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精选8篇)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篇1

本学期我们上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门课,跟着刘勃老师学习了中外各种文化,第一节课我就被刘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深深吸引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是谁?何谓文化?何谓中国?何谓西方?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让我以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始,我便碰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法,各种局势的变化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已有涉及,高中时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次的学习则充分调动了我的兴趣,课上老师各种生动的例子更是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接着讲的便是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讲了希腊的城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希腊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讲完制度变开始讲思想,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哲学。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在学说和流派上真正能称上“家”的,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了后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寻常百姓的儒家而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所谓“三教九流”之“九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家在当时都是与儒家学说旗鼓相当影响相近的学派,并且和儒家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到古希腊哲学,则不得不推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他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不断的完善一个概念,达到定义的目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及其注重逻辑。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篇2

文化一直就是学界所热衷讨论的问题, 而关于他的定义, 专家学者一般都各抒己见, 但是就当今的情况来说, 学界无法对此达到共识, 对于文化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 文化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形式的载体, 一般情况之下是无法进行描述的, 而文化由于没有范围而言, 所以也很难去真正的进行界定。就如今我们所了解的文化, 其保罗万象, 几乎已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可是说, 文化已经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脱离的文化而存在的。

就中国文化而言, 具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其中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仅仅从文学而言就已经出现了“经、史、子、集”各个部分, 如果再包含其他, 那么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则更加难以做到。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的, 这种学科间的, 或者与其他学科的分界线很难去界定。所以, 如果强行将这种文化进行分解, 那么其中所遗漏的文化也在多数。那么, 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与变化, 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演变, 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文化障碍也就由此产生。

二、社会习俗概念的界定

从传统意义来讲, 社会习俗, 也可以称之为“社会风俗习惯”, 一般由人们自发所形成, 有大家共同约定俗成的。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非强制性的, 是潜移默化的, 是特定社会的产物, 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社会习俗, 一般指的是在特定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行为模式或规范的古代人的范围内遵守。多样的习惯, 是一种习惯, 人们往往通过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规范的行为, 称之为风;不同的, 将由行为规则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的差异, 称为与曲的习俗。所谓“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的适当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特点。习俗是一种传统的社会, 改变一些流行的时尚, 习惯, 久而久之, 不适合一些原始习俗, 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 这正是所谓的移风易俗。

中国的风俗习惯, 由于五千的传承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与现代化的进程, 以及西方国家的影响, 很多风俗习惯逐渐淡化, 但是根植与人们心中的根本还是无法改变的。而西方国家也随着文艺复兴的进行, 而出现了很多具有新特点, 新发展的风俗习惯。而两者之间的社会风俗习惯又存在着很大差别, 其中主要的障碍便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社会习俗, 而这种差别也影响着中西方人们的相互融合, 相互交流。在文化障碍视角下对于中西社会习俗进行比较有利于我国在发展的速度, 调高追寻西方发达国家脚步的步伐。

三、中西社会文化习俗比较

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和西方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文化差异, 而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循环, 在这种趋势之下, 为每一个国家都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的一份子, 所以, 在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不仅是经济和技术、技能的需要, 而且还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 使产品符合当地人们的普遍的心理需要, 并针对这些需要做出包装设计以及其他实践方面。

中国与西方的社会习俗差异表现十分明显, 尤其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交流的障碍十分突出。如果, 在中国, “龙 (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中国人也感到骄傲, 经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但是, 在西方人眼中, 对于“龙”没有特别的感觉, 西方的“龙”一般都是怪物, 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形象。同时, 虽然都称之为“龙”, 但是二者的形象有着普遍的差异, 中国的龙可以腾云驾雾, 是施云布雨的神, 而西方的龙一般是恶魔, 虽然也可以飞, 但是要依靠翅膀。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是很了解, 将产品上印有龙的形象。并且打算将这种形象推广向国际市场, 想象一下, 这个产品能刺激西方民众的购买欲望吗?可以为企业创造高利润。因此, 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差异还有很多, 对于民俗节日来说尤为明显。这些都显著地表现在双方的传统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西方国家共同的节日 (如, New Year’s Day) 处, 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 Thanks Giving Day (感恩节) , Christmas Day (圣诞节) 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从节日的角度上来看, 中国人注重亲人的团聚, 注重对于已故亲人的纪念, 对于伟大诗人的怀念, 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更不相同, 但是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十分庄严的意义与深刻的内涵。而西方节日一般是基督教信徒对于神的崇尚之外, 庆祝节日的尝试一般都比较热烈, 以狂欢, 聚会为主, 对于家人的团聚则不太注重。

