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狂欢节作文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冬天的狂欢节作文(推荐12篇)

冬天的狂欢节作文 篇1

今天下午我还在座位上看书。突然听到有同学大喊:“哇!大家快来看哪!下雪了,下雪了!”顿时班里一阵骚动后大家便炸开了锅。

同学们全部冲向门外,小小的“洞口”仿似堵不住一大群“野牛”的袭击。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吵闹声“哎呀!痛死我啦!踩着我的脚了!”“别挤,别挤呀!”各种急促声更加明显地表达出了当时同学们激动的心情,仿佛是一个冬日的.狂欢节已经到来。

我也挤在拥挤的人群中,刚一出门,一阵寒气向我袭来,我打了个哆嗦。但外面那鹅毛大雪从天而降,那美丽而又壮观的景色一下子让我忘却了那刺骨的寒冷。我兴奋地拉起好朋友的手就冲下楼去,在雪中尽情地奔跑,尽情地玩耍。那从天而降的“小精灵”在我的鼻子上,头发上,身上安家,直至变成晶莹透亮的水珠。这“小精灵"还很会开玩笑呢!飘落到你的手上弄得你直乏痒。

因为积雪还不是特多,只能在树叶上轻轻的多抓几处,才能在手撑中弄成一个小球,这样雪球大战就拉开了序幕。有人先发起挑战,雪块落在衣服上,落在脸上……同学们有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被打着的则露出气愤的表情,笑语声,欢呼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冬天的狂欢节作文 篇2

在这种情况下, 谁又是老师, 谁又是学生, 哪里又是课堂?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师, 每一个人都是学生,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就是我们的课堂。以前那种在课堂上“老师说我听我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用自媒体“我说我写我交流”的时代。是的, 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手机狂欢时代, 我们也因此而得以“新生”。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个“老师一人拿着教本教、学生拿着一支笔被动地记和写”的时代了。师者的威权、教条和神秘在一个手机狂欢时代, 突然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我们与学生站在了同一个地平线上, 我们占有的资料, 学生也同样占有, 甚至学生比我们获取的途径更多, 获取的效率更高。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 我们有些老师已然感到了不适应, 是的, 肯定会是这样。也就难怪, 一些老师还在课堂上作古正经的进行教学时, 学生们常常会用另一套自媒体语言来消解他, 弄得我们的老师好不尴尬。可有些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君不见, 大学校长毕业留言演讲, 因为恰当地引用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 就立刻爆红, 华中科技大学的“根叔”不就是这样的吗?静下心来细想想, 其实很有道理, 因为这样的演讲, 内容生动活泼, 语言亲切自然, 也才能走进学生心里。不要总以为学生离经叛道, 其实他们才是时代的风气先锋。是的, 要想一想, 是不是我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老师们, 该醒醒了, 让我们睁开眼睛看看吧, 自从手机不停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后, 阅读和写作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那种“静坐窗下读圣书”的图景或许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才能看见了!是的, 一定的, 纸质阅读和写作, 尽管一定时间还会成为传统读书人的心结, 但手机狂欢时代的风暴, 一定会带来一场痛快淋漓的暴风雨———作为一个人文工作者, 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面对, 也必须思考:在这个手机狂欢时代, 中学生作文何为?

在这个时代, 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日益变得碎片化。不管你是否承认, 我们已经不太愿意阅读千字以上的东西了, 我们没有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 , 也没有耐心 (“节奏总是如此之快”) ———可千字文曾经是短小精悍的文章的典范啊!更主要的是, 我们也已经不太愿意写作千字以上的文章了, 500字以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 就已经长得不得了, 我们只愿意在140字以内“挥拳动腿”。即便是这样, 我们还不追求完整性, 一个段子、几句感悟, 抑或是一张照片、一支玫瑰, 我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 我们自享, 我们也分享;我们尤其乐于转发和评论。我们也不太追求“微言大义”, 抑或是“春秋笔法”, 也就是说, 我们不追求深刻性。我们只享受发表、转发、评论的过程, 我们在自我创造的语言文字里狂欢和被消费。可以说, 我们已经很少希冀通过一篇阅读和写作, 来达到传送思想、抒情感怀的目的了, 但事实上, 我们又每时每刻都在抒发自己的情怀, 只不过是, 这点情怀可能上不了正席, 入不了法眼。可我们也不追求上正席啊!我们追求的是自娱自乐。这就是手机狂欢时代的第一大特征:碎片化。

