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建筑(精选8篇)
人文生态建筑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与交往的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建筑的设计是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提高建筑性能,通过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优化能源系统、采用废物管理等措施,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
那么,人文生态校园是什么呢?
我们的时代正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大学建设中融入绿色理念以及气候变化责任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形成校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正如有学者所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它融汇理论和思想.进行创造、学习、发明和发展.但他还必须吸收自然资源并消耗资源.校园作为这一生物有机体的栖息地应是功能完各的、适于居住.但更应是能够赋予学者以灵感.能够在其中更有效进行创造、学习与发明的环境。”所以一个优秀的校园规划.应具各泛生态化特征。大学校园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在这个系统里.师生、植物、知识等相互融洽.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一、在整体的布局
校区按类别划分为稻田地、草地、水体和文化4种斑块,各个斑块之间通过廊道连接。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校园中大片的草坪、绿萌延伸到网格状的内庭院之中,视野通畅,扩大了绿地而积,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也打破了内庭院的封闭感。反映出较强的生态意识。规划对用地进行网格的划分,然后将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放置在校区的中心,构建“绿色中心”,形成绿色与蓝色的“肺”,将中小型的绿色斑块按照面积大小与生态功能系统化的要求布置于校区的网格结点上。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学习、生活于其间的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总平面图
教学区采取网络布局结构,功能区与绿带相间布置,最大限度地将“中心绿色斑块”的生态环境向教学区渗透、延伸。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作为一个建筑类的专业院校,考虑到专业对知识广博性的要求,教学区采用80m ×80m的模数网格为基本中-元的网格形式,平而扭转45度形成一个整体,强调整体的交流和互动。建筑定位线形成网络建筑中一元以数量美学的原则,生长重复。中部围合公共活动空间,其间形态呈矩形,该模型建筑密度较高,“集中”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师生交流与院系间资源共享。适用于学校中文理科基础究、艺术等学科组织交流。
由于网络本身的均质性,虽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但空间较难形成焦点。因此,从校园空间形态上,其动线的布局应有主辅次;其围合型的空间内形式丰富多样。这样才能避免校园空间形态的中调和划一。
在功能布局上,整个校园以中心公共教学区为核心,其南侧为娱乐活动区,东侧为生活区。西南侧为实验区。一条沿带状池岸展开、起始于学院正门、终止于体育馆的景观中轴,将主建筑的正立而、学院标志塔、过街廊、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绿萌碧草连同水而垂影等这些点睛之笔联系起来,形成一道精彩的风景线。配套服务设施(食堂、活动中心、公共浴室等)分散布置于生活区。
二、环境景观空间
在景观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新意。把稻田景观引入学校,为学校的生态性带来新的活力当然也符合现在所追求的原生态性也即是最大限度的还原地于景观特色。稻田新校区曾经是千亩稻田耕地,沈阳建大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其主要优点有:一是延续当地文脉;二是较种植草皮更具有经济效益;三是水稻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荞麦景观效果也不错。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木知识的时能感受自然的过程、四季的更替、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大的道理。同时还建立小型的生态园区.如鹿园、孔雀园等。
稻田景观 鹿园
三、人文景观空间
继承文化人文景观特性.力争把历史的记忆留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194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院校。60年的风风雨雨,老校区的一草一木,早已与老沈阳的印象交织在一起,深深烙在老一代学校师生的脑海中。新校区处于新开发的浑南区,虽然有更开阔的校园、更具时代感的建筑,但是难免会给人一种缺乏历史积淀的感觉。全新的场所里,没有了记忆中熟悉的背景,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怎样在新校区中唤起人们对老校区乃至老沈阳城的回忆,加强人们对新校区的历史认同感,成了摆在设计师面前必须解决的课题。于是,在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特意移植了老校区和老沈阳的一些建筑符号,从而增强了新校区的历史文化韵味。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要数“滚滚向前”和“老校门”这两者了。“滚滚向前”是位于新校区铁石广场。前的一组雕塑,由一个铁碾子和若干拉着它的人像组成。那绝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校园雕塑,它还是一组历史符号,她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着。
铁石广场 老校门
校门往往被隐喻为人们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大学校门,多彩的大学梦就开始了;跨出校门,踌躇满志的学子们就开始为实现自己的事业之梦而打拼。多少年来,多少代沈阳建筑大学学子跨出老校门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老校门成了人们对老校区印象中的代表元素。如今,她被移师新校区的龙泉广场前,继续唤起人们当初走过她面前时的珍贵回忆,也激励后人不辱母校赋予的使命,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脉,即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导的文脉。人脉的延续以人与人间的交流为基础。1方格网络状的教学楼北方冬季较漫长,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建筑师有意把“人气”都聚到了温暖的建筑里边。新校区设计的创新就是各院系的楼宇以方格网的形式联系成统一整体。在这个建筑群内,任意两点间都是可通达的。有时,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种走法:要去信息学院,你将“不得不”经过土木学院;要去艺术设计学院,你也可能碰巧经过建筑与规划学院。这种网状的空间组织手法,与传统的系馆相互独立的大学校园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人流在不同学院大楼中交叉穿行,不同专业同学、老师间邂逅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从而也增大了他们交流的几率。个人交流面扩大了,集体融入感就加强了,校园生活变得更具有亲和力。
人脉的加强也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各学院的特色文化、学术思想就通过人脉更广地传播开来。如果把教学区方格网状的廊道比作城市街道,那五彩缤纷的各学院沿廊展窗,就俨然成了沿街建筑丰富多彩的立面通过阅读墙面上展示的各学院宣传资料,通过“当地人”的交流,每个人都能从不同“地域”体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有所收获。
网状布局也有弊端,它增加了交通面积,增加了建筑造价和能耗,还导致容易迷路等问题。但从其贡献看,是利大于弊。诸如迷路等问题,可通过设立更直观的路标系统来解决。
2尺度宜人的半围合休憩空间
设计师在教学区建筑中有意安排了不少半围合的空间。后期在这些空间里摆上了茶几和椅子,挂上塑料藤蔓和壁画,有些还在附近设置了咖啡机等设施。就这样,一个个半围合的小空间变成了一个个茶座、一个个书报园地。冬天,同学们课间会捧着热咖啡在这里看报交流,一阵阵欢声笑语留驻在了这些小小的空间半围合休憩空间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交流环境,使人们在此可以作更深层、更长时间的交流。如果说“网络格”是在广度上增进了人们的交流,那么半围合休憩空间是在深度上对之进行了发掘。
四、行为空间
分区明确.居住生活空间、教学空间、活动空间完全分离.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更为可取的是车行空间几乎不能进入教学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车行对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个交通线路在园区外围形成一个环.更显得具有围和感。
结论:
本文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个层面对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进行解读。大学校园占地而积大,相对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校园生态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为指导,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形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景观生态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互影响,所以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体的大学校园规划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赵捍,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沈阳建筑人学新校区设计解读 建筑学报.2005 [4]汤桦 建筑乌托邦 [M] 成都:贝森出版社,2004 [5]理想空间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5
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建设在原规划的大构思下不断完价.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中央水系对气候微调—宿舍、教学和运动场馆二大校园功能区围绕水系形成‘品”字型格局.水成为校园微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新校区将人工建筑、自然保留景观等结合的协调增加了校园自然景观生态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人工空间是相互作用的。这样才能实现校园的功能效益最大化。
一、校园建筑现状
某大学校园占地面积约132万m2, 共有建筑56栋, 其中教学及辅助, 面积43.2万m2;生活及配套建筑, 面积27.6万m2。
新校园建筑采用大量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 设计了中央空调系统, 大大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 但由于建设时间紧迫、周期短、设计经验不足, 新校园建筑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陆续出现, 主要反映在建筑能耗剧增, 导致需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工作。本文拟从绿色校园建设的角度, 对地区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今后该地区大学校园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避免重复同样的设计错误, 以推动绿色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环境设计
校园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场所, 也是陶冶性情的生活环境, 应具有典雅、庄重、朴素和自然等特点。绿地、建筑、道路、水面、景观等构成了校园环境的物质要素。
校园环境设计整体效果良好, 校园内植被多样, 环境优美, 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但室外温度、湿度、风环境会影响建筑内的环境的舒适度和建筑空调系统等的能耗。该校园的突出的问题就是校园内一定面积的路面采用了不透水地砖, 尤其是图书馆前面的大面积广场, 直接导致夏季地表温度较高, 影响其上行人的热舒适性, 且会加大室内空调负荷。有些防滑地砖雨天防滑效果差, 引发多起行人雨天摔伤的案例。应充分考虑采用透水地面, 种植洼地等技术, 使地面积水能快速渗到地下, 以调节改善校园热湿环境。
三、建筑设计
本地区属夏热冬暖地区, 夏季漫长且炎热, 冬季短暂而温暖。建筑设计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通风、防雨要求,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构造设计应开敞通透,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以利建筑被动降温。建筑物应避免西晒, 宜设遮阳, 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措施。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传统做法对此十分有益。
1. 围护结构采用轻质材料、建筑架空用于通风
校园建筑采用轻质材料, 浅色外墙, 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首层架空的方式, 大大改善了建筑物的通风。本地区夏季多雨, 首层架空还为学生提供了雨天的活动场所, 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还在某些架空首层开设了朗诵角、英语角等, 效果良好。
2. 外遮阳
校园大部分建筑设计中都考虑采用垂直及水平遮阳板等外遮阳措施, 或把遮阳与外围护结构做成一体。不足之处是图书馆、教工活动中心两栋代表性建筑未做充分的建筑遮阳。同时由于这两栋建筑都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 形成了温室效应, 夏季严重加大了空调的负荷, 导致能耗很高。目前校方已考虑对图书馆中庭 (大面积玻璃) 进行改造, 以降低空调能耗。本地区夏季长、温度高, 建筑设计切忌使用大面积玻璃造成温室效应, 应严格控制建筑外墙特别是屋顶的开窗比例。
3.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非常适宜于本地区, 在传统的建筑中被广泛使用。校园建筑自然通风状况总体良好, 其中图书馆由于建筑面积大、可开启外窗面积小, 自然通风效果不理想, 加上中庭的温室效应, 在过渡季节仍需开启空调, 加大了建筑能耗。行政楼外墙开窗面积虽大, 但外窗可开启部分面积小 (大部分为不可开启外窗) , 教师多反映自然通风效果不理想, 校方也开始考虑将某些不可开外窗改为可开启外窗。教学楼和办公楼厕所外墙可开启外窗面积小, 导致必须长时间开启排风机, 未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校园建筑设计中都应引起重视。
4. 屋顶绿化
本地区夏季时间长, 太阳辐射较强, 屋顶的隔热对建筑空调能耗影响较大, 可采用隔热屋顶或绿化屋顶等技术。在屋顶进行绿化或采用屋顶花园等形式, 既可改善屋顶的热工性能, 又能美化环境。改善校区热、湿、声、光、空气品质等微环境, 在国外校园建筑中已被广泛采用, 也非常适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 在今后绿色校园建设中可大力推广。
四、空调设计
1. 空调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 校园内的建筑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等设置中央空调应是一种发展趋势。校园建筑采取何种空调方案, 是设置中央空调还是采用分体机等局部空调方式, 是全部建筑设置中央空调还是部分主体建筑设置中央空调, 须在规划阶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慎重考虑。当前也存在教学楼设置中央空调但用不起的案例。
校园建筑基本都设置中央空调系统, 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条件;同时由于大学城采用区域供冷系统, 各建筑以区域供冷系统的冷水作为冷源, 省去了空调冷水机组和冷却塔等大型设备, 节省了建筑面积、减少了设备噪声和维护保养工作量, 是较合理的空调供冷方案。
若校园内较多建筑确定设置中央空调, 区域供冷应是一种较好的方案, 可减少单体建筑制冷主机和冷却塔等大型设备, 节省用房面积、设备数量及维护管理费用。目前不同规模区域供冷系统在我国发展也很迅速, 部分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在校园整体规划时是否采用区域供冷系统应统筹考虑, 科学论证。
校园建筑空调还应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相结合。各建筑在设计阶段仅考虑了空调系统, 而未充分考虑利用过渡季节的机械和自然通风, 导致后来校方不得不在所有教室和部分办公室加装风扇。一些教室和办公室可开启外窗面积较小或位置较高, 都影响了自然通风的效果, 人为加大了空调的使用时间, 今后校园建筑设计中应注意避免。建筑设计要确保足够的可开启外窗面积, 且可开启外窗不宜布置过高而妨碍正常开启。
2. 空调计量收费
学生公寓空调设计阶段考虑到计量收费问题, 每个宿舍都设置了计量仪表, 但由于系统设计、设备施工和设备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计量收费系统最终被证明并不适宜学生公寓。学生属特殊的空调使用群体, 不同于商业用户, 更适宜的收费方式是按学年对每个学生进行收费。目前学生公寓收费计量系统基本没有使用, 导致大量计量仪表废置, 希望在今后的校园公寓空调设计中引起重视, 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3. 自动控制
校园建筑中央空调系统末端装置均可通过温控器进行室温控制, 但不能对末端设备进行集中控制, 由于使用者节能意识薄弱, 许多空调房间室温过低。针对这一问题, 学校在2009年先后投入65万元对图书馆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空调末端采用DDC控制方式, 由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统一管控室温, 在会议室等部分区域加装了无人传感器, 确保在无人使用时自动关闭风机, 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五、照明设计
1. 节能灯具与灯具悬挂高度
照明是建筑能耗的重要部分, 校园建筑照明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未选用节能灯具, 且灯具悬挂高度过高增加了灯具数量。投入使用后, 校方进行了改造, 降低灯管高度并拆除部分灯管, 节能效果明显。
2. 控制方式
照明系统的控制方式非常重要, 学校对校园路灯控制系统进行了相关改造。采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控制路灯灯泡电压, 并根据学生人流量大小, 分别采用220V、200V及180V对路灯照度进行控制, 从而在保证照度合理分布的基础上节约了大量电能。这种根据人流量和时间控制电压来达到深夜减少照度的控制方式对单体建筑的走廊也是可行的。
六、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评分标准。
1. 太阳能利用
可考虑在屋顶或车棚顶部设置太阳能光伏板, 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就近使用, 如用于建筑周边道路的夜间照明。采用本校自主开发的太阳能喷灌技术, 利用太阳能进行绿化喷灌, 以降低灌溉能耗。该技术经试点效果良好。
2. 空气源热泵技术
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 采用太阳能热水加空气源热泵系统, 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 降低热水能耗费用, 减轻学生负担。
3. 雨水回收
本地区降雨丰富, 在校园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可考虑将雨水回收利用, 用于绿化灌溉或卫生间厕所冲水等, 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灌溉用水量, 另一方面可减轻市政管网压力。
七、结语
■卢小飞
“雕塑”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发展,繁衍出了不同的形态,尤其在现代公共景观环境艺术当中雕塑概念充实其中,而且从雕塑本身的形制、材料、质地、颜色等方面都已打破传统,以下就是一组关于完全利用一些工业机械的废弃成品组合摆放而成的雕塑作品,以此来看现代雕塑的多元性、独特性、综合性。
当代以及未来都市中的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倾向于(l)统一与融合:强调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平衡发展。(2)多功能性: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包括年龄、生理以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空间具有灵活性、可变性。(3)现代材料:在设施与技术的应用方面,实现环境设计的“质”变,不仅需要艺术概念的指导,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实现。
