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研究(共10篇)
关键词:数字化产品;数字产品;内涵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电子商务时代,新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什么是数字化产品,什么是数字产品,它们是指同一产品还是不同产品?厘清这两个概念,能为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也能为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概念提供依据。
一、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截至2010年4月16日,使用了“数字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7,338篇,方宗义教授于1979年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使用情况》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使用“数字化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2,400篇,薛顺贵先生于1982年在《近年来国际摄影测量自动化的发展概况》中第一次使用此概念。方宗义教授所说的“数字产品”,是指气象卫星拍摄的图片等资料,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数码形式呈现的气象信息。薛顺贵先生所说的“数字化产品”,是指摄影测绘自动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测绘资料进行编辑处理,形成的以计算机数据表达的测绘信息。两位先生分别用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即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以数字编码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两个概念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具有相同的内涵。
二、概念的内涵表达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和机构根据各自的理解定义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1)研究报告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既可以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以通过internet以电子方式运送的产品。宁振波(2003)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平台,在产品采办—研制—设计—制造—交付—培训—维护—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以三维cad设计为核心,全面应用cae/cat/capp/cam/cals/pdm等技术所形成的用户需要的产品。王晓晶(2008)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信息、计算机软件、视听娱乐产品等可数字化表示,并可用计算机网络转输的产品或劳务。
郭玉军、张函(2007)认为,数字产品指数字编码的计算机软件、文本、录像、镜像及声音和其他产品,无论它们是附着于固定介质还是电子传输。包含了计算机软件、电影、音乐、有声读物和游戏等,既可以基于诸如光盘、磁带或是书本等有形介质来进行贸易,也能通过国际互联网的电子传输进行贸易。
解梅娟(2009)认为,狭义的数字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均表现为“比特”流的产品即直接在网上传送的产品,如网上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是指可以被数字化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产品。它所指的是任何能够被数字化的产品,并不要求实际上已经被数字化,如以磁盘形式销售的软件、书籍、电影、录音等。芮廷先(2002)定义数字产品的范围广一些,认为凡是internet上收发的东西都可成为数字产品,同时一些没有相应实物形式的产品或服务以知识和过程的形式存在也可成为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可能是数字产品,也可能不是数字产品,如软件和cd既是数字化产品也是数字产品,而数字化武器或数字化家电是数字化产品但不是数字产品。
杜江萍、薛智韵(2005)认为,数字产品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产品概念。数字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凡计算机能够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都可以归类为数字产品。
袁红、陈伟哲(2007)认为,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子产品,如mp3播放器、数码相机、数字化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指的是能够被数字化的一切事物,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化网络传输的产品,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软件、音乐等。
以上资料显示,学者们对两个概论的认识,分歧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这些定义中描述了这样三种产品:一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二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无论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数字化;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一。同为数字产品,有的认为仅指第一种产品,有的认为既指第一种产品,也指第二种产品,还有的认为既包括第二种产品,也包括第三种产品。二是对概念使用混乱。同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有的称其为“数字产品”,如王晓晶;有的称其为“数字化产品”,如曹庆华。三是对概念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即数字产品,如袁红;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不同于数字产品,如芮廷先;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数字产品的一部分,如杜江萍;有的认为数字产品是数字化产品的一部分。
三、概念内涵辨析
电子商务时代,两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多,不及早厘清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会让人们越来越迷糊,相关研究也不具备科学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概念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正确与否是指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概念对应的三种客观事物。正确使用两个概念,需要在分析三种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判定哪个概念表达更为合适。
1、数字产品。这是一个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是修饰“产品”的,反映产品的本质特征,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数字形式的、digital。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称一个产品是数字产品,意味着这个产品必然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也可以贮存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中传输。
在测绘数字化产品质量检查当中, 可以采用软件自动分析和判断的计算机自动检查、人机交互的计算机辅助检查和人工检查等几种方式。自动检查和人机交互检查可以通过编写专业的检查软件实现。但是现在的测绘数字化产品趋于多源化,包括不同的数据格式和不同的空间坐标系等。一个专业数据质量检查软件一般是针对某个项目或数据内容设计相应的检查方案和输出检查成果,兼容所有检查数据源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专业软件在自动检查的过程中由于智能化水平的限制,目前还会产生大量人工排查的疑似质量错误。因此,人工检查也是目前测绘数字产品质量把关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工检查虽然可以检查软件无法判断的质量错误,但是检查效率不高。在人工记录检查记录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检查结果格式和检查项命名的问题,为质量检查数据的交换、共享和使用带来了一定难度。
目前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主要采用Arc GIS平台软件进行数据的生产、加工和使用。Arc GIS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公司开发的地理信息平台级产品,对目前主流的矢量和栅格数据都支持。本文结合测绘数字产品质量检查的流程与方法,基于Arc GIS插件技术设计了一个既符合数据检查流程又简单通用的辅助人工实现数据质量检查信息记录的工具。
1 测绘数字化产品数据检查过程分析
1.1 检查流程
本文中的质检记录工具结合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质量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数据需要经过三级检查,包括部门一级检查、中心或院级二级检查、省质检站三级检查。
1.2 检查过程
质量检查过程包括提交检查数据、接收检查数据、检查数据质量,合格后提交下一级检查,不合格数据返回数据修改部门。以上检查过程在3 个质检部门均要进行,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检查信息需要以图形标记结合属性信息的方式记录,并按检查报表格式反馈给数据作业员。
2 Arc GIS插件开发技术解析
2.1 简介
Arc GIS 10 版本引入了桌面插件模型(Add-in),Add-in插件能够很方便地在用户之间共享,因为它们既不需要安装程序,也不需要组件模型(COM)注册, 使用户更容易定制和扩展Arc GIS桌面应用。Add-in插件支持的对象类型包括按钮和工具、组合框、多项目、可停靠窗口、编辑器扩展、服务对象扩展、工具栏、工具盘、菜单和上下文菜单等。Add-ins插件可以基于C#、Java、Python的语言开发。
2.2 开发方法
本文利用Visual Studio 2010 集成开发环境中C# 语言,通过Arc Objects组件集的开发工具包(SDK)提供的Add-in向导开发插件扩展应用程序。
首先,使用Visual Studio的新建工程向导,选择ESRI提供的Arc GIS Add-in的Arc Map应用插件模板,通过向导选择第一个或多个添加到Add-in里的对象类型,本文主要用到Button、EditorExtension两个扩展对象。为扩展对象填写包括类名称、标题、工具分类、气泡提示、功能描述和帮助文件等信息,点击Finish完成扩展插件的工程创建。
