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推荐11篇)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篇1

**载岁月,九十一岁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年光辉历程。峥嵘岁月稠,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铸就了一条辉煌之路,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伟业。这是可自豪的,是每一名为之奋斗的共产党员的自豪。带着自豪感之余,我又重新拿起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本

书,读起来仍然让人为之心动,让人血脉喷张,让人感慨万千,更赋予了一种新意。

《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文稿都是方志敏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构思完成于忧患之时,写于牢狱之中的红色经典之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赤子对祖**亲无限热爱的深情,抒发了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崇高品德。七十余载过去,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但她依旧闪烁着光芒和华采。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高官厚禄的利诱与酷刑拷打之下,在亲情与党的事业碰撞之上,所有这些都无法泯灭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之献身的大无畏气概。从这里,方志敏对待追求、金钱、信仰和亲情态度,让我们在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之中,深深体悟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追求,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品格,什么是党的先进性。

如何对待追求。身陷囹圄之中,方志敏仍然不忘系于心头的祖国的命运和对祖国未来的展望,他深情地高歌:“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他的这种展望,他的这种追求,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目前要致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吗?他深深的震憾和教育我们,什么是追求?追求什么?就是要将祖国的命运系于我身,去追求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去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对待金钱。清贫是他的代表,无私是他的高尚品格。他从事革命斗争十余载,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没有一丝一毫用之于个人,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他被捕时,从他的身上没有搜出一个铜板,就连抓住他的两个国民党兵都无法相信更无法理解。他的这种高风亮节、他的这种浩然正气、他的这种廉洁的高尚品格,正是现时我们需要坚守和力行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在如何对待金钱、利益上,“清贫”的作风和廉洁的品格却不能变和不能丢。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更要像方志敏那样,经得起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和考验,做到钱为民所需、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以廉洁的本色去追求和奋斗。

如何对待信仰。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贞不屈。无论是在黑暗的牢房之中,还是在高官厚禄的利诱之下,在生与死的面前,都不能改变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贞。“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信仰故,两者皆可抛”。是信仰,是对党的事业的信仰,使千千万万像方志敏一样的共产党员,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之中,还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之上,虽万死而终无悔。在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共产党员更要坚持理想、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在精神上筑起钢铁长城,用信仰的力量去创造未来。

如何对待亲情。党的事业高于一切,党和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这就是方志敏的坚守和决择。在子女的呼唤面前,在结发之妻仍身陷囹圄之中,在白发苍苍母亲期待的目光之中,他没有徬惶和动摇,而是将大爱和对亲人的热爱倾注到对党的事业热爱之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这就是方志敏的亲情观,他把亲情与党的事业溶为一体,展现的是大爱和博爱。方志敏的行为,在现实中,对于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极具楷模和教育意义,就是要将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党的先进性。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篇2

一、高效与减负

(一)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

备课,要备“活”教材,备出新意和深意。备“足”学生,重新做回学生。“真”备方法,“精”备习题。“活”“足”“真”“精”这些字不断地充斥着我的字眼。不钻研教材是不可能上好课的,对于所有有良知的教师来说这是常识,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觉悟。联系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曾经我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只不过教学生认几个字,写几个词,背几篇课文而已,至于其他诸如阅读写作之类,完全靠学生的天分。面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时不知所措,而又不愿探索。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还在于讨厌钻研,害怕吃苦,缺乏最基本的师德。平时没有主动阅读专业书籍和儿童读物的习惯,也很少静下心来阅读,教育理论、观点缺乏。事实上高效课堂需要高效备课。“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传承”是备课的价值延伸。当我读到“一套备课其实就是教师的一份财富,不应该随意丢弃,而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这句时,我感到不安与羞愧。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蓝本式备课,都是电子教案,不过这样的教案有几篇是真正大家在一起钻研并商讨后拿出来的,还有这样的教案拿出来后,我们也只是在打印好的教案中二次备课,上完课顶多写个反思就放一边了。没有再一次将课堂上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典型问题在电子教案中进行修改,使备课不断精益求精,这样的教案才能反复使用,从而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二)信任学生,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高效课堂,需要精彩的导入,精心讲授,用心的引导,精彩的对话,巧妙的调控,圆满的结课。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只能按我们设计好的“圈套”去思考问题,不越“雷池”半步,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阻止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现在我们强调生本课堂,学生桌子是拉开了,但是上课形式是不是灵活了,学生是不是活动开来了?还得打个问号。看了孙建锋老师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和于永正老师的《狐假虎威》的教学案例,我想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淡化老师面面俱到的切香肠似的分析,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时间分配,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质疑部难解读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学的程度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可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手中资料、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做了一些尝试。如我在教《九色鹿》这一课时,学生希望由他们自己登台表演这个故事。同学们在黑板上画了景色秀丽的大森林,准备了头饰,表演者身临其境,表演得惟妙惟肖,这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二、兴趣与减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之一。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开学一段时间后,我给每一组发了一本作文漂流本,每天由一名学生来写一篇作文,第二天由本组另一名同学带回去写作文,这个同学必须阅读前一天同学的作文,写上评语,并让自己的家长给同组同学写上评语,老师再给同学写上评语。一本漂流本可以漂到任何一位同学家中,大家都是读者,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我也适时的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大作,特别好的文章都张贴在教师里展示,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发到我的QQ邮箱,展示在老师的博客里,学生兴致很高。学生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便积淀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了作文能力。农村孩子的课外学习渠道并不宽泛,阅读面不广制约着学生的语文学习,针对这一现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获得的信息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搜集同学们所订阅的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主动挤出时间去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并坚持不懈地做好读书笔记。我们班的读书笔记分为四五部分,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我的感想,我生活中的故事,家长评价,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定期抽查定期总结,并且每周在班上开设两节美文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在班上交流,并作点评。在班级黑板报上分小组展示,集中展示大家的读书笔记,对于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或适当物质奖励,获得老师的一份礼物。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关注社会、广泛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想引用最近非常热的一部电影《匆匆那年》里面的一句经典话语:“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匆匆十多年,又有多少个十年,错过了无法回从前,珍惜现在,珍惜当下,时刻用心准备着,真正达教学之真境,得教学之真功。

