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篇1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74页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页智慧广岛《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 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理解这些关系,关键是借助直观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悟。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页智慧广岛《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

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理解这些关系,关键是借助直观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悟。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几和第几: A、请一竖排起立。

高昂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数的时候,算高昂了吗?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1)让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想法。

(2)验证:通过现场站一站、数一数(师生共同数)验证答案。教师说明:这一排同学可以分成三部分,高昂前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和他自己。

B、还请这一竖排起立

从前面数高昂排第几?从后面数排第几呢?数的时候,算高昂了吗?把高昂数了几次?(两次)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验证。3、引出课题:同学们,刚才我们把高昂数了两次,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二、新知:(课本74页例题)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理解这些关系,关键是借助直观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悟。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页智慧广岛《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

理解重叠问题的结构,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理解这些关系,关键是借助直观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悟。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几和第几: A、请一竖排起立。

高昂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数的时候,算高昂了吗?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1)让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想法。

(2)验证:通过现场站一站、数一数(师生共同数)验证答案。教师说明:这一排同学可以分成三部分,高昂前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和他自己。

B、还请这一竖排起立

从前面数高昂排第几?从后面数排第几呢?数的时候,算高昂了吗?把高昂数了几次?(两次)猜一猜这一行共有几个同学?验证。3、引出课题:同学们,刚才我们把高昂数了两次,这样的问题就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二、新知:(课本74页例题)

1、读题:读题至两遍,说一说:通过读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猜想:猜一猜,这行大雁有多少只?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引出不同的答案。如果出现一个答案,就说:看来大家昨天预习的不错,知道答案是多少了,那为什么是8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3、验证:(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分别验证。)A、摆一摆:

(1)下面我们用圆片代替大雁,用三角代替花雁,边读题,边摆一摆,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2)找两个同学到前面去摆一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表扬学生会思考)

(3)老师示范摆一摆:同学们,在摆的时候,读一句,摆一摆,我们先读第一句:“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摆几个?哪只是花雁?(摆出5个圆,1个三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第1。再读第二句:“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摆几个?这一行,我们一起数数是几只?

(4)请同学们再摆一摆。B、画一画:

(1)在没有学具不能摆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画一画验证:下面用圆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读一句,画一画。看看这一行大雁是多少只?同桌可以讨论交流。

(2)让二个同学到前面画一画。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画法?你画了多少只?

(3)老师示范画一画:同学们,在画的时候,读一句,画一句,我们先读第一句:“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画几个?哪只是花雁?(画出5个圆,1个三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第1。再读第二句:“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画几个?那好,我们一起数数是几只?

(4)请同学们再画一画。结论:这一行大雁共有8只。C、算一算 D、列算式:

(1)那算式应该如何列呢?让学生试着列算式。

(2)找不同意见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会出现:5+3,6+2,5+2+1,6+3-1)(3)5+2+1中1表示花雁,5表示花雁前面的5只,2表示花雁后面的2只。

6+2中,2表示花雁后面的2只,6表示包括花雁和前面的共6只。5+3中的5表示花雁前面的5只,3表示包括花雁和后面的共3只。重点讲解6+3-1,从前面数花雁排在第6,把花雁数了一次,从后面数花雁排第3,把花雁又数了一次,6+3=9就把花雁算了两次,再去 掉一次。一共8只大雁。

教师总结:不管怎样列式,花雁都是算了一次。

4、小结:

(1)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在大雁这个题中,是什么重叠了呢?(前面数和后面数的时候,花雁重复数了两次)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重叠问题”呢?(我们用读一读、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解决了今天的问题。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三、模仿例题练习:

1、读(两遍)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

3、数一数(读一句,数一句)

4、列式:

5、大楼这个题中,是什么重复数了呢?所以,列算式的时候,要把重复的一栋去掉。

四、同学们,除了站队,小区里的楼,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会出现重叠问题呢?(下课后,用心观察,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试着做一做)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85~86页。[教学目标] 1.结合时间的周期现象,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事物的周期规律,并能根据这些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体会列举、推理、计算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规律,并会运用这个规律来解答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下一个生日是星期几吗?想知道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很快就能知道答案了。(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图1)。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今天是11月19日星期四;12月5日是小华的生日。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12月5日是星期几?