参考文献

[1]刘宓庆著.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黄忠廉, 李亚舒著.科学翻译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李国庆.从文化语境层面谈押头韵广告语篇的翻译策略[J].外语学刊, 2008 (01) .

[4]胡作友, 任静生.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J].学术界, 2007 (05) .

中西法院文化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法院文化;中西比较;法院思维模式;法院制度

中图分类号:D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02-02

一、中西法院文化概念形成的比较

(一)我国法院文化的概念

我国对于法院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2010年,在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法院文化的正式概念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的总称”。但是与法院文化概念相关或相近的概念比如司法文化、法官文化、审判文化、诉讼文化等等有很多。

以上诸多概念大多相关,但各有侧重。司法文化、审判文化和诉讼文化的范围都比法院文化更广:与司法有关的司法制度、司法组织、司法技术、司法意识等等都可以归于司法文化;审判文化是指与审判有关的能反映审判实践的一切总和;诉讼文化既包括诉讼观念,也包括诉讼制度。法官文化将法官作为单独的主体提出,是为了突出法官职业的特殊性,但法官作为法院的组成人员,决定了法官文化应当是法院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科学研究所教授刘作祥在谈及建设法院文化时曾表示:“对于法院文化的定位,我认为应从学理上定位,不是从政治意识形态上定位,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亚法律文化类型。”可见,法院文化概念在我国是作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定义的。

(二)西方法院文化的概念

在西方,“court culture”一词的含义很多,因为court除了“法院”、“法庭”意义外,还有“庭院”和“王室”的含义,所以尽管court culture被用于很多著作或者网站表示法院文化的含义,但是并没有被统一认可。在西方,法院文化不像法律文化一样被正式定义和使用,但是西方研究者对于法院文化的研究和对法律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文化维度去入手,将法院这一要素和文化结合起来。NCSC在其网站上对court culture做出了一个定义:“法院文化意味着法律执业者所分享的标准和期待,后者在实质意义上会影响法院如何处理案件,法院与当事人、律师、政策制定者和纳税人的关系。”

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是法院的案件延迟越来越被社会诟病,法院为了发现问题根源并解决问题,于是将法院的地域性加以考虑,并将不同地方的法院文化予以归类。所以,西方法院文化的概念旨在突出其修正的目的。

(三)中西法院文化概念的比较

从以上两个概念对比中,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西方法院文化构建的出发点不同,西方法院是为了解决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法院建设的现存问题,更多的是完善和发展。但我国法院文化出于构建法律思想体系的需要,将法院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子概念提出,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助力。

在法院文化的构建侧重点上,西方研究者希望结合管理学的原理,引进管理学的方法实现法院管理的科学化,解决诉讼延迟和诉讼成本高昂的问题,提高诉讼效率。中国法院自古就是行政式的审判,一直以来都是类似行政机构,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由行政官员兼管司法事宜,这意味着中国法院的关键不在于建立管理体系,而是要在强化法官的自由裁量意识上和自治性方面努力。

二、法院图腾表现出不同的法院思维模式

(一)中西法律象征

尽管中西法律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甚至相距相差都甚远,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各自均有古老的法律象征,分别是獬豸和正义女神忒弥斯。

中国法律的象征是獬豸。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就可以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廌zhì”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西方法律的象征是正义女神忒弥斯,其形象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举一剑,一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

