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来源(精选8篇)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二、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区别?
三、企业文化发展史。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广义:企业文化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
二、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区别: 举例:八月十五洪水事件
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对什么是有价值的,值得的东西的信念,是个体选择和评估人、事、物以及进行行动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内心对什么是重要的东西的尺度。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三、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
总结:企业文化的提出源于日本经济发展奇迹而引起的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为什么引发这样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在 20世纪 50年代开始引进美国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70年代在平稳度过两次石油危机后再次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进入 80年代之后大有取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趋势,而对日本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如何解决困扰美国企业界的各项难题,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学者的研究汇合成了一股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1981年 ~ 1984年,接连出现了 5本企业文化方面的专著,它们是《未来的企业》、《 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西方企业文化》等,它们奠定了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基础。
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分工与优势——“皮鞭加饥饿”
时间: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期。在该阶段,资本主义进入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也从手工作坊从机器生产过度;由于相当多的工人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生产,劳动分工与协作得到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企业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写出《国富论》这一巨著。但是当时基本上还是处于机器设备稀缺、人力(尤其是低廉劳动力)过剩的时代,增加赢利的途径还是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就是皮鞭加饥饿。因此,此时资本家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斗争非常激烈。第二阶段:“胡萝卜加大棒”
时间: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力紧张;同时由于资本家与工人的长期对抗性矛盾,企业的劳动效率低下,这个时期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较有影响的是企业家福特和管理学家泰罗。
福特的贡献是成功的在企业中实施“效率工资”与“流水线”作业方法,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使得企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龙头,而且一度超过通用公司成为龙头老大。
管理学家泰罗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时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管理方法,其基本精神是:只要通过精确地研究工人的操作动作,按照最经济合理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工种,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达到标准定额者奖励,达不到者或罚款或淘汰,如此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管理办法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增量效益的产生上,但是由于该理论还是将工人纯粹看作是机械,没有考虑到工人的感受与反应,在实践中激起了工人的强烈反抗,难以继续。第三阶段:“人际关系理论阶段’企业文化特点——“金钱加感情”
时间: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断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在指导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当泰罗的“科学控制理论”难以继续奏效时,人们认识到工人的心理状态及合作态度对企业的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工人的心理进行了研究,从而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后改称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否定了工人是“经济人”的传统观点,指出人的社会性,是“社会人”,工人是处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他们除了追求金钱收入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敬等感觉,并且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工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行为科学主张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来激励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在此之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更加丰富了行为科学的研究。
第四阶段:“全面质量控制阶段”——“质量与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但是戴明的这一理论最先在美国几乎不为人知,但是其观念与精髓却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工业界普遍设立了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并早在1951年就设立了戴明奖(日本质量管理的最高奖),从而使得日本的工业产品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过程中,戴明的理论作用不可低估;他的方法依赖于顾客导向,消除制造和服务方面的控制,重视团队协作和增加对工人的尊重来实现.很显然,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它融合了“科学管理”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的优点,较好地将企业中人的因素与制度因素结合起来; 当它与日本的团队文化、忠诚合作精神以及终身雇佣制、员工持股等制度因素结合起来以后,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惊人效果。综观日本战后崛起的过程,尽管还有教育、人口素质等因素的作用,但是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制度安排所起的作用的确不可低估。
第五阶段:“满足个性需求阶段”——“突破与创新”
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DELL公司提出并很好的加以贯彻以后,这种新思想迅速传播;尤其在世纪末的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电子商务热潮中,这一概念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在企业界引起巨大反响。这种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迅速便捷的迎合和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企业一旦发现产品滞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用促销手段,而忽略了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中寻找突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能否满足个性需求当作首要前提,“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及消费需求,促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个性化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应运而生。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背景:
日本所谓公司(会社)在明治维新中诞生,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明治维新中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中央新政府废除了幕藩制(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进而废除其下整个日本的武士阶级。维新以前,武士们是拿俸禄为生的。因为当时武士众多,政府一改革武士就没了工作,怕他们造反,政府一部分让他们当了官,另一部分就一次性分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做生意谋生去了。这些做生意的武士,就是日本会社的开始,也把武士的很多思想习惯带入了日本会社文化中。
武士道精神为日本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从字义上理解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儒学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诲,具体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之道,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为严格的教诲,卑劣的举动和狡诈的行为是武士最忌讳、最不屑一顾的;勇是敢作敢当、坚韧不拔的精神;仁是恻隐之心,爱、宽容、同情、怜悯是人的精神中最高尚的东西;礼是接人待物要殷勤而郑重;诚是信实和诚实,高于礼之上;名誉则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的明确自觉;忠义是对上的服从和忠诚。
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上下一致,制成服务;开发创造,产业报国;追求质朴,超越时代;鱼情友爱,亲如一家。
松下电器的核心价值观: 遵奉为“十精神”,即工业报国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发展精神、友好合作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团结一致精神、奋发向上精神、礼貌谦让精神、自觉守纪精神和服务奉献精神。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企业重组方式
1. 合并。
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合在一起,原所有企业都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而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如将A公司与B公司合并成为C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合并可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吸收合并从广义上说,合并包括兼并。
2. 兼并。
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企业保持其原有名称,而其他企业不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如财政部1996年8月24日颁发《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保留法人资格但变更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
3. 收购。
