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精选6篇)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篇1

在农村工作中,我能够坚持原则,敢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始终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998年,我顶着各种压力,把多年集中在6户村民手中近300公顷的集体耕地收回,分给了村民,使全村农民的人均耕地增加到了7.5亩。为了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为互助村接通了国电,整修了村内和田间道路,建设学校。为了加快文明村建设步伐,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2005年借助县人民银行包扶有利契机,积极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出义务工、义务车修建了一处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购置了3套体育健身器材。

为改变互助村种植结构单一,村民增收缓慢的现状,我带领村民多业并举,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01年我贷款6万元,买了150只绒山羊开始饲养,当年就还上了2万元贷款,更重要的是村民看到养羊赚到了钱,都对养殖绒山羊产生了兴趣。2002年,我为5户村民协调贷款10多万元,购进了绒山羊500多只,从此养殖绒山羊在互助村拉开了序幕,使绒山羊养殖业在全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我村响应县委号召,投资11万元建设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标准化绒山羊养殖小区。截至目前,全村绒山羊存栏量已达1400多只。

综上所述,我只做了一些自己分内应做的工作,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但是组织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感到自己的工作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努力学习兄弟乡镇先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差距、寻不足,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多渠道发展村域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良种引进和推广。大幅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率,计划在全村种植优质大豆(黑河38号)1.7万亩;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白瓜子150亩,水飞蓟60亩。同时完成标准化示范田75亩,带动全村种植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村民发展畜牧业。坚持走“农业强村、牧业富村”的道路。鼓励有富余劳动力、责任心强的家庭养殖绒山羊,计划帮助协调贷款10万元,购进优质绒山羊500只,并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计划新增蜜蜂80箱,全村达到200箱以上。同时鼓励家家饲养笨猪、笨鸡、笨鹅。三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投资15万元建设豆油加工厂,延伸大豆产业链条,增加种植产业附加值。

二、加大文明村建设力度,努力改变村容村貌

牢牢抓住省包扶的有利契机,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出义务工、义务车加大文明村建设力度。一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计划修建水泥路5500平方米(其中:中心路3000平方米,中心路南侧第一条路2500平方米),并在中心街安装路灯10盏;完成广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建凉亭、篮球场和排球场各1处;新建12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室1处;打深水井1眼,完成自来水管线铺设。二是实施村屯美化工程。在中心街、公路两侧、广场四周种植绿化树500株,种植花卉1000平方米,种植绿篱2000延长米。三是积极推进“康居工程”。加快住房砖瓦化建设,在县建设新农村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组织设计一批具有互助特色、美观实用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民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

三、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是认真落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做到日常工作半年公开一次,重大事项、工程和经济支出“一事一议”,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解困工作。积极开展“一帮一”,“几帮一”等结队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户寻求致富项目,今年计划帮助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开展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实践村级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加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篇2

前郭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市两级总体部署,立足本地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1.强化组织领导,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前郭县不断加强完善各项领导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1健全领导机制 为抓好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之初,前郭县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确定了编制和人员。通过建立统一指挥、统筹兼顾、协调有度的领导机制,全县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长效联动机制。

1.2形成工作合力 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实,形成工作合力,由县领导牵头、县有关部门参与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检查督导、资金筹集管理、村屯规划建设等16个推进组,负责新农村建設相关业务的推进指导工作。

1.3抓好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农民群众受传统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对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工作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全盘接受。前郭县通过制定相关措施有序引导、合理疏导,在舆论宣传方面为新农村建设大造了声势。利用新农村简报、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相关内容,县电视台每期栏目都重点介绍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方针、工作动态、工作成效、涌现的新人新事等。做到了“电视上有像,广播中有声,报栏上有字”,形成了良好的建设氛围。同时,组织人员到我省新农村建设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在组织参观学习中,注意突出时效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1.4打造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如何才能高质量、全方位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郭县探索出了一条示范引导先行、以点带面跟进的路子。从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乌兰图嘎镇作为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经过几年的建设,乌兰图嘎镇跨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镇的行列。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促进示范作用。

