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

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 篇1

李商隐, 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作托物寓情、借古论今、构思巧妙、情致曲婉, 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 咏史诗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诗深情婉约、意境曲折、用事繁多、想象丰富, 借古讽今,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 迷信神仙, 以至误国的无耻和昏庸, 同时也对封建社会带有普遍意义和性质的问题进行了议论。他的咏史诗具有深婉的悲壮, 带有明显的“沉郁”特征。他的咏史诗运用“含蓄”的情感表现手法, 通过深婉的情辞和朦胧的意境, 将浓厚的主观色彩涵盖于历史题材之上, 在感伤的情绪层下流动着诗人对历史的沉思。

晚唐是一个沮丧得令人绝望的时代。这个时期, 唐王朝处在内忧外患、宦官专权、朝政极端混乱之中, 民族矛盾尖锐,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这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前, 唐王朝政权摇摇欲坠。但面临如此政治危机, 最高统治者不思励精图治, 却仍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贪图佚乐, 佞佛信道, 妄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一切使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末世气氛。这种气氛渗透到诗人李商隐的心中, 便积淀为一种悲壮深沉的基调, 使他再也没有了盛唐奔放的豪情与朝气, 再也没有了中唐慷慨的激情与勇气, 所剩下的只有这个忧患深重的时代所给予他的怅惘的悲情与暮气, 正所谓“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诗人只能在对历史的追怀中发出对历史的慨叹, 在对历史的吟咏中表露自己对当朝的无奈和失望。

作咏史诗是李商隐“反抗”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他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其诗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如《马嵬二首》之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咏叹安史之乱, 矛头直指唐玄宗;《有感》 (二首) 、《重有感》满怀激愤地揭露了文宗太中九年“甘露之变”中宦官任意残杀朝中大臣的暴行, 并对文宗不能知人善任, 致使国家险遭覆亡大祸的轻率举动进行了批评。

二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李商隐在原有的认知和评论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个人的观点,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审视, 如《马嵬二首》强调了皇帝的过错才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源。

三是借咏史抒发个人际遇的情怀 :如《安定城楼》表现了他的处世精神, 希望有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 然后归隐江湖 ;《贾生》则是借贾谊贬逐长沙一事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四是对女性题材的关注 :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的女性, 除了《王昭君》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梦泽》是讽刺为邀宠而“虚减宫厨为细腰”的宫女外, 其余的几乎都表达了作者的同一种思想倾向——女色祸国, 如《华清宫》一诗中, 更是把倾国的危险性取决于女色对君王的诱惑。之所以有这种认识, 也归根于李商隐的家世和当时社会环境, 他虽然认识到了国运的衰微主要取决于帝王, 却不敢完全把责任推在帝王身上, 而认为是女色诱惑了帝王。他把责任推到了帝王所宠幸的女人身上。于是, 女色祸国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咏史诗的创作历史久远, 到直到晚唐时期,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 李商隐将咏史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使咏史诗摆脱了过去的模式化, 内容丰富, 表现手法独具特色, 为咏史诗开辟了新天地。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 能于秾丽中时带沉郁, 流美中不失厚重, 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最高, 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 又融合了齐梁诗的秾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 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 ;其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影响 ;一些长篇古风如《韩碑》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小诗淡语天成, 绰约多姿, 不失盛唐绝句风味。

欣赏李商隐咏史诗, 要从其诗的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领略他幽郁深婉, 悲壮浓情的风格, 及晚唐时发展起来的细约幽美的审美情趣和朦胧为特征的诗美境界。

一、选材典型, 以小见大

李商隐的咏史诗常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 人物来达到对昏君奢淫误国的有力揭露与讽刺。因此, 读者在读咏史诗时要通观其历史, 以诗中所叙小事, 见微知著。感受李商隐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的敏感性。

二、对比强烈, 叙写形象

在咏史诗中, 展现鲜明对照的历史画面, 以大写意的手笔, 却将作者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时, 可从中把握诗中字字珠玑, 叙写跃然眼前, 而对昭强烈, 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写作手法。

三、意境高远, 议论不俗

诗的境界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创造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契合的艺术境界。作者在重构历史的同时, 将其自身感伤心态与悲剧气息融合其中, 把对社会的义愤与不平曲折折射出来。既然是咏史诗, 就应该是“咏”史, 而不是单纯“论”史;就必须要扣合历史事件的特点, 掌握特定环境的特定气氛, 通过生动的形象, 抒发对历史的兴废或是或非的评价。李商隐的咏史诗中, 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见解, 有的讽刺悲剧人物麻木不仁, 有的先抑后扬, 反其意而用之。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题材原有的普通意义, 实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诗词通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任秉义著)

[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著, 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

[3]《李商隐评传》杨柳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0出版

上一篇:逗女孩子开心的话 逗女孩子开心的短信下一篇:巾帼就业援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