预设2:下一个11月19日是星期几?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过生日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而周几过生日又是他们非常关心的,以学

图1

生比较熟悉的生日日期为切入点,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一)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1.独立思考

师:小华的生日是12月5日,这一天会是星期几呢?你能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问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2.小组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生成的方法,组织学生有顺序的交流。

预设1:列举的方法。把从11月9日到12月5日所有的日期都一一写出来,然后发现12月5日是星期六。

引导学生仿照月历表的形式进行列举。教师播放课件(见图2)展示列举的过程。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每7天就是一个循环的规律。

预设2:推理的方法。根据每7天一个循环进行推算,19日是星期四,再过7天是26日,是星期四;再过7天是33日,因为11月有30天,所以这一天是12月3日,是星期四,再过两天是12月5日,就是星期六,所以12月5日是星期六。

教师播放课件(见图3)展示推理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列举和推理的方法推算出12月5日是星期六。在推算的时候,我们都是利用一周7天这个规律来推算的。

(二)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师:一周有7天,可以看作一个周期,能不能利用这个规律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解决?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先算出11月19日到12月5日一共经过了多少天,可以分两段来计算天数:11月9日到11月30日为第一段天数,计算方法为30-19=11(天),再加上12月份的5天共16天;7天一个周期,16÷7=2(周)……2(天),经过了2个周期多2天,往下数2天,就是星期六了。

教师播放课件(见图4),再次引导学生理解,明白两点:一是计算经过了多少天的方法;二是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根据余数确定是星期几。明白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建立模型

师:回想刚才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预设:这三种方法都利用了一周有7天的规律,第三种方法是用计算的方法,更快更简单。

师生一起总结出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方法,并同时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时间的周期问题。(四)联系生活,构建网络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按照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 预设1:十二生肖 预设2:一年四季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头到尾经历探究简单周期问题的全过程,其中经过的天数是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两种策略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第三种策略较为抽象,但更具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本质规律。最后通过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方法的最优化过程,并进一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建立起周期问题的模型。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图4

(一)基本练习1.回归情境

师:今天是*月*日星期*,现在你能算出你下个生日是星期几吗? 学生自行解答。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先说一说经过的天数的计算方法。2.(见图5)

2015年7月25日是星期六。8月13日是星期几?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验证。交流时,让学生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决,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二)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见图6),是古代渔民的作息规律,算一算在60天内有多少天在打鱼?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总结:这是一个周期问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周期是5天。(三)综合练习

广场上摆了112盆花,排列顺序如下图(见图7),如果第一盆是菊花,那么最后一盆是月季花吗?

图7

图6 图5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渗透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同时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周期美。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学会了借助周期规律来推算时间的周期问题这个知识。预设2:继续应用了列举法、推理法、计算法来解决问题。

预设3: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会了时间的周期问题,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问题。【设计意图】以教材日历牌为依托,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

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 篇3

教学内容: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69-70 页智慧广场---简单的组合。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2.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有序性。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尺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1.谈话:同学们,请看屏幕,咱们市里要举行“少儿戏曲大赛”,我们学校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 4 名同学中,选出 2 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算出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有 4 种组合方法,有 5 种组合,有 6 种组合方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今天我们就来围绕这一个问题,看一看究竟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初步探究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为下一步有序思考做了一个铺垫。】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预设: 生:我找到 5 种方法:小丽和小军、小阳和小丽、小军和小杰、小丽和小杰、小军和小阳。

生:我有 4 种方法:小丽和小军、小阳和小丽、小军和小杰、小丽和小阳。生:我找到 6 种„„

教师小结:在找有多少种组合方法时,有的同学只找出 4 种或 5 种组合方法,没有找全 6 种组合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可能回答:在找组合方法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容易遗漏。师:如何有序的找出所有的组合方法呢,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把想到的方法整理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组合,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他们既发现了问题又找到了原因,体会学习有序组合的必要性。】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探究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小组学生汇报交流方法:(投影展示)

