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精选8篇)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篇1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本课程为省开课。

2.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一)常识

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24.诗和词在风格上有何区别?习惯的说法是“诗庄词媚”。P187

(二)名词解释

1.国学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P11 2.今古文经学 :经学因为版本的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所谓的今文,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些经典多在文、景时期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古文经,则是在景帝晚期、武帝初期所发现的古本。P24 3.《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商、周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成熟的标志。P46 4.《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三体”是指风、雅、颂三种体式。“三用”是写诗的方法,即赋、比、兴三种方法。P50 5.《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时的诸葛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厚的语录体色彩,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P60

6.《竹书纪年》:也被称为《汲家纪年》、《汲家古文》或《汲家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竹简长2尺4寸,每简40字,共13篇。它用魏国的文字书写而成。《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启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事件,其不仅年表详细,而且很多年记载与《史记》以及儒家经典的描述不同。P85 7.《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贯穿16个朝代,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294卷。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这部书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由刘羲叟编订年历,作为全书的骨架。司马光编这部书的目的是给国君理政提出借鉴,全书以政治、军事、外交为主,略于经济、文化。P87 8.《通鉴纪事本末》:是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他曾任国史院编修官,并参修《宋史》列传。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重要史实,按照事件进行分类编辑,每事做一个标题,并把司马光的史论也附上,他编集了239个事目,从“三家分晋”开始到“世宗征淮南”结束,共42卷。P88 9.《通典》:是杜佑所编纂的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刊、州郡、边防9门,其下属子目共1584个。目下按照朝代顺序进行记述,以时代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取材广博,其中注明出处的资料来源就有248种。特别是其所记载的唐代制度详于“两唐志”,并收集了很多唐代诏敕、奏疏、纪事,多是原始资料。P88 10.《文献通考》:为宋元时期的马端临所作。全书分24门,共348卷。由于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通典》的不足,对《通典》的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效社、宗庙、王、礼、乐、兵、刊、舆 2 地、四裔19门加以补充,并对天宝以后到宋嘉定之末的制度进行了续写。另列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特异5门,为马端临的新创。对中唐以后史料的记述,最有价值。P89 11.二十五史:“二十五史”是中国25部正史的合称,“二十五”这个数字是历代累积而成的。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先后有“前三史”、“前四史”、“十史”、“十三史”、“二十四史”等合称。最近的一次是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后来学界习惯将《清史稿》列入,称为“二十五史”。P91 12.《史记》:《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有时也省称为“太史公”。它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自传说时代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大约近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P91 13.《汉书》:《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东汉班固待人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反秦到王莽新朝败亡期间共230年的史实。该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P91 14.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也记载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晚上睡觉时梦见了蝴蝶,第二天早上起来想: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可以看出,在庄子心目中,物和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P116 15.合同异 :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这一派认为天下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其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点相类似。实际上是泯灭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差异。惠施的合同异则是建立在逻辑表述之上的,是方法推导的一种结论。合同异泯灭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其相同点,在差异性中寻求其相似性,忽略事物的个性,而重视其共性P128 16.“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离坚白派的标志性观点,他是说白马不等于马,其理由有:第一,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故白马不能等同于马。第二,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着,而白马则是实在的。第三,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而马则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P130 17.朱熹 :朱熹早年学习佛道,31岁时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体系继承并总结了北宋理学的结论,而成为明清的官方哲学。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由无极而太极。第二,理气同体。第三,理一分殊。第四,性分天理和气质。第五,人心分为道心和人心。第六,居敬穷理。P151 18.王阳明 :真正将陆九渊心理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的是明中叶的王阳明。王阳明初学朱熹学说,批判地吸收了朱熹注重先验性的“理”的本体论。后来又出入佛、老,受宗教心性学说的影响,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尽心”和“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并仿照朱熹的“求理于物”,提出了“求理于心的”观点。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把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结合了起来。P155 19.《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这本书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而讲究文法,全部彩了骈文的形式,辞采优美,内容丰富。全书共50篇,其中总论5篇。P169 20.别集 :别集是作家的作品集,在汉末形成。按照内容分,可分为全集、体裁集、选集、分期别集。别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诗、词、曲、散文作品。P165 21.总集:总集是汇编多人的作品而成的。有其选择的标准,标明“全”的总集,过分地追求大而全,而不分好歹地全部收录,其人微言轻资料可以,但阅读起来却很不方便,便有人从中选择编集。P168