在公共景观环境艺术中,校园的景观建设与配置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园作为一个城市当中最为宁静充满活力与朝气,充实知识氛围和学术气氛的优雅环境,它的建造便有着独特的本色。在西安的各个大院校当中,你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别于其它公共环境的校园景观设计,而且,在这些校园的景观设计当中雕塑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雕塑的建造无疑都成为了各个校园的亮点,而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文化性与各自的地域性。形式上有现代的、抽象的、写实的、再现的、古代的等,内容上有文化名人、历代校友、开拓者、创新者、文化性象征符号等等。雕塑的材料质感上也多限于石雕、铸铜、不锈钢、锻铜等。然而利用其它材料与创意手法去扩展校园雕塑的做法确实少之又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出现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建大)校园里的几组雕塑,它不是刻意的雕琢,也没有什么奇特的塑造,完全是自然的利用一些工业机械的废弃成品,经过一定的组合摆放而竖立起来的,为校园营造出了别样的气氛和景色。
位于图书馆前大片草坪上的一组雕塑,是利用废气了的炼钢车间的链条、轮子与车板组合而成,其本身的材质是钢质的,由于长期的氧化,表面已是锈迹斑斑,走到近处你可见粗壮的链条表面的钢皮已经慢慢在脱落。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历经沧桑。被披上红色外衣的车板与轮子掩盖了它的沧桑与辉煌的经历,然而这一色彩却与绿色的草坪,红色的屋顶,黄色墙面的校园相映成辉。但是,却总能从这淡淡的色彩漆下面看到钢质的锈色质感,坑洼不平的表面没有经过刻意的敲打、锻造就有了这样的效果。因此,这样的一组雕塑无疑便成为了校园当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现成品本身体量感的原因与实际校园空间大小的尺度感的不一,会显得它的空间尺度不足,给人带来一种遗憾、一种突现美的不足,但是不管怎么说,它还是成为了人们驻足观看的景观。
第二组雕塑是位于图书馆东北侧,这是一片供师生休憩读书的地方,在半隆起的草坡地上安放着一倾斜,一直立的两件工业机械品,自然的利用草地坡度的变化,将原本竖、平、直的机械变得具有构成的意味,方圆有序,强弱并置,在色彩一实一虚,红色与土红色的结合下,冬看与亮色的屋顶,灰色的地面,褐绿色的草坪融为一体,夏看便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春看是清新而浓重,秋看是丰富与富饶。这种利用现成品,应势而造的雕塑自有他的一番趣味,也是学子们紧张学习之余的轻松愉悦,毕业时、欢聚时在此一留身影,又是你美好人生的回忆,也是对母校的深深的眷恋。雕塑从不同角度看去都有着各种情趣。它的体量与周围空间尺度大小结合的恰倒好处,不紧不松,不张不驰,不堵不空。
与这组雕塑相邻矗立着由铁链、炼钢炉、平板车组成的一组大体量的雕塑,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构成效果,平板车的凹凸不平,起伏变化就像有意而作,无意而为的妙处,方、平、竖、直、点、线、面、体构成因素,在加上红色的渲染,更加突出机械本身的材质、体量、质感美。不过就我看来这组雕塑当中的平板车应稍做倾斜,形成角度,我想这样就回打破它太平直呆板的不足。
中考冲刺倒计时第十天,老师通知我们图书馆对我们初三学生开放(没有时间限制)。我听了还有些不以为然,对于我来说,在哪里读好像都一样,总有七七八八的事让我静不下心,而且图书馆人多,嘈杂声肯定不少,对于强迫症晚期的我来说,似乎一点声音都会让我的心思飞到九霄云外去。图书馆,哪能帮到我?
倒计时进入了第四天。晚上在食堂吃完饭,我打算去辅优教室背政治历史,而垚坤一脸期待的来找我:“我们晚上去图书馆看看吧。”“有什么好看的,还不是那样。”我有一丝不屑。“正好天气热,蹭蹭空调也OK吧。”也对,最近天气闷热,连一丝风风都没有,在辅优教室肯定会热死,还是图书馆去看看吧。然后我们便背着书包溜到了图书馆。
一进门的感觉,应该只有“静”了。图书馆里面人不少,初一初二初三都有,可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发出了不该有的声音。四台空调呼呼地鸣叫着,吹得书页沙沙作响。我们坐在门口的那排桌子上背诵政治历史。初一的同学尽管没有面临中考,也什么声音都不敢发出。我想,他们的学长学姐正在拼命复习,在那种环境下想吵也吵不起来吧。时间滴答滴答,知识点哗啦哗啦,当我过完一遍浓缩版政治提纲后,一看手表,才不到一个小时,这比我之前快了一倍还多!我想,这真是个好地方啊,我要天天都来。
之后的三天,我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复习,许多同学也紧追潮流,来到了这里。第一排靠门的桌子,坐的全都是我们七八班的男生。我会小声教宇豪他不会的英语句式。雨培买了一本《数学万维》,摸着他镫亮的光头叫我给他改一改。当我在做化学卷子的时候,健健和林铖总会在我旁边提出不一样的见解。这还是那些嘻嘻哈哈的调皮男生吗?图书馆真是神奇的地方,所有进去的人都好像变了。最后几天在图书馆的日子,虽然复习得挺苦的,但我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快乐。
也许这并不是图书馆的魔力,而是我们内心的觉醒。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一切靠自觉,稍微一不留神,对手已越千里。我们不愿落后,于是泡在图书馆了。这里的环境,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二中图书馆也不是如此的吗?校长创造了它,它给了我们环境,成就了我们,这多好啊!我认为我自主招生的成功,大部分在于最后几天在图书馆那疯狂的学习状态。不知为什么,在那里我就会忍不住翻开书,思绪也不会瞎跑。我爱二中图书馆,这是我获得成功的地方。
“校园建筑物”文化功能的构建的实质是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建设过程上、建设系统上努力进行突破和创新,并体现现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要。
校园文化离不开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关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校园的物质环境(“校园建筑物”文化)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的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注重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也可以分为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它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学校校园的总体设置与布局,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校地理环境。学校所处地理环境优化是建设良好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在今天,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卫生的净化与优化,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2)学校的规划和布局。学校规划与布局要符合“使用方便、流向合理、减少拥挤、避免干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原则,都应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蕴含教育的内容与意义。(3)学校建筑。是一种隐性课程,至少也要体现“尊重历史、重视文脉、注重和谐、自然朴实、功能合理”的原则。(4)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它的功能在于给师生员工以美的享受和无声的熏陶。(5)校园人文景观及文化传播设施。学校可以通过雕塑、标语牌、电视、校报、宣传窗、图书室等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二、我们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用高尚的思想文化激励人,几个例子:
绿色文化——优化环境陶冶人。我校在环境整治方面,不仅注意打扫,更注重维护。全校师生自觉形成了一种习惯,有垃圾就入箱。随时走进校园,都看不到一张纸屑、一块果皮。在优化环境方面,我们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需培植草皮,我们就挖来麦冬,一两个月,就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且四季长青;需栽种树木,我们找来小松柏,细心呵护,也长势喜人;需栽种花木,我们就在现有的苗圃里移植……学生能办到的,我们就交给学生栽种、培护,并在这些花草树木边写上责任人的班级、姓名,比一比谁植的草儿最绿,看一看谁种的花儿最艳,瞧一瞧谁栽的树儿最壮,评一评谁的爱心最浓。既优化了校园环境,又培养了学生劳动的习惯。
黑板报文化——名言警句激励人。2007年伊始,在全体师生中发出了撰写“我的格言、我的心语”的倡议,深得全校师生的欢迎。为了让这种警示语烙刻在心灵中,内化在行动上,我们将师生中较好的格言、心语装裱于校园黑板报中,每两周一更换。跨进校园,真是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这样,学生心愿能够表达,价值得以体现,理想展翅飞翔。
长廊文化——榜样示范引导人。我校充分利用文化长廊的作用,在全校掀起“树典型,学先进”活动。在橱窗里,张贴着年度目标考核十优教师、评选“五好”争当“五星”、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班干部、优秀播音员及成绩优异学生的大幅彩照、做好人好事的学生信息及事迹报道、国内外重大时事,做到随时更新。全校师生以此在文化长廊展示为荣,这样既对先进典型是一种认可、鞭策,又对后进是一种触动、促进。全校形成了一种“我能行”、“我也办得到”这种“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竞争氛围。
【教授茶座第1期】“教授茶座”项目启动 王恩哥校长谈学习与成长
日期: 2014-03-26 信息来源: 学生工作部
3月2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首场“教授茶座”在光华管理学院院史馆举行,校长王恩哥院士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20位同学讨论学习和成长话题。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庆东、副部长陈征微等有关老师参加活动。
王恩哥对“教授茶座”项目非常赞成。他表示,学校努力增加老师和同学接触的机会,小班课教学也是这样的尝试,对同学们的成长都是有益的。
同学们围绕大学生活提出了精深学习与广博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人生理想与现实、留学与爱国等方面的问题。王恩哥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教学科研经验和人生阅历,与同学们分享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提出参考建议。
“大学本科阶段应该注重多方涉猎还是就某一方面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如何借助北大平台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刘嘉柠、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王一然问到。王恩哥说:“通识教育能让同学们广泛涉猎、横跨文理。同学们要用一些时间广泛阅读,多读经典,对人生有一次宽泛的思考。”“那些看似‘没用’的知识往往可以丰富人生,给自己无穷的后劲。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
数学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陈嘉杰说,有时课堂学习是在重复书本知识,似乎学习效率不高。在王恩哥看来,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知识,应该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和素质。他鼓励大家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讨论问题中收获成长。他回忆起大学时代,“第一次上大课的时候,如果同学来得晚,老师就重新开始讲;下一个同学进来,老师又会重新开始讲,从此再也没有同学不来或者迟到。老师的板书很整齐,思路很严谨,这些让我从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希望同学们要学会欣赏,欣赏老师和同学的长处,“一个人的谈吐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要自己观察学习。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生哲学。”
有同学谈到个人事业选择与发展问题时,王恩哥讲述了自己曾经历的两次事业选择的故事。他认为,事业目标是可能不断变化的,“人的一生磕磕碰碰,不要安排好走某一条路,希望北大的学生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评估好自己,把握好现在,未来一定是敞开的。利用好时间,路都在自己脚下。“一些北大人毕业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但是他们依然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北大的独到之处和魅力所在。北大是不可复制的。”
在谈及理想和现实的问题时,王恩哥说,追求现实就要把想法放到现实中才会心平气和。他勉励同学们积极调整、学会忍耐,“要相信自身价值会翻番,因为每个人都无法估计自己的潜力。”此外,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人一生的吃苦和享福是平衡的,小时候吃过苦以后才能有乐,有的人后来觉得苦,可能是因为他先前享了福。”
在谈到科学研究、出国留学等问题时,王恩哥说道:“科学是漫长的路,不是靠聪明就能高人一筹,需要忍耐。“同学们未来要与世界打交道。”出国是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途径,年轻时要多走多看、多长见识。”
活动结束时,王恩哥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并和蔼地告诉同学们,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物理学院毕业生题赠的字“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他还亲笔给同学们留下了寄语:Life is so beautiful!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于本学期创办。今后,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将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新闻动态和“教授茶座”微语录。编辑:安宁
【教授茶座第2期】袁明教授谈大学精神与青年视野
日期: 2014-04-09 信息来源: 学生工作部
4月8日上午,第2期“教授茶座”在光华管理学院院史馆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基金会中国董事袁明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16位同学讨论大学精神和青年视野。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庆东、副部长陈征微等有关老师参加活动。
“‘教授茶座’是一种创新,师生坐在一起轻松自由地聊聊北大精神,活动本身就是北大精神的体现。”袁明老师的开场白把同学们带到对大学精神和青年视野的思考和交流之中。
袁老师说,在不同时代的北大,总能感受到精神的昂扬和饱满。北大是能让人精神激荡的地方。我们需要思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特别是社会精神对大学的影响。她谈到,支撑她生命和工作的动力都从独立思考而来,因而她希望大学生要学会和坚持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想想“未来的能力”。在她看来,“未来的能力”是潜在的大能力;知识、技能、见解和视野都是把握未来的能力。
有同学就如何坚持独立思考、克服成长中的迷茫和焦虑、做好职业和人生道路选择等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袁老师说,这些问题反映了时代的共性困扰,成长的困惑对生活的表象来说是“暂时的粗糙的现象”,“不要受眼前事项的左右,过了这一阶段就都会找到新的支点。”她还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说:“在黄土高原扎根的八年时间里,总会想到远方还有个北大。她是心灵的归属和精神的支撑。”袁老师多次鼓励同学们自由地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位同学谈到自己从小热爱钢琴学习,报考北大时想选择西班牙语,但是最终未能如愿的经历时,袁老师说,当年自己也曾想学西班牙语,却学了英语,而正是英语学习让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实现价值。她认为,人生是不可设计的。时代比人强,实践比理论强。她建议同学们要坚定信心,“英语不仅是工具,它也是文化”,学习外语的同学具有做跨文化研究的良好条件。袁老师还结合同学的问题指出,人会经历很多生活元素,“感受它们,把不同元素综合到一起就是你自己。精神世界不断打磨,总会不断出现新的光彩。”
袁老师还和同学们交流了北大学生的气质、中国文化的自觉、国际化与本体性等问题。她认为,读书、阅历一旦真正融入内心就成为自己的精神内核,谁都别想拿走。今天,中国的文化自觉越来越清晰,我们要准备好给世界些什么。人对世界、时代和外界总会有所感悟。北大青年最重要的是要有时代感,既要有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又要有全球化的宽阔视野,全球视野就是给自己的定位。国际化和本体性将伴随终身。
活动结束时,袁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并亲笔写下寄语:“充实、勤奋、永远追求远处的目标,永远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学生工作部将陆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公众平台组织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发布“教授茶座”微语录。编辑:安宁
【教授茶座第3期】姜伯驹院士谈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
日期: 2014-04-25 信息来源: 学工部
4月23日下午,第3期“教授茶座”在光华管理学院院史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21位同学对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征微参加了活动。
“‘教授茶座’这个活动非常好。我今天来参加并没有设定什么主题,并不是说我学数学,就只谈数学,我是抱着与同学们聊天的想法来的。”一开场,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的姜伯驹老师通过朴实的话语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提问、畅所欲言。
有同学首先询问如何理解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姜老师认为数学的发展与其他自然科学密不可分,特别是物理学,两者的发展相互推进。谈到对学术研究道路的选择,他表示既需要兴趣,也需要激情,“给自己提问题,也积极与同学探讨问题,不断迎接挑战,兴趣和自信也会逐渐增加。”姜老师说,“中学阶段学习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理性文明的洗礼,感受到逻辑的力量、理智的力量”,对人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在大学阶段,不要只读书、只局限于专业的圈子里,应当关心更多的事情,注重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培养、合作精神的训练以及性格的塑造,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是多方面的。
部分同学提到了各自在日常学习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自己做数学研究的经历,姜老师坦言:“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多半会遇到挫折,这是常态。这时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需要性格上的韧性,不要轻易退缩。”他认为,不仅是数学,其他学科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学习或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而应当主动寻求帮助,找同学找老师讨论请教,进行深入思考,在收获心得体会的同时逐步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姜老师谈到,从事学术科研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两种品质:一是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没有这种精神,就无所谓创新;二是过硬的心理素质,要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此外,真正做科研是需要内在的动力,只为功利目的赶时髦多半不能成功,只有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有所成就。
有同学提到了对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困惑,对此姜老师的回答简短有力:把自己的志向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一个人总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担当。只有整个国家社会发展起来,每个人才能有好的发展。”姜老师表示,大学的阶段是调整自己的阶段,是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合适的位置、探索怎样为社会作贡献的阶段。他一方面鼓励同学们多做尝试、提升眼界,另一方面也希望同学们无论身处何领域,都能拥有一份对社会的担当,努力在这一领域中做到更好。
茶座最后,姜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并提笔为同学们写下寄语:“充实自己,服务社会”。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于本学期创办,至今已举办3期。今后,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将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新闻动态和“教授茶座”微语录。
编辑:拉丁
【教授茶座第4期】孙祁祥教授谈青年与价值观
日期: 2014-05-19 信息来源: 学生工作部
5月1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4期“教授茶座”在经济学院露天咖啡厅举行,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20位学生围绕青年与价值观等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学生工作部陈征微、杨亚晨等老师参加了活动。
