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精选8篇)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了。34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以我的家乡沧州市河间市为例,34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左右,主要道路仅5公里。看看34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城区面积就扩大到三四倍之多,新增绿化区域,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现在的录像DV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高清液晶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走入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们生活的点、线、面。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我们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而学生,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

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电脑室、实验室,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使全国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直接受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大学生入学政策的宽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吃、穿、住、行有太多的变化。从没的吃到你想如何吃就如何吃;从没的穿到下衣当上衣穿,上衣当下衣穿;从出门步行、自行车到现在的高铁、飞机;从土房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等等。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洲运动会。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因为改革开放,让香港与大陆有了更多的契合点,香港回归后港人消除了“马不能跑”、“舞不能跳”、“股不能炒”的疑虑,香港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依然璀璨生辉!

3.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4、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是骄傲的一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奥运圣火传递受阻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以另一种形象和气势出现在世人眼前。

5、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到今天2011年11月8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的巨大跨越。

三十四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如今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河山河浩浩荡荡以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改革开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嫦娥奔月使我们祖先几千年伟大的梦想,奥运会成功举办,圆梦百年,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们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特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让我们以采薇采茶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的金黄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2

一、1978-2005年CPI及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

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此定义有两个要点:第一,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即全社会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水平的上涨;第二,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持续上涨,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本文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代表一般价格水平。

变量的实际意义:CPI代表消费者物价指数,CCI代表居民消费水平指数,GER代表政府支出增长率,M2:M2增长率,EXP代表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SALARY代表全国工资指数,MPI代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GDP代表GDP增长率,AIR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PI代表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UNEMP代表失业率。其中所有的指数和增长率均是以上1年为基期(上年=100)。

这些指标是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来加以确定的,通货膨胀主要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表1中的四个指标CCI,GER,M2,EXP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CCI代表居民消费,GER代表政府支出,M2代表货币供给,EXP代表出口;SALARY和MPI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SALARY代表工资成本,MPI代表要素市场的成本。表2中的4个指标GDP、AIR、FPI、UNEMP是伴随CPI变动而变动的指标,笔者在下文中将分别分析中国历次的通货膨胀究竟是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以上所有数据均为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数据,其中M2,MPI,GDP,UNEXP四项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这些数据的记录,所以用-代表为缺失值)。

二、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首先,绘制CPI和FPI(1978-2005年)的折线图,从图1中初步观察它的变动趋势: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波动,第一次是在1988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了18.5%和17.8%。第二次是在1993年、1994年和1995年,1994年CPI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1.7%,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另外,从图1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食品类价格指数的波动和CPI几乎完全相似,说明历史上出现的两次通胀均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密不可分。最近的一次波动在图1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是在2004年,虽然当年的CPI只有101.2,并不算高,但是从当年的月份数据可以看出食品类价格指数一直成高位走势,属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对统计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这些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得到方程如下:

CPI=36.529+0.308FPI+0.44M2+0.359GER+0.187MPIt值(8.552)(5.816)(90.69)(5.178)(2.952)VIF:(4.332)(2.315)(1.698)(3.829)R2:(0.990)

我们得到的回归结果是非常理想的,10个变量中有4个最终进入了方程,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检验,4个变量的VIF值都较小,说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进入方程的4个变量分别是:FPI(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M2,GER(政府支出),M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其中FPI和M2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40.7%和46.4%,说明食品的消费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因素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CPI影响程度是最大的,政府支出和原材料价格对CPI也有影响,而居民消费和出口对CPI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说明改革开放这30来年中国的CPI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尤其明显。表1中的数据也显示出在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年这几年高通胀时期,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均达到30%左右,这期间政府投资也成2位数增长,特别是在1993、1994年政府投资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4%多,由于这期间中国投资增长势头猛烈,原材料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在1993年达到了35.1%的增长高峰期,同时食品类价格指数也一路飙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几年的CPI均成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很快政府意识到经济已经过热,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政府投资同时也逐年递减,随着政府调控手段的实施,CPI也很明显地下降,政府调控的效果比较理想。这些是我们从数据和分析结果中得到的结论。