(三)问答题(多数是简答题)

1.浅谈研究国学应具备的素养?P17 答:一要有文献根底

中国的传统学术集中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这是我们进行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库。

二要重小学基础

要掌握文字、音韵、训诂的基本方法,这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基础。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即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这是阅读古代典籍之前具备的学术素养。

明训诂、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是读书的四个步骤。

文字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比如象形、指示、会意、转注等。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读音。

“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三要以实证为法

国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因为其中很多现象、事件、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还原过去的“情景”才能想清楚,才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结果。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对比,可解析传世文献记载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后这个方法发展成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出土实物进行对照。这是考古学常用的方法。

四要能纵横兼通。研究国学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和艺术进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历史时空观,才能准确地看出某一人和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通常我们把一个现象放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研究,如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区域风俗、方言等,正是用空间的视角加以考察的。或者运用时间建立一个坐标体系,把某一现象放在这坐标中看,就很容易清晰地看出其前后变化的意义、内涵和特征,同时再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因素,就能看出这个现象产生的背景。

2.经学的意义何在?P25 汉代经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谱系的形成,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达成共识,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帝制的结束。而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作用,到现在仍在延续。经学以其形态,充当了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儒学的基础性学说。

3.魏晋南北朝儒经转型期的标志是什么?P26 魏晋是经学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标志有两个: 一是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二是经学玄理化。

4.谈谈教材中所说的阅读儒家经典的三大原则和四种方法?P37 答:三大原则:

一、以扬弃的意识择善而从。

阅读经书,要注意吸收其精华的东西,抛弃糟粕的东西。我们现在也需要对儒学重新阐释,重新认识,来看哪些东西为我们时代所需,而不必一定复古,更不必回归原始经义。

二、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得失。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这局限性既来自于视角,也来自于时代。对于儒学,更要作如是观。我们要避免在不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妄加评论。要注意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每一个现象,思考它产生、变异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而不要先入为主建立某些价值判断。

三、以自新的理念寻求出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加强研究,把积攒了几千年的学问好好梳理一下,看有多少财富可资交流。从整个学说体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学说体系。这一体系中有一些是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但其中也有很多沉睡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和方法资源值得提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先进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分析出来,关注其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文明形态的影响。

四种方法:一是循传注而精训诂。要选好的注本来读,把里面的意思弄清楚。

二是通大义而知宗旨。字句疏通之后,要知道每一段是什么意思,每一篇讲的是什么意思,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在说,通过章句之学而知篇章义理,进而通晓全书宗旨。

三是明演进而晓流变。儒学的发展具有时代性,读任何一本经书都要留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如何阐释。

四是守一经而立根基。要研究中国传统学术,至少要精读一本,精通其本经、传疏和研究状况,这也是古代学者常用的入门方法。把一本经书及其历代研究作为根底,而把其他的作为辅助进行略读。我们一生能把一本经书读透了,精通了,已经很难得。

5.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P52 礼学分成四个层面:一是礼义,它是对礼的本义的阐述,包括礼的来源原则、内涵等,是从理论的角度,或者说是思辨的角度进行的形而上的概括。二是礼仪,即那些形而上的概括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中。三是礼制,礼仪是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而礼制规定的是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的形制和数量,包括礼器和礼数。四是礼度,即讨论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对礼仪和礼制的调整的尺度。

6.《孟子》在仁义和民本思想四个方面的讨论是什么?P62 第一,《孟子》将《论语》的“仁”发展成“义”。

第二,孟子把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

第三,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为“性善论”。

第四,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统治者有可能实行仁政;从“民本”说出发,统治者必须施行仁政,从而使“仁政”成为孟子主导的政治思想。