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 给中学生作文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首先是作文命题的实用性。这几年, 一些省市弃置不用的小作文, 经过改头换面又登台了, 原先叫“小作文”, 现在叫“微作文”。北京市2014年中高考语文改革, 明确增加“微写作”。注意, 这里的“微作文”、“微写作”, 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写作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比如, 不再注重格式化的考查, 不再过分强调规范性, 不再重视完整性的要求, 重视什么呢?重视实用性, 重视与生活的接轨, 重视单项生活写作能力的考查。因此, 这里的“微”不仅仅表明它跟微博、微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主要的是表明快节奏、时间短、小而实。这正是手机狂欢时代写作的特征。举个例子来说明:

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10分)

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当你碰到有人吸烟时, 你会如何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语言精练得体。3、150字左右。

从题目中很容易看出来, 这样的命题信息量不大, 但贴近学生生活, 有一定的实用性, 突出说服能力 (也就是讲道理的能力) 的考查。这体现了作文命题新的改革方向。

其次是写作命题的意义消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化作文赛事中。如果中高考作文命题是以追求宏大的意义为宗旨, 那么一些社会化作文赛事, 就是试图在个性化方面体现自己的追求。这方面, 前些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陕西西安贾平凹主持的美文作文竞赛, 也是这样的追求。其实, 还有一个赛事, 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这项作文大赛, 因为牵头组织者晓苏是一位知名小说家、大学写作学教授, 所以就显得很不一样, 这就是赛事的故事性, 或者叫叙事性。比如我们看2014年的十二个作文题:

初一:帽子;第一次登台

初二:罚站;喜欢臭美的人

初三:走错门;吃醋的样子

高一:和为贵;王婆卖瓜

高二:双眼皮;给英语降温

高三:致郭敬明;脸为什么这样红

这里边, 几乎每一个题目都隐藏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故事, 写作者只要善于开掘生活, 聪明地写出自己的“那一个故事”, 就行了。作家似乎是在用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 思考生活。这样的命题, 全国只怕仅此一家。这正是小说家命题的特点。它和中高考作文命题水分两色, 体现出不一样的美学追求, 它不追求“宏大的意义” (那极容易导致假大空) , 它似乎只对故事感兴趣, 只在乎截取生活的小镜头, 殊不知, 正是在这样的“微故事”中, 才更隐藏着丰富的人生风景。不独2014年如此, 几乎每一年, “新世纪杯”作文命题都富有这个特点。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作文命题:

初一:走亲戚;怎样放风筝

初二:替罪羊;停电的那天晚上

初三:取暖;球场边的女同学

高一:第一次熬夜;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

高二:穷快活;校长办公室

高三:记一个拾荒者;把父亲喊成老爸好不好

再次, 是写作意义的扁平化。现在, 每一次批改作文, 语文老师都要感叹学生认识的苍白, 意义的肤浅, 情感的冷淡, 思想的扁平, 一句话, 就是说现在学生写作文, 再没有以前写作文的沉重感和思考性了, 而代之以肤浅的感悟、人云亦云的抒怀和毫无逻辑联系的议论。这是怎么了?难道学生的思想真的不如以前学生的作文思想了?这个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 是功利化的社会所导致, 另一方面, 也是学生学业压力过大、无时间读书思考所致。当然, 最重要的恐怕是手机狂欢时代的影响。手机狂欢时代, 是一柄双刃剑, 有它的积极性, 如快捷、方便、自由;也有它的杀伤力, 如感悟肤浅、读写随意、发表低门槛, 它多半是“《读者》体”, 抑或是“口水体”、“淘宝体”等, 所以它极容易导致人的思想快餐化、肤浅化, 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