孙祁祥表示很高兴能借教授茶座的机会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她引用毛主席的话表达了对青年人的希望。她说,世界是属于青年的,自己通过和青年学生交流收获颇多,更感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简短的开场白过后,孙祁祥首先和大家一起重温了总书记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比喻,孙祁祥指出,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青年人的成长更是至关重要。
接下来,孙祁祥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个人成长、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阐述了做人应具备三个优秀品质:一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二是信守承诺、一诺千金,三是关注细节、追求卓越。通过比尔•盖茨背圣经和自己学游泳的两个小故事,孙祁祥鼓励学生们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坚持下去,并相信自己能做到,就能发现很多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同时,她教导学生们要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只要是答应的事,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要兑现诺言。此外,关注细节、追求卓越也是孙祁祥强调的一个重要品质,她特别提到了自己的较真劲儿,“追求完美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而是为了让自己满意,你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功。”她希望学生们都能把每一次的经历当作第一次,永远认真、踏实。
针对当下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和学生们关于经济学的问题,孙祁祥结合自己选择经济学专业的经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济学的“热”,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得益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得益于全体国民对国家富强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后国家需要大量经济人才。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人们的欲望无穷,但资源有限,因为有这种矛盾,所以需要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经济学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知行合一”。不了解现实,就提不出解决真问题的真对策。
部分学生提到了有关本科专业学习和双学位选择的困惑。孙祁祥说:“大学期间对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性、全方位的,是在为未来的大师级学者、大企业家、大政治家注入优秀的基因。”她鼓励学生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选择修习双学位,除此之外还要多读书、多看学科领域之外的书,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有时还会出现“别有洞天”的奇效。关于学习方法,孙祁祥提到:“学有两种,一种是活学活用,一种是死记硬背。”她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问题、训练自己多提好问题,更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成为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的北大人,做到情商优秀、智商超群、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此外,孙祁祥还为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提出了建议: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探讨社会问题的经济根源。
还有学生表达了对于出国和就业的困惑,孙祁祥认为,在国外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学生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同时,她告诉学生们,在面临选择和困惑的时候,“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她还提到,一旦下决心要做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当然要做成事情,还要有智慧、方法和策略。在坚持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要学会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态度、换一种心情看问题。要给自己鼓励和正能量,用向上向善的心态和行动去做事,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活动最后,孙祁祥与学生们合影留念,并提笔写下了寄语:“做你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孙祁祥向参与活动的学生赠送了亲笔签名的著作《跬步集》,她还说,希望多年后学生能拿着这本书回到北大与她见面,共同回忆这个收获颇丰的愉快下午。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于本学期创办,至今已举办4期。今后,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也将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新闻动态和“教授茶座”微语录。编辑:舍予
【教授茶座第5期】杨芙清院士谈人生之路
日期: 2014-06-05 信息来源: 学生工作部
5月29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5期“教授茶座”在光华管理学院院史馆举行。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杨芙清院士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22位同学围绕“人生之路”的主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庆东、副部长陈征微参加了活动。
杨老师在茶座开始时表示,为了参加这次茶座,对同学们的问题她都事先作了一些思考,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话题不必局限于学术范畴,也可以一起讨论“人生的实践”等话题。杨老师说:“人生之路,既是奋斗之路、报国之路、奉献之路,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实践之路、实现之路。”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周宗楷请杨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她的读书经历与感悟,杨老师便回忆了少年时期获得数学启蒙的过程。谈到曾因解题思路独特得到老师加分的事情,杨老师说道:“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要思考学习的规律,寻找不同方法之间的关联。”她还结合自己文学和历史方面的爱好,建议同学们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不同的专业。
杨老师特别讲道:“一个人没有一直顺利的时候,我中学时的数学成绩是最好的,所以老师建议我报数学系,但是大学的第一次数学考试——微积分考糊了,当时我想不通,就给我的老师冯其庸写了一封信,想回到中学,冯先生回信说‘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都要经历坎坷,这种时候只有你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跨过挫折。回到原点是走下坡,只有往前走才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成就’。老师给我的教育,我终生受益。在那之后我解开了心结,很好地去注意别人是怎么学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把握学习规律,后来在江泽培老师的实变函数的课上考试,我考得最好,所以我的信心又回来了。”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王媛媛提出了如何克服瓶颈期的问题。杨老师认为,要把个人理想融入集体之中,集体的力量会克服个人成长的瓶颈。大学阶段,即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要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把德和智分开。她说,五六十年代没有那么多诱惑,青年学生的思想都是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所以熄灯后去教师宿舍用报纸罩着灯“开夜车”,背着“饭盆”先去图书馆占座再去食堂打饭,都不觉得辛苦。杨老师在回忆被派往苏联学习的经历时说,因为怀着对国家的感恩,她格外能静心,能坐得住,在苏联她是第一次看到计算机,而编程序一次就成功了,连老师都很惊讶。
杨老师希望同学们把握青春时光,严格要求自己,“青春一生只有一次,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常常有人说我看起来很年轻,我想这是因为我总和年轻人在一起,沾染了你们的朝气,使我心态年轻。我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追求,这种追求使我年轻。”
在回答光华管理学院尹俊同学问题时,杨老师谦虚地说:“我不是‘学术泰斗’,我仅仅是一块铺路石。科技发展很快,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才能作出贡献。我不过是团队中兢兢业业的一员,最多算一个带头人。带头人身上的担子很重,如果带头人领错了方向,影响的不是你自己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在回答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乾同学关于择业的问题时,杨老师说:“工作无高低之分,人无贵贱之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别人也就会尊重你。”她希望同学们带着心怀感恩,服务社会的心态走上工作岗位,“机缘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怎么才能抓住机缘。我的建议是,为国家作贡献,顺应时代大潮流去成长。”她寄语在场同学:“勤奋出天才,务实创大业”,勉励同学们把学到的本领用到实处。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于本学期创办,至今已举办5期。今后,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将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新闻动态和“教授茶座”微语录。编辑:安宁
【教授茶座第6期】严纯华院士谈学术精神与人生感悟
日期: 2014-09-30 信息来源: 学生工作部
9月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6期“教授茶座”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咖啡厅举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院士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20位同学探讨学术精神与人生感悟,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庆东等参加了活动。
茶座伊始,严纯华院士用“正”作为开场白,鼓励同学们在这个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的时代要做到想得正、做得正;感受和传播正能量。他用生动的比喻教同学们如何抵御负能量:“遇到负能量的东西,就像到了户外感到一阵冷风,其实只要热身起来就不会冷,只要用阳光心态去面对,就能感受到正能量。”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大学精神”以及北大对同学们的影响。严纯华院士谈道:“大学精神在于一个‘真’字。有了‘真’,才会有‘善’和‘美’。‘真’是对知识本身执着的追求,是对培养人才的不懈努力。”在谈及师生关系时,他表示:“那是一种融入血液、母子般的情谊。老师就是父母,课堂就是社会。要将理想的中国传统理念和现实结合,真正做到学高身正和无私奉献。”他还说,北大对同学们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正反两向的:从抽象思维到人文素养,只要有心吸收,只要用作正派,总能有所收获;同时北大的氛围容易使人眼高手低,这就要求我们本着“事在人为”的准则,脚踏实地走好大学生活中的每一步。
有同学对当前有些大学生不思进取、为了奖励盲目追求竞赛等做法提出了疑惑。严纯华院士认为其原因在于个人目标不明确。他强调,人应在行事前确定自己的目标,通过自省鞭策自己上进。针对奖励与学术研究挂钩的现实,严纯华院士坦言:“当原本仅作为雅趣的科研变为谋生的职业,就不可避免地引入功利心。”他希望科研回归到人类 “对未知世界求知的欲望”和“改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两个最原始的动力上来,鼓励同学们将学术竞赛当作“体现多样能力的好机会”。
部分同学希望在追求“真”的科研上获得一些建议。严纯华院士首先界定了“接受结果却不知其道理”的“以结果论”和“在痛苦中享受快乐”的“以过程论”两种态度,并鼓励大家:“做科研,一定要让自己在过程中增进认识。往往得到结果时,才会发现原来沿途的花花草草也是很重要的。”他还着重强调了独立科研的重要性,将其过程总结为“磨”和“摸”:“通过‘磨练’和‘摸索’,会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直观的感受,知道这个领域中大的科学问题在哪里。在研究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还要做到低头拉车的同时不忘抬头看路。”在英文阅读上,严纯华院士巧用“馒头和糖”的比喻,指出中文和英文学习主次分明而又缺一不可的关系。
谈到人生的选择,严纯华院士认为:“人生、职业选择和价值取向,需要做减法,减掉自己不能的和不成的,慢慢就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的问题,他强调:“第一,要有选择;第二,在自己的选择不能被完全满足的情况下,要抱有一种职业的精神和态度。即便是面对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尽力把它做好,为下一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打下基础。”
活动结束时,严纯华院士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他还亲笔给同学们留下了寄语:“先做人,再做事,做好人,做好事,方能问心无愧。”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于2014年春季学期创办。今后,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将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新闻动态和“教授茶座”微语录。编辑:安宁
【教授茶座第7期】刘伟教授谈经济与人生
日期: 2014-10-19 信息来源: 经济学院
10月16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7期“教授茶座”在经济学院咖啡厅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经济学院刘伟教授与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报名的20位同学围绕经济与人生这个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庆东参加了活动。
活动开始后,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10级博士生任庆鹏第一个提问。作为正在求职的准毕业生,他提出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一个宏观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各种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人在这种巨大的历史节点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进行人生规划?”刘伟从大小两个角度剖析了这个问题。他首先强调目前青年人的迷茫来自于选择太多,是一种“幸福的痛苦”。他讲述了自己从在北大荒做农工到北大读书的经历,鼓励青年人在当下加强对个人偏好与历史机会的思考。小的方面,刘伟认为个人选择也要强调“快乐就好”。他建议青年人选择有激情有冲动的事业,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他说:“我在北大已经教了30年书,中途有很多机会转行,我有过犹豫,但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我觉得教书很开心。我很享受在北大的工作,有时候写稿子写到半夜,甚至难以入睡。或许我经商真的能给社会带来很大财富,但我可能不快乐。而现在,我是快乐的,我要继续快乐着我的快乐,希望同学们也是如此。”
随后,一些同学也问到自己关心的经济专业问题。刘伟一一耐心解答。来自经济学院的14级本科生谢潘宜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市场经济是否与人文道德相悖?”刘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表示,经济规律讲的是客观,而道德追求讲的是超越,经济规律和道德追求可能是有冲突的,而且这种冲突可能是永恒的。但同时他又强调物质文明的增长并不建立在人精神堕落的基础上,更不意味着同情的丧失和道德的沦丧。经济本身即有经济伦理和经济道德,导致道德败坏的不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守,而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破坏。
针对有同学提出的对所学专业不喜欢,不知道如何克服沮丧心理,刘伟说现在的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的是对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死板的专业训练。本科阶段最重要是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完成一个人学术热情、学术感觉和学术经验的积累。
来自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车玉媛同学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既是自己喜欢又具有社会价值的事业”。刘伟表明这是一个主观的体验,他以自己的业余爱好钓鱼为例,钓鱼时的期待和鱼儿咬钩那一刻的欣喜能带给他无比的快乐。他希望青年人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具有那种不可名状的欣喜和期待的事业。谈到这里,他说:“我这辈子只待过两个地方,一个是北大荒,一个是北大。我在北大荒种田,到北大后,就是按部就班的读书、写书、教书。我的人生很简单,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我很快乐,我喜欢我的岗位。我时常想,北大的教学岗位不会辱没任何人的才华,因为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和宽阔的施展空间。我只怕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唯有兢兢业业,诚惶诚恐,方能不负工作,不负学生,不负社会的期待。”最后,他建议同学们在面临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时,记住两点:享受和敬畏。
活动结束时,刘伟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他还写下寄语:“祝同学们在学习中享受幸福,在幸福中收获成长。”
“教授茶座”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于上学期创办,至今已举办7期。今后,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教授茶座”,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将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新闻动态和“教授茶座”微语录。编辑:歆琴
北京科技大学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工程
履党员之责 树述责之风”
2014-06-13 11:53:39 来源: 点击次数:296
自动化学院2013-2014学年“党员述责测评”活动总结表彰大会顺利举行
2014年6月12日,“履党员之责,树述责之风”自动化学院2013-2014学年“党员述责测评”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于成文、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宗燕兵、组织部邓波,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尹怡欣、副书记李擎、景鹏及全体辅导员出席本次大会。总结表彰大会由辅导员刘长鑫主持。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总结表彰大会正式拉开帷幕。赵清老师介绍了本年度“党员述责测评”活动的开展情况。随后,8位“优秀共产党员”候选人依次进行了现场答辩,充分展示了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履责和个人成长情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履行党员义务时的所为所思,为广大党员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台下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