(二)法律思维的不同

从中西方的法律图腾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法律思维模式的三个不同点:一是西方以“心察”为主的认知方式,正义女神蒙眼后判断,不受当事者的面貌和身份所影响,从而做出公正的判断,而我国獬豸则是观其在庭堂之上颜色面容是否改变判断有无罪过;二是西方以“思辨”为主的审判特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法官的职责是裁断。裁断,不是通过主动的调查与核实证据来实现,而是(借助法学家的帮助)被动地依据原告被告的陈述与论辩,在思辨过程中来了解、衡量、确认。我国獬豸的独角则是独一无二的统治者力量与地位的象征,它所反映的正是中国传统刑法文化集团本位主义的价值观;三是“独立”自律的程序理性,蒙眼独立天平正义,只有首先保证了程序的正义(正确),才有可能获得结果的正义。这反映了很早以来西方文化对注重程序、独立司法的追求,但在我国却未得到明显体现。

三、中西方法院制度发展的不同

(一)中西古代法院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庭是衙门,既是行政中心,也是司法机关。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同时也是当地最高司法长官,集司法、行政、审判和治狱权于一身。在法庭的物质设备方面,我国衙门也独具特色。衙门大堂上悬挂的牌匾写的什么字?明镜高悬。衙门的案板上摆放着什么东西?惊堂木、刑签(红)、捕签(绿)、文房四宝。衙门口的石狮和门上的神兽门环有什么意义?威严、权威、震慑。西方古代法庭是宗教审判场所,中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罗马宗教裁判所、审判伽利略异端裁判所、宗教法庭)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是用神的名义迫害人的恶魔和地狱。

刑罚制度方面,在我国古代重刑很多,如凌迟、五马分尸等等,刑法的种类繁多。西方宗教裁判所对异端执行火刑,数百年里,牺牲在宗教裁判所判决之下的人数至少有数百万。

(二)现代法院制度比较

1.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的行使者,法官的地位特殊而且重要。各国都对法官的资格、任免、保障等一系列要求做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法官的任职资格。英美法系国家对法官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在业务素质上,一般要求首先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并且从事律师工作若干年,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政治素质上,西方国家一般要求法官中立,名义上禁止参加政治活动;在道德素质上,一般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国法官法要求,担任法官同样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但是与西方各国相比,总体来说对于法官的要求偏低,法官职业入门门槛低。

(2)法官的任免与任期。西方各国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产生,主要有任命、选举两种方式。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实行法官终身任期制。中国法官的任免权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掌握。除了法院院长由选举产生,其他法官均以任命方式产生;除了法院院长有任期限制(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但不超过二届),其他法官均可终身任职,“非法定事由,非因法院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法官保障制度。西方国家强调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的表现就是“法官独立”。为保证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各国都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他人的指示及不适当的影响,只服从法律;专职法官任期终身制,即使实行任期制,其任期往往也较长。法官非经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提前退休;实行高薪制。除工资外,还有岗位津贴等,并有退休金、抚恤金、残疾金;此外,还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免责特权。只有在构成法律规定的罪行时才负法律责任。实践证明,西方对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中国《法官法》同样对法官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法审理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非因法定事由,非因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执行国家公职人员统一的福利保险等政策和定期增资制度;法官的人身权受法律保护。

2.审判方式。在审判中,西方国家实施两个不同的原则。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实行四三级审终审制。在审判中,检察机关起诉,力量的平衡,在仲裁法官,否定“仲裁者”,证明责任的诉讼,特别注意证据法。在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实行三审终审制。审判过程中,法官起主导作用,起诉和诉讼地位相对较弱;在刑事诉讼中,虽然双方地位平等,但国家检察机关起诉,双方不平衡。

中国有两个审判系统四个层次,类似于职权主义审判模式。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检察官、立法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不仅是检察官,更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审判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法官的审判,指控功能相对较弱。法官在法庭调查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负担,能主动调查收集证据,不起诉证据的限制;在法院,受理案件进入实体审判阶段。

无论是从法院文化提出的目的上,还是从久远的法律文化的发展上看,中西文化的不同点总是多于共同点的。笔者希望借本文明晰中西法院文化的不同,能为中国的法院文化建设提供建议。

——————————

参考文献:

〔1〕陈灵海.中国古代獬豸神判的观念构造(上)[J].学术月刊,2013(4).

