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精选8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篇1

王晓愚李刚迟道才121

(1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沈阳110161;2新疆巴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库尔勒841000)

摘要:新疆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很多矛盾与问题不仅影响和制约了新疆节水农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将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提上日程.这里分析了节水农业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和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提出了新疆节水农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与思路,同时针对新疆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分述了当前所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关键字:新疆,节水农业,发展策略。

The Development Tactics Studying

of the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of Xinjiang

Wang Xiaoyu1Li Gang2Chi Daocai1

(1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The Bazhou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Reconnaissance designing institute in Xinjiang, Kuerle, 841000)Abstract:A lot of contradictions and questions existing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have not merel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of Xinjiang, the urgency of developed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bring into schedule further too.Here analyse the basic goal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realized to want and potentiality of developed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n Xinjiang, and propose the overall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of Xinjiang, directed against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every area of Xinjiang at the same time, have stat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needed to adopt at present.Key words:Xinjia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actics.1.节水农业的内涵及目标

目前,对节水农业的内涵已有较统一的定义和认识,即节水农业就是一项农、水技术紧密结合,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的系统工程,即在改进灌溉技术和灌溉管理制度及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获得最佳的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包括农学范畴的节水、灌溉范畴的节水和农业管理节水,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农业。简而言之,凡是采用包括工程、农业、生物、管理等技术措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的农业即是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的内涵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分保墒技术、节水栽培、适水种植的作物布局,以及节水材料、节水制剂的选用,抗旱作物品种选育和节水管理系统。节水包括多个环节,如水利、管理、农业措施等方面,其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也只有将节水农业作为系统对

待,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节水对策。

从节水农业的概念可知,其根本目标就是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节水农业研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具体而言,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下述比率:土壤储水量/降水量(灌溉量),耗水量/土壤储水量,蒸腾量/耗水量,生物量/蒸腾量,经济产量/生物量。

2.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与意义

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新疆水资源相对短缺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水量占全年的60%~80%。而且降水的80%左右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的山区,在广大平原地区干旱少雨呈现荒漠景观。

其二,全疆普遍存在缺水现象,农业灌溉春旱缺水问题突出。即使在水资源量最为丰沛的伊犁河流域,其山沟灌区也存在缺水矛盾,全疆春季缺水22.1亿m3,占全年总量的46%,尤其南疆的和田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喀什葛尔河流域,阿克苏河流域春季缺水很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发展。

第三,水资源短缺还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①河流缩短,湖泊萎缩,森林衰退。大量引水灌溉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完全断流。全疆所有内流河流的下游均存在断流现象,如塔里木河干流最长断流长度达826km。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新疆5km2以上的湖泊有52个,总面积9700km2,现已减少了一半。农区引水不断增加,致使河道下游及绿洲外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荒漠生态系统可利用水量迅速减少,胡杨林,红柳,野生牧草等荒漠天然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30多年来,新疆的森林面积减少了约545.3万km2,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胡杨林面积比50年代末期减少了47%,造成十分严重的生态恶果。②风沙侵蚀严重,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新疆土地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近30年来沙漠面积扩大了340万hm2,使约4.5万hm2土地和草场被沙化。土壤沙化的后果是侵吞绿洲,位于下风向的绿洲风沙,浮尘天气增多,绿洲生态环境趋向恶化。过量的灌溉必然抬高地下水位,引起灌区次生盐渍化。据1998年统计,全疆盐碱化耕地面积为101.6万hm2,占现耕地面积400万hm2的25.4%,导致作物大面积的低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第四,农业用水效率低,农业节水潜力大。由于田间灌溉方式落后,田间节水措施不到位,损失与浪费严重。全疆大水漫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31%,比沟、畦灌溉多用水22%,而先进的喷、滴灌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0.38%。新疆全区平均灌溉定额为1.455×104m3/hm2。新疆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0.39,兵团为0.6,全疆平均为0.42~0.495。若能提高0.1%~0.2%就可节水(59~99)×l08m3,所以说新疆的节水潜力很大。

因此,要解决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着这些问题,使新疆工农业生产及生存、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生产效率,节水扩灌,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通过节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

率来减少灌溉本身所产生的负效应和旱作农业区的水土流失。发展节水农业是新疆水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3.新疆发展节水农业潜力分析

3.1现状地表水利用情况

全疆河川径流总量882.4亿m3,扣除高原、荒漠区难以利用的37.8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为844.6亿m3。现状水平年生态需水量为208亿m3,若扣除难以利用和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现状出境水量,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地表水量为400亿m3。这表明,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与目前实际引入灌区的地表水基本相当,除国际河流外,新疆地表水已基本无开源潜力。

3.2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新疆是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的格局,发展节水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全疆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灌溉用水在输水过程和农田灌溉中损失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在以色列、美国的灌溉水利用率可达70~80%,在新疆1m3水能生产粮食0.96kg,而以色列已达2.32kg,发达国家一般多在2kg以上。

灌溉水量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输水损失,即水源至渠道末端之间的水量损失,主要是渠(管)道渗漏和蒸发损失;二是田间转化损失,即田间水—土壤水—作物需水之间转化过程中损失的水量。前部分水量损失包括蒸发损失和渗漏损失,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减少,后部分损失包括田间渗漏、田间蒸发、作物消耗,除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措施(如喷、滴灌措施等)外,主要通过管理措施、农业措施、农艺措施等实现。

⑴输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

目前,新疆渠系利用系数统计值为0.49(含农渠),若考虑“黑地”问题则新疆实际的渠系利用系数为0.58,通过渠道防渗和发展管道输水减少无效蒸发渠系利用系数达到0.7,则新疆农业仅输水系统可节水(0.7-0.58)×433亿m3=52亿m3(按2002年农业灌溉水量为433亿m3计算)。

