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推荐8篇)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篇1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完善公民参与形式,达到高质量公共管理活动开展目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实施现状不断完善自身价值的发挥,最终达到最佳的公共管理状态。以下就是对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带动我国物质文明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建。

一、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

1、网民素质存在差异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网民素质差异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在公共网络参与机制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是基于某一话题的讨论而实现的,如网络论坛中即会通过对特定话题的讨论而引发公民主动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但是在公民网络平台中,由于网民的素质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话题讨论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引发出偏激言论,最终严重的影响到讨论活动整体质量。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政策实施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网民立场的不同,因而很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判断。

2、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

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也是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网民自身所掌握的网络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运用网络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层次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最终由此影响到了网络代表利益的全面性;第二,经过大量的调查表明,网民间还存在着相应的城乡差距,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部分网民的利益,并致使网络环境较差的农民无法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政府对农民利益重视度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网民利益呈现出缺乏全面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公共管理水平不足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由此发展起来,但是在其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公共部门对公共舆论的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功能来完善自身的工作事项。此外,在公共管理活动实际实施过程中公共部门在官僚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对公用服务重视度不足的问题,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公共管理工作实施的成效,并由此削弱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价值。另外,我国网站公开信息形式还存在着单一性的问题,由此影响到了公民对政府监督行为的展开。为此,要求政府在网络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方式来充实自身公共管理技能。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对策

1、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

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此,首先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网络环境管理的重视,以便在此基础上满足公民的言论需求,且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会给公共部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公共部门应大力推动网络实名制管理策略的实施,继而由此约束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并引导其在网络环境中能规范自身公共舆论的走向。其次,在网络实名制管理实施的基础上,公共部门亦应采取相应措施监督公民的言论行为,并在发现其言论不当时及时对其展开封杀处理,最终确保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在公共管理中能发挥价值功效。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在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过程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民的过激行为,并促使其在网络道德环境的引导下能提高对社会舆论重要性的.认知,且主动通过网络途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由此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及公正性。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构建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而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限制广告商在公民讨论平台中放置相应的恐怖活动及丑闻等网络信息影响到公民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另外,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公共管理活动实施中的问题,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公共秩序信息的调整,继而由此提高公民对公共管理活动的认知,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建设,规范自身话题参与行为。

3、加强宣传力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公民言论自由也逐渐得以实现,但是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实现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相应的缺陷。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来宣传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重要性,并为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面了解到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问题,且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身见解,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另外,在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展开宣传活动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即可通过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等来宣传公民所关心的问题,并调动其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

4、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公民,网络政治,法制,有序

一、网络技术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网络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公民表达自己观念的方式变得多元化, 信息公开、微博问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当表达途径变得多元化的时候, 管理体系与制度也应该进项相应的升级, 当管理体系落后于现实情况, 必然会有不和谐因素的出现。

从当前现实情况来讲, 网络技术确实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清明也是公民勇于网络参政的根本因素。但是也存在一些公民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被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迷惑, 无法正视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 发表不当言论, 哗众取宠, 干扰了网络民主政治的进程, 造成不良影响。

在政治参与中,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 处理好网络技术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障碍

在现阶段, 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进程中受到阻力与障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公民素质偏低, 受到我国现阶段教育水平的限制, 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仍然是少数, 部分公民在无合适途径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 往往会在网络中宣泄, 网络是一个相对自己而且缺乏管制的平台, 这种宣泄容易以政府为对象并且带有个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二, 政府网络政治参与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必要的网络监督手段。网络具有隐匿性以及开放性, 正是这种隐匿导致了“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现象的出现, 对自己的不当言论无需负责导致了个别公民不当言论的大量宣泄。发泄之后无人知晓, 但是可能在网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造成恶劣影响。

第三, 缺乏必要的惩罚措施, 我国网络立法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时至今日只有1991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4年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条例》, 2000年9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几部法律,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可以看出来在网络立法方面存在大量空白, 甚至在最近的10年,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最快的十年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中最大的困境与障碍。当做错事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时候, 可能就是对不当行为的一种变相鼓励。

三、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分析

第一, 公民通过网络技术参政议政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合法行为。合法是参政议政甚至是一切活动的大前提, 政治与法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存在矛盾与冲突。合法的政治参与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进行的, 网络参政符合宪法规定也就是符合宪政精神。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性不仅包括内容合法, 也包括技术合法, 即使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也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化。

第二, 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而不是为了宣泄自己的部门情绪, 更不是为了蛊惑人心。有序的政治参与应该是在法律赋予的权利的框架内, 自主的、理性的发表自己言论, 通过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来影响国家的行政行为, 为的是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第三, 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应该是一种双向协调的政治活动, 政府与公民都是活动主体。公民通过合法方式阐述自己的合理诉求, 政府也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反馈公众达成双向有序互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让政府与公众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对话。宪法赋予公民平等自由、参政议政的权利, 政府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得以实现。