摘要:读着封面上的“教师教学最需要什么”这句话,我陷入了思考……教师教学,需要勇气;教师教学,需要魄力;教师教学,需要个性;教师教学,需要底气;教师教学,需要有自己的风格;教师教学,需要激情……,我想现在我最需要的是《中国教师教学手册》,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并做了笔记。本文就此书读后感做一个总结,希望能够对同行有些许借鉴意义。

读《乡土中国》后感 篇3

在网上看到一段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评论感觉甚是恰当,特引用之作为开头:“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这本书写于1937年,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相信会有很多人说,近八十年前的理论,还符合现今中国农村的情况吗?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对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产生影响吧,我相信大家的疑问不止于此。然我却认为费老先生的理论着实没有落后,至少于我个人来说,读后,受教匪浅,感触良多。下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然后我会就其中一个我个人特别有感触的点,写一点浅薄的感受。

费老先生这本书很精简,一共分为十四篇外加一个后记。费老先生在开篇的“乡土本色”中像我们描述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农民养成的以土地为根,视之为命的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些习俗,例如远行的人,带一包家乡的土来防止自己在异地水土不服。私以为,这是全书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章。它为下面几章做了开场解释,因为有它,后面的章节才可以自自然然的剖析乡土社会下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文字下乡那么难;为什么法律普及那么难……而且顺利地引出了有变化节奏太慢和流动性甚小特点的乡土社会所产生的特有情况,例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全书结构清晰,围绕第一章进行了完整和精致的剖析。这本书无疑是我们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地认识中国农村的不二之选。

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感触的是这样一句话。作者说:中国的家庭担负了太多的职责。以至于太过于沉重。”沉重到什么程度呢。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只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西方,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作者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然而在乡土社会中是什么样子呢?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向的,不是横向的,因而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里里外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他笔下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晚上回家自然也是交流不多,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要忙的,他们唯独忘却了感情是需要交流的。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待和保留,不肯象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性格。私以为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夫妇并不算完全或者纯粹意义上的夫妻,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分工合作的一对伙伴。这种分工合作,让彼此都过得更好,感情反而成了一个幌子,反而孩子成了他们之间最深刻的关系和一起走下去的一个最充分的理由。当然在这之前的相亲我们不得不提。相亲呢,顾名思义就是相和亲,相就是男女双方见面,亲就是结亲。但在此之前两个人如何能见面呢?或者说为什么是这两个人见面了呢?好吧,说来也很简单,但细细想来又甚是悲哀。以女方为例,女方到了适婚年龄,根据自己的条件开始在适婚的男子中找合适的结婚伴侣。怎么找呢?她们以男性的经济和外在条件为依据进行初次筛选,然后在优胜者中逐一见面,逐一比较各个条件,最后就像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一样,然后输入一个指令,得到一个想要的结果。在这个各路亲戚活动里,大家都是明码标价,待价而沽,就是要讲究一个门当户对。或许这也可以多多少少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夫妻更像好的合作伙伴而不像亲密的爱人一样吧。与其说是耳鬓厮磨,不如说是相敬如宾。在社会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家不能是你的生活堡垒,不能在你遇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给予安慰,那么家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份责任吗?一份由婚姻和血缘所带来的责任吗?如果说是这样,那么家就是负担,无论对于强势的一方还是对于弱势的一方,都是负担,如果你非要美化它,改为甜蜜的负担,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毕竟美丽的自我安慰多少能起到一点安慰的作用。

这样结构的家庭组合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呢?最近一直听说一句话:“最好的家教莫过于,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我并没有写错字,不是“友爱”而是“有爱”。而一般来说,这正是普遍中国家庭所缺乏的,我们的家庭关系普遍很严肃,大家长制。一般而言在一个家庭里面,父亲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母亲和子女只有服从,反抗没有意义,交流也没有渠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仅仅是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试问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周六日的时候陪孩子玩,一起做作业,而不仅仅是督促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在他们青春期里,家长又为他们解答过多少迷茫呢?孩子的未来是由他们自己的爱好所决定的还是家长自我梦想的延续又或者仅仅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目的呢?我想这些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然巨大的惯性,让这一切很难改变。大家都在埋怨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或者说时势下的英雄,最后大家都说是教育制度的失败。然我更想说,这是中国家庭的巨大失败。

