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共8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好比汽车的方向盘,飞机的导航仪,是一节课的起点,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
教学目标如此重要,设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通观全局,前后勾连
不但要考虑学科课程目标,本课时在这册教科书中的位置,在本单元中的位置,还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以及通过上课可能达到的高度。
上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时,我这样设定教学目标:
1、文本解读:全文共84个字,却用10个字交代了明确的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们可以借助写作背景还原作品语境,理解作品,学习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从写作方法上可以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融情于景、于议的方法;领会“写月不见月”的写景妙处。从文本内容上学习作者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清高孤洁的人格,体会作者即出世又入世的思想。但我认为这篇散文最独特的地方,也就是流传千古的原因是:文章短小,但主题深远。在我国,文章本来是载道的,诗歌是言志的,词才是抒情的。散文和诗歌主题都比较明确,词的意义比较幽微。很明显这篇散文作者借鉴了词的创作方法,用短小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感情。
2、教材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的一篇,另一篇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本单元入选的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单元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外,同时,要培养八年级学生感受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课后有这样一道作业题:“两篇所写的都是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制定目标时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常识,只要稍加点拨就可以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自己疏通文意。学生也已掌握了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批注法、知人论世法、语码解读法。本文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掌握文言词语“户”、“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教学重点)
2.通过品读文字学习本文融情于叙、景、议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理解作者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读引读资料,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办法。
二、要少而精,具有整合性。
课程改革后,强调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一些教师把三个维度理解成了三块、三种类型,因此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如下的形式: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4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3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6)能够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编、续编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这位老师设计的目标,条目太多,不利于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整合的实现,也不利于评估。其实,三维目标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就像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因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
以上教学目标可整合为:
1.利用游戏、体验识字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生字,并做到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2、通过仿编、续编或创编的方法,至少能用3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并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
三、要表述清晰,具有可测性。
台湾学者郭玉生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情境、行为结果等因素。
行为主体——指谁来完成教师所预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
行为方式和情境——指为达成“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的教学预期,师生双方需要作出的行为或必须具备的教学情景或教学条件。通常以行为动词叙写,如“感受、体验、探索、预测、猜想、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
行为结果——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获取的效果。即“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表述教学目标要做到:
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尽量少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教学目标的话,即便教师做了,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从可检测的角度去表述,操作性要强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直截了当点明学会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背诵哪段话、围绕某个意思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等等。
例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太模糊,应改为“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百分之八十五的句子正确。
一、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制定
无论是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还是单课教学, 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人, 其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当然是相通的。但与单课教学比起来, 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制定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研读教材, 对比价值, 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一个主题单元的教材价值从实质上限定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者至少应研读整册、整学年的教材, 对比发现主题单元课文的主要教学价值———思想内容、言语表达形式、学习方法等的同异, 在学期初、学年初, 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共7个主题单元, 笔者对比研读之后, 根据每个单元课文的特点, 在制定学期初计划的时候, 围绕领悟文章基本的方法这一目标有了整体规划, 如下表:
2. 研究学生, 关注实际,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结合学生实际对于制定教学目标有现实意义。“学生已经会的, 不需要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 不能教。”如何确定呢?除了靠我们平时对学生的年段心理等特点进行了解之外, 可以通过测试、问卷、谈话等形式, 对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条件有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现学生最想解决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 制定教学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总是给予学生非常充裕的时间进行单元预习, 然后通过整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和完成“单元自主学习自测”情况, 对原来制定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3. 合理分配, 相对集中, 三维目标分层推进。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内容一定是丰富的, 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内完成的。遵循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 我们要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或课文目标。