四、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状况分析

法律是一切活动的准绳, 也是政治活动的准绳。当前我国缺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 是网络政治过程中存在无序的主要原因。为了切实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以及维护政府的权威, 网络立法势在必行。为了保障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加强管理, 完善相关法律也是必由之路。寻求网络秩序与自由的平衡点也就是寻找立法的切入点, 除了人民代表大会立法之外, 政府的法律法律, 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也是完善法律的重要途径。

网络立法要尊中我国现实情况, 逐层推进, 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引导人们文明上网, 法律作为“他律”的重要手段, 经引领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保障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同时不打击公民积极性。为我国法治化进程、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许耀桐.政治变迁应从激进化转向渐进化——新政治观还须加强的两个方面[J].人民论坛, 2012 (31) .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与原因;对策思考

一、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无序:政府难以把控

无序性是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毫无疑问增加了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对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传播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计其数的海量信息却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有害的、误导性的信息。例如,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会利用网络故意捏造事实真伪,欺骗大众。事实上,大多数的网民是没有能力去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假,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这些信息。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网络公民参与的质量。

其次,党和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引导。无序参与在没有良好的引导下往往会演变成网络群体事件,由于参与网民的数量庞大、再加上网络便捷迅速的传播特点,一般都会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在较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强烈社会冲击,甚至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二)不平衡性:“数字鸿沟”加大参与的不平等

网络之所以具有平等性,是因为网络剥去了网民的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的外壳,每个人都是地位平等的网民。但事实上,随着网络化发展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却导致了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所谓“数字鸿沟”,又叫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1]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条件还不发达,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我国“数字鸿沟”导致的网络政治参与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目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主体并非代表全体公民,高学历及高收入人群在互联网中占据主要的地位,这些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掌握信息资源相对较少的那部分人群,比如文盲、老年人群、基础设施匮乏地区的人群等,则无法利用网络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二、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参与主体的原因

首先,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较弱。我国学者闵琦指出:“相当大数量的人参与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国情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制约,而是凭着心中激荡的冲动参与政治,有时甚至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不能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参与形式。”[2]互联网上不计其数的海量信息事实上泥沙俱下,在诸多有效信息中,不乏有害的、误导性的信息,很多网民根本无法从中加以辨别,这就容易导致政治盲从。这种参与往往会超出法律和制度的界线,具有明显的破坏性、发泄性、非理性等特征,这显然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初衷背道而驰。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参与型公民,要积极地参与其中,更要有能力参与其中,比如对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认知、有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尤其是要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殊性有清楚地了解等。

其次网络上公民政治素质及自身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由于网络的虚拟化,隐匿性特点,缺乏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加剧了对网民监控约束的难度,也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减少甚至消除了政治参与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网络参政上,常常表现为恶意中伤公务人员、散布虚假信息、危言惑众等恶劣行为;有的甚至被反华势力利用、借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攻击和诋毁政府。[3]

(二)文化环境因素

阿尔蒙德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个人不仅取向于政治輸入,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取向于输入结构和输入过程。[4]但中国长期以来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尚未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我国公民文化中的不足与缺失的显著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孱弱,如政治参与过程中情绪化表达现象突出、理性不足;容易受他人言论影响、从众心理严重,难以进行独立判断等等,这也必然导致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和非规范参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体系中,公民文化与政治参与密不可分。公民文化是政治参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导着政治参与的发展,而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发育的温床,为公民接受政治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解决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完善政府回应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要积极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做到信息公开、全面、透明,让公民能够及时、充分、全面的了解政府相关信息,使网络真正成为政府沟通民众的桥梁。信息公开不仅使民众对参与讨论的议题内容有透彻的了解,还能确保民众所获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抑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当前,政府网站、政治博客,政务微博的出现和兴起开辟了政府与民众、官员与百姓沟通的新平台。“特别是一些窗口单位,利用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广、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微博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便民措施和服务信息……实现由‘宣传发布到‘服务民生的转变,从倾听社情民意的问政平台,成长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办公平台。”[5]

其次是完善政府的回应机制,服务对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解决,解决方案通过公示的方式,保证决策公正透明。同时增加“投诉/举报/信访”、“ 民意调查/意见征集”等渠道方便民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二)规范网络秩序:自律和法律

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网络与现实已完全交织的今天,个人在网络中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延伸和影响到现实中来。理性使用互联网,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法律和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负责任地表达意见,不做任何损害社会、侵害他人之事,才是网民应有的作为。”[6]网络中每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认识到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负责,因此真正做到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虚假的信息、谣言的传播,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一些网民不盲目转发、妄下判断,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与政治生活。当然,这些有赖于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及完善的网络道德监控机制。

(三)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整体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7]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强调理性的、积极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帮助公民更直观的了解政治运作过程,获取有关的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有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参与理念,增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首先必须积极引导公民正确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有目的地培养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与习惯,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其次培育网络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參与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并自觉履行公民责任。最后培养公民从网络信息洪流中甄别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政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数字鸿沟

[2]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21

[3] 李凤梅.浅析网络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报业,2011,(6).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8-29.

