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的复习策略(精选8篇)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前,学生一定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身语文学习和语文功底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才不至于盲目跟随老师的复习计划转。不至于盲目悲观或乐观。准确了解自己是制定科学复习语文计划的前提。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和语文功底现状,就是了解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状况。了解自己的途径,一是通过向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咨询,二是分析以往自己语文考试试卷的答题状况,三是分析自身记忆力的强弱、思维能力的强弱。从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来说,某个知识点错误率越高,越说明该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就是针对自己个人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入高三,语文复习的使命并非是要推倒重来、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原有语文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熟练牢固掌握知识,准确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因此,个人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只有针对自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才能避免因全面出击而分散精力。
语文复习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基本保持一致。须知,老师的复习计划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全班同学语文功底各有差异,老师安排复习内容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同学。与老师的复习计划保持基本一致,可以同步灵活安排,而且可以实现同步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当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自己的复习效果灵活调整,
高三语文该怎样进行备考,如何才能高效率地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我以为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度重视试卷讲评
高三语文总复习,一般说来要做大量的试卷。如何高效地发挥试卷(如省、市质检)的榜样甚至是导向的作用?我以为要特别重视试卷的讲评。试卷讲评对于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如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再次,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最后,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二、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
2005年以后,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剔除掉语基部分的单项
1.按照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安排复习。艾宾浩斯曲线至少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1)遗忘往往是立刻发生的,而且此时遗忘率最高。在课堂设计中,要强调及时练习和小结的重要性。(2)对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内容,经常性地记一记比集中记忆效果要好。但在有意义的概念形成的学习中,以及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形成规律的学习中,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所以,我们要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对于识记性的知识点,要采取间时复习的方法,而对要形成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则需要采用集中讲练的复习方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减慢,甚至有终生记忆。也就是说,当复习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需要再做过多的重复复习。搞题海战术,一是会把学生的身体拖垮,二是会让学生对这样的复习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反而会削弱复习效果。“剩饭炒三次,狗都不闻”,对翻来覆去的重复复习,学生怎么会不反感呢?
2.科学调节,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年高考时大多数考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因此缓解过分的紧张、克服高度焦虑,几乎是每位考生都需要做的心理调整。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放松。心理学家认为,有紧迫感才能提高效率,有兴奋感才能迎接挑战。只有保持适度选择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赋分比例,把作文提到70分。因此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我们首先必须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把这两块作为备考复习的重点。在阅读方面,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或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这里特别指出,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或规律。其次,从试题设计的侧重点,把握材料的核心。命题设计者总是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而确定测试重点,而这些测试重点常常是材料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理解这篇材料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懂得试题设计的这一性质,我们就可以从材料的本意内容出发,抓住全文的核心,然后一个一个地突破试题的重难点。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实践中我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复习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了解自己的迫切需要,完善知识体系,充分认识自己,为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紧张和兴奋,才是上考场的最佳心理状态。
因此,下阶段的复习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状态安排,主要工作有:(1)控制考试的频率。过多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甚至增加失败感,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但复习还是需要用考试评价复习效果的,也需要用考试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如果考试得法,学生就会在考试中由于应激作用而神经兴奋,产生比较大的能量,提高应对能力。因此,每一次考试都要精心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2)加强常规管理,监督学生调整作息时间。让学生做到既不过度紧张,又不过度放松,保持适度的紧张兴奋。(3)组织专题讲座,让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4)细化管理,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的任何变化,并及时疏导诊治。(5)组织考法专题讲座。
当学生对复习和考试反感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自己的复习指导是不是违背了心理学规律的时候。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善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教学,科学地安排复习工作,避免使用题海战术等弊大于利的复习方法,切实提高总复习的效率。
探求命题主线,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杨文刚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中心中学,江苏徐州