比如,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 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并分解在各个模块课时中完成:
在单元总目标的引领下, 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 一气呵成。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之后, 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自主探究等学习能力上都有了相应的提升。
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展示
单元整体教学与单课教学相比, 更体现其学习内容的整合性, 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究性。教学目标, 既是教的目标, 又是学的目标。因此, 除了教师本人要明确目标之外, 学生也很有必要清楚这一单元学什么, 怎么学。在单元教学之前, 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 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展示教学目标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表述语言适合学生, 过程方式指导细致。
教者不能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语言直接展示给学生, 最好用问题引导的方式, 这样显得生动些。在语言的组织上, 也要尽量做到简洁, 意思表达明确。同时, 应该对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进行方法指导。比如上述“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 体会人物的民族魂、爱国心和国际情”展示时, 可以改成“在这些人物身上有什么打动你的地方?你是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圈画你注意到的语句段落”。这样的表述更有引导性、启发性, 既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也给学生更充分的想象空间。也只有这样展示, 学生才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惊喜。
2. 展示方法灵活多样。
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前提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即首提式, 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学习;可以在单元教学之前以提问或者填空的形式展现不完整的教学目标, 即悬念式,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其定向思考的习惯。可以教师口述, 可以黑板板书, 可以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在学生自设目标后, 对照教师预设目标进行补充等。比如第二单元的教学, 笔者就给每位学生下发了一张学习任务单:
学生带着这些任务进入整个单元学习中, 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 师生互动……一系列学习结束之后, 学生再在这张学习单上进行回顾整理, 使单元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例一:三维目标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选自《优秀教案集(语文必修四)》,作者王达星
例二:三维目标
1.了解戏剧知识、作家曹禺及作品《雷雨》的相关剧情。
2.分析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地体现人物个性的方法。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4.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5.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罪恶。
——选自《优秀教案集(语文必修四)》,作者钱桂梅
后来查看戏剧单元中《窦娥冤》《哈姆莱特》的教案,也发现了类似情形。我很疑惑:实施新课改,教师用的都是人教社教材,教授同一个戏剧模块,同样一篇课文《雷雨》,为何教学目标大相径庭呢?王达星老师确定《雷雨》的教学目标有4项,钱桂梅老师确定有5项,教学目标的项目数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两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都不是很准确,一个老师把教学内容当成教学目标,一个老师把教学目的当成了教学目标。《雷雨》是经典课文,戏剧性很强,不应该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它应该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有感于此,笔者不想阐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规范表述问题,也不想去论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区别,只想就《雷雨》一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新课程文本教学目标的正确确定发表一点个人的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出现偏差或失误。
《雷雨》的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一部戏剧作品,自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社一直把它视为基本篇目,语文教师也历来视之为必教篇目。实施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只编排了一个戏剧单元,且只编选了3篇戏剧作品,其中就有《雷雨》,更说明其影响及价值。巴金先生说:“《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那么,高中生读《雷雨》,究竟要掌握什么?换一个角度说,教师如何准确地制订《雷雨》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要正确设定《雷雨》的教学目标,教师至少要从六个角度去考虑。
首先,要立足文本去制订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雷雨》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去制定教与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师要紧扣课文节选的“周梅重逢”“周鲁斗争”内容,指导学生鉴赏周朴园、梅侍萍、鲁大海等个性化语言,理解戏剧语言内涵,把握矛盾冲突本质,归纳形象性格特点及作品反映的主题等。简言之,教师必须把《雷雨》当《雷雨》教,使得文本尽到“做例子”的作用,使得文本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其次,要吃透单元去制订教学目标。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基本上是“文选型”,每个单元(子模块)按“文体”组织教学内容,即以课文体裁的相同或相近组成一个单元,出发点是便于教师采用单元目标教学法,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或一个子模块的课程目标。高中必修教材仅安排了一个“性格与冲突”戏剧单元,所选的三篇作品都是古今中外所有的戏剧文学的代表作。很显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希望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这三篇经典作品,实现戏剧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教《雷雨》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制定《雷雨》的教学目标,必须整体思考戏剧的总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三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对《雷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进行策划,使得《雷雨》与另外两篇课文一起共同实现戏剧子模块的教学目标。
第三,要纵观体式去制订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科书选文要充分考虑文章的“典范性”,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文章进入教材。现行人教版教材编排戏剧单元,编者在选文时非常注意剧作的代表性、经典性。《雷雨》是以中国现当代戏剧代表作的身份进教材的,确实属于一篇典范的、能使学生学到许多东西的好作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教《雷雨》,重要的是要利用教材能够起到原型启发的作用,教学生以方法。因此,教师确定《雷雨》的教学目标,不应为教《雷雨》而教《雷雨》,而要纵观中国现当代戏剧文学体式去确定《雷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阅读鉴赏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一般方法,获得阅读鉴赏中国现当代所有戏剧作品的能力。
