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的解题方法(精选9篇)
因为用高中课本去复习物理基础知识有很多的缺点,速度慢效率也低。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个高效的复习基础知识的工具,那就是知识结构图。大家可以把一本书中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画在一张图上,当然如果时间紧迫也可以用现成的,但是不如自己总结的效果好。这样就比较方便快速高效的复习基础知识了。
二、用错题本做好反思总结
在高中做过那么多的练习题,可以发现其实题型都是差不多的,因为高中物理知识点本身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多进行反思和总结,要保证之前做过的题目不要再错。因为高考的时候,物理试卷上的题型都是做过不止一遍的。如果真正能够做好反思总结的话,那么学好高中物理也是不难的。
那么,怎么反思总结呢?最好的工具就是错题本。很多学生都在用错题本,但是没有感觉到错题本的效果,那是因为大家没有正确整理和利用错题本。在整理错题本的时候不是只写上正确答案就可以的,还要加上自己的反思总结,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这样才能起到效果。
高中物理有什么特点
1.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数量较少
像加速度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比较抽象,所以不是很容易弄懂。这就需要大家对基础知识不断的去复习。但是高中物理的知识点数量却是比较少的,所以只要自己一个个的去攻克,学好高中物理还是很简单的。
2.题目复杂,变换形式多样
1. 地图
地图往往考查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及分布要素的空间区位联系。因此我们在对一般地图进行分析时, 首先应看图中“有什么”, 特别要注重经纬度坐标、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或轮廓特征及相互位置的关系、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等。其次, 要确定“在哪里”, 解题时可先根据形状、轮廓等特点进行直觉推测, 然后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 再利用地理事物 (地形、河流、地名、资源分布等) 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再次, 寻求“为什么”, 即地理事物分布及差异分布是何原因, 如在世界城市分布图中, 为什么有的地区城市密集而有的地区城市稀疏。又次, 找出“有何关联”, 即各类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分布有何内在的因果关联, 如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较集中, 人口集中就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壮大, 又会带动城市交通的发展。最后, “怎样演变”, 即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或地理事物的演变趋势作出推断, 如在当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对健康的不断追求, 人们在选择住房时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选择, 对食品的选择更加注重绿色健康。
2. 地理示意图
地理事物关联图是一种使用文字框和线条箭头构成的示意图, 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地理事物的逻辑推理能力。此类图像解决的一般方法是: (1) 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 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题是什么。比如, 是地质循环还是生态关系链条等。 (2) 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 注意找出突破点。 (3)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线段的纵横关系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理清逻辑关系。 (4) 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 以增添更多的信息, 加速问题的解决。 (5) 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梳理一遍, 以弥补可能出现的不足, 确保答案的正确。注意解此类题目的一个小技巧:当确定填对一个后, 就划去该项, 使接下去的解题更加容易。
模式图的成图前提都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 在假设的理想条件下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 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地理应用通式图。因而, 对此类图像分析的关键在于对其所运用的原理或规律的掌握和理解, 注意成图的假设前提, 再把模式图置于各种现实地理环境下加以修正或拓展。
3. 等值线地图
等值线地图是地理图像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是考查学生整体掌握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好题材, 在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并占有重要的位置。等值线地图的分析需注意区域底图和等值线的结合。区域底图分析主要提取区域空间位置信息、区域自然及人文特点等, 用于综合分析等值线分布原因和区域差异。对于等值线本身分析一般按照以下步骤:第一, 要正确认识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 如是等高线、等压线还是等温线等;第二, 要判断等值线的走势 (如走向、凹凸方向) , 关注等值线的数值 (如数值大小、数值递变规律、极值位置) 和线的特点 (如弯曲情况、疏密差异、局部闭合) ;第三, 根据变化规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四, 要将等值线地图所反映的基本规律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并分析原因。同时要学会运用等值线一般按照以下规律协助分析: (1) 布线原则———同一幅图上, 相邻两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为0或相差一个等值距;等值距全图一致。 (2) 数值大小判断原则———“同线等值”;弯曲区域数值判读:“凸向高值为底值, 凸向底值为高值”;局部闭合区域数值判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3) 熟练掌握各种等值线模式图, 如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峡谷、平原、盆地、山地、河谷、高原、高压脊、低压槽等的图形。
4. 地理统计图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 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发展性强, 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统计图分析主要侧重数字信息的提取和比较。分析统计图的一般步骤:第一, 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 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等信息;第二, 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 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 并分析判断, 得出结论;第三, 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因为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 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 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 在进行计算时, 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如判读曲线图的步骤: (1) 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2) 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 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 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 (3) 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5. 地理景观图像