数学是中考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引领学生做好复习,轻松应对2013年中考,是每个初三数学老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只有认真探求中考数学命题的主线,才能制订出合适的复习计划,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汲取一个光的海洋。”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自己必须走在学生的前列,探求中考数学命题的主线。
我认真研读数学中考说明和教学大纲,确定复习重点。中考说明和教学大纲清晰地阐述了中考的范围、要求和难易度,在复习之前,教师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考试大纲,研究清楚中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范围和程度,然后引领学生研读中考说明和教学大纲,确定复习重点。
我认真研究近年来江苏省十三大市的数学中考试题类型,以及2013年数学考试改革的情况。通过研究总结,我认为中考数学对学生的考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12年的数学中考难度比例为6︰2︰2,其中基础知识占60%,2013年中考方案调整称:2013年将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2013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至少占60%,所占分值为84分。而综合能力也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整合,因此抓好“双基”复习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也为能力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的基本材料,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石,可见抓好“双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第一轮数学复习必须立足课本及教学大纲,全面复习,突出重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教材,注重基础,不断提高。
我把初中3年的数学知识划分为计算(包括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计算、分式的计算、二次根式的计算)、方程与不等式(组)、图形与证明、函数、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统计与概率六部分,进行分块复习,运用类比思想把每一部分知识整合起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二)突出复习的重点。
学生在复习中重点放在理解概念、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强化教学管理和监控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管理,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的动态,实施监控,诱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
弄清定义、掌握典型的例题、习题,对例题、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
二、数学思想方法
近几年江苏省各市的数学中考试卷特别重视突出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的试题,而且分量还不小,最常见的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因此,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我以近几年江苏各市中考试卷为主,其他各省中考试卷为辅,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颖的试题,自己制定了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四个专题:数形结合专题、分类讨论专题、类比专题、化归专题。在专题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数学思想应用的范围及解题方法,如分类讨论主要应用在条件不确定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函数、圆与直线的位置、圆与圆的位置的题目中;类比思想主要用于“形”变而“质”不变的题型,类比的实质是类比的是思路而不是结果。学生通过这几个专题训练后,对数学思想的运用有了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同学在遇到这类题目时能自觉运用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
三、实际应用问题
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知识中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背景内容,近几年增加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考题是中考数学试题新的特点之一,体现了数学试题要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应用题主要是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率问题、浓度问题等,问题背景较理想化、陈旧化。新型的应用性问题主要是利率、利息、商品销售、利润、人口增长率、环境保护、建筑加工、运输决策、合理规划等,问题背景较复杂且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整理实际问题,从纷繁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进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在第二轮复习中,我整理了有关实际应用的专题。在初中阶段,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知识主要包括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本专题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各种题型的特点,以及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索性问题
策略一:分析学情,在提高复习针对性上下功夫
成功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因材施教将是一句空话。所谓分析学情,就是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薄弱环节,进而以学生的知识短板为导向设计复习教案。许多教师往往不重视学情分析,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习惯于按照《考试说明》和考点,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对凡是考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一字不落的复习,结果不仅耗时长,而且收效甚微,吃力不讨好。笔者认为,高三备考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我们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对于识记类的成语、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的复习,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老师重在做好督促检查。而类似文言断句这一考查点来说,如果学生做题准确率已高达90%,就没有必要进行详细复习。否则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此,我非常注重学情分析,努力把复习点落实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上,使复习课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开展古诗鉴赏题的复习时,我通过分析学生的答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不是错在答题步骤,而是错在答案内容,学生丢分的真正原因在于读不懂诗歌,不了解诗歌大意。为此,我改变了以往重在解题模式讲解的方式,将复习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大意,了解诗歌主旨上,当为学生除去症结后,此类题型的得分率便大大提高了。
策略二:精练细评,在增强复习实效性上下功夫