四、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的聚类分析

从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年、2000年、2005年的物价分类指数的截面数据分析各地区在食品、医疗、通信、教育、居住5个方面的物价水平,从而得到各地区在这5个方面的消费差距,补充CPI纵向的时间序列分析所不能解释的地区差异问题。

我们采用的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类间距的计算采用的是组间平均连锁法,样本距采用的是欧氏距离平方法。初步观察31个样本数据的特征,由于样本差距并不明显,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只分成4类,由于我们选取了3年的截面数据,可以对比这3年的聚类结果,分析各地区在这10年来在消费水平上的变化(见图2、图3、图4)。采用直方图的形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我们聚类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每一类中只选取一个样本,每个样本只选取两个观测变量,分别是食品类价格指数和居住类价格指数,代表分析这10年来四类地区的物价走势。

通过对图2、图3和图4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时间上来说,食品类价格指数成递减趋势,1995年,各地区食品类物价指数在120%-125%之间,可以说这期间食品类的价格是比较高的,食品类价格的走高对当年的CPI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随后2000年和2005年食品类物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基本维持在100%左右,说明食品类价格已经逐步稳定;居住的物价指数也成下降趋势,1995年的居住物价指数都在110%~120%之间,而到2005年降到只有105%左右。从截面数据来看,各地区在食品类的价格差距并不大,基本持平,北京略高;居住价格在1995年的新疆偏高达到120%左右,而北京的居住价格在2000年以前都呈高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才有所回落,其他地区的居住价格差距并不显著。这与我们实际的情况并不相符,这是由于中国的住房消费并没有被包括在消费当中,而是被当作投资,所以近些年来在房价普长的情况下,而我们的居住价格却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指数编制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在此,恕不详论。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最优发展速度

通胀的治本措施之一,是在长期发展战略上真正做到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在宏观方面,包括正确处理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使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和企业改革同步实施,使金融、财政、收入分配、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套,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使中国经济在继续增加总量的同时,提高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的不健全,经济生活中的大量垄断行为的存在,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体制因素。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对于逐步消除体制性通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和大规模连锁店。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包括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和期货市场,以规范市场操作,提高市场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1. 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控制体系,建立和健全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新的宏观经济控制体系,通过经济手段来真正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和消除通胀的影响。在建立和健全新的宏观经济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旧的金融体系,建立新的金融体制和相应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其中,货币政策工具改革是关键,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发展金融市场。

2.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监督系统,正确把握经济态势,准确预测经济变化趋势,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同时,必须加强经济立法,完善会计制度,严格审计制度,对各种宏观经济控制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宏观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将选.中国宏观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胡庄君.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3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权力制约

1978年是当代中国法律历史一个明显的分界,在此之前中国的法治基本上是人治,在此之后才进入了法治的进程之中。作为中国法治进程的起点,总结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法治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的原因,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的政治文化精神。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的最初认识有:1.权利高于一切。2.要夺取权利就要有强大的军队。3.要取得胜利要有强有力的群众基础,要为最广大的工人农民服务。

二、对现代法治的作用认识不够。夺取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的领导人对于现在法治的作用和认识比较低,新的政治传统文化还没有形成。

三、角色转变没有完成。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人员对自己的地位是革命政党,对执政党角色的认识不够深入。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切正义的、具有革命意义的事物最初的表现都是违法的。

四、党内力量结果方面存在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内内部结构失衡,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人员微乎其微。

这一切都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8年以前的几十年中国法治建设的状况是轻视法律,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在立法方面。立法方面基本上只有两类的立法,一是出于革命与改造社会之需要制定的特别法,二是证明权利合法化的组织法。

二、在司法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建立起了基本的司法制度,但是之后由于阶级斗争的开始与扩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被批判,在文革时期,司法机关大多处于瘫痪、半瘫痪和被取消的状态,到文革后期,无司法机关,实行群众专政。