[5] 陈里.政务微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一位官员“大V”对微博的思考(上)[N].中国青年报,2013-11-4.

[6] 京平.从实名开始,重塑“互联网观”[N].北京日报,2012-4-17.

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篇4

B.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国家决策,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 C.网上评议政府制度使国家决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D.公民采取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2.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春运”期间,中国大陆交通承受了巨大压力。2012年初,某地出台了“春运”措施,并举行“我为‘春运’献计”活动。作为公民,你认为下列参与方式恰当的有()①投票表达自己对“春运”措施的态度,行使表决权

②要求召开居民会议,讨论“春运”事宜,参与民主管理 ③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对“春运”措施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建议,行使监督权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3.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7月6日至8月5日在中国人大网就《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公示,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这和近年来兴起的政务公开、立法听证会和价格听证制度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让你概括、说明这一变化,你认为最合适的应是()A.公民的政治权利逐步扩大 B.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热情越来越高 C.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 D.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渠道

4. 某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民众建言献策活动,征集民计数万条。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材料中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不同的是()

A.某市市民参加该市的“我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献一计”活动 B.网民“不会游泳的鱼”参加“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上交流活动 C.张某通过市人大代表向有关机关反映交通难问题,建议增开一条公交线路 D.某青年学生通过市长热线电话,对某市的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发表自己的看法 5. 天然气价格的调整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国家历来对调整居民天然气价格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地方如需调整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必须事先召开听证会,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的--------方式,让公民参与天然气价格决策()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④信访举报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 异地高考,堪比一场旷日持久的搏弈。高教资源的不均、户籍制度的牵绊、生源利益的难调,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的政策,迟迟难以落地。如果教育部就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位大学生想反映自己的意见,他可以()A.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B.召开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 C.通过网络等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 D.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决策

7. 政府部门在重大决策前要进行民意调查,重大决策的实施方案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示。上述两种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 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两种不同方式 ②二者都是为了决策科学利民

③都有利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④分别是决策前和决策后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8. 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亿,微博用户超过2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悄然到来。有人说,“我的微博我做主,我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种观点()A.正确。政治自由是公民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B.正确。我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都受法律保护 C.错误。自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 D.错误。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9. 王教授上网时看到《S市放宽二胎生育政策若干补充规定(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于是登录市政府相关网站,就二胎生育条件等问题发表意见。上述材料表明()A.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B.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C.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尊重民意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根本途径

10. 李克强指出,2015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围绕这一问题,假如你要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可选择的最佳方式及理由是()

A.专家咨询制度,因为专家咨询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B.社会听证制度,因为听证于民能迅速及时解决社会矛盾 C.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集中民智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D.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因为这是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重要途径

街政治理创新的公民参与机制 篇5

——以北京市为例

徐君

2013-1-28 9:12:41 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4期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街道事务管理的任务量和复杂性急剧增加,街政治理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公民参与和街道行政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为主线,依据“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对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街政治理的公民参与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社区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形式塑造了街道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机制,扮演着社区居民自组织服务或为其增能的角色,开辟了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路径,其在推动街政由低分权、封闭性、单向度管理,向开放式、参与型的公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北京市街政治理公民参与 非政府组织(NGO)

一、引言

就基本涵义而言,“街政”(sub-district governance)是指我国城市街道层面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在行政层级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地区的“乡政”(township governance)。但与乡政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级完整的政府,而是城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城市空间内国家与社会最基本的接触面和互动平台。在城市政府层级中,街道(街道办事处的简称,是街政的主要承担主体)的管理层次是较为独特的。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社区居民的需求日益增加且异质化,个体意识快速觉醒,社会日趋多元化,街道辖区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程度空前增加,当下的街政正面临着不可治理的风险,城市基层管理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实践表明,城市基层管理改革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这其中,公民参与尤其是以组织化形式实施的参与,在推进基层民主治理和街政流程再造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各类民间组织,尤其是扎根于社区的草根性非政府组织(NGO)不断产生和发展,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根据北京市社会工委2009年8月的全市普查,北京市16个区县在社区范围(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大约有1.2万家(不包括以工商注册名义进行活动的组织,这部分的数量也较可观[1])。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相关街道的实证调查,按照“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对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成立以来街政治理创新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内容涉及公共决策环节的组织化参与、社区服务组织的孵化与能力建设,以及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途径三大方面。