在解答景观图题目时, 要通过对图像的内容解析和提取信息, 特别注意提取时间信息和位置信息等关键要素, 并从中找出图中的标志性景观, 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服装特色等, 然后依据地理要素归类, 并分析其相互关联性, 以作出正确的解答。判读的基本方法是: (1) 仔细阅读图名, 观察并提取与主题有关的最能反映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 (2) 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准确判读地理景观图主要表示或反映何种地理事物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注意结论的落脚点要与教材相关内容协调一致。 (3) 分析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4) 在以上读图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 联系教材有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作答。
综合题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和试题考查的落脚点,题干往往与区域地图相结合,信息承载量大,兼顾自然和人文地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听评课的时候发现有些老师只点评选择题,把综合题的答案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学生在平时的做题和考试中,也是想什么写什么,结果是写得很多而得分很少。根据多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科学识图,准确定位
综合题大多配有区域地图,地图所呈现的信息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信息主要包括经纬网、相对位置(如邻国、近海、与大洲大洋的位置关系)、海陆轮廓特征、标志性事物(山、河、湖、海、著名建筑)、典型景观等;隐性信息主要包括气候、水文特征、工农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生态环境等。解答综合题的难度就在于通过显性考查隐性,所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例1.读图回答。
(1)甲、乙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2)分析甲地的农业区位因素。
(3)乙地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的理由。
解析:设问中,没有一个是考查显性信息,所以区域定位成为解题的突破口。区域定位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最准确的就是经纬网定位。经纬网定位可采用由面到点的方法,先划定大区域再琢磨小范围。由图可知,甲地是小东经、高北纬的特征,应属欧洲,联想0°经线穿伦敦,5°E应在欧洲西部,结合这里的气候和城市化水平,农业地域类型应是乳畜业。乙图是大东经、高北纬,联想北京是116°E、39°N,我国的最北界限是53°N,再加上山脉和河流走向,基本可确定是我国的东北,乙地就是三江平原,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准确定位后,(1)(2)迎刃而解。所以,地理课堂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认识区域的能力,养成遇题先识图、遇图先定位的良好习惯,力争做到眼里有图,心中有网。
二、排除干扰,提取有效信息
综合题图文并茂,提供的信息有这样的特点:提供教材以外的信息——让你陌生;信息的情景化——诱你深入;信息的时事化——让你新奇;信息的不完整性——让你捉摸不透;信息的组合性——让你无从选择。
例2.(2015全国高考卷I·文综·37)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
解析:题干很长,说明很细,题目中出现了新的名词(热棒)和解释(热棒的工作原理),还附有一段青藏铁路的景观图、年均温图,以及热棒的工作原理图。对于这样的题,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让学生理解透彻,实属不易,不少同学陷入了“雾里看花”的困局。其实无论试题有多新颖多花哨,设问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建议同学们带着设问去读题,排除干扰,重点提取与设问有直接关系的有效信息,问啥答啥。与此题最直接的有效信息就是-1℃~1℃和-3.5℃~-2℃的对比,该地年均温更低,说明这里比东北有不利于冻土层形成的因素,而冻土层的形成和稳定性都与气温有关,该地的气温特点与冻土的融、冻关系就是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如果年均温同为-1℃~1℃时,它的冬季气温就偏高,冻土层的厚度就薄,到夏季就会全部融化而不能形成多年冻土。要想有稳定的冻土层,就必须比东北的年均温要低。抓住“题眼”,检索出有效信息,条分缕析,就能冲出重围,“拨云见日”。
三、明确考查意图,确定答题方向
要想在综合题取得高分,必须明确出题人的考查意图和作答要求。而设问中的关键词就代表着出题人的考查方向,所以,首先,找准设问中的关键词是制胜的法宝。在综合题中,关键词一般为专业术语、地理名词、原理规律、问题现象等。其次,准确表述关键词的内涵。根据平常学习时对这些名词的理解,迅速激活所存储的知识,把它所涵盖的内容回忆起来,如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冰期、 凌汛、含沙量、补给形式等;对地形特征的描述,以什么地形类型(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为主、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与走势。最后,把试题呈现出来的信息与关键词的内涵相对接,有联系的部分就是答案。
四、精准语言,规范答案
综合题要实现分分必得,除定位准确、方向正确外,还需科学地组织语言、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知识迁移,无缝对接。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术语、名词要精准。
如气候特征中的“高温多雨”不能等同“雨热同期”、“水源涵养”不能与“水土保持”混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能写成“联系性”、荒漠与荒漠化要分清等。
2.尽量使用书面语言。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各月降水均匀”,不能说成“冬不冷夏不热、不干不湿”;区位因素中“资金实力雄厚”,不能写成“有钱”。
3.思维缜密,逻辑性强。
综合题的答案绝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讲究的是因果关系。
如:当水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变阔→流速变慢→携带物质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积水成洼→挖洼成塘→堆泥成基→基上种植,塘里养殖→形成基塘农业。这样的描述前因后果,丝丝入扣,无懈可击,凸显思维清晰、逻辑性强的特点。
4.条理分明,体现层次,要点全面且不雷同。
针对意义、措施、影响、看法等类型的题目,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兼顾自然和人文。提倡要点序号化,尽量避免段落化,每个要点尽可能独占一行,同时还要字斟句酌,避免句意雷同。
例如,回答“我们如何采取措施来遏制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这道题时,有学生这样作答:⑴植树造林;⑵开发新能源;⑶利用清洁能源;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⑸提高石化燃料的利用效率;⑹寻找可替代能源。这些答案中⑴是有效的,⑵⑶⑹概念不清且有交叉现象,勉强算作1条,⑸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看作1条。本来以为答了六点,结果只能拿三点的分,这就是综合题答卷普遍存在的现象,写得很多,得分很少。
摘要:地理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关键词:“书图并重” “理解记忆” “切题解答” “灵活应用”