2.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上,前郭县着力在规划、整治、考核等方面做文章,规范建设导向,形成激励机制,凸显整体效益。

2.1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及时编制了《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战略步骤和远景目标。目前,全县的村镇体系规划已由东北师范大学编制完成。各类推进村都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完成了部分村镇的建设规划。目前全县26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正在编制,预计六月末可按计划完成。

2.2做好村容村貌整治 几年来,前郭县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把清洁工程延伸到村屯、延伸到农户,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四清、四改”(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同时,对公路两侧的小土堆、小仓房等“五小五堆”和三马作业等进行了彻底清理,每年都组织一次县级五个班子领导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村屯环境整治联合检查活动,并现场评分考核。目前,全县8个建制镇全部达到了省级卫生镇标准,4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了省级卫生村标准,初步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2.3建立和明确考核机制 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了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年度目标管理,并在日常工作中,不定期地对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村工作开展情况、包村单位帮扶情况、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3.培育强势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前郭县以“发展基础产业”为第一要务,抓好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强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

3.1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结合前郭县土壤特点和农民生产习惯,规划并建设了四个农作物产业基地。北部乡镇重点建设棚膜瓜菜基地,加速棚膜瓜菜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入达7万元;西部乡镇重点建设无公害杂粮杂豆基地,花生、芝麻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万公顷;中部乡镇以前郭灌区为重点建设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稻米,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10吨,全部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南部乡镇重点建设专用玉米生产基地,特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7万公顷。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面积达到32万亩。

3.2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 加大了财政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动物重大疫病和常规免疫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促进了精品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建设牧业小区206个,奶牛存栏35000头,建设奶站36个,日产鲜奶100吨,出栏肉鸡4100万只。

3.3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重点围绕乳业、肉鸡、稻米、绿色食品、查干湖有机鱼等农产品引进、扶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大力支持不二蛋白、二马泡米业、新源牧业等有竞争力、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9户,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7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直接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4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建农民专业技术经济实体组织,目前全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380个,带动农户23000户。

3.5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富余劳动力 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定单培训和优质服务,注重培育农村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几年来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25000人次,劳务收入135000万元,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真正搞活农村、做优农业、富裕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整合力量,多极带动,完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力求汇聚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是各地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前郭县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4.1落实部门帮扶机制 前郭县委、政府明确了部门包村对象,制定了乡镇及县直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对试点村实行一名县领导包村,三个县直部门帮村,一帮三年不变,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相挂钩,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同时,切实整合资金资源,把扶贫、农业、水利、交通、卫生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加大对示范村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在全县形成了齐抓新农村建设,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4.2将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没有资金倾斜,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拉动下,县委县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道路、排水、泥草房改造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补贴。几年来,在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村中,投资22.5亿元,完成生产类、基础设施类、工业类、公益类项目478个。新修道路283.8公里,完成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完成泥草房改造2957户;信息网络覆盖村35个,覆盖居民2105戶;建设乡镇文化站25个,村图书室73个,健身广场10个,健身器材35台(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07%;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54万人;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1万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

4.3引进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 前郭县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引进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让民营资本向农村延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来自省、市、县的13家民营企业,参与我县22个乡镇有线电视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屯屯通”。

5.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以后,前郭县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重新定位,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机制为手段,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繁荣稳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提出了经过三年建设,示范村达到“七化、七有”的目标,提升村达到“四化、四有”的目标。七化: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屯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管理规范化。七有:有科技文化活动室、有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有幼儿园、有休闲文化广场、有治安队伍及消防设施,有便民超市,有便民浴池的目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卫生管理制度化。四有:有垃圾排放场、有柴草堆放场、有环境管理组织、有治安管理队伍。实现集体经济有项目、产业发展有典型、农民收入有增长、农民培训有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省、市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前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篇3

不断开创我市五保供养工作新局面

安康市民政局

(2011年5月18日)

