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通用8篇)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王凤英
一、什么是质疑能力
1、什么是“疑”,什么是“质疑”
“疑”是“不相信”;“不分明,难以确定”的意思。“质”通“诘”,是询问的意思。“质疑”乃是“请人解答疑难”,“今亦以指提出疑难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疑”往往通疑惑、疑难等联系在一起,指心里不明白,不能解答、解决,难于理解或确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学原理的不理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不理解时也就产生了“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质疑”就是把不能解答、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疑问。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化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2、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是素质的外化,学生化学素质提高的外在表现就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质疑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因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执着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就会逐渐形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什么是“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结构
“质疑能力”是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思考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质疑、释疑,不断总结,表现出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反思能力,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提升。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能学会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也能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逻辑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化学素材、化学学科知识逻辑和实验探究、化学学科人文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从模仿起步,要让学生由“录音机”变成“演唱机”,由被动接受的“容量瓶”变成主动获取的“移液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创新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才的培养的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是学而善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等。只有认真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产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摒弃了学生作为一种单纯性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需,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
2、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全面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体验科学家的发明过程,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尝使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机械的模仿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兴趣形成统一,是搞好课改的必由之路。
3、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辩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将来用不着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力,把握学习的规律、拓展学习视野、主动涉猎、激发学习的潜能是有促进作用和发展前景的。
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师不能仅是一个管理者、传授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设计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辩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
三、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针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找了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进入高中后经常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仅占2.9%,偶尔提问的占39.7%,从来不问的占57.4%;对老师的讲解常提出质疑的有1.5%,偶尔提出质疑的39.7%,从不主动提出质疑的58.8%;学生在化学预、复习过程中认为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正确的有25%,有时有疑惑但不提出问题的有29.4%,从没有思考过的有45.6%;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其中想解决有不敢问的有32.4%,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的有29.4%,积极提出问题及时解决的占38.2%。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即使有少部分学生经常提出问题,但是占69.1%的学生是把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我们的学生总体不爱提问,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特别在课堂上缺少问题意识,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学生的思维怎么被激发,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发展”呢?
2、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缺陷分析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不爱提问、不善于思考、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呢?就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对于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有48.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认为问题太多无头绪占44.1%,认为老师没有耐心解答占7.4%;对于在化学课堂上有关提问的空间和时间,22.1%的同学认为没有时间,50%的同学认为偶尔有,20.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对于在化学学习中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因素,40.2%的同学认为老师的热情和鼓励及对化学学科有兴趣,有50.4%的学生是为了学业有成。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会抑制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受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问,喜欢讲的“头头事到”,而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余地,而且往往高高在上、太过于严肃而缺少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等;原因之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原因之三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己记,听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甚至不乐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畏难情绪等。总体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不和谐、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思想的不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求等的不和谐。
四、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路径
如何变不和谐为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有一大家个共知的事实:幼儿园的小朋友问题意识最强,小学有所减弱,初中再次削弱,到了高中几乎无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年龄和生理及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越无顾忌“童言无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改变,不敢提问和质疑,不敢主动发言等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怕难为情,怕同学的嘲笑,怕老师的看轻或不耐顽等等;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课堂的大容量、作业的大容量等等。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多少呢?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强力意识,努力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学贵有疑,善于问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对于搞不通的问题,不问则不通,一旦问明白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进步感、觉悟感。人的悟性往往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即在思考中形成的。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一种向往,而且从新生的交流和调查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学生都有决心好好学习,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是很大,也很强烈。此时的我有一种强力的愿望,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好高中化学这门课程。为此需要在总结自身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牢教学的契机,利用好学生强势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陋习,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本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有一句“老师的话:请把你想问的每一个问题记录下来,我会尽我所能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我把本子发下去以后说明:同学可以不写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你应该有一个自己能识别的符号或标记,每个星期把这个本子交两次给老师,老师很乐意为大家解答所有的问题。