指一个企业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 (或称为股份收购) 的方式购买了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者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 (或称资产收购) 的方式购买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股票收购可通过兼并或标购来实现。兼并特点是与目标企业管理者直接谈判,或以交换股票的方式进行购买;目标企业董事会的认可通常发生在兼并出价获得目标企业所有者认同之前。使用标购方式,购买股票的出价直接面向目标企业所有者。收购其他企业部分与全部资产,通常是直接与目标企业管理者谈判。收购的目标是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
4. 接管或接收。
是指某公司原具有控股地位的股东 (通常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 由于出售或转让股权,或者股权持有量被他人超过而控股地位旁落的情况。
5. 标购。
是指一个企业直接向另一个企业的股东提出购买他们所持有的该企业股份的要约,达到控制该企业目的行为。这发生在该企业为上市公司的情况。
6. 剥离。
“剥离”一词的理论定义目前主要来自于对英文“Divestiture”的翻译,指一个企业出售它的下属部门 (独立部门或生产线) 资产给另一企业的交易。具体说是指企业将其部分闲置的不良资产、无利可图的资产或产品生产线、子公司或部门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获得现金或有价证券。剥离的这一定义与我国目前的企业或资产售卖的含义基本相同。那么,剥离是否等于售卖呢不完全相同。剥离是指企业根据资本经营的要求,将企业的部分资产、子公司、生产线等,以出售或分立的方式,将其与企业分离的过程。因此,剥离应含有售卖和分立两种方式。
7. 售卖。
根据上述剥离含义,售卖是剥离的一种方式。售卖是指企业将其所属的资产 (包括子公司、生产线等) 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获取现金和有价证券的交易。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本所有者根据资本经营总体目标要求,将小型国有企业整体出售,也属于售卖范畴。
8. 分立。
分立从英文“Spinoffs”本义看,是指公司将其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公司的股东,从而形成两家相互独立的股权结构相同的公司。这一定义实质上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资产剥离含义基本相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剥离往往是指将国有企业非经营资产或非主营资产,以无偿划拨的方式, 与企业经营资产或主营资产分离的过程。通过资产剥离,可分立出不同的法人实体,而国家拥有这些法人实体的股权。分立是剥离的形式之一。
9. 破产。
破产简单地说是无力偿付到期债务。具体地说, 指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不能扭亏为盈, 并逐渐发展为无力偿付到期债务的一种企业失败。企业失败可分为经营失败和财务失败两种类型。财务失败又分为技术上无力偿债和破产。破产是财务失败的极端形式。企业改制中的破产, 实际上是企业改组的法律程序, 也是社会资产重组的形式。
二、企业重组的价值来源分析
企业重组的直接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这二者可能是一致的, 也可能发生冲突。无论如何, 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重组的价值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获取战略机会。
兼并者的动机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 一个重要战略是兼并在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 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第二, 获得时间优势, 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第三, 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重组的另一战略机会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同一价格政策, 可使它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被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重组是十分有意义的。
2. 发挥协同效应。
企业重组的协同效应是指重组可产生1+1>2或5-2>3的效果。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 (1) 在生产领域, 通过重组:第一, 可产生规模经济性;第二, 可接受新的技术;第三, 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第四, 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 (2) 在市场及分配领域, 通过重组:第一, 可产生规模经济性;第二,是进入新市场的捷径;第三,扩展现存分布网;第四增加产品市场的控制力。 (3) 在财务领域, 通过重组:第一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第二, 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第三, 扩展现存分布网;第四, 增加产品市场的控制力。 (4) 在人事领域, 通过重组:第一, 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第二, 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在各个领域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重组效果, 都离不开财务分析。例如, 当要估计更好地利用生产能力的收益时, 分析师要检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生产能力利用率之间的关系;要估计融合各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收益, 则应包括对复制这些部门的成本分析。
3. 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重组的另一价值来源是增加管理效率。一种情况是, 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 因此, 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 现在的管理者将被替换, 从而使管理效率提高。要做到这一点, 财务分析有着重要作用。分析中要观察:第一, 兼并对象的预期会计收益率在行业分布中所处的位置;第二, 分布的发散程度。企业在分布中的位置越低, 分布越发散, 对新的管理者的收益越大。企业重组增加管理效率的另一情况是, 当管理者的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 则可增加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后, 现有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可能高度集中其注意力于使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
4. 发现资本市场错误定价。
如果一个个体能发现资本市场证券的错误定价, 他将可从中获益。财务出版物经常刊登一些报道, 介绍某企业兼并一个公司, 然后出售部分资产就收回其全部购买价格, 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投资银行家在这个领域活动很活跃。投资银行家在咨询管理与依据管理者的重组决策收取费用之间存在冲突。重要的问题是投资银行家的咨询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企业重组影响还涉及许多方面, 如所有者、债权人、工人和消费者。在所有企业重组中, 各方面的谈判能力强弱将影响公司价值增加的分配, 既使企业重组不增加价值, 也会产生价值分配问题。重新分配财富可能是企业重组的明显动机。
摘要:根据企业改制和资本营运总战略及企业自身特点, 企业重组可采取原续型企业重组模式、合并型企业重组模式和分立型企业重组模式等。企业重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重组模式和重组方式。企业重组模式与方式的选择标准在于企业价值创造。企业重组的价值来源主要体现在获取战略机会、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管理效率,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0年来,得益于低成本和市场潜力的极大释放,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但是,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企业的增长不再轻松。在此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认识企业增长的最佳来源。
从长远来看,销售收入的增长与良好的利润和价值创造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一般都认为,市场份额对于企业的地位和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营销人员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并对此制定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战略和策略,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以增加市场份额。
然而,麦肯锡公司最新的实证研究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市场份额对于企业增长的贡献,理解增长的最佳来源。
增长的来源
麦肯锡将企业的收入增长业绩分解为业务组合增长、并购和市场份额增长三个部分,称之为企业的“三个增长引擎”。业务组合增长是指公司通过其业务组合所代表的基础细分市场增长而实现的收入增长,是内生性增长;并购是指公司通过兼并或资产剥离手段购买或出售所实现的增长,属于外延性增长;市场份额增长是指公司从竞争对手身上夺取或损失市场份额所实现的增长,属于内生性增长。
麦肯锡根据全球企业数据库,将416家大公司1999年~2006年期间的平均增长分解到三个增长引擎上进行分析(见图1)。结果发现,在此期间企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1%,其中业务组合增长贡献了6.6%,并购贡献了3.1%,而市场份额增长只贡献了0.4%。
由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增长主要来自于基础细分市场的增长和公司并购,市场份额增长对增长的贡献很小。为了确定这个结果是否只适合特定的市场,麦肯锡又研究了高科技、零售批发、消费类商品、金融机构、电信、医疗保健、电力和天然气、媒体和娱乐8个产业,进行了跨产业的比较。结果发现,业务组合增长对差异的影响为32%~48%,市场份额的影响是11%~26%(只有高科技行业的影响是36%)。整体表现出来的信息是相同的:市场份额并非领先公司和一般公司在增长上的主要差异。
另外,为了找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公司增长率之间的差异,麦肯锡的研究者运用多元回归方法研究了三个增长引擎对公司增长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公司之间增长率的差异,业务组合增长因素平均占到差异的46%,并购平均解释了增长差异的33%,市场份额的增长平均解释了21%。
根据研究结果,麦肯锡负责人帕特里克·维格里等指出,“很难回避这样一个结论:公司艰辛的市场开拓工作和费尽心机的市场拓展策略执行,并没有让它们比竞争对手跑得远多少”。
发动增长引擎
业务组合
为了理解公司在长时间内推动业务组合增长的方式,麦肯锡对增长结构数据库中1999年~2000年期间和2004年~2005年期间样本公司的业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业务组合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是最初业务组合的构成。麦肯锡还发现,业务组合调整做得最好的公司在过去5年业务组合的增长率为5%左右。
长时间内,有三种方式可以推动业务组合的增长:在内部将资源重新配置到高增长市场(在现有业务边界内或超越现有业务边界);选择对公司基础市场增长有影响的并购和剥离举措;刺激市场增长,例如引入新的产品大类。
重新分配资源。公司可以将投资、管理精英,甚至决策权重新分配到拥有最高增长潜力的业务单元或者业务组合中更具有增长性的机会上,从而提高整体增长。这需要通过对业务组合中未来具有增长性业务的精确判断来进行资源的配置,而不能基于对现有增长业务的判断。例如,通用电气宣布,在2010年之前每年投入15亿美元到可再生能源领域。
并购业务增长。公司可以收购相关业务或有前景的相邻领域,包括相邻市场上有前景的领域。并购可以改善业务组合,提升业务组合增长,但在低增长行业单纯为整合而进行并购并不一定正确,公司应该始终将提高业务组合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并购通常需要以对增长来源的清晰认识为基础,还要对资产价值有正确的评估。
刺激市场增长。公司可以找出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领域,将产品组合扩展到新的细分市场,做大现有的高增长市场,或者开辟新的市场。超市行业多年来一直遵循这一增长策略,不断从供应链中节约成本,将节约的部分成本通过打折让利给消费者,并从传统的干货拓展到各类商品。
并购
从图1中我们看到,并购对于收入增长平均贡献了3.1%的年增长率,也可以说,对于公司业绩增长的平均贡献在30%以上。另外,通过对100家美国公司的研究麦肯锡发现,主要通过兼并实现增长的公司的正回报比例为42%,中等收购的正回报比例为50%~60%,而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的公司正回报比例是49%。可见,并购活动对于企业业绩增长的贡献极大。