二、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学术界对街政治理及其改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概括起来看,其基本的研究取向有三种,即“国家中心”取向的研究、“社会中心”取向的研究和“国家—社会融合”取向的研究。

“国家中心”取向的研究看重城市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治在结构上的同构性,强调街政治理变革的动力来自上级乃至中央政府。[2]在这种模式下,城市基层治理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主要是通过规划指导、下放权力、提供经费等方式支持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构建,然后通过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逐步实现社区事务的良好治理。

“社会中心”取向的研究深受公民社会理论的影响,力图为街政治理变革寻求社会支持因素和社会化的解释。对于公民社会的理解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分支,但大多基于哈贝马斯对西欧社会近代历史的梳理而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在社区自治模式下,社区事务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一种间接和协商的方式进行。[3]对“社会中心”取向更复杂一些的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疆域很难划分清楚,即使公民社会独立于政府的直接领导,它实际上也是通过党的领导而服从于整个国家权威,成为国家建立其合法性的基础。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在地方自治的框架下构建“社区政府”,则是街政治理改革的正确方向。

“国家—社会融合”取向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治理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源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在我国学术界开始风行,它关于政府与公民共治、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为许多学者所推崇。鉴于对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不满,有些学者开始扎根我国历史和现实,来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治理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宗智提出的“集权的简约治理”(centralized minimalism)[4]。源于历史传统的这种治理基因,历经民国、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革开放时期,都能看见其影子,只不过有时候侧重于国家化,有时候侧重的是去国家化。在此观点启发下,有学者以具体的城市社区改革案例为基础,得出了在当代中国强财政支持下的政府已经不是通过“简约主义原则”来进行基层治理,而是通过一套更加复杂的柔性控制策略来实施基层治理的结论。[5]

应当说,治理取向的街政研究具有其学术上的很大合理性。治理理论框架是对过去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缺乏治理能力”和发达国家“治理能力超负荷运行”现实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这不仅体现为治理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更体现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是一种可以适合多种社会情境的解释模式,三者间不同份量的组合可以应对不同性质的问题。[6]这就为我国城市街政管理与变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其对本文的实证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三、街政治理的分析框架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界定街政,将其看作是街道与其环境之间生态学意义上相互作用的行动系统。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见示意图),“街道”与“环境”是两个核心变量,作为两者相互作用的“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是四个过程变量。现对其基本含义做如下界定:

(附图:街政治理流程示意图)

“街道”是街道办事处(含党工委)的简称,包括其内设机构。区政府职能部门在街道的派出单位(如公安派出所、工商所、房管所等),是广义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活动也是街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在街道辖区的派出机构,从法理上讲,它对区职能部门在同辖区的派出机构享有协调、监督甚至是领导的权力。本文在行文中所说的街道,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当用到“街政”概念时,则既可指狭义概念也可指广义概念,这从上下文中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来。

广义上的“街政环境”是指环绕街道办事处的一切外部条件、因素及行动主体,在狭义上则指与街道办事处相互作用和博弈的居民、组织及单位,其中NGO是一类重要的行动主体,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为了收缩研究的范围,本文将街政环境主要限定在社区层面上,侧重研究的是街(道)—社(区)关系。在这里,社区是一个核心概念。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自治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弱,单靠社会自组织来“发展”社区速度显然不快,而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目标的实现又要求有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区系统作为支撑和依托,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采取了“建设”社区的路子,强调上对下的主导作用。常见的一个口号是,“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中城市,这项“工程”的政策层是市政府,协调层是区政府,操作层则是街道。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城市也是把街道作为社区建设基本单元来规划和实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受理中心等一般都设在街道,社区资源共享的范围一般也是街道。由于街道所处理的事务主要是和居民日常生活及生产密切相关的社区性事务,从长远来看,必然要通过社区自治的方式进行治理。从这一角度看,将社区定位于街道(意指街道空间内的生活共同体)亦有其合理性和前瞻性。

在街道与社区相互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街道对社区环境的“输出”变量主要包括“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社区对街道的“输入”变量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性输入”和“行政性输入”。每一类输人中又具体包括“要求”(愿望、诉求、意见或抗议的表达)和“支持”(资源方面或行动方面的)这两项内容。在本文的研究中,街政实际上是被作为一个社区政治系统来看待的,街政治理研究实际上是在政治层面上进行的,这与目前街政研究主要集中在“输出端”,或者说是集中在街政流程的“下游”(如对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一门式办公、服务承诺制等)有较大的不同。从整体来看,学术界对街道社区及居民的利益表达、决策参与,以及社区组织或居民对街政的网络式反馈等“输入端”或街政流程“上游”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拟从社区居民参与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补充和回应性的研究。

