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作文(推荐11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广西贺州市富川县三小陶梅英
语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许多老师和学生就头疼,作文难,难作文,这是不争的事实。作文难,难就难在作文它是全面运用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性训练,是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需要依赖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文教学难,难就难在作文指导的方法和策略上。作文始终是语文教学趟不过去的“河”,跨不过去的“坎”。在作文教学中我碰到最大的难题就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一天天地失去生活的乐趣,写出来的习作枯燥乏味。习作时不知道写什么,或者干脆胡编乱造。面对作文,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老师也对怎么教,教什么很困惑。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指明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小学作文教学千头万绪,教学方法众多,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作文中有乐趣有收获。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里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扩展学生的文化积累,增强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对此,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作文,对症下药,创设出合理的情境。小学作文大致可分为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几大类。写人、叙事的可用情景再现法,唤醒学生的情感。描景、状物类可通过现场观摩,实物展示,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春天,领着孩子们踏青,寻找春姑娘的足迹;秋天和孩子们到田野果园里,分享农民收获的喜悦。这些活动,自然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灵的弓弦,激发出感情的火花。情景再现法还有许多方式,如游戏、小品,或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艺术性地再现生活。学生动情后,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怕作文,把写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尤其是对于刚上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始要求写完整的文章,有字数的要求,学生很为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我十分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以美文激情,在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景、事、人中激情等。学生开始写作时,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束缚他们,努力消除学生学习习作时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积累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千头万绪,也难得片言只语。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
益于课外”,只有“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厚积薄发”。一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语言。课文中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尤其是语言的典范,积累语言首先从课本开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积累课文中精妙的词语、语句,有特色的句群或文章的表达方法,可引导学生仿句、仿段、仿篇。通过模仿,掌握语言的范式。牢牢把握读写结合的原则,对精彩片段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练笔,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又让学生应用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要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要利用各种机会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养成做读书卡片、记读书摘要、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为学生推荐好书、新书,让更多的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如佳篇欣赏会、经典诵读竞赛、读书心得交流、读书节等,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学校,让阅读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
三、创设新颖、生动的习作形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进行续写习作、想象习作、童话习作等多种形式的训练,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意发挥的空间,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在生活中鼓励学生针对本班或本校的好人好事写表扬稿;针对同学们在校园里乱扔纸屑、果皮、瓜子壳„„影响校园环境卫生,写一则倡议书;针对学校里的不良现象,向主管教师或校领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把习
作指导课上得丰富多彩。大胆改变那些传统的、古板的书本教学、理论教学、室内教学,把习作课上成劳动课、工艺美术课、手工课、表演课、写生课等,还会担心学生不喜欢吗?实践证明,语文老师只有不断的变换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口味,就一定能把习作指导课上得精彩纷呈,同样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
四、重视习作修改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修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修改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的,那就是修改完毕的文章是已经相对完善的。那么那些最终修改完毕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好文章。及时展示修改成果,对小学生增强作文自改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亲自体验自己的进步,由此喜悦于自己的进步,不断地给自己鼓励。因此,修改完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班级宣读自己的好词好句、好的段落,或者是整篇作文,他们都会特别高兴。展示他们的修改成果,这可以让学生知道,每个学生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找出了许多问题,也探索了一些改革的方法,但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刚学写作文,要想一下子提高写作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作文教学中可能还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学生观察还不细致,不全面,很多东西视而不见,所以往往在作文选材时觉得无话可写。另外,有的孩子平时不喜欢看书,很少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以至于提起笔来却写不出心里想说的话,导致词不达意。
(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如每一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犯愁了,这可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为了便于指导,有的老师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三)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粗略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走个来回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几句泛泛而谈的评语。单一的评价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每次的作文教学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因此,语文