通过个人陈述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的答辩,王佐、李娜等六位党员获得了本年度自动化学院“履责模范”荣誉称号,刘畅、谢晓彤、孙颖、庞博四位党员获得“自动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有自本11第一党支部、自本12第一党支部、自硕1302党支部、自博13党支部四个党支部获得“党员述责测评”活动优秀组织奖。现场嘉宾为上述获奖的优秀集体或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活动最后,尹怡欣老师代表学院党委作总结致辞。他首先向获奖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党员述责测评”活动的实施效果。他表示“党员述责测评”活动在学院已开展多年,是学院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得到了学校党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党员同志们争当成长的表率、服务的先锋,以党建工作促进学生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院建设的中坚力量。他还指出,本次活动是务实的,活动扎实,履责落在实处;是广泛的,党员、学生广泛参与,新技术引用促进参与热情;是先进的,广大党员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收获党性教育,提高党员意识;是创新的,戴党徽,亮身份,活动形式新颖,技术革新,网上网下同开展。
本年度的“党员述责测评”活动在国际歌和参与师生的赞扬声中顺利结束。
自动化学院2013-2014学年“党员述责测评”活动于4月26日正式启动,旨在加强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和能力培养,增强党员在广大学生中的表率作用,促进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更好的学习十八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群众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为期一个半月的活动中,全院23个学生党支部的229名学生党员参与其中,先后开展了党员提交述责报告、党团支部打分、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各支部推荐和网上投票产生了10名“履责模范”,现场答辩产生了本年度的学院优秀党员。本年度“党员述责测评”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全面启用了网上述责测评系统,将线下工作与线上工作有机结合;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开发了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了手机客户端的打分与投票,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党员述责测评”活动的开展,是自动化学院党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的又一次进步,是对学院优良传统的积累和升华,是群众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述责测评和优秀党员评比相结合,更加促进了党员在理论学习、党性培养、表率意识等方面的进步,更加促进了党员个人能力的进步和党支部工作水平的提高。相信在学院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自动化学院的各项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记者:赵清 责编:王旭)
述责树新风,共话中国梦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员述责测评总结表彰大会顺利举行
为总结学生党支部活动,促进基层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帮助本科及研究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近日,自动化学院“述责树新风,共话中国梦”党员述责总结表彰大会在机电信息楼201教室隆重举行。研工部部长张颖老师、学生处处长于成文老师、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尹怡欣教授、党委副书记景鹏老师、学工办辅导员老师以及自动化学院各党支部党员、积极分子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总结表彰大会拉开了帷幕。主持人对到场的嘉宾以及本次大会评选规则进行介绍之后,便开始进行自动化学院“履责模范”参选人和参选支部答辩环节。
本次党员述责测评涵盖了研究生党支部和本科生党支部。6名优秀党员和2个优秀党支部围绕“述责树新风,共话中国梦”的主题,分别向大会展示了过去一年的光辉成绩。优秀党员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他们在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履行党员义务时的所为所思,为广大党员树立了党员新榜样,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则就支部组成、党日活动、发展新成员及支部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充分诠释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们的优异表现得到了评委和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履责模范”答辩结束后,各位评委对参加答辩的党员和党支部代表进行了提问并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希望各位党员和各个党支部改进缺点,不断提升。
随后,张颖老师为“履责模范”和优秀党员颁发了荣誉证书。萨拉穆、李倩茜、李易航同学被评为“优秀党员”,于茜、王梦园等同学被评为“履责模范”。于成文老师为优秀党支部颁发了荣誉证书。自本10第二党支部、自硕1203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大会临近尾声,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尹怡欣教授对此次大会作了总结。尹老师结合自己半年来出国访问的观察,对现在学院内学生工作尤其是党建工作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尹老师殷切的希望,参加述责测评的党员、党支部能够结合本次活动,积极的向学院党委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学院党建和学生工作的更好发展。尹老师说,学风建设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各党员、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围的同学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团队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最后,大会在庄严地国际歌中落下帷幕。
党员述责测评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对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督促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发挥先导和榜样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党员述责测评总结表彰大会为自动化学院各党支部加强学习,促进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相信各个党支部党员必定能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上贡献自身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北京化工大学 大学生人文修养系列课程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成绩、经验、效果及今后的设想
2010-05-31 | 涩楼主人
|
95年起,我校就开展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经过了十年时间,北京化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教学科研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已赢得社会的认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一、工作成绩:积极进取,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2001年4月,经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文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挂牌之始,基地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定位,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把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建设与心理健康、艺术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使文化素质教育在我校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一)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文、社科系列课程的建设和规划,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将课程分为基础课、实践课和高端课,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与艺术等领域。校级公共选修课已由原来的文学、哲学二个门类,扩展到文学、哲学、历史、经济、法学、管理、艺术、心理学等八大门类。目前,我们为全校开设的人文、社科选修课的数量也由2001年的30门发展到66门。每个学期,自愿报名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学生空前踊跃。据统计,基地成立三年多以来,参加校级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已多达33642人次。
在现有已开设课程中,我们既有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也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养的方法论课程。我们还开设了文学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技术史等史学课程,从而使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够在一定的人文背景中得到真正的提高;而通过艺术理论、美学基础理论、哲学名著的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使他们的认识能建立在一种较高的理解和判断的层次之上。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了科技与人文的相融性,懂得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与人文的意义和价值在最高层面上的一致性,以及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然具备的人文情怀,真正使学生们认识到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通过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和心理健康课程,我们有效地实现了文理交叉选课,从而产生一种互补效应,使理工类大学生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文科类大学生培养了科学精神,从而提升了北京化工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育是弘扬真善美的,任何偏爱一面都是实际上不完全的教育。因此,人文社科系列课程的开设,真正实现了使学生求真、向善、趋美三者的有机结合。现在我校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选课氛围。2005年初,针对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在基地领导的组织下,由骨干教师缜密研究,又制定了我校300门选修课程的建设规划,这为我校选修课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打下了稳实的基础。现在,我们还实现了所有基地选修课教学大纲的上网工作。
除此之外,我们十分注意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进行扩展,积极开拓新的素质教育形式。我们既强调本科生的人文教育,同时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又注意认真开辟第二课堂,即通过人文讲座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教育基地利用学校地处北京的地域优势,多次聘请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讲座。1999年以来,已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人文教育讲座80余场,听讲座学生约14000人次;开设自然科学讲座200余场,听讲座学生约20000人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着眼于长远,现在基本确立了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观,即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重视学生实际素质的真正提高,凡是对学生素质提高有利的形式,我们都会认真践行,凡是能使学生今后或终生受益的内容,我们都会想方设法教给学生。
(二)社团、协会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几年来,学校对基地建设给予了及时正确的指导,不断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的积极协助下,我们已经在东、北两个校区建成了使用面积为700多平米的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基地购置了钢琴、服装、乐器柜等艺术器械和设施,还在东校区建立了书法、绘画教室等。基地与校团委密切配合,组建了大学生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国标舞团、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漫画协会、心理协会、论辩协会等学生社团。各社团经常集中训练,积极开展有利于拓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特色活动,在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日益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我校艺术团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推出自编自演的专场文艺演出,这在化工大学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每年金秋迎接新生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也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多次,效果颇丰,使入校新生刚到学校就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目前艺术团在团人数约170人左右,来自每个院系的团员已分别成为各院系的艺术中坚力量,他们的存在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各院系的文化生活。在2003年举行的北京化工大学首届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基地艺术社团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2005年,素质教育基地与校招办首次进行了自主测试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工作,这为我校艺术团的提升和发展又一次打下了基础。自2002年起基地还先后办起了《艺术教育》报纸、开辟了艺术教育网站,这些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艺术知识、了解艺术通讯以及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的新的窗口。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已在三个校区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7名专、兼职教师(博士2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所组建的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现有会员500多人。协会分别在每年的“5.25”(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2.5(北京化工大学心理保健日)”举办为期一周的“心理健康周”活动,组织以“热爱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为主题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2001年起,心理健康中心每年还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测试,2003年开发了用于心理测试的网络版,也已投入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出版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专刊》,这些都使全校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及时地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基地积极指导艺术、心理等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由大学生艺术团为主体的艺术节晚会,以书法、摄影、绘画等社团为主进行的艺术作品比赛,以心理协会为主定期举办的心理健康周活动,利用网络开展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和心理素质,而且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004年,素质教育基地在北校区建立的艺术走廊,为学校师生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年度定期展览提供了场所,这无疑又进一步加强了我校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基地还积极协助并配合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生课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强化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全面提高了他们的人文艺术素质及社会竞争能力。
(三)加强师资力量,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奠定基础
基地非常重视对于专兼职素质教育老师的管理和培养工作,重视要以教师的学术素养提升学校人文、社科系列选修课程的开设质量,重视发挥每位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才智和力量,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育人水平。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努力探索“突出开设人文、社科系列选修课程建设主体,大力探索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方向,构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大文化平台”的建设方向与特色模式。为使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为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为保证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正确、健康地开展,基地十分注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注重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并要求教师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素质教育基地不仅安排艺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艺术协会、心理协会、艺术团等学生团队开展活动;同时,针对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还通过辅导员培训方式,帮助各个学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另外,基地还积极为各个学院培养学生活动骨干。目前,这些受培训的老师和学生骨干已经成为各个学院开展文化周、院周以及日常文化活动的有效组织者,从而大大扩大了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受益面。
基地的专职心理教师每年都要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及时治疗和纠正指导。专兼职教师除开设心理学选修课、进行心理测试、现场咨询和面对面的个人咨询外,还增加了信函咨询、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咨询活动形式,并汲取和采纳诸如发展咨询的新理念,有效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基地素质教育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学校教育愈是要在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现实中发挥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其自身的育人机制和育人功能愈是要健全、要强大。由于我们重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基地已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