〔2〕吴江梅.中西司法制度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2000(1).

〔3〕陆志勇,林春江.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南论坛,2004(7).

〔4〕杨雄.法院内部组织制度改革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2).

学习企业文化心得 篇4

在加入本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前,我对本企业的印象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企业,从1993年以1000万元起步,连个飞机翅膀都买不起,通过不到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形成资产规模达到一千四百多亿,大小飞机两百三十多架的局面,堪称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经过这次本企业总部组织的对本企业文化培训我感觉非常有意义,对我今后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以树做比喻,企业是树,文化是根,根固则叶茂,叶茂则发达。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古语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企业一直将企业文化视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企业文化是以“内修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外融西方先进科学管理技术”的经营管理思想,他把“诚信·业绩·创新”作为企业宗旨;把“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作为企业理念。

《同仁共勉十条》,这十句话是本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本企业全体员工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重要标准和原则。“团体以和睦为兴盛”,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根手指的力量并不大,但如果握成一个拳头,形成合力则力量倍增,这就是团结和睦的力量。“家和万事兴”,何况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团体。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事业,然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而言,和睦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精进以持恒为准则”,精进,是佛家的词汇,是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之一,做事贵在持之以恒、勇于进取,其实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但效果差别很大,“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重视量的积累,方可获得质的提高,不断得以精进;“健康以慎食为良药”,预防是最好治疗方法;“诤议以宽恕为旨要”,每个人都有他各自的见解,无论对错都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这样大家才能团结一心;“长幼以慈爱为进德”,中华民族最讲究的就是孝道,一个人只有对亲人敬爱有加,才可能有博爱的胸怀,爱天下的人和事,珍惜自己的工作和与同事的缘分。;“学问以勤习为入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只有勤才能使人不断成长;“待人以至诚为基石”,社会就是人与人组成,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人,其他人就会如何对你,所以要将“至诚做人,至诚做事”贯穿于每项工作和事业;“处众以谦恭为有理”,只有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行事,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凡事以预立而不劳”,做好处理预案,以便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事半功倍;“接物以谨慎为根本”,谨于言,慎于行,心中应明白事情的轻重,哪些话该说或不该说,哪些行为该做不该做,自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弄清楚之后,才能在处理过程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也就是要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认为“同仁共勉”在本企业文化当的地位中,他充当着我们企业文化的“灵魂”。对于我们企业的员工教导,是应该以一颗诚挚的心去接纳,他那浅显的字眼中蕴涵着深邃的懊理,体现出了本企业对于培养、奠定员工品德精神重视。我要做到让其融入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达到我们本企业的最终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事业有着“精进”,我们的员工都成就自己“精进人生”。而及事业分布在祖国的每一处以及世界的每一处,得以员工到处可见,自豪为本企业人!

企业文化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资产的基石。无形的企业资产转变成为企业的生产力,是一种自然规律,两者反之,只会造成企业文化没落,企业“生产力”变为亏空。所以我们必须时时的去探索研究更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文化,让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力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篇5

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有一些还颇具神秘色彩,似乎披上了面纱,引人遐想。岁月承载着历史,中华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继承发展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已经上了一个学期了,虽然课时较少,却十分有趣,勾起了我对中国文化十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在课上,我们讲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婚俗嫁娶的变化发展、汉字的起源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医中的穴位及针灸、中国画及其与西洋画的对比等内容。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姓氏的来源发展、婚俗嫁娶的变化和中医的针灸。

先来讲讲姓氏,姓氏从原始社会就存留至今,是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有一千多个不同的姓氏,但在那时,“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是,在现代人看来,这两个字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那时候,姓是女人的专利,男人是没有姓的,只称为氏。小时候,在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时,就读过《百家姓》,却从来没有想过百家姓的来源,更加不知道姓氏的含义。那时候祖父还和我说过“刘金”不分家,我甚为不解,很疑惑却没有真正去了解“金”姓的来源。上完课后便急忙查询,发现金姓的出处有很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相传黄帝之子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而少昊有金天氏