新版初中地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图象丰富新颖,又增加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除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材要求,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扎实理解和掌握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各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外,还要学以致用,重视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做到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回答有关的地理问题,进而是自己的地理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练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解答各种类型的地理问题.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试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新教材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窨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例如:只有当你书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进行复习,掌握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世界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要点,同时又掌握了气温,降水等到各种气候资料,图表的含义,制作与使用方法等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根据有关的气候资料,气候图表(如各月或一,七月和全年气温,降水数字资料,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分配柱状图等)或某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对其气候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来.否则,是不可能的.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赤道附近,因终年受到太阳学的直射或近于直射,获得的热量多,促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又为热带植物,热带森林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样的植物和丰富的果实,则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可见,地球表面热量
用心爱心专心的分布影响着水分的分布,从而形成一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植被,而植物和动物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势,气候,植被特点,可以推导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从而找出河流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同时受着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规律.像这样来理解记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其规律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解答类似的各种地理问题.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一般说来,审题应做到:(1)不急于作答,先将要作的题目全部从关到尾阅读一遍,看看窨有些什么机关报题目;然后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确定先答哪些,后答哪些,作到心中有底.(2)在具体解答某题之前,再将该题仔细阅读一遍,弄清题目的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想一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有几个要点 先后,主从关系怎样 用很短的时间理清思路,在心中拟个提纲,打个腹稿,做到方向明确,胸中有数,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3)做完试卷或练习以后,还要将各个题目和答案对照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改补充.总之,无论解答哪一类题目,者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据题回答,切题解答,既不要下大包围,更不能丢三拉四.例如: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只需答出大陆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三大特征,并简述其表面的主要标志即可;若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为什么 ”则不仅要答出上述三点,还要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这三大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胸中无数,提笔就答,想到哪点就答到哪点,势必造成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不得要领,或颠三倒四,重复遗漏,层次不清.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要学习好,首先要安排好时间,这就要求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用以指导自己学习。规律性的学习往往是取得好成绩的指路明灯。
2.要认真预习,认真听讲,仔细复习。预习可以利用好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填空,了解本课的大致内容,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作好记号,提醒自己;专心上课不仅要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课上讲解的内容比较,还要首先记好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没时间的话,要在课后才做投影的笔记;复习时要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
3.善于进行单元小结。学习完每一章内容,要学会小结知识,找出重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利用周末做一份单元综合卷,巩固知识,效果更加显著。
4.注重课外学习与上网学习。同时也要善于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而参加竞赛活动等是较好的课外学习方法。
我们有些同学平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是到考试的关键时刻,总是失常发挥,考出来的成绩似乎与自己的实力不相称。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缺乏地理考试答题技巧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做好做选择题。1.认真审题,找准解题方向。有了正确的答题方向,才能引导你得到正确的答案。2.要特别关注题干的限制条件。画出关键字非常重要。3.最后剩下的时间,应主要用于检查Ⅰ卷,因为多做对一道选择题,就多一份胜利。
第二、对容易的题目要格外小心。同时要做好中等题,耐心对待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注意曾做过的题的异同,学会知识迁移,尽量多做对一题,多得一分。
第三、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要力求一次准确作答,容易做的要尽快作答,对难题要给予适当的时间。
第四、做题要细心细心再细心。不少同学也具有相当实力,为什么不能脱颖而出,我想他们不能细心地检查出自己答题的对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就Ⅱ卷而言,要把握好三点:1.认真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找准解题方向。2.注意答题的实用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特别关注关键字词的表述,要精答。从多角度思考,千万不要漏答、不答和答错位置。(用地理学科的语言表达,就事论事,把比较有把握的写在前面。)
我们要学会认真的体会和总结,记住得到的启示、经验和教训,不要在考试中重犯曾犯过的错误。
高中地理怎么学才能得高分
1、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进行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在比较的过程中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2、联系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