在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北京赛区的比赛中,虽然强手如林,基地艺术团仍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参加北京国标舞学院举办的“2003年学院杯国标舞大赛”中,我校国标舞团也荣获优秀奖,北京化工大学学生的良好风貌在首都高校中获得了好评;我校漫画社参加的北京市首届中日卡通漫画展和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北京市高校漫画展,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基地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专刊出版工作和广大学生的参与工作。迄今为止已组织出版了8期《素质教育报》,每期印刷2700份;编辑出版了2本学生们撰写的素质教育论文集——《慎独集》,策划出版了2本画册。另还有《学思集》《经历大学》等正式出版。
文化素质基地成立三年来,教师们在理论研究和科研水平提高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发表学术论文173篇;编写教材9部;完成个人专著1部;编写完成并将于近期出版的教材及著作6部;获北京市科研立项1项,校级教改立项3项。
(五)基地具有明显的师范和辐射作用,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三年来,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开设人文、社科系列选修课程,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定期开展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学院文化周、心理健康周、心理教育讲座等)在学校范围内,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增进了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并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们在论文集和素质教育报上,积极畅谈自己参加人文、社科系列选修课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在各级校、院学生团体组织中,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去。在校内文化活动日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更多的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关心社会现实,注重自身素养的展示和提高。
交谊舞协会于2004年3月在北校区主楼前广场举办了“国标舞大赛”,参赛学生一百多人。与此同时,摄影协会也开展了“国标舞摄影大赛”,使周日的北校区校园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该影协还在学校网络中心建立了自己的摄影论坛,并且通过“摄影视窗”网站与在京22所高校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艺术交流。书法协会还在校内举办了书画义卖活动,所得款项支援了学校医疗设备的改善工程。学校的艺术社团、协会不仅在校内定期开展演出、展览、比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演出,经常与兄弟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校艺术团的节目多次被选入参加昌平区政府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漫画社还参加了北京市首届中日卡通漫画展及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北京市高校漫画展。书法协会、绘画协会分别与石油大学、政法大学进行了互访笔会及漫画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大大扩大了我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力。
在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设方面,基地也对周边高校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由北京化工大学牵头,与同属东方大学城的另外四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联合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五所大学的学生可以在任意一所学校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学校彼此互认学生取得的修课学分,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这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共同提高。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文法学院教师通过广泛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使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在育人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文化素质意识。无论是外语课、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体育课,还是各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广大教师都在按照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实践。例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许多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体育课教师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体育素质教育课和选项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与团委密切配合,指导学生社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活动,并积极指导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明显提高。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在去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的优秀社团。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体系当中,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鸿沟正在逐渐消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拆除。实践教学成为了教师日益注重并积极探索的重要教育思想及手段,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作为清晰可见的教育思想被教师认识到,并且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二、基地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
在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这些年中,基地的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老师们也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提高了认识。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必须与时俱进,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提高和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各部门之间要有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任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在以往的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积累了以下几项经验:
(一)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必须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我们将素质教育规划为课程教育、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结合的整体。这其中,作为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课程教育显得十分突出。为此,必须第一,强调对学生人文、社科思想与知识的通识教育;第二,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与引导,在艺术、心理、德育课程当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自主意识;第三,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及时设置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以及相关信息。
(二)社团协会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进行素质实践的重要介质。
广泛开辟各类文化素质教育相关渠道,针对学生兴趣、爱好、要求设置相关教育类目,组建艺术、文学、心理等各种学生团体或协会,积极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在实践中达到教育目的,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项重要的途径。同时,及时总结学生成果,以学生作品展览、学生演出活动、学生论文集和“素质教育报”等多种传播方式,将学生成果展示出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思维方式的教育)的实践教育指导目标,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素质成果得以保存,同时,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三)制定人才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长久之计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首要因素是人才,因此,基地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战略,要广泛吸纳,积极引进,自行培养。我们的作法是:第一,基地在组建时期,在学校和学院两级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根据实际需要,从文法学院和学校其他部门广泛吸纳适于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这些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文化底蕴较为丰厚,并各具专长,在三年的基地建设中,他们在人文、社科系列选修课程建设方面,在艺术教育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基地建设的骨干力量。第二,基地制定了人才引进措施,2003年起已引进了4名以上博士、教授。第三,基地还大力培养现有教师,目前,有在读硕士7名,博士1名,参加教育部、北京市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和讨论会多人次。通过这些措施实施,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四)寻求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点,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立身之本。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文化创新教育联系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文化继承能力和文化批判能力,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自觉提高寻求内在的动力机制,是我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经验。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基本上将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我们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撑。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强调“生命化”教育,是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加强艺术教育,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是我们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我校人文素质教育得到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四、基地素质教育的未来设想
根据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现有情况,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多次召开了相关会议,为今后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今后的工作重点作出了以下总体规划。
(一)发扬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
1、继续加强我校大学生艺术中心的艺术教育功能。随着我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加强及艺术特长生的到来,我校将建立大学生艺术中心以满足学校的艺术发展要求。艺术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要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开展艺术教学、艺术训练、艺术交流、艺术展示等活动。多渠道办好《艺术教育》报纸,利用网络、广播、橱窗传播先进文化艺术。
2、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彻底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我校理工科大学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环境,确立选修课程建设思想与建设体系,突出学校选修课程建设的特色,要做到两个“为主”:一是要营造学校精神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基础深厚、涉猎广博的人文、社科选修课程,以大力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创新智慧为主;二是要关注社会现实和当代教育发展动态,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为学生提供人文、社科领域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实践课程和精品课程,大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认知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根据客观现实深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主。
3、“十一五”期间,基地将进一步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高素质、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把对新教师的培训扩展到全校,努力实现教书与育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服务本领。
4、我们仍将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作为我们文化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时,我们也将十分重视西方文化教育,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强调学习但不照搬。
5、进一步加强和利用校外人文教育研究基地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努力的工作
1、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仍将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寻求具体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通过认真研究,探索出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常规模式和创新模式,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加规范和科学化。
2、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成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既要有从事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人员,又要有从事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影视、心理等的专业教师,今后我们要提高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教师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
3、营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是极为重要的,校园的文化生活、人文景观、人文学术气氛,将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人文氛围,将很好地使学生的课堂素质教育与日常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我们要切实加强人文走廊的建设,使学生能在校园中,随时感受到古典与现代、大师与学生、科学与艺术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不同时空的精神碰撞。
4、善于运用校外的文化资源,拓宽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今后基地要将举办“人文讲座”、“自然科学讲座”和“名人讲坛”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的日常工作之中,既要善于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使本校的知名专家、知名学者走上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坛,又要善于将校外的人文学者、知名专家请到学校来,从而将更多、更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信息资源带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三)明确目标、落实规划、全面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
1、建立开放型基地。素质教育永远是明天的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此,基地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必须是开放的。基地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基地高校的联系,本着学习不照搬的原则,学习国内外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为我所用,提高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并把成功经验与同行分享。
2、建立研究型基地。基地将结合我校以理工科为主的实际情况,加大在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和研究力度;基地将根据学生的自身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基地将根据社会上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方向,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从而实现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受到较好素质训练的目标,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3、建立实践型基地。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内外基地,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基地将在我校毕业生集中就业的单位建立几个研究基地,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研究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开展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影响的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集人文、社科系列课程建设、文化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落实规划,走特色发展之路,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成教育研究、实验互动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基地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规划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包括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整体育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基地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奋斗!