⑵田间节水潜力分析

目前,新疆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8,进地水量为433亿m3×0.58=251亿m3,若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2,则田间节水量为30.2亿m3(433亿8m3×0.58×(0.2-0.08)=30.2亿m3)。

⑶平原水库节水潜力分析

首先通过建设三级水库逐步替代或废弃部分平原水库,在流域内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对现有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节水改造,使平原水库的水的利用率提高20%左右,则平原水库可节水15亿m3。

以上三项节水潜力共计97.2亿m3。

4.新疆节水农业的总体发展方向

目前,新疆大型灌区的田间灌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地面灌溉为主。从全疆经济水

平和技术发展来看,新疆节水农业的主攻方向在于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两个途径。

4.1技术层面的主攻方向

⑴通过建设山区调蓄水库、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实现水资源在区域和流域内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农业节水的整体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⑵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输水环节节水建设,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管道输水技术。

⑶进一步加大田间节水力度,以土地平整为基本措施,不断改进常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

⑷对工程节水(渗漏蒸发)、农艺节水(棵间蒸发)、生理节水(奢侈蒸腾)灌溉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管理层面的主攻方向

围绕强制性节水、效益性节水两个驱动机制的建立,全面加强节水管理。

⑴以明确区域或部门水权为核心,引水总量控制为手段,强化用水许可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各级政府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

⑵建立节水利益补偿机制,重视培育水市场,使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相统一,理顺节水效益转移关系。

⑶建立健全节水保障体系,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⑷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水价政策,完善水费征收体制。

⑸制定投入政策,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

⑹重视节水科研体系建设。

5.新疆各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对策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全疆气候资源、水土资源分布差异显著。自然资源分布上的差异也影响和制约着全疆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针对各地区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其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也有一定的差别。

⑴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北部及中天山西部的山谷区,包括伊犁、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是全疆降水量最多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对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还较低。针对这些地区水资源量和节水意识薄弱的特点,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改革用水制度,按方收费,积极推广膜上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

⑵位于北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天山北麓的中小山溪河流洪积冲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丰富,矿化度小,是择优开采的地区。但是由于近30年来,过度开垦土地,水量供需矛盾较大,加之这些地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日益增多,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本区节水农业的发展应首先

考虑灌区的工程配套,衬砌各级渠道,适当发展低压管道灌溉的面积,推广膜上灌水技术,节水扩灌,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要搞好水资源保护,避免水质的严重污染,以利该区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⑶位于天山南侧东部,包括吐鲁番和哈密盆地,气候炎热干旱,河川径流不充分,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地下水较丰富。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井布局不合理,开采方式不当,忽视坎儿井的维护与管理,致使出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报废。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是,首先抓好现有机电井的测试改造和旧机井、旧坎儿井的修复,提高机井的效率,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严禁盲目打井。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扩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地面直接与机井相连接的软管灌溉面积;在棉花和粮食作物中推广膜上灌,在葡萄等经济作物中大力发展滴灌和微喷技术,严格控制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收费,超量加价,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要把营造防风固沙林和节水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⑷位天塔里木盆地北缘、东自焉耆盆地沿天山往西至喀什噶尔三角洲,属天山中带。灌区紊乱,永久性建筑物少,工程配套不全,引水保证率很低。灌溉用水量大,既浪费水量又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病险水库多,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固改造病险水库,对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进田间灌溉技术,节水与改土治碱并重,减少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计费,超量加价,严格控制和减少河流上游的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通过节水满足下游生态需水的要求。同时,还要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强化降水入渗,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

⑸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地区春旱缺水严重,用水管理水平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40以下,渗漏损失大。节水农业的发展应该把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技术改造和配套放在突出的地位,加强灌溉工程的管理和维修,以减少水源和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要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建设标准化的畦田,严格限制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要注意调整作物布局,缓解春旱缺水矛盾。

参考文献

[1]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编著.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12

[2] 薛亮主编.中国节水农业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3] 康绍忠,李永杰.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农业工程学报,1997,12,13(4):1~7

[4] 段爱旺.浅谈节水农业的内涵与技术体系构成.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35~40,57

[5] 吴景社,李英能.我国21世纪农业用水危机与节水农业.农业工程学报,1998,9,14(3):95~101

[6] 李里特.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工程学报,1999,9,15(3):11~15

[7] 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编,康绍忠主编.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4

[8] 李曦,雷海章.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

[9] 侯宝英.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中国水利,2002,4:57~58

[10] 周维博.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方略与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途径.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7,4(8): 1~6

[11] 唐登银,罗毅,于强.农业节水的科学基础.灌溉排水,2000,5,19(2):1~9

[12] 吴普特,冯浩等.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业技术水平及评价.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26~30,34

[13] 邓铭江.新疆节水农业总体思路.新疆水利学会区内水利要闻,2003,12

[14] 杨小柳,刘戈力,甘泓.新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承载能力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

[15] 马英杰,侍克斌.新疆农村水利发展展望.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6:23~24

[16] 钱翌,李君,赵华.新疆节水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新疆农业科学,2002,39(2):128~130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篇2

乌拉特前旗贫困乡镇一般属于自然条件较差或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 其自然地理特征表现为:

1. 后山地区贫困乡镇多, 前山和套内以及牧区相对较少

前山和套内地势平坦, 属黄灌区, 农村人口较多, 农业收入高, 农民生活比较富裕;后山、牧区属山旱区, 农牧业人口少, 土地质量差, 农业收入差, 农民生活相对较落后。