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 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 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 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 生活范围极其狭窄, 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 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 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 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 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 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 写起作文来, 内容枯燥, 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 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 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 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 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 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 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 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 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书, 选篇都是精品, 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 更是美文, 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 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 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 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 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 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 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 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 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 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 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 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 即使用了多媒体, 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 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 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 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 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 可从实际看, 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 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
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 农村初中, 尤其是我们苏北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搞了“六有”和“四配套”等工程, 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 小科没专职老师, 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 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 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 知识结构不健全, 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 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 又给其特殊政策, 诱惑力很大, 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 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苏北某一县区就四所私立初中, 招生人数是全地区的一半, 这样农村中学优等生所剩无几。有的农村中学还搞什么实验班, 那普通班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4. 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写作个性 内容 认评促写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尽人意。大部分中学生除了学校规定的书本外,多数人因为课业负担太重,时间比较紧,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学生没有课外练笔的习惯,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改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使学生写作水平有质的飞跃?而学生对待老师的评语也只是一般浏览,甚至是根本不看,这样也就很难根据老师的评语进行修改,无法知道写作究竟弱在哪里又该如何加强?学生写作现状并不乐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中学写作内容和方法已经严重违背了写作规律,使作文教学走进一个误区,长此下去学生对写作感到枯燥乏味,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学生作文缺少个性,学生作文内容欠丰富,作文评改缺乏创新这四方面是目前中学生作文的困惑所在。
面对这样的当务之急,应采取下列解决对策:
一、以培养兴趣促写作
问卷调查中显示多数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或是兴趣一般,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当务之急。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开展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写作氛围。所谓创造情境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一种与作文活动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其间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写关于母爱的作文中,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首《烛光里的妈妈》,在深情的歌声中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和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通过歌曲和幻灯片的播放,可以指引学生进入情境中,释放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通过口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以说促写,培养学生说写能力,改变过去教学程序单一现象。实行课内、课外相互结合教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话要说,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课上展开口头作文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最后,经常组织作文竞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以开放促写作个性
写作其实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外在表现,是社会赋予人们的特殊天性。但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这种天性已经被无情的扼杀掉了,培养个性化写作需要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
首先,采用开放的训练手段。改变课堂作文训练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课堂以外的战场,课内与课外互补充。提倡学生课外练笔,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训练内容要开放。从命题,到题材,到思想要走向开放。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太多的框框条条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以读丰富作文内容
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素材,在进行广泛阅读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亲自动笔写“下水作文”,叶圣陶也曾强调过:“凡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越大”。
四、以评促写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改变过去不能及时修改点评的现状,要对作文批改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以诚恳、负责的态度来评阅作文,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要打破单一的老师讲评作文的习惯,叶圣陶说过:“作文修改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在批改作文中,教师可以教学生采取自我修改、与同学互改,然后老师再进行批改的方式。通过相互切磋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
困惑
那天中午,进城的叔叔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个小笼子,笼子里有五只可爱的小狗,两只全黑的、两只花的、一只全白的。小狗毛茸茸的,眼睛圆溜溜的,对着我汪汪直叫,但一点儿也不凶。我想。可能是请求我放它们出来吧。于是,我便打开笼子,五只小狗飞快地跳出笼子,在屋子里蹦来跳去。多顽皮的小狗啊!小狗成了我中午时的玩伴。
下午放学回家,我急不可待地冲进家里,但却没有听见小狗的叫声,也见不到小狗的影子。中午上学时,我明明把它们放进笼子里,可现在为什么不见了?问问爸爸妈妈,谁都说不知道。找了很久,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山边,我隐约听到小狗的`叫声。我循声而去,终于找到了一只黑的和一只花的。还有3只呢?我顺着小路继续找去,又看到了一只黑的和一只花的,它们卧在一座废弃的墓穴边。墓穴里有一堆骷髅,骷髅傍边躺着小白狗,看样子它已经断气了。我不禁害怕了,一个恐怖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我赶紧抱起小狗,箭一般跑回家。一回到家我就问爷爷:“为什么小狗会躺的那堆骷髅的旁边呢?”爷爷说他也不知道。
第二天,我去问了学校的老师,老师也说不知道。放学后,我又到小狗去过的墓穴观察一番,依然没有发现什么,只看见那只已经死去的小白狗和一堆骷髅。我反复地问自己,那堆骷髅会不会是小白狗死去的母亲?如果不是。那小狗为什么要往小山上跑呢?