有些研究者指出并购的失败率高达70%,但它们并没有说明并购对于公司的价值所在。帕特里克·维格里等人的研究指出,在更长的时期内,即使向卖方支付了溢价,50%以上的收购都得到了回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并购的好坏,而在于是否擅长并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购时不要忘记资产剥离,要在收购和剥离之间妥善权衡,迅速剥离呈现早期衰退迹象的业务。积极均衡的并购战略确实能够创造价值,但很少有公司会进行资产剥离。有证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的公司中,几乎60%的公司只进行了不到两次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资产剥离。资产剥离为什么这么少呢?首先,这个操作很困难,决策者通常面临丢饭碗的风险;其次,退出决策一般发生在商业周期的最低谷时——这时价格一般已经跌至谷底,并不是出售的理想时机。
市场份额
分析表明,在大公司的增长表现差异中,市场份额增长的影响只占到其中21%左右。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份额对公司的业绩增长不重要,它仍然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三个引擎之一。
许多公司采取了能够迅速提高收入的策略,如价格、促销手段、产品线延伸等,这些措施都能够推动收入增长。关键是,这些短期的收入提升措施最终都会被竞争对手消化掉,对于公司整体的增长变化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在短期内,市场份额增长能够促进收入增长;而从长远来看,获得大量市场份额既难实现,更难保持,尤其是在成熟的市场上,对于市场份额的瓜分是零和博弈,必然是此消彼长的态势。
大公司的增长要经历很长时间,业绩的增长靠的不是强迫一线人员勉强将业绩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而需要向各级单位提供实现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换个地方寻找增长。与其批评下属没有实现目标、跑得不够快,或者工作得不够努力,不如转而为各级单位提供更多人才、资本和资源,或者将它们从无法获胜的战斗中解脱出来。
结语
:证券日报 |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6日 08:26 | 作者:张歆
扶持小微企业从扶持中小银行开始。日前,来自监管部门和银行业界的相关高管就“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展开专题研讨,从小微企业融资难到中小银行上市和分类监管等话题,银行家与监管层的“智慧碰撞”擦出了不少的火花。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
优化小企业金融生态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介绍,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56万亿,较2009年一季度末增长2.6倍,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也相对由2009年一季度末的20.5%上升到28.6%,同期,大、中企业贷款余额同比累计增长1.6倍,占比则从79.5%下降为71.4%。
资金紧、融资难往往是小企业多种经营困难的外在表现,潘功胜说,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特别是国际市场低迷,以加工制造出口为主的小企业受到的冲击还可能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近年来对小企业的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大、中企业,但其资金紧张和融资难问题仍会存在。
潘功胜建议,强化基础建设,优化小企业金融生态。包括知识系统、征信系统、抵押、破产制度、会计审计标准、风险分档和融资担保,优化小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小企业的融资便利化。
此外,未来还要加快发展真正面向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大银行为主的微型金融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小微企业需求,需要大力发展与小企业具有信息和交易成本对称优势的微型金融组织。
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
加快推动城商行农商行上市
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表示,应加快推动城商行、农商行上市,降低对其上市的隐性资产规模要求。
陈东征认为,现在金融是整个一个系统,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但普通的小微企业是不可能上市的,恰恰是中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上市实践已经证明,其能够对小微企业发挥最大的支持效用。至于中小银行上市的风险控制问题,先有银监会严格的监管,再有上市以后对于中小银行本身的治理结构的改善,实际上上市以后风险是可控并减少的。
陈东征希望,对于中小城商行加快上市的认识,能够逐步趋于一致。对于城商行上市,期望零风险是不对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是必备的,特别是利用资本市场,但是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不出现重大恶性事件,其他的风险是必须的,而且是能够承受的,寄希望于零风险、零代价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城商行和农商行,这是不现实的。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的中坚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广大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坚力量。数据显示,全国14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远高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平均每个银行网点的贷款支持的客户数量普遍是大银行的5倍以上。目前我们积极制定推出了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企业贷款的专项金融债发行方案,成功发行了30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目前北京银行仅在北京地区就为近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占北京地区企业总量的1/4。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达到了25%,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占全行贷款增量的69%。
闫冰竹强调,支持中小银行创新发展,一是给予中小银行平等的市场定位。二是给予中小银行差异化的政策支持,比如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资本管理要求,给予中小银行适当的税收优惠。三是创新银行业分类监管模式,实行以资产规模和监管评级为主要标准。四是鼓励中小银行在中西部地区增设网点,为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金融的血脉,推进金融服务的区域均衡化。
民生银行监事会主席段青山:
四年累计发放贷款超7000亿
民生银行监事会主席段青山表示,近四年来,民生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接近80余万户,这其中的35%是小型加工企业,65%是服务业,累计发放贷款超过了7000亿元。为了使对小微企业服务质量更高,更完善,民生银行成立了将近2000个小微金融服务合作社。民生银行近四年当中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模式,确立了六大核心支柱。一是大数定理,二是价格覆盖风险,三是批量化、规模化,四是流程化,五是专业化和专门化,六是综合金融服务。
他还表示,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民生银行未来的战略更坚定,意义更大,未来五年内将小微企业增加到200万户,每个客户至少拥有民生银行的产品三到四个,贷款余额达到6000亿到8000亿,不良控制在1%以内。与地方政府组建两万个小微企业合作社,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的服务,使民生银行成为小微企业的主办行,或者金融服务商。
建立适合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源:证券日报 |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07:39 | 作者:赵鹏飞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融资难有很多原因,其中我国银行体系的桎梏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知道,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突出的特征在于:第一,设立门槛低。小微企业注册资金需求量小。第二,经营管理集权化。小微企业基本上都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很多国家的小微企业体现为家族式企业,一些民营小微企业靠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维持企业运行,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管理方式落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三,信息透明度差。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于资金提供者具有更大的不透明性,出于成本费用考虑,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相对较低。第四,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微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低,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第五,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少。倒闭和破产的风险比较大。
我们又知道,世界各国金融体系有不同的类型,一般而言,根据中介和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不同,金融体系可以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两种模式,从功能角度看,不同的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是不同的。我国金融体系从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速度较快,但从静态看,银行仍然占绝对优势,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银行体系。
就我国银行体系行业结构而言,几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然处于规模超大和垄断力较强的地位,中小商业银行无法与之相比。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负债总额106.1万亿元,所有者权益7.2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7.3%、16.2%和15.2%。这说明,我国银行系统迄今为止还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2008年末,银行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是4.4万亿,2009年末是5.82万亿,2010年末是7.55万亿。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企业贷款余额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之和)15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10.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当前,我国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我国银行系统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关系更为紧密,但是中小银行的实力和大银行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
就我国银行体系的信贷政策而言,难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及时雨”。商业银行给企业放款时一般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管理者素质、现金流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但是小微企业的特征导致了其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有很大的难度,首先,小微企业多是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慎之又慎;第二,抵押和担保是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而小微企业本身资产就较少,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或房产等资产;第三,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银行的服务成本较高,导致其不愿为小微企业贷款。