练习是高三语文复习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我们把握好训练的度,并不是练得越多越好。“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铺天盖地的习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令学生不堪重负,面对海量的习题,有的学生变得麻木和无所谓,做习题时采取应付式态度。有的学生甚至把习题束之高阁,视而不见。我们要进行精练,所谓精练,就是要求我们精选习题,做到有优中选优,为学生量身订做份量适度、分层达标、高质高效的练习题。为此,在选练习题时,自己先做一遍,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学生水平的习题,对于本校学生来说,太难的题就要舍弃,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所谓细评,就是讲评答案时不能局限于就题讲题,而是以题引出知识点,启迪解题思路,点拨解题技巧,探寻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在一些老师在讲评答案时,一味低头读题、分析题目,学生埋头听讲、疾笔记录。这种做法,其实是老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与单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没什么区别,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正确的答案,非常不利于引导学生对答题规律的探究和思维方法的改进,使讲评课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为此,我在讲评时一般不急着公布答案,而是与学生分析出题意图以及答题盲点,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同时我还尝试在原题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答案要点进行拓展延伸,力求评一题,通一类。比如,讲解广东高考小说阅读《面包》的第一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先引导学生审题:回答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情节,因此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情节,并弄清情节由几个部分组成。从而得出这道题变换一种问法就是——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据此,再引出此类题的其它问法:①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文章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由此,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考查点问法不同,答题思路、答案要点随之变化。
策略三:尊重学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基本的教学常识。然而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或给学生多讲些内容,而喜欢“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让人昏昏欲睡。一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游离于课堂之外,一些原本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也被这样的授课方式弄得“思维惰化”,难以再进一步提高成绩。为此,我在复习课堂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让学生组织试卷的讲评、某个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推选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讲台,激励他们通过“讲课”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也让其它同学领略其语文素养,让这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又能激发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比如讲评试卷时,让学生互换答卷,相互点评答案,使学生在相互点评中促进思考,巩固消化考点知识,进而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策略四:注重激励,在增强学生自信心上下功夫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高三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应该说大多数学生主观上都想追求进步,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然而在学习困难面前,许多学生又极易丧失自信心。成绩差的学生常会因跟不上学习步伐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成绩好的学生也时常因为某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名次后退而大受打击,进而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此时特别需要老师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备考当中去。然而,我们一些老师非但没有暖融融的鼓励,反而是冷冰冰的责骂,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练习时,经常会因学生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做错而大肆责备学生,“这么简单的题做错,怎就这么笨,这样的水平还参加高考?”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因某一次测试不理想时,一些老师立马沉不住气,破口就对学生说“你这是走下坡路,高考时候,危险啊!”等诸如此类的话,令学生的自信心倍受打击。为此,我非常注重给予学生正能量,鼓励他们奋勇前进。比如面对成绩不理想就情绪低落的学生,我会耐心地安慰他:“考试的分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语文能力。一次考试,只是对前阶段复习效果的检验,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下一阶段的复习。对待复习考试,我们不能只看重分数,更要注重分析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老师对答卷情况的分析,学习分析答题的方法和技巧,避免重犯错误。”同时,我处处留心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比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我一定细批,在每一篇文章里,我尽量找到“肯定”他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用得精彩,我都会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上课时,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有的教师将课本打入“冷宫”,置之不理,匆匆转入专题复习;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之后便沉迷于题海.这些做法都无异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语文课本复习的边缘化,折射出高考复习急躁的心态.其实,课本才是根本,高三语文复习应该回归课本,整合重组,精耕细作.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建构高考知识网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一、心中有课本。
课本内容是多年来沉淀的精华,浸润着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承载着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它是高考命题的参照坐标,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因此,在高三复习时要利用好课本,以“本”为本,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通过对应比照,反观课本,明确考点要求,然后进行系统化梳理.(一)还原课本,创设课本和高考真题的链接。
将语文真题考查的知识还原到课本,找到出处,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无非是学习课本能力的迁移,高考试题不论怎样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借助课本中的高考所考查的核心知识,提升新课标所强调的四大核心能力.如
2013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文言实词试题“少聪敏好学,善属文”,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试题“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一词可直接链接《张衡传》“衡少善属文”,课本注释为“写文章”.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