中国石油大学 基于本科生班级的学生精细化管理体系
石大项目入选教育部“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作者:闫亮亮 | 发布日期:2014-07-29 | 阅读次数: 2493次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入选名单,共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35个项目获得立项。由石大学生工作部(处)王英国负责的“基于本科生班级的学生精细化管理体系”项目经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成功入选精品项目名单,成为全国35个入选精品项目之一。
近年来,石大将精细化的理念引入本科生班级建设工作,通过开展班集体达标创优考核、建立班级信息管理系统、编撰班集体工作手册、创新班级骨干培训培养模式等工作,构建了基于本科生班级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本科生班建的“三化”,即班建指标体系的标准化、班级主要信息的信息化、班级骨干培养的深入化,极大提升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绩效和水平,切实把工作覆盖到了每一个学生,提高工作实效性;同时,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据悉,“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是教育部面向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开展的教育教学项目评选,分为辅导员课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大类。该评选旨在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推动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编辑:张泽宇
华北电力大学
大学生校官计划
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我校“情暖童心”公益行动
作者:发布时间:2014-08-24 08:11浏览次数:41
8月17日,教育部2014年第36期简报刊发了《华北电力大学实施“情暖童心”公益行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与高校学生双向发展》专题简报,对我校近年来以公益行动为载体,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并在教育部官网刊登,引起了较大反响和普遍关注。现将教育部第36期简报全文转发如下: 华北电力大学实施“情暖童心”公益行动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与高校学生双向发展
教育部简报〔2014〕第36期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顺平县开展“情暖童心”公益行动,促进了当地78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协同联动,形成“三位一体”工作模式。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学校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和爱心企业,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和组织优势,高校的人才和文化优势,企业的资本优势,在任务分工、信息共享、工作步点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了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其中,学校成立了“情暖童心”专项基金委员会,下设“社会工作部”、“心理辅导部”、“志愿服务部”、“网络信息部”、“综合部”等5个工作部,配备专业骨干,系统开展关爱和帮扶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引进8家高新技术企业赴顺平县投资洽谈。截至目前,学校已募集爱心企业捐助资金150多万元,配套支持资金56万元。
注重分类指导,实施多样化支援服务。在活动设计中,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了多样化的活动方案和内容,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做好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社会调研。由大学生深入基层,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分类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分析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为帮扶行动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开展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对部分在情感、心理、行为上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矫治,目前已累计受理维权等各类咨询100多起。三是开展“和你在一起”结对帮扶活动。在首批针对家庭特别困难、身患重疾、单亲儿童等特殊群体已形成有效覆盖的基础上,全面发动广大师生开展“和你在一起”结对帮扶活动。活动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送知识、送文化。截至目前,学校已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累计服务10000余小时,募集电脑、电视等设备200余台,书籍2000余册,衣物、学习用品9000余件,建设了一批“爱心机房”、“爱心读书角”、“爱心活动室”等志愿服务阵地。
延伸服务触角,构建立体化工作格局。为了全面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积极拓展公益行动的形式和深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格局。一是选拔任用好“大学生校官”。经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骨干,到顺平县域内部分学校担任“大学生校官”,以当地学校校长助理的身份协调“情暖童心”活动及学校其他相关工作。二是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顺平当地中小学教师开展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已系统培训当地教师1600人次,建设心理咨询室23个,覆盖了顺平全县所有中小学。三是实现帮扶工作信息化。组织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为顺平县开发了“情暖童心”专题网站和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留守儿童、家长、教师的在线互动交流,及时有效推动工作进展。四是整合发动校友力量。学校依托各地校友资源,在顺平籍在外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后援会。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引导其更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培养问题。分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省部共建、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有关新闻单位。
保定校区2014年学生工作研讨会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14-08-23 | 阅读次数: 15 次
8月20日,保定校区2014年学生工作研讨会在一校综合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李双辰、校长助理郭孝锋出席会议并做讲话,学工部、研工部、团委负责人、全体学工干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学工部副部长李瑾主持。会议期间,举行了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
李双辰做了培训讲话。他首先对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的获奖者表示祝贺,并表示,大赛的举办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学习交流,对于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李双辰对学生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全体学生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立足实际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立足新形势和新任务,迎接新机遇新挑战。学生工作要顺势而为,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应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不断创新突破,力争早日跻身国内一流;学生工作者要有担当精神,把握形势要求,不断拼搏进取,发挥更大作为。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实践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成长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三是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着重加强几个方面:关注学业困难学生,做好重点帮扶;根据不同学生的成才需求,促进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关注第二课堂,推进实践育人;重视学风的养成,大力培育良好学风。
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做好基础性工作。要从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抓小、抓细、抓具体”和“做深、做透、做生动”的原则,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五是加强制度创新,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学生工作制度的科学设计,保障制度的系统完备,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六是加强理论思考与改革创新,打造品牌,提升学生工作的影响力。要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注重抓重点,不断塑造品牌,推出标志性成果,使学生工作形成点线面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七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干、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学工队伍。学工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实践,努力提高能力和素质;要进一步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坚持全员育人,构建合力,要不断寻求支持,扩大工作平台,提升工作实效。
期间,进行了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经过6月30日至7月3日的初赛,共有16位辅导员老师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经激烈角逐,最终,法政系的陆伟获得综合一等奖;自动化系李金花、经管系程利敏获得综合二等奖;英语系王家、动力系张咪、机械系赵萱获得综合三等奖;经管系赵吉鹏、电力系张骞、环境学院石立宁等几位老师分别获得六个项目的单项奖。比赛结束后,举行了颁奖仪式。
比赛结束后,校长助理郭孝锋讲话。他对本届比赛以及选手的精彩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谈了三点感受。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比赛中,各位选手在不同的项目、思路、活动设计等方面表现形式针对性强、立意新颖、策略有实效性。二是在比赛中,不乏一些年轻甚至刚入职的辅导员表现突出。尽管比赛题目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能够抓住重点、理性分析,制定出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三是从比赛本身来看,既是辅导员技能水平的一次检验和考核,又是一次辅导员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契机。
郭孝锋强调,辅导员要深入思考如何把学生干部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善于借鉴和运用已经形成的宝贵经验和有效理念,把学生工作扎实地、创新性地做好。另外,学生工作者要开阔视野,看问题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要放眼全局和更大的框架下去把握本质,进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措施。郭孝锋最后指出,学生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实践。学工干部要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根本要求,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实践技能,不断开创出学生工作的新明天。
会上,四位典型代表进行了发言。荣获大赛综合一等奖的陆伟老师做了发言,表达了对今后做好学生工作的信心以及对学校为辅导员提供良好发展平台的感谢。全国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入围者王家,以“大学生校官计划”为题,介绍了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与青春使命。自动化系张艳斌结合院系实际介绍了“学业困难学生虚拟班集体”的运行流程以及取得的成效。机械系齐岩,从扎扎实实做好学生工作这一根本目标入手,详述了院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据悉,近年来,我校紧密结合“大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2012年起,推出的学工干部素质提升“磐石计划”,至今已举办近二十期。此外,学校还通过每年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优秀辅导员”评比、辅导员“大家访”、“长城计划”科研立项等,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努力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保定校区一项目获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立项
作者:学文 供稿单位:学生处
发布时间:2014-08-26 浏览 187次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评选结果,我校保定校区英语系辅导员王家老师申报的《“大学生校官计划”——引导大学生实现提升自己与服务社会双赢》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全国35个入选精品项目之一。《大学生校官计划》项目以我校联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顺平县政府共同发起实施的“情暖童心”公益行动为契机,自2013年初,分批选派大学生到河北省顺平县乡镇中小学担任校长助理,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具体实践,在服务过程中自我成长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措施有:一是发动校官深入农村走访调研,按需开展服务。有针对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1万余小时。二是在引导校官在服务中实践专业知识。校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建成20余个心理咨询室,组织讲座12次,受理相关咨询100多期,开发了专题网站及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三是鼓励校官加强对外联络宣传,锻炼社会工作能力。已争取企业捐助超过150万元,新华网等各大媒体予以了报道。该项目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校长助理郭孝锋对项目的前期设计、组织实施进行了亲自指导和密切关注。