①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②用 A、B、C、D 分别代表这 4 名同学,连一连,数一数,就知道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了。„„ 师出示多媒体总结展示三种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思考后回答:这些方法都是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点拨、补充

小结:我们从先确定第一个人,然后用第一个人与剩下的每一个人分别组合(即分别连线),再确定第二个人,然后用第二个人与剩下的每个人分别组合(即分别连线)„„

以此类推,找出所有的组合方法。它们都采用了连线的方法,其中第二、三种方法通过有序思考,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答案。第三种做法还采用了符号表示的方法,简洁、明了。同时板书:列举法、线段法、画图法 【设计意图: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只靠前面的几组数据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只有在方法对比研究中,规律才能不言自明,在这一环节把握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深化了有序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试一试(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小芳有多少种选择也就是要知道这些玩具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组合方法。

3.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课件出示绿点问题:如果从 5 名同学中选出 2 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 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方法;

师:这位同学我们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思考,师再提示:如果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队方法,你能完成下表吗?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人数与各点之间线段条数有什么关系?

师:下面拿出表格四人为一小组开始探究吧!找出规律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先独立填表,找出规律。完成后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巡视,个别指导。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小组汇报:

①两名学生时,只有 1 种组队方案;增加一个人变成三个人时,增加的这个人,要和前面的两个人都各自有一种组队方案,所以就增加了 2 种组队方案;再增加一个人变成四个人,就会增加 3 种组队方案„„

②两名学生,只有 1 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比两名学生,增加了 2 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比3名学生,增加了3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比四名学生,增加了4种组队方案„„

③两名学生时,只有 1 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一共有“1+2=3”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时,一共有“1+2+3=6”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时,一共有“1+2+3+4=10”种组队方案场。

④两名学生时,只有 1 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 1 加 2;有四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 1 加到 3;有五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 1 加到 4;有六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 1 加到 5;以此类推。„„

师小结:如果从 n 名同学中选出 2 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生答。教师板书:组队方案=1+2+3+„+(n-1)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学领域中的‘组合’问题(板书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

如果今后再遇到组合问题,你打算怎么研究?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问题,我们要把今天的收获,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我们做起事来更有序。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 70 页第 2 题 从明明、红红、丽丽、平平4 人中挑选2 人代表班级参加社区调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组合方法。

2.课本 70 页第 3 题 某校从 5 名候选人中选 2 名参加区“少代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课本 70 页第 4 题 甲、乙、丙、丁 4 个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人都比赛一场的意思,使学生明白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练习,不仅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六、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组合的知识,如一些人中选派部分人去参加某项活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们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序而全面的思考问题,你将逐渐变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是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简单的组合 组队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方法:列举法、线段法、画图法 组队方案:1+2+3+4+„„+(n-1)设计说明:

1.教学说明: “智慧广场——简单的组合”的有序性,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从学生的直观认知到画线进行形象的图形认知,最后抽象出数学算式,构建数学模型。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图形模式)表示组合方案,最后寻找相同的地方,经历同中求异,再异中求同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和同学分析对比,让学生在思考比较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组合,引导学生观察有的容易遗漏,而有的没有遗漏,引出问题的冲突,为后续的引出探寻不遗漏、不重复的方法作铺垫。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是教 师强加与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猜想、同学合作、交流争辩逐步达成的。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又动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用符号代替实物,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数学的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在对比中初步具有符号意识。

(3)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篇4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8~99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通过分类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形成利用分类列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分类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列举法,感受列举法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分类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种水果图片、表格;学具:长方形操作纸片、三种水果图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家来过客人吗?通常你们会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啊?

师:你们真是热情、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喜欢用水果来招待客人。(出示课件)老师准备了苹果和香蕉,如果你就是老师家里的小客人,你会选择吃哪种水果啊?