(1)浏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2)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掌握好这一部分的内容。联系法应包括横向联系法、纵向联系法、多向联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高中地理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
1、读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2、填
学生在读、划教材,思维描图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和地图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以及有规律分布这一特点,填、写结合,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教学”。所谓地理事物镶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内容,取空白地图一张(学生自绘),就像幼儿的“积木盘”一样,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气候类型、自然带、交通城市等,让学生像摆积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别“镶嵌”到空白地图上,填(图例)写(注记)结合,把众多的地理事物,综合归纳为一图,形象具体,印象深刻。
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节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密切结合,启发学生按步思维,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规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把中学三个层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册地理教材综合在一起,达到学生对地理课本越学越薄,越读越少,概念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2、练
通过读(课文)、描(思维描图)、划(概念、定义)、写(知识结构、地名)、填(地图)等一系列的自学活动,动手动脑,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双基”内容。下一步就应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如虽处同一纬度,由于海陆、洋流、地形的不同,气候类型产生差异,气候、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地理环境(主要指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对立统一关系,等等,使学生具备审答地理问题,评价地理事物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布置练习作业,进行单元测验。这里讲的测验,也是以学生自我测验为主,由教师公布答案,学生相互批改,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和组织讨论,检查自学效果。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例1 下列有关我国在地球上位置的正确叙述
A.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B.西靠欧亚大陆、东临太平洋
C.西半球、北半球
D.东靠欧亚大陆、西临太平洋
例2 就半球位置或海陆位置而言,我国位于()
A.北半球、西半球
B.亚洲西部、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东半球
D.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1-3项),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切忌将正确选项排除,即排除该项一定要有充分理由,自己有100%的把握,并且运用此法最后要复查。
例1 在下列行政区中,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是( )
A.河北、江苏
B.北京、天津
C.辽宁、山东
D.吉林、辽宁
例2 下列各省级行政区,既与俄罗斯相邻又与蒙古为邻的是()
A.新疆、内蒙古
B.甘肃、内蒙古
C.新疆、甘肃
D.内蒙古、黑龙江
3、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例1 影响我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要因素(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势因素
D.气候因素
例2 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B.西部半干旱和干旱的高原、河谷
C.北方半干旱和干旱的高原、山地
D.南方湿润和半湿润的沿江、沿海湿地
例3 有六位同学想利用暑假结伴从银川乘火车去北京登长城,他们选择的最短路线应是()
A.包兰线-陇海线-京广线
B.包兰线-京包线
C.包兰线-中宝线-陇海线-京广线
D.包兰线-陇海线京沪线
例4 我国家用电器、服装、儿童玩具等生活用品的主要产地是()
A.沪宁杭地区
B.京津塘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D.辽中南地区
4、图解法
利用图册、及课本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
一、运用割补法, 加强实践性
此类方法适合于地图中面积的计算, 也是在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将一个不规则图形分割出来, 补绘出规则图形计算面积称为割补法。
例1读图1, 完成第2题。
2. 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解析:用割补法。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有两部分, 不规则图形, 割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量出图上距离长和宽或边长, 利用比例尺转化为实际距离, 算出实际面积, 大约为1.5cm的正方形。1.5×150=225 (米) , 0.225×0.225≈0.0529km2, 故选答案A。
在数学中, 在农业生产中面积丈量无不采用此种方法, 也是生活问题。
A.0.05km2B.0.5km2
C.5km2D.50km2
二、运用转化法, 加强实用性
此方法在解决地球运动规律中昼夜长短问题中特别实用。根据同一天南北半球同纬度数地区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即20°N地区的昼长等于20°S地区的夜长, 题目要求解决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转化为求北半球某地的昼长。
例2 2010年四川文综试题第10题。
图2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 (地方时) 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 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 回答10题。
1 0. 若图2表示6月22日状况, 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解析:通过分析排除两条曲线后, 剩下一条线为6月22日状况, 说明坐标中的纬度为北半球, 而题目要求计算40°S~50°S的夜长, 转化为计算40°N~50°N的昼长, 读出40°N~50°N的日出时间4:30~3:50, 计算出昼长为15小时~16小时20分, 即为40°S~50°S地区的夜长。
此类问题还有2003年文综试题, 计算漠河的夜长。
三、运用排除法, 加强反馈性
当题目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只有一个符合时, 可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如日照图中晨线和昏线, 极昼和极夜, 今天和昨天, 正午12时或0时, 南纬和北纬等, 只能选择其一时, 先假设都成立, 然后分析推理, 与已知条件不符时舍去, 剩下一种即为所判定的内容, 类似与数学学科中的反证法。
例3 2007年全国文综I·8题。
图3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 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点, 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8题。