当然有人要说了,那总是要生活的吧,父母总是要工作的吧,当然会很忙了。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有共识,那就是:需要工作。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协调好爱人和孩子与你所面对的外面的世界的关系。又有多少人能够安然享受生活,而非做生活的奴隶呢。

作者简介:王盛蕾(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法专业。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篇4

《可爱的中国》全文用“朋友”来与我们交谈。在这篇课文中使我感到了她烈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汉奸,卖国贼的憎恨。也在同时劝告当时的人们要团结一致来保卫祖国,将帝国主义者赶出中国。我还从中体会出中国当时的山河破碎与混乱。

她的心早已奔向前线,他是多么的想去击退来蹂躏他的母亲的敌人啊!可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呀!要靠那四万万七千万的人呀!拿着了魔的狮子真的就睁不开眼了吗?他们是怎么了?

但她烈士的愿望实现了。睡狮子的眼睛睁开了!帝国主义的锁链已经斩断了。母亲已经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的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中国精神 中国人 读后感 篇5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坦白地说,在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阅读兴趣并不大。我是1990出生的,虽然不愿意被别人这么称呼,但不论如何我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90后”;而季羡林先生是20世纪初生人,虽然此前经常听到、看到媒体和大学时的老师对他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读季老先生的书,这还是第一次。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它的内容绝不刻板、枯燥,相反的,读了几页之后,我就被季老先生的语言魅力吸引了。

《中国精神·中国人》这本书共分为五辑: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华文化必将复兴;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的梦,我的希望;和年轻人聊聊天。收录的是季老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自己一些观点所做的杂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比较大。通读全书后,我受益匪浅,一些观点虽是在十几、二十年前阐述的,但时至今日仍不觉得落伍过时。结合自己的教师工作,我想就两点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想:重视德育教育、爱国主义的传承。

在本书中收录的《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一文中,季老先生提到他的两点希望是切切实实地增加教育经费以及重视大、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这是他于199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时至今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第一点希望已经可以说是实现了。而第二点希望,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抓学生思想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但当今从小学到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或者直接成为德育教育,在内容设置、教材编排上仍然存在问题。大学时期我们曾在一门课上探讨过“教材幼稚化”的问题,小学教材我不了解,但我还记得大四实习的时候,在初二给一班站起来甚至比我还高、思想上也比较成熟的学生讲同学朋友、我爱我家等内容时的小尴尬,当时我就在想,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品德课安排的这些内容不会很幼稚吗?这只是我个人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对于德育教育而言,面临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重视。小升初考数语外、中考考数语外物化、高考只有文科生考政治,但此时的政治课知识性明显要强很多,德育作用已经弱化,而到大学的思修与法基、毛概、马哲等与德育“沾边儿”的课更是许多学生的“必翘课”。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篇6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先给我们大致介绍了中华民族和古代封建的社会,而当介绍古代封建的社会是以说明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主,这为下文介绍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做好了一定得铺垫。第一章让我更加了解近代中国国情,让我对近代历史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物的表面上,从而深化我对历史的认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19世纪中叶被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社会内部产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深层次的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帝国主义列强 侵入中国的丑恶目的,他们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第二章,毛泽东首先回顾了近百年来的革命运动,接着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既然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既然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发展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对生产力的解放具有显著的优势,既然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那么中国在革命胜利后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令人期待的,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国革命的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只是新中国历史的开篇序幕,需要完成这一目标,新中国才能以倾国之力,跨步向社会发展的相对目标挺进,这个相对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满足每一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民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巨大贫富差距,各方面都和谐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理论及实践指导下,带领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篇7

中国电力报社介入影视业务领域始于2004年。当时,报社基本处于收支持平,略有亏损的状态,人才外流严重,报社上下对于今后的路怎么走都比较迷茫。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双重潮流的推动下,报社领导对报社自身体制改革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立足电力行业缔造现代传媒”的口号,确定了“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发展思路和“三步走”的实施方略。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他们觉得报业有条件,也有能力做影视,而电力行业对影视也有实际需求,于是,就从选定项目、确定带头人入手,来运作影视制作这块业务。“石油行业还有个王进喜的美名,电力行业却只有‘电老虎’的骂名”,这是电力行业媒体人内心深处的隐痛,为改善电力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他们决定拍摄一部反映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艰苦历程、彰扬广大电力职工英雄业绩的文献电视记录片,作为开拓影视事业的起步。历经四年磨难,中国工业产业中第一部有较高质量、长达300分钟的文献电视记录片《百年电力》(十集)终于摄制完成了,发行情况良好,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可算初战告捷。专题片的拍摄,让他们找到了感觉,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信心。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结合报社“事改企”工作,征得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党组同意,注册成立了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传媒),投入了300万元,在丰台总部基地建立了“影视新闻中心”,开始了新的探索。