随后我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绪,讲解了这样一段话:思考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地思考了,知识才能转化为你的经验;思考是触类旁通的钥匙,借助科学的思考释疑解难,才能做到闻一知十;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思考才是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依据。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这个能力,我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愿问”是学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对课程均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愿问”又是学生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一种动力,正确利用好这种动力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每个第一次,例如: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关注学生的第一次质疑,认真做好解答第一次答疑本,认真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谈心,认真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质量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坚持努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强,教学效果就会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质上我们也有责任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努力营造一种常态的学生质疑的方式。
教师的亲切、和蔼、鼓励,能一下拉近跟学生的距离,通过“小本子”的传递,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的“愿问”落实于行动中,往往会导致学生具有创新意义问题的提出。
学生“愿问”的问题哪里来?每星期把质疑本交于老师,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呢?从学生的质疑本上可以感觉到前期学生热情高,而第三个星期开始有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了,而且一个班级中提出同一个问题的人数在增加。新的问题促使思考,我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寻疑。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验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体验从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就是不断的发现化学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验证和鉴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又一途径。通过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论的获得、实验前后的思考等等。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学生的质疑本上时常留下鼓励的话语,有时候是名人的名言,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又如陶行知的八个好朋友:“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质疑问题哪里来?从化学学科教学中来,从课堂中来,从教材中来,从化学知识巩固训练中来。我们的课堂注重课前预习,要求同学预习后提出质疑问题,课中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通过小本子的形式进一步提出思考和质疑,遵循课堂教学“一课三思”的原则。
从答疑本的收交情况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从开始的一个问题到二个、三个逐渐增加,从开始教师的解题到教师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错误原因„„尽管有时所提问题不理想,但能把问题提出和呈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2、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
要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维和创新。对“质疑本”的使用,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寻找答案,一起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质疑本上的问题,或者认真解答,或者及时给予评价。对好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更要给学生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组织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一样要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次提的更好。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刚开始不愿在质疑本上写自己的姓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实践,学生能把自己的姓名主动写在质疑本上。这是一次飞跃,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和坚持,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绝大部分学生从“愿问”进入“想问、敢问”的过程,并已经逐渐学会质疑提问。下面列出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质疑本”上所提的一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
①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为什么H2 H+ 1H 2H 3H称为氢元素的五种微粒?
②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
③如何判断化学键是否被破坏?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后,能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是否一定降低?
④元素的相对质量与原子的相对质量关系是怎样的? ⑤什么时候可以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解题? ⑥怎样求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平均分子量?
⑦不同密度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不能相加,又为什么在许多计算题中可以相加? ⑧如何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 ⑨如何改进初中电解水的装置?
⑩实验室制取氢气能否改用铝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反应?
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认真解答,坚持鼓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学情境,通过实验情境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则要坚持努力,尽可能去体会和感受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会与人合作、学他人之长处,从而有新的发现和提高。
3、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借助“质疑”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问题不愿问走向想问,从想问提升到敢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毕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直接与老师面对面的质疑提问和交流;在课堂上能够针对课堂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以及教材的表述,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同学还不多。
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我寻找学生“质疑本”上的好问题或个别学生所提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予适当放大,使之成为教学的专题,把学生的问题回到学生中去,让大家一起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前的课堂设计,而在课堂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课后的延伸和继续讨论研究。
课例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教师设计安排一次学生实验,就是化学实验室中有刻度玻璃仪器的读数研究。
课堂环节一:认识实验室中常见有刻度的玻璃仪器,包括:量筒、容量瓶、酸式滴定管(老)、碱式滴定管(老)、新教材使用的滴定管,注意零刻度和最大读数等问题。课堂环节二:放入一定量液体后的静态读数研究(量筒和滴定管)。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三: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动态读数研究(完成量筒、容量瓶定容到刻度时的操作,从滴定管中取定量液体)。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四:对照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读数,得出结论。课堂环节五:教师告诉学生:是根据某同学所提的问题安排这节实验课,由学生分析必要性,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交流实验后的理解和感受,对所提问题作出评价。
虽然此课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难,但很常用,通过学生的研究,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激励学生,促使其他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二:学生在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时,提出“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入直到过量,现象会怎样呢?”由此引发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专题教学——《化学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反应产物影响的研究》
课堂环节一:学生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
课堂环节二:讨论:反应物相同由于用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已学过的有哪些?学生归纳总结。
课堂环节三: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互换反应着手归纳总结。课堂环节四:师生互补对照(从归纳的方法和思路上对照),一起完善。课堂环节五:应用和拓展
从问题中引发新问题,总结归纳,产生规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为重
要的是:教师不是权威,要在和学生平等的位子上相互补充和完善。要在真正意义上鼓励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做到“敢问”切实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五、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通过联想和比较发现问题
任何知识中多隐含着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呢?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课例三:氯化钠(食盐)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请大家描述有关对氯化钠(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烧菜作调料,腌制咸菜、咸鱼等,食盐洗澡,食盐洗茶的污垢,食盐洗衣;配制医疗用的生理盐水(0.9%);工业上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
(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呢?”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食盐,但根本不知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也不知到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此时易产生迫切感,想快点认识和知道。这表明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产生的教学有效性强。)教师:同学们如何从化学角度上进一步认识氯化钠?(师生共同分析氯化钠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寻找学习的规律,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寻找自然界的存在和实验室制备等。)
学生课后提出:食盐水可以冼伤口,那么食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是否可以用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联想到自制消毒剂的可能性)教师引导:你可以看看书上的“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提出:能否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自己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呢?