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四只小狗只乘下一只黑狗,如今它已经长大了。那件可怕的事我再也没有向谁提起,但是我却难以忘记,这是我永远无法解开的迷。
困惑作文550字
凄凄河岸,谁能占据河畔?是新生的杨柳,于西风中消逝,却从春风中归来,在漫漫长沙中飘然于上,随风飘洒,守住的是生机,别去的更是惆怅。不再困惑,用落下的枯叶许下宿愿,却是再次的断想无言净说。股股长河,那寄去孤独与渺茫,不再是困惑而是沉默。雍容却是凄美的赞歌,翩翩落下,而落叶归根,返朴归真。它用点点新绿在混沌之地湛开一片片新的洁白。春风中,将起将落,逝去东流不再是故语,而是别离困惑,畅想明日的歌唱。用丝丝清新的乐音谱写自然的赞歌,不再吟唱的却是“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泠音。
步于黑夜的笼罩,行于磅礴之上,有怒吼的波涛,有不尽的劲流,更有丝丝冷冷作响的流水之音。有人道:“行云流水,天籁之音。”可又有何人追溯这尽头的沧桑,是巨变,还是如故依往?却是渺茫,却是困惑,一直的奔放,一直地狂歌肆虐,冲刷的不再是欢乐,激荡的不再是靡音,而是困惑的滋声,迷茫的垢渣。那风棱如厉的漫漫岁月,积累的不再是离愁别绪,而是颤落的泪花,离去的诤诤清唱。是古语依存?是源流怒发?都不是,而是困惑的签萧离别,渐落浪花。
山壑矗立,峰顶去巅,却是悲壮的凯歌,梦想的勃发。初想繁华年少,有迷茫之雾,有困惑之音,但今日的隆隆坚岩,不是仅此的伫立,而是别离困惑,向往明天的忠贞代言人。股股秋风,瑟瑟寒风,那涅磐的滋声俱语早已化作云烟逝去,留下的是信仰,扔去的却是困惑与冥想。仅留素裹的白装,那妖娆的彩服早已随迷茫之雾而散去,响彻的不是困惑,却是静谧的沉默,稳定的清爽。漫长又如何?群山之可数,归途之道已,早已清唱,让困惑离去,留下泪花……
花开花落,忆语新开。是清烟弥漫,是雾气萦绕,是漫漫黄沙,这是困惑的寄体,可凌落的自然之歌早已清扫,是繁华人生,瑟瑟吟唱……
关键词:作文教学,原因,素材,批改
作文教学, 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 让诸多语文老师不寒而栗。学生写作文难, 教师教作文也难。每当翻开寥寥几字的学生作文, 我不禁在心底呐喊:“作文, 我该拿你怎么办!”反思一下, 与其抱怨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 不如从教者自身找找原因, 以便更好地教授学生如何写作。
原因一:老师怕教, 唯有走“捷径”。一天, 上完课回到办公室, 听到同事自言自语地说:“某某同学, 这次作文有进步, 看来抄也是有用的。”我一听, 马上追问:“什么有用的方法能提高作文啊, 教教我呗!”同事嘿嘿一笑:“土方法———抄作文, 背作文。”曾经多次听说“抄作文”能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可是, 明眼人一听, 就知道这并非一个“好”的方法。然而, 人到穷尽时, 往往会放手一搏。在一次写作课上, 看着学生愁眉苦脸的、痛苦万分的模样, 我拍案而起, “排队, 去图书室”。我告诉他们, 可以借鉴作文书上的好词佳句或喜欢的内容。学生一听, 欢呼雀跃, 第一次看到他们上作文课如此开心。我也开心地等待一篇篇“优秀作文”。开始批改作文了, 我那上翘的笑脸, 渐渐地、渐渐地暗淡了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总结原因:一是学生写得很好, 超乎原有水平;二是张冠李戴, 如一学生写她妈妈出车祸过世的事, 写得非常感人, 正想看看是谁写的, 我一下子愣了, 她妈妈前几天还来学校给孩子送伞呢!这样扭曲事实的作文, 写得再好也无效啊!我深深地自责, 叫学生抄作文, 看起来是一条“捷径”。其实就是自己懒, 选择了最省事的办法。对学生来讲, 却是收效甚微。
原因二:老师爱说教, 唯独“不愿写”。老师常常教育学生, “要多读, 多想, 多写。”然而又有多少老师自己能做到“多读, 多想, 多写”呢?《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 你能作文吗》, 语言犀利, 指责语文老师的文笔稀松。但扪心自问, 语文老师会写作本应该是分内之事, 就像音乐老师能歌善舞, 美术老师善于画画一样。然而语文教师不善写作或者写作水平有限却是普遍存在的实情,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啊!