两年多的实践表明,中电传媒影视新闻中心的实际运作比他们原先预料的要好。从规模来说,视频业务这一块现在已成为中国电力报下属中电传媒的一个独立部门,从业人员也发展到了18人。从设备来说,演播室、导播间、后期制作、三维设计、合成包装、视频传输网等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标清、高清摄像机等高档电视制作设备。从业务来说,创办了电力行业目前唯一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中国电力网络电视”(www.cptv.com.cn),开播了网络电视,除了为电力企业制作电视专题片、并在网上播出外,还每周5天、每次10分钟播出“中国电力新闻联播”。从经营来说,情况一年比一年好,第一年亏损了130万,第二年亏损缩减到50万,今年有望打平,甚至实现盈余。

据我所知,一些报社已经开始或者正在打算拓展视频新闻业务,他们往往受到需求、人才、资金、风险等困扰。那么,从中国电力报社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报业制作视频新闻有市场需求吗?这是困扰报业同仁涉足视频业务的首要问题。我们说,大众传媒逐步走向分众传媒、小众传媒,是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即使是分众或小众传媒,受众的绝对数量也不小。就地方报或行业报来说,视频新闻信息是有发展空间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恰当位子,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特定市场和受众需求,制作有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有一定水准的视频新闻节目。就拿“立足电力行业”的中电传媒“影视新闻中心”来说,它面对的是全国电力行业数千家企事业单位、200多万电力职工,这么大的一个专业群体对行业视频新闻信息的需求,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中央电视台恐怕都难以完全满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年内播出的有关电力行业的新闻是屈指可数的,而“中国电力新闻联播”一年内播发的电力行业视频新闻累计达到2300多条,总时长约2600分钟。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还是有很多重要信息和感人事迹需要报道的,仅仅用纸质媒体、或靠综合性电视台是远远不够的。只要紧紧扣住电力企业和职工关心的问题,把行业的视频新闻信息节目做好,是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和支持的。当然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而培育是需要人去做的,因此,他们下一步准备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市场的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电力行业视频新闻信息的影响力。

人才在哪里,报人搞视频新闻行吗?这是困扰报业同仁涉足视频业务的另一个棘手问题。从搞文字新闻到搞视频新闻,确实是个大的跨越,对报人也是个严峻考验。中国电力报社的经验告诉我们,报纸和电视尽管在专业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采编手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却有着很多共性的东西。因此,报人搞视频新闻比其他行业的人转行搞视频新闻,优势更多。再说,作为行业报的从业人员,长期从事电力行业的新闻报道,因此,与广播电视系统的新闻从业人员相比,在熟悉电力行业情况和电力专业知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一部分转岗的报社工作人员,加上一部分从社外招聘的影视专业人员,经过几年的实战和磨合,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既能把握新闻规律,又会操作视频采编设备,还熟悉电力专业知识的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这就是为什么在几次电力行业电视专题片的公开招标中,他们能够战胜强劲对手的原因所在。

资金投入要多大,会有多大风险?这是困扰报业同仁涉足视频业务的又一个问题。中国电力报社初期一次性投入300万元,而后采取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模式,摸着石头过河,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他们十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举例来说,为了办好“电力新闻联播”,每天需要从全国各地传来视频新闻素材,如果租用专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就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专用传输软件,利用互联网快速,准确地传送视频信息,既满足了工作需要,又节省了制作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中心采用了企业运行机制,人员的进出、薪酬、奖惩以及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成本核算等都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来运作。比如,中心所有的用房、用电都是与报社明码结算的,投入的设备都是按五年折旧列入成本的。凡此种种举措,使他们始终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赢利模式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这是困扰报业同仁涉足视频业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找到赢利模式后,再去涉足视频新闻业务;还是在拓展视频新闻业务过程中,去探索赢利模式?中电传媒“影视新闻中心”走的是后面这条路。尽管这几年经营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但还不能算找到了视频业务的赢利模式,这是因为,“影视新闻中心”的收入目前仍以制作专题片的收入为主,网络电视业务亏损还较多。在初创阶段,中心用制作专题片的收入来“养”视频新闻业务,无疑是个现实而又明智的权宜之计。可喜的是,今年中心的网络电视业务有可能实现收支平衡,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坚持探索,随着视频业务的不断做好、做大、做强,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并最终实现视频业务对传统报业的超越。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篇8

在黄色麻布底的书衣之后,《中国布衣》所包裹着的,其实是人生在遭遇坎坷的岁月里,一个人该如何护持自己精神家园的故事。本书共有《人静日月长》、《君子之泽》、《放遂长河》等55题,凡36万字,内容大抵是作者对其父亲及其家庭生活细节的片段回忆,及其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琐细所体悟到的精神寓意和思想启迪。