教师引导:原理上完全可以,老师希望你们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设计装置,实验求证通电的时间和消毒水的消毒能力的关系等。希望把过程记录下来,产生一份研究报告。
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学生们终于制成了有饮料瓶制作的简易消毒器,且研究报告和成果获区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可以说是处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容易引发兴趣的爆发。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是呼唤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条件。通过质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疑——释疑——质疑——实验解决疑问,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质疑的信心和勇气。(2)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鉴于这一特殊的规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展开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方面均是非常有效的。
在课堂外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的例子: 例1检验家中的食盐是否是加碘盐
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在家碘盐中看不到单质碘的颜色?②为什么加碘盐中的碘用的是碘酸钾而不是碘化钾?③为什么碘化钾和碘酸钾在酸性溶液中相遇会产生单质的碘?④家里的食醋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例2用PH试纸检验自来水和河水及雨水的PH值
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①自来水的PH值为什么小于7,显微弱的酸性?②为什么雨水的PH值也小于7,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以后PH值还在继续减小?③为什么同样的自来水和同样的雨水,由于地点不同而PH值也会不同呢?
例3家中的小苏打、肥皂粉、精盐、绵白糖等失去标签了,请你来鉴别; 例4找一些不同面料的边角,请鉴别它们是羊毛、全棉、还是化纤。在课堂中的实验例子:
例1实验室制备氯气,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②为什么一定用浓盐酸而不用稀盐酸?③为什么收集氯气用密封的方法?尾气为什么用氢氧化钠?④能否用其它较强 氧化性的氧化剂与浓盐酸反应?
例2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学生提出:①收集满一小试管的氯化氢气体,倒扣在大烧杯中水没有充满试管?②老师在做喷泉实验时水也没有充满烧瓶?③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④如果把水换成酒精,氯化氢气体是否有喷泉现象?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分析实验,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依据对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的装置、对实验的原理等的思考和反思,利用实验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所在,使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质疑的兴趣,在学生产生惊奇、不解和矛盾心理时,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其它问题,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改进一些演示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实验,改学生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等等,能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发现问题,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3)通过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有机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来,可以说找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例1:高一学习《硫、氮的功与过》中的有关硫的内容时,我们把重庆开县的井喷事件作为情景(2003年12月23日24分,当人们还处在熟睡中之时,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因为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天然气井喷恶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最终导致周围居民疏散不及时而中毒死亡240余人,方圆一公里内的家禽、家畜无法幸免。天然气的井喷,就是从气井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的天然气发生无法控制的,向空气中喷发,一般可以达到30多米高“气柱”。天然气是动植物“残体”在深层的地下经过长时间无养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物质,主要成分是CH4,其中也混有有毒气体,此气体被称为“瞬间杀手”。消防队队员和援救的化学援救队赶到现场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点燃井喷气体;二是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环境监测人员将这种“水”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收集起来后,测定PH值为4.85,第三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为4.75。)请同学认真阅读材料,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有关问题有:
a.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该有毒气体是怎样出现在天然气里的? b.动植物残体中有什么物质?
c.周围的农民和动物都有大量伤亡,这种有毒物质是什么? d.为什么叫“瞬间杀手”? e.为什么要点燃井喷气体?
f.燃烧产物是什么有何毒性或危害呢?
g.为什么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 h.这两项措施能怎样缓解事故扩大?
i.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毒气体对空气的危害?