其次,在按照相应的类编写功能实现自定义对象的逻辑时,有一个和工程相对应的Arc GIS Desktop程序对象,该内置程序对象是Arc Map的静态类,该静态类包含一些静态对象,如Application、Document、Events,通过这些对象就很容易在代码里获得包含Addin的地图文档实例,继而获得类似Map这些核心编程对象。
2.3 Add-in安装部署
Add-in的部署也十分简单,可以把编译好的Add-in文件复制到需要部署的安装了Arc GIS Desktop的机器上。然后通过Arc GIS Desktop应用程序的Add-in Manager来安装Add-in插件,也可以通过它来卸载。安装插件不需要重启Arc GIS Desktop应用程序。
3 工具设计
本文中的工具设计将从需求分析、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表设计和代码实现的几个关键方面展开。
3.1 需求分析
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调查,用户要求基于Arc GIS桌面版环境,开发一个易于部署和使用,能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查信息记录,以图形交互的方式添加、修改、删除质量检查图形和属性记录,并且能按照规定的模板格式输出检查记录报表的功能软件。软件操作流程和具体功能包括:(1)创建检查记录数据库;(2)添加和修改基本检查信息;(3)添加检查数据源开始人工检查;(4)交互式添加和修改检查记录图形和信息;(5)输出标准格式检查记录报表。
3.2 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将质量检查记录工具分为检查记录数据库创建、基本记录信息修改、检查记录添加、检查记录修改及检查记录输出5 个模块。(1)检查记录数据库创建模块实现了File Geo Data Base数据库、检查记录要素层、基本信息记录表的自动创建功能;(2)基本信息修改模块实现了基本检查信息(项目名称、区域范围、检查内容、作业员、检查者、检查日期、复查者、复查日期)的修改功能;(3)检查记录添加模块实现了检查记录信息(检查内容、处理意见、缺陷情况、缺陷子情况、修改情况)的添加功能;(4)检查记录修改模块实现了检查记录信息的修改功能;(5)检查记录输出模块实现了检查记录报表输出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
质量检查记录数据库以Arc GIS File Geo Data Base格式建立,内部包括检查图形标记层和基础检查信息记录表。
基础检查信息表记录了项目名称、检查范围名称、检查内容、检查类型、作业员、检查员、检查日期、复查员和复查日期等信息。
检查记录要素层记录了要素具体的错误位置,属性包括错误记录ID、检查内容、处理意见、缺陷情况、缺陷子情况、缺陷类型和修改情况等信息。
3.4 关键代码
Arc GIS插件技术中的编辑器扩展Editor-Extensions允许开发人员通过该编辑扩展接口来自定义编辑工作流程和自定义编辑会话的功能。本文利用编辑器扩展接口实现如下功能:当用户开始编辑时,用绘制要素工具绘制要素后,自动弹出检查记录添加对话框,用户填写相关检查信息后,点击确定完成一条检查记录的交互添加。以下是交互添加要素时显示记录添加对话框的关键代码。
3.5 工具应用
Arc GIS插件主要应用在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下属各部门的数据质量检查工作中,以下是质量检查记录工具的界面,如图1 所示,该工具基于Arc GIS10.1+Visual Studio 2010 开发。
4 结语
基于Arc GIS插件技术质量检查记录工具的开发,实现了多源数据检查结果的记录和各级检查部门检查数据以标准化的共享交换。本工具在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各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是笔者从事相关工作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S].2001.
[2]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S].2009.
[3]牟乃夏.Arc GIS Engine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教程——基于C#.NET[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李崇贵.Arc GIS Engine组件式开发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张丰,杜震洪,刘仁义.GIS程序设计教程——基于Arc GIS Engine的C#开发实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大数据 思维革新 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19-03
Innovation and Changing: the Contents’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Hu Huiyuan
(Humanities Schoo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
[Abstract] Based on logic analysis,this article discussed Big data and its mind innovation,and probed the impacts of Big data on conten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from aspects of production concept,production mode,marketing objects,marketing methods,marketing chann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open,participatory,and relevant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which cau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bout content,namely from supply-led to demand-led,vertical unidirectional to horizontal interactive,mass market to the niche one,passive to initiative,monomedia to omnimedia
[Key words] Big data Mind innova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内容产业取得了不俗成绩,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迅猛势头,但与此同时,我国内容产品市场上的供需脱节问题日益严重。这表现在,内容产品的供给数量迅速增长,但真正契合并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内容产品仍然稀缺,内容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始终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这种供需失衡的背后原因,部分离不开政府主导下的生产冲动,部分则需要归咎于消费者异质性消费特征给内容产业带来的莫衷一是。传统的基于小样本随机调查的数据分析,不足以帮助内容企业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要和诉求。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全面爆发,大数据正被迅速地应用于农业、制造业、医疗业、金融业以及内容产业等各行各业之中。2013年一部红透全球的美剧——《纸牌屋》让全世界见证了大数据的魅力。《纸牌屋》第一季在线上上映后,奈飞公司(Netflix)就在2013年第一季度新增超过300万的流媒体用户。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奈飞公司的经营绩效一路攀升,201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1%,营业利润同比增长563.88%,付费用户同比增长25%[1]。《纸牌屋》的迅速成功,离不开制作方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甚至可以说《纸牌屋》的横空出世正是大数据技术在内容产业领域应用的典范。从内容创作到营销方式选择的每一个决策,奈飞都是基于对用户行为特点以及规律的充分数据分析。奈飞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订阅用户的海量信息行为,譬如视频的搜索、观看视频的时间与使用的设备,以及观看视频的暂停、快放、倒退等播放行为[2]。通过挖掘这些大数据背后的用户消费行为以及需求特点,奈飞最终决定电视剧的内容设定、角色挑选以及营销方式等。
《纸牌屋》的成功直接验证了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对于内容产品的消费偏好、消费方式乃至潜在需求等隐性信息,完全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消费者的相关消费行为数据,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予以间接识别甚至是预测,这对内容的生产与营销影响深远。本文在对大数据特点及其理念革新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从生产和营销两个方面,阐述大数据对于内容产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大数据及其思维革新
大数据的理论研究先驱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超过常规数据库对其内容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筛选出高质量的有效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准确信息,供企业和组织决策所用,以此帮助其实现发现规律、评测发展等目的。
通常认为大数据具有四个典型特点,简称4V,即规模性(Volume)、高速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和价值性(Value)[3],规模性强调数据规模巨大,即大数据所容纳的数据已经从传统的TB级别逐渐升级到PB甚至是EB、ZB级别。高速性强调“一秒定律”,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应用最显著的特征,意味着大数据软件需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数据分析结果,如果时间太长,大数据就可能会因为数据的时效性而失去价值。多样性强调大数据涵盖的数据类型已经不仅限于企业数据库、文本资料等结构化数据,还广泛地包含博客、论坛、视频、位置信息等多形式的非结构化数据。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为重要来源的非结构化数据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价值性强调尽管单个数据包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性很低,但是海量数据支撑下的信息价值不可小觑。这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信息价值创造过程也是大数据的典型特点之一。
通过对大数据及其特点的梳理可以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最深远的影响并非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抑或对商业模式的冲击。本质上,大数据的关键价值在于由技术革新引起的一系列思维变革,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开放性思维、参与性思维和关联性思维,这种变革性思维对于内容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