近几年,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措施。而笔者认为,建立适合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应该包括:提高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发挥中小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服务小微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稳步发展。还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等。不是所有银行都适宜开展小微金融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3日 10:41 | 作者:王保东
■金融视角
■王保东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稳中回落,在此背景下,企业景气度逐渐下降,小微企业则更加突出,导致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明显上升。而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热情却前所未有,各类媒体有关银行小微信贷的广告充塞视听,无论大、中、小银行,一拥而上。上半年,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投放小微企业贷款9332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32.7%;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0.1个和5.9个百分点。昔日被银行视为雷区的小微企业,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香饽饽、聚宝盆,着实有点让人难于理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监管部门出台了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推进客户结构重心下移;三是今年以来,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小微金融,既可能是主动的战略转型,也可能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不管是什么原因,关键的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风险如何控制,这是经营银行的首要任务。此前,银行之所以不敢深入涉足小微企业,根本原因就是小微业务风险高,难防控。在经济下行阶段,水更深、浪更急,银行偏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知道将来还有多少能够浮出水面。
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是在履行正当的监管职能,但不能靠硬指标强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更何况是小微企业。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途径。如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政府都设置了中小企业管理局或类似机构,专司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于这些企业融资,集政策性支持资金、金融机构商业信贷及社会风险投资于一体,政府主导,模式多元;对于担保方式也以政府担保为主,其他类型担保为辅;更重要的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小微金融的法律健全,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商业银行自然也参与其中,但并不是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政府也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但更多的是依靠市场化手段,而不是强制要求。
其实,不是所有银行都适合开展小微金融业务,这主要是出于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不同规模的银行有着自己相对适应的业务边界,这个边界是由该类银行的一整套与其规模和范围相符合的业务流程、运行机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系统最优设置所决定的。我国把企业分为大、中、小、微四类,其中所谓微型企业,可能本质上就是个体工商户,既无可抵押又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很难掌握真实经营情况。银行对这样的企业贷款,更多的是要依赖无法用硬指标来衡量的软信息,而获得软信息的成本很大,尤其是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简直难以操作。用传统对公或对私贷款的经营模式似乎都不合适,发展草根金融,还需要专门的团队、专门的系统和专门的操作机制。
这样,可能越是大银行越缺乏灵活性,越不适宜开展小微金融业务。资料显示,在国外的银行业中,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主力是中小银行,更确切地说是小微银行、社区银行。当然也不乏例外,如美国的富国银行,不仅是在美排名前五位的大型银行,还是成功开展小微信贷的典范。但要注意到,富国银行成功的关键在于“做社区银行”是其核心战略定位,并以此配置资源、设定机制,而社区银行最适合服务小微企业。即使这样,2010年小微企业贷款只占富国银行信贷总量的11.7%,其他美国大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更是占比寥寥。在我国,不仅大型银行不可能有富国银行这样的战略定位,绝大部分中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也难于如此。富国银行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效仿富国银行,更多的还是要和我国的实情相结合,否则只能得其形,难于得其实,出现南橘北枳的效果。
大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综合化经营,这一点中小银行难以比拟。发展小微金融应该是中小银行业务转型的重点,尤其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由于地缘优势,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操作程序也更为简便易行,效率优势、成本优势更明显。而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城商行和农商行似乎对小微金融的兴趣并不高,更热衷于和大中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倒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对小微金融高度重视,也出现了民生银行这样的行业标杆,未来股份制银行群体在发展小微金融方面可能成效更为突出。
如何防控小微贷款风险始终是影响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难题。从监管统计数据看,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比企业贷款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平均水平高出四倍。到明年小微信贷不良率可能更高,因此做好小微金融必须以守住风险底限为根本前提。从公开材料看,一些银行通过加强创新来降低小微业务风险,如产品创新、担保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提高风险容忍度等等。实质上,这些创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客户的风险,只是银行主观上设置了一些保护措施。面对高风险的客户群体,如果不能做到适度的信息对称,所有的创新都可能无济于事。
总之,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实控制好风险和成本,逐渐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特色,不应盲从,一哄而上。另外还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客户,把小客户扶持成大客户,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放贷规模,下硬指标强行推动,那样基层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饥不择食,埋下风险隐患。最后还要选择好行业,把握好经济周期,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为。
(作者为光大银行战略管理部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给小微企业更多“资金给养”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 08:38 | 作者:欧阳洁
在当前国内小微企业经营普遍陷入低潮,越需要资金扶持越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开辟新路径,开拓新局面
浙江省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外向型程度较高,在本轮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相比大中企业小微企业所受的冲击更为猛烈。然而,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8月该省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量依然位列全国第二位,贷款余额和累计发放量居全国首位——这说明,浙江大多数小微企业还是从银行得到了较好的“资金给养”。
浙江省小微金融服务的创新之处在于推广新的信贷模式,发展信用贷款,优化还款方式。“经济下行谨联保”——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原本备受银行青睐的联保,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倒随着企业的陆续倒闭,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个别企业的经营和违约风险通过担保链条向外扩散,波及更多企业,放大信贷风险。浙江省银行的做法是,回归对企业本身信用、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的考察,发展信用贷款,化解企业连带风险。另一创新是还款方式的优化,更适应于小微企业财务特点的年审制、无还款续贷等还款方式,减轻了企业续贷过程中的流动性压力,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为小微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在今年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小微企业信贷或将面临更多困难,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不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经营遭受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企业倒闭潮。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加速上升。原本小微企业贷款就是银行的高风险资产,在当前信贷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银行放贷的动力必将有所减弱。另一方面,近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新一轮大规模的投融资计划,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信贷资源流向地方投资项目,而对小微企业信贷形成“挤出效应”。
在当前国内小微企业经营普遍陷入低潮,越需要资金扶持越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开辟新路径,开拓新局面。
信贷模式的创新只是创新、完善小微金融的第一步。从根本上改善小微企业贷款难,还有赖于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如信用贷款的推广,就要求银行能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和资金周转的特点,从而准确地计算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确定对企业的授信额度和期限,贷后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及时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又如运用新的还款方式,要求银行能为企业提前“划算”,提前审查、审批,设计新的流程、信贷系统和借款合同,为企业进行虚拟还款,延长贷款期限,等等。
A.提取股金分红资金
B.捐赠支出
C.提取一般准备
D.提取贷款损失准备 E.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2、由省联社统一刻制的业务印章有(AB)
A.汇票专用章
B.本票专用票