三、在法学教育和研究方面。民国时期中国的法学随着西方现在法学思想的传入,曾一度兴盛,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兴盛势头开始逆转。反右运动以后,随着法律虚无主义的盛行,法学教育和研究受到的冲击更重。法学教育规模严重压缩,只剩下了“四院四系”,且每年的招生人数也被严格控制。到了文革时期,政法院校被解散,法学教育最终被完全取消。

总结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全无法律体系可言,处于一种残缺不全,漏洞百出的状况,整个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一直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但是改革开始以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总结下来,有一下几个阶段:

一、1978年至90年代初,拨乱反正阶段。打出了“加强民主和法治”口号,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回复1957年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来进行。这个阶段的理念强调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法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两者不割裂谈,已经接近了现代法治的核心。

二、80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促进经济发展阶段。如果说前一个阶段中国法治建设的重点是恢复,那么这一个阶段中,中国法治开始有了自主创新的涵义。法治开始转型,强调经济生活法治化,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在89动乱以后,政府认识到同时大规模搞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风险太大,于是重点变为经济建设,进入了经济法治时代。之前的法律泛政治化、泛道德化,这个阶段法律开始从政治、道德中脱敏,变成调节人民日常生活的准则。

二十世纪开始,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由于社会越来越不公平,公权力越来越腐败,社会出现失衡。如果说第二个阶段法治建设的重点是效率,这个阶段则开始注重公平。

而纵观改革开放之后法治建设的三十年,我们历经磨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总结为两点。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以往我们只提依法办事,现在是依法治国。二.法治进程的基础更加深厚。1.专业法律人士、知识界的深度参与,使法律越来越成熟。2.民众开始懂得合法维权。普法活动之后,人民懂法之后自然的开始护法。3.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开放性,让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意志表达成为一种可能。

我们现在的法治存在司法不独立的问题,现在法治改革的弱点是:如何处理既得利益。怎样处理法治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法治和政党的关系。我们的政府怎样领导,如何树立法律的权威。怎样处理改革开放的法治假设的关系。法律要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法治建设应该有自己的逻辑,而不是跟随着改革开放的逻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N].光明日报.细8—02—29.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4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 ,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

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学首次实现了磁性离子自旋态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此项研究工作是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吸附于金表面的单个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选键化学“手术”,成功“剪裁”了分子外围的氢原子,并使其与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通过这一方法对单分子实现了精确的 “手术”操纵,调控单个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由此改变中心钴离子的自旋态,成功实现了对钴酞菁分子磁性的控制。

四、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

(1)动车、轻轨、地鉄、磁悬浮列车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航空运输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航天工程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发射成功(3)2008年9月25日至28 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4)2011年11月1日5时58,神州八号发射

(5)2012年6月2日18时37分,神舟七号发射,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员载入天空。

(6)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神州十号发射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左右其中一侧的舰岛,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它船只提供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时至今日,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综合的体现。30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全球最快的增长。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4千亿元增加到24.9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9.8%,增长14倍。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300美元提高到2480美元左右。从人均国民总收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已跨过低收入国家的门槛,现已稳定地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员。

二、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197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2%和7.1%。在改善民生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大面积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基本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农村,通过实施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如《八七扶贫计划》、《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左右下降到2%。在城市,通过制度建设和增加资金投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可以覆盖2000多万城市居民。

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不少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钢产量、发电量和谷物产量分别由世界排名第五、第七和第二跃升为世界第一。这也使我们告别了物资短缺时代,从卖方市场走上了全面买方市场,也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和农副产品生产大国。

四、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一般来说,经济的成长尤其是大国经济的成长,都伴随着第一产业产出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出比重的上升。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明显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78~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2%下降到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3.9%上升到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不大,仅上升0.7个百分点。

五、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其水平的高低通常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在1978年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逐步调整完善了关于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技术合作。30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增长105.3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6.3%。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8亿美元,已连续10多年排在发展中国家首位。