第四,要总览模块目标去制订教学目标。课改专家、教材编写者编写语文必修教材时头脑里一定有一个模块目标,即教学目标体系,每一本教材、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他们都有考虑。《雷雨》作为必修教材的65篇课文之一,它一定承载着模块目标被分解细化的一小部分目标任务。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结合整套必修教材的模块目标,研究每一册、每一种体裁、每一个单元、每一课,并细化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然后一一落实。当落实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语文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块目标体系。
第五,要放眼课程目标去制订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确定《雷雨》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思考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发生关系的?”“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哪一条有关联,发生了怎样的关系?”“教师在教《雷雨》的课堂上所教这个内容,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什么切实的作用?”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头脑里绝对有自己对每一篇课文的清晰的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课程目标规划。教师在教《雷雨》之前,一定要制订出能切实提高学生素养、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
第六,要考虑学情去制订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制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虽然普通中学的学情基本相同,但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情感倾向、个性特色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制订《雷雨》 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大多数学生实现戏剧模块的基础目标,还要适当考虑教学目标多样化,能使个人基础较好、对戏剧有兴趣有追求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更新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绝不能沿用旧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随意地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而应该运用系统方法论去确定属于《雷雨》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参考书建议用“三个学时”安排《雷雨》的教学,我建议《雷雨》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确定: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中国现当代戏剧知识;
2.阅读《雷雨》剧本,熟悉剧情;
3.掌握现代话剧鉴赏方法,培养阅读、鉴赏、评价戏剧文学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表演精彩片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雷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理解矛盾冲突所反映的深广的社会内容。
2.鉴赏《雷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台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鉴赏潜台词,领会人物语言内涵,理解潜台词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作用。
4.鉴赏舞台说明,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析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雷雨》揭示的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性格特点的家庭、社会必然灭亡的思想主题。
2.感受悲剧作品所传达的性格、命运悲剧意识,体悟人性的复杂性,探究悲剧的艺术魅力。
【摘要】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关键词】 教学目标
《在桥边》 新课标
小说的话题
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的比重历来不低。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高一至高三每学年都集中安排了小说单元。高一设一单元,以现当代小说为主;高二设两单元,在现当代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古代小说;高三第一学期设两单元,将西方现代派小说独立开来;第二学期则专设《红楼梦》学习。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看,教材的某些编排是有重复之嫌的。仅比较第二册和第四册。高一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教参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到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核心仍然是主题,只不过提供了分析主题的角度如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与第二册略有不同的是提到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性。到古代小说单元,重点变成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而这个单元教学目标实际在教学《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早已涉及。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小说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以主题为核心,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传统的三要素来组织的。
浙江省高中新课改将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一个必修的选修模块纳入教学。其在教材选编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三个板块。单元提供精读和略读两个文本,按照单元某一话题择定。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话题分基本话题与延展话题,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曹文轩教授还特别指出“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以伯尔《在桥边》为例。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背景下的生存状况的思考。小说的情节:腿不方便的主人公每天在新桥边重复统计经过的人员、车辆这份单调的工作,时不时开个小差,想想心爱的姑娘,差点丢了工作,最后却有惊无险。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
根据这些讯息,大致可以推导出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小说的作者、创作的背景——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推导小说的主题。如果要让这旧酒换上新瓶,可以将三个环节做如下修改:取消小说背景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寻找隐含信息;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时采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以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合作探究、归纳主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出现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桥边》的情节处理。这篇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叙述腔调是一种玩世不恭式的自嘲。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情节几乎靠主人公心爱的姑娘过桥时的心理变化牵动。仅有的跌宕也以喜剧收尾。由于文本穿插了很多的描写和议论,也就放慢了小说的节奏。换句话说,《在桥边》看上去就不像小说。那么情节如此弱化,又怎么推导出厚重的主题呢?更何况小说除了第一句“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全文再无一处提及小说的背景。如果不了解作者,从何探知主题呢?