四、街政治理创新公民参与机制相关案例分析

截至2011年,北京市共有街道141个、社区2717个。十余年来,它们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居民等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2007年12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正式成立(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着力在研究制定和组织协调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总体规划、政策及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街道和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其中的一大重要方面。其后,《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推动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的“1+4”文件相继出台,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愈加活跃。本文在对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三个典型示例,分别对其在街政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方式、程序及功能等机制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案例1:“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交道口街道输入端街政治理创新示例①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辖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下辖7个社区。辖区以胡同、平房为主,分布着一批重要的中央、市属和区属单位,属于北京市33片平房四合院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2008年,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社会办等部门在部分街道开展了“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试点工作。交道口街道积极响应并参加试点,创新性地采用了“开放空间”的会议形式(其功能类似于“社区论坛”),举办了以“社区活动用房的规划和高效利用”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其中,尤以辖区内菊儿社区的“居民参与活动中心规划”活动最为成功。该商谈活动以菊儿社区居民为主体,街道及规划技术方面的相关人员参加,共计有60余人。通过小组讨论、意见协商和集中投票,最终确定了5个改造项目,并由社区居民自己制订出详细的改造方案,解决了原来通风不好、阴冷潮湿、缺少无障碍设施和活动用房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居民不仅参加了改造方案设计,还全程参与施工监督、活动室布置、志愿服务组织等后续项目,实现了社区用房的自我管理。

案例2:“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清源街道输出端街政治理创新示例②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于2001年底成立,位于大兴新城北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现辖28个社区,人口近13万。在这28个社区中,新建小区、老旧小区毗邻,回迁楼、经济适用房、高档商品房相近;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混居,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并存,呈现出社区异质性强、人口需求多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于2007年开始试行。

“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的运作流程是“社区需求调查—项目方案申请—筛选审批方案—建立项目执行小组—组织项目实施—监督实施过程—开展成果评估—推动项目扩展”[7],涉及多元行动主体。其中,居民执行项目行动小组是在社区需求调查基础上,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承担项目申请与执行、具体服务生产与传递的社区功能性组织,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改变了社区服务中居民“被服务”的局面,增强了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性能。例如,在以TOWNHOUSE为主导风格的康隆园社区,随着居民的陆续入住,装修污染、闲置花厅洋房空间浪费、循环水系统夏季水容易产生异味、高频率换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开放空间讨论会,该社区最终确定了“康隆园绿岛生活馆”项目,旨在优化原有绿色生态植被,合理利用社区空间,从而美化社区环境。根据功能任务的需要,该项目又分设了4个活动小组:花卉种植组、果蔬种植组、再生资源组和水生植物组,居民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到各个项目活动中,共同为社区环境做贡献。

2007年,街道所属的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接触到“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③,并逐步与其加强联系。这是一家致力于社区能力建设的专业性的NGO组织,以向城市社区提供社区参与信息、咨询和培训为专长。在其与清源街道有关居委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街道逐渐介入,将其作为社区服务与建设的孵化器和助推器而引入。[8]从具体工作上看,“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在“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中的主要功能是:为项目运作提供参与式的工作理念和操作方法,通过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项目行动小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将参与式治理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组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案例3:“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路径”:右安门街道监督环节街政治理创新示例④

相对于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街政治理创新,街政监督环节的创新实践相对比较少,其中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玉林西里社区所尝试推行的“三会一评三监督”工作机制可以看做是这方面的一个示例。玉林西里社区位于右安门街道西北部,辖区面积29.3万平方米,有2001户5800余人,属于老旧小区,是右安门街道最早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试点社区之一。它所推行的“三会一评三监督”,就是“三会”(社区党委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联席会)以定期或每半年一次地组织党员、居民代表、辖区单位负责人对街道部门进行民主评议的“一评”,评定结果可以作为评先评优和改进工作的依据;“三监督”(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小组、重点服务对象监督)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深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民社会路径。所谓“三监督”实际上就是社区监督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社会监督”,就是把关系到“党居站”的社区事务,及时向社区各楼门、周边单位张贴通报,扩大社区的知晓率,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的知情权,定期采取后续跟踪走访、入户随访、电话询问、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收集社区事务反馈意见。第二步就是依托社区“民主监督小组”开展经常性监督,赋予小组更多的监督任务,不仅对社区“三重一大”事务进行监督,而且要监督重大事务每个阶段直至全过程的实施情况;小组实行动态和定期跟踪监督,对社区事务落实有随时反馈和主动咨询的权利。第三步是重点服务对象监督。为确保社区人人有监督的权利,人人尽到监督的义务,对那些低保户、边缘户、行动不便的优抚人员、残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通过上门宣传、传达,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利用受访表格记录在册,保持电话畅通,随时接受重点服务对象的意见反馈,政策性强的事务社区还会特邀重点服务对象列席,并接受现场询问和监督。右安门街道试行的社区“三监督”机制,力求做到全方位、全时段覆盖,避免监督的“空挡”和“死角”,可以看做是监督环节上街政治理创新的一个示例。