Ⅱ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词,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如“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句中“中国”一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京城,国都”之意,如《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二为“中原地区”之意,如《赤壁之战》:“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此处的“中国”即为“中原地区”.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考查了“有司”一词,如果我们链接《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对“召有司案图”的注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整合重组,搭建教材和高考考点之桥梁。
复习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切不可逐篇、逐单元、逐册简单重复,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在此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重组,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依据考点,突出重点.例如,复习小说部分,我们可以将必修三和必修五的小说单元整合在一起,然后与高考小说考点要求相链接,依据每篇小说的特点突出复习的重点。对于《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侧重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概括分析林黛玉之谨慎敏感,王熙凤之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贾宝玉之多情叛逆,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特殊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细节描写等;复习《祝福》,侧重学习其情节,以祥林嫂为主体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思考倒叙手法的作用;复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应将重点落实在环境描写的作用上,可以有效利用课后习题,理解“风雪”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氛围、故事情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白人物形象、环境、情节及小说主题是一个圆形的共生系统,回答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其作用;复习《边城》,则要思考其主题,通过自然之美、风俗之美透析其所表现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二、眼中有学生。
很多教师在复习课本时事无巨细,一点一点地总结,将自己多年的积累灌输给学生,如此复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它只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厢情愿.教师不仅要以课本为本,还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而不是机械被动接受。
(一)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思维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就应先让学生学会质疑。复习课本时,每一节课都要留给学生一定质疑问难的时间.当然,也可课前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课代表将问题收集起来交给老师,教师经过整理,在课堂上将重要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师生一起交流讨论。生生、师生在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延展了思维的深度。如复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学生提问“:宝玉摔玉”这一细节体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的同学说是叛逆,有的认为是任性,如果联系整篇文章甚至是整部《红楼梦》看,显然不是“有钱就是任性”所能表达的,这应是贾宝玉对“通灵宝玉”之命运的反叛,对封建世俗之反叛,此细节着力凸显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复习不是“热剩饭”,而应以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整合的能力.例如归纳总结文言特殊句式,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总结宾语前置句,有的小组总结被动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以宾语前置句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由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上不吾索”引出话题,归纳总结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各种类型宾语前置句.如类型一:否定词
+
代词
+
动词。1.莫之夭阏者(《逍遥游》);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当然,宾语前置还有其他几种类型,在此不一一列举。不管是哪种类型,都要求从课本中找到例句,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三、手中有方法。
如果复习课仅仅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课堂自然沉闷乏味,甚至出现“一潭死水”的情况。因此,复习时应该尽量丰富课堂学习资源,减少学习内容上的重复.同时,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做好加法。
(一)通过说故事,开展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避免教师讲课天花乱坠、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现象,可以通过陶冶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同时,要改变原有的枯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方式,让语文学习更富有语文味.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对于文化常识,我们不能生硬地要求死记硬背,而应该挖掘其文化内涵,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比如关于古人坐姿的文化常识,课文中出现的有“正襟危坐”“按剑而跽”“箕踞而骂”等。“危坐”是正坐,是最传统的坐姿,双膝跪地,臀部紧挨着脚后跟,上身挺直,目不斜视;“跽坐”是双膝跪地,上身直立,但臀部离开脚后跟“;箕踞”是臀部着地,双脚呈箕状八字形向外分开,这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法。据说孟子回家看到妻子箕踞而坐,恼怒异常,启禀母亲要将妻子休掉;而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却“箕踞而坐,鼓盆而歌”.以上两个故事的引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箕踞”及相关坐姿文化的理解.(二)通过开展“说文解字”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提供“说文解字”参考书本,每天一词,学生趣味解说,探究词源,巧释词义.如常见重点实词“相”,甲骨文从目,从木,意为用眼睛看树木.《说文解字》曰:“相,省视也.”其本意为“细看、观察”.例如,“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中的“相”即为“仔细察看”之意.由“仔细看”可以引申出另一个义项“观察形貌而测断吉凶”,如“相面”“相术”.因为观察的对象为人的相貌,再进一步引申为“形貌、状貌”,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之“相”.因给别人看相,替人趋吉化凶是一种帮助,所以引申为“辅助、扶助”,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中的“相”.有“辅助”就有辅助之人,这样的人统称为“相”,后来专指宰相。“相”为以上意义时均读四声“,相”读一声时主要为副词,由本义“细看、观察”引申出看与被看的双方,于是就有了“互相”之意,如“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中的“相”.双方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于是有了偏指一方,如“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如此梳理,一线串珠,学生自然轻松记住了“相”的主要义项。
(三)读写结合,拓展思维。