j.为什么水雾掉下的水测定PH值为4.85,过一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化4.75? k.当“水雾”中的水凝结到周围的地面、水体(如土壤、河流、湖泊)后,将对土壤、水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l.那么没有发生井喷事件的话,有毒气体是怎样“脱硫”的? m.如何检验这些“水”的污染物? n.如何解决周围的土壤、水体功能恢复呢?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大家讨论和师生共同评价后,把好的问题留下来,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生活和社会中所用的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科学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
2、让学生“想问、敢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想问、敢问”的关键是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化学学科有兴趣,对化学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是激发学生乐意提问的主要因素。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学习环境。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吝啬微笑、表扬及鼓励
一直以来,我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提前5分钟进课堂,不带任何不良情绪进教室,一进教室总是脸带微笑,在课堂上要有满腔热情。提前进教室一方面是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交流,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时代不同了,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均发生着改变,学生在社会、家庭、课业等负担和压力下,在课堂上吸收和消化知识的同时,另一种需求不可忽略,那就是情感的需求在上升。能够正确进行顺势引导,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把微笑留给我们的学生,以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习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希望学生具有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在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聪明,若能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丝.雷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自信心的挖掘者。一直以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柔克钢、以理服人、以热诚和真心关爱对待我的学生,换来学生的真心回馈,学生乐意靠近我,主动乐意和我进行交流和切磋,在这种“和谐”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如泉涌,质疑问题比山多”。(2)、在课外或课后不吝啬时间,给学生解惑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解决好所有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必将延伸到课外或课后。我认为,舍得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解疑,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课外答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可以面对面答疑和解惑,或者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交流。二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质疑本上学生的问题,我总是认真解答,从不马虎,记得有位同事见了后说:“你太花时间了”。我认为虽说放弃了休息时间,但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乐意把他们的郁闷、烦恼、不解向自己的老师倾诉,做到心灵的沟通,做老师的虽苦尤甜乐在其中。
个案1:小钱性格非常内向,原有化学基础不算差,但是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有所退步,我观察发现她渐渐的不自信了,又似乎很着急的样子,几次想进办公室,却又停了脚步,还好,总算有一天拿着题目让我帮她解答,我表现非常亲切、温和、耐心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和分析,哪一步是关键,你是怎么想的?在师生一起分析时,尽量让她多表述,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有了一次、二次、三次就容易了,老师的真情换回了学生的信任和自信,小钱同学在学习中有问不完的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个飞跃。
在放弃休息关心学生的做法上,我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我不会主动把学生“请进来”的,而是“等待着”学生自己主动来找我,乐意来找我。我们的学生自尊心强、自主意识强,即使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希望老师过多的关照,“请来的”和“主动来的”所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讲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是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主动来找我的,我从不拒绝,总是耐心认真的听、细致地分析、分析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新方法的产生等等。让学生在乐问、乐学中提高质疑能力。(3)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化学热情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首先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兴趣,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高考考试说明,还要博览群书,及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和前沿,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带着浓厚的爱生热情,全身心投入,把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点,理清教材思路,体现学科本位和教学本质,融会贯通,找准知识兴趣的切入点和爆发点,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兴趣促使学生的感觉变得敏锐、想象变得自由、思维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以生动的形象化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些概念的难以理解或者是微观粒子的看不见和摸不着,此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就会使学生克服为难情绪,同时产生兴趣。例:在讲解金属原子转化为阳离子时,用形象的语言“大方一下,先成就别人,后成就自己”;在讲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转化为阴离子时,“小气,得了便宜还买乖,打起围墙来了”。(5)以教师的示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引领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不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断学习的习惯,形成和发展自身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示范和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会问、善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会问、善问”就必须使学生在提出各种各类问题时要善于总结,让学生知道和重视“怎么问”,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和大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和成长。
(1)以案例情境为提问的素材
例在学习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把家庭生活中养金鱼的题材作为情境素 材:“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小金鱼窒息?”从养金鱼与自来水的故事(经验回顾)——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死?——自来水是怎样杀菌消毒的?(生活回顾)——自来水中可能什么物质?——怎样检测存在的物质?„„
在高一起始年级不断营造氛围,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产生“为什么?”、“怎么会?”、“其中存在什么化学原理?”、“是否有新的问题存在?”、“如何解决问题?”。
(2)以学生质疑的好问题形成专题
学生在“质疑本”上提出,有刻度仪器的读数问题,形成了一堂学生实验专题课;又如学生在学习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用量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引发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条件生成不同产物的研究”。使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学生要会提问和善于提问。
(3)在好问题的释疑过程中产生新问题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提出在溴化亚铁中滴加氯水,从少量到过量为什么不同?在分析释疑过程中,学生又提出在碘化亚铁中逐渐滴加氯水如何呢?学生在过程中会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看似相同,但解释就可能不同,不能类推。(4)总结提问质疑的一般原则
通过每一阶段的实践和总结,针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升,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两方面进行行动研究,要注意总结问题从哪里来——怎样发现问题(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和激励——不断寻找规律(学生的质疑本和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质疑要具体,而不能过于抽象,质疑提问的指向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提出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小,不能漫无边际,同时对质疑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质疑过程中注重“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少用“是不是?能否?是这样吗?”;在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请思路,抓住质疑提问的关键。进一步促成学生会问和善问。
在学生基本养成质疑习惯时,教师和学生进一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已学习过的章节进行温习和反思,按章节分析每一单元有哪些问题——那个单元问题最多——哪些问题提的好(高质量)——学生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是怎样引导的;只有不断总结和提升,才能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为了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法和规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努力和实践。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中,从学生的想问、会问、敢问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和延伸,通过质疑本的使用,从高一起始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几次考查成绩来看,学生成绩提高较快,从化学拓展选修来看,化学拓展人数大大超过其他学科。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本质上看,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主要参考文献:
阎金铎等.科学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张华夏、叶侨健.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张功耀主编.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 王大珩,于光远主编.新世纪初我国学者首次深入系统的论科学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王悦,张勤,张劲著.科学思想与创新素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刘爱伦等.思维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英] S Ian Robertson著.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黄希庭,郑涌著.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辛自强著.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学生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在这里花费你一点时间,在以下的问题上面做选择,把你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不需要签名,在你认为的答题上打“ ∨ ”。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在初中时你的化学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兴趣一般 C、没兴趣
2、你进入高中以后认为化学学科的学习如何? A、化学较难学习有困难 B、化学学习比较轻松 C、化学学习一般性
3、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去办公室问问题吗? A、经常去问问题 B、偶尔去问问题 C、没有问过
4、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观点 A、经常提出质疑 B、偶尔提出质疑 C、从不主动提出质疑
5、你在化学预习或复习过程中经常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提出问题吗? A、认为教材上的概念都正确 B、有时有想法也不提出质疑 C、从没思考过要提问
6、如果化学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存在,你喜欢怎样提问? A、直接找老师提问 B、以书面形式让老师解答 C、直接问同学解决
7、如果由于各种因素,学习过程中存在了许多问题 A、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B、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 C、想解决有不敢问
8、如果你经常提问的话,提出的问题是 A、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解答 B、自己有解答要求老师找出错误原因 C、对教材或参考书上的表达提出质疑
9、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你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是 A、学业负担重,没时间 B、老师没有耐心解答 C、问题太多又无头绪
10、你在化学课堂上,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即时提出质疑吗?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11、在化学学习中能激发你敢于提问的原因是 A、老师的热情和鼓励 B、使自己学业有成 C、对化学课有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高中化学作为初中化学的延续, 在学习深度及知识点数量都大大增加。此外,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质疑能力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能力, 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发现新事物, 提高科学素养。然而, 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 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标准, 应该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
质疑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 现阶段, 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上普遍缺乏质疑能力。探究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这种困境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多年研究发现,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缺乏质疑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受学习方 式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 大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为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将精力放在学习上, 教师一般会布置很多课后作业, 这就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课余时间及自习课上基本处于做题的状态, 长期的训练使得学生逐渐适应这种被动做题的学习模式, 机械地理解化学知识点, 变成做题的机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再动脑思考, 质疑能力随之丧失。
(2) 受教学方式的影响 。
现阶段往往将高考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鉴于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化学教学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 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 很少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他们认为, 与其和学生谈论某些与高考毫无价值的课题, 不如多给学生讲授知识。其实,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与学生进行化学课题的探讨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 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树立质疑意识。此外, 某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推敲正确答案的过程, 缺乏对错误答案的分析,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丧失探究意识和质疑能力[2]。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调整心态 , 培养质疑能力。
前面已经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化学质疑能力的主要原因。从教师角度说, 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质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顾忌。因为一旦质疑, 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甚至会出现冷场等现象。而对学生来说, 由于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 因此他们在化学课堂上不敢质疑。质疑得好可能会受到表扬, 质疑得不好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很难改变。总之,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改变以往的心态, 把课堂质疑看做是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的重要机会。
(2) 搭建质疑 课堂 , 培养质疑能力。
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 学生害怕老师, 这就阻碍了质疑课堂的建设。在化学课堂中, 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解决问题。采用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课堂上的问题多起来。此外,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化学课堂上, 老师应该善于将课堂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联系实习, 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通, 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通过打造质疑课堂,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学生质疑的基础[3]。
(3) 突出化学 特点 , 培养质疑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的独特魅力在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将香蕉和熟苹果放在一起, 可以催熟香蕉, 这些小常识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 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
4.结 语
培养高中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不能将培养目标局限在高考成绩上。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对学生未来的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蒋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3 (20) :19.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兴趣是学生质疑意识产生的前提。
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求知欲望即能达到旺盛状态。化学实验直观、有趣,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镁铝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我补充演示了往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易拉罐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并迅速封闭易拉罐口的小实验。学生对现象非常好奇,产生问题:“为什么易拉罐会先变瘪后又鼓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喜悦从学生的心头掠过。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2.质疑是创新之母。
要使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所有教师都肩负同样的重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学中,总是设置“疑”的情景,让学生在“疑”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如: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发现用制取氯气的过程中,當再往圆底烧瓶中加入浓盐酸,这时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浓盐酸不易放下。由此问学生: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这是由于制取气体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量多于单位时间内从导气管导出的气体的量,导致反应容器内压强增大而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易放下。知道原因后,我又问学生: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使烧瓶与分液漏斗相通,两容器内压强相等,实验过程中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就可以顺利放下,按此思路,将圆底烧瓶改用蒸馏烧瓶,用一支导管将分液漏斗与烧瓶相连,可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
宽松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如在讲授《分子》一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我仍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渴求解决问题。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创设质疑情境,以“疑”切入。
