013) 分析, 经历了2009通道类业务为主-2010仍以通道类业务为主, 但主要投向房地产行业-2011年理财产品以单一信托和信托收益权产品的银信产品为主。2012年后, 由于监管当局对于通道类业务以及银信合作业务的围追堵截, 转向资金池理财产品资金池理财产品, 相对于定向理财产品, 指商业银行通过滚动发售短期理财产品持续募集资金, 将理财资金投向多个类型资产所组成的资产包, 基于投资收益和应付理财产品收益的利差而获得中间业务收入, 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特点 (孙建坤和李艳丽, 2011) 。该类型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重点。
由于资金池理财产品投资方向及标的资产透明性、独立性不足等原因, 再加上一系列关于影子银行风险、理财产品实质为“庞氏骗局”的讨论, 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特别是资金池理财产品的监管规范呼之欲出。2013年3月27日, 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监发[2013]8号) , 首次以举例的方式明确了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范围。此后一系列政策都旨在细化八号文的监管要求, 同时10月在国内首批10家银行开展了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 之后还进行了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本文将重点对银监会8号文及8号文出台后一系列政策及本次由监管层推动的理财产品转型进行分析, 并对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监管政策进行一定前瞻。
二、8号文后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及银行业的应对
新规出台, 有其侧重, 并未如市场所言扼杀银行理财产品。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日前发布2013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报告。由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可看出影响。2013年1~9月份, 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9万余款, 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9.3万亿元人民币, 已接近2012年全年的发行水平, 同比分别增长38.1%和37.2%。
8号文下发的短期内,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暂时放缓, 但从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并未对产品的发行量和发行速度产生破坏性影响。发展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业内共识。8号文对非标债券资产的占比限制及资金与标的资产一一对应的要求促使银行对债券资产、同业资产等标准债权及货币市场类资产配置加大。
对非标债权资产占比的限制, 制约了银行在该类业务的创新, 中资银行发力结构类产品, 同时拓展银证合作的新通道类业务;同时对于资金的投向理财产品的风险信息披露的进一步要求, 各大银行也进行了整改, 如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系统成功上线运行。
对于信息披露及资产单独管理的要求增加了产品的运作成本, 对银行的IT系统及业务人员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一定程度影响了产品的收益率。
总体来说, 8号文遏制表外风险想表内传递和转移, 执行成本对于大多数银行压力并非很大, 且留有一定操作空间, 从长远讲有利于维持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银行体系的规范稳健。
三、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对银行业的意义
2013年10月, 包括工行/建行/招行/交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在内的首批11家银行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两种新类型的金融工具, 额度分别在人民币5亿~10亿元左右。
这预示了监管层推动未来理财产品发展的方向, 所谓资产管理计划, 是指每个项目要独立开户、独立资产负债标、损益表, 不列入银行负债, 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仅以理财管理计划财产为限对理财管理计划份额持有人承担责任, 不承担以自有资金向理财管理计划持有人分配或垫付相应投资本金和收益的责任, 这体现了“买者自负”的观念。正符合了监管当局希望银行理财产品由高息揽储的工具, 向中间业务回归。银行只需按发行计划约定, 按期公布资产净值即可, 这样不仅可以让客户了解资金净值变化, 也避免了刚性兑付, 真正使理财产品向其本质财富管理发展。
以工行新发行的资管产品———“中国工商银行超高净值客户专属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为例, 该产品每月开放一次, 每周公布一次净值, 存续期2年。
该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以净值公示, 而不以传统理财产品公布的预期收益率公示且该计划需在中债登记托管, 披露相关信息, 有估值, 可交易流转。正是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标准化规范, 使其达到成本可算、净值可估、风险可挖的要求。
监管当局推出债券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实际上是对8号文的延续, 推动银行理财向资产管理转型, 但目前只是试点, 后续发展如何还取决于监管态度。
四、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与监管前瞻
日前由监管层推动, 多行牵头的债券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已如期发行, 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重大突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对于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理财产品实际上作为市场较为接近真实的资金价格, 发挥类似于无风险收益率的责任;银行理财产品所创设的投资工具, 其设计过程类似资产证券化过程, 方便连接了居民储蓄与企业资产, 便于企业获取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 都缺乏风险收益适中的投资工具, 理财产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理财产品的出现本身就为了满足居民进行资产及财富管理的需要。
而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 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成熟, 金融创新的日渐进步, 理财产品将不再发挥为市场资金定价的作用, 同时在投资工具中的地位也会逐渐让步于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理财产品发展的最终形态将回归资产和财富管理的本质。
新推出的直接债权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正是对未来理财产品在我国发展的方向的一次探索, 同时也是资产证券化的一次本土化探索, 勾勒出了未来理财产品的可能。银行理财产品需要建立理财产品全国统一的市场及集中交易平台, 有利于披露信息的发布, 更方便集中交易结算;二级市场的交易增强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 还有利于形成市场认同的合理定价。银行借助理财产品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过度竞争的大背景下, 不仅充当间接金融的主要媒介, 还能在未来发展的主流直接金融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银行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和直接债权融资工具成为投资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凭借自身网点, 信誉度, 客户关系等优势可以盘活数量巨大的资金, 理财产品交易市场最终也将成为直接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在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大多数采取不轻易否定创新, 而是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修改监管规则的态度与原则。相对应的市场主体又会根据新的监管规则进行创新, 满足市场需求。因而形成了促进金融创新而非遏制金融创新的良好正反馈过程。
未来中国的监管政策也应当采取如此积极而渐进的策略, 一方面审慎的监督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不断规范理财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 根据市场的反馈逐步引导理财产品向其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本质发展。对于目前的直接债权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 在试点取得初步成功后, 对试点的结果进行分析, 决定进一步扩大试行的范围及规模, 对交易的具体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规范, 重点在于提高两种新的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以及定价的合理性即对集中交易平台的建设, 可参考目前直接金融市场的建设模式, 在此基础上根据银行特点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田苗.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多维分析[J].财政研究, 2012, (1) .
[2]胡明东, 宗怿斌.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武汉金融, 2009, (4) .
[3]段福印, 李方.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金融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 2012, (4) .
[4]朱滔, 吴刘亮.监管政策、产品运作方式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研究[J].南方金融, 2013, (7) .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介绍】推荐阅读:
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介绍09-20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手机银行投资理财问题详解07-21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录07-15
中国健康保健产品运营05-29
中国市场产品高端化趋向07-26
建设银行产品手册10-23
中国人寿保险产品策划书10-24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10-11
农产品上行及品牌建设07-20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