六、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5

19国贸(中加)彭家静 大作业1

一、外贸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进口)出口依存度。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体现该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该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阶段

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进入扩大阶段,与此同时随着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始,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看中中国大量的劳动力市场,相对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丰富的资源供给,使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外贸易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逆差为主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为主并不断扩大,中国实现了从一个贸易进口为主向贸易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随之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紧密关联在了一起。

2.WTO阶段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由于入世后进出口贸易壁垒的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和中国贸易导向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中国2001年~2007年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成为了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递增的超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平均水平并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GDP的增速,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带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超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控的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不足,满足了国内需求之后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出口贸易依靠他国市场来解决,导致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对外贸易在中国GDP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受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风险加大。

3.2008年金融危机阶段至今

2008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出现了大幅回落。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13.9%,贸易顺差减少,其中2009年1~9月份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保持着平均-20%的增长。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中国外贸出口对象国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遭受到重创,出现了经济增长下滑,导致了中国出口产品主要的消费群体财富缩水、信贷规模大幅收缩、失业等困境,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直接导致中国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出口国外贸出口呈现下降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了58%,中国为了降低出口萎缩带来的经济风险,也随之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应对措施:连续的降息降准、引导银行利率适当下行、降低首套房贷利率,释放居民购房需求、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扩大政府支出等。上述措施的实施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支出的加大释放了中国的内需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增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价格竞争力,使得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回落,释放了一部分风险,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完成调整摆脱了对外贸易的高度依赖,并且在今后数年内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0%~40%的区间内。

三、各阶段发展趋势及原因

1.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我国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通过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尤其是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FDI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9.65%上升至1996年的41.91%,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也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也分别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是差不多的,但在1985年到1990年,由于国内的资源短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我国进口依存度均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但自1990年开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使得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快速增长,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进而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199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

从1996年到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总体在30%左右,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快于进出口增长。这一时期,受人民币贬值和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出现了较大幅度上下波动。此外,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促进机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大,在2000年外贸依存度再次达到43.9%。

2.第二阶段

以WTO为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是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渠道。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同时,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更容易,使得境外投资者信心增强,从而更多外资流入中国,而FDI的流入对我国出口乃至整个经济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新一轮以IT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的高潮逐渐形成。加入WTO以后,FDI企业出口额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主体的首要力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由2001年的38.05%增加至2006年的64.24%。这一阶段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依存度发展最迅猛的阶段,进口、出口依存度都达到了峰值,分别是28.97%、35.36%。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贸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外贸出口面临的传统贸易壁垒因为加入WTO而有所下降,对我国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入世第一年,我国将总关税水平从15.3%降至12%。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实行了50年的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外贸依存度蹿升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使得我国不需要进口像能源、矿石等资源甚至还可以供国外从我国进口这些资源,我们国家也会进口一些资源,如中国钢材、氧化铝、铁矿砂、石油等在我国进口依存度中占很重要的比重。在入世后,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提高自身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经济局势中的竞争力有所提高,且不断加剧速度的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

3.第三阶段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2008的56.36%跌至2009年的43.23%。其原因主要由三点,第一是国际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量价齐跌。国际购买力减弱,外销市场需求不足,出口货物闲置,订单减少,出口企业倒闭,代工企业关门,工业增长速度连月下降,美国做为我国的出口大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美国的采购量相比于上届大大减少。在第二是利润严重缩水,经济效益下滑;许多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到了进口国码头,买方不提货、不付款,甚至一走了之,下落不明,以及买方要求退货、降价及合同发生争议等法律问题,咨询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无数集装箱堆集码头,已装上货的轮船也不敢轻易发航。第三是部分产业减员停产,影响社会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倒闭潮。截止2008年底,我国共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个岗位蒸发,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珠三角、长三角出口企业关、停、倒闭的情况更甚,仅广东省经贸委公布的数据,2008年1-9月该省就有7148家企业倒闭,其中尤以出口加工企业为最;关闭企业的经营涉及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工产品、陶瓷建材等;到2008年底,倒闭风潮进一步蔓延,个别地方企业关闭过半,工人失业数字急剧上升,农民工返乡流增多。