7.简答《尔雅》的研究价值?P69 答:《尔雅》的价值,一在于作为训诂的基础,使我们了解到很多字的本义。二是奠定了类书先例。古代的类书就是按类编纂,《尔雅》也是按照天地、日月、四时、禽兽来划分的,这是最早的类书体例,对后世很有启发。三是博物资料。其中了很多名物资料,如四野、五方等,对汉代博物意识的形成很有启发,博物意识催生了汉赋的排比和博物。四是作为汉语史料《尔雅》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的语言,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资料,来研究上古汉语。8.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P80

一、明大势:明晓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二、知得失:以史为鉴,以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作为现在的借鉴。

三、审源流:分析中国古代历史制度变迁。

四、阐幽微:认真阐述中国史书的细节。

五、辨真伪:辨析典籍的真伪。9.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P108 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官吏流散。平王东迁以前,学者主要集中在官府和贵族阶层,这时的学问很大程度上是王官之学。东迁之后,中央政权衰微,原先供职于王室的官吏开始流散,道术为天下裂,由于各种官吏所掌握的知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天下的问题的认识亦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派。

二是士阶层形成。学术最初是在“士”以上阶层开始普及的,天下大乱之后,士阶层就谋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开始建构自己的学说,来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以达到救世之弊的目的。

10.以子学学派的地域性特点简介几个主要学派?P109 春秋时期,不同地域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体系,或者说是不同的学说体系适宜在特定的地域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学派的地域性:

一是邹鲁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他们主要讲仁、义、礼、教化等,以孔子、孟子及后来的荀子为代表。

二是荆楚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湖南、湖北、河南南部一带,以尚道、守雌、虚无为旨,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三是燕齐派,其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北部、河南东部,以空疏迁怪之谈见常,与邹鲁派的严谨守成不同。

四是三晋派,主要分布在战国时期燕、赵、韩等地,即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北部一带。

11.谈谈老子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追求对后世的影响?P114 最主要的有三方面:

一是言不尽意的倾向:任何可以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任何可以称呼的名称都不是恒久不变之名。

二是反对世俗的价值:回归于天性,天性即自然。三是启发了重自我的一派:强调为我利已,轻物重生。

12.庄子的思想立足于那两个基点?P116 庄子的修养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心斋。庄子所强调的心斋,就是虚心应物。虚心是让心灵清虚,把心灵打开;应物就是应对天地之万物,完全泯灭自己的内心,泯灭自我和万物之间的界限,而把天地万物都摄入自己的心中,把自己和宇宙运行的大道、宇宙混沌状态结合在一起,排除自己的一切杂念。

二是坐忘。坐忘就是独处。儒家所讲的独处,叫坐忘。慎独是指在你独处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道德。13.韩非学说的思想体系有那几个特点?P125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性恶为重法的基点。第二,以法后王为变革依据。第三,以实用为求治的根本。第四,以法治为德治的替代

14.《吕氏春秋》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33 《吕氏春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诸说、弃封建。第二,隆君主、明时变。第三,蹈清静、尚实用。

15.从子学的内容回答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P127 概而言之,中国哲学主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天人论。二是本体论。三是名实之辨。四是运行之理。

16.由子学看中西哲学的方法差异?P127 视角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方法,中西哲学之间的方法差异也是非常鲜明的。

一是求道理与求知识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追求对知识性的掌握,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道理,即侧重探讨天地运行和社会运行中所蕴涵的伦理和道德。西方哲学求知识是注重研究客观规律,而不甚关注这些规律的文化意蕴和伦理意义,在思考的时候强调细部分析;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整体的观照。

二是主体化和对象化的不同。中国哲学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将对象主体化。西方哲学常常采用对象化的方法,把要分析的事物作为客体,即把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加以思考。

三是重整体和重个体的不同。中国哲学或者中国学术对万物进行讨论的时候是从整体着眼的。重视整体的圆融观照,更关注物与人、天与人、人与人交际的领域,并将各种关系作为讨论的焦点。

四是重变异和重概括的不同。西方学术强调使用计量的方法来分析,而后通过归纳或演绎将各种现象概括出来,并通过形而上来概括描述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这种概括更多是看到了事物的不变性。而中国哲学看来,天下万物都在变化,变化的事物是无法概括的。中国哲学不追求对一个事物进行准确的概括,而侧重用通变的观点来审视事物的演进。