1.1 开放性思维
传统的内容生产权利基本由作家、编剧、学者等话语垄断者把持,生产和消费体系中的“中心—边缘”关系明确而又固定。但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这种传统界限,内容生产的权利已经向普通消费者敞开,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PC端、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自主生产内容,由此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角色界限,也逐渐淡化了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二元关系。此外,这种开放性思维也表现在对于数据来源的态度上,即鼓励通过各类渠道收集任何形式的数据而非过往专注于对典型易量化样本数据的采集。
1.2 参与性思维
大数据分析的一个关键作用,在于通过识别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认识和掌握不同个体在内容消费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偏好以及行为习惯等,并将此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此过程中,尽管消费者并没有主动介入,但是他们的意见、态度、偏好、诉求等的确是被纳入内容生产和营销相关决策内的。这种对终端消费者的表达、诉求以及反馈的吸纳体现了大数据背景下内容产业发展的参与性思维。
1.3 关联性思维
正如舍恩伯格在其著作中强调的,大数据重点关注的是混杂性而非精确性、相关性而非因果性[4],这就意味着内容生产者和营销人员透过数据的量化分析,可以依据内容消费者的表象消费特征识别其消费偏好,进而准确把握其潜在消费需求,从而实现累积性生产和关联性营销。这一方面将提高内容生产和营销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极大提高内容生产和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2 大数据背景下内容生产与营销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思维颠覆了内容生产和营销的传统理念,但是其影响绝不仅限于此。在变革思维的影响下,当前内容产业已经在生产与营销的理念、方式、渠道等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重塑了内容的生产与营销模式,对此转变的正视与有效利用有助于内容产业对于“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价值”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2.1 生产理念上,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迅速膨胀并变大,庞大的数据规模、丰富的数据来源以及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能有效解决内容产业的“供需脱节”问题。在自媒体日益成熟的今天,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商品信息,而是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他们对于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便捷的表达渠道,能够利用各种新兴媒介以各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些来自各种媒介使用的足迹“信息”正是内容企业生产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通过数据挖掘,内容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和洞察消费者的需要,创作符合满足客户需求的内容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生产的内容能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与偏爱。譬如,模仿《纸牌屋》的生产理念,国内当前出现了众多的媒体自制剧,《屌丝男士》《唐朝好男人》《我的极品是前任》等。这些自制剧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迎合了当前巨大竞争压力下社会大众对于无厘头、恶搞的娱乐诉求。单看《屌丝男士》,第一季度的网络点击量就超过两亿次,而收官的第6集更是在24小时内创造1800万的点击量。如果抛开文化批评的因素,单纯从市场效益来看,不得不承认网络自制剧的确获得了成功,基于“为网民服务”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用户喜爱[5]。
2.2 生产方式上,从垂直单向向水平互动转变
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是生产者专门负责内容生产,消费者则是被动接受内容。双方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一种垂直分工关系,并且内容生产好之后,其传递也是单向地从生产者或者提供商指向消费者,缺乏消费者对于内容消费结果的反馈互动,内容生产者也较难准确地获悉消费者的反响究竟如何。
大数据时代,内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垂直关系被打破,消费者借助新媒体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媒体手段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于特定内容产品的评价或看法,甚至可以就某一个特定主题自己生成内容并且对外分布。由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已经模糊,原先垂直的分工关系已经趋于水平化、融合化,生产型消费者(prosumer)成为当前新兴的内容提供者。此外,内容生产者或者提供者利用大数据能及时掌握并且随时调取真实的数据反馈,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甚至是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直接交流,基于沟通的结果及时调整内容生产的主题、方向以及类型等,进一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或者偏好。韩寒主办的电子杂志《one·一个》,其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网络草根用户,而且用户可以在官方论坛专门开设的版块下面进行投稿或者互动交流,且的确擦出了许多思想火花。这些新的观点或思想经过筛选和整理,便会成为下一期杂志的主打内容。
2.3 营销对象上,从大众市场向利基市场转变
由于对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异质性的精神需求以及消费行为规律无法准确把握,小数据时代的内容营销,多数在对象选择上仍定位于大众市场,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热门电影、畅销文学、经典艺术等内容产品,通过实施“红海战略”以尽可能降低营销风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彻底打破这种面向大众的传统营销模式,让内容企业的精准化营销成为可能,协助内容企业实施“蓝海战略”以创造新的需求价值,其营销对象的选择由此变成了利基市场而非大众市场。这里所说的利基市场通常有两种外显形式,一是个性化市场。大数据通过对消费者自生成内容的搜集以及对购买和浏览踪迹等信息的整合,将不同消费者隐藏于行为之中的偏好特点和潜在需求尽可能表征出来,从而帮助内容企业为目标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私人化内容产品。二是分众市场。并非说大数据时代内容营销对象的定位一定是特定的消费者。不同的消费者相互之间在偏好、习惯、兴趣等方面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交集或者共通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这一信息进行准确捕捉,较为精确地把具有相近消费行为特征的目标客户进行归类,从而方便内容提供者为这些分众群体有针对性地推送内容产品,满足其集体性的消费需求。
2.4 营销手段上,从被动推介向主动推送转变
小数据时代,内容产品的营销往往处于被动甚至是盲目状态,这是因为内容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消费门槛,客户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和累积性偏好才会对特定内容产品产生消费冲动。但是关于这种认知能力和累积性偏好的信息多属于隐形知识范畴。在小数据时代,营销人员通常很难对其准确获取或者把握。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等导致内容产品的营销往往是被动的、处于高度不确定的。
在大数据时代,内容产品提供商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相关的信息,譬如消费者在购买内容产品过程中的关键词检索、浏览顺序、停留时间等,预测消费者的可能需要和诉求,进而向其推送有针对性或者关联性的产品。例如,卓越亚马逊构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大数据支撑下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浏览历史、回访率、点击率等信息,向消费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关联产品,或者向该消费者推荐与其偏好、品位相近的其他消费者购买的相关内容产品,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而实现主动营销。
2.5 营销渠道上,从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转变
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移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使得其传播渠道逐渐摆脱纸媒的束缚,开始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数字媒体甚至是不同媒体形态融合的全媒体渠道拓展[6],这种转变在大数据时代更加明显。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选择的重点在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充分挖掘不同媒介拥有的特点属性,以及它们覆盖到的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行为特征。譬如,常爱观看电视的用户一般是中老年群体,而常使用互联网、移动网的用户则偏向年轻化。通过这种科学分析,内容提供商可以更精准地定位目标消费者,制定更合理的渠道策略和推广策略,实现多种媒体之间的默契配合,形成一个无缝对接的媒体营销组合。
3 结 语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技术进入内容产业领域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对于内容的生产与营销一向难以预料的内容企业来说,如何将这些不断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如何利用大数据资源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及其规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推动企业持续长久发展,是新环境下内容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认为,大数据带来的思维革新是内容产业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发生重大转变的根本所在,在开放性思维、参与性思维以及关联性思维的影响下,内容的生产与营销将在理念、方式、渠道等方面发生重要改变。