五、分析与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给予街政治理变革以从政府单一管制走向社会多元治理的期望,这一期望的实质就是在城市基层不断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真正走向公民治理。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社区范围内公民参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具体地说就是在政府之外,由公民围绕自身利益自觉地凝聚起多个权力中心,承接或参与承担原先由国家单独承担的社会职责。在公民治理状态下,社区内并不是完全不要政府,而是由社区的主人——公民们以公共选择的方式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政府管理、服务及产品。

本文以公民参与和街道行政之间的互动协变为思考线索,对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三个街政治理创新的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区的公民参与行动及其组织在“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中,初步发挥出了利益表达机制、服务生产或传递机制、公民监督机制的功能作用,其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交道口的案例中,街道在进行社会活动室重建的设计规划、财神庙前空地的利用等与居民活动相关的决策时,“公民论坛”式的组织形式在吸纳和平衡社区各方面利益方面发挥了作用;在这种组织形式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与社区组织协商的方式,积极反映自己的意见。这种协商不但有利于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减少决策施行的阻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清源街道的创新案例实际上是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为纽带,采用“参与式服务项目”的网络化运作方式生产和传递社区服务,这其中“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对其他各类社区服务组织起着孵化器和能力建设推进器的作用。就全国而言,相对于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街政治理创新,街政监督环节的力度相对要薄弱些。在这种情况下,右安门街道案例中“民主监督小组”对社区和街政监督的常态化,以及重点服务对象监督的组织化和便利化,就具有比较宝贵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可以说,社区范围内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化形式在推动街政由低分权、封闭性、单向度管理向开放性、参与型的公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在城市基层简化社区NGO组织登记注册程序、去除不必要的控制和干预、扶持孵化器发展以加强各类社区组织能力建设、出台和落实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等,尽快为社区自主治理和公民治理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就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只有这样,城市街政治理变革和创新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建立在流沙之上,才不至于使表面光鲜和热闹的基层改革在经过若干年再回首时却发现原来离开起点并没有多远。

注释:

①本案例根据实地调研和北京市交道口街道办事处2009年编写的内部资料《交道口街道社区参与机制及实践探索报告》改写。

②本案例根据实地调研及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2010年12月编写的内部资料《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案例精选》改写。

③“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又名“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是一家促进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非营利民间机构,成立于2002年12月,2003年9月进行工商注册,2009年2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组织的使命和任务是推动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发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培育社区服务型组织推动社区自治;通过“开放空间”等一系列公众参与民主协商讨论会,调解社区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等。(参见 .com)

④本案例来源: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三会、一评、三监督”工作机制案例.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编.2009年北京市社会建设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参考文献】

成年公民民主参与意识问卷调查 篇6

性别政治面貌职业

1、您过去主要生活在()

A、农村B、城市

2、您认为民主是()

A、国家应有的政治制度B、社会意识形态

C、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D、国民信仰

3、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

A、人民当家做主B、有钱人当家做主C、多数人当家做主

D、广大群众当家做主E、领导者当家做主

4、您是否愿意参加区(县)人民代表的投票选举活动?()

A、非常愿意B、愿意C、不太愿意D、不愿意E、无所谓

5、您会主动检举揭发任何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吗?()

A、会B、不会C、看情况D、其他

6、您之所以不主动揭发党内的违纪现象是因为()

A、揭发了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B、怕打击报复

C、没有机会实行监督D、其他

7、您认为提高公民民主意识最重要的是()

A、法制意识的提高B、公民意识的建立

C、一定的政治素养D、充分的民主参与活动

8、如今网络舆论已成为监督党员干部的重要手段,您赞同这样的监督方式吗?()

A、非常赞同B、基本赞同C、不太赞同D、不赞同E、无所谓

9、您愿意利用网络舆论去监督党内的党员和干部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不太愿意D、不愿意E、无所谓

城市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篇7

(一) 城市治理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城市治理下过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将城市治理看做一个“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城市治理是一种“方式”或“管理职能”。一般学者都是从以下两点进行划分:一是从城市治理的主体出发, 认为城市治理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主体, 即:城市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市民。二是从城市治理的目的出发, 认为城市治理解决的是公共问题, 强调的是公共参与, 追求的是公共利益。从这两个角度学者们, 对城市治理给出本质上一致的, 但是侧重点不同的定义。丁健就认为城市治理是指城市中公共机构、私人机构与市民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1) 。葛海鹰也指出城市治理是城市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城市引导和规范的要求, 通过监督、调研、稽查和市民反映发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无序现象和各种矛盾, 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以有序