2. 贫困乡镇大部分位于后山地区, 乌拉特前旗地形多样化

可概括为“三山两川一面海, 千里平原两道滩”。“三山”:乌拉山、查石太山、白音察汉山, 山地占地面积2303平方公里, 约占总面积的30.8%。“两川”:明安川和小佘太川, 占地面积889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11.3%。“一面海”:乌梁素海, 水域面积44万亩, 是全国的八大淡水湖之一。乌拉特前旗的贫困乡镇基本上分布在“两道川”、查石太山与白音察汉山等地前山、套内较少。一般地说, 平川及山区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便于发展多种经济。然而乌拉特前旗贫困乡镇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 有些乡镇由于山高坡陡, 耕地面积很少,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还有一些乡镇,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丘陵起伏, 地表破碎, 沟壑纵横, 加上干旱的气候条件, 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牧业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3. 贫困乡镇大多是边远的农村地区, 受城市辐射影响小

乌拉特前旗的贫困乡镇大部分位于旗县的交界处。这些贫困乡镇的共同点是远离中心城市, 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弱, 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社会发展程度较低。

4. 贫困乡镇大多气候多变, 农业灾害频繁

乌拉特前旗的贫困乡镇经济落后, 水利设施较差往往成为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 贫困乡镇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 成为其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 明安镇、小佘太镇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暴风、干热风、早春低温等, 这些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影响农民脱贫致富。

5. 贫困乡镇农业资源短缺现象十分普遍

乌拉特前旗贫困乡镇农业资源短缺现象十分普遍。例如,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资源, 然而这些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不到5亩。同时, 山区贫困乡镇不少耕地是水土流失较重的坡耕地。如小佘太镇的永红村、前进村, 明安镇的北召沟、义和店等村16~46度的山地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65.2%, 15度以下的缓坡仅占44.8%。这两个镇的耕地除了面积狭小的梯田就是分布在山坡上的所谓“豆腐块地”。有些乡镇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 可是由于土质差, 气候条件恶劣, 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例如明安镇白音察汉山前的部分村组。人均耕地面积8亩, 可是耕地量多质差, 全镇质量较好的一二级地只占32.7%, 风蚀沙化严重的四五级地较多。水资源不足, 是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小佘太镇、明安镇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 大部分农用耕地要机电井灌溉。明安镇前山地区, 天然降水少而且分布不均, 地下水开采也困难重重, 一些地方不仅地下水埋藏深, 灌溉用水非常困难。贫困乡镇其他资源有的虽说比较丰富, 但分布也很不平衡, 且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

二、贫困乡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

1.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等功能, 如果森林植被因过度垦荒和采集薪柴而遭到破坏, 地面毫无遮拦, 蓄水功能就会减退, 90%以上的雨水变成地表径流而被白白地流掉。更为严重的是, 土壤经雨水冲刷, 土、肥随之流失, 致使土壤肥力日益减退, 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如小佘太镇的前进村、永红村和明安镇的义和店村等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2.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贫困乡镇由于经济比较落后,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导致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小佘太镇、明安镇、沙德格苏木、额尔登布格苏木等乡镇因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频繁, 因旱涝灾害而引起粮食减产。从这里可以看出, 频繁的农业自然灾害将成为贫困乡镇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土壤肥力下降

贫困乡镇科学种田的水平低, 对土地利用不当或过度耕种, 施肥不当加上水土流失等原因, 使土地保养不足, 失去了休耕闲置, 恢复地力的机会,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由于能源匮乏, 人们将秸秆、畜粪、草根、树叶等有机肥源作为生活燃料, 耕地得不到有机质的补充, 肥力自然减退。此外, 人们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其结果也使土壤板结退化, 有机质减少, 肥力衰退, 同时还使大量有害物质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积累, 或渗入地下水和河流中污染环境, 危及人畜安全。

4. 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

2000年4~5月以来, 我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 为历史所罕见,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沙漠化所引起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滥垦滥伐或过度放牧造成的。

5. 农业资源浪费惊人,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乌拉特前旗的一些贫困乡镇, 目前不仅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甚至还保留原始的生产方式。为了多收粮食, 他们一味追求扩大种粮面积, 广种薄收。其结果毁坏了植被,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粮食产量也难以提高, 一些地方甚至处在“越毁林粮食产量越低, 粮食产量越低越毁林”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少贫困乡镇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如乌拉前旗山旱区本来就十分短缺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其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

三、消除生态贫困, 创建贫困乡镇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的对策思路

根据以上对贫困乡镇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的分析, 笔者认为, 要消除生态贫困, 创建贫困乡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应特别重视和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宣传普及生态知识, 树立生态脱贫观念

要改善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应从提高人们的认识着手。这就要求人们懂得生态规律, 自觉地遵循生态规律, 增强生态观念。贫困乡镇思想文化落后, 因而一定要结合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积极宣传生态知识, 树立生态脱贫观念, 使贫困乡镇的广大人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参与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以保证贫困乡镇农村“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则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设计和安排农业生产, 以获得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 我国不少地方通过开展生态农业试点, 一批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不断涌现。乌拉特前旗也不断地在贫困乡镇中开展生态农业试点, 贫困乡镇在治理和优化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应当把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的试点与普及工作, 使生态农业在脱贫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

3. 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建立保护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

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既有认识的原因, 也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站在全局的观点上进行综合治理。在措施上既要加强宣传教育, 又要从政策法规上加以防范。如应明确规定破坏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任何个人或经济实体都要承担起资源补偿的责任。要通过利益导向机制, 逐步树立起共同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4. 大力发展生产, 增强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的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贫困乡镇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消除生态贫困, 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然而,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往往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贫困乡镇经济极其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如要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要改造中低产田, 要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薪炭林, 要改造沙漠和建设草原, 都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要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水平, 同样需要大量投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 增强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的经济实力, 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 大力发展生产, 增强经济实力, 治理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是加快贫困乡镇脱贫步伐, 促进贫困乡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罗必良.从贫困走向富裕.重庆出版社, 1991年6月.