巧妙运用课堂提问、解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教学艺术。一堂课的头开得好,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盐的水解时,首先回顾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那么,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这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呢?中性、酸性或碱性?不少同学分析一定是中性。教师作了相关演示后,结果表明,盐溶液既有酸性,又有碱性和中性。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愤悱”心境中质疑。
设疑必须是学生处在“受激发状态”思维的最佳时,即学生有强烈求知欲,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跃跃欲试。教师适时诱导引发,使学生从“疑无路”的境地,走向“又一村”的妙境。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智力能得到较好发展。
3.设置阶梯式的问题,递进质疑。
如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已知内容是必须存在化学能和转化装置,隐含的知识就是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阶梯式地设计以下问题:(1)化学能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转化为电能?(2)要形成电流需要什么样的装置?(3)有了以上两个条件是否一定能产生电流?像这样从分析和综合的角度,由易到难在题设已知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4.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设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而且可以复习浓硫酸的性质。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探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在初中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为此,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索并总结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着手:
一、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最根本有效途径。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多种形式。
演示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实验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演示时间基本以老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在实验之前,我采取集体探索,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则运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用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再请2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演示。
演示实验只是部分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化学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化学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仪器、药品的选用、原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问。有些同学实验可能失败,就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法,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法来。通过学生对实验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换一换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学生根据氧气制取的原理,分别做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根据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量、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及药品的回收利用,学生总结出过氧化氢制氧气是最好的制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到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由探索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编成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着重利用实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我在授课时有意识地进行多向性思考。
如在新课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对如何证明空气存在的思考,对如何收集空气的思考,对如何收集家里空气的思考,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如何收集呼出气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有物质就有化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环节。在学习了金属后,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哪些物体容易生锈,帮助除锈及如何防锈。有些同学回去后发现铁容易生锈,有的`同学便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有些同学甚至自己在金属表面刷漆,在生活中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培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我要求学生做到每学期看一部关于化学与生活题材的影片,利用化学方法为社会做一件好事。
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观看化学与生活题材影片后反响很大,发现化学在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原来这么重要。譬如“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家庭装潢”,都是与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我校(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地处农村,许多同学家里的热水瓶底有很多水垢,我发动学生开展了一次为农村家庭除水垢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家里的热水瓶利用稀盐酸除去了多年的水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体验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利用化学知识做了好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反响很好。
近几年来,由于我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协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学们的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敢的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释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
◆文/秘立方
摘要: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指出,能力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数学品质,提高质疑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如2000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2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用有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和类比的方法,辩明等差数列和式两边元素下标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手段,将已知等差数列的性质拓展到等比数列的性质,无疑发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通道,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对问题的质疑比单一的解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等差数列{an}中,sm=a1+a2+„„+am,则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能否类比到等比数列{bn}中,sm,s2m-sm,s3m-s2m成也等比数列,许多学生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但这结论恰恰是错误的(当a1=2,公比q=-1时,s2=s4-s2=s6-s4=0)。再如,2000年上海春季高考题: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f(x)的表达式,并作出图象。高考结束以后就有学生问:抛物线是否仅二次函数的图象?如果不是,那么它的解不唯一。③通过对问题的变式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譬如,在求数列an=2n-1的前n项和时。可以引出数列{a3n}和{α3n}的前n项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前一问题仍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首项、公差都已经变化,认知上没有冲突,学生是可以解决的;后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深入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他就无法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探究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应是创新性思维;如果再将产生的结论向等比数列联想,可使这种创新思维得到延伸,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之目的。
二、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又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如某商品的单价随时间而变化,假设A同学每次买a元的商品,B同学每次买b件的商品,试比较A、B两同学同时购买该商品两次,谁较合算?可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商场,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商场价格可能
是不一样的,组织两组学生各自收集一下所需的数据,找到此商品在这两家商场内的单价分别为m元和n元(把随时间变化转化为随商场而变化),分别计算出A,B同学两次购买这商品的平价价格2a和bm+bna+a2bmn建立不等式作差,得A平均-B平均=2mn-m+n=(m-n)2≤0,就能说明谁更合算,质疑是否为整数,上述解m+n22(m+n)答是否最合理。再如上网费与上网时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上电信局去采集相关的数据。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能力。
(1)上述解决问题过程可概括为:
(2)解决上述问题的思想方法为:
问题一、二可以分别建立不等式和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又比如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第22题是有关工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思考角度,就可以发现新方法、新问题,制定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本人认为,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学生
然后自己对动词ing形式加以画线,以强化动词ing形式做主语,同时为了引入it作形式主语,我准备一杯牛奶,并且装做不小心撒到地上,接着自己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一句话: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该步骤中,自己同样以学生身边的活动为契机,比如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生玩电脑游戏这些生动具体例子创设情境,并且在用课件展示图片和与之相关的句子:
然后自己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发现动词ing形式做宾语的用法。
Step III Practice