(二) 多渠道筹措资金, 扩大基金来源,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费缴纳方面, 企业职工主要以单位和个人缴纳为主, 公务员养老保险费则由国家财政负担。并轨后新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方案内容应包括筹资渠道、单位和个人缴纳比例、退休金标准以及计算方法等内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和企业一样, 个人应该缴费, 其他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支付的水平都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来制定”, 向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看齐。财政是并轨改革的物质基础, 多渠道筹集资金, 在国家财政形成一定积累之后,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在养老保险储备金上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 共同抵御风险。

(三) 确保并轨后退休人员待遇的适当增长

在新旧制度并轨时, 为了平稳衔接, 对“老人”, 原退休待遇不变;对“新人”, 其退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对“中人”, 其退休待遇除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外, 应设置过渡性养老金, 确保并轨后退休人员待遇的适当增长。具体做法如下: (1) 要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新老制度平稳过渡、待遇水平基本衔接的原则进行; (2) 在并轨初期, 为保证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不降低, 可采取新老办法对比计算, 就高不就低的做法; (3) 要保证养老待遇水平的适度增长。同时, 在并轨初期, 按照并轨过渡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 高于老办法汁算的待遇标准的, 应在保证平稳过渡的基础上, 实行上限控制的办法, 避化为目标的整理、矫正、调整的综合性经常性的管理 (2) 。这两种定义前者侧重于城市治理的主体的类型、而后者责强调城市治理所解决的问题及途径。本文则采用孙荣的定义, 即:城市治理是城市各治理主体对城市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在与有效地解决城市公共问题, 维护公共利益 (3) 。

(二) 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指人的一种行为与涉入过程, 其能主动参与一个方案、团体、组织 (机构) 或环境当中的决策, 这些包括影响他们的工作职场、医疗院所、邻里、学校、宗教集会、社会等, 也有像致力于环境改造的草根社区组织。公民参与是一种减少心理疏离并增加知觉能力及控制感的良好方式。公民参与, 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 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公民参与的主体是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 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 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二是参与的领域。社会

免养老待遇水平的徒然增长。

(四) 积极稳妥地推进立法

立法先行, 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主要办法。社会保险法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福利领域的重要保证, 是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保障。我国社会保险法的施行对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缴费年限、缴费工资、个人账户以及法定退休年龄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但公务员养老保险法至今还处于建立之中。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是实现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首要条件。

四、结语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对公务员养老制度进行改革并实现与企业养老制度的并轨, 建立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目标应该是在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养老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兼顾、量力而行与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基础上,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注释:

(1) 张文强.走出养老金并轨预期的误区[J].人力资源, 2011, (4) .

[D].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2005.

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 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三是参与的渠道。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 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二、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市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意识薄弱

在我国社会组织、城市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中蕴含的平等、自由、法制、效率等精髓并没有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薄弱, 公民对其自身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心理距离与现实实践还有很大距离, 有时这一距离甚至对国家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可能产生阻碍作用。 (4)

(二) 城市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尚未真正做到“让民做主”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房价控制、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有关公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政府部门都暴露出来了很多低水平的治理能力, 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 公民、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来参与城市治理, 没有真正达到城市公民自我治理, 并且,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方式单一, 参与渠道不够明确透明, 政府并没有真正做到“让民做主”, 从而使政府在很多政策上都偏离群众、偏离实际。目前, 我国城市治理已经具备了包括公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条件,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层次、深度都必须有个实质性的空间进行拓展。

(三) 城市治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公民参与度不够

我国公民在参与城市治理过程中基本都是在政府机关的组织和要求下开展, 缺乏公民与政府机构互动和合作。城市治理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行政执法的意识不强, 不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行政执法的过程中, 往往是站在对立面与执法工作不配合, 另外, 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执法中使缺乏组织整合, 有组织地参与程度比较低, 公民往往只是通过居民委员会的形式参加, 但是居民委员会实际上名义上是群众自治组织, 但是, 从其经费来源、机构设计等方面都依赖于政府机构, 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才是其工作的根本, 所以, 这一机构并没有提高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执法行政过城中的积极性。

(四) 城市治理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很落后, 基本还是停留在公示、听取意见、咨询、听证等很少的方式, 而且,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机制又存在着诸多不完善, 没有建立科学的代表遴选机制、征集意见体系, 公民参与城市重大事务的决策参与权和参与途径也没落实到位, 从而使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扩大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对策

(一) 政府要加强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了培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政治参与热情, 有民主法治素养, 能与其他公民合作的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为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一员, 公民必须明确自己对这座城市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每个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边界, 只有了解自己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 公民才能过更好的参与城市治理。每个人并不能天然的了解自己作为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一员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对城市居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让每一个公民了解自己在城市治理工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 城市治理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公民参与