[2]严立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农业经济问题, 1998 (7)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篇3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效应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进行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温室气候的排放。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水、肥和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都更为关注。而且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而且也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升,通过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节水灌溉及废弃物利用等多种方式有效的加快了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利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但这些化学药品和肥料在土地上在应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通过破坏环境来提高农业经济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对低碳农业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农民素质低下

低碳农业属于新型农业,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具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之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都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缺乏,而且观念保守,缺乏环保意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但由于我国对农业上的研发投入较少,而且农村科研人员由于环境及待遇等原因大量流失,这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我国当前所研发的低碳技术由于经济性较差,不利于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三、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而且确保各项规划的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能够达到节能和环保。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扶持政策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统筹规划,从而加快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及全面普及,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应该在现有低碳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加以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3.在农村地区大量宣传低碳知识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与低碳农业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农民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研发及法律等方向来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调动起农民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4.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技术创新,政府的财税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农业研发方面的流入,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降低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注重构建低碳服务体系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林业

碳交易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应该尽量的抢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竭力把全国的森地资源纳入碳交易体系,增加森林占有率,恢复湿地,充分的利用森林能创造的生态效益,积极地发展林业碳汇。把碳交易赚取的收入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和环保,加快推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延婷.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篇4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 蕾 张义珍 张

内容摘要: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本文从分析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入手,分析了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区域规划的指导原则、市场定位、市场前景和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

关键词:观光农业 区域规划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国家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 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 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

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 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青岛出版社,2003

2.鲁怀坤.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2

高效农业及其与发展思路 篇5

第一作者简介:王建法,男,1965年出生,农艺师,建湖县建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获“江苏省农林系统先进工作者”、“市政府双百工程先进个人”、“全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先进个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安徽农学通报》、《上海农业科技》、《大麦与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3篇。

通讯作者:李庆生,江苏扬州人。40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培训、示范、推广工作。1990年获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年“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建湖县委、县政府授予 “十佳科技顾问”称号,1995被盐城市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006年,通过教授资格评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聘请为无公害农产品论证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2007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9-04-28,修回日期:2009-05-28。

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思路

王建法1,陈晓东2,吕本国1,张桂萍3,李庆生

2(1江苏建湖建阳镇农业推广中心,江苏建湖 224751;2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江苏盐城 224051;

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南京 211100)

摘要:针对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高效农业误区,作者提出: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科学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S11+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2009-09

31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and Its Ideas for Development

Wang Jianfa1, Chen Xiaodong2, Lu benguo1,Zhang Guiping3, Li Qingsheng

2(1Jianyang Agriculatural Service Center in Jianhu County, Jianhu Jiangsu 224751;2 Yancheng Biology Engineering School, Yanchegn

Jiangsu 224051;3Agricultural Bureau of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211100)

Abstract: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is market-oriented one with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all productive factors and sicentific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agriculral technologies, which aims to achieve best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ses and hence improve the land output, increase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productivity of labour, and to produce high-yield,high-quality and safe agriculturalproducts of.multi-series,and multi-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 th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are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ics scientifically aided by facilities farming and local-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motivated b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uided b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and in terms of the local resourses and condition.Key words: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acilities farming, local-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提高农业效益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的不断发展的主题,高效农业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相对概念。高效农业是关系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不实现高效农业,农民不可能小康,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效农业”最先出现于政府文件、媒体报道……。在发展高效农业的示范工程

中,绝大多数是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面对社会现实,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作者从农业第一线的生产、经营实际出发,研究什么是高效农业?如何实现高效农业?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1.2效益的内涵

高效农业绝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经济效益是指人类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经济效果反映投入、产出关系,要求生产同量的有用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或者用同量的劳动耗费能生产尽可能多的有用效果。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产经营者往往能自觉地注意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生产或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效果;一般把社会效益集中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经营活动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会效益也越大。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一般情况,没有社会效益就不可能有经济效益。就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而言,较多的农产品输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安定;不断提高质量、产量,才可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生产项目的增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生态效益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对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结果。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目的是使现有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农业生物和人类本身的生存和生活。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就是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生态效益可以反映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于长远的未来;因而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最根本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运用经济生态理论,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不断发展。高效农业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高效农业的综合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上农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更优、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2高效农业的两个误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四个问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谈的提高农业效益问题。而且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七个方面加以阐述。对于目前部分地区推进“三农”工作,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些做法和实际效果,感到不少人对高效农业的认识有误区。

2.1设施农业与高效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培养两大类。设施农业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设施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设施农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设施农业的科学运用和科学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益;但是利用不当,则会造成亏损,甚至设施的投资成本也收不回。设施农业不一定高效;设施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方法,不能等同于高效农业。

现在,几乎绝大多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都是设施农业;而且,几乎绝大多数都是由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投资建设。且不谈示范区的效益如何,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必要性也值得探讨。

部分农业生产项目或生产某个阶段发展设施农业可显著提高效益,但不是任何项目任何阶段都能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必要全面推广设施农业;

国家经济力量也不可能支持全国实施设施农业;

广大农村、广大农民至少在目前仍没有经济条件全面实施设施农业;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投资建设设施农业,能让少部分农民富裕起来,对广大农民和农村示范意义不大,而且也不公平,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效益和示范意义的政绩工程;