可以想见,再怎么轰轰烈烈的讨论,也无法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篇小说的主题构建。因此,必然是由教师主导着,诱引着,由师生合作而非生生合作着来达成最终主题的呈现了。显而易见,这离新课标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意图已经相去甚远。
再回到新课标的单元要求上来。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按照教材选编者的意图,文本的选择是以话题为依据的,那么话题和文本的关系就好比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就是说教学《在桥边》时目标定位必须突出“情节”这一核心,那么教学设计的重点就应该围绕“情节”展开。而在前述中,很明显情节的梳理、概括,目的是为了引出主题。主题是教学的重点,情节只是推导主题的手段,是从属地位。这就会造成本应作为重点赏析的情节沦为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胡勤老师在《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提出:“对语文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当做文学来教,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而前述的设计语文教学的功能就直接沦为工具性了。而相关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的知识其实全在教师的预设中,那么这一环节知识生成的价值和意义也便不大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桥边》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理清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理解‘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对情节运行的作用”。但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如果脱离主题孤立地来赏析情节意义不大,顶多是获得了这类文本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或者说让学生学会咀嚼文本,也很有可能陷入琐碎的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主题定为赏析的重头也未尝不可。其实在外国小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经常会有取舍方面的顾虑。以《在桥边》为例,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很值得探究的,由此可以延展出很多相关的作品,从而去启发学生探索如战后小说创作主题的共性与个性等课题研究。当然也可以探究人物塑造、小说结构等很多方面,但单元话题又限制我们作过度的延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明确学习的定位。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外国小说教学可以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加深对外国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二是能够分析判断作品中呈现的思想意义如人性、世界观、价值观;三是能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学会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记住外国小说作为一门选修课,“对于高中生而言,现在就系统接收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外国小说欣赏·前言》)。
二、明确教学的定位。教学时以学习小说的要素(求全)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话题(求深)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是前者,其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比较全面深入,但面面俱到下,一则教学时间不允许,二则教学会陷入模式化的怪圈,重走传统小说教学的老路。如果是后者,对学生把握西方小说的大致的特点以及更新小说欣赏的方法会起到帮助,同时可以深入挖掘文本。虽然教学中可能无法兼顾文本的其他元素,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深入。两者相较,无疑后者会更适合新课标的需求。
考虑以上因素,重回到《在桥边》的教学上。以突出“情节”这个话题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顺序是否可以作如下调整呢?
先走近作家。学生在必修阶段曾学过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作者应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处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旧知进而贴近文本。
其次走近时代。文本创造的时代背景是跟战后德国大规模经济重建密切相关。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生可以了解伯尔的创作主要取材“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心理创伤。但《在桥边》中明显战争的痕迹已经被经济重建的表面繁荣冲淡。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旧知无法与新知接轨。通过教学预设可知文本的主题很难从文本本身获知,加之教学目标的重心不在于主题,也就没必要在主题上大费周章浪费时间。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主题先行,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更新旧知,进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在以上环节铺垫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教学的重心——情节赏析了。结合“思考与实践”第二小题“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教师就可以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学生了。由于已经了解文本的主题,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情节时就可以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通过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理解作家创作中的良苦用心。相信这一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来确保学生生成教师预设以外的知识。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从不缺乏,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却总是被束缚在一主题三要素上。“外国小说欣赏”凸显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打破了陈旧的框架。那么尽管教学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革新的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勇敢向陈规挑战。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新瓶装旧酒的观念来应付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了。
【参考文献】
1、《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 胡勤《中学语文教学》
08年第4期
2、《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 褚树荣
《中学语文教学》08年第3期
3、《<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 P89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4、《<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 P86 P89
人民教育出版社
07年2月第二版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慧丽
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每一个重要方面都非常有必要设定目标。目标是一个你希望在某一个期限前能够实现的东西,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并且要具有期限,这样才能有明确的责任,才能付出具体的努力。
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一旦你建立了目标,你就需要衡量如何实现它们。通常这种方法被称为策略。比如节食和锻炼身体,是关于减肥的大概策略。
制定实施计划。当你确定了实现目标的基本策略,接下来你要做的事应该是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以保证你按照计划进行,并且确保你付出的努力能够成功。实施计划包括任务(预算和期限)。
按照计划执行。在执行计划实现目标的时候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超出你能力允许的范围。不光是你的目标要实际,目标的数量、为了实现目标所做的事情都必须是现实的。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是在开始另追求一个目标之前一定要在当前的目标上有实质性的进展。这种顺序的过程可以提高实现目标的机会并且避免让你超过自己的复合。
跟踪目标的进度。因为当初设定了可以度量的目标,因此应该可以追踪目标。当进度滞后时,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或者调整自己的目标措施。不要气馁,而是要纠正错误。成功往往需要不断调整计划才能得以实现。
(三)——目标设定前的准备
褪墨《怎样设定目标》系列:目标的重要性、如何搞定目标设定和揭示目标失败的种种原因!