当然,本文的分析并非是价值中立的,针对大数据对于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影响的讨论几乎都集中在积极方面,其负面影响涉及不多。譬如,过度依赖大数据挖掘下的用户需求,可能会引致内容生产者被用户需求“俘获”而变得疲于应付,忽视了对于内容产品自身质量的把握与控制,如此反而会丧失内容产品的本真。大数据背景下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及其管理,也需要社会和学界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注 释
[1]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纸牌屋》制作方Netflix是如何吸引增量用户的?[EB/OL]. [2014-03-31]. http://www.199it.com/archives/206263.html
[2]David Carr. 大数据在手,没人比网飞Netflix更了解观众[EB/OL]. [2014-01-20]. http://www.cdpi.cn/xzx/xingyexianzhuang/chubanguancha/20130313/5298.html
[3]Kataria M, Mittal MP. Big data: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Mobile Computing, 2014,3(7):106-110
[4][英]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 大数据时代[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王国强. 网络自制剧,上亿次点击的背后[N]. 北京日报,2013-07-25
[6]黄升民, 刘珊. “大数据” 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 现代传播,2012 (11): 13-20
MOTOTRBO是一个全面的双模式(模拟和数字)系统,包括中继台、车载台和手持台、数字应用、附件以及服务,支持行业用户方便、经济地轻松的搭建数字平台。
MOTOTRBO数字对讲机包括XiR P86系列、XiR P8200系列、XiR P6600系列、XiR P3688系列、XiR E8600系列、G300D防爆系列、SL超薄系列等,从低端到高端、从无显示屏到数字显示再到中文显示、从黑白显示到彩色显示、从单一的数字语音功能到语音与各种数据功能的结合、从普通对讲机到防爆对讲机再到高等级防爆对讲机等,为专业用户提供完整的通信解决方案。
MOTOTRBO XiR P86系列数字对讲机提供了包括:彩色大屏幕、GPS内置专用天线、集成蓝牙、智能音频、中文输入法、超大通讯录(可存储1000条信息)等诸多增强功能。产品包括:XiR P8608(无显示屏/键盘),多达 32 个信道容量;XiR P8660/8668(有显示屏/键盘),具有4~5 行显示屏和完整键盘,多达 1000 个信道容量。
MOTOTRBO XiR P8200系列数字对讲机可提供更清晰的语音、更长的电池寿命、集成的数据传输以及增强的语音通讯。产品包括XiR P8200/8208无线对讲机(无显示屏/键盘、无GPS)、XiRP8260/8268无线对讲机(有显示屏/键盘、有/无GPS),提供更大的容量、更高效的工作。
MOTOTRBO XiR P6600系列数字对讲机拥有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提供最佳音频,具有模拟模式的互操作性。产品包括:P6600(无显示屏/无键盘),16 个信道容量; P6620(2 行显示屏/简化键盘),256 个信道容量。
MOTOTROB XiR P3688数字对讲机延续了GP3688的优秀市场表示,兼具高效操作和高性价比,具有16个信道,是简便、可靠且经济实用的数字通信解决方案。
MOTOTRBO XiR E8600是一款精致小巧、机身坚固且具防水功能的专业数字对讲机。XiR E8600仅为手掌大小,同时具备了MOTOTRBO增强型P86系列的各项卓越性能,拥有完整的语音和数据处理功能,可提供GPS、蓝牙和系统功能等。
MOTOTRBO XiR P8600 Ex 系列数字对讲机专用于在噪音高、换班周期长、恶劣天气和危险工作条件(例如易燃粉尘、爆炸性化学药品、燃气泄漏、可燃性碳氢化合等)下保证工人的安全。
MOTOTRBO GP300D系列数字对讲机通过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CQST的防爆检测,并获得防爆合格证,特别针对石油石化企业高危作业环境而设计。产品包括:GP328D(无显示屏无键盘)、GP338D LKP(全显示屏半键盘型)和G338D(全显示屏全键盘型),实现可靠通讯、更高工作效率。
润滑与冷却系统数字化设计平台研究
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型装备的设计质量,而且能够缩短研制时间和降低研制成本,因此具有十分明显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航空发动机中的润滑与冷却工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针对这一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亦为类似的其它装备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 者:陈国定 夏小群 Chen Guoding Xia Xiaoqun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西安,710072刊 名:机械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EROSPACE ENGINEERING年,卷(期):26(6)分类号:V23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润滑与冷却系统 数字化设计平台
沈阳市新民兴隆堡学校
丁 红 丽 2012.5.30
《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实验报告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有了跨越式发展,各国都通过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本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也是如此。然而高度的发展也带来了高消耗,即使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也是如此。名目繁多的文件、试卷、材料需要消耗大量的纸张、油墨等资源。如何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减少资源的利用,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一种最佳选择。因此对于《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尤为重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课题研究的重心就是“数字化校园”;本文通过对上阶段的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过程以及分析反思作小结报告,以试图反映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价值,并为下阶段实验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实验的情况
(一)实验的背景:
一年多来,我校教师通过校园数字化平台,充实了现代教育理论,体会校园数字化平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校园数字化与课程有机整合,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直接面临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仍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我校为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学校拥有3个专用计算机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络平台和学校网站,每个办公室均配备了专用电脑,教师们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学校现有教学观摩用的多媒体教室3个,其中最新装备的1个教室内,多功能组合媒体设备转换便捷、功能齐全,多个无线话筒同时使用。学校教工阅览室订阅了150多种杂志,学生图书阅览中心也使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设备现代。
(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
1、本项课题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条件。一方面,关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独立研究已经自成体系,尤其是学科教学。近年来,随着二者整合研究的逐步深入,也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还不够系统,但也已经很有指导价值。就本校而言,近三、四年来,一直参与国家、省市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构造基于网络环境的“新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多篇专题论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省市各类竞赛屡屡获奖,广大教师已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实验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在组织、物力、经费、时间、设备等方面可以给予支持。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办公室主任、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当然,在本课题的主要还是确立全员参与的思路进行。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良,平均年龄35岁;前几年参加的国家级课题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此外,本次申报课题的主持人具有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经历和经验,在方案制订、客观调控、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
3、我校是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软件已达到省、市级标准;课题人员均已通过省市级的计算机培训,已掌握课题要求的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学校现已达到教师人均一台电脑,各班实现了“班班通”,这对该课题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实验的准备
(一)、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总结目前的省内数字化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并提出我们的体系结构。