全面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条件不成熟,而且没有必要;解决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决不能靠设施农业;解决绝大多数农民的致富方法,也不能完全靠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应投向能带动最广大农民致富,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项目上。

2.2“一乡一品”与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实质是通过产业化使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一种形式。“一乡一品”是广大农民在新的形式下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起点,能使农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这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起步,农民致富的起步。这种形式也受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制约,有些村通过发展某一产品,实现供、产、销“一体化”,打开了市场,一个村的农民富了;其他村的农民跟着学,后搞的农民就不一定能致富。因此,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从眼前看,也不一定是高效农业,一定不是最高效农业;如果从长远观点看,一定不是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定要根据“食物链”、“加工链”原理,向前或向后发展其他配套产业;如果不与其他相关副产品生产或相关产业相配套,就会造成部分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甚至资源和环境破坏。例如:养牛村的牛粪就污染了环境,成为难题;后来又发展了牛粪培养食用菌,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经济效益也翻了一番。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中,必须把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作为辅助措施。为了提高示范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采用必要的农业设施,合理生产特色产品,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产量,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

发展高效农业,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科学发展农村经济。

3.1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前提。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都有各地的特点,各种资源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资源组合。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从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对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利用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采取合理的科学措施,使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适度和最适点,充分、合理、永续利用,避免因利用不当而造成资源衰退和环境破坏。

3.2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

高效农业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农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卖不出去,就失去了生产的意义,就不可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必须遵循国际化原则。实现高效农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产业门类、产品种类、产品的数量和产品质量标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只有做到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都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才能实现农业高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3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生态学的原理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土地,科学集成各种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提高植物产品产量,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效率。把植物主、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尽可能转化为品种更多、质量更好,数量更丰富的人类

能直接利用的质量安全产品。改变对秸杆、树叶、杂草等直接燃烧,为作饲料,植菇,生产动物、微生物产品,最后作肥料还田;通过对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求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使自然资源能够长期地、永久地利用。例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就可推行种植和养殖结合,诱虫灯诱集害虫控制虫害和喂养动物结合的生产模式。在种植业大田内放养鱼、蟹、鳖、蛙、鸡、鸭等小型动物;以一盏灯诱虫的范围的农田为一个生产单元,中心部位设水产养殖塘或小型养殖场,塘(场)内设诱虫灯;灯光诱虫减轻作物虫害,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减少了种植业成本和用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昆虫诱集到养殖塘(场)内,又成为动物高蛋白饲料,变害为宝,一举两得,提高了效益。在此集成技术下生产的植物、动物系列产品,均可成为名符其实的质量安全农产品。在人均不足0.13 hm2耕地上,生态农业能为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开拓致富的新途径。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子孙万代受益;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3.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的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建立第一产业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关键,生产和销售生物主、副产品、及其各层次加工产品;按照供产销、种养加、农工贸、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村商品生产,帮助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农业内部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业产业化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延长农业产业链,着重发展养殖、培养和生物产品深加工部门,并延伸到储藏、运销、服务等领域,这样可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乡、村加工业、城镇服务业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5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在生物生产的某些环节上,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现代化设施,可以达到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或提高生物能转化率的目的,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农业效益。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乡一品”起步,但决不可停留在一个特色品种上;然后,必需向前或向后延长食物链或加工链,开发系列农产品、食品,充分提高当地资源利用率、生物能利用率、废弃物利用率,走上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篇6

——以国家级贫困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水城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立足县情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作者简介〕 中共水城县委组织部

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深化,是各级各部门必须重视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基本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水城县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农业领域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农业科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业产业化已进一步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以“三农”工作为重点,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政策优化等方面,全方面、全方位地打牢农业产业化基础,深入推进以“种植、养殖、采掘、加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优化布局以“水黄路沿线、两水线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及市中心城区城效”为重点的“五个产业带”。“十二五”启动实施一年以来,在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量的基础上,切实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思路,认真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着力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抓好草地生态养牛、养羊以及马铃薯、烤烟、生姜、蔬菜、猕猴桃、核桃、茶叶、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升级。

(三)农业产业化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认真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党的惠民工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见》,《关于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水城县乡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奖励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县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个,高级龙头企业9个,未评定等级的一般农业企业20余个,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100余个,农村经纪人队伍500余人;百车河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并与云南华丰集团达成了投资协议,总投资100亿元,即将开工建设,园区一号路已基本建成;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增长36.75%,预计全年可完成20.19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前三季度预计完成3148元,同比增长25%,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了有序推进,并呈现出强劲势头。

二、水城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凉都福地的区位优势。水城县县城位于“凉都·六盘水”的市区东部,素有“凉都福地”之称,继钟山大道、凉都大道建成后,在建设中的乌蒙大道和明硐水库、红山轻工业集中区、老鹰山重工业区以及“五校区”和十余个住宅小区等的开工建设,使双水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学校、医院、交通、供水、电力、通讯、市场、煤气、电视网络等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双水县城逐步成为“凉都·六盘水”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

(二)立体型农业气候优势。水城县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乌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3米,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为1300-1500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这对水城县农业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国家贫困县的政策优势。水城县是国家级一类贫困县,中央和省、市均有较多的政策倾斜,特别是在“三农”、扶贫开必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不断加大。这为我们争取上级各类项目和扶贫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平台,是深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

(四)农业大县的基础优势。一直以来,水城县都是贵州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领域的农田、水利、交通、科技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优势。