为了实现对本节课的巩固,我设置了记者采访的场景:你的同学经常帮助他所在社区的一位老人,电视台想要做个专题报道,为此采访你,让你谈谈你眼中的同学。根据课件的提示编造一个对话,尽可能多地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动词ing形式做主语和宾语的结构;
小组活动气氛活跃,每一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记录员记录他们的语句,同时由监督员监督是否使用了动词ing形式做主语和宾语。最后,学生进行小组主动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4]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和全员性等特点。研究课题既可以来自教材,又可以来自现实生活;既可以是某一学科的,又可以是跨学科的。研究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与体验的过程,要在探究实践中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研究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关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完成小组任务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性学习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或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较为普遍。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益处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本质上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为中心,以对知识的探究为驱动力,收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体验知识的产出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研究的基本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汇报。
四、结语
语法教学不能再采用传统理念,应该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改变以前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法教学模式。而作为建立在建构主义之上的情境教学法与语法教学的结合,符合新课改提高综合能力的要求,它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比如任务教学法,还可以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我从语法教学、情境教学法和自己的语法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情境教学法与高中语法教学,旨在说明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语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拓宽英语教学的空间,践行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主动实践的理念。总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法的情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淑英.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
[3]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带小组.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0.
[4]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小组同学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所以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及时沟通、协调,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沟通,培养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必备的技能。
研究性学习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英语资料的阅读分析、总结,小组成员对研究汇报的撰写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检验,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弥补传统教学中过分讲解语言知识而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交际能力欠缺的缺陷。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对师生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在帮助学生确立研究课题,并就课题进行一定的指导;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概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改革初期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通过老师讲解、示范让学生体验该学习模式所带来的益处,乐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习动机。
2. 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都有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体会课程精神,研究教材、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以问题或项目为教学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不考虑教材、不考虑学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对研究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收集大量的资料,多角度多视角地进行思考,吸纳科学、社会、历史、地理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不断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3.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因为实际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左右教学的局面仍然存在,以考试定成败,学生的潜能、自主性难以发挥,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难以完全被激发出来,所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能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育现状。要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比如给学生建立档案袋包括课堂讨论表现、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作业考核等,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有很大的跳跃性,其学科跨度大,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
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中的Warming up和Pre-reading两个版块为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本单元的设计主要围绕几个伟人的事迹,探究他们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探讨个人成功应具备哪些因素。
教学目的:通过对伟人事迹及伟人成功因素的探究,树立学生奋发图强的决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同时通过收集阅读相关信息、分析谈论等学习过程,学会相关的语言知识,学会如何描述伟人的成功事迹,同时围绕主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组织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约5名同学,每个组安排一个主题,要求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1.课前的准备活动
首先选定项目课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选定主题时应尽量考虑组员的兴趣和爱好。每个组员都应围绕该主题收集资料,阅读并研读资料,在阅读中做好笔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例如,本课的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下面几个名人进行,让学生阅读名人事迹,了解名人的优秀品质,学习名人的伟大精神,探究个人成功应具备哪些因素和优秀品质,从而明确努力方向。(1)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2)印度政治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Gandhi);(3)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Sun Yat-sen);(4)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Morman Bethune);(5)英国宗教改革家和《圣经》译者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6)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
2.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各自收集的名人信息进行交流和共享,对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由一名同学对讨论过程进行详细记录,讨论完成后把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汇总,并形成书面文字,要求语言精确,表达规范,语言方面的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2)小组汇报成果:形成书面文字后,每组派一名成员向其他展示口头陈述研究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在听的同时进行记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老师也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汇报完后,结合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建议进行修改。
(3)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优胜小组,以及优胜个人。对他们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比如:对主题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观点是否明确,语言表达是否规范等。
3.课后作业
通过作品展示和师生评价后,要求每个小组同学结合本组主题研究成果,撰写一篇100个字左右的作文,如“我所了解的……”或“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等,要求主题明确突出,逻辑调理清楚,语言准确规范。
上面的案例中,我们运用研究型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以名人的事迹为研究主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加研究活动。通过收集资料,主动探究,提问、表达个人观点,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体验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分享了名人的成就,增强了自我奋斗意识、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种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使课堂上的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同学都积极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其把语言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
摘要: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了实践探索,设置了课前活动、课堂小组活动、小组汇报成果、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2]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3-17;2013-4-18http://www.mzjky.cn/yyxk/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4.