张进德先生是云南华宁县城厢镇扎兰巷人,他的祖上虽曾是官宦人家,但到其父亲时却已因崇文疏财,酷爱字画收藏而把家产荡尽。到张先生出生时,他已是寒家之子。幸得远房堂兄张新猷的导引,1936年,他在华宁县第三中学毕业后,得以先后考入位于昆明的昆华师范学校、银行学校继续求学。并在毕业后,当过乡村教师,做过富滇银行职员等。1949年后,性情率直的张先生终于在一种“人治”的体制中,被组织上以“下放”的名义,发配到了滇东南的大山深处的一个水电站做了会计。从此,在夫妻分居、父子离散的岁月中,空耗去宝贵的二十年岁月。

也许正是这人生浮沉的坎坷经历,使他不仅有了被放逐的中国传统文人逆来顺受的经历,更磨练了他那来自中国传统布衣不激不随的精神传统,默默自守着内心那个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审美观里,“衣服不在新旧,也不在贵,而在谐调,整洁”,“一切装潢,都不如挂字画最雅,最有中国风和我们的家风。”“富贵富贵,富不如贵。清贵之门,人所仰之,虽富家亦不可及。”他认为,一个人家,“就怕一代不如一代”,但是“这在我家不会”。

在张女士的眼中,她的父亲不仅是一个慈父,更是自己的知识启蒙者和思想导师,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布衣”精神的载体。因此,张女士在本书扉页上特意写上了题献:“谨将此书献给:天下布衣与大地山河。”因为“我的父亲与我,俱是属于中国历代野史中的人物,饮尽了‘被放逐’的酒杯,因此也具有一种自由的灵魂。数千年的大地山河和民间文本滋养着我们。”因此,我“只能做父亲期待我成为的那种人,这是面对‘天地终有情’而迸发出的人的尊严之力。它将战胜悠久,战胜一代代逃不脱的死亡,冲出生命的局限。”

在本书中,张女士深情至极地写出了自己对父亲的同情、缅怀和感恩:

父亲是一个纯粹的民间知识分子。他是在学院、政坛、文坛等等之外,所谓“儒林”之外的无名无位之士。可谁能说他是在文化、知识和真理之外呢?

我感到我出自寒士家世,也非常好,非常适合于我自强的天性。父亲常对我说:富贵富贵,富不如贵。富贵虽然相连,其实,富者并不一定高贵。这使得我一生中的追求定了方向。我追求的是清贵,是“生当作人杰”。

我的父亲是中国人的父亲。这是生我的父亲,亦是我精神血缘的父亲……十几年前,一场风暴袭击我的人生。父亲曾寄信给我说:“你是一个站着的人。”我常常在心底里,把这句话赠给我的布衣的父亲。他独立的人格,是留给儿女的最高财富……此生为人,我的高峰,将不是金堂玉马,亦不是名噪一时,而是得到父亲所拥有的那份“无位有品,无名有尊”的布衣文化之传承。

那么,何为“布衣”?原来它的本意是指穿麻布衣服的百姓,后来演化成为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取得任何官位的中、小地主之类,成为平民的代名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布衣”又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一篇中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从此,腹有诗书,家有学问,在精神上贵为“至圣”的“布衣孔子”,成为了天下后世读书人的膜拜对象和效仿楷模。

于是,无论是西汉立国初期的“布衣将相”,还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所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以及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的“陇西布衣”,都在言下隐现着一种不趋炎不附势,合则留不合则去,力求身心自由,自守人格尊严的人生观。“退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坚持怀疑和独立思考态度的“布衣精神”,几乎成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专利。

在张曼菱的笔下,她这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张进德先生,就是一个未仕非宦,一辈子沉沦于下层社会的人;一个澹定达观,被弃于时代体制之外的人;一个自谦与自尊共存,努力保存着独立人格和文化本色的人。让她为自己的父亲始终感到自豪的,是他能够坚持遵循“君子不党”的古风,能够在风云变变幻幻、乾坤颠颠倒倒的时代里,惊人地保持人格常态数十年,做了一棵疾风中的劲草,“虽纤细但坚韧。”而让她刻骨铭心的痛苦则是,人生未能如“千里马”那般奋蹄腾跃。

作为沉沦于民间的知识分子,即使是在全家生活最清苦最困难的时候,张先生仍坚持着看书、写字等精神生活,而且不忘记给儿女们寄书勉学。张女士回忆说,他的父亲学而不倦,不含任何功利的目的,“在父亲一生中,他与文化相伴,超过了与亲人们的相伴。”其人生最后的遗言则是:“生活要有质量。不能读书、写字,我的生活就失去了乐趣。”为此,他在作者儿时,就悉心地辅导和指点她读了《聊斋志异》、读了《红楼梦》、读了《古文观止》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让她拥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底。她说,父亲虽为一介布衣,一个寒士,但他是“骨子里的文化人”,是“比现在的许多正版的有头有脸的文化人更“是”的“文化人”,是“离我最近的文化泉源”,“父亲把我造成了一个‘不爱国就要难受’的中国人。这是父亲为父亲的最大成功。这一成功,胜过我的成绩考上北大或者文章名扬四海等等。”