在201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回升至48.95%,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就回升到一定的高度,并随后一致稳定在30%-40%这个区间。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手段进行调控。特别是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政府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调节各项对外贸易。货币政策由“从紧”急转向了“适度宽松”,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例如,央行从2008年9月开始,已多次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还可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成立服务和专管机构。使得企业除了通过不动产抵押取得贷款外还可以股权质押取得融资,解决资金困难。其次,政府减轻企业税负,上调出口退税率。2008年11月1日至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这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从2010到至今,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自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并在对外贸易上成为最二大贸易出口国,贸易顺差的国家。2015年后全球总体贸易依存度开始稳步下降,是稳步,不是迅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是国际主义,所以不可能退出国际贸易,搞彻底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至此国家对不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开始出现分化,对去工业化国家中国对其依存度极其低下,对于新兴经济体相反有一定依存,属于逆差,但不会影响中国本国经济,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中国可以对一些发达国家说”不“的原因。

四、控制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政策建议 1.政府层面

(1)提升资源禀赋结构。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数量充足和廉价上面而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依然处于劣势。根据H-O模型贸易理论我国外贸产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获得较少利益。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把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同时还应该更多地挖掘其他优势并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口从而优化资源禀赋的结构和特点。

(2)加快产业升级改善贸易结构。

我国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在对外贸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贸易结构,一方面是升级资源禀赋挖掘其他资源优势使我国出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另一方面是优化国内资源配比重视产业的优化布局口最大限度利用国F源口并协调地区资源口从而达到资源利用配置最优化。

(3)拉动内需

从目前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木经济的衰退己成定局,依赖国外经济的出

口和投资则会出现滑落,那么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首先国家应

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这样可以将城

乡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收效的过程:最后,加大农村、城镇、小城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平衡中国地域的经济发展。

(4)提供政府信用担保

协助出口企业融资商务部联手外汇管理局,正在酸酿放松企业预收货款融资。这次调整,将有望取消10万美元以下每单的预收货款管制,届时,企业将可以对预收货款采用即时结汇,以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

2.企业层面

面对国际市场严峻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以适应市场竞年。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坚定不移的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提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集中实力打造产品国际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益。

五、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6

历史沿革

作者:秦英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自提出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完善,现已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阶段,此阶段主要以中央文件及部门规章的调整为主。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无疑是以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 “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表明对于“包产到户”,国家在政策上有所放松。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 干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这是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及推动农业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5、1983年1月,第二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出台,该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6、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年不变;对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应予合理补偿;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等。

上述4-6点所述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从政策上、理论上将包产到户稳定化、长期化、合理化、规范化,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因此制度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广实施,1978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二、逐步完善阶段,此阶段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法律,而不再单由国家政策进行调整。

1、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1991年11月29日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要求对此不断充实完善;并提出“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3、1993年正式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宪法》修正案,使其成为一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法律上的又一大重要支撑。4、1997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实行有统有分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通知使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5、2001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 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规定“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并提出“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土地承包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的专门法律。它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对于保障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具有深远意义。该法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至《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真正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较完整地规定。结合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及政策文件等,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在土地征收,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审批等相关各方面都产生了大量纠纷,急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些纠纷。

三、深化阶段,此阶段注重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1、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多地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的群体性事件。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明确要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严格禁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承包地。2、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颁布实施,该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3、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此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4、2010年1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它明确了调解和仲裁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法律渠道,有利于公正、及时地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5、2010年1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发布实施,细化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规定,使仲裁更加可行有效,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很大帮助,规范了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活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7