手机狂欢时代, 给中学生作文带来的第二个重要影响是:自我性。现在的中学生写作, 在很大程度上, 再想恢复以前那种用主题先行、或者用宏大的主题意义来规范学生的思想认识, 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社会思想的多元、各种价值取向的纵深延展、教育的充分开放、家长的史无前例的开明和老师的极大包容, 这些都为作文的主题开放和多元倾向提供了条件, 那种规定主题倾向的写作, 已经变得不再为人们所接受了。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因为主题倾向的封闭性, 被人们一片责骂, 而2013年的“手机引发的联想 和思考”, 又因为主题的开放, 赢得了广泛的赞许之声。不独北京这样, 全国的中高考作文命题几乎都这样, 这就集中反映了一个心声:写作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说真话, 甚至说不漂亮的真话, 也就会赢得普遍的认可。还不仅仅是学生认可, 老师也认可, 家长也认可, 社会也认可。在这方面, 社会化的作文赛事也走在中高考改革前面。命题如上文已有论述, 就不再赘述了。这里我们单说一说社会赛事评委们选文的眼光和审美倾向。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作文大赛, 一共有12篇作品入围特等奖, 除开一篇写郭敬明的《致郭敬明》有点社会性以外, 其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写身边的人和事, 家长里短, 鸡毛蒜皮, 几乎都没有关乎社会的宏大主旨。为了清楚说明评委们选文的眼光和审美倾向, 在这里请允许我把另外十一篇作品的主题内容简述一遍:游梦娜的《帽子》, 孙女进城, 错过了回家看爷爷的机会, 也错过了爷爷的葬礼, 落下终生遗憾;杨卓凡的《第一次登台》, 第一次登台演出课本剧《白帝城托孤》, 由于经验不足, 笑场, 但好在能及时补救, 结果竟然意外获奖;仲宇的《罚站》, 上课看杂志《漫画世界》, 由于沉浸其中, 竟然一再笑场, 结果被老师罚站, 罚站后竟然还在笑, 原因是沉浸故事太深:高禹的《喜欢臭美的人》, 妈妈喜欢臭美, 一是不停地换衣服, 一是经常照相;李佳明的《走错门》, 讲了一个好玩的故事, 一个学生本意是要补英语, 结果走进了数学补课班, 竟误打误撞得到老师青睐;张璐的《吃醋的样子》, 作者用回忆写了一个父亲心疼女儿, 在女儿小时候, 与妈妈吃醋, 女儿长大了, 出嫁时, 又与女婿吃醋, 说是吃醋, 其实表现的全是爱;朱璇的《和为贵》, 小孩看到妈妈与伯母之间有矛盾, 竟想出奇招, 撮合两位长辈一笑泯恩仇;英涵雯的《王婆卖瓜》, 奶奶为了启发孙子应聘, 竟然拿卖瓜作类比, 告诉孙子, 应聘时就要善于展现出自己的长处, 露出自己又红又大的“瓜瓤”;于玥祺的《双眼皮》, 小姑娘爱美, 做梦都想有双眼皮, 不料病后竟真的有了, 而且以后, 只要生病, 双眼皮就来了, 于是小姑娘要默默祈祷了;李欣乐的《给英语降温》, 也是补课, 妈妈逼着女儿补英语, 说是英语重要, 女儿和爸爸不乐意, 但熬不过, 不料这时传来好消息, 高考改革要给英语降温了;邓斯颢的《脸为什么这样红》, 讲述长辈小时候陈芝麻和烂谷子的事, 妈妈考试获胜, 爸爸割草打架, 伯伯吃红薯吃腻歪了扔瓢……你看看, 这些作品都写的是什么?几乎没有一件事关乎宏旨。然而, 正是这样一些事, 却赢得了评委们的好评, 他们把这些作文选进了特等奖, 这说明什么, 说明评委们选文的眼光和审美倾向不同于那些中高考阅卷者们, 这是另一个选文系统———他们看重的不是宏大的主旨, 而是家庭、亲情、心灵、感情和个人趣味, 这些事情可能不高、大、全, 但真实、可信, 接地气, 有人间烟火气, 甚至有的篇目写得还比较幼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这些都是真实的、具体可感的, 就行了。这样做, 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回归, 对中学生写作实际的回归———一个中学生哪里来的那么宏大的主旨呢?