[3]崔卫红.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知识迁移能力 正迁移 负迁移
1、知识迁移能力概述
"知识迁移能力"指的就是学习心理学上的"学习迁移",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所学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生物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和延伸起来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知识的迁移。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课前针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给出一个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让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辩论或决策。从而让学生在对待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己去判断论点的对与错,初具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例如:例如现代技术应用的正负影响。在学习克隆技术的课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关注最热点的克隆技术以及克隆人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组成辩论小组,对这种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好处与弊端进行辩论。又例如,在介绍转基因时可以由转基因食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看法。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深入地理解各种生物技术的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并且能够从另一面考虑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从而在生物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判断能力与辩证思维。学生也能在此基础上摆脱对知识只是单纯的敬仰而不会辩证思考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迁移能力。
2、探究知识内在联系,实现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称为“正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内容的迁移。旧知识和新知识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新知识的获得和引导都是从旧知识延伸起来的,即利用知识经验的迁移,经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实现的,为了达到良好的迁移效果,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及有关的情景内容进行分析,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应用迁移规律,从对旧知识内容的复习从而来引导新的教学内容,把握问题所在,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学实践表明,在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牵连的旧知识越多,迁移的效果就会更好,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因此,学生现有的知识内容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辨现有知识和新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都理清,同时引导学生对新教学内容加以概括,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正迁移思想。如阅读理解的训练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翻开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最大特点就是分模块教学,分为必修1、2、3三大模块。必修是核心教学内容,是联系实际、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生活个人关系联系最密切的领域。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迁移是指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它包含助益性和妨碍性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故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改革下的生物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以前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教学内容系统的结合起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排除迁移中的干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看似简单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简单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推测,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讲述,最后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逐步深入让学生了解这一结论发现的来龙去脉。学生亦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边了解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边思考科学发现探究的大概思路,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也会逐渐得到加强。
而在講生物进化的时候,可以以达尔文在全球的航行路线为主线,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用生动语言讲述科学家的探险经历以及提出假设、思想转变的过程,将适应、自然选择、竞争、变异等等概念夹杂在科学家的旅行途中,相比现行教科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单纯描述,会让学生觉得这种结合当时的科学社会环境的故事讲课法就像在推理、是探险小说。学生的思维也会紧跟着教师,了解这些结论的由来是怎样摸索出来的。潜移默化里,学生的逻辑思维火花也会被教师所激发。
3、认清知识本质,克服负迁移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不断的引导和培养,从而来帮助学生实现正迁移。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知识与技能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利用这个联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因果关系,教师要抓住重点,利用知识间的这种联系,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完全联系的,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知识概念有联系而外延又有交叉重叠的知识之间,最易发生混淆而发生负迁移,教师在这些方面要给予积极引导,分清表面相似而本质相异的知识,积极克服负迁移。
4、总结
生物科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越来越影响着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而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由于高中学习课程突然增多和课容量的增大等诸多原因,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时就会出现“偏重”现象,影响着生物课学习质量的提高,这种情况下,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消除这个障碍,以满足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来颖.赵志伟.汲生荣.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主要途径.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04.5
[2]周世杰.生物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中学生物教学.教学研究.2004.9
[3]杨辉.徐敏.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法与学法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21
初中化学典型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12-05
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07-22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10-06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教学计划07-02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