之称,其后裔便有以金为氏者。此外,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还有便是改姓而来,如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姓为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为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以示本姓不变,因此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至此,我才明白我祖父当年所说。

除了这三个出处,金姓还有一些来源:如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即为现今的朝鲜半岛,其王姓金;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看到金姓有如此多的出处,我也疑惑自己的“根”到底出自何处,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翻到我的家乡苏州吴中区的光福金姓的来源,听到有朋友家中还不已。在一次古镇的旅姓氏的图腾,当然也不下图腾的释义:金的本仪。天俞两侧的“八”

有家谱流传,甚是羡慕行中,我还看到了许多乏有金姓,上网查了一意为天俞四方重、番代表分判,其下为山,是立天俞的天齐。每个姓氏的图腾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代表了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不乏让我对古人超群的智慧产生深深的崇拜之情。金姓

的宗族特征也如其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这代表了一种坚韧不拔和真实坦诚的性格,这也是世代金姓追求的崇高品质。从金姓的起源可以看出,许多金姓都为改姓还有赐姓,同时还有少数民族,这也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中华大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学习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许多姓氏类别:以图腾为氏,如花鸟氏、野猫氏等;以国为氏,如齐、鲁等;以封邑为氏,如温、毛、陆等;以地为氏:如东郭、西门等等;还有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爵为氏、以物为氏、以事为氏等等。也可以从中总结出我们姓氏的特色:

家庭、社会的大事,以婚姻为起点,构成尊卑上下等级关系。在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娉取婚姻的必备条件,和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有很大的差别。在课堂上介绍的福建惠安女的婚姻习俗最为引起我的触动。观看了《寡妇村》这部电影,更是对他们的婚姻习俗感到不理解。一般婚姻代表着喜庆,都会穿大红色的嫁衣,而惠安女却是穿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之为黑凤凰衣,并且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一般来讲都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而惠安女的新婚之夜却不允许上床。而且婚后常住娘家,只有重大节日才会回夫家住几天,直到生完小孩才方可光明正大的住在丈夫家中。这使我非常震惊,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婚姻习俗存在的巨大差异性。

前一阶段回家,为姐姐庆祝婚礼,发现近几年的婚嫁已经不同于往日,以前大都为“嫁”、“娶”,而在如今大多为独生子女,非常流行“两家并一家”,所生子女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婚后也会公婆家、父母家轮流住,而不是固定住在夫家,或者是夫妻二人独住出去。可见,婚姻习俗的变化发展也是跟着时代潮流走的。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 篇6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由伊宁市教育局主办,24小学承办,新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协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分享会”。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借新疆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的话来讲:领导将最大的福利给了我们,所以我说是幸运的。为期两天的分享会我们共聆听了五场讲座,观看了由义工老师和24小学的义工师生的手语表演《跪羊图》。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让我感触颇深,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想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自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韩国的一个节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国内各地牵起了各种反对活动,但不幸的是,这一节日成功申遗。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纷纷成立,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有著名学者如汤恩佳、南怀瑾、王财贵等人积极推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之后,大陆也掀起了兴复汉学的浪潮,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

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二、对《弟子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为人处世时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百善孝为先。王增贻教授说“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就是说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先从孝道做起。为什么说孝道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呢?因为孝道是爱的种子,因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当我们感受到父慈母爱了,我们心中就会有爱。这样我们的家庭也会幸福。

讲述《美国孩子给叔叔买上帝的故事》孩子的孝心感动了商店老板,出资请最好的专家为叔叔看病。孝心带给大家爱心和众人的关心。

山东台的吕明晰导演在2004年开始做全国唯一一期弘扬孝道的栏目《天下父母》,其中有一期节目叫《长寿的秘诀》。故事:五代同堂,五代人从山东到北京录节目,老人106岁了,主持人问其长寿的秘诀,他的儿子不慌不忙的衣服里拿出一张纸“孝”。他们家庭孝道