三、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投入一直严重不足。由于历史等因素,水城县工业、企业、旅游开发、餐饮服务等第二、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目前全县生产总值仅为72.49亿元,财政总收入仅为13.4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6亿元,经济总量较小,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之融资平台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农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人才资源难以形成优势。自2002年以来,水城县虽然全面启动了“人才强县”战略,认真研究制定了引才、引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对县内乡土人才资源的盘活力度不够,扶持乡土人才创业的渠道不畅,目前未被聘任的乡土人才达168名,而农村经纪人队伍仅为500人,经过审核认定的乡土人才仅为400人,难以真正形成人才合力,农业产业化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三)群众素质仍跟不上步伐。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虽然不断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取得“质”的突破,加之水城县大多数乡镇处于边远落后的山村,培训难以实现全覆盖,大多数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仍然偏低,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对农为产业化方面政策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利用政策致富的能力不强,产业调整积极性不高。

(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筹而就。但由于各级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未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未能立足长远,难以抓住工作中的重点,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顾此失彼,或急功近利。如在扶贫开发中,各扶贫单位仅仅停留简单的节日慰问,发放一些慰问品、慰问金之类的,不能立足开发式扶贫和扶贫先扶智的长远规划上,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五)机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水城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如当前各地尚未真正探索出一条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所谓的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仍只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也还处于空白状态,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靠政策投资和上级部门的扶持,还未正真的实现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的市场运作。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实现指导扶持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主要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做到目标细化、指标量化、责任到人。完善考核奖惩措施,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注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工作中考察干部的政绩,积极提拔重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干部,大力调整和处理那些在农业产业化中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指导和扶持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共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创新制度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科学化。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的产业导向功能,防止农业产业无序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过度竞争等现象。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制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以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上下联动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切实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要推广“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X+1”模式,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精品名牌,使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在不断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着力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主导产业,解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问题,让农民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实现农民和企业共担风险的经济实体,以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着力培养合作组织,引导农业发展市场化。注重把分散的农民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减少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通过试点示范引路,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并采取边发展、边规范的办法,降低登记、注册标准,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推动农业发展迈上市场化轨道。

(五)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推进农业发展集团化。切实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对以农村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农业科研人才等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力度,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其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改变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方面,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 篇7

特色就是事物差异性、区别性、独有性的有机统一。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一定的地域空间, 一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 构成了生产力的物质载体,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一定经济组织和一定经济成果的表现客体。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群集团, 即一定地域上的不同民族共同体, 则构成生产力的主体成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和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 是导致不同民族经济活动内容和经济活动方式、路径选择出现重大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定民族的经济类型依赖于可用的技术和资源状况。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 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因素, 这种因素以民族文化、民族地域分布和民族政治因素等形式, 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开放的系统中这些民族特性表现出相对的独特性, 这就是形成特色经济的重要基础。

川西北高原正是在区域性和民族性交汇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着自己的特色经济。

首先, 这个20余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带, 有着独特的自然特征。川西北高原总体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处, 横断山系褶皱和龙门山断裂带呈东南包围之势, 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川西北高原以其独特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构筑了一个农牧带梯次与交错并存的自然经济区划奇观:从交错布局看, 区内多为垂直带立体气候影响下的农用地小面积散落分布, 这些小面积的农地被高山大河分割成零星的块状, 交错分布在众多的山系中;从梯次布局看, 一般是河谷宽阶地及两侧海拔2800米以下的缓坡地为农田, 而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 农作物不能成熟, 耕地逐步消失, 种植业上限为3400~3800米。这样, 从河谷地带开始往上, 依次形成了河谷农田带 (2000米以下) 、低海拔作物带 (2000~2800米) 、中海拔植物带 (2800~3600米) 、湿润亚高山草甸 (3600~4200米) 、山地森林和高寒草甸草地 (海拔4200米以上) , 后两者是传统的草地畜牧区。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 自然形成了独特复杂的特色农业区。与内地平原和浅丘地带明显不同的是, 这些农牧带绝大部分是与水平线呈很大的角度相交, 布局于面积广大的山坡和陡崖上。这种布局, 增大了土地面积, 使一片土地纵穿多个气温带、气压带、气候带和干湿带, 呈现出斑马纹状的多样态生物布局, 致使在很小的平面范围内, 出现了“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奇观。这种独特的立体土地布局, 为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赖以生产和发展多样态的物种提供了基础。

其次, 川西北高原聚居着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本地居民, 以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主体要素。长居高原, 出于克服高寒缺氧的需要, 人们选择了生产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热量的动植物作为主要农产品;分布稀疏的人口, 习惯于广种薄收、广牧薄宰的生产偏好;独特的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 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自觉中, 耐寒抗缺氧产品成为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畅销产品, 忌杀生的宗教习惯为多种物种的保存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独特的生活文化和宗教文化, 为旅游观光农业带来了发展机会。药材经济、林木经济、牦牛经济、熊猫经济等本土特色经济如同经济领域的奇葩, 或次第绽放, 或并蒂而开。

最后, 地方经济行为如同一条经线, 把两种极富特色的主客体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川西北高原特色农牧业延续了数千年, 没有体现特色效益的根源, 不是市场没有需求, 而是主观没有市场的思考, 加之开发的条件限制。目前, 已经开始了极富开创意义的起步, 表现在政府行为上, 就是决策思路的改变。牦牛是阿坝州的优势资源, 全州牦牛存栏达142万头, 占全国牦牛总量的10.4%。牦牛和企鹅、北极熊一起, 被并列为世界上最宝贵的三种动物, 它的肉、奶、骨、皮、血都可以加工, 而且价值很高。为此, 阿坝州提出用四年时间, 将阿坝州建成全国最大的牦牛产品加工区。甘孜州的牦牛储畜量比阿坝更多, 也有条件在牦牛经济上与阿坝并驾齐驱。同时它在“十五”期间, 建立特色农牧业基地、公司、协会, 以公司和协会带农户建立优质青稞基地、优质薯类基地、优质豆类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小水果基地, 还有贝母、虫草、天麻等20多个中藏药材品种的试验性人工栽培等, 力图通过综合的经济开发来补充特色经济的不足。