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 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必须能够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公民参与和融入治理。政府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公民参与中, 让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轻法、违法意识, 培养起公民法治观念, 自愿遵守城市治理规章制度, 使公民能够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城市治理。

(三) 要健全和完善城市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合法化是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公民参与形式和程序尚需要规范, 公众在城市治理中的参与权限也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定, 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必须要有法定程序, 明确参与形式, 政府必须完善、深化公民在城市治理中的信息公开机制、咨询机制、反馈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让公民的参与城市治理的需求能到满足, 让公民参与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维护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合法权利, 要让公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四) 扩大公民参与渠道

现代城市公民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要求日益增强, 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还处在刚起步阶段, 公民还没有对治理城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参与的形式和程序还需要规范, 作为过渡, 可以在城市治理中适当的在决策——论证——设计——审批——实施——反馈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另外, 政府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还可以开辟新的公民参与途径, 尽可能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民参与的途径, 形式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公告、咨询专业机构等, 尽量提高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效率, 政府要鼓励城市居民自由的发表意见、提供建议, 对于事关本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重大问题, 必须由公众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利益直接相关者代表共同参与协商, 城市治理措施的执行结果也要及时公开, 同时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双向渠道, 提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

注释:

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 第34—40页.

(2) 葛海鹰.经营城市与城市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1) , 第54

(3) 孙荣.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浅谈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篇8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特征;作用;举措

中图分类号:D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85-0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管理、参政议政以及表达政治意愿的民主权利。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治参与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作为参政的媒介,反映公民自身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见解,互联网正成为公民参政的新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互联网较高的普及率,正在改变着我们接收信息和表达意愿的方式。网络参政已经成为保障公民表达政治诉求的方式之一。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征

何为政治参与?王浦劬《政治学基础》把它定义为“公民通过合法的手段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由此看来,网络政治参与就是人民以法律为准绳,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与传统的参政方式相比,网络参政有如下特征:

(一)便捷性。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上网比从前变得更加便捷。我们可以利用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来上网,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人们只需在电子设备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这使得网络参政具有便捷性。

(二)隐匿性。 网络的一大特性就在于隐匿性,一组字符就可以是网民的身份标识。正因为网络的这一特性,可以使网民隐匿现实身份去参政,使得人们可以无所畏惧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参政议政更具真实性。“在因特网上,完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没有人知晓你的种族和性别。这种肤色盲和性别盲对很多人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大受欢迎。”

(三)平等性。在数字化的今天,在网络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不论身份,不论贫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有着平等的身份——网民。只要是在法律和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四)互动性。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容质疑。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加,一个政治观点一经发起,凭借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特点,会取得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内大家各抒己见,在短时间内收集了大量的网络民意。这是传统的参政方式所无法超越的。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容质疑,它为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政治一种崭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对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网络参政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公民政治参与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首先,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新的途径,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中政治参与的重要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程序繁杂,受时间的约束性较强,政治参政渠道易受阻碍,久而久之会影响公民参政的热情。当现实政治参与遇到瓶颈时,人们就可以转向方便快捷、影响力大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让公民足不出户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诉求,更加及时的把相关信息传达给执政者。再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利用网络的诸多特点,人们可以平等的、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如果自己的政治诉求得到解决,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提高人民参政的热情,更好的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首先,由于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处于无国界的状态。企图分化我国的敌对分子会利用网络,将西方的政治思潮传入我国,分化人民的思想意识。恐怖组织也会利用网络蛊惑人心,扰乱参政秩序,影响我国的稳定与和谐。其次,网络参政的普及率较低。虽然网络的普及率较高,但是互联网的使用率在农村和城市却大相径庭。网络参政只是局限于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再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责任化。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事情的着眼点也不同,所以对同一政治事件的看法往往也大相径庭。网络是一个自由化的平台,人们可以随意的把自己的见解发布到网络上,不顾后果。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举措

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我们既要看到它为民主参政带来的益处,又要看到它为民主参政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趋利避害,使之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而服务。首先,我们要加强在网络方面立法,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由于網络政治的隐匿性特点,许多人发表的政治观点个人主义色彩严重,肆意散布非理性的言论,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公民网络参政行为,使网络真正成为公民表达合理政治诉求的一块舆论阵地。其次,政府要设立网络参政的相关部门,保证网络民意的及时传达与反馈。政府要把网络参政打造成公民参政的基本途径之一,为及时解决民意提供一个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职能,使 “在线人大”“群众信箱”不成为虚设,而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网络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再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还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企图分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所分化。

结束语: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网络参政作为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足,使其成为公民政治参与重要组成部分,更好的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Tim Jordan: 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M].Londen&Newyork,Routledge,1999.

上一篇:环境监测站年度报告下一篇:小学生描写动物园游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