传家,代代如此,所以家庭气氛非常和谐,幸福。

“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很多当代的“孝子”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山东12岁的男孩王鑫为救白血病的母亲勇敢的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9岁的小姑娘靠拣废品照顾身患重病的奶奶;20岁花样少女为母亲捐出自己的肝脏,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可见“孝”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意义。

听了老师的分享我在思考,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对逐渐年老的他们却缺少了他们曾对我的那份耐心,少了对他们的关心。讲述张家港市新闻《老人过年烧汇款单》。过年110接到报案,有一户人家家里冒浓烟,110赶到怎么敲门都敲不开,最后只好把门砸开,进屋一看是一位老人就坐在屋子里,在干吗?烧东西,烧的满屋浓烟,警察一看居然是汇款单,汇款单有没有去取过钱,干嘛烧啊?老人说孩子五年前到深圳打工,每个月都要给他机会款单(可老人有退休工资不缺钱),一共寄了60张,可五年来却一直没有回家,在那边有家,有孩子。老人从希望到绝望后来想着烧完汇款单就不活了。“上所施,下所效”。孝道并不是说做到物质层面的就足够了,关键是要用实际行动做给子女看,从物质和精神上都来关心父母,这样才能代代相传,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说到感恩我想起了佘美茹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只做两件事情:感别人的恩,改自己的过。”我觉得说的很好。我们有些时候总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这是因为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眼前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符合我的意愿,这

能幸福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心存感恩之心的人他必定是对父母孝顺,对长辈尊重,对同事友善,对领导恭敬的。如果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能心存感恩,有着恭敬之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想我们的小家会更幸福,我们的校园会更和谐,我们的社会也会更文明!

三、各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接下来我想将我这两天的见闻分享给大家。4月27日早上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像,那天真是天公不作美,可就这样,24校的教师和义工老师们每人打着伞在风雨中站成四列(两列组成人行道,两列组成车行道),很恭敬的迎接听课老师到来,每走几步就有老师面带微笑给我们鞠躬,而且都是90度,直到进入会场。每次离场时也是如此。中午休息时我和他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交流时,他说学生在校表现可好了,很有礼貌、很懂规矩。后来中午要分组“分享”了,六中的高老师说,学校管理看的就是细节。他刻意转了一圈发现,校园里垃圾桶也很少,草坪上看不到一片纸屑,看不到任何有踩踏过的痕迹。果真,如24小老师所说中华传统文化真的让学生很懂规矩。

这是小学的成效,初中就拿新源托斯托别乡中学来说吧,张校长说他们学校首先是校级领导参加培训,然后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三级幸福人生讲座,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乡党委书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两点成效:

1、在大街上只要有学生给老师鞠躬的一定是他们学校的学生;

2、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幅提高。

我想他们今天的努力,并不是靠某一个人换来的,而是他们学校的师生共同努力地结果。我想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生活中用《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并以“传统文化修身,传统文化修心,做一个幸福的人。

广府文化比较优势研究 篇7

广府又称广府民系, 广东人口中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 即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 以粤语 (广州话、白话或称广府话, 俗称广东话) 为母语, 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府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 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粤人为汉族民系中推广自身分支文化———广府文化最成功的人群, 广府文化亦成为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文化之一。广府民系内部对本民系的共同心理认同感比较强烈, 民系凝聚力强, 广府人普遍以繁荣的岭南粤语文化为傲。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 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个性, 给人以多层次、立体和丰富的感受。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二、优势

广府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开放文化、兼容文化的集合。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是今天广府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乱时期的百姓把各领域的文化和习俗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 从而有了新的文化———广府文化。