17.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P162 第一,文体启发

一是前四后三的字句;二是对偶句式;三是参与到散体大赋的建构之中,成为散体大赋的组成部分,促进了散体大赋的产生和演变。

第二,文法价值

一是象征;二是感兴。象征和感兴是中国诗歌构建意象和意境的基本手法。

第三,文风影响 楚辞的文风是非常肆丽的,丽是绚烂之丽,肆是恣肆之美。

第四,文气形成

所谓的文气就是文章中所流淌的气韵。18.简述教材所举的研读《楚辞》的基本书目?P165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性作有如下几种:

1、王逸的《楚辞章句》

2、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3、朱熹的《楚辞集注》 19.如何研读集部著作?P171

一、以总集求博览

二、读一家求玩味

三、以纵观审通变。

四、以横观较长短

五、以文体明法式

六、以篇章赏意趣

20.中国文学的特质体现在那四个方面?P173 中国文学有着与西方文学不同的特质,就文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

西方文学有着发达的史诗系统,如《荷马史诗》等。但中国古代却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中国诗歌重视感情的表达,而轻视对事件的叙述,这是一个基本倾向。

二、小说重情节而轻人物

中国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叙述,相对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这是由于中国小说在明清时期,多出于说书人表演的缘故。中国具有发达的史传系统,侧重刻写历史人物,小说有一部分是从史传系统中分化出来年,在形式上多有要采用纪传体,不可避免地更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刻画。

三、戏曲重写意而轻情节

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戏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戏曲追求的是一写意性,而西方戏剧追求的是写实性。西方的戏剧重视三一律,即要求时间、地点和人物要有一致性。中国戏剧的写意性表现在:一是程式化;二是抒情性;三是虚拟性;四是综合性

四、文论重参悟而轻分析

国学经典选读 篇2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費,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篇3

《大学》第十章(3)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 文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注 释

(01)“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鲜嫩,美丽。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之)女子(子)于归,指女子出嫁。(02)“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萧》。(03)“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十一章(1)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 文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注 释

(0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0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0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04)倍:通“背”,背弃。

(0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十一章(2)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译 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注 释

(01)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02)“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03)僇:通“戮”,杀戮。

(04)“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05)此:乃,才。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

《大学》第十一章(3)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 文

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注 释

(01)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02)悖:逆。

(03)“《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u)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篇4

答:很多人认为学习“国学”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精神的途经,实在是荒唐!

何谓“国学”?三百千?经史子集?四大名著?其实“国学”不过是一个被炒作的概念而已!

就以所谓“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例,其专长是什么?“梵学、佛学、吐火罗文”,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在遥远!

在书商眼里看来,传统的古典作品没有版权纷争、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编辑力量,找几个大学生三拼两凑可以堂而皇之的骗钱了!一本万利!

二、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请选择,可多选:(BCD)

A.读经典 B.观看视频讲座 C.听老师讲解经典 D.上网浏览相关知 E.其他:()

三、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

请选择,可多选:(12345678)

第一章 信仰,第二章 仁德,第三章 中庸,第四章 知识,第五章 学而,第六章 择业,第七章 顺逆,第八章 人事,第九章 为政,第十章 理想。(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

答:我认为学习国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很多启发,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帮助我们细致地分析人生,帮助我们树立的人生和价值观,从1到10章也就是潜移默化地说明了一个人生存的法则,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国学的思想去对待自己对待社会,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地方。

四、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答: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以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道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福足的不同状态下,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的不同情形下,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自己身上杜绝了四种弊病以不凭空做没有根据的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自以为是。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篇5

地位: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背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很恩格斯共同撰写。产生背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实践革命的需要而写作,也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地位: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3.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时间:1847年12月-1848年1月。作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战斗口号;这一口号公开宣布了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和国际主义性质。

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宗教观的观点。人民以宗教为精神抚慰从而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这与鸦片对人的荼毒一样。马克思此言意在指出宗教对于人民的害处,从而得出对宗教的批判的必要性。