探索一国的经济增长机制一直是经济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表现令世界惊讶,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有许多, 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对社会与经济的集权。道格拉斯·C·诺思 (1994) 认为, 在现有的技术和组织制约下, 产权的形成、界定和保护的代价极为高昂。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地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便应运而生, 籍以维护经济增长同时国家在产权形成、界定和实施以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因此国家作为一个影响甚至决定了经济制度的基本因素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主要作用。在莫瑞和奥尔森看来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且长期任职, 为治国者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 使之能够格外关心本国的经济成长, 有足够长远的眼光进行长期投资 (何帆, 2003) 。安斯姆哥卢和詹姆斯·罗宾森提出:经济增长决定于统治者的选择和决策。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通常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侵蚀或危害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所以他们总会漠视或阻止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因此将制度变迁乃至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于统治集团的主动性。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严重威胁到人民的基本温饱甚至足以威胁到政治稳定, 因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届领导人决定采取市场取向的市场经济, 并且鼓励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根据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关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集权统治并且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来说, 强制性制度变迁将起主要作用。在我国, 中央政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的主导因素, 许多制度变迁都要中央统一实施才能进行。改革的方向、程度、形式和时间安排基本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核心领导者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它的偏好及效用最大化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基本的。所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中央集权模式与经济增长

(一) 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与经济绩效表现

自从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后, 我国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历朝历代也都十分重视对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时期我国一直是小农经济统领社会, 国家通过收取田赋来维持其运转, 同时国家为农民提供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使其免受社会内部其他成员的侵害和异族入侵。中央集权模式为小农经济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障, 并使之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这种生产方式的限度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繁荣。尽管中央集权模式使中国的小农经济发挥到了极致并且产生了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文明。可是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与之配套的制度, 然而统治者担心制度改革会危害其自身利益因此极力阻止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184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和内战中。中央政府实际上相当于不存在, 那么它也就丧失了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实行集权统治的能力, 中国的经济在此期间也处于停滞状态。

(二) 1949-1978年的中央集权与经济绩效

1949年后中国成立了一个具有强凝聚力以及威信力的中央政府, 它不仅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拥有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当时的社会变革激发了全国人民普遍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因此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道义上具备了强大的基础。这一条件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地动员和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来为特定的工业化目标服务, 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的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49年-1978年的这个阶段恰恰是我国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这一阶段必须实行国家中央集权, 统一生产市场和财政赋税, 以积累起飞阶段所需要的资本。中国在建国时期经历了革命战争和社会结构的的剧烈变动, 各种社会利益已经在此过程中被清洗了, 因此不存在各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干扰, 并且国家的监督成本也下降了。根据国内国际形势, 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统一生产市场和财政赋税, 并且动员全社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以实现社会一体化水平。在集中制的体制下中国迅速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保障。

(三) 1978-至今的中央集权与经济增长

诺思认为, 一个国家政体决定着我们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从短期看, 权利集中的政府可以取得高经济增长率。计划经济体制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由于国家垄断了产权, 取消了市场交易, 政府由此完全掌握了经济的发展命脉, 形成了一种垄断型的控制模式, 这样就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几乎导致了经济崩盘的局面。这时的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旧的经济模式, 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 那么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永远不会实现。此时中国只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依靠权力中心作为制度变迁方向的主导因素对国家进行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才能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国内的政治稳定,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有一个明显不同的重要特征就是政治体制的连续性。在转型过程中, 基本社会体制框架, 尤其是政治制度以及主导性意识形态不发生变化,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基本保持了整个经济体的稳定、有序, 避免了过于剧烈的震荡和冲击。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改革的30多年里国家为了发展经济, 一直坚持产权界定寸步不移, 并且一直把握着改革的方向、程度、形式及时间。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 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地商品经济。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 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80年代中期, 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 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地商品经济, 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 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80年代中期, 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我国的对外开放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在1979年, 中共中央进行的试办特区, 打开了我国封闭大门的一角。在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了对外开放的制度基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同时我国的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制度性开放。