安康市地处秦头楚尾,境内山大沟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全市现有农村五保4006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1.6%、全省五保总数的三分之一。近几年针对我市贫困山区五保户居住分散、住房条件极差的实际情况,敞开思路,广开渠道,试点探索,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共筹资金近2亿元,新建成农村敬老院189所(县级中心敬老院7个、乡镇区域敬老院71个、乡镇中心敬老院111个),五保安置点230个,新建供养床位22370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1217人,五保集中供养率从3%提高到54%,2011年集中供养率将达到60%。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360元/人〃年提高到现在的3000元/人〃年,我市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跨越发展,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如盛开的“福星之花”璀璨夺目,散发着宜人的芬芳,我市五保集中供养工作情况被民政部编入《全国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列入重

要议事日程,作为考核硬性指标,加强督办考核和督促落实,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政府划拨资产、土地、减免税费等,1

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五保供养《“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和《关于切实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做到在融入全局中找准位置,在服务全局中推进发展,市委书记刘建明、市长方玮峰、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安利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检查指导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并现场组织各方力量,解决民政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工作格局。

二、创新模式,完善体系

立足山区实际,多方筹资,打造以敬老院建设为主体、五保家园建设为补充的五保集中供养体系。做到“三坚持”:一是坚持强化主体供养,加大标准化敬老院建设力度。确立“建改结合、完善功能、标准规范、提高档次、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采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标准、规范设计、突出特色、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整合提高等措施,大力兴建县级中心敬老院,合理发展区域性和乡镇中心敬老院,加快改造乡镇敬老院和村组安置点,初步建立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已建成敬老院189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8万余人。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建设五保家园,改善五保户居住条件,作为敬老院主体集中供养的有效补充。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五保户相对较多、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村组,暂时通过建立“五保家园”进行集中安置,利于降低成本、方便管护,是切合我市山区五

保对象多、居住边远、照看困难、住房条件差这一实际的有效过渡补充措施。在建设中坚持“四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视)、“五有”(有文化活动室、洗浴室、洗衣房、灶房和厕所,并配齐日常生活用品)、“三不变”(供养主体责任、照料责任、包帮责任不变)。目前,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1280余万元,建五保家园230个,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600人。三是坚持夯实供养基础。对新建、改(扩)建的敬老院和五保家园坚持“七有”标准,即:有一支好的管理服务队伍,有一块以副养院的生产生活用地,有院部卫生室,有“正大模式”的养猪厂,有一套有效的五保户帮扶机制,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有规范完整的档案资料,为敬老院的规范管理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积极协调,统筹整合各部门资源,合力推进,有效“加大五个力度”,即: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近几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建设带动整体民政工作,强力打造项目民政。截止2010年底共争取中省敬老院项目资金9893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县(区)财政想方设法加大财政投入,近几年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三是加大项目捆绑力度。市、县区政府每年将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移民资金的20%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四是加大政府划拨和资源整合力度。将乡镇政府闲置的办公楼、学校、粮站、卫生院等场地,通过政府无偿划拨或低价补偿划拨等形式用于五保机构建设,累计划转资产

价值6000余万元。五是加大税费优惠和部门帮扶力度。敬老院建设涉及的国土、城建等相关税费予以减免,交通、电力、水利、农业等部门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通路、通电、通水,配套正大养猪场、沼气池等。

四、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坚持“建管并重”,五保集中供养管理积极跟进,去年大力开展“敬老院管理年” 活动,重点抓好“三落实、四推进”:一是落实管理责任。县区、乡镇、村组层层签定供养协议,并建档立卡,建立了“县区民政部门指导、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乡镇民政办协调监督、村组有效协助、敬老院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汉滨区所有的中心敬老院为每位老人制做“联系卡”随身携带,白河县签订工作人员绩效与工资挂钩,旬阳县为每位入院五保对象建立个人资料档案。二是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经费。去年敬老院管理人员配备取得新突破,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共批准成立事业单位敬老院144所(县级中心敬老院10所、乡镇区域敬老院134所),落实管理服务人员649人(其中:全额事业财政拨款314人),经费994万元。三是落实供养标准。建立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去年达到3000元/人.年,及时足额兑现到位。四是推进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市、县民政局制定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坚持用制度推进规范管理。每年组织举办全市敬老院院长培训班,开展敬老院民主管理,不断优化服务,提