二、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的前期探索及其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川西北高原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农业方面, 通过实施“丰收计划”和“科技增粮工程”、藏区青稞基地建设、民族地区增粮增收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推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同时, 大批先进适用农业增产技术开始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 (1) 通过这些措施,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甘孜州农科所先后培育出新品种, 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精心组织各项农机化田间作业, 组织农业机械投入抗灾救灾, 在农村机电提灌、乡村机耕道建设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进展。

畜牧业方面, 注重畜种结构调整, 以独具特色的牦牛和藏系绵羊、山羊为主;在生产上以天然放牧、半野生饲养为主;牲畜既是广大农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 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1991~2005年, 先后开展了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工程, 实施畜牧业“燎原计划”工程, 推进畜牧产业化工作。注重畜牧业科学研究, 先进的牧业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草地建设与保护、畜种改良、疫病防治、动物检疫有了突破性进展。甘孜州牲畜存栏从1990年的473.04万头 (只、匹) 增加到2005年的500.7 9万头 (只、匹) ;2005年实现牧业增加值7.17亿元, 占全州GDP总量的14.34%, 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 64.71%;实现牧业产值 (1990年不变价) 6.9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6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45%。畜牧事业呈现出经济增长稳定, 产量稳步提高, 结构渐趋合理, 产业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的格局。

调查表明, 甘孜和阿坝两个大的区域, 从产品生产和供求的角度看,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 而在两个区域内部, 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在阿坝, 除壤塘、阿坝和红原等比较偏远的地方外, 总体上处于开发初期。以牦牛经济为例, 阿坝州将以阿坝青藏高原牦牛经济园区为依托, 以红原、若尔盖、阿坝、壤塘、松潘为核心示范区, 带动全州畜牧业的发展, 辐射周边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三省十一县区。 (2) 与阿坝相比, 甘孜的牦牛资源更加富集, 2008年, 全州牦牛将近270余万头。不但牦牛数量多, 而且因为个头大、肉质好, 成为牦牛中最好的品种之一。该州已经组织了科研人员立项研究。③

两州在牦牛经济问题上的思路:一是牦牛产业化项目使牧民拥有的奶、肉等资源从自食资源变为生产原材料, 实现市场价值。二是通过牦牛产业化项目的进一步推进, 高新技术的引进, 改良草种、畜种和畜牧方式, 将降低草场压力, 并使牦牛出栏时间缩短2~3年, 增加泌乳期, 提高牛乳产量2~5倍。这些技术的引进都将大大增加牧民的人均年收入。三是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 深入研究牦牛的经济价值, 引进高新技术, 从营养、生化、药物等领域重新认识牦牛的商业价值, 深层次、多方位地促进牧民增收。四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牧业, 促进生态保护, 从而保证牧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从目前来看, 无论是甘孜还是阿坝, 在克服自然条件限制和自身发展不足, 认识自身长处, 发挥优势方面, 显得依然不够。一是两州没有把自然条件对特色高原经济的限制变为支持。立体交错的气候并没有在特色经济中得到很好地利用, 复杂的地质水文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二是两州对当地的社会资源没有足够的研究开发。对较少的人口和广阔的农牧区域, 如何发展现代化种养业缺乏创新思考。三是国家和省上对于川西北高原特色效益农牧业的发展, 缺少统一规划和足够的投入, 基本思路依然还停留在保稳定的阶段, 使川西北高原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政策和投入支撑。

三、发展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的途径

发展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 首先要充分认识区情, 突出特色, 搞好规划。对内要认真考察河谷农业带布局, 形成科学合理的河谷经济点, 通过加大交通建设和通信、能源建设, 把这些点连成线, 通过这些经济线, 带动坡地经济的发展。对外规划上, 要结合全省全国发展战略, 与国际市场接轨, 找准本地区优势产业, 确定发展重点, 制定规划和措施, 推动特色种养业的发展。

1.科学规划, 统筹自然和社会两大资源。

在科技的引领下, 立足不同生态区域构建种养产业带, 做好产业带和生产规划。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信息采集, 整合信息资源, 搭建信息平台, 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资源可共享, 生产记录可储存, 产品流向可追踪, 储运信息可查询的服务平台。实行“以奖代补”, 支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 加大现有品牌的整合力度, 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在产区和销区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品展示展销会, 提升品牌知名度, 努力开拓特色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 扩大销售。

2.加大科技在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挖掘人才潜力。

川西北高原的特色农业发展, 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和财力支撑。依靠科技, 对天然草场改良、人工种草、草产业形式、草产业加工、饲料工业进行开发创新。把科技引资和引智结合, 建设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农牧生产体系。探索采用先进材料、先进设施, 推动种养业和加工业向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迈进。科技支撑特色农业发展,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推动。发展特色种养业, 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 推动大批人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专家基地和科技园区, 设立符合区域特色的农技推广体系, 引导科技人才进入经济第一线, 在技术集成、示范、培训和推广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3.利用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循环经济。

立体气候条件下多种生物并存共生的优势, 蕴含巨大的纯天然绿色生物资源。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种养基地和试验基地, 培植雪域高原极高经济价值的珍稀物种, 如虫草、麝香、松茸等。特别是牦牛, 具有多种生产生活使用价值, 极具经济开发潜力。对8个A级绿色牦牛的深度开发, 牦牛质量评审标准, 黑水、九寨沟等7县的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制定藏绵羊标准化生产等工程, 应当组织攻坚破难, 取得实效。同时, 加强以动物重大疫病防治为重点的动物疫情监控,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4.壮大国有经济, 推动特色经济产业化。