2、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在一些实验学校进行应用实践,从而得出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应用标准。
3、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设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学提高丰富的优质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
5、通过本课题研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6.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实现日常教育管理自动化,如自动教学评介、自动学习评介和各种统计的自动化等
(二)、实验内容:
1、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目前的省内数字化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并提出我们的体系结构。
4、通过在实验学校进行应用实践,得出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应用标准。
三、实验过程:
(一)、总体安排:
(1)积极投身课题研究,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2)分类分头行动收集相关网站,了解网络资源,收集有助于学科教学的网站,并进行分类,构建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库。
(3)开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设计探索。(4)根据学科的各章节特点,设计制作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课件。
(5)进行课堂教学交流,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互相观摩。
(二)、具体步骤:
1、组建课题研究组成员
本课题由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的副校长崔艳牵头,由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研究的管理员丁红丽主持,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德育主任、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等。
2、继续完善学校校园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1)继续完善和加强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以及系统软件平台等得建设;
(2)继续完善和加强运行在校园网网络系统上的应用系统;(3)继续完善和加强应用系统上的基础数据。
3、继续完善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1)继续完善和加强办公管理信息系统,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2)继续完善和加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
(3)继续完善和加强财务管理系统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保卫科管理系统;
(4)继续完善和加强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4、构建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
我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共有藏书4万册,电子图书3万册,达到了省级图书馆的要求。
四、实验分析及小结
(一)、实验分析:
一年来,通过学校领导和各位教师的不断努力,我们尝试了多种试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校园数字化,但在在使用中还是有很多问题不断出现,我们会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继续完善和加强,最终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并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最后根据研究整理出本课题的结论。
2、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实施之前、之中及完成一个阶段或周期的实验后,组织对实验对象的综合“前测”、综合“后测”以及各种单项测试,借此调查了解实验达成情况。
3、理论研究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探索构建高水平校园数字化的方式、方法,从理论上对课题成果加以论证,形成科学、客观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体系。
4、观察法:开设实验教学观摩课,观察、分析自变量、相关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掌握应变量的变化情况,积累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三)、本阶段研究措施:
1、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建成了第三层的校园网、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网络计算机教室,给办公室和教师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班班通”,其它电教设备样样齐全。建成了学校网站,接入沈阳教育城域网;对内还开通了Internet连接共享、ftp、bbs、留言本、网络聊天室、电子图书等服务。校园管理平台,备课平台等。购买与教育教学配套的电教教材。
2、造就优秀的教科研人才。
课题组教师先进的理念、厚实的理论修养、优秀的业务水平是课题研究的保证。因此,学校十分注重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
(1)强化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2)组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规范制度,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抓研究机构的完善。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课题的开展,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抓各环节的管理。认真制定好阶段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落实各实施环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针对一学期的研究工作作好认真总结。开好期末总结会,了解研究中的得失,明确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3)抓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完成业务笔记,常摘录,经常写些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等。对自行开发、制作的软件,要及时归于学校教学资源库。
(4)上好研究课,以活动促提高。每学期课题组老师都要上好两堂课题实验课。
(四)、实验小结:
1.加强领导,健全管理制度。本课题一开始就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该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从而确保把实验研究纳入学校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学校在加大投入,配备实验所需的必要的软、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进一步健全电教课题管理制度。首先采用聘任制的形式组建了课题组,学校分别与课题组成员签订协议,明确实验教师的基本权利和职责,设立奖惩制度;其次,组建了课题实验指导小组。学校特聘教育局有关领导、校外专家及本校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实验指导、评议研讨、评估总结等活动。再次,学校还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听评课制度、实验教师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行,使实验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理论武装,明确实验思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验教师是否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确保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强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课题指导小组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我们采用集中培训辅导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学习了《校园数字 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着重学习了有关《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等教育教学专著。课题组订阅了《辽宁教育研究》、《辽宁电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章杂志,使课题成员能及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观摩了省前中电教专家开设的网络研究课,参观了各校电教成果展示,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校讲课、指导,用正确的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设计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操作过程的培训,网络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教学的培训,明确实验的思路和操作要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实验教师做到:(1)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用得上;(2)各种正确的理论依据说得出;(3)成功的经验推得广;(4)自己的实验思路理得清。
3.深入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从学生层面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积累第一手资料,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两次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抽样统计。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网络的态度与效果,教学内容的呈示方式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统计结果表明,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新的增长点,初步验证了实验假设;同时也暴露出现在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这正是课题研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