预设:吃苹果,吃香蕉,两个都吃。

师: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们的想法是先思考只吃一种水果,再思考两种水果都吃。大家一起来看。(展示课件)

师:先看只吃一种水果有几种选择? 预设:一共有2种。师:再看两种水果都吃呢? 预设:一种。

师:我们把这两种结果合并在一起,就得到答案了。

师:像这样将三种吃法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在数学上称作——分类列举(板书课题),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它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怎样吃水果这个简单的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和体会分类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呈现问题,明确题意。

(出示课件)师:我们大家来一起来欣赏美味的水果拼盘。师:这么漂亮,这么好吃,那你们想做果盘吗?

师:其实做果盘也有很大的学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做果盘吧。

(课件出示)用苹果、香蕉和草莓三种水果做果盘,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三种水果,一共可以做多少种果盘?

师:大家仔细读题,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用苹果、香蕉、草莓三种水果做果盘。生2: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三种水果。

师:“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三种水果”是什么意思? 预设:可以用一种,可以用两种,也可以用三种。

师:对,至少一种最多三种,意思是可以用一种水果,也可以用两种水果,还可以用三种。

【设计意图】呈现问题,理解题意,通过交流“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三种水果”的意思,初步引领学生用分类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确定策略,尝试探究。

师:大家已经读懂了题目,那么开动脑筋仔细想一想,一共可以做多少种果盘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分类列举来解决吗? 预设:能!

师:那应该怎样来分类列举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小结:同学们都是先把它们分成了三类情况,先考虑只用一种水果,再考虑用两种水果,最后用三种水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分类列举、交流反思,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反思和交流中充分感受“分类列举”的有序性的特点和价值。

3.探究操作,寻找方法。

师:先看一下,小小提示:

(1)请同学们根据果盘制作要求,用写一写、画一画或者利用学具摆一摆的方式得出结果。

(2)得出结论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预设:我是拼摆的水果图片,共有七种拼法。(投影展示按顺序拼摆的)

师:谁和他的想法一样?(教师巡视时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作品,既展示按顺序列举的,又展示不按顺序列举的。)(投影展示不按顺序拼摆的学生作品。)

师:你觉得哪种列举的方法好?为什么?

(师适时点拨:要有条理、有顺序地分类列举。)师:想一想有条理、有顺序地分类列举有什么好处?

预设:有条理、有顺序地分类列举能使我们的答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在这样的有序列举中,你觉得哪一类尤其要做到有序呢?(用两种水果做拼盘时)只用一种水果和用三种水果的情况很好理解,用两种水果的情况就要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师:用两种水果做拼盘的情况,我们是怎样有序思考的呢? 预设:先用苹果分别和香蕉、草莓搭配,再用香蕉和草莓搭配。

(师课件展示用图片有序拼摆答案。)

师:数学就是这样前后联系的,经常这样有规律地思考会让大家越来越聪明的!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预设;生1:我是这样写的。(投影展示)用一种水果:苹果,香蕉,草莓。

用两种水果:苹果和香蕉,苹果和草莓,香蕉和草莓。用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草莓。三类一共有七种方法。师: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一个名字吗?

板书:文字法(课件再次展示生1的方法)

生2: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得出来的。(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实物让大家欣赏)(教师课件展示画实物图方法)

师:大家的想法可真多,智慧无穷啊!图片拼摆和画实物图较直观,文字列举法写起来有点麻烦,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预设:用符号代表不同水果。我是用三角形代表香蕉,圆形代表苹果,正方形代表草莓,画图形来列举的。(投影展示)

师:我们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呢?

预设:叫“符号法”吧。(板书:符号法)

师:同学们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预设:用符号表示实物更简便。

师:用符号法更简洁,今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师: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预设:都是按三个步骤。(先分类—分组列举—合并结果)

师: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既能知道有多少种拼法,又能知道每种拼法用的是什么水果,同学们想知道吗?

预设:想。

师:好,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通过列表,我们可以很快、很清晰地找到这七种拼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

预设:好!

师:拿出表格,看看能看懂吗?横着看是每种拼法会用到的水果,竖着看是三种情

况的分类,画对号表示拼法,动手完成这个表格吧。

(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指导)

指名到讲台来展示表格,集体订正。

师:从这张表中,怎么能看出一种有七种方法? 预设:横着看,一行就是一种拼法,师:是不是有几行就有几种拼法?