一个人的成功不会是奇迹。德州石油巨富亨特(H.L.Hunt)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棉农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当有人向他询问,有什么建议可以给那些想在财务方面取得成功的人们时,他说只有两件。首先,你必须确切地决定你想实现什么。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不曾这样做过。其次,你必须确定自己为此要付出什么代价,并决心付出。
清楚的目标是根本
清楚的目标和目的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根本,在创建你自己的事业时也毫无例外。如果你不花时间去弄清你设法完成的究竟是什么,那你就注定永远只能把生命耗费在那些别人也在做的事情上。生活如果没有清楚的方向,你要么会漫无目的地兜圈子,要么就会经营一份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业。你也许能赚些钱,做些有趣的工作,但最后的结果绝不会等同于你有意识地决定后才创办事业所能得到的成就。最终你会沮丧,也许你一路上曾在哪里上错了道。你曾经检视过自己的职业,并扪心自问过:“我究竟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假如设定目标是如此重要,那为何肯花时间来确定自己想去哪里的人却如此之少呢?部分原因是缺乏如何设立清晰目标的知识。你可能上过许多年学,但却从来不曾接受过如何设定目标的任何指导。人们也普遍缺乏对建立清晰目标的重要性的理解。而那些确实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人做得要好得多。
阻碍设定目标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害怕犯错。Teddy Roosevelt 有一次曾说过:“无论何时遇到决策,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正确的事,次好的是错误的事,最差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实际上,设定什么目标都比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浮好。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正往哪里去,那度过的每一天都已经是个错误。你很可能浪费了自己的大多数时间去追求别人的目标。被你资助的那些当地的快餐店、电视广告和公司股东对此可都窃喜不已呢。如果你没想好自己想要什么,那你就是决定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别人一时兴起的念头,而那基本上总会铸成错误。把握自己的激情,确定自己的方向,你就会获得大多数人一生都不曾体验过的巨大的自我掌控感。
很多人认为,一旦他们有了方向,就等于有了目标。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而且这只会造成前进的幻想。“赚更多钱”和“开创一项事业”并非目标。目标是一种明确地、清晰地定义了的可测量的陈述。方向与目标的区别,正如指南针所指的东北方与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最高点之间的区别。一个只不过是方向,另一个却是明确的位置。
定义一个二元的目标
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们必须是以二元定义的。在任何时刻,如果我问你是否达成了你的目标,你必须能够给我一个确定的“是”或“否”的回答;“可能”不能成为
选项。假设你完成了“赚更多钱”这个成果,但你无法绝对地肯定。但对于你此刻是否正在埃菲尔铁塔的最高点,你可以很明确地给我一个二元的答案。关于清晰的业务目标的一个例子就是:你今年四月份的总收入是5000美元或更多。这是你可以计算清楚的,然后在月底,你就能对是否达成了目标给出确切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就是构成一个目标你所需要的清晰的层次,如此你的头脑才能锁定其上,并快速前进。
细节化
设定目标时应尽可能细节化。定下明确的数字、日期和时间。确保每个目标都是可测量的。要么你达成了,要么没达成。定义你的目标,就好像你已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一样。有人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它。
把目标写下来
目标必须用一种积极的、现在时的、个人肯定的形式写下来。一个没写下来的目标不过是个白日梦而已。为你想要的事物设定目标,而不是那些你不想要的。你的潜意识只有在目标以积极形式被定义时才会锁定其上。假若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想要的东西上,你很可能就会被你想逃避的事物给纠缠住了。表达你的目标,就好像它们已经达成了一样。不说:”我今年要挣30000美元”,而用现在时表达:“我今年挣了30000美元。”如果你用将来时表达目标,就等于告诉自己的潜意识要把成果永远留在将来,而不是掌握在现在。构建目标时要避免模糊不清的词语,比如“可能”、“应该”、“可以”、“会”、“也许”或“或许”之类的。这些词本身就包含着对于你是否能达成所追求的东西的怀疑。最后,让你的目标个性化。你不能为别人设立目标,比如这样:“年底会有出版商出版我的软件。”而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今年跟北美一家零售出版商签了一份在年底至少会挣50000美元的合同。”
主观目标客观化
如果你需要设置的是主观目标,比如提升自律水平,那怎么办呢?你如何以二元表达这样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了一个1~10分的等级量表。比如,如果你想提高自律水平,先自问一下你目前的自律水平在1~10分的哪个等级上?然后设定一个达到某个确切等级的目标,还有确定的日期。这能让你测量自己的进步,并对是否最终达成目标有个高度的肯定。
设定目标需要主动出击
设定清晰的目标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它不会自动发生。你必须采取有意识的行动才能做到。每件事都很肯定,没有什么是模糊的。你不是正向目标前进,就是离它越来越远。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或是稀里糊涂地做,那你基本上就是“漫无目的”的受害者。换句话说,你在用自己的时间为别人的目标服务却还不自知。你傻乎乎地为房东、其它事业、广告商、股东等人拼命赚钱,每一天你稀里糊涂地这么干着,不知道自己正往哪里去,这对你自己