当她有了一定的阅历积累以后,她还通过阅读其父的人生,理性地体会到,后来者绝不能以上一代人的沟壑为疆界,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因为“每一代人,无论如何杰出,总有自己的局限与根深蒂固的毛病。”而作为社会当局者,“强迫人们入党,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种伤害。”

在《中国布衣》的扉页上,印着张先生生前集诸葛亮和范仲淹句自明其志的行书墨迹:“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微斯人,吾谁与归”。而作为他的女儿,“离那些该远的东西更远一些,向那些本来是你的东西,走近去些”的父诫,则让她的人生受用不尽。

是的,作为读者,我们该深刻地致同情于张进德先生,因为他以自己的一生具体诠释了“中国布衣”这—传统人文概念;我们还要真诚地致谢于张曼菱女士,因为她锦心绣口地写出了她作为女儿对其父亲的敬重、慕爱和感恩之情,让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父亲乃是“中国人的父亲”的深长道理。

《孙毓棠诗集》

孙毓棠著 余太山 编

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版

40.00元

孙毓棠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他在诗歌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著名诗人卞之琳在本书《序》中写道:“据说他临终表示不在乎后人费心编集他的学术遗著,倒是希冀有人照顾一下他的旧日诗作。”

本诗集收录了孙毓棠创作的诗歌、散文诗、译诗及诗论等。其中包含:卷一《梦乡曲》;卷二《海盗船》;卷三《宝马》;卷四《秋灯》;附卷含有译诗十余首,其中以《鲁拜集》最为著名。其他還收有诗序、诗论、散文等。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 篇9

中华帝国的历史在《论中国》的书中是从黄帝时期算起,那个传说的时代开始,中华帝国开始了盛衰有常的变化,在这一种独特的变化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疆界的拓展、文化的繁荣,其中有的规律就好像人的一生一样,各种变化都有,最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彻底死亡。但是它的精华会随着文明的流传在另一个部落中再次壮大。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它会改变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中华帝国向今天演进的过程中,人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在发现和运用规律解决生存中的问题时,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典籍,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生命力。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里包含了古代的思想,这些古代的思想是在当时看来最实用的,在今天可以有用,也可以没有。

有用和没用是谁说了算呢?当然是统治者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今天就是现代社会,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底层的奴隶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劳动力,世代为奴的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时间来掌握知识和文化,是比封建社会的平民还愚昧。至于伊尹、姜尚什么的是因为人家祖上曾是贵族,即奴隶主阶层,家里面有书,有学习的传统和习惯,属于自学成才。

奴隶保持愚昧,奴隶主掌握文化知识,当然好管理和统治了,你想啊,好比你啥也不会,只能听人家明白人白话,人家说啥是啥,你只能说,是啊,是啊。根本没有知识储备来支撑你去反思和总结。所以奴隶社会时期,能上位成功的主要是凭借君权神授、跳大神忽悠人这种方法树立统治根基的。

你听我说跳大神你肯定说这是封建迷信,我可告诉你,封建社会了跳大神的和今天不一样,人家是有文化的人,这些人俗称先知、大祭司、国师等等。擅长领域比较多,比如部落里有人生病了整点草药给人治病,有矛盾了断案,选择部落的聚居地,总之,是生养死葬一条龙服务。和今天的那些骗子简直是云泥之别。那为啥就先知会,别人不会呢。还是从根上说,平均起来文化素质几乎都没有,没法教育和推广,人家不讲道理,就信跳大神的。这和今天某些偏远落后的农村的迷信活动猖獗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民愚昧,就只能信这个了。

后来周王朝建立,由敬祀鬼神(即跳大神文化)改为崇文重礼,团结宗亲。所以中国人从那时起开始有了家谱。那么周超树立统治根基的理论是,说这个鬼神啊,在实践的时候是时灵时不灵,那是因为鬼神是有天上的大神管理,这个大神叫圣人。说这个周文王姬昌就是圣人下凡,替大神教化你们这些人类的。

那些鬼神什么的,你给它供上它就保佑你,稍有怠慢就降下灾祸与你,不是好鬼,就是黑社会嘛。所以大神决定打黑了,改由圣人降世。为啥圣人就好呢,因为圣人研究出了规律,可以用规律知道人们的生活,以后不用给这些收保护费的黑社会面子,不用买它的帐了,要远离它们。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后感 篇10

奎屯市一小四

(一)班王芊予

一生中,书是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个周末,我看了一本叫做《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的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现代科技的发达,宏伟壮景和英勇奋战的英雄祖先等篇章。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章节,目的是要动员大家一起来植树造林,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社会历史新的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香港回归、2000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等,就在2013年12月14号,“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上着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事件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一座座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研发,一个个大型工程的胜利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美丽中国”,正在变成现实。

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一个严峻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我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周围的绿色植物越来越少,那些可爱的动物朋友们也都濒临了灭绝。

历史上,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而野生动物的命运直接取决于人类今天的认识和行动。据相关资料统计:野生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黑冠长臂猿等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只;而蒙新河狸野外种群数量也不超过600只。这一连串的数据时刻提醒着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的中国——是你的,我的,他的;建设美丽的中国,需要你、我、他的实际行动。“环保”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时兴起的做秀,更不应当是繁琐枯燥的环保条文——它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深入骨子里对中国热爱的表达。它可以是餐桌上的节约,对动物的守护,也可以是选择低碳方式的出行,将垃圾分类等等。作为当代小学生,我的中国梦是做一个能够保护森林和动物的志愿者。尽管现在我的个人能力不够,尽管这样的梦想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微薄的力量,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环境将会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富人中国,穷人中国以及中产中国 篇11

中国已经进入个人理财时代

人物周刊:如何看待国内理财市场近年来的大发展?