C.业务公章
D.对账专用章
3、应收账款办理质押的登记部门为(E)
A.工商部门
B.税务部门
C.人民银行
D.银监局
E信贷征信机构
4、信用社2005年当年亏损5000万元,2006年至2010年前弥补4000万元,2011年盈利2000万元,弥补1000万元,2011年应缴纳所得税(C)A.250万元
B.300万元
C.500万元
D.600万元
5、会计凭证包括(ABC)
A.记账凭证
B.原始凭证
C.其他会计凭证
D.合同
6、在确定验资报告的类型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出具变更验资报告的有()。
A.被审验单位因吸收合并变更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
B.被审验单位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
C.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金额虽保持不变,但出资人和出资比例等发生变化
D.被审验单位因注销股份等减少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
【参考答案】ABD
7、某企业财务报表显示,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0%、流动比率为0.9、速动比率为0.4,按照该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可申请贷款期限为(C)
A.半年
B.一年
C.三年
8、在应对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下列各项程序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适当的有()。
A.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据
B.测试甲公司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以及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
C.测试与甲公司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并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
D.作出点估计或区间估计,以评价甲公司管理层的点估计
【参考答案】ABCD
9、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可以转入本年实现净利润进行如下分配(ABCDE)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B.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C.提取股金红利 D.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E.转作资本(股本)
10、在识别和评估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了解的有()。
A.与会计估计相关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
B.甲公司管理层如何识别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和情况
C.甲公司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
D.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
【参考答案】ABCD
11、某企业财务报表显示,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0%、流动比率为0.9、速动比率为0.4,按照该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可申请贷款期限为(C)
A.半年
B.一年
C.三年
12、开发商待售商品房闲置(C)以上的,国家银监会明确规定不得设定抵押品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13、在识别和评估验资风险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通常可能导致验资风险的有()。
A.验资业务委托渠道复杂或不正常
B.出资人之间存在意见分歧
C.家庭成员共同出资
D.验资资料相互矛盾
【参考答案】ABCD
14、在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时,下列说法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正确的有()。
A.未更正错报的金额不得超过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B.A注册会计师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方面确定未更正错报是否重大
C.A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甲公司更正未更正错报
D.A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未更正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累积识别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与更正的的错报。所以不需要再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了,选项C不正确;明显微小的错报不需要累积,所以在评价未更正错报时不需要再考虑明显微小错报。
15、在确定实际执行的童要性时,下列各项因素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考虑的有()。
A.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B.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C.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结果
D.甲公司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期望值
【参考答案】ABC
16、在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时,下列说法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正确的有()。
A.未更正错报的金额不得超过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B.A注册会计师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方面确定未更正错报是否重大
C.A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甲公司更正未更正错报
D.A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未更正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累积识别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与更正的的错报。所以不需要再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了,选项C不正确;明显微小的错报不需要累积,所以在评价未更正错报时不需要再考虑明显微小错报。
17、在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时,下列说法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正确的有()。
A.未更正错报的金额不得超过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B.A注册会计师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方面确定未更正错报是否重大
C.A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甲公司更正未更正错报
D.A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未更正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累积识别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与更正的的错报。所以不需要再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了,选项C不正确;明显微小的错报不需要累积,所以在评价未更正错报时不需要再考虑明显微小错报。
18、新的贷款操作流程是(C)
A.借款申请、受理与调查、审议与审批、风险监管员操作重点环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B.借款申请、受理与调查、贷款审查、风险监管员操作重点环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C.借款申请、受理与调查、贷款审查、审议与审批、风险监管员操作重点环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19、国家银监会对项目贷款规定受托支付额度为(D)A.1%或100万元
B.2%或200万元 C.3%或300万元
D. 5%或500万元
20、信用社2005年当年亏损5000万元,2006年至2010年前弥补4000万元,2011年盈利2000万元,弥补1000万元,2011年应缴纳所得税(C)A.250万元
B.300万元
C.500万元
D.600万元
21、开发商待售商品房闲置(C)以上的,国家银监会明确规定不得设定抵押品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22、下列情形中,A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需要在审计过程中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有()。
A.甲公司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B.A注册会计师获取新的信息
C.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A注册会计师对甲公司及其经营情况的了解发生变化
D.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的汇总数接近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ABC
23、在评价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时,下列会计估计中,A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有()。
A.高度依赖判断的会计估计
B.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由甲公司自己开发的模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
C.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情况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
D.上期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的会计估计
【参考答案】ABD
24、由省联社统一刻制的业务印章有(AB)
A.汇票专用章
B.本票专用票
C.业务公章
D.对账专用章
25、融资平台贷款的承债主体是(C)
A.政府
B.财政
C.项目法人公司
D.承建公司
26、A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甲公司2010年度财务报表。在确定重要性及评价错报时,A注册会计师遇到下列事项,请代为作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4.在运用重要性概念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考虑包括在内的有()。
A.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B.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C.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
D.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参考答案】ABC
27、银监会规定中长期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方式为(C)
A.整贷整偿
B.分期偿还,按年还本付息 C.分期偿还,每半年还本付息 D.分期偿还,每季还本付息
28、应收账款办理质押的登记部门为(E)A.工商部门
B.税务部门
C.人民银行
D.银监局
E信贷征信机构
29、会计凭证包括(ABC)
A.记账凭证
B.原始凭证
C.其他会计凭证
D.合同 30、融资平台贷款的承债主体是(C)
A.政府
B.财政
C.项目法人公司
D.承建公司
31、开发商待售商品房闲置(C)以上的,国家银监会明确规定不得设定抵押品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32、在运用区间估计评价甲公司管理层点估计的合理性时,下列说法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正确的有()。
A.A注册会计师的区间估计应当采用与甲公司管理层一致的假设和方法
B.应当缩小区间估计,直至该区间估计范围内的所有结果均被视为是可能自勺
C.应当从区间估计中剔除不可能发生的极端结果
D.当区间估计的区间缩小至等于或小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时,该区间估计对于评价甲公司管理层的点估计通常是适当的 【参考答案】BCD