就写作而言,课本提供的不仅仅是写作素材,它还给我们提供了范例.练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可以借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练习构思说理议论的文章,可以模仿《六国论》《拿来主义》。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以这些文质兼美的典型篇目为支架,进行迁移训练.如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热点,其所提供的材料一般是真实而富有争议的社会事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权衡,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就其性质而言,是时事评论类文章,我们可以巧借课文《拿来主义》进行读写互动训练.这样,不仅学习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研读文本,“解剖”文章,了解其行文结构。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展开的,而本文展开的思路是先谈“为什么”---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危害性;再说“是什么”---送去的同时,还要拿来;最后说“怎么办”---运用脑髓,自己来拿。之所以在文章开头谈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这和杂文的文体特点有关,杂文开头一般要联系社会实际,由平常的生活现象引出评议话题,然后围绕话题分析拓展.其次,变换身份,拟写作文材料.杂文即时文,有针砭时弊之功效。可以要求学生回溯
1934
年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转换视角,以命题者的身份,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抓住文中的关键内容,拟写作文材料,例如:近期,文化界展开了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大讨论:有人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甚至“
全盘西化”;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先进的,应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可以让梅兰芳博士到西方宣传中国国粹。对于以上事件,请选好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最后,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对“拿来主义”进行批判,如“也谈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新解”.对待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我们应主动拿来,同时也应积极主动将中国文化送出去,通过全球的孔子学院,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文明因中国文化的滋养而焕发光彩.总之,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学会了审读作文材料的方法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方法,而且学会了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完成了和命题者的对话,深化了认识,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刚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就要认真学习去年的《考试大纲》,了解高考要求,明确复习方向。复习时,要深入理解教材:全面阅读教材,包括教材中的主要课本和辅助课本,确保不遗漏单词;记住难点,深化和扩展主要知识;建立知识。e系统,梳理“零碎的知识”,梳理知识各个部分的内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实现“有线心”。
首先,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和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切不可因时间限制,内容和知识吞枣,半懂半懂。
(2)要培养适应和传递知识的能力,就要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注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理解知识。
练习要精心选择,内容要适当,问题要仔细筛选,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与海量的提问策略。
第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精确的”和“精确的”。关于综合能力测试的性质、目的和要求,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综合问题的标准答案在答案层次、逻辑关系和答案数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二、注重课本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考试题侧重于考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突出了主体知识的考查。在基础考试中,有各种能力考试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试的有机统一。
以教材为主要来源,以教材为补充。一些考生认为:“教科书什么都看不见!”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观点的变化。高考的问题也是如此。它们不会脱离教科书中的“测试大纲”和知识点。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课本上。“复习材料作为补充”不是要看复习材料花费的时间少,而是要充分利用复习材料帮助我们掌握考试分数和教科书。
复习目标:复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悉高考。
要求:在复习中应遵循章节或单位从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实例讲解、实践巩固、单元测试、评价程序等方面巩固基础知识。
掌握高考大纲的主要知识,掌握高考大纲中最重要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复习时,要学会把握“点、线、面”,构建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知识系统、清晰、准确。要求考生理解概念原理,做到心中有“知识结构图”和“知识树”实现“点、线、面”的结合。
三、复习技巧
1。从宏观的角度熟悉相关内容的总体结构,并且相互联系——确保对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是整本书的内容或书的一部分,如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尽可能把它作为一个网络框架而不用书。表单将结构化出结构图——政治背面,这里主要指背面链接、背面系统;同时,特别注意目录中的章节安排也很熟悉。
2。在明确系统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应进行认真的审查,包括概念、例句、谚语、格言、重点句子、分析过程、分析依据、结论、意义、要求、错误观点、危害等。
3,进行选择性的排序、理解和记忆。
以上三个步骤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必须把这些步骤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分开。读书不能不看。
四、时政积累
政治审查的最大特点是与当前政治紧密结合。因此,说“两只耳朵听不到关于世界的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只背政治书籍的人”无疑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时政的积淀。有两个步骤。
1,注意记录本月的关键政治事件,并按常规分类。它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特别关注各个领域的重大时事。
2,在积累当前政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它与教科书的修订结合起来,学习我们自己的主张。这一步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时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问自己,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与时事的结合。
五、重视月考,掌握答题技巧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经过多次考试,无论每次考试的成绩如何,都要迅速调整状态,及时总结自己失分的原因,并把它们变成自己进步的动力,你应该知道,每一次考试都是如此。高考前只是一次考试,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的知识进行检查。缺乏补偿的过程并不意味着结果。
1,回答主观政治问题的一般要求:
(1)笔迹要正确、清晰、规范,尽可能使用政治(类)术语。
(2)要有层次结构,划分自然段落,避免答案不分段,留太多空白或把答案压在答题纸的中间。
(3)回答的一般步骤:
首先检查问题,读清楚问题的含义;思考话题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例子);话题或案例中包含的相关原则和内容;分析材料或案例(包括正确的依据、必要性和即时性)实施的错误;错误的基础、危害等。
一般来说,在否定的知识或实践中可以使用一般的句子:“我们必须反对……克服……“在理解(理论,思想),区分…在实践中,克服……“不要坚持…它会导致…这个问题的错误在于它不能解释…目前还不清楚。我没看见……”在实践中,它会带来(原因,原因,影响)……”标题中提到的现象是暂时的,肤浅的,等等。