5.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

6.灌输理论 出自:列宁的《怎么办?》 无产阶级的自觉,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只能靠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工作,把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灌输给才智出众的先进工人,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然后经过把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以指导工人运动。所以,灌输就是教育,从外面灌输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工人阶级,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革命运动。

7.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及其价值(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生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基本理论出发点。(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阐明了全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整个人类阶级斗争史、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阐明了无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阶级斗争的最终归属。

国学经典选读《孙子兵法》军争 篇6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篇7

1、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的是下列哪首作品?()A、《观沧海》 B、《次北固山下》 C、《如梦令》 D、《天净沙》

2、柳永的词作虽然一直很受欢迎,但是却不为当时士大夫所看重,甚至为他们所不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柳永的词很是俚俗苏轼也对柳永持贬斥态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词却受到苏轼的推崇,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首词是()A、《望海潮》 B、《八声甘州》 C、《雨霖铃》 D、《满江红》

3、《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A、《金陵记》 B、《石头记》 C、《西厢记》 D、《琵琶记》

4、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A、裴旻的剑舞 B、公孙大娘的舞蹈 C、吴道子的画 D、郑板桥的竹

5、据《左传》,晋国名臣祁奚正直无私,听说叔向被范宣子囚禁,特地“乘驲而见宣子”,最终将其免罪释放。句中的“驲”是指()A、一匹马拉的车 B、两匹马拉的车 C、四匹马拉的车 D、驿站使用的车

6、请你选出《声律启蒙》中的“水流无限阔”的下一句()。A、利口覆家邦 B、朝露缀珠玑 C、山耸有余高 D、帘外燕双飞

7、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8、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么它是由谁提出的()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董仲舒

9、“仁者无敌于天下。”出自()A、《孔子》 B、《孟子》 C、《大学》 D、《庄子》

10、著名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取材于()A、《任氏传》 B、《莺莺传》 C、《柳毅传》

D、《南柯太守传》

11、中国象棋中的“炮”最有可能出现在。()A、战国时期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2、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A、南狮 B、北狮 C、D、13、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4、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一书。A、《尚书》 B、《论语》 C、《周易》 D、《孟子》

15、唐宋之际,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在两眉之间点一朵(),是最为时尚的装扮,相传此妆始于寿阳公主。A、桃花 B、梨花 C、荷花 D、梅花

16、北宋五子是指()

A、朱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 B、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C、朱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D、朱熹、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17、下列诗句不是李白所作()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群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D、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

18、世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哪个年代?()A、宋朝 B、明朝 C、唐朝 D、清朝

19、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20、“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时期。A、龙山文化 B、仰韶文化 C、马家窑文化 D、红山文化

21、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A、期颐 B、耄耋 C、不惑之年 D、杖朝之年

22、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C、乡里无不称其善也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3、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A、以民为本 B、理论联系实际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24、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A、王维孟浩然 B、李白杜甫 C、高适岑参 D、韩愈柳宗元

25、七月七日长生殿,()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26、天府之国,历来不乏文人墨客,下列文学家中,谁不是四川人。()A、苏轼 B、司马相如 C、杜甫 D、陈子昂

27、“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是()。A、同有修养的人一席话,胜过读十年书,受益匪浅 B、要和别人读十年的书 0 0

28、“世外桃源”出自于下列哪部作品?()A、《饮酒》 B、《归园田居》 C、《归去来兮辞》 D、《桃花源》

29、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那么道教三宝是()A、道经师 B、道法师 C、佛经师 D、道经僧

30、“生旦净丑”是京剧中的行当,其中“旦”是()。A、男角 B、女角 C、儿童

D、男女皆可

31、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柳体”是指谁的字体?()A、柳宗元 B、柳公权 C、柳子温 D、柳公绰

32、剧本《长生殿》的女主人公是?()A、西施 B、昭君 C、杨玉环 D、貂蝉

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杜甫寓居()时所作。A、成都 B、南郑 C、夔州 D、白帝城