4.精心设计,开展实验研究。精心设计教育实验的方法和程序,根据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教学,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步明确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可能是下一步研究的起点。在实验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即开始前、进行中及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设计所确定的测试量表对实验班进行观察测试,构成实验“前测”、“后测”。然后进行实验评估。将实验班测试结果列表统计,运用统计原理和方法对比分析,验证假设,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评估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设计,开始新的实验。
(五)实验反思:
通过回顾和自评,我们也发现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1.师生的创新
教师实验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有些教师把数字化校园看成是学校信息化教学,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在课下运用了汇联平台就行了,思想和理念远远跟不上课题研究的需要。
2.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完善。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如网络联系不到位,各部门联系不密切,各软件系统应用不得当等。
关键词: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抽样检查,质量控制
数字测绘产品随着我国基础地理信息库的建设和数字化测图工作的展开得到了广泛的生产, 以4D产品为主的数字测绘产品已经成为测绘领域的重要应用产品。在新型的测绘产品产生的同时, 其质检工作也相应出现了新的挑战。数字测绘产品多质量因素的特点使产品质量验收与控制难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检查内容工作量大与检查内容的高科技化等方面。本文对包括DOM、DEM、DLG及DRG的数字测绘产品的种类及特点进行了介绍, 并对质量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和质量控制手段进行了探讨。
1 数字测绘产品的种类及验收
1.1 数字测绘产品的种类及特点
数字化测绘产品主要指的是数字正射影像 (DOM) 、数字高程模型 (DEM) 、数字线划地图 (DLG) 与数字栅格地图 (DRG) 以及由这四种产品复合组成的多功能元素产品。
数字正射影像即DOM是对数字化的卫星遥感影像以及航空像片进行扫描后裁剪处理产生的正射影像[1]。它不仅具有影像的特征, 还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 尤其是其极高的几何精度可作为其他信息及数据的评判标准, 是可靠的背景控制信息。DOM常用来作为GIS的数据源和修测地图以及作为底图。
数字高程模型即DEM是用数字表示区域地形, 根据其高程矩阵和一定的数学算法可将DEM数据转换为断面图、坡度图、高线图、晕渲图及透视图等。DEM以及其与其他数字产品复合组成的产品的计算空间距
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失离等功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土方量计算、三维建模及矿井地理分析等领域[2]。
数字线划地图即DLG是一种矢量数据文件, 是对地形图完成扫描后再对地图要素进行矢量跟踪及纠正产生的具有层次少, 数据量小等特点的矢量数据集合。DLG主要用于GIS的空间分析,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广泛用于电子地图、线路放样、土地规划等领域。
数字栅格地图即DRG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现有的模拟地形图, 是对现有的模拟地图进行扫描和几何规划等处理后形成的与原图基本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文件。DRG可与DEM等其他数字产品复合使用, 也可用作数据参考以及地理俢测的辅助信息[3]。
1.2 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验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新技术掌握方面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型高端技术在数字测绘产品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深入, 质检人员对新技术与新产品的了解程度直接关乎验收工作的可靠性。由于质检人员的年龄结构使得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较为薄弱, 在验收水平的提高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验验收部门对于由计算机平台形成的技术性数字产品缺乏一定的检验方式的规定和标准化的检验要求。在验收过程中使用的验收软件一般来源于生产软件或者相关商用软件, 缺乏专业权威性, 一旦软件存在不成熟的或者未知问题的编程区域, 检验工作便难以保证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
2 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
2.1 质量检查与控制的基本内容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查与控制的基本内容包含原始资料质量、硬件性能、数据质量、元数据质量、文档簿、产品归档等方面的检查。
DOM基于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与单片数字微分纠正系统两方面的检查都包含影像扫描质量、参数文件及DOM等检查, DOM检查要注意检查输出影像图的色调均匀和含模糊带与否和图面的完整正确性[4]。
DEM的检查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方面的检查同样主要包含影响扫描质量、参数文件及DEM等。另外要对预处理图的质量、矢量化质量、数据转换及生成DEM质量分别进行质量检验[5]。
DLG的质量检查主要查看各层次编码的准确性、图形质量相关要素、属性和拓扑关系的完整性以及面状要素与方向问题检查。
DRG的质量控制包括排除扫描中断虚影像、纠正几何网格线、色彩归化无误及分版图套合后的合理性。
2.2 产品抽样检验策略与质量控制措施
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质量检验可选取调整型抽样方案与挑选型方案, 抽样方案不同则用来表示产品质量的方式也不同。为避免产品检验中100%一级及二级检查的环节性疏漏可采用流水处理线模式作业, 以高于标准型抽样方案的验收标准对质检过程实施质量控制[6]。在检测数据处理中必须对受检项目的不合格数据要谨慎分析, 找出错误原因。
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从检测制度上不能仅沿用测绘产品的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制度, 由于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特性多样化的特点, 在质量控制上应合理规划设置控制点与核心要素。质量控制环节上要重视基础数据采集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外业作业质量重视程度不能低于内业, 外业作业质量控制不够可能导致难以弥补的数据缺陷[7]。
2.3 数字线划地形图 (D L G) 的检验案例探讨
继完成1∶100万、1∶25万矢量地形数据库后, 1∶5万的矢量地形数据 (DLG) 生产项目也投入建设。由于1∶5万DLG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包含广泛, 在质量检验工作前期首先对检验员专业进行了挑选, 并制定了抽取不同地形、不同困难类别等一系列的抽样检验方案。采用CPU在PⅢ以上水平的测绘项目计算机设备, 以ERDAS8.4软件检查D O M与D R G的套合配准精度, A RC IN FO及G E OS T A R 3.1对数学及逻辑进行检查。
抽样过程对13个矢量数据层分别进行简单的随机取样, 以1∶10的标准选取检验批的样品量, 以人机交互和图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检验中对各级元素按一定顺序进行了逐一分析, 后期4D CHEC KER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验软件的应用使检验效率与可靠性均得到了提高[8]。
2.4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是在产品质量处于稳定受控状态的基础上寻求质量改进策略和方法。质量改进的研究中需要对质量问题的偶然性与系统性进行分析, 这两种质量缺陷可用图1表示。偶然性质量缺陷在生产运作中随着质量控制策略的完善和产品生产技能的提高而得以控制, 系统性质量缺陷在经过重大的改善举措后可得到一定的弥补, 使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新的水平[9]。偶然性缺陷一般表现较为明显, 一旦发生会得到较快速度的解决。在数字测绘产品发生的质量缺陷中, 相对于DLG数据出现大量高等线的严重偶然性缺陷, DLG与DEM的局部数据符合性差等无逻辑性和属性错误的系统性缺陷受到的关注则较低。在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改进中不仅要对偶然性质量问题加以关注, 降低系统性质量缺陷的工作也十分重要, 同时其也是产品质量稳定状态中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加强数字测绘产品多步骤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比将质量控制重点放在终端产品验收更加符合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管理。
3 结语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检验技术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在产品质量验收方面尤其缺乏专业性的相关软件等。检验质量的提升不仅要依靠质检方法的科学性, 也需要开发创新相关的质检手段, 要加强科技力量的注入,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查与控制工作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晶, 胡胜华.数字测绘产品加工处理流水线的研讨[J].测绘通报, 2003 (6) .
[2]曾衍伟.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J].测绘质量监督与管理, 2001 (10) .
[3]周黎明.质量控制技术[J].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0 (5) .
[4]孙家柄.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5]张祖勋, 张剑清.数字摄形侧量学武汉[J].武汉侧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6]鲁言.浅谈“4D”产品的特点[J].东北测绘, 2010 (1) .