赵晓:整体来看,中国已经步入了个人理财时代,这从许多方面都能看出来。比如我们的储蓄存款占到了GDP的1.6倍,许多人手上都有不少闲钱;比如住房的购买,股票市场的活跃,有很多人投资于资产,并且从资产里面获得收益;另外还可以从中国现在的收入差异看出来。现在收入差异主要并不是工资差异,更大程度是有些人能从资产中获得收益,而且这部分的比重正在越来越高。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类代理私人理财的公司越来越多,各种关于理财的会议、论坛也层出不穷。所以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理财时代,这和中国人收入的提高,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物周刊:中国多年来都是内需不足,储蓄过多,银行低息,但现在投资理财领域却变得异常活跃。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赵晓:以前老百姓宁可去储蓄,因为储蓄非常保险,但跟现在股票房产的高风险高回报一比,储蓄利率太低,收益也太小。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钱存在银行就是越来越不值钱。所以我说,买房炒股是中国人民最理性的选择!

人物周刊:对大多数人而言,手上的钱究竟是用于消费的多,还是用于投资理财的多?

赵晓:这得分人群来看。我国有三部分人,一部分是高等收入者,数量有几千万,这是一个“富人中国”,在全世界都可以买最好的东西,属于不干活也能过得很好,是投资理财最核心支柱的人群;而穷人则是干了活也还是活不好,这部分有7亿多。还有个中产阶层的中国,属于那种干了活就能活得还可以。这个收入阶层的人口大约在5亿左右。其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6000至7000元之间,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其消费正在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出国旅游、购房买股也正成为时尚消费,投资的目标之一。中产阶级用于消费和用于理财的钱还是比较平均的。

人物周刊:新近的这次加息将会给理财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赵晓:不会有什么影响。现在利息上调,唯一的影响,就是尽可能不让储蓄存款的利率变成负的,使得储蓄存款“搬家”的进程能更缓慢一些,说白了就是安慰一下老百姓,特别是社会边缘人,不要让他们觉得存在银行的钱是负的亏的,否则他们就会把钱取出来去做任何一项投资了,主要是拖住这部分人。事实上对于那些喜欢投资的和有投资意识的人来说,加息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投资的回报远远高于利息。而且,随着投资的工具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发展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未来理财人群的队伍也将越来越壮大。

资本收益时代,富者恒富穷人恒穷

人物周刊:中国人(集体)的理财意识。或者说全民的理财运动,大约萌发于何时?是受什么因素的促使?

赵晓:理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兴起了,最早是以商品买卖为主,有人买君子兰,还炒过一段时间邮票,后来以股票为主,买原始股。97年之后就是房地产——这是两拨最主要的。现在还有一拨做保险的,将来可能还会更多,比如企业债券,风险投资PE。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越来越有钱,2011年中国人均收入过了1000美元,现在已经接近2000美元,这是理财意识萌发和觉醒最根本的原因。有了钱后,有相当一部分钱是花不完的,存在银行利率又太低,自然而然就想到拿出一部分来投资。

人物周刊:过去的两三年,理财运动对于整个国民财富的分配产生了什么影响?

赵晓:事实上,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个人理财的所谓资本收益时代,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严重失衡,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5%以下,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由“九五”的15%下降到“十五”的12%,也就是说一些人仍然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赚得工资获取收入,而另外一些人却可以靠钱来生钱(房租、证券或股价收益等)获取收入,显然“富者恒富穷人恒穷”的局面更有可能持续乃至恶化。

人物周刊:持续拉大的贫富差异是这两年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

赵晓:对。目前这一类似“拉美化”的畸形收入分配格局将必然扭曲市场上的消费和供应,并导致贫富差异的“感受”完全不同。以住房为例,对于中国的富人和中产阶层来说,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住房供应使他们不仅在自住房方面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还在置业方面使他们有了更多更有价值的选择,因此他们对住房市场化总体上是满意的,对房价上升的批评也不多。然而,对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房价的上升已成为无法忍受的现象。这里面的问题,与其说是房价问题,不如说更多地是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这个大背景问题。

中国也曾有过收入相当平等的时代。在1980年代时,中国的基尼系数才0.1,是全世界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然而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成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近几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又进一步上升到0.45以上,中国已从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演变成世界上贫富程度极为悬殊的大国,并且进入到社会随时可能因贫富悬殊崩溃的国际警戒线地步。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玫瑰花在吸引他们

人物周刊: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理财的重要性,有的人辛苦干了好几年,挣的钱却比不上炒股票或买房子增值的利润。所以理财要尽早开始。那照目前股市房价的飙升形势来看,现在是不是一个好的理财时机?