33、在评价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时,下列会计估计中,A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有()。
A.高度依赖判断的会计估计
B.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由甲公司自己开发的模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
C.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情况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
D.上期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的会计估计
【参考答案】ABD
34、房地产开发贷款应取得以下(ABCD)行政许可 A.土地使用权证
B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D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E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F商品房销售许可证
35、在识别和评估验资风险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通常可能导致验资风险的有()。
A.验资业务委托渠道复杂或不正常
B.出资人之间存在意见分歧
C.家庭成员共同出资
D.验资资料相互矛盾
【参考答案】ABCD
36、银监会规定中长期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方式为(C)
A.整贷整偿
B.分期偿还,按年还本付息 C.分期偿还,每半年还本付息 D.分期偿还,每季还本付息
37、在识别和评估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了解的有()。
A.与会计估计相关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
B.甲公司管理层如何识别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和情况
C.甲公司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
D.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
【参考答案】ABCD
38、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可以转入本年实现净利润进行如下分配(ABCDE)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B.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C.提取股金红利 D.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E.转作资本(股本)
39、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拒绝出具验资报告并解除业务约定的有()。
A.被审验单位及其出资者未对非货币财产进行资产评估或价值鉴定并办理有关财产权转移手续
B.被审验单位减少注册资本时,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公告、债务清偿或提供债务担保
C.被审验单位由于严重亏损而导致增加注册资本前的净资产小于实收资本
D.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比例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参考答案】ABD
40、在应对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下列各项程序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适当的有()。
A.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据
B.测试甲公司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以及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
C.测试与甲公司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并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
D.作出点估计或区间估计,以评价甲公司管理层的点估计
【参考答案】ABCD
41、县级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以每股1元,1:1.2溢价发行10000股金,其中溢价发行部分计入(C)账户核算 A.实收资本
B.营业外收入
C.资本公积
D.其他收入
42、重组贷款(B)以后方可以调整贷款形态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43、汇票专用章用于加盖在办理签发的(AC)等业务的相关凭证上 A.银行汇票
B.本票
C.银行承兑汇票
D.商业承兑汇票
44、新的贷款操作流程是(C)
A.借款申请、受理与调查、审议与审批、风险监管员操作重点环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B.借款申请、受理与调查、贷款审查、风险监管员操作重点环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C.借款申请、受理与调查、贷款审查、审议与审批、风险监管员操作重点环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
45、银监会规定中长期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方式为(C)
A.整贷整偿
B.分期偿还,按年还本付息 C.分期偿还,每半年还本付息 D.分期偿还,每季还本付息
46、银监会规定中长期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方式为(C)
A.整贷整偿
B.分期偿还,按年还本付息 C.分期偿还,每半年还本付息 D.分期偿还,每季还本付息
47、县级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以每股1元,1:1.2溢价发行10000股金,其中溢价发行部分计入(C)账户核算
A.实收资本
B.营业外收入
C.资本公积
D.其他收入
48、在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时,下列说法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正确的有()。
A.未更正错报的金额不得超过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B.A注册会计师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方面确定未更正错报是否重大
C.A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甲公司更正未更正错报
D.A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未更正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累积识别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与更正的的错报。所以不需要再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了,选项C不正确;明显微小的错报不需要累积,所以在评价未更正错报时不需要再考虑明显微小错报。
49、在出具验资报告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在验资报告说明段中按露的重要事项有()。
A.A注册会计师与被审验单位在实收资本的确认方面存在的异议
B.已设立公司尚未对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变更情况作出相关会计处理
C.验资截止日至验资报告日期间A注册会计师发现的影响审验结论的重大事项
D.A注册会计师发现的前期出资不实的情况以及明显的抽逃出资迹象
【参考答案】ABCD
50、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保管期限为(C)A.5年
B.10年
C.15年
D.25年
51、某企业财务报表显示,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0%、流动比率为0.9、速动比率为0.4,按照该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可申请贷款期限为(C)
A.半年
B.一年
C.三年
52、信用社2005年当年亏损5000万元,2006年至2010年前弥补4000万元,2011年盈利2000万元,弥补1000万元,2011年应缴纳所得税(C)A.250万元
B.300万元
C.500万元
D.600万元
53、在出具验资报告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在验资报告说明段中按露的重要事项有()。
A.A注册会计师与被审验单位在实收资本的确认方面存在的异议
B.已设立公司尚未对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变更情况作出相关会计处理
C.验资截止日至验资报告日期间A注册会计师发现的影响审验结论的重大事项
D.A注册会计师发现的前期出资不实的情况以及明显的抽逃出资迹象
【参考答案】ABCD
54、可以设置为抵押物权的有(ABF)
A.航空器
B.半成品
C.乡镇建设用地 D.耕地
E.医疗器械
F.在建工程
55、我省农村信用社审计(稽核)原则为(CDEF)
A.客观性
B.公正性
C.有效性
D.及时性 E.权威性
F.独立性
G.准确性
56、重组贷款(B)以后方可以调整贷款形态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57、会计凭证包括(ABC)
A.记账凭证
B.原始凭证
C.其他会计凭证
D.合同
58、开发商待售商品房闲置(C)以上的,国家银监会明确规定不得设定抵押品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59、农户评为AA级的客户,办理抵押贷款的,抵押率不得超过(B)A .66.7%
B. 60%
C.50% 60、信用等级为AAA的农户,超出授信额度外的贷款可采取以下用信方式。(ABCD)A .担保一证通
B.整贷整偿 C.分贷分偿
D.整贷分偿 61、重组贷款(B)以后方可以调整贷款形态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62、在评价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时,下列会计估计中,A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有()。
A.高度依赖判断的会计估计
B.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由甲公司自己开发的模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
C.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情况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
D.上期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的会计估计
【参考答案】ABD
63、可以设置为抵押物权的有(ABF)
A.航空器
B.半成品
C.乡镇建设用地 D.耕地
E.医疗器械
F.在建工程 64、离任稽核的主要内容是(BCDEF)
A.廉政情况
B.主要经营指标可持续增长情况 C.风险控制能力
D.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E.诚实报告情况
F.未了事项 G.履职情况
65、离任稽核的主要内容是(BCDEF)
A.廉政情况
B.主要经营指标可持续增长情况 C.风险控制能力
D.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E.诚实报告情况
全镇长住人口中,千人以上姓氏分别有,陈、张、徐、黄、刘、何等。这些姓氏在我们这一地区起源较早,繁衍较盛。现将其姓氏来历录后。(摘自吉林美术出版社《三字经·百家姓》)陈:中国的第五大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裔,找到了舜的后裔妫满,武王封他为陈侯,奉守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就姓陈了。另外,北魏时鲜卑族的莫陈氏后来也改为陈氏。百家姓排第10位。
张:这是全国最大的姓。全国大约有一亿多人姓张。他们共同的老祖宗据说是古少昊的儿子挥。挥是弓箭的发明者,被封为弓正,管理弓箭的制作,并被赐姓张。另外,春秋时晋大夫解侯字张,子孙以祖先的字为姓,也称张氏。百家姓排第24位。
徐:夏禹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传至西周徐偃王时,从河中挖出一张红色的弓,他以为是天命所归,就起兵反周。周穆王从遥远的昆仑山赶回周朝,击败徐偃王,但又封他的儿子为徐子。后徐国被齐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百家姓排107位。
黄:黄姓很古老。上古颛顼裔孙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后来楚国灭黄,黄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另外,唐代邕管(今广西南宁一带)少数民族也有黄姓。百家姓排第79位。
刘:相传帝尧的一支子孙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这一支的后裔刘累有养龙的本事,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训练龙表演舞蹈。春秋时,周匡王的儿子受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百家姓排149位。