2。我们在哪里失踪?:
(1)考试科目不认真。
(2)写作不规范。
三。思维是不灵活的。
(4)表达不清楚;
地基不牢固;
回答问题不能掌握要点,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
这六个因素主要体现在主观试题上,从能力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试题的训练,包括试题材料和试题。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必须养成在写答案之前反复研究试题和设定限制的习惯,结束随便的写作风格,根据感觉回答问题。在表达方式上,应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结构化,回答要实质化,重点明确,回答语言要准确、简洁、不杂。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配以课堂针对性训练和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古今文学常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语文知识的小知识系统即为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如“词”这个小系统,就包括词义、色彩轻重、范围、搭配、语体等。甚至还可分得更细,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和小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的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做有益于开展全面的、深入的复习。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高考语文复习,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拼命做题目,自以为做得越多越好;二是不认真复习,自以为复习未必有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偏向都是侥幸心理的反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的放矢,认真复习,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近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从考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这一轮复习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复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语言表达题,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换用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身写。在写中提升审题能力,提升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本部分复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
(1)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课本知识的网络结构和深层含义。
(2)抓好重点。考前要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平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1)计划性强。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
(2)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
(3)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选、读、译”。“选”的关键是精。选好后不凭借任何辅助读物自身去读它,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善于“推导”和“借助”,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译”的关键是准确。总之,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倾向以及布局谋篇的特点等。
三、第三轮复习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家应该想到自身在通过前一段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时间有限,建议同学们采取这样的做法: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
3.看纠错本。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4.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
5.准备作文。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身的特色?复习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身的特色。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身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身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把一些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
(4)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作文题目放开的时候,考生尤其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6.做真题。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一明确高三英语的基本知识点
英语学科有知识点琐碎、单词记忆困难、语言障碍明显等特点, 学生普遍认为英语不好学, 单词记不住, 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但是基于英语学科分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 我们必须学好它。学好英语,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词汇。必须着眼于新课程标准词汇、考试大纲词汇及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词汇。
第二, 语法。常考的英语语法有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省略、倒装和强调、动词和动词短语等, 对于这些常考的语法点必须掌握, 做到归纳到位、总结到位、掌握到位。
第三, 句法。能掌握常见的基本句型和几种较难掌握的特殊句型。
第四, 篇章。课本上的经典范文、经典段落及李阳疯狂英语中的作文成功之路作文13篇。
二举例分析解题思路及策略
高考从六大题型进行考查, 分别是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下面根据高考命题特点, 以听力、单项填空、空形填空三种题型为例来分析。
1. 听力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听力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听力试题的常用策略有: (1) 快速浏览试题, 预测内容。听前抢读题干和选项, 并预测要听的内容, 才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出答案。 (2) 捕捉主要信息, 边听边记。 (3) 整体理解, 排除干扰项。抓住关键句或信息词, 听时得有语篇意识, 才能有效排除干扰选项。特别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4) 保持良好的心态, 敢于取舍。调整好心态, 保持稳定的情绪, 敢于取舍。 (5) 重要提示:听力第二节第一遍就应该作出选择, 第二遍主要用来检查。
2. 单项填空
单选题的命题特点包括强调语境、强调运用和考点大多固定, 有规律可循。解题策略主要有理解题意、分析情境、注重搭配和把握特殊用法。
3. 完形填空
做好完形填空, 必须注意两“通”, 即通读全文, 通篇理解。并争取做到:细读首句, 品味尾句;浏览全文, 捕捉信息;先易后难, 逐步完型。
命题特点:300字以内的夹叙夹议的文章最多;首句不设空;基本均匀设空;考查动词最多;选项多为同一词性或词形;文章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侧重考查学生的断句恢复能力和辨析词汇的能力。
其解题策略如下:
第一, 速读全文, 把握大意。通过通览全文、领会大意, 概略地了解文章的体裁、背景、结构层次、情节、写作风格等。
第二, 上下文语境法。近年来的完形填空试题在选项的设置上越来越淡化语法结构, 重在文意的干扰, 即把具体的语言知识溶进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考查考生通过上下文的前后提示或暗示, 对整体文意进行把握的能力。因此, 快速浏览全文, 领悟文章主旨,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选择答案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