来说就是又往后退了一步。如果你不主动照看自己的花园,杂草就会疯长。杂草可不需要浇水或施肥,只要没有尽责的园丁,它就会自己乱长。同样的,在你的职责、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上如果没有自觉而定向的行动,那里也会杂草丛生。你什么也不必做就会变成那样。而当你认真严肃地检视自己身在何方及去往何处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那些杂草根除。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除非身体力行,否则它对你来说就一文不值。很不幸,最棒的想法并不能给你任何结果。事实上,你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得到一分钱,你可能有着世界上最有创意的想法,但想法本身价值为零。你只能通过身体力行来取得成果,而不是光靠空想。为了得到切实的成果,你必须实践你的想法。你必须与它沟通、构造它、执行它,使之成真。
清醒是一种选择
如果你一直在没有重点地开展着你的事业,只是每天早上醒来等着事情发生,那对你来说花点时间决定和写下你究竟想去哪儿就是至关重要的。你还要花多长时间来爬那座成功之梯,到头来却发现它靠错了地方?赶快选好未来的一个点,不管是今后六个月还是五年,然后花上几个小时写出你希望自己到那时成为什么样子。我知道许多人其实并不确定他们想去哪,所以拒绝做任何书面承诺,以便让他们的“保持开放的选择权”。要是你持这种态度,会产生什么样合理的结果?你永远都得不到提升、无法开展你的事业、没法结婚、没有家庭、搬不了新家,等等。除非有其他人帮你做决定。
我曾经有个这样的朋友,现在仍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他把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交给了别人却不自知。只不过是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便因此不愿花时间设计自己的未来。他的生活由他人支配着,那些人把他们的目标压到他身上,而他也就默认了。问问你自己是否也跟他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要是有个朋友能够随便支配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你的生活状况、你的人际关系等等——他/她就能够完全肯定对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吗?要是一个生意合伙人突然出现,在你还未能有意识地决定这种改变是否与你的目标一致时,就彻底改变了你本周的计划,事情又会变成怎样?如果我们没能为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就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受害。认清一个真正的机会并采取行动,和在没有自觉地决策的情况下就采取行动完全是两回事。
等着能鼓舞你的东西出现,和期盼天上掉馅饼一样,不过是个幻想。清晰的决策不会自动发生,你始终必须身体力行地让它发生。如果你只是因为不知道想要什么而没有清晰的目标,那就坐下来积极地思考你想要什么。对自身渴望的了解并不是由某种神力赋予你的——你得自己决定。不设定目标就等同于决定让自己成为他人目标的奴隶。
清晰的目标使决策更清晰
你的现实并不会与你的远景匹配得天衣无缝。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远景能够让你做出清楚的每日决策,以便让你保持在向目标前进的方向上。当一架商业客机从一座城
市飞往另一座城市之际,它有90%的时间是脱离航线的,但它一直在测量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并不断调整。目标设定的原理也是如此。保留一张目标清单并不是因为那就是你最终会到达的地方,而是因为它能让你肯定地决定今天该干什么。当别人突然告诉你一个“机会”时,你会知道那是真正的机会还是仅仅是浪费时间。长期的规划塑造了短期的规划。
当你开始朝目标前行时,沿途会遇到许多新鲜事物,你会边走边修改你的计划。如果走到半路,你发现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也可能会改变你的远景。有缺陷的目标仍然比彻底没有目标要好得多的多。
曾经有人告诉我,每天结束时都要在日历上划掉那一天然后大声说:“我的生命又过了一天,永远也回不来了。”你也试试这个,然后注意一下它会在多大程度上让你更集中。当你结束一天时会感到:“如果这一天还能重来,你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度过”时,你就会有种感谢的心情,这种心情能帮你集中在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当你以一种懊悔或失落的心情结束一天时,你就会觉醒,并设法用不同的方式度过第二天。
一、小学器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音乐课中,大多存在着教师只重视唱歌教学,对唱歌教学设计精心,忽视欣赏教学的问题。
教师对器乐欣赏作品,缺少独立的教学目标设定。学生对乐曲的欣赏还停留在初听阶段。如:学生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音色无法辨别;对乐器是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分类一无所知;音乐听觉能力较差,对乐曲中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绪、调式、旋律特点及乐曲体裁、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所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情境和音乐表达的情感,缺乏目标明确的感受体验等现状。
二、如何设定器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一)从乐器分类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小学器乐欣赏曲目可分为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演奏的两大类作品,这些器乐作品通过演奏乐器,以独奏、领奏和齐奏、合奏等演奏形式,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
无论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因此,教师应对各年级器乐欣赏曲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通过乐器分类这条主线,按年级分学期、分单元、分课时进行层层目标设定,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器乐作品。通过聆听感受,辨别乐器音色、感受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鉴赏能力。