在社会资金、技术引进困难条件下, 国有经济是带动高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学规划, 投建一批大中型特色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 引导企业集中发展。实行农产品产地加工, 培育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加工龙头企业, 形成大中小齐全、产供销一体的现代经济体系。潜心打造特色加工基地和名牌, 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行会、专合组织、农户协作生产, 建立信贷、担保、投融资体系, 构建良性的扩大化再生产保障体系。

5.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相当一个时期内, 川西北高原第二、三产业难以取代第一产业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因而加强各大产业层次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农牧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步转变尤为重要。在调整过程中, 畜牧业基本建设、退化草场封育、天然草地补播、生物灾害防治等工程都需要协调地跟进。同时, 要注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稳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研究推广科学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农村经济效益和农牧民生活水平向新农村标准迈进, 建设一个特色高效、经济良性循环、绿色经济和谐增长和新农村风貌一新的川西北高原特色经济区。

摘要:川西北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长期以来, 发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由于区位、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 导致川西北高原农牧业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乏力。如何科学统筹自然和人文资源, 变不利为有利, 化劣势为优势, 加快区域农业发展, 成为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科学统筹自然和社会两大资源, 加大科技在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开发人才潜力, 发展特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

关键词: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注释

1 有关数据分别来自《甘孜州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172~178页;《阿坝州志》, 民族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261~275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篇8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在农村。因此,发展农业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三农”建设是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出的策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而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是气象服务[1]。气象服务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产值高低。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认清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和其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根据经验,逐步探索和解决气象为农服务问题。法库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处辽河中游右岸,位于北纬40°8′46″~42°39′29″,东经122°44′23″~123°45′14″,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起伏交错。法库县属于北温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温度较高,冬季寒冷,年均气温为7.0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东南多,西部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任何一次气象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降低因气象造成的农业损失[2]。

1 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利用卫星、雷达、气象基站等气象观测设备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及农业气象情报等多项服务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创造了较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在防灾减灾、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内容包括提供长、中和短期旱、涝、霜冻等各种气象灾害预报服务;提供减灾防灾农业气象决策依据和各种防御气象灾害措施;提供农作物生长期土壤水分、长势及天气条件等农业气象信息和预测信息,分析相互利弊条件,制定趋利避害的管理措施;为农作物生长期的播种、施肥、收获等提供气象预报;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作业,缓解气象灾情,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3]。近些年,法库县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以“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为主要抓手,力争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上求创新、求突破,为“三农”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2015年6月,法库县气象技术人员对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对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工作,推动法库气象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显著问题

2.1 农业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较高

农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整个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对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较高。气象科技服务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意义远高于其他行业,如何较好利用地方有利的自然气象条件进行农业生产是农民关心的问题。因此,气象为农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是否高质高产与气象服务有直接关系。

2.2 气象服务自身服务水平和技能偏低

当前,我国气象服务整体有较大进步,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质量水平明显上升,服务越来越精细化,但对法库县农业气象服务来说,服务范围是人口分散、农业面积大的农村区域,存在气象监测条件受限、缺乏专业的服务人才及气象观测设施,导致气象服务在农业应用中受到多种限制,难以发挥服务最佳水平。另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是需要长期规划,而农村气象服务缺乏有效应急机制,地方相关部门组织力度不够,很难发挥主导引领作用,使农村农民未能及时得到气象信息或气象信息较为单一,难以全面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2.3 气象信息精确度不够

气象信息对未来一个时间段内的气象预测预报,其预报的精确度将直接影响到群众进行农业的决策手段选择。当前,各级气象台站建立采用了人机交互,把数据分析作为预报产品的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及服务技术,尽量使获得气象信息更加精确。但由于计算机模拟未能完全真实反映大气的实时变化情况,在加上部分数据由台站工作人员操作,订正具有随意性,使气象信息经常存在失误现象,无法达到较高的精确度。

2.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低下

农村农业人口占据全部人口比例较大,但这较大部分人群由于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接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大部分农民对气象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对其防御办法更是掌握不多。因此,我国气象灾害人员伤亡普遍发生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这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较差的区域,任何一次气象灾害的发生都不仅对农作物造成减产、受灾的影响,还可能危及到群众的生命安危,由此可见气象服务中气象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

3 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较好发展的思考

3.1 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农业气象学与其他大气学科相比还属于较年经的一门学科,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将在气象为农服务方面做出科研努力。可通过对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对象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品质形成生理过程的研究,环境气候与农田生物等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利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和虚拟技术再现,使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评估、防御的科研进一步得到加强。

3.2 健全农村气象信息服务机构

为适应农业生产需求,法库县建立农业气象机构,但随着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地方政府机构应加强对农村气象工作的领导和重视,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来,将气象科技服务延伸到农村,确保发挥为公众服务的各项功能。同时,配置专业服务人员,建立农村气象信息队伍。

3.3 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

农村气象服务的单一性仍十分明显,因此,应加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针对特殊区域、高发气象灾害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等,提高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围绕农业生产不同阶段,开展关键段农事气象预报,完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各个生产期的管理水平,避免重大灾害影响,从而提高农业减灾防灾和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李明.新形势下气象为农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3(1).

[2]周福,沈雪峰,宋文英,等.新形势下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与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浙江气象,2013,32(4).

[3]苏娟,张宇.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

上一篇:人鱼恋《美人鱼》观后感下一篇:医院护士站见习——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