升管理。五是推进敬老院星级创建。为充分调动大家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敬老院星级创建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安康市农村敬老院星级评定标准》,积极开展了评选“星级敬老院”的活动。2010年评定三星级敬老院20个,四星级敬老院8个,五星级敬老院1个。六是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鼓励五保供养对象自愿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通过创造财富,看到自身价值,将劳动、娱乐、保健融为一体,在发展生产中实现“老有所乐”。目前全市敬老院农副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已从局部发展过渡到均衡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已投入使用的172所敬老院年均生产蔬菜100万斤、粮食150万斤、饲养生猪860头、养鸡3000余只。各项副业生产年均总收入达350万元。七是推进健全“帮扶结对”长效机制。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学校、部队等分别与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结对帮扶、慰问等。平利县在全县开展了“五个一”敬老活动,即:县级部门包联一所敬老院,每年为敬老院送一台文艺节目;每季度组织一次慰问,敬老院所在乡镇每年开展一次募捐活动,每所敬老院发展一项增收项目。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篇4

努力开创畜牧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全国农业工作会畜牧业专业会议报告摘编

全国农业工作会畜牧业专业会议于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畜牧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部署工作.会上,农业部齐景发副部长做了重要讲话.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局长、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主任沈镇召同志作了工作报告.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饲料与畜牧 英文刊名:SILIAO YU XUMU 年,卷(期):2004 “”(1) 分类号:F3 关键词: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篇5

——××县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工作报告

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

2012年6月20日

××县位于江西省中北部,地处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滨,呈上弦月三面环绕省会××。全县国土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银三角新区,263个行政村,拥有耕地100万亩,粮食年产100万吨,水面100万亩,人口超100万,俗称“三分水面四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拼争全国五十强县市、建设现代化综合新城”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两大战略,全力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社会大和谐”三大工程,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4.1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率先跨越40亿元台阶,达到45.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跨越20亿元台阶,达到25.9亿元,两项指标均连续两年稳居全省100个县(市、区)第一。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6822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62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6.5%和19.1%。综合实力继续领跑全省,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1 排名中,连续四年百强进位,跻居第82位。并先后荣获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国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试点县等10余张国家名片,先后荣获全省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县、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县等30余项省级荣誉。今年1-5月,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7亿元,分别增长27.8%和47.6%,两项指标继续稳居全省第一。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县加快健全了高效实用的档案资源体系,积极构建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体系,加强利用平台建设、发展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建设,推动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实现了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各项目标。

一、高度重视,不断聚集创建合力

(一)加强领导,保障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将其纳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相关涉农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督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继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新农村档案建设规划,加强新农村档案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各乡(镇)、行政村、县直涉农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配齐了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管理体系。2 同时,为减轻行政村负担,县财政拨出30万元专款,为全县263个行政村统一购置了铁皮柜、档案盒等装具和制度牌。据统计,全县共投入创建经费500多万元。

(二)细化目标,明确任务。2009年,我县就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各乡(镇)将行政村建档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奖优罚劣。2011年5月,列入创建示范县后,我县多次召开创建活动推进会、调度会、协调会,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在强化档案部门工作主体的前提下,明确了农业、民政、计生、林业等涉农部门档案工作的职责和任务,要求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所有涉农部门、乡镇档案管理全部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要求村村建档,全部实现有档案室、有档案装具、有制度、有人管、有电脑查询系统的目标;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建立档案室,规范档案管理。