如:教材中《动物狂欢节》中低音提琴表现的“大象”主题;大提琴表现的天鹅形象;短笛演奏的《迪克西岛》;钢琴独奏的《牧童短笛》《跳绳》《袋鼠》及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小提琴表现的“彼得”;长笛表现的“小鸟”;大管表现的“爷爷”;定音鼓表现的“猎人”;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乐曲开始部分,用木鱼模拟的钟摆走动;《羊肠小道》中小提琴模仿的“小毛驴”;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二胡独奏的《赛马》等有特色的乐器音色,都可以将学生听辨演奏乐器,体验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等设定为器乐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二)从乐曲体裁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不同音乐体裁的乐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如:《嬉游曲》采用3/8拍紧凑的节奏,犹如舞者快速旋转;《新疆舞曲第二号》《单簧管波尔卡》《小狗圆舞曲》这些舞曲轻松活泼。贺绿汀同名钢琴曲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摇篮曲》,表现了妈妈哄宝宝入睡的情景。乐曲安宁、温存、亲切,充满母亲对孩子的爱。《狮王进行曲》等进行曲则雄壮有力。教师可依据不同体裁音乐作品风格,制定欣赏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哼唱音乐作品主题,能按不同音乐体裁走步或律动,体验感受不同体裁音乐作品音乐风格。
(三)从乐曲情境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不同题材的器乐作品表现了不同的情境。如:管弦乐《维也纳的钟声》,围绕钟声表现了王宫里的情境;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雪花飞舞》则通过不同音区的变化,表现了冬季的雪花;笛子独奏的《牧民新歌》则展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牧民们的美好生活;管弦乐《铁匠波尔卡》通过敲打铁砧子特殊的音效,表现了铁匠们快乐劳动的生活;管弦乐《日出》表现了山谷中日出的景色;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溪边景色》通过小提琴奏出的颤音表现了小溪潺潺流水的波光。
教学目标设定时,可根据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境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启发学生用心聆听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音乐中描绘的景象,体验音乐要素表现的乐曲情境。
(四)从对比聆听乐曲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爵士乐风格的乐曲《小象》旋律轻松活泼,表现了小象嬉戏玩耍的情景;而低音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大象》,则表现了大象沉重、笨拙。两首同样表现“象”形象的音乐作品,通过不同风格的演绎,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教学目标设定时,将两首乐曲对比聆听,学生用不同律动表现小象和大象的不同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对比聆听乐曲的教学目标设定,不仅可以运用到表现相同形象的乐曲中;也可以对一首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进行对比聆听;还可以将一首乐曲的部分旋律对比聆听。
总之,器乐欣赏教学目标设定,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乐器分类、乐曲体裁、乐曲情境、对比聆听等多途径,设定长期有效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提高学生鉴赏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摘要:器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器乐欣赏课缺少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规划,影响了欣赏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器乐欣赏,目标,设定,音乐听觉
参考文献
[1]纳日太.小学器乐教学现状及发展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器乐欣赏;目标;设定;音乐听觉
小学器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提高学生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设定有效的器乐欣赏教学目标,对提高小学欣赏教学的实效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小学器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音乐课中,大多存在着教师只重视唱歌教学,对唱歌教学设计精心,忽视欣赏教学的问题。
教师对器乐欣赏作品,缺少独立的教学目标设定。学生对乐曲的欣赏还停留在初听阶段。如:学生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音色无法辨别;对乐器是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分类一无所知;音乐听觉能力较差,对乐曲中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情绪、调式、旋律特点及乐曲体裁、乐曲结构等音乐要素所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情境和音樂表达的情感,缺乏目标明确的感受体验等现状。