华:周代宋戴公的儿子孝父受封在华邑,他的子孙就以封邑的名字为姓,称华氏。百家姓排第28位。
何:先祖是战国时的韩王安。他是周代唐叔虞的后裔,被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一带读“韩”,字音如“何”,后代就有了何姓。另外,古代吐谷浑族的姓氏中也有何姓。百家姓排第21位。
吴:周人还没有夺得天下的时候,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就逃往东南沿海,在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被越国攻灭,吴王的子孙就以国名当了姓。吴氏后来成为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百家姓排第6位。
曹:曹姓来源有三处,一是上古颛顼之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曹安;二是周文王的儿子曹叔振铎,他们的后裔称曹氏;三是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东北一带)人来到中原,以国名为姓。百家姓排第26位。
殷:商朝的第十代君王盘庚将商的首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历史上称为殷商。周武王灭商纣后,商朝的遗民就有以殷为姓的。另外,古代有殷水,也有以水名为姓的。百家姓排第62位。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来源,综述,竞争优势
1 企业竞争力概述
国外, 最早提出竞争力的是美国学者Philip Selznick, 他用“distinctive competence”一词来表述公司在执行战略时的相关技能。尽管后来人们不断对竞争力进行研究, 但至此还没形成统一的竞争力的定义[1]。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Spence (2002) 教授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贸易的能力[2]。世界经济论坛WEF (1994) 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George. M. C. Fish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较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 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3]。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认为, 企业竞争力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静态的能力、改善的能力、进化的能力。静态能力是指企业已经达到的竞争力水平;改善能力是指不断地维持和提高竞争力的能力;进化能力是指建立前两者能力的能力。
国内, 中国社科院金碚教授是较早研究竞争力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 (消费者, 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4]。《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联合课题组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2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的演变
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也就导致人们对企业竞争力来源认识的不同。纵观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 可以概括为三种学派:其一、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内生论 (资源观和能力观) ;其二、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外生论;其三、其它来源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 。
2.1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内生论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内生论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来自于企业自身因素。依照形成竞争力内在因素的不同, 分为竞争力的资源观和竞争力的能力观。
2.1.1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资源观。
资源观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内在资源是构成竞争力的基础。最早认为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的是Chamberlin (1933) [5]等, 他们提出企业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状态并获得经济租金 (economic rent) 的重要因素。最早明确提出竞争力资源观的是Penrose (1959) [6], 他认为企业成长的主因是“组织剩余” (organizational slack) 存在不完全的市场, 为发挥其经济效率, 因此改变企业规模, 这种所谓的剩余就是企业的资源。在Penrose的理论基础之上, Wernerfelt (1984) [7]明确地提出了“资源基础观”, 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 企业资源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企业资源包括品牌、技术、优秀的员工、交易合同、机器、有效的程序、资本等, 独特的资源如厂房规模、忠诚的顾客、生产的经验、领先的技术也能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通过资源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竞争者的“进入壁垒” , 即“资源定位壁垒” , 他认为战略涉及某种平衡——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新资源的创造, 购并可视为在一个较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获得资源 (稀缺资源) 的活动, 以此创造资源优势。Grant (1991) [8]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变化的, 并且是不能为企业所控制, 并给出了企业通过控制自己的资源去获取利润, 其给出了决定竞争力的五个维度:进入壁垒 (专利、品牌、报复能力) 、垄断 (市场份额) 、垂直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规模、财务资源) 、成本优势 (加工技术、制造规模、低成本进货) 和差异化优势 (品牌、产品技术、营销与服务) 。
Barney (1991) [9]对竞争力的资源观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扩展, 指出:资源包括企业所有可以控制的资产、潜力、组织过程、信息与知识等, 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类, 战略性的资源必须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David J. Collins (1995) [10]等指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 而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产业环境, 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 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Barney (2001) 指出资源观在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家精神、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五个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资源观与演化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在《竞争力经济学》中提出了将企业拥有的资源 (人力、原材料、土地、技术、资金、组织、社会) 作为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2.1.2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能力观。
竞争力来源的能力观的主要观点就是将竞争力作为企业的某种能力。对于竞争力的能力的认识有三种观点:动态能力、核心能力和组织能力。
(1) 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Penrose (1959) [6]的著作《企业成长理论》, Penrose提出了企业是“知识集合体”的观点, 并认为知识积累和企业可能性边界扩张的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企业内在成长是动态的, 新知识的积累则主要是经济活动内部化的结果, 内部化的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在Penrose的思想基础之上, Richardson (1972) [11]创造性地提出了“能力”的概念, 并用其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企业的具体活动都以能力为基础。而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概念的是Teece (1997) [12]等, 其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 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Collis (1994) [13]认为“动态能力”是相对于“普通能力” (操作能力) 而言的, 将其界定为“普通能力” (操作能力) 的变化率的管理能力。Constance E.Helfat等 (2003) [14]认为动态能力是有关适应和变革, 是建立、整合或重构其他资源和能力。
(2) 核心能力。
最初提出核心能力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 (1990) 等认为核心能力企业本质上是“能力的集合体”, 表现为企业所特有的积累性学识, 其载体有企业内部个体、企业组织和核心产品等, 并经过积累就形成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核心能力决定因素:第一, 技术因素, 如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派;第二, 这些技术的整合与协调, 如“积累性的学识”, “协调”和“有机整合”。将其因素进行细化, 核心能力的体现在于:文化、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组织等因素。作为核心能力, 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体现在:①稀缺性;②延展性;③价值性;④难以模仿性。金碚博士将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对环境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创新和不受物质资源本身约束的知识:创意、观念、战略、体制、经营等要素作为竞争力的要素。
(3) 组织能力。
将竞争力认为是企业的组织能力的是著名的美国企业管理史学家Alfred D. Chandler (1992) , 他认为现代企业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企业和它的学习能力, 企业能力是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 是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
2.2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外生论
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 因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基础是外部因素, 如外部的环境、竞争者等。Mintzberg, H.等 (1998) [15]阐述了环境的独特方面与组织的特别属性间的关系, 如:外部环境越稳定, 组织结构越正规。环境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条件, 一方面, 外部环境考验着企业;另外一方面, 最终生存下来的企业说明具备竞争力, 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Harman, M. T. (1977) 等, 他们认为竞争并不是组织之间有针对性的竞争与冲突, 而是组织为了适应环境要求而展开的竞争, 当企业适应环境要求时就会生存, 反之就要遭到淘汰。
研究在产业环境中如何形成企业竞争力, 或者研究在产业竞争情况下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始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步曲:《竞争战略》 (Porter, M. E., 1980) 、《竞争优势》 (Porter, M. E., 1985) 和《国家竞争优势》 ( Porter, M E, 1990)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两个关于竞争力的模型体现出了他的观点:
2.2.1 五力竞争模型。
其提出产业竞争者、供应商、买方、潜在加入者和替代产品构成了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相应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在于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2.2.2 钻石理论模型。
虽然是着重于研究产业竞争力, 但是其所提出的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主要因素 (生产因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企业策略) 、辅助因素 (机遇和政府) 还是企业微观层次的因素, 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将生产力和市场力作为竞争力的决定力量, 并且这一观点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后来又提出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企业所处产业状况、与本企业相关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形势、社会政治环境企业构成竞争力要素之一;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3 其它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
根据Porter, M. E. (2001) 的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 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 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波特分析竞争优势是从价值链的角度, 在价值链上实施竞争战略, 通过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
(1) 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对企业的活动进行了分析, 并依照企业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进行了分类, 其将企业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 (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 和辅助活动 (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 。
(2) 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大竞争战略:①成本领先战略。成本在企业价值活动中广泛分布, 在每一个价值活动中都会涉及到成本, 成本领先是目标最明确的一种竞争战略;②标歧立异战略。标歧立异的实施不一定非得要采取重大措施, 有时只需要采取微小的手段就可以实现差异化;③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也称专一化战略, 集聚战略的企业选择产业内—种或一组细分市场, 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在成本集聚战略指导下企业寻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而歧异集聚战略中企业则追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歧异优势。可以看出, 目标集聚战略最终还是要通过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战略来实施。
2.3.2 国际竞争力理论。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著名的两大机构分别是世界经济论坛 (WEF) 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 。WEF和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竞争力, 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 (如自然资源) 或创造的 (如基础设施) , 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 (如通过制造) , 然后通过国际化 (在国际市场测量的结果) 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1994年,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此定义中, WEF将其界定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企业国际竟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 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 确定通过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绩效、管理效率和公司文化五个因素作为竞争力度量因素。
3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评述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的观点是不统一的, 实际上,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竞争力的来源不可能是一样的。纵观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 可以对其进行综合评述见表1。
4 结束语
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存在分歧的, 这可能与学者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关, 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资源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们又开始意识到能力、价值创造、国际竞争的重要性。由于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复杂的,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时候, 抓住主要的因素。有的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 并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而有的企业同时具有多个方面的优势, 综合形成竞争力。因此, 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时候, 首先要弄清楚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主因, 是一个还是多个, 然后在主要因素的主导下, 分别给出其评价指标, 这样才能够比较合理地评价一个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或者国际竞争地位。
一、以三大融资来源为基础的假设
假设1:内源融资与研发投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内源融资之所以适合企业研发投资项目,主要由内源融资特征与研发投资项目特征所决定。一是内源融资风险比较小,不存在企业研发项目失败而导致破产的风险。二是研发投资的信息非对称比较严重,经营者比投资者对创新项目掌握更多信息,投资者很难从长期的研发投资项目中分辨投资项目的好坏。三是公司不愿意向市场披露其创新项目。由于创新的想法很容易被模仿,公司在向市场传递研发成果信息的同时,也将信息传递给了竞争者,竞争者可能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进行技术模仿,导致公司技术外溢。
假设2:股权融资和R&D投资关系不确定。以往学者对研发投资与股权融资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优序融资理论指出,负债率上升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企业的市场价值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这种信息的存在会促使企业尽可能少用股票融资,因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会被市场误解,认为其前景不佳,由此造成股票价值下跌。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会引起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Myers认为,当企业因为负债过多无法对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进行融资而被迫放弃时,企业采取股权融资会消除债权融资所带来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从而解决投资不足问题,促进企业对研发投入。
假设3:债务融资与研发投资之间显著负相关。一是债权人不愿对研发项目放款。如果公司研发投资成功,大部分收益被股东获得,债权人只能获得很少的固定利息收益;如果投资失败,因公司有限责任,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二是管理者不愿为研发投资项目的实施负债融资。在年薪制的激励背景下,管理者的报酬以公司近期收益为计量基础,研发具有滞后性,牺牲了近期收益;如果研发投资出现失败,管理者面临声誉下降或职位丧失的风险。
二、以三大假设为基础的模型设置与相关分析
分析企业与融资政策对R&D投资的影响关系,经典的方法是把R&D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三大融资来源(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为解释变量,这里除以总资产消除规模影响,具体变量设计如下:
研发投入强度RDt=研发支出t/总资产t-1
内源融资强度INTERt=(净利润-现金股利-负债利息+固定资产折+无形资产摊销)t/总资产t-1
债务融资强度DEBTt=(银行贷款+企业债券)t/总资产t-1
股权融资强度EQUITYt=(股票筹集的资本)t/总资产t-1
根据以上设置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本文设置模型如下:
RDi,t=α+β1*INTERi,t+β2*EQUITYi,t+β3*EBTi,t+ε
借助Eviews计量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可行的PSCE回归方法,并通过广义差分法对序列相关性进行消除。
回归结果显示内源、权益和债务融资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7%、2.1%和1.4%,在5%、1%和1%的水平下与研发强度成正相关关系。R^2等于0.949655,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DW为2.19,接近2,说明消除了自相关性。从回归方程系数的t值和p值来看,方程系数都比较显著,三种融资来源均对研发投入起到正面影响。
从方程系数的符号来看:一是内源融资强度与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当年内源融资强度增加时,当年研发投资强度将会增加,反之则减少,假设1得到验证,证明了研发投资对内源融资有很强的依赖性。二是股权融资强度与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当年股权融资强度增加时,公司将考虑增加研发投入,反之则减少,验证了在汽车行业,研发投资对股权融资有很强的依赖性。汽车制造业不属于高科技产业的范畴,研发活动所面临的风险较小,研发成功一种新车型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拉升股价,对股东来说意味着股东权益的增加,在拥有企业部分股权的前提下,经理人愿意采取股东权益融资的方式来支持研发活动。三是研发投资强度与负债融资强度显著正相关,当负债融资增加时,当年的研发投资增加,反之则减少,与假设3相悖。虽然理论上认为理性的债权人不青睐风险大、周期长的研发投资,但是汽车产业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产业链条涉及到钢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橡胶产业、材料产业等,这类产业往往得到一国政府的大力扶持,较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三、结束语
为提高我国车企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善研发投资不足的现状,应该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企业要根据研发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相关部门要为企业疏通融资来源的获取障碍,加快资本市场建设,设置合理的上市融资政策,提高股权融资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yers,S.C,N.C.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n’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
2.Leland H.,D Pyle.Information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Leverage[J].Journal of Finance,1977(29).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