更主要的是, 这些作文, 一反那些套路化的写作, 完全是“我手写我心”, 充分自我, 许多文章几乎没有什么格式, 也有些文章, 有很明显的博客、微信痕迹, 就像是讲“微信”的自我故事;又像是一爿随意铺陈的水果摊, 既琳琅满目, 又新鲜可人, 很是吸引人。我想, 作者的本意也可能没想到要发表、要获奖吧, 只是机缘巧合, 他们被老师看中了, 挑出来了, 又赢得了获奖的机会。真是幸运啊———也真是发展趋势, 好作文, 本就是这样出自天成的。

东方的“狂欢节” 篇3

相传远古时侯,天神恩梯古兹经常遣天使则库血夫到下界收缴租税。则库血夫趁机敲诈勒索,鱼肉彝民。一天,他闯到斯惹巴果家催粮要银,见斯惹巴果不在家,便蛮横地要饭吃,要酒喝,还扬言要摔死斯惹巴果。则库血夫吃了两口掺和了金银的饭,先后掉了三颗牙,知道斯惹巴果比自己硬,便惊慌地逃进大森林。后来,被斯惹巴果杀死在树洞里。天神因此而大发雷霆,放天虫下界吃庄稼。斯惹巴果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天虫,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也就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早早走出瓦板房,走出山寨,在选定的平坝,狂欢三天三夜,庆祝“火把”有过的辉煌。熊熊的火把,象征彝族人对生命火种的热爱和崇拜,对丰收的喜悦和刘爱情的祝福。

斗牛、斗羊、斗鸡,斗的是彝人的精气神

斗牛是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一个精彩节目。它是彝族人民爱牛、尚勇的一种表现,也是增添节日气氛的一种形式。

记者在今年西洛乡火把节上观看斗牛比赛时,紧张得差点忘了拍照。当时,在——块大草地上,忽然一声铿锵有力的牛角号响,斗牛开始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围成了一个扁圆形的圈,场地中间正有两头强健凶悍的公牛怒目而视,相向而来,一声怒吼,霎时,那被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角抵角的搏斗。它们抵敌着,抗衡着,“嚓、嚓”声不绝于耳,“哞。哞”声此起彼伏,“嗷、嗷”声惊天动地,时而连续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越斗越勇,越斗越眼红。如此这般,三五回合,两头牛难解难分,难分上下。

突然,看台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原来是一头牛已经战败。败牛有被折断牛角的,有被戳破肚皮的,也有头破血流的。另一头获胜的牛,正高昂头颅在“嗷嗷”叫着,以显示自己的实力。由此,获胜的牛身价倍增,有卖到两三千元一头的。

牛的主人自然是集豪气与骄傲于一身,但见他抚摸着牛的头,轻拍着牛的背,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绸系在牛的脖子上,并牵牛绕场一周,再昂首环顾四野,最后与他心爱的牛儿大摇大摆地离开斗牛场。