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之处

德国埃森高级人文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斯拉沃热·齐泽克也认为“中国之所以发展得如此地快, 不是因为其脱离了威权主义的统治, 相反, 而是由于这种威权主义统治所带来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成立一个有威望且有凝聚力的集权政府, 这样政府能保证不被各种利益集团所绑架, 也保证其政策的长期实施。集权政府也可以保证国内的稳定, 使经济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运行, 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处在内战时常爆发的状态中, 这样人民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何谈经济的发展。

如果国家的政府是一个有威望且有凝聚力的政府, 那么政府需要界定和行使有效率的产权, 并且提供足够的激励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 同时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得到应得的最低限度的报偿或好处, 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

摘要: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几年里经济总额已赶超俄、意、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的第三大经济体。特别是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遭受重创, 然而中国的经济却逆风而上, 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如此大的成就引起了全球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学家对其成功原因的探究, 其探究的结果可谓百家争鸣, 呈一时之盛。然而无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只在一定的程度上研究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我认为中国在短短三十年里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对社会与经济的集权控制。

关键词:国家,集权,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 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800一1985) [M].刘尊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3]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EB/OL].www.zhouqiren.com, 2010—01—20

[4]冯涛, 李英东.国家、市场、产权关系重构与经济增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 :87

[5]易棉阳, 周柏林.国家在干什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 :3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篇8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透露,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

曹国兴称,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速度飞快,199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7万,到2002年底,出国留学人数达12.5万,5年内增加了7倍多。特别是自费生,1998年为1.1万,到2002年是11.7万,增加了11倍多。

曹国兴透露,中国公派出国人数还将不断增加,到2007年,将有望从目前每年2000多人达到5000人。

曹国兴称,目前仍在国外的52. 74万留学人员中,共有35. 66万人仍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等。为有效管理在外留学人员并为他们提供良好服务,教育部迄今已在38个国家驻外使(领)馆设立了55个教育处(组)。各教育处(组)指导成立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组织2000多个,以及在外中国学者专业学术团体300多个。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下滑

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留学10.92万人,出国留学总人数比上年降低了6.3%,出国留学人数首次下滑。

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年度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638人,单位公派4292人,自费留学1.32万人,这是我国派遣留学生25年来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

国家自费留学奖学金扩大申请范围

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该奖学金首先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5个国家进行试点,试点阶段奖励名额为100人。今年,试点的国家将扩大到20个,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

赴欧费用“水涨船高”

欧元兑美元汇率去年涨幅超过了20%,连带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涨个不停。目前1欧元兑换人民币已经从去年的7元钱,上涨到了今天的10.59元。

欧元大幅度升值,最敏感的要数赴欧留学和旅游价格。在欧元区国家留学一年的生活费大约是5000-6000欧元,汇率上涨后,使得家长的负担立刻增长了1万多元人民币,德国留学生活费已经由3-4万元涨到5-6万元,法国留学生活费也涨到了4-5万元人民币,比1年前增长了1万元左右。

我国自考文凭可留学23国

据悉,承认中国自考学历的国家已经达到23个,其中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的高等学府都承认中国的自学考试。

据介绍,国外国家承认自考文凭包括两方面,一是学历互认、一是学分互认。这些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承认自考委员会颁发的学历证书,允许持有学历证书或单科合格证书的自考生进入本校学习时,或攻读学位或免修、减修部分课程。也就是说,自考考生不仅可以凭自考证书申请国外高一级院校,而且,当他们申请同级院校时,原来在国内所修的学分仍然受到承认。

我与英签署IELTS考试合作协议

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文化协会于2月23日正式签署了在中国合作举办IELTS考试的协议。

IELTS考试由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共同拥有。作为考核有志留学和移民国外人士英语水平的标准英语测试,它逐渐发展成为使馆、学校,专业机构和国际公司,以及广大考生熟知的一项对英语能力进行全面测试的考试。

根据协议规定,今后在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的IELTS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合作举行。IELTS考试的报名、考生咨询和各地考点的设立及管理工作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负责。英国文化协会作为IELTS考试网络的代表,负责在华地区IELTS考试的资料提供、考场监考和考卷评分等工作。考试本身并不会有任何变化。