(三)强化督查,落实到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了解创建工作推进情况,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邀请省、市档案局领导到我县乡镇、行政村检查指导,有效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2010年6月,县档案局会同县人大内司委对全县贯彻执行《档案法》及山林权属、土地流转档案等进行执法检查,加大档案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县委、县政府督查办逐个深入各乡镇、各涉农部门开展业务检查督办。今年3月27到29日,县创建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分成3个小组,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考评标准》对全县乡镇、村 3 进行考核,并将结果通报全县,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二、强化指导,不断提升创建水平

(一)科学规范,统一标准。为规范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高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水平,我县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2006年12月28日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颁布后,县档案局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印发给各单位,组织大家学习,并明确提出了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8号令的要求,编制好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并报县档案局审批。到目前为止,县直机关及乡镇《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制定审批工作已全部完成,各行政村根据《江西省行政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二是认真制定各专门档案的管理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林权改革、婚姻登记、农村低保、土地承包等各涉农档案的收集整理,县档案局先后与组织部、林业局、人保局、民政局、农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村(居)干部人事档案的通知》、《关于加强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县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的通知》,规范标准的出台为各乡镇、村及涉农单位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抓手。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针对乡(镇)、行政村(社区)档案人员兼职较多、素质参差不齐、档案业务能力不强的状况,4 我县采取了“以会代训、分片培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强化对县、乡、村三级档案人员的培训,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操作,现场指导,增强了培训实效。我县先后举办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业务培训20期,参训人员1200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为创建工作顺利开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培植典型、整体推进。2009年,根据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县档案局确定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思想,将八一乡、东新乡列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黄马乡冯家村、泾口乡泾口村、塔城乡湖陂村等17个村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业务指导,帮助制定档案工作制度,指导档案收集整理,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村级档案员到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全县乡(镇)、村建档率都达到了100%,全县乡镇档案室都达到了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三级以上标准,全县74%行政村档案室达到了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市级以上标准。

三、整合资源,不断增强创建实效

(一)完善档案资源体系。我县紧紧围绕建立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扎实开展工作。一是丰富乡镇、村档案室资源。为了加快乡镇、村档案室资源建设,县档案局、县民政局、县新农村建设办联合下发了《××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各乡镇、村及时召集所属部门负责人进行开会研究部署,要求扩宽渠道,动员在职干部职 5 工、老党员、老同志,按照归档范围加强档案收集。经过近一年来的努力,全县乡镇、村普遍建立了林权改革、移民安置、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税费改革、农村低保、新农合、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民兵、党员、新农村建设、换届选举、会计等档案。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体系日臻完善。二是加大档案馆接收力度。县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利用中心,我们始终把加大对各类档案的接收力度,不断丰富馆藏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制定了科学的接收范围、接收标准和年度接收计划,安排专人,狠抓落实。在接收过程中,既严把质量关,又把列入接收范围特别是涉及“三农”和民生的档案应收尽收。仅近三年,县档案馆共接受24017卷(件)。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和县直涉农部门均将2001年以前的档案移交至县档案馆。县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122个全宗,档案75076卷、32857件,资料31936册,其中人口普查、户口迁移、林权改革,土地房产、知青安置、劳务输出、婚姻登记等涉农及民生类档案10822卷(件)。同时,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市、县的要求,县档案局指定专人,认真做好政府已公开信息的接收工作,目前县档案馆已公开政府信息利用中心已接收各单位共13000余件政务公开信息。丰富的资源,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2006年11月,县档案局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开设了法律法规、业务指导、工作动态等专栏并安排专人维护更新。2010年,为 6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对原网站进行了优化升级,增添了“三农信息”专栏,包括政策法规、信息集锦、农业科技等栏目,并连接了“××县人民政府网”和“××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县档案馆依托“××县档案网”,及时将馆藏涉农和民生档案信息以及已公开政务信息上传网站,目前已发布档案目录25万多条。各涉农部门、乡(镇)、行政村依托档案室,不断开发档案资源,充分利用“三农专栏”,及时发布惠农信息。各行政村及广大群众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点击“××县档案网”就可以轻松快捷获得涉农档案信息,全县基本实现农村档案资源共享,达到农民查阅利用档案信息基本不出村的目标。