[7]刘大杰, 刘春.GSI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J].测绘工程, 2001, 3.
[8]樊红.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数字艺术 创新教学 泛在学习
本论文为西安工程大学2014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时代的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依托于现代数字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数字艺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数字艺术不仅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展现,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以及听觉效果。当前,随着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将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之一。[1]在产品设计专业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于推动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数字艺术的概念
广义的数字艺术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数字艺术能够实现对语音、文字、图像以及其它要素的合理整合并加以合理利用,最终形成的艺术能够依靠现代网络体系进行传播。当前,数字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了交互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以及数字影像技术等诸多方面。狭义的数字艺术主要指的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一切设计、影音、动画以及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新的传播媒介作为基础的,是人类理性思维与艺术巧妙融合为一体的产物。加强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缺乏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培养。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在对学生进行数字艺术教育时,主要课程是围绕着了对数字艺术工具的教学开展的,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计算机教学部分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样就容易产生技术教育等同于数字教育的误解,这不利于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次,由于数字艺术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其知识储备不再局限于艺术一个领域。但是,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仍旧拘泥于艺术专业一个领域,这对于数字艺术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资金有限,设备落后
数字艺术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备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数字艺术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必须能够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教育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但是,在学校进行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校需要建设的方面很多,致使用于进行数字艺术硬件设施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了数字艺术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教学时,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严重制约,教学工作缺乏时代性,使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教学工作与社会发展脱节。
3.实践教学存在严重不足
数字艺术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短板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艺术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往往使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只是重视进行理论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导致了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对实践教学无从下手,有意识地避免实践教学环节。其次,缺乏实践基地。当前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实践基地迟迟难以成行,也导致了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极为不利。最后,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与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由于数字艺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闭门造车的做法,造成与社会生产脱节,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1.加快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为了尽快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字艺术教学工作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新兴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和联系,尽快在影视、网络媒体以及游戏制作等多方面领域拓展数字艺术的应用空间,尽快为数字艺术打开市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全面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特别是交互媒体设计等,能够根据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设计的外延型以及拓展性,构建其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佳模式,通过数字艺术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高数字艺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要能够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为数字艺术教学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课堂作为推动数字艺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的重要舞台。最后,企业应该发展成为数字艺术的堡垒,产品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能够使艺术设计、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循环演进,推动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字艺术专业是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中叶,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他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2]就此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育改革时,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工作。数字艺术作为一种作品,是对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展现。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外在形式与思想内涵的有机统一。
3.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方法中的项目指的是完成一项具体的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住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项目式数字艺术教学时,教师的地位相比于其它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是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以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的方式完成数字艺术知识的学习。[3]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与企业环境相互融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数字艺术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结语
文中系统分析了数字艺术的概念,并就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范围也势必会不断拓展,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数字艺术教学工作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飞:《从艺术设计到数字艺术设计——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艺海》2010年第8期,第92页。
[2]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探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装饰》2013年第12期,第125页。
[3]刘莱智:《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职教论坛》2012年第33期,第76页。
作者单位:马 云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浅谈如何提高1:10 000数字线划图(DLG)的产品质量
叙述了加强1:10 000数字线划图(DLG)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检查的方法.