预设:是。第一类只用一种水果有三种方法,第二类用两种水果也有三种方法,第三类用三种水果有一种方法,一共有七种方法。

师:那大家怎么能看出每种拼法用到的是哪种水果啊? 预设:......师:是不是每一行打对号的水果就是这种拼法所用到的水果啊?

(师课件展示)

(三)师小结:通过分类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拼法分别用的是什么水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旨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分类列举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分类列举)

许多复杂的问题,常常从简单情况分类列举,从中找到规律和方法再解决。许多重要的数学规律就是数学家们从简单情况分类列举发现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分类列举的策略解决类似的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课本99页“自主练习”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让学生先分类,再同桌口答,要按顺序有条理地、不重复、不遗漏地说出来。(师课件展示)

(二)综合练习

2.课件出示课本99页“自主练习”第2题。

给学生准备一张表格,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和订正。(师课件展示)3.课件出示课本99页“自主练习”第3题。

师:这道题是一个用分类列举的方法进行的组字游戏,快快写下来吧。

学生汇报展示。师课件展示。(三)拓展练习

4.用苹果、桃、香蕉、樱桃四种水果做果盘,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四种水果,一共可以做多少种果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与水果拼盘问题相辅相成,使整节课自然流畅,让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维发展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篇5

沂水二小

刘俊玉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其实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呼啦圈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创造性地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

虽然在课前做了不少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说得太多,放不开。

在探究环节,首先通过调查班中学生“参加跳绳与踢毽子比赛的各有几人”这一生活实际,通过求一共有多少人?产生矛盾,进而引出借用套呼啦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集合圈。然后让学生将呼啦圈展示到黑板上,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合适的位置上,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最后让孩子根据集合图列式计算。但当孩子在呼啦圈中都站好后,我忘记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站?其他的同学能不能也站到中间这个位置?为什么?让学生借助实物来明确每一部分应各站参加什么活动的同学。从而使下一环节(用图将呼啦圈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贴名字表示自己的位置,并说一说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的教学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讲得太多,重复了。

二、在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与效果。

在探究活动中,其实学生已通过套呼啦圈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孩子,因此在“贴名字”这一活动中她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把名字贴好,但为了强调“重叠”,我故意让这一孩子在图中贴两个名字,结果弄得这个孩子不知所措,贴“错”了位置,教师又絮絮叨叨地讲了半天,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细想来这纯粹是多余,并且也浪费了时间,不合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预设了这一环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层次、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效果。

三、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三年级奥数《重叠问题》 篇6

第九讲:重叠问题

【知识要点】:

三(1)班准备给参加班级绘画比赛的16位同学和参加朗读比赛的12位同学每人发一份纪念品,当中队长玲玲将28份纪念品发下去时,却多出5份,这是怎么回事?对了,因为有5位同学既参加了绘画比赛,又参加了朗读比赛,所以奖品就多出了5份。数学中,我们将这样的问题称为重叠问题。

解答重叠问题要用到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解答重叠问题的应用题,必须从条件入手进行认真的分析,有时还要画出图示,借助图形进行思考,找出哪些是重复的,重复了几次?明确求的是哪一部分,从而找出解答方法。

【例1】 六一儿童节,学校门口挂了一行彩旗。小张从前数起,红旗是第8面;从后数起,红旗是第10面。这行彩旗共多少面?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前数起红旗是第______面,从后数起是第______面,这样红旗就数了______次,重复了______次,所以这行彩旗共有[ ] +[ ]-[ ]=[ ]面。

【课堂反馈1】

1、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起排在第4个,从后数起排在第7个。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2、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冬冬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这一行座位有多少个?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例2】 同学们排队做操,每行人数同样多。小明的位置从左数起是第4个,从右数起是第3个,从前数起是第5个,从后数起是第6个。做操的同学共有多少个?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由图可看出:

小明的位置从左数第____个,从右数第____个,说明横行有[ ]+[ ]-[ ]=[ ]个人;

从前数第_____个,从后数第_____个,说明竖行有[ ]+[ ]-[ ]=[ ]人。所以做操的同学共有:[ ]×[ ]=[ ]人。

【课堂反馈2】

1、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小红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跳舞的共有多少人?