3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___。”()A、慎于行 B、慎于言 C、慎于思 0

35、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C、看到一篇好书法 D、看一场好戏

36、“琴挑文君”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司马光 D、扬雄

3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38、“出水芙蓉”的本义是指什么?()A、雨后的荷花 B、雨中的荷花 C、盛开的荷花 D、初放的荷花

39、“玉不琢,不成器”中的“器”字的意思是()A、乐器 B、精美 C、器皿 0

国学经典选读复习题 篇8

1、据《左传》,吴国公子()到鲁国聘问的时候曾“观周乐“。A、季札 B、季友 C、季梁 D、季康子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的作者生活的年代与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大约相隔了:()A、400年 B、500年 C、600年 D、800年

3、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比赛 B、选取伴侣 C、通报消息 D、娱乐健身

4、唐宋之际,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在两眉之间点一朵(),是最为时尚的装扮,相传此妆始于寿阳公主。A、桃花 B、梨花 C、荷花 D、梅花

5、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A、晚春 B、仲夏 C、初秋 D、初冬

6、成都某著名古迹门口有这样一副名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它说的是()A、杜甫 B、薛涛 C、诸葛亮 D、李冰

7、“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是描写《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A、林黛玉 B、薜宝钗 C、王熙凤 D、贾探春

8、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9、“马踏匈奴”雕塑出自()。A、秦陵兵马俑 B、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霍去病墓石雕

10、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1、“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描写谁的诗句?()A、刘备 B、关云长 C、诸葛亮 D、张飞

12、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A、景泰蓝 B、彩陶 C、琉璃 D、铜鼎

13、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时称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 D、14、“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出自《史记》中的()A、《孔子世家》 B、《淮阴侯列传》 C、《李将军列传》 D、《赵世家》

15、唐婉的《钗头凤》“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讲的是她和谁的故事?()A、陆游 B、欧阳修 C、辛弃疾 D、王安石

16、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葬花吟》

17、梁启超说“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定庵文集》的作者是()A、顾炎武 B、龚自珍 C、魏源 D、黄遵宪

18、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19、“琴挑文君”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司马光 D、扬雄

20、《孟子·公孙丑下》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最重要。A、天时 B、人和 C、地利 0

21、传说夸父逐日后其手杖“化为邓林”,“邓林”是今天哪三省交界处?()A、鄂豫皖 B、鄂豫陕 C、湘桂黔 D、豫苏皖

22、“鼎”的最初用途是:()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D、求雨器具

23、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C、看到一篇好书法 D、看一场好戏

24、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下列哪个节日有关?()A、中秋 B、重阳 C、清明 D、上巳

25、《春晓》的作者是()。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王维

26、在上古社会,古人把“五音”与“五方”、“五行”相配。请问:“五音”中的“商”与“五行”中的哪一行相配?()A、木 B、金 C、水 D、土

27、“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象形字 B、表意字 C、指示字 D、形声字

28、“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男角 B、女角 C、儿童

D、男女均可

29、“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A、周 B、元 C、商 D、夏

30、《凉州词》的作者是()A、李清照 B、王勃 C、柳宗元 D、王之涣

31、“狡兔三窟”的成语最早来源于()A、《尚书》 B、《战国策》 C、《史记》 D、《汉书》

3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A、《管子》 B、《孟子》 C、《论语》 D、《大学》

33、李煜词中最感人的作品是()A、反映宫延享乐生活的艳情词 B、写离愁别绪的感伤词

C、抒写亡国的深悲巨痛的篇章 D、以咏物怀古表达情思的篇章

34、历史上七步成诗的人是:()A、王安石 B、寇准 C、曹植 D、李白

35、“黔驴技穷”这一寓言故事的作者是()A、庄子 B、柳宗元 C、韩愈 D、荀子

36、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A、李贺 B、李商隐 C、李之仪 D、李煜

37、朱熹的学派被称为考亭学派,其学被称为()A、洛学 B、关学 C、象数学 D、闽学

38、《四书》中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的经典著作是()A、《中庸》、B、《孟子》 C、《论语》 D、《大学》

3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大量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A、赋比兴 B、用典 C、衬托 D、对比

上一篇:美国留学资料下一篇:清理纠正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