作 者:王琦 李桂杰 于静华 WANG Qi LI Gui-jie YU Jing-hua 作者单位: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吉林,长春,130051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200932(3)分类号:P205关键词:1:10000数字线划图(DLG) 产品质量 空三加密
近年故宫博物馆花式卖萌系列的文创产品引起了惊人的销售热潮,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做出了新思考。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注重体验的趋势下,本文欲从“体验”的视角审视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在产品的体验设计、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理论研究基础上,探索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新模式――体验设计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以期为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更系统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体验设计 文创产品 设计与开发
21世纪,整个社会迎来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物质需求升级为情感诉求和精神诉求,因此提升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成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体验经济刺激了体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基于体验的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将迎来新契机。
1.绪论
1.1论题来源
伴随着各大文博创意体验园、旅游文化体验产业的兴起,体验经济迎来文化体验产业的发展热潮,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趋势。近两年,印有清朝康熙皇帝真迹复制品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等一系列文创萌物引发市场热潮,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一件消费品可区分为实用功能类和无用功能类,一件物品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类。文化产品除了充分认识文化内涵(无实际功能)表达外,应该合理地添加相应的实际功能,才能让消费者在充分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知文化。当今的产品创新设计经历了从追随功能――追随形式――形式追随情感――追随体验的演变过程,基于大众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的生活习惯,将体验设计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重视体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载体)中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1.2论题创新点
理论切入点:分别对文化层级、用户体验层级进行理论研究,发现映射关系。
一直以来,关于文化的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从层面的角度来看,可包括物质文化层面、社群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三个层面。用户体验层级理论主要来源于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需求组成的层级刚好符合人们从本能层面(感觉需求)-行为层面(交互需求)-情感层面(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情节、品牌、用户追求的个性)的一个发展规律。
如图表1所示,将两大理论层级对比,不难发现文化层级、用户体验层级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所以,下文主要围绕多层级体验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2.体验”视角下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
体验设计是主张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并以用户体验为设计目标,坚持用户为中心的一种行为方式设计。文创产品的体验设计强调文创产品在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均考虑用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用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将文化内容创意的表达体现在产品上,这样才能创造出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文创产品,并享受产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
2.1概念生成阶段:文创产品的文化-文化载体-用户的定位分析
人-产品-文化,这三个主体诠释了人体验文化的过程。人是复杂的群体,产品种类繁多,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只有准确定位这三个主体,文创产品才能准确、高效地将文化传达给用户。
文化的定位前提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涉及文化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背景等。文化的定位决定文创产品要表现的文化,是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文化载体即物品,指的是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形象所要融入的物品形态,一般包括收藏礼品、文化用品、玩具等。文创产品的受众即消费群体,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同一种文化的理解不同,从而对文化消费的偏好也不一样。
2.2产品设计阶段:文创产品的本体体验元素分析
人与文创产品本体产生体验实际上就是人(用户)与文创产品的形态、功能、色彩、材质、纹理等元素发生关系,从而产生丰富的体验。形态与色彩会给人视觉的第一冲击感,功能给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材质与纹理给人更多的是触觉上的体验。这些元素形成的感官体验结合用户所拥有的丰富生活经验、不同生活方式一定会形成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和文化感知。如图1从左到右所示,①陶瓷+木材材质组合,②飞利浦的自然唤醒灯将光、声音应用到产品表达,③汉堡包的味觉、嗅觉冲击感,均体现文创产品中五感官元素的应用。
2.3文创产品商品化阶段:文化创意的品牌体验
品牌体验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强势的品牌标签会让人产生丰富的品牌联想和个性化的优越感。文化创意形成品牌效应,需要定位明确、个性化、系列化的产品输出。日本著名文化创意品牌――无印良品,从品牌自身的定位、输出的产品、产品展示等都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文化体验。
3.体验设计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3.1文创产品的体验层级分析及设计方法
根据用户的体验需求层级可分为本能层、行为层、情感反思层,文创产品同样可以通过这几个体验层级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3.1.1文创产品本能层级的体验设计
本能层次的体验设计原理源于人类本能,即由于人的生活经验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存在于意识和思维形成前。人类对外界的本能感知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形态、色彩、表面纹理及质感等,这个层级是实体物质层,是有形的、直观可触的。
基于文创产品的本能层级主要是注重文化的物质特色表达,可用具象转化的方法将传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等直接通过工艺和技术表现在现代产品上。这类文创产品比较适合博物馆文物、旅游观光纪念品等。
3.1.2文创产品行为层级的体验设计
行为层级的体验设计主要是源于人的生活方式、人使用产品的方式、中间过程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功能性、易用性、完全性等。在文化中,对应的仪式风俗层面,比如民族祭典行为、宗教信仰行为等。例如,2008年红点奖作品“上上签”就是将生活用品――牙签结合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用符合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赋予产品行为层级的新体验。3.1.3文创产品情感反思层级的体验设计
情感反思层又称精神层、心理层,它是在人看到产品第一印象和产生使用感受后而产生的―种使用感受的反思、产品价值的衡量,对应产品的意识形态层面。对文创产品而言,反思层可包括产品的故事性、产品情感、产品文化特质,注重产品的内部意涵和文化意义等。这类产品主要通过故事情境法、比喻的手法通过产品传递文化内涵。如图3无印良品cd机。
3.2文创产品的体验设计原则
3.2.1强化产品文化主题,提高文化识别度
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明确主题即明确定位文化概念、文化载体以及文创产品的受众,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从而在产品上准确、有效地传达文化内涵。后期可以展开系列化家族产品设计,用不同形态表达统一的文化理念,如今年文创热潮中的故宫娃娃系列就是用不同的元素、相同的材质和手法表达、强化故宫这一主题文化。当然,在产品的后期展示过程中将购物环境打造与产品文化一致的主题,从而增强了产品文化的整体体验感。
3.2.2多感官参与唤起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人们生活方式、精神观念的积累,存在内心深处。产品信息是感官先感知,形成最初感觉,接着在使用产品、与产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某种认知行为,最后基于认知行为的情绪反馈便是用户对产品的主观认知即情感了。从宏观角度讲,多感参与能激发人深层次的心理体验,长期积累便是一种文化印象及文化记忆了。多感官体验是最有效、最直接刺激用户产生美的兴奋感,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2.3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体验
信息全球化促进了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只有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认真分析东西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文化差异矛盾,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交融目标。中国文创产品要打造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同时彰显本土个性文化,可以在设计方法上借鉴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和现代文化理念。
4.总结
【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研究】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市场中数字产品定价策略研究11-26
数字化产品定价策略12-25
数字产品12-24
数字化工程建设研究论文09-24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11-28
数字与信息04-01
中国汽车制造行业与数字化制造(连载四)12-29
数字与编码〈一〉作文09-09
数字与编码说课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