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是广府文化较其他汉语民系文化的第一大优势。广府文化是移民文化。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 中原地区人民逐渐移民岭南地带。秦汉以后, 中原地区群雄逐鹿、战火纷飞, 导致大量民众被迫背井离乡, 迁移到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广东特殊的人文环境下得以继承发扬和传播。历史上, 广府地区地处边疆, 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并不理想, 加之移民不断逃避战乱迁移至南方地区, 紧迫的生存环境与竞争意识造就了广东地区人民更具冒险性与开拓性的性格。名闻世界的广府饮食文化, 尤以奇珍异兽的烹制著名, 实际上也是广府文化开拓传统的延续。历史上广东地区粮食生产消费不足, 采集渔猎成为重要的补充。广东地区环境湿热, 蛇虫鼠蚁较易繁殖滋生, 广府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敢于尝试创新, 长期食用一些令中原人士望而生畏的野生动物, 形成了广府饮食文化的奇异特色。开拓创新的广府文化精神, 使近代史上的广府地区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鸦片战争爆发后, 广府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是由广府人举起大旗的, 这与广府文化勇于开拓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关系。广府人敢想敢干、勇于改革、观念常新, 近代以来一直是引领潮流的先锋。 (1) 移民文化的特色一直推动着广府人民各方面思想文化的进步, 先进的优秀文化特色有利于广府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多元兼容是广府文化较其他汉语民系文化的第二大优势。广府文化是兼容文化, 历史上经历过几次人口大规模迁移, 广东成了南下移民的最后归宿, 来自五湖四海的民众欢聚一堂, 带来各地的文化元素与习俗元素, 这是广府文化的特色之一, 它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集合文化元素特点。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在一起, 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民族特点, 这种多元素的汇合与其他文化特色相比, 更能充分体现广府文化的多元兼容特点。 (2) 岭南文化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潮汕三大块,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 它不但传承了南下移民的各种不同文化元素, 同时与客家和潮汕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对潮汕、客家、广府文化影响下的“80后”的跨文化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 我们发现, 从广府文化的兼容角度出发, 在终结性价值观方面, 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非常相似;在工具性价值观方面, 潮汕年轻人和广州年轻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3) 如此可见, 广东特殊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兼有客家文化及潮汕文化元素的广府文化, 使得广府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多姿多彩。

开放包容是广府文化较其他汉语民系文化的第三大优势。广府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历史上, 广东地区一直承受着中国几次移民高潮的人口压力与文化冲击。在这种压力和冲击的作用下, “开放”和“包容”两种特质一直在广府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保持良性的循环。广府文化不仅对内开放, 而且对外开放, 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延续、不断发扬光大。自汉唐以来, 以广州为首的广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 千帆百舸、迎来送往, 不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在此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传播海外, 为世人所瞩目, 不少西方文化也由此道入门, 影响国人。 (4) 广州有两千年的港口历史, 同时涌入大量的海外文化, 粤语中的外来词、穿西式礼服、吃西餐、面包、蛋糕等, 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及文化。广府地区在历史上最早有了留学生、西医, 并且是最早与海外交往的地区, 广东地区很多民众都移民海外, 成为最早的华侨华人。经历上述种种, 广府文化尽管历尽沧桑, 仍独树一帜, 继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突出地方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其文化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广府人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扬于海外, 是华侨华人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的体现, 这也是广府文化的开放特色的具体表现。

三、延续与发展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常被当做广东文化的代表。如广州话称为“粤语”, 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广府文化优势在艺术创作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广州的象牙雕刻、积金彩瓷、广绣、佛山陶瓷、木版年画、狮头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 (5) 广府民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类丰富, 工艺独特, 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佛山陶塑、剪纸、肇庆端砚、广州的三雕一彩一塑一绣更是蜚声海内外, 它们的艺术风格除具有岭南文化共有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外, 还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质。 (6)

广府文化源远流长, 涉及领域门类繁多, 为了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 增强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 近年来, 官方与民间相关机构及人士都在为弘扬广府文化做不懈努力。2011年的首届广府庙会在传统元宵节期间举办, 这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等十个主题活动, 包含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2011年1月18日首个广府文化节开幕, 包括广绣、骨雕、雕塑、盆景、摄影五大文化传承人五仙观献艺等丰富的精彩的内容。诸如此类活动为广府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为广府文化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提供了宝贵的载体。

注释

1王克群.广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 (2) .

2刘伟铿.关于岭南与广府文化形成的讨论[J].广西民族学院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9 (5) .