8. 若Q地的经度为0°, 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解析:过M点作纬线后, 判断出M所在的纬线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则M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12时。又Q点经度为0°, Q、P两点经度差为90°, 则M点经度过为45°E, 则有两种情况出现:
M点45°E为0时, 北京时间为5时
M点45°E为12时, 北京时间为17时
又因为已知条件此时北京正值日出, 则舍去17时, 则M为0时M所在的纬线刚好出现极昼, 再根据40°N昼长可判定出此时北半球为夏季, 从而选择答案A。
关键词:备考;技能;兴趣
作为高三的学子们,高考备考的时间是相同的,而且都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在整个高三的备考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这就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了。在备考的过程中,找对了方向,便可事半功倍。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作为教师,不是纯粹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什么原因导致形成的。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解题思维,从而在做题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探究的乐趣。继而激发学生地理备考的兴趣和动力。
一、要让学生树立解题信心
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其实不难,甚至非常容易拿高分。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地理科的惧怕心理,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地理有很多题都是常识题或者是读图表题,只需要有一定的地理基础即可答对。当然扎实的基础肯定会对我们的解题更有帮助。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信心做好题呢?作为教师,可以在平常的练习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解题的准确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二、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
正所谓细节决定命运。在学生看题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解题的状态。很多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够细心,往往漏掉了解题至关重要的信息点。比如某道题题干上是“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该城市要建高级住宅区,最适宜布局在何处。”既然题干上说了是西欧的某城市,那这个信息也就蕴藏了这个城市的盛行风是:西风。那么高级住宅区应该在这座城市的西郊。可见审题对我们提高解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从题干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接下来是图表的判读和分析。图表是地理科的第二语言,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就是对学生读图和分析能力的考核。不管是图还是表格,图例非常重要,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他们养成先看图例的习惯,因为很多解题信息点就蕴藏在图例中。此外,要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在做选择题时,除了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注意细节外,还可以教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比如采用“排除法”,可提高选择题的准确度。在做综合题时,可以让学生学会一些答题的套路。比如,农业的区位分析,无非就是自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两大方面。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就要锻炼学生结合题干“照套照答”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
学生若想在考试中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学会总结,学会触类旁通。现在的考试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让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此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也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若在平时的备考中能多去揣摩多去总结,那么他就可以活学活用,对出现的“同类”问题都会做。这样可大大提高备考的效率。可见,学生在备考中适当的总结还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率,就看教师和学生是否都有适当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后,将会对地理不再惧怕,甚至有些学生会“喜欢”上地理这一门科,对地理将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那么对于高三地理的备考也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学生的“消遣娱乐”课了。
参考文献:
王宏.浅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新课程学习,2011(11).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北滘中学)
高一地理教材学习方法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如下。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高一地理教材学习方法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高一地理教材学习方法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一地理教材学习方法四、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著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高一地理教材学习方法五、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工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地面区域相对较小,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方。
而北方平地面积广大,外出主要靠两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
(10)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一则与物产有关,再则与气候有关。南方产糖,湿度大,使人体蒸腾小,因而喜欢吃糖,而不需要吃过多的盐,如粤菜和苏锡菜等用糖就比较多。北方地区的相对湿度小,人体蒸腾量大,需要消耗较多盐分,故口味偏咸。
3.活动与探究
这个长假,同学们还可以补做一下平时学习中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小制作、小实验,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
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的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一地理的解题方法】推荐阅读:
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指导09-07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01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06-28
高一地理论文500字06-07
高一地理学年教学总结06-11
高一地理教学进度10-29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5-25
高一地理下期工作计划10-08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10-26
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计划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