二、如何设定器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一)从乐器分类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小学器乐欣赏曲目可分为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演奏的两大类作品,这些器乐作品通过演奏乐器,以独奏、领奏和齐奏、合奏等演奏形式,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
无论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因此,教师应对各年级器乐欣赏曲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通过乐器分类这条主线,按年级分学期、分单元、分课时进行层层目标设定,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器乐作品。通过聆听感受,辨别乐器音色、感受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鉴赏能力。
如:教材中《动物狂欢节》中低音提琴表现的“大象”主题;大提琴表现的天鹅形象;短笛演奏的《迪克西岛》;钢琴独奏的《牧童短笛》《跳绳》《袋鼠》及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小提琴表现的“彼得”;长笛表现的“小鸟”;大管表现的“爷爷”;定音鼓表现的“猎人”;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乐曲开始部分,用木鱼模拟的钟摆走动;《羊肠小道》中小提琴模仿的“小毛驴”;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二胡独奏的《赛马》等有特色的乐器音色,都可以将学生听辨演奏乐器,体验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等设定为器乐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二)从乐曲体裁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不同音乐体裁的乐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如:《嬉游曲》采用3/8拍紧凑的节奏,犹如舞者快速旋转;《新疆舞曲第二号》《单簧管波尔卡》《小狗圆舞曲》这些舞曲轻松活泼。贺绿汀同名钢琴曲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摇篮曲》,表现了妈妈哄宝宝入睡的情景。乐曲安宁、温存、亲切,充满母亲对孩子的爱。《狮王进行曲》等进行曲则雄壮有力。教师可依据不同体裁音乐作品风格,制定欣赏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哼唱音乐作品主题,能按不同音乐体裁走步或律动,体验感受不同体裁音乐作品音乐风格。
(三)从乐曲情境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不同题材的器乐作品表现了不同的情境。如:管弦乐《维也纳的钟声》,围绕钟声表现了王宫里的情境;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雪花飞舞》则通过不同音区的变化,表现了冬季的雪花;笛子独奏的《牧民新歌》则展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牧民们的美好生活;管弦乐《铁匠波尔卡》通过敲打铁砧子特殊的音效,表现了铁匠们快乐劳动的生活;管弦乐《日出》表现了山谷中日出的景色;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溪边景色》通过小提琴奏出的颤音表现了小溪潺潺流水的波光。
教学目标设定时,可根据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境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启发学生用心聆听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音乐中描绘的景象,体验音乐要素表现的乐曲情境。
(四)从对比聆听乐曲入手,设定欣赏教学目标
爵士乐风格的乐曲《小象》旋律轻松活泼,表现了小象嬉戏玩耍的情景;而低音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大象》,则表现了大象沉重、笨拙。两首同样表现“象”形象的音乐作品,通过不同风格的演绎,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教学目标设定时,将两首乐曲对比聆听,学生用不同律动表现小象和大象的不同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对比聆听乐曲的教学目标设定,不仅可以运用到表现相同形象的乐曲中;也可以对一首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进行对比聆听;还可以将一首乐曲的部分旋律对比聆听。
总之,器乐欣赏教学目标设定,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乐器分类、乐曲体裁、乐曲情境、对比聆听等多途径,设定长期有效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提高学生鉴赏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纳日太.小学器乐教学现状及发展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推荐阅读:
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性12-04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2-24
六上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0-06
对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思考09-28
第二单元 《春天的脚步》教学设计07-13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11-26
初中英语单元话题作文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01-19
单元教学05-27
体验单元整合,实现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06-18
12单元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