2、为庆祝“六一”,同学们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鲜花队,小华的位置从左数第2个,从右数第4个;从前数第3个,从后数第5个。鲜花队共多少人?

【例3】 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像下图这样钉在一起成了一块木板。如果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长12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16厘米,这两块木板各长多少厘米?

【思路导航】把等长的两块木板的一端钉起来,钉在一起的长度就是重叠部分,重叠的部分是____ _厘米,所以这两块木板的总长度是[ ]+[ ]=[ ]厘米,每块木板的长度是[ ]÷[ ]=[ ]厘米。

【课堂反馈3】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1、把两段一样长的纸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段更长的纸条。这段更长的纸条长3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2、两根木棍放在一起(如图),从头到尾共长66厘米,其中一根木棍长48厘米,中间重叠部分长12厘米。另一根木棍长多少厘米?

【例4】 一次数学测试,全班36人中,做对第一道聪明题的有21人,做对第二道聪明题的有18人,每人至少做对一道。问两道聪明题都做对的有几人?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图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把做第一道题和做对第二道题的人数加起来得[ ]+[ ]=[ ]人,这____ _人比全班总人数____ _多出了[ ]-[ ]=[ ]人,这多出的____ _人既在做对第一题的人数中算过,也在做对第二道题的人数中算过,即表示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

【课堂反馈4】

1、三(1)班有学生55人,每人至少参加赛跑和跳绳比赛中的一种。已知参加赛跑的有36人,参加跳绳的有38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几人?

2、两块木板各长75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长130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多少厘米?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例5】

三(1)班订《数学报》的有32人,订《阅读报》的有30人,两份报纸都订的有10人,全班每人至少订一种报纸。三(1)班有学生多少人?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两份报纸都订的____ _人,这10人既被包括在订《数学报》的____ _人内,又被包括在订《阅读报》的____ _人内,重复算了____ _次,所以要算出全班人数,必须从[ ]+[ ]=[ ]人中去掉被重复算过的____ _人。所以全班人数应是[ ]-[ ]=[ ]人。

【课堂反馈5】

1、三(4)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7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1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两块木板各长90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15厘米,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总长多少厘米?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课后作业】

1、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起起,李华都排在第8个。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2、三(4)班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队伍入场参加校运动会,梅梅的位置从前数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5个;从左数、从右数都是第3个。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3、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钉在一起,钉成一块长35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长11厘米,这两块木板各长多少厘米?

4、三(5)班有42名同学,会下象棋的有21名同学,会下围棋的有17名,两种棋都不会的有10名。两种棋都会下的有多少名?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7

1.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3.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对集合图的理解,并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集合图各部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我们三(2)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老师想给大家来脑筋急转弯,你们敢不敢挑战?

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却只买了3张票就行了,这是怎么回事?师:恭喜你答对了,你是怎么想到的?这里谁的身份很特殊?

(二)、设疑,探索新知

1、设疑:

三(1)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语文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组的有9人,三(1)班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7人,并板书算式)

2、新授例1:

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课前对三(1)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情况进行调查,请看统计表。

出示例1、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 东华王爱张伟丁旭赵军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 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1)看清楚了吗?哪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底有几人?(14人)刚才不是17人,现在只有14人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统计图看出有三个人是重复的,要减去)

哪3个人是重复的,点成红色。你说的重复就是两样都参加,也就是有3个人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谁再来说一说

根据这张统计表来求参加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上面的信息还不够完整,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2)同学们,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表来表示不是很明显,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

教师边说大圈图边说意义,我们可以用红圈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蓝圈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把3位重复的学生点成红色,再抛出问题,那杨明李芳刘红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我们该怎么表示呢?(重叠起来)

(3)弄清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现在你能说说这幅图中每部分表示什么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指,并区分清参加语文小组学生和只参加语文小组学生,和把参加语文小组分成两部分。谁再来说一说图中表示的意思。同桌也指着练习纸上的图来说一说。

大家都能说了吧,指名说一说边说边写出相应的数量。

(4)你们能列式来算一算三(1)班参加语文课外小组数学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8+9-3 5+3+6 9-3+8 6+8 5+9 8-3+9