为加快推进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设,保定校区自2012以来启动了学工队伍素质提升“磐石计划”,通过设立四个科研团队、开展“学工沙龙”、举办专题培训、培育精品项目等形式大力提升队伍素质,取得实效,辅导员职业技能、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教育部、河北省各类评比中屡获佳绩,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水平、提高育人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悉,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由教育部思政司组织实施,旨在重点培育和资助一批高校辅导员教育教学工作项目,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南开大学 “公能”特色美育工作体系
南开大学1项目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14-07-31 08:55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甘)7月25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入选名单。南开大学报送的“打造‘公能’特色美育工作体系”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共有35个项目入选。
《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提出,要全面规划和实施具有“公能”特色的南开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实现德、智、体、美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为落实好学校党委的要求,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学生工作部门把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突出美育教育的地域、学校特色,并通过四个方面开发“公能”特色美育工作体系:一是设立基于审美对象的美育课程。以班会组会、主题参观、美育讲堂等为主要形式,设立包含四大模块的美育课程。二是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审美实践。以宿舍为单位构筑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对文化视觉性的突出和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强调,进而探索建立美育工作长效机制。三是打造贴近学生实际的美育品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形式并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广大学生受到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达到良好的美育教育效果。四是建设高雅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以学生合唱团为主力担纲的新年音乐会、迎新晚会和毕业晚会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公认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学生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传播高雅艺术、提升美育水准的进程中来。
2013年以来,为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面向全国高校开展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工作,通过重点培育和资助一批高校辅导员教育教学工作项目,进而转化推广高校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我校从2013年开始举办南开大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评选活动,目前已开展了两届。本次申报的“打造‘公能’特色美育工作体系”,以电光学院承办的传统文化节和外语学院承办的外语节为试点平台,通过课程先导、活动引领和品牌效应,探索“公能”美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良好经验。下一步,我校学生工作部门将依托教育部思政司划拨的专项经费,从完善美育师资库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加强美育优秀个人选拔等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后期项目建设和成果转化推广。
东北大学举办“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来源:光明网教育
编辑:佚名
发布于:2014-10-30 06:39:50 光明网讯 3月5日中午,东北大学基础学院学生会在学生六舍前举办了“学雷锋”主题教育。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
活动现场摆放了一块“雷锋语录”展板,上面有十句与新时期大学生相关的雷锋名言,过往同......光明网讯 3月5日中午,东北大学基础学院学生会在学生六舍前举办了“学雷锋”主题教育。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
活动现场摆放了一块“雷锋语录”展板,上面有十句与新时期大学生相关的雷锋名言,过往同学纷纷驻足,认真体会。紧接着,大家在“存善心,说善言,践善行。学习雷锋精神,我们承诺:从‘3 5’到‘365’”的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大家还来到旁边的“善事许诺墙”,把今年准备做的好事写在小纸片上,粘在“许诺墙”上,不一会,“许诺墙”就被粘满成一个幸福心形了。
参与活动的张新莉同学说:“这个活动很温馨,她让我懂得了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道理。”(东北大学 刘海军 崔怡玮)
东北大学 新雷锋成长计划
我校两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作者:李晓璐 编辑:李家祥 来源:东北大学 更新日期:2014-07-30
日前,教育部公示了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入选名单,共有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34所高校的35个项目入选,我校国防教育学院刘云飞申报的《新雷锋成长计划》和工商管理学院初青松申报的《选择工作室》成功入围,我校也是唯一一所两个项目同时入选的高校。
近年来,教育部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重点培育和资助一批高校辅导员教育教学工作优秀项目,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我校以此为契机,加强研究、积极创新,立足于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科学认识,紧紧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切实需要,开展了辅导员精品活动创意大赛、辅导员工作案例大赛和精品项目培育等工作,孵化出一批思想性高、操作性强、学生喜爱、效果良好的日常教育活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和专业指导工作室。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东北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大纲》,明确了辅导员研究方向,强化了辅导员工作专业属性,为学生工作科学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以质量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北大学 选择工作室(无)哈尔滨工程大学 “‘读书工程’课程体系建设”
“‘读书工程’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获评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作者:程慧 文章来源:工学周报 点击数:2173 更新时间:2014/8/18 15:35:45
热 荐
★★★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日前公布了“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入选名单,人文学院杨国庆负责的“‘读书工程’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入选。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是教育部面向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开展的教育教学项目评选,分为辅导员课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大类。该评选旨在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推动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本次评选共批准精品项目35个。
我校连续两年入选“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
发布时间:2014-7-27 8:20:12 阅读数: 679
哈工大报讯(肖克/文)日前,教育部思政司公布了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入选名单,我校学生工作处申报的“学生教育大纲实施计划”成功入选,这是我校连续两年入选该项目建设名单。
近年来,我校学生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更多的学生登顶”的工作理念,紧密围绕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品格塑造”的成长需求,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教育大纲,并以学生教育大纲为牵引,纲举目张,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
据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旨在重点培育和资助一批高校辅导员教育教学工作项目,引导高校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此次项目建设的申报对象为高校一线辅导员和相关学生工作干部,每个入选项目培育建设周期为2年。
复旦大学 社会实践工作室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复旦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召开
我要评论(0)字号:T T 2014年05月04日 11:02:23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作者:陈至奕
【导读】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今年首次召开,不仅充分展示了寒假实践的成果,向更多同学分享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人生感悟,也激励了更多的研究生主动参与到今后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增加知识,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4月25日下午4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复旦大学2014年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在光华楼东辅楼103举行。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等部门负责老师,部分院系相关老师以及各寒假实践项目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研究生会指导老师王珏首先介绍了2014年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今年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团队项目系列以“走基层,看改革”为主题,引导研究生领会改革精神、聚焦改革热点、关注社会变迁、开展考察调研。个人项目系列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的号召,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组织研究生在返乡期间寻访新时期扎根基层、在生产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共有66个团队项目和92个个人项目顺利结项。在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关注社会热点、思索社会现实、探索时代精神的团队实践项目,得到了有现实意义的调研成果。而个人主题实践则通过访谈优秀青年、分享人生感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访谈资料。通过对这些优秀青年的深入访谈,引发了实践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自从1993年开始设计外研社办公楼(17 000m2)到现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又先后设计了外研社二期办公楼(3 500m2)、逸夫教学楼(12 000 m2)、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80000 m2)等一批建筑,目前仍有三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在这些合作的基础上,我们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校园整体规划调整(图1~3)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张镈等一批前辈建筑师设计了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的雏形,原有校园规整,建筑群体形式协调,绿树成荫,花园环抱,空间布局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但由于后来经历了各个时期断断续续地改扩建,建筑多半各自为政,造成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差,失去了原有设计的和谐。随着时代的变迁,校园的使用要求与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用地由于城市道路建设而被缩减,老校园与新需求之间的诸多矛盾日渐凸显,其间需要协调的问题很多,重做一个新的校园规划的需求迫在眉睫。
2005年,适逢北京外国语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学校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义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受学校委托对校园进行了新的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把每个房子、庭院、每条道路分别编号并分为若干区域,对每一个区域进行详细分析。建筑的功能性,绿化的使用性,广场的实用性,人流的通达性,停车的利用性等等都被作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标准,为每个地块给出量化的评价结论和具体可实施改善的措施。通过这一过程,让我们更理性和系统地了解现状的价值和问题,然后我们又针对东、西校区的原有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东校区以保留和完善原有格局为主,疏整不协调的部分,强化原设计的规划轴线,突出校园的中心区,规整建筑体型,完善校园使用功能。西校区以推陈出新为主,延续东校区的规划轴线,增加北外在三环路边的标识性,以新的面貌展示给城市。同时考虑了城市景观和环境的改善,我们试图利用地下通道和高架桥下的空间,结合北外人才资源,设立公共设施,从而建立起学校师生与社会城市的联系。
在规划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我们按校方要求分期实施改造。下面对各个建筑分别作以介绍:
逸夫教学楼(图4~10)
逸夫教学楼位于东校区的最东端,在校园东门的入口处,原来只有几排平房和几棵槐树。用地周边的建筑形式十分不协调,南面是国际交流学院,西面是一座建有拱券和穹顶的阿拉伯语研究中心,北侧则是其他单位的高层住宅楼,要考虑日照遮挡,用地十分紧张。