(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对此我们非常重视,制定了《档案查阅制度》、《政务信息查阅制度》、《档案查阅流程》,编制了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专题目录等多种检索工具。工作中做到态度热情,服务周到,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对查到的档案及时提供证明,对未查到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指引到相关部门查找。对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优先查询,免收档案查阅费、证明费;对不能及时到馆、身在外地的查询者提供电话查询服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检索速度和查全率、查准率,县档案馆积极推进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目前已对民国、县政府、知青安置、户籍迁移、林权改革等18289卷、4677件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共328493条目,1011153画幅,为利用工作 7 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各乡镇、村依托档案室积极开展了查阅利用工作,编写了乡镇、村发展史和大事记。三年来,全县共接待查阅利用3万余人次,提供有效证明16445份,为办理低保、核实工龄、办理养老保险、解决群众纠纷、缓解干群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篇6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更是十分重要。关于2009年的教育工作,省委、省政府已经作了部署,全省教育界同仁要认真学习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关于2009年教育相关工作的内容和精神,积极做好本年度工作。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组织教育、科技等部门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标志是:在全省100%的人口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义务教育进入全面巩固提高和促进均衡发展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已达到2008年的74.71%。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市覆盖率达到100%,毛入学率已达到2008年的28.03%,平均每万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77人。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改善,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是我省经历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公平化教育工程全面实施,办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3大任务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投入资金4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00.6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了新步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完成18万人中等职业招生任务,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组建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启动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重点建设“五个一批”、实施“五个服务计划”,从19所高校中选出预期能在企业转化、产生规模效益的可产业化成果10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20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全面落实,高校招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学生抵制“家乐福”等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教育系统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局面,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快速发展,同时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教育已成为提升全省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柱。教育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特殊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工作取向,把保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栗战书省长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省政府做出了庄严承诺:“不管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严重,即便是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即便是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但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教育既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将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推进高教强省建设;投入1.2亿元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投入1.4亿元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投入4.7亿元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投入9.7亿元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投入3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全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推进教师工资改革,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省政府对改善民生问题的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明确的,措施是有力的;对教育工作是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继续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不懈努力。下面,我就做好2009年的教育工作讲5点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要继续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育发展方针,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一是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坚持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分步实施、适度超前、全面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支教工程等,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建设,全部消除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二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加强示范性高职、中职院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规划,认真解决好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问题。三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突破口,以打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集中力量建设“五个一批”, 突出抓好“五个服务计划”,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省教育厅和有关高校要抓紧制订完善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子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进规划落实。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育全过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者、实践者。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用伟大的成就、生动的事例、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三是积极开展实践教育。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更多的体验空间和更广的实践空间,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潜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最迫切。要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和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注重教育的普惠性,认真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举措。一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运用教育规划、办学条件标准、招生计划、院校设置、基础建设审批等调控手段,切实将教育发展重点引导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上来。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薄弱学校、脆弱群体倾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二是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认真落实助学政策,扩大受助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我省特色的资助工作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和生活问题提供保障。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要做到“应贷尽贷”,公办高校学生入学要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勤工助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着力加强弱势儿童少年教育工作。要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制度,优先保证他们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努力改善他们的食宿条件,使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四)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学校稳定。稳定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抓紧抓好,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要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毕业生就业政策,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要开展以平安、健康、文明、和谐为内容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创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火灾、饮水安全、食品卫生、传染疾病、建筑设施安全等方面的隐患排查,防范和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问题的风险。三是注重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要切实做好招生、资助、食堂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与国家和人民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感,夯实教育稳定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同时,要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放心。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期望值大,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紧紧围绕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落实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在建立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事关教育公平方面的工作,如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要给予重点倾斜。与会的各地市教育局局长要及时将这次会议精神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工作支持。二是强化部门协作。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基础工作。仅靠教育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财政、发展改革、人事、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使教师职业逐步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要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四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和办学行为。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及收费项目、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一篇:纪律学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双强六好”企业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