学生把算式列在练习纸,然后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其中第一个-3直接写成红色。

再指名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其中第一个算式请2~3位学生说一说,并说说下面两组算式共同点是参加一个小组的人数+只参加另一个小组的人数。

(5)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就是数学中的重叠问题。(指板书)这些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就是重叠问题的重叠部分。

用这样的图来表示重叠问题,最早是由一位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想出来的,后人就把这样的图称为韦恩图。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今天一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理解。

(三)、练习

1、其实像这样的重叠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看:

你从题中得到那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反馈不同的解决方法。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表扬圈出来的学生,这样先把重叠部分圈出来,看起来更加明显,算式也不会列错了。

其实这样的题用韦恩图来表示会更清楚。(课件演示)

2、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今天一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也通过画图来理解。(练习纸)

(1)我校文艺队的同学要乘车去礼堂参加演出,跳舞的同学有12人,合唱的同学有23人,两项表演都参加的有5人,老师应该为同学们准备几张车票?

(2)有两块一样长的木板,各长30厘米,中间钉在一起后成了一块长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是12厘米,现在这块长木板的长度是多少?

(3)三(5)班同学每人至少会下象棋和围棋中的一种棋,会下象棋的有27名,会下围棋的有21名,两种棋都会下的有10名。三(5)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反馈后师问:这几道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总数=两部分之和-重叠部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想说学生较多,就同桌说一说。

(五)拓展题:

同学们表现那么出色,我们再来挑战一题怎么样?

出示课件,说说有哪些信息?同桌讨论讨论,拿出自己的文具摆一摆。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并课件演示。

如果刚才的例题为: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用 篇8

教学内容:

青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四上第80~81页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体会集合圈的好处,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圈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直观图,来帮助解决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圈的意义。

一、课前故事:

1、喜欢听故事吗?下面给大家讲个很有智慧的故事。

理发师的困惑?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吱!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请进,稍等一会儿”。吱!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请进,稍等一会儿”。等理完了头发,理发师抬起头一看,很纳闷?????

师提问:你们猜猜他为什么纳闷呢? 可能是几个人?

2、揭示原因:

师:真有同学猜对了!可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呢?

师追问:这里没有爷爷呀?

生: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问题出在谁身上?

生: 爸爸

师:爸爸一个人扮演了几个角色?(2个)教师用手比划,我们把两个角色合2为一。把重复的一个角色去掉,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重复的问题。

二、由一年级的排队问题引出重叠问题

师:解决了理发师的困惑,我们开始上课吧。

课件出示:这是我们儿时的排队问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伍一共多少个同学? 生:9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计算。

生:画图。

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生:○○○○△○○○○

师:真聪明,还把亮亮用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来表示。师:一块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生快数。一共有9人。生:5+5-1=9人

师:前面的5表示什么?在图上数一数,再圈出来。师:后面的5表示什么?在图上找一找,也圈出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亮亮被圈了两次。师:怎么办?

生:10-1=9人

为什么减1呢? 师:谁帮我们弄明白的重复问题? 生:圈圈

师:对,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简单的重复知识,我们借助画圈的方法进行了新得探究,今天就利用画圈方法,探究更复杂的重复问题。有信心吗?

三、重叠问题深入探究

1、初步探究重叠问题

出示:请看题,四(3)班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多少人? 生:5+7=12人。(板书)

师:真是12人吗?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人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我数学)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曲鹤翔、陶新怡、蒋也、田圣辉、李明远

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刘宇杰、将

也、张荣笑、卢泊元、李明远、冯小硕 窦琳娜

仔细观察两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李明远和冯小硕既参加了语文组,又参加了数学组。

师:那参加两个项目的真实人数会有变化吗?我们再仔细的整理整理好吗?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

请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拿着自己的名字上来贴上。再请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拿着自己的名字上来贴上。贴完的回去,你俩怎么还在这儿呢?

2、产生冲突

师:一起数一数语文组有几人? 生齐数3人。生:(对完成的男生)问大家同意吗?生:不同意。师:为什么?