问题三:老师改作文, 评语“公式化”。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工程之一。第一次批改学生作文是在教二年级的时候, 我仔细地批阅每一篇文章, 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 并认真地写上了华丽的评语。发下批改后的作文, 孩子们开始看评语, 修改作文。有的孩子似乎只扫视了评语一眼就开始修改作文, 有的孩子认真地读起评语来, 碰到生字还跑过来问字音, 其中有个孩子来到我身边问:“老师, 主题是什么意思啊?”正要回答时, 另一个孩子在位子上问:“老师, 表达不清楚要怎么改啊?”“我也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顿时, 询问的声音此起彼伏, 课堂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我吃了一惊, 恍然大悟, 二年级的学生怎么能理解这些公式化的评语呢?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自身的作文教学课堂, 我不断摸索, 不断改进, 获得几点浅薄之见。
一、与其抄作文, 不如积累“素材”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成了诸多语文老师的“心头恨”。茶余饭后, 老师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学生作文, 然而一谈作文就色变。让学困生“抄作文”就成了许多老师的首选。其实学生不会写作文, 关键是“无话可说”。古话说的好:“无布不成衣, 无米难为炊。”同理, 没有写作素材, 学生就作不出文章来。因此, 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那怎么积累, 从哪积累, 积累什么呢?
1. 从书本中积累语言。
巴金先生说过:“读多了、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 广泛阅读, 熟读成诵, 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中,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摘录课本中优美的词句, 背诵精彩的片段等;在课外, 老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报刊等读物, 积累感兴趣的语言, 并将其记录成册, 用于写作实践中。这样积累语言, 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词典宝库的钥匙, 让学生在美文中自由呼吸, 自悟自得, 并学以致用。
2. 从生活中积累经验。
俗话说:“不见大海不知天有多宽。”没有生活的体验, 就写不出生活的“真”, 写不出生活的“细”。因此, 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多动手、多动脑, 亲身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多了, 感触深了, 就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想, 有情可抒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富有真情实感了。
3. 从媒体中积累信息。
现在的学生久居于钢筋水泥筑成的楼房里,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他们很少有闲暇时间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而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成了学生赖以娱乐的法宝。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文学宝库》等电视节目, 或者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 开拓视野。学生了解的信息多了, 感受自然也丰富了, 作文也能得到提高,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 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 学生还愁无“米”可“炊”吗?
二、与其读范文, 不如教师写“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 最简单的原因, 就是教师不会写作。”老师指导学生学写作要“多看、多想、多练”。其实老师在学生的反作用下, 也得多看、多想、多练。只有我们的笔“熠熠生辉”, 孩子们的笔才会“金光闪亮”。老师的亲笔示范远远胜过教学课堂上的“说教”。去年三月, 学校组织“学雷锋精神”的征文比赛, 我要求全班都参与, 在巡视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写“帮助老人过马路, 乘公交让座”等老套的故事, 平淡、乏味, 没有任何情感。正愁着该怎么指导时, 突然想到, 前几天刚组织几个学生去扫学校附近的公共活动场所。于是, 我开始写下从教生涯的第一篇“学生作文”———《我身边的小雷锋》。我把那天看到一个学生做好事的情境,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下来, 读给学生听。学生豁然开朗:“写作文要写得真实, 才能感动别人。”
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 就应该蹲下身来,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角度, 用学生的语言, 范写一篇篇流露童真、童趣的习作。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更能切实可行地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的写作目标。
三、与其写评语, 不如和学生“说悄悄话”
老师常常这样评价学生作文:“文章主题不突出, 内容空洞, 表达不流畅, 语言贫乏。”当看到这样的修改建议时, 许多学生是茫然的。写作底子差的学生, 本身语文理解能力就差了, 老师还用这样公式化的辞藻, 学生肯定是束手无策的。因此, 作文得按如下方面改。
1. 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说悄悄话。
在批改作文时, 老师应该放低姿态, 站在学生的角度, 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这样既能拉近师生距离, 又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当批改某学生的作文《校园里的趣事》时, 把“文章主题不突出”这点问题改为“你的作文题目是《校园里的趣事》, 可是你写的内容没有表达出‘趣味’, 你应该……”这样的评语, 就像是老师在和学生亲切地说悄悄话, 学生既能听懂也不会把修改作文当成另一种负担。
2. 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
要想写好作文,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 由不通到通, 由不好到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以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 假如老师“横挑眉毛竖挑眼”, 极可能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要积极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比如“这个词语用得真生动啊!”“这句话写得真有趣!”“这个标点用得很正确。”等评语, 能充分激励学生写作信心, “以情促写”。给予学生写作的快乐, 学生才能将快乐寄予写作, 迸发创作激情, 抒写真情实感。写作也不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激发途径