哈佛宣布学生家庭年收入低于四万美元免收学费

哈佛大学近日宣布,哈佛今后将大力招收出身寒门的天才学生。年收入在4万到6万美元之间学生可以减收学费。为落实这一政策,该校将增拨200万美元的经费,从而使本科生奖学金总额增加到近8000万美元。哈佛现有6600名本科生,将有约1000名学生从新政策受益。

根据新政策,低收入学生并不是完全免费上学。校方将要求他们通过暑期工作、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来实现自力更生。但是,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家庭今后无需再交纳原规定的2300美元的规定学费,年收入在4万美元到6万美元之间的家庭也可比目前少交1250美元的学费。

FBI经费短缺导致赴美签证拖延

美国国会审计处(GAO)25日在调查报告中指出,为了进行背景资料查核,某些外国学生和科技研究员的来美签证受到不必要的拖延,主因在于联邦调查局(FBI)的档案系统过时,执法机构与政府驻外单位联络太慢。报告指出,拖延时间平均超过两个月(67天),最严重者高达八个月。去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申请来美国大学进修的外国学生,去年只增加0.6%,是7年来最低者。

全美各大学也抱怨他们重视的外国专家经常因移民身分问题使来美签证受到拖延。

我国大学校长近八成是海归

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在岗校长中,有77.61%的人有过留学经历。62.31%的博士生导师是留学回国人员。此外,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回国人员。留学工作对我国教育、科研、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SC将举办“2004年中国教育展”

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和大学的影响和知名度,增进对国外教育情况的了解,拓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渠道,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将继续组织有关高等学校参加的中国教育展览团,拟于2004年4月1日至20日在越南和尼泊尔,6月15日至29日在埃及和南非,9月21日至30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办“2004年中国教育展”。在澳大利亚期间,同时参加该国国际教育发展署(IDP)第18届年会。

入读加拿大私立大学应先查证学分是否承认

加拿大卑诗省入学和转学委员会日前提醒中国留学生,在选择入读省内私立院校前,应首先查证该间院校的学分和学历是否被其他院校认可,以免浪费时间和金钱。

每年大批中国留学生进入卑诗的公立和私立院校修读,一些院校自称所学的课程学分可以转到其他大学,但是并不一定被本地的院校承认。

该委员会负责人指出,目前省内只有28所公立和4所私立院校在卑诗转学体系之内,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其学分可以确保转到其他院校。而在转学体系名单之外的院校,其学分能否被其他院校所承认,则没有保证,需要根据个别例子来处理。建议中国留学生,在决定就读那所学院之前,应该先到委员会的网站(www.bccat.bc.ca)上核查这间学院是否在名单之上。

2004年公派留学人员选拔考试时间已定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出的通知,2004年选拔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的第一次考试报名时间定于2004年4月19日至23日,第二次考试报名时间定于10月11日至15日,可采取集体报名和个人报名两种办法。

第一次考试时间定于2004年6月26日,开考英语(PETS-5)、法语(TNF)和德语(NTD),英语口试从笔试当日下午开始,法语(TNF)和德语(NTD)的口试从笔试的次日开始;第二次考试时间定于12月18日,开考英语(PETS5)、日语(NNS)和俄语(ТПРЯ),口试从笔试当日下午开始。

考试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阅卷,并将成绩通知各考点。成绩报告单一般在考试后6-8周左右由各考点转发给有关单位或个人。考试成绩对于申请国家公派留学有效期为两年。

美开通中国签证信息话务中心

自2004年3月3日起,中国签证信息话务中心将为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驻成都、广州、上海及沈阳总领事馆向申请人提供与签证有关的信息及预约面谈时间。

签证信息话务中心将改进为申请人提供的顾客服务,其包括为拨打电话的人提供更加方便容易打通的线路,提供准确及时的签证手续信息。打电话的人可从此中心获取所有非移民和移民签证种类及其相关手续的信息。

上一篇:父亲60岁生日宴会致辞下一篇:港口调度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