为了土地使用的最大化,建筑进深设计得较大,南高北低,避免遮挡后面住宅的阳光。教学空间需要足够的采光通风,因此设置了两个南向开敞的庭院,使南向的大教室有了三面外窗,同时增加了内部房间的数量,使尽量多的房间拥有了较好的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了设备的投入,节省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日后的运行成本。
在两个南向庭院,结合建筑必要的安全疏散,分别设置了楼梯间。楼梯间采用钢结构支撑玻璃幕墙的立面形式,既作为垂直交通空间,又可作为休息场所。通透轻巧的楼梯间和结实厚重的楼体之间,形成了虚实对比。
在功能上也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做法。楼层间上下连通的共享空间和宽度达3.6m的通廊,满足公共交通要求的同时,提供给师生更多的交流场所,延伸了教学空间。两个南向开敞庭院为通廊提供了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为人们提供与环境交流的途径,使通廊亦可成为师生课间休息的场所。卫生间设置在通廊的两端,通过室外平台进入。这样设计既有卫生清洁上的考虑,又带动了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根据建筑的经济性原则,我们在设计中减少装修的经费,建筑表面尽可能多的使用结构原有材质。当看到混凝土拆掉模板后的效果很好,于是决定外墙用黄色陶土砖作局部点缀,与素混凝土搭配,内部也尽量露明结构梁柱。其设计效果使建筑形体显得粗犷稳重,强化了建筑结构的真实性和逻辑性。
大学生体育馆(图11-17)
大学生体育馆的用地原为学校食堂,设计年代为上世纪60年代,设计之初还兼备小礼堂的功能,占地面积相对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老食堂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另建新食堂取而代之。老食堂用地紧邻体育场,作为新体育馆的位置正好。
大学生体育馆用地东西长1 2 5 m,南北宽61m。体育馆四周道路通畅,利于人流的疏散以及消防的扑救。西侧运动场和东侧绿化,也起到了扩大视野的作用。
建筑的使用功能较多,各项设施不可能处在同层,因此根据使用的需要与结构的可能,采取垂直空间的组合形式,做到各项功能布置得体。这样既能使各房间的过渡顺畅,又缩小了占地面积,留出更多的室外空间。
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的入口布置在一层南北方向偏西的位置,进入建筑是一个两层通高的门厅,向上可达综合体育馆,向下可达游泳馆。中途训练馆布置在综合体育馆的西侧,与综合体育馆使用上可分可合,方便教学、比赛使用;健身房和艺术沙龙等布置在游泳馆上空一层南北两侧,方便学生使用,同时与游泳池相结合,提高人的使用感受和建筑品位。体育教研室的办公用房放在西侧,可以俯瞰体育场,方便管理使用。
为把更多空间留给校园,降低建筑对人的压迫感,在南北两个立面设计了净宽为2.7m的清水混凝土柱廊,弱化了建筑的边界,延伸了周边道路的空间感受。在双层结构混凝土梁柱之间设置体育馆的室内外楼梯,在满足安全疏散要求的同时,增加了建筑内外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建筑与环境的沟通,强化了体育馆功能的动感与活力,也像是一种立体的校园路。
东立面为游泳池设计了落地的大玻璃窗,使阳光在使用者游泳时可以洒进游泳池内。建筑结合东侧的绿化广场,设计挑台,扩充了体育馆的功能性和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面向体育场的西立面充分考虑其中办公空间的舒适性,设置遮阳板降低西晒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馆的立面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协调性,不像一般城市体育馆过于表达个性,造价昂贵,空间封闭,难于与环境协调。立面色彩和语言延续了逸夫教学楼的形态,形成了积极的对话关系。
行政办公楼(图18~23)
行政办公楼用地位于东校区的东北角,相对独立,对外联系方便。原用地上为一栋学生宿舍楼和一栋老图书馆。学生宿舍楼是上世纪50年代由张镈先生主持设计的校园建筑的一部分。考虑到整体的校园形态,也为了和其他保留的原有校园建筑相呼应,我们确定了部分保留原有学生宿舍建筑部分立面,新旧结合,有机生长的设计思路。
规划布局为内院式,建筑主体分为南北两栋。北侧主楼为行政办公主楼,高8层。南侧配楼为接待会议部分,地上两层。东西两侧环廊部分为校史馆、学生处及配套用房。地下有车库和设备机房。
主楼保留原有立面及坡屋顶形式,把新建楼体和保留部分做出区别,使人在外观和室内空间中都可以看到新旧对比的戏剧性。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墙面平整度较差,设计在原有灰砂砖外铺贴新的灰色面砖,延续了原有的风格。室内布局保留原中间走廊,及两边房间的形式,将原有宿舍功能的小空间调整为办公功能的大空间。在各层设置公用小型会议室,满足各科室办公人员会议和接待的需求。各楼层增加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满足竖向交通的便捷性。在楼梯连接部位设置两个中庭及玻璃采光顶,增强了建筑内部的空间联系,并改善了空间质量。主楼南侧新建楼体向南侧扩建,为争取更多日照,设置落地玻璃窗,辅以可开启的遮阳百叶窗,改善了办公室的条件。
配楼强调与主楼的关联性,一层与连廊融合,以一道长长的灰墙与主楼相连,而配楼二层则以混凝土体块的形式与灰色墙体脱开,塑造建筑纯朴的意境。由于建筑的外事接待功能,在内庭院的设计中,我们提炼传统合院建筑的精髓,延续原有绿化高大乔木的种植原则,创造出优雅娴静的环境。
国际交流学院教学楼扩建(图24~29)
国际交流学院位于逸夫教学楼南侧,是外国研究生较集中的一个学院。教学楼是国际交流学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此次设计即对教学楼进行改扩建。经过规划分析,建筑南侧的钟塔和硬质铺装广场利用性低,且市政排水设施落后,常常下雨后就是一片汪洋。屋顶的中式角亭与广场西式的柱廊钟塔只是装饰作用,费钱费地,建筑形态也显得有些不大气。扩建中充分利用现状场地,增加教学楼空间;改造原有钟塔廊架,作为门厅,敞开一层空间给学生去南面食堂留出捷径。
由于这里欧洲留学生较多,所以设计上考虑利用西方古典剧场空间的理念,在内部绿化庭园中设置圆形平面的门厅和报告厅,活跃了带型教学空间的单一性,同时两个功能体块遥相呼应,增加了更多的趣味空间,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机会来这里交流和放松。
原有建筑外墙为黄色面砖,为与原有保留建筑协调,并且考虑到建筑附近的逸夫楼,立面采用与逸夫楼呼应的设计手法,混凝土框架外露,围护墙体外贴黄色陶土面砖。
图书馆扩建(图30~37)
现状图书馆位于东校区中部偏东的部位,与东校区教学主楼东西轴线相对。随着媒体资源增加,办学规模扩大,使用师生人数增加,需要改造扩建。
在校园规划中,对校园东院中心区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未来通过拆除部分建筑,调整开放空间,使东校区主轴线得以强化。图书馆最终将处于校园轴线的中心位置,十分重要。
方案构思过程中,学校提出希望现有图书馆在扩建中还可以部分使用。因此,我们保留了原有建筑,而在外侧四周和内院中加建新楼体。根据大规划的设计思路把主入口调至建筑西侧,调整建筑内部功能流线,形成开敞式的开架阅览空间。
平面布局便于工程分步建设,使建筑在改造施工的同时,亦能便于师生使用。改造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保留原有图书馆的主体结构,拆除外墙部分;第二步增加外围护结构,设临时出入口和通风系统;第三步加建新建筑部分,四个交通服务空间和新老建筑间的交通空间;第四步老建筑功能调整到新建筑里,再对老建筑部分进行改造,增加中央书库及交通空间;第五步调整藏书区和阅览区,使建筑流线合理。
设计中保留原建筑内部结构,根据复核进行结构加固。对外围新建筑部分加以抽象的提炼,以表达对书架形象的隐喻,在色彩和材料的运用上充分考虑了对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和整合,使新旧建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西立面作为东校园轴线上的重要对景,两层高的柱廊形成了一个醒目和典雅的入口空间,凸出悬浮的报告厅给西立面带来了一个活泼的元素。
东立面为保留原有的两棵大树,在造型上设计了一个“凹”字空间,透明的玻璃使室内、室外空间形成相互渗透的效果。一层利用矮墙,结合老树,围合成静谧的小书院。
随着几个建筑设计的陆续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的建筑改造设计已经完成了一半有余,东校区的建筑面貌已有较大的改变,空间形态也正向大规划的设计目标前进。以校园整体规划为指导,建筑设计更有针对性、整体性,建筑与校园空间关系更加合理。东校区以改造为主,建筑设计相对受到一定限制。西校区则会出现更多的新建筑,其建筑设计也将相继展开。
在温州中学学习生活了三年,毕业了免不了怀念。图1是母校的标志性建筑——行政楼,别有一番气势。在温州中学学习期间,我经常泡在创客空间,也接触到很多3D打印的相关知识。毕业之际萌发了做一个学校标志性建筑模型的想法,以纪念自己难忘的高中时光,同时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建模准备阶段
我最早接触使用的3D建模软件是Google SketchUp,类似SketchUp这类建模软件的建模主要基于画线成面,而后挤压成型建立三维模型。因此它的操作就像我们使用铅笔在图纸上作图一般,SketchUp软件本身能自动识别这些线条并加以自动捕捉。这类3D建模软件的优点就是交互式操作,效果直观简单。后来,我还在选修课上学习了OpenSCAD立体建模软件,这门课是一位数学老师教的。
OpenSCAD是一款用于创建立体三维CAD对象的免费开源软件。OpenSCAD软件的建模是在脚本文件中描述对象,用脚本语言进行3D编译并呈现3D模型,用户可以在建模的过程中轻松地更改任何步骤,甚至设计所定义的配置参数。软件的建模操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用OpenSCAD中模型的基础组件语句,如方形、圆柱等,配置指定参数软件转换成对应的3D视觉模型,而不是数据模型;另一方面是利用OpenSCAD的功能语句,进行模型移动、组合、联合、区分、交集、镜像等操作。
但由于OpenSCAD偏于程式、参数化方面,而我又对自己的编程语言没有足够的信心,所以3D建模往往会选择交互式建模软件SketchUp。但是,在这栋楼的建模过程中,我发现大楼的建筑结构有许多重复之处,在SketchUp中操作显得太过繁琐,重复性的操作太多。想到OpenSCAD建模软件的代码建模能够彻底解决我的困扰,不仅修改方便,并且能够通过计算构建精确的大楼模型,于是决定选择OpenSCAD这位久违的“老朋友”。
使用OpenSCAD建模需要提前进行计算,构思好每一个点的位置,规划好每一个部分的大小。于是,我画了一个行政楼的三视图草图,这个草图对之后的计算很有帮助,让建模过程也变得十分流畅。我画的正视图(如图2)中包括三维空间的X轴和Z轴。在正视图中,每一个点都标了相对应的坐标,这使得原本抽象的计算显得比较直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原图中比较容易实现的部分,对一些建模难以实现的部分做了相应简化。而且鉴于学校的3D打印机只有单色打印的功能,所以忽略了颜色参数的相关设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建模前期的画图工作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加快了我后续的建模进程,使得建模能够事半功倍。
建模过程
根据前期的构思,我选择从行政楼最主体的部分开始建模。行政楼主体首先是采用一个长方体去除中部的大门部分。在OpenSCAD的建模语言中,这部分首先需要用到的是长方体语句——cube([width,height,depth]),即设置相应的长宽高作长方体。大门部分采用差集语句——difference(),即由第一个多面体去除第一个以外的多面体。相关坐标点定位和移动用的是translate([x,y,z]),即设置相应的向量参数进行模型的移动。使用OpenSCAD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cube语句的后面是带有分号的,而translate则不需要。这也是我刚开始没注意而常犯的错误。
行政楼主体部分的建模语言如下:
difference() //由第一个多面体,减去除第一个以外的多面体
{
translate([-15,-15,-2]) //依照[-15,-15,-2]向量进行平移
cube([30,45,2]); //以30,45,2作为长宽高作长方体
translate([-0.5,2,-0.8]) //依照[-0.5,2,-0.8]向量进行平移
cube([1,30,0.9]); //以1,30,0.9作为长宽高作长方体
}
行政楼主体部分建模结束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增加细节。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用到OpenSCAD中的并集语句——union(),即多个多面体的总和是或运算;交集语句——intersection(),即得出多个多面体相交的部分,是与运算。模型部分还用到了柱体语句——cylinder(h,r1,r2,center),多面体语句——polyhedron(points,triangles,convexity),球体语句——sphere(radius)等。从上述部分我们也可以发现OpenSCAD的建模语言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大部分和英语单词的意思相对应,理解起来十分容易。
行政楼主体部分完成之后的工作就是添加许多细节,包括窗户、水池、树等。当然树的模型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用的是两个柱体的组合。程序语言如下:
union() //多个多面体的总和(或运算)
{
translate([2.5,2,0]) //依照[2.5,2,0]向量进行平移
cylinder(h=1.5,r1=0.15,r2=0.05,$fs=10); //以1.5作高,0.15,0.05分别为上下圆半径作圆锥体,$fs是毫米表示角,表示周长除以数值,单位是毫米
translate([2.5,2,1]) //依照[2.5,2,1]向量进行平移
cylinder(h=1,r1=0.4,r2=0,$fs=10); //以1作高,0.4,0分别为上下圆半径作圆锥体
}
树的效果如图3所示。
遇到的问题
1.行政楼顶的曲线
行政楼房顶有较大弧度的曲线(如图4)。曲线在3D建模中一直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部分。我在SketchUp中采用的方案是利用一个圆斜截一个圆锥从而得到抛物线,再通过相应操作进行调整找到需要的弧度。但在利用OpenSCAD脚本语言建模的过程中,虽然也可以用CSG模型解决曲线的问题,但涉及的运算却是我没有学过的,因此,行政楼房顶的曲线弧度只能用长方体替代。
2.效果图显示部分
从下页图5的代码输入界面中可以看出,行政楼中间的大门和楼顶两个长方形凹槽部分应该是被打通的。然而在效果图显示时,从不同的角度查看,却有一层绿色的图层若隐若现,时有时无,让我比较困扰。参考OpenSCAD中自带范例的效果图显示,以及咨询老师,发现他们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效果图显示打通了就是显示空白了。老师建议尝试修改相关参数,发现只要将对应的参数稍微加大,让其处于完全贯穿状态,而不是恰好打通,效果图中就不会出现这一绿色图层。所以建议在设置OpenSCAD代码参数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计算,参数设置要合理,否则可能会影响之后的建模及效果图呈现。图6是修改后的代码参数及效果图。
3.行政楼房间
行政楼中的房间这些大量重复性的建模我采用最基础的方法,就是在OpenSCAD中复制相应代码,改变部分参数,操作非常便捷。其实OpenSCAD中循环语句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重复性操作的问题,在软件的很多example中也采用了循环的方法。但是由于我对循环语句并不能娴熟应用,只好采用复制粘贴再修改的笨办法。但即便没有采用循环语句,我觉得这也远比在互动式建模软件中大量的重复操作要快捷许多。
结束语
在OpenSCAD建模软件的学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学会了这款免费开源的建模软件,而且自己面对陌生事物的心态有了改变,很多事情只有着手之后才会发现远没有你想象的困难。
3D建模能给我带来快乐,看着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二维的行政楼平面照片变成三维的立体模型,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应该也是创客动手制作的最大动力来源吧!虽然对于OpenSCAD的建模操作我只能算入门,但相信会慢慢熟练。同时,我也会去接触和学习其他的建模软件,因为我觉得3D打印的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希望自己能从中收获更多,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有关OpenSCAD这款软件的建模心得以及有关3D打印的学习体会。最后附上温州中学行政楼模型效果图(如图7~图9)。
【北京大学校园建筑】推荐阅读: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考研经验小结09-17
北京建筑设计方案10-12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办法07-05
北京大学试卷06-08
北京大学推荐书目06-28
北京大学管理教授07-05
北京大学艺术硕士07-14
北京大学毕业去向09-08
北京大学英文简介09-30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