写作文最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等人或事、情或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动人的情感、有力的证据、深刻的刻画一一通过作文展现出来。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患有作文恐惧症,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但是又不得不写作文,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抄袭作文,最终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语文老师如何来避免学生患上作文恐惧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文要有素材,只有积累到了足够的作文素材才能做到“下笔如神助”。那么,如何积累到作文素材呢?开阔学生的视野,视野越开阔,写作才能越顺利。学校或老师、家长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北宋胡瑗说:“学中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各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物情志,南北风俗,以广其间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奇妙,感受到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慢慢的学会观察、渐渐地学会领悟,外界的事物、丰富的情感一点一滴积累下来,都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素材。
二、鼓励、鞭策学生多阅读、多练笔
1.多阅读是一种最便捷的积累材料的途经和手段。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你、我、他”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受局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呢?这就需要阅读。阅读不仅指书本、杂志、报刊,还应包含符合现代化的多媒体、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都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尽管足不出户,但是通过看书读报、浏览网页信息等已经让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当然一味的观察和阅读并不能说明你已经积累到了足够的写作素材,还要做一些读书笔记,将那些优美的语句、触动你心灵的段落描写等摘抄下来,或者碰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活体也可以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养成一个写作动笔的意识。
2.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不仅要多观察、多阅读,还要多练笔,只有坚持练笔、练习写作,才能尽早养成一个爱写作的习惯。多练笔,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者读书笔记,逐渐积累一些零星散落的文字,通过将这些所听、所闻、所看到的东西或事物转换成文字,逐渐培养成一个写作文的意识。
学生通过切身的观察、亲身的体验,大量的阅读以及摘抄动笔等,逐渐培养起来对写作的兴趣。但是,往往自己那些零散的笔记、局限的表达能力和作文构思能力会限制作文的写作水平,因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多多接触一些美文。老师教学生去分析一些美好的文章和文字中的描述或叙述方式,通过这些手段观察作者是怎么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从而从中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这些学到的写作技巧,逐步学习和锻炼,从而学会更加有效地写作。
三、少否定,充分肯定优点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仅仅有了足够的写作素材、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是不能保证学生能写出高质量水平的作文,还需要语文老师对这一阶段学生写作的肯定与鼓励。肯定学生在某一段语言的描写较为生动形象、某个句子蕴涵的哲理较为丰富、写作较为用心、中心思想较为突出或者情感描写较为深刻动人等,即使学生最终的写作并不怎么样,也要从词语、语句、语法或段落中找到可以表扬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当然,对于学生作文中明显的问题也要适度的引导和委婉的提出,不能以一概全、全盘否决学生的写作,继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指导学生时多动脑筋讲方法
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当给予多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与成就感。直白的职责与一味地贬低,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恐惧和厌恶作文写作。
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要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学生的写作特点,找到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引导学生自己评改,发现得与失,提高写作能力
为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可采取学生参与评改作文,互评互改、集体批改等措施。在互评互改以及集体批改中,要求学生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分析自己或同学的作文,找出优秀的描写以及不恰当或错误的地方,不仅可以看到别人的缺点,同时也可以意识学习到别人的优点。通过互评互改的方式,可以使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之间进行一个写作交流沟通,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技巧分享给同学,写作水平不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从而调动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六、培养语言积累习惯
语言积累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特别重要,语言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语言积累,即应试积累和常规积累。应试积累主要是指为了应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如成语、谚语、名言、语句以及诗句等进行分类归纳的积累过程。常规积累,可以按照周一至周日,不同的时间和日期进行设定语言积累计划,如周一可按照成语的意思和成语的背后故事积累成语;周二可以学会一首诗词的朗诵或背诵;周三可以学习几个谚语或歇后语,等等。以此类推,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语言王国,奠定走向写作成功的基石。
七、启发想象
想象是开发创造力的前提,有了各种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想象,才能创造出各种事物。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个群体。要想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回归孩童的纯真境界,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轻松愉悦的情境当中尽情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在其中,创造出更多独特且具有审美意味的想法和情境。通过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展开写作的通道,让他们觉得有东西可写、有素材可用,从而充分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和效率。
八、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慢慢消除学生的写作恐惧,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家英.让学生在修改中成长——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雷喜峰,张晓军.“轻导厚评重改”教作文[J].教育革新,2008,(10).