赵晓:是好时机。虽然政策环境还不太完善,比如股票市场,政府会有干预,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但就发展来看,现在理财形势很好。

人物周刊:中国投资市场本身不够成熟。加之政府过度管制。一直有其封闭性。在各大银行相继推出多种理财产品的今天,老百姓作为投资者应当如何选择。才可以规避掉风险,进行更为安全和稳妥的理财投资呢?住房、有价证券、古董、艺术品……哪种理财产品最容易入门?

赵晓:各种心态的人,各种资本数量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财方式。

过去投资就只能是买房,首付也很贵,进入门槛比较高,而现在股票门槛就低很多,拿一万块、几千块都能去炒股。買基金门槛就更低了,很多都是拆成一块钱一股。当然,风险也不一样,买基金的风险就很小,而有时间有胆量的人则可以选择炒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玫瑰花在吸引他们。长此以往,投资理财的环境也就

更加成熟了。

如果要说哪一种投资方式更容易,目前首推基金。有专门的人帮你理财,风险也很小。但基金远不如股票刺激。

股票:牛市不言顶

人物周刊:眼下股市已经冲破了5000点。随着市场不断打破人们的预期和刷新更高的标度,很多人也都在疑惑:现在究竟是处在一个超级牛市的开头。还是已经到达疯牛癫狂的顶部?

赵晓:牛市不言顶。过去几年,俄罗斯股市涨了11倍,巴西股市涨了7倍,印度股市涨了5倍,再看中国,从最初的2000多点到现在,也就才涨了1倍多,后面的空间还很大。

人物周刊:也有很多人在讨论当前股市究竟有多大的泡沫成分。

赵晓:泡沫不泡沫只有市场知道。只有等潮水退了,我们才知道谁没穿裤子。

人物周刊:对于股市,政府也有一些政策调控手段。比如几个月前突然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管理层上调出发点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以避免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但事实上利好大势并未受到影响。目前看来,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赵晓:这个也难说。目前是个大牛市,但中间肯定还是会有波动的。

人物周刊:照之前的惯例。每当股市过热,有关部门会通过媒体发表言论以表达立场,也会有很多专家出来说话。给股市降温,但目前,媒体和专家都没有声音了,这是何故?

赵晓:市场会教育人的。有些人在股市刚到1500点时就认为有泡沫,到5000点反而不吭声了,因为没法说了。再过一段时间,他可能又要说中国股市高自有其道理,反而要改口了。

人物周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对接。使得那批炒原始股的人发了财,那接下来下一个历史机会可能是什么?

赵晓:现在很难再有什么机会了。房产:风险虽大,值得投资

人物周刊:对有志理财的中产阶级来说。投资房产的风险是不是要大于股票?

赵晓:对。因为假如都存在泡沫的话,房市的泡沫要比股市大得多。

股市的“泡沫”还有一个好处,财富可以共享,而房市的收益极不平衡,甚至是掠夺性的。另外,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房地产的泡沫会提高地价,会阻碍工业用地。

从“泡沫”破灭的角度看,现在银行和房地产关系太深,目前都是按揭买房,银行拥有太多房地产贷款,中国50%左右的抵押都是房地产。而股市方面,目前严禁银行资金入市,股票的风险也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如果股市“泡沫”出现问题,银行依然能够幸免,整個经济的血液不会中断。

人物周刊:任志强早前就预言商品房价格仍会走高,而学者易宪容几年来一直说房价要降。现在看来,任志强倒是有远见的,这是不是意味着,投资房产宜早不宜迟?

赵晓:当然。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体国民经济已陷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简单说就是钱太多了。资金和物资在中国完全不同比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了奇妙的宏观经济现象,这其中最奇妙的一点就是消费性物价没有上升,而投资性物价急剧上升——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投资性物品如住房和股票等通常都是非贸易品。

好比说,过去也许一户普通人家50万就能够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而现在,由于另有相当于50万人民币的外币流入,也来争夺这一套房子,因此只能买半套房子了。这个时候,你当然可以说房价涨了一倍,但你也完全可以说是房子并没有涨,而是人民币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它相对于房子来说贬值了50%。

人物周刊:现在楼市这么热,广州有的楼盘3个月就涨了6000元,平方米。在这样一个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最后会不会也像1997年金融危机时那样,盛极而衰?

赵晓:客观讲,有这个可能性。当然,“专家”们也说了,总有一天房子也罢股票也罢怎么涨上去还会怎么跌下来,上海和北京的房价都将大跌,股市也将崩盘,就像日本和香港那样,但是,我们现在很清楚,这一天在人民币升值路线没有走完之前将不会到来,而人民币的升值道路还有很长。

上一篇:爱上霸道王子下一篇: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