3林书舟.潮汕、客家、广府文化影响下的80后的跨文化价值观调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9 (9) .

4文化广府:包容务实, 敢为人先[N].南方日报, 2010-7-27.

5http://baike.baidu.com/view/2656809.htm.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篮球运动;篮球文化;职业篮球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当前中国的篮球运动的状况

现如今,篮球运动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喜爱,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愿意在业余时间到篮球场上活动活动筋骨,良好的群众基础,可谓是世界之最。在这些群众当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自CAB诞生至今,不仅使中国的篮球一步步走向成熟,还是得更多人关注篮球,为中国篮球的商业化找到了“新大陆”。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生CUBA的举办为大学校园中热爱篮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和提升篮球技巧的平台,这些活动的展开为中国篮球的后备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选拔体制的不断完善,后备人才的科学、规范化培养,都将不断促进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篮球运动员陆续登陆NBA的赛场,可以说这一股“篮球火”正在中国的大地上熊熊燃烧。

二、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沉淀出不同的篮球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从百家争鸣中凸显出的“儒、道、释”皆是以“和”为贵,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下,我国篮球文化则以保健性、记忆性和表演性为其基本的模式,以宽厚待人、和平为首、注重礼仪为价值取向。而美国的历史虽不足300余年,但是也在各种文化、启蒙运动的洗礼下,形成了以功利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的基本模式,以“三更”(高、快、强)为价值取向。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底蕴的不同国家,篮球文化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可能是相互对立。

中国的篮球运动提倡“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策略,以团队竞技为主,所以会出现在追求整体实力的同时,不能够给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运动员以特殊的培养方式,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的创新能力,阻碍着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不可否认美国篮球运动在这点上是远胜于中国的,美国的运动员们不单单从前人的比赛中获取经验,并且以此为基础大胆地去进行创造,不断为篮球运动注入新鲜的血液。攻守技术的改善和更新,篮球技术和战术的不限于僵化,运动员的创造欲和表现能力都在他们追求随机应变的风格和个人表演色彩的同时激发出来等等,这些特点都使美国篮球水平始终处于世界篮球发展的领先地位。

三、两国篮球文化交融,引领中国篮球进一步发展

1、虽然美国建国至今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其篮球运动已经发展了100余年,不管是在对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还是选拔运动员的体制都可以说发展得相当完备。许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篮球训练,并且可以在夏令营中和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相互“切磋”,这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也为他们以后在篮球运动的道路上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就已经在有着完备竞赛体制的校篮球队中学到相当的篮球技能,他们当中优秀的学员还将进入NCAA中继续学习。除此之外,文化课的成绩在美国篮球人才的选拔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借鉴美国篮球文化优秀的地方,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数量的竞赛,关注到每一个年轻篮球运动员全面发展。人才的进步也一定离不开环境的改善,教练精良的配备,运动设施的更新,都是为今后篮球运动的发展做好准备。

2、媒体的宣传对于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众所周知,如今的消息之所以传播的如此之快,都是因为社会媒体的功劳,包括电视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等等,既然如此,合理利用媒体资源将会加快中国篮球的进一步发展。例如,NBA 总决赛便是在全世界人们在同一时刻观看下进行的,大家一起享受着篮球明星打球是动作的帅气和进球的激动。中国的篮球不仅仅要学习美国篮球对人才培养方法,还需要借鉴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宣传方法,做到能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与各个国家在篮球文化上互通有无。

3、完善中国篮球运动员的转会制度

美国NBA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比赛依旧是长盛不衰,这不仅仅是因为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魅力,更是因为NBA中公平平等的转会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让篮球运动员的身价不断攀升,也可以使俱乐部的老板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的转会制度就不太尽人意了。我们应该规范法规、严格管理、进行公正公平的转会,这样中国篮球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美国NBA文化在世界的风靡,近十几年中国也在NBA这个舞台上闪亮登场,中国的篮球事业现如今已显示出蒸蒸日上的势头,但是仍然有许多方面是需要我们向其他国家去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刘艳,CUBA文化探析,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2]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7.

上一篇: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下一篇:我喜欢银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