[3]钱逸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架起读与写的桥梁[J].语数外学习,2013,(12).
明明只有几分钟的谈话,却让我感觉度秒如年。老师终于把身体后倾靠在椅背上了,旁边的同学瞅准时机凑上去问问题,于是老师用余光瞟了我一眼,摆摆手示意我离开。同学对我挤眉弄眼,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扬起一个不自然的微笑以表达谢意。
好不容易离开了气氛沉闷的办公室,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走廊中浑浊的空气,耳边是同学们趁着大课间肆意挥洒汗水的喧闹声,嘈杂的声音惹得人愈加烦躁。老师好像故意针对我似的,在剩下的几节课上,抽问时来来回回点了好几次我的学号,大有不逮到我犯错便不罢休的架势。
第二天,老师对我的态度更加不同于往常,上课频繁抽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练习略有瑕疵,就抓着我连带同我的组员一起批评。连同桌都忍不住问我,“诶,你怎么把他惹成这样?”我对老师的行为很是不解,困惑极了。
放学后,我拒绝了几位朋友一同回家的邀请,慢悠悠地踢着路边的小石子,独自走着。我忽然瞥见一抹亮眼的绿色,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那是一株说不上来名字的小草,从砖头缝里破出,局促地立足在指甲盖大小的黄土上,以一种扭曲的姿态攀着石灰色的墙沿,像一个被蒙住双眼的人凭着脸上的温热,试探着伸出手触摸阳光。它并不茁壮,叶片斑驳,黄绿交错,有些病态,应是营养匮乏的缘故。阳光洒落的那一瞬间,它是那么的美。
我望着它别扭的模样,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冲动涌上心头,三两步迈过去,弯腰俯身又猛地一扯,那株植物就躺在了我的手心上了。因为扯得太用力,它可怜的根被扯坏,一部分还在黄土上裸露着。这个举动实在是无厘头,我盯着手心看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左看右看,把它扔在就近的一颗大树底下,随意抛了点土把残缺不全的根盖住,随后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就离开了。
过了一两天,我又一个人走在那条小路上,经过那棵大树,眼睛不经意间瞟了一眼,竟然发现那棵小草赫然挺立,没了几天前被我拔起来后恹恹地趴在土上的样子。我诧异极了,几天前它被我折腾得半死不活,我心怀愧疚,连续好几天都没敢瞧一瞧,生怕自己看见一株腐烂的植物,今天一看,竟然活得这样好。
它本就生命力顽强,这里的土地又肥沃,光照也充足,把它养得足够壮实,才几天就窜高了一大截。曾经的“墓地”摇身一变成了它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的一个看似打击它的举动却意外地帮助了它,它自己也抓住了机会改变自己,变得更好。老师“针对”我,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仔细回想一下,这几天我确实莫名地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老师的批评是一记警钟,我也应该抓住机会,调整自己。
——题记
这是毕业前的2个月。已不是我想挽留的那“最后的日子”了。我发现,变了质的“友谊”越来越“国际化”,像大片大片的酸雨,淋死了我们辛辛苦苦栽种了多年象征着友谊的竹子。
我努力的使这一切蔓延的慢些、再慢些,但无奈这种“趋势化”的“变质”就像看到海水的红蟹,扩散的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我感到我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不堪一击,被“趋势化”的潮水冲的七零八落,而我只能默默的哭泣……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问题;对策研究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教学生会写文章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虽是一句话,实际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原因就在于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强,而且极富有创造性的练习。学生的作文是以培养语文表达能力为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要求的写作训练。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反思
1.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
(1)思维不活,思路狭窄,思想幼稚的困境。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偏少,作文的材料贫乏,写作难有新意。再者,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阻塞、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题材雷同,矫揉造作。长期以来,思想幼稚苍白,思想的触角只是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未深入复杂的深层去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以致题材单一,主题过于轻浅甜腻或过度拔高,难以突破困境。
(2)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低下的障碍。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常存在“心里有话说不出”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在:
说不出:心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如何表达。
说不准:纵然心中“豪情满怀”,落笔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无力。
说不好:通篇荒唐语,没人能理解,难以感动别人。
2.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1)作文教学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进过程。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如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
(2)作文讲评时只重视指出问题,忽视改进的方法。作文评改是协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注意评改质量。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大多数老师都很注重收集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学生作文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但这只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发现优点和不足的目的是要学生发挥优势、改进作文,具体如何发挥优势和改进作文以及怎样实现发挥优势和改进作文,那才是更重要的。遗憾的是作文评改和作文评讲课的内容往往只停留在“表扬与批评”的层面,缺乏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帮助学生发扬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改进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悉心的作文讲评,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发挥自己写作的优点,如何克服写作中的缺点。
二、摆脱中学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研究
1.克服消极心理定势,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生活中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平时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不妨记下来;看到一部好书,一部好的电影,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写得多了,就积累了材料。养成好的习惯,便不会把写作当难事,相反,会当成乐事。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①采用定向观察法,提高有意注意水平。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观察之前,明确观察目的,选好观察点,并搜集有关的资料,写好观察提纲。观察时要集中注意力:可以不同角度观察,如,分解观察,把人或物分成若干方面,一方面一方面观察;比较观察,采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把两个事物加以比较,以求准确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也还可以采用连续观察的方法,用不同时间去观察同—人或物。②写情感周记,积累写作素材。这也是一种观察,要求学生将一周中对自己思想有触动的人或事记录下来,写出经过自己感情浸泡的生活片断,写出自己的主观感情。这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表达欲望
(1)加强作文指导的趣味性,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只有树起学生的强者信念,才能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产生我不是弱者,我能把作文写得更好的欲望。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首先认识自己,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界事物巧妙融合,方能逐渐养成其写作热情。
(2)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把作文题出在学生身边。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 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尼采
1999年, 90岁高龄的彼得·德鲁克决定写作一本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著作:它不是对过去成功实践的总结, 而是一本面向未来、革新管理理论的著作——这就是《21世纪的管理挑战》。这位上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者已预见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双重浪潮席卷下, 传统的基于工业流水线而诞生的管理学的假设前提已变更。在管理学的范畴内, 这堪称是类似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经典物理学一样的“反叛”, 而商业世界也的确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按这样的逻辑在进行演进、变异和重组。挑战已摆在所有管理者案头——在信息时代, 哪些企业组织方式已渐趋失效?如何因应信息时代的挑战做出商业变革?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以更好地完成公司的使命?