师:思考:谁能想个办法?

生:用平均数。

师:行不行?

生:不行。

生:一人一半。大家都笑。生:放中间。

师:行不行。李明远和蒋也一起试着放到中间。师:有什么好办法一眼看出来。

生:圈一块儿。你俩分别代表语文组和数学组,把语文组用圈圈起来。把数学组的人也圈在一起。

师:这次给他的掌声热烈一些。仔细观察这两个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李明远和蒋也既参加了数学组又参加了语文组。

师:同学们通过整理后的圈圈图比表格图,看起来更简单了。师:(看黑板讲)圈圈把这群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生分成了几个部分?

生:3部分,语文小组、数学小组,即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数一数各部分有几人?(边指边说)多指几名学生说。中间是指重复的部分。

3、(课件出示重复)再讲重复

出示两个单独的圈:这两个圈重复吗?动一动再问:两个圈重复了吗?

师:我们一起用劲推一推吧!重复了吗?(重复了)谁能再看着这两个圈,说说三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指名说

师:看图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吗?列式算一算。教师巡视,指名上去板书5+7-2=10 师:最后结果是多少人?12人的举手。10人的举手。(看统计表)一起数数多少人?生一起数。

2、重叠问题方法探究

就图看算式

5+7-2=10(人)

师:谁给他提问题?(给板书的学生提)生:你为什么减2?

生:因为 1号、2号既参加了语文组又参加了数学组。语文组计算了一次,数学组又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减2。(多指名说一说)师:说说5、7、2各表示什么?课件出示。师:是谁帮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生:圈圈

四、延伸拓展

1、师:看来圈圈帮了我们的大忙了。帮助我们解决了重复的问题。现在是两位重复。如果有3位同学既参加数学组又参加语文组,两个组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5+7—3=9人。师:为什么要减3?

生:因为语文组的5人已经数了这3人,数学组的7人里面也包含了这3人,他们多算了一次,所以要减3.师:想一想最多能重复几人呢? 师:最多能重复5人,怎样计算? 生:5+7-5=7人。

师:最少重复几人?还可能重复几人? 生:列式为5+7-1=11人,5+7-4=8人。

师:仔细观察圈圈和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减去了重复的部分,前面相加的就是两项的总人数,生:总人数—重复的人数=实际的人数。

小结:所以说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就等于实际的人数。

2、我们来回顾一下探究的过程,看看参加的人数会出现几种情况? 第一种:不重复:你是你,我是我;

第二种:重复了:你中有点我,我中有点你;

还有一种重复的现象:你的全是我的,但我的不一定全是你的。(课件出示)

师:怎样计算实际人数呢?

不重复:两项人数相加的和=实际人数

重复:总和人数—重复的人数=实际的人数 师:解决这样的重复问题谁帮了忙? 生:圈圈。师:(指着课件说)像这种重复现象,也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3、韦恩图介绍。(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借助圈圈,让复杂的重叠问题变得更简便了。这样的圈圈也叫做韦恩图。韦恩图是约翰。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他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五、引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下面我们就借助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1、订阅《语文报》的有23人,订阅《数学报》有25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画图列式)

总和—重复=实际

2、实验学校参加书画组和器乐组实际有200人,书画组有100人参加,器乐组有120人参加,求: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总和—实际=重复

六、回归情景,拓展新知

社会小调查:给爸爸找位置———(爸爸抽烟、喝酒情况)

1、一个数学圈代表抽烟的爸爸圈,一个数学圈代表喝酒的爸爸圈。两个交叉的圈代表既抽烟又喝酒的爸爸。学生分别起立表示,谁还没有站起来呢?

2、师:你怎么不站起来呢?(我爸爸既不喝酒又不抽烟)是好爸爸吗?是好爸爸没位置了,怎么办?再加一个圈,你能帮忙找到位置吗?

(渗透全集概念,并板书:既不是„,也不是„)

结束语:

师:想想,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重叠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重叠问题到高中时叫“集合”,你们长大后可别不认识它呀!课后作业:

上一篇:山林中的房子作文350字下一篇:简单大学学习生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