第三, 习惯搭配法。词的固定搭配, 特别是动词的搭配在完形填空题中出现的比例较大, 多数题目涉及动词的用法, 这是由动词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决定的。解决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多读、多记, 对所学习语或固定搭配牢固掌握, 并能灵活运用。
第四, 逻辑关系法。利用上下文内在逻辑关系, 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
第五, 常识背景法。完形填空能够提供完整的语篇信息, 其间交织渗透着各类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 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该方面知识的能力。解决这类题目, 考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历, 还要能够驾驭全文, 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层意义, 而且要弄清文章的深层意义。当对语言的把握不准确时, 可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来帮助判断。
第六, 排除法。有时我们会遇上这样的情况:对某个题目的正确选项的含义、用法不明了, 但发现其他选项却有显而易见的错误, 这时候我们可以试试排除法, 将干扰项逐项检查验证, 凡发现有错误的选项, 立即剔除出选择范围。随着选择范围的缩小, 选项的准确率就会不断提高。经过这样分析推敲弃误留正, 便找出正确答案。
第七, 理解的基础上侧重词义和搭配。
第八, 背诵最后一段, 以便更好地思考、回味和领悟。
策略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复习热情
高三学生课业任务重,每天花较多时间投入到学业中,而长时间重复一项劳动会让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这就使复习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开展复习指导活动,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在复习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比如,在每堂课上课前我会轮流请一位学生选择一篇美文跟大家分享阅读。美文选择可以是针砭时弊的杂文、情感真挚的散文、幽默风趣的微型小说等等,读完之后跟同学交流一下选择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理由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语文复习课的亮点,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一环节很期待,能够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远远比单一的训练练习更加有效。
策略二:依托课本,夯实基础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是一个重头戏,在试卷中占有较大比重,《考试说明》中规定其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浅显文言作品的能力。由于古今差别,学生读文言文作品还是有些难度的,高考中的得分率也较低。这一块是学生的薄弱点,也是整张试卷中的一个增长点,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掌握了方法,有了文言知识积累后,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首先,要对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的五本必修及《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所学的文言文做一个整体梳理,可以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现象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一一掌握。只有把课内的文言文学好,才能更好地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进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要掌握一些实、虚词的推断法以及文言翻译诀窍。最后,在高三复习的后阶段,每天坚持做一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形成语感,进而形成快速理解文意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得
分率。
策略三:重视数据分析,让讲练有的放矢
在高三讲评课中,查漏补缺是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的关键。学生做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只是不断地重复练习,这种复习是极其可怕的。为了提高试卷讲评的有效性,避免做无用功,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做数据分析,包括全班和每位学生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的内容包括横向的同类班级的比较以及纵向的每位学生每次模考的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我可以了解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薄弱点在哪一块,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指明方向。在一模考试成绩出来后,通过数据分析我发现我班在选择题语言文字运用这块平均得分是最低的,与最高分相比差整整2分。于是,我对后面的教学安排作了调整,每天精选一份选择题让他们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二模考试时,我班选择题语言文字运用这块平均得分一跃成为年级第一。同样的,对每位学生进行纵向数据分析后,我对他们每道题目的做题情况了如指掌。比如,有的学生做语序排列题十次有九次选错,我就必须单独给他再做辅导并嘱咐他做相关练习,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点也一清二楚。这样避免了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策略四:引导学生重视审题
审题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审清题目,才能避免答非所问的尴尬境地,学生审题时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忽略题干的指向和限制,二是对题干的关键词语解读不到位。比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文言文阅读第9题: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义,概括回答。有的学生就没有注意题干中的“治学”限制,把“为人处世”的特点也归纳进去了。再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现代文阅读《凤凰眼》第13题:小说围绕普洱茶设置了哪些波澜?试分条简述。在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答案每一小点并没有体现题干中所要求的“波澜”。绝大多数学生答案归纳为:(1)囤积的普洱茶卖不出去。(2)普洱茶开始热销。(3)他把双眼皮普洱茶与单眼皮普洱茶同价销售。显然,学生对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波澜”解读不到位。答案的每一小点应该体现“波澜”,也就是有“起伏”。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1)普洱茶从囤积到畅销。(2)凤凰沱热销但老陆又囤货不卖。(3)所有人认为老陆要提高价格出售双眼皮普洱茶时,他把双眼皮普洱茶与单眼皮普洱茶同价销售。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因为审题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失分,从而影响了复习效果。所以,每次做练习时,我都要向学生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一定要分清题干的问题层次,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要考查什么,并注意题目的提示和限制,只有真正读懂题目,才能答是所问。
【高三语文的复习策略】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复习06-01
2019高三语文复习讲座07-08
高三语文期末复习计划07-20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复习09-26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方法11-28
高三语文复习方向有哪些10-02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书12-03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总体安排06-02
乐昌一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计划06-10
2024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