这些拷问, 直指公司和商业世界创造繁荣的基础。在德鲁克看来, 组织越来越想当然地认为它们之前赖以成功的经营之道是正确无误的, 因此就停止思考, 停止提出疑问, 变得越来越草率行事, 甚至投机取巧, 追求权宜之计。
但事实上, 经营之道只不过是三种假设条件的集成。它首先需要有关于生存环境的假设, 即社会及其结构、市场、客户和技术;其次需要有关于组织的具体使命的假设;最后, 需要有关于完成组织的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假设。而今, 这些假设前提已变。新的社会、人口和经济现实, 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可以从容应对的问题。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一项涵及1306位世界各地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 只有17%的高管声称他们的企业针对这些趋势所采取的行动已经产生了重大的积极成效。影响企业未来的趋势包括:地缘政治冲突、保护主义抬头、人口老龄化、新兴消费者崛起、自然资源供应制约加大等。
对商业领袖们来说, 想要获得终身成就奖更加难上加难。1988年4月, 中国首次把“优秀企业家”称号授予了20位企业领导者, 而今, 除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和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还活跃在中国商业舞台上以外, 其他人物均已泯然众人。当今中国商业界的主角们, 在缺乏商业传统和商业教育的中国, 更多的是从社会政治中领悟管理精髓, 从实战中积累经营经验, 并善于以极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来表述这些商业智慧。因此, 这一代中国企业家敢于嘲弄任何彬彬有礼的管理理论, 并抗拒任何西式管理经验的直接搬套。这可能的确触及了成就其卓越的秘密——正如德鲁克所相信的那样, 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研究。必须注意到, 西方管理之术, 是在一套有着规范而严格的市场交易体制的“气候”中生长出来的, 其背后, 是绵延千年的以理性思维见长的西式哲学系统和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标注的“高信任度社会”结构。而中国企业家们则更善于以东方文化和权谋之“道”来管理人, 这使得中国发展工业制造的能力表现得异常惊人。基于权力基础而形成的命令与控制系统, 是适用于任何流水线的最佳的“生产关系”。但是, 想赢是太难了, 甚至过去成功的模式也需要修正或变革, 尤其是如何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大多数公司仍旧将它们的预测和计划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 企业家会首先考量市场大势, 然后制订发展规划, 继而组织采购、生产、销售和人力资源供给。而现在, 甚至想要对一年内世界和中国经济、行业市场规模作出正确判断都变得很困难。这不仅使得公司不断陷入如何存续的危机中, 也对原有的以忠诚为特征的文化造成冲击。对绝大多数公司而言, 如果原有经营之道不再产生魔力, 公司的第一反应几乎总是选择保护自己。它往往选择逃避, 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接下来的一个反应, 则是试图靠临时性的补救措施对付潜在或已明显出现的危机。但更好的解决之道则是选择“放弃”, 放弃那些看起来还在赢利的业务, 并迫使自己检验原来的“假设”。没有系统化和有目的地放弃, 公司就会疲于奔命, 它会把最好的资源浪费在它不应该做或应该不再做的事情上。第二个预防性措施则是研究“非客户”需求。时至今日, 大多数公司仍旧把注意力放在已有客户群上, 而缺少对非客户的关照, 但改变行业的下一件大事, 往往就存在于那些不愿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意识中。谁利用结构性趋势, 谁就会成功。最重要的结构性趋势是许多管理者从未听说过的——消费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分配。“哪些将创造未来的新技术或新趋势已发生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公司在机会面前的潜力。
造成企业走向没落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其中最被人忽略但又最关键的是, 对高利润率和“溢价”的顶礼膜拜。企业总是倾向于为新产品制定市场能够承受的最高价格, 但这往往为竞争对手开辟出一个几乎毫无风险的低价跟随进入的市场。无论如何, 高利润率并不等于利润的最大化, 只有适当的利润率乘以销量才能带来最大的利润流量总额, 这样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而最理想的市场地位通常是由有竞争力的利润率决定的。而另一重即将摧毁和逼迫公司重建其管理基础和架构的变革是——信息。今天, 很多公司仍把信息理解为计算机化、理解为数据。事实上, 只要某种管理事件 (如制造流程中的质量) 在正常的概率分布区间内波动, 公司就不需要采取行动。这种波动只是数据而不是信息, 只有超出可接受的概率范围的异常事件才是“信息”, 它要求公司采取行动。悲哀的是, 很多公司的大多数管理层还只是信息的中继站, 而没有发挥应该有的决策和承担责任的作用, 甚至经理们并不知道哪些信息对自己是重要的, 并且不清楚该向何人分享这些信息。更要命的是, 即使在同一家公司中, 要想做到信息共享也并非易事。
【困惑作文】推荐阅读:
蒲公英的困惑五年级作文07-17
选择的困惑散文07-19
《妞妞的困惑》教案07-27
在困惑中成长11-06
教学的优势和困惑09-24
论课改下减负的困惑10-12
困惑(西师版二年级上册)05-29
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06-18
基础教育的困惑和出路11-07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