如果说斗牛展现的是力的优美,体现彝人内在勃发的话,那么,火把节里同斗牛很相似的斗羊比赛,则应该是坚强的角逐,体现了彝人永往直前的精神。

两只高傲的公羊在主人的牵引和旁观者的簇拥下缓缓走进了赛场。它们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两只弯角如同两把利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寒光。一瞬间,羊的眼神相遇了,谁也不服谁的性情让它们发出愤然的神态和藐视对手的气势。于是,两只羊缓缓向身后退去,拉开了一个相距10余米的战场。观众们围成一圈,屏气静声,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碰撞。低头、蓄劲、冲刺,刹那间,如离弦之箭的公羊从各自的方向向场中奔去,“轰”的一声脆口向,公羊的角狠狠地撞在了一起,转眼又闪电般分开,又拉开距离,准备新的碰撞。如此再三,有的势均力敌,有的轰然倒地,有的步履散乱,更有的竟然从对手的身上飞出,摔在对手身后的地上,扬起一阵黄沙。不过,战斗不会停止,在观众的喝采声中,两只公羊的毅力如同它们的角一般坚强。当然,既然是比赛总有胜负,胜的更加趾高气扬,败的当然垂头丧气。我们在为胜者欢呼,为败者惋惜的同时,不难感受到,斗羊最美的就是那毫不犹豫的碰撞。

火把节的节目与活动内容很多,除了斗牛、斗羊,还有斗鸡、赛马、选美等,有些分不同场地同时举行,有些按时间顺序安排,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看不同的节目和比赛,但真正万众欢腾达到高潮的时刻,却是夜幕降临的时侯,千万只火把在山寨的夜空燃起来,像满天星斗落在火把场上闪烁。彝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举心中的火种,点亮生命之火,庆祝丰收,祈祷吉祥。叮咚的月琴声,铮铮的口弦声,还有那阵阵欢歌笑语,声声回荡在大坝上,山谷里和那幽静的密林深处,彝家的火塘,山寨的篝火,伴着人们度过一个狂欢之夜。

独特的彝族年赛猪膘活动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的许多乡镇、村寨,每年都要举行奇特的赛猪膘活动。去年在普格县西洛乡举行“彝族年”庆祝活动时,记者开车来到西洛乡,见到了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赛猪肉只是庆典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其它还有祭祀活动,以及和火把节时相同的斗牛、斗羊、赛马、选美等许多内容。

我们来到西洛乡,车直接开到了“火把场”上,这时只有卖小商品和小食品的商贩为占个奸地方早早来到这里,参加彝族年庆祝活动的西滔乡乡民和邻乡、邻村的彝族群众也才三两成群地往“火把场”赶,沿途撑着黄油布伞唱着山歌或嬉戏打闹看。

参加斗牛、赛马、斗羊的彝家小伙这时也牵着自己心爱的斗牛、俊马、喂养得肥壮的斗羊和挑着两块巴掌厚肥膘的猪肉,陆陆续续来到“火把场”,围着“火把场”找个地力坐下,然后到卖小商品和卖小食品的摊位去转转,吃碗凉粉或米 粉再买上几瓶啤酒回到坐的地方等候活动开始。

临近中午乡干部在高音喇叭上大声宣布“一年一度的彝族年庆祝活动现在开始、参加比赛的队伍入场”。在欢快的“达体舞”乐曲声中参加斗牛、斗羊、赛马、赛肉的队伍在自己村里选出的彝族美女的引领下来到场内,算是在全镇利民面前英武地亮了像,随后比赛开始。

斗牛、斗羊、赛马我们都拍摄的太多了,惟独还没有拍摄过赛肉。在乡干部的弓I领下我们来到主席台一旁,只见乡干部和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正在用手丈量着放在草地上的一排猪肉,看上去肥肥的。对城里人来说那肉的确太肥了,但是在凉山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村里的村民都喜欢吃这种肉,在当地喂猪都是敞放的,基本上不喂饲料,人们称之为“活动猪”,是够资格的“绿色食品”。

在凉山,只要你走进彝家,主人都会杀头小猪或煮上这肥膘肉来热情地接待你。喝口彝家的“杆杆酒”,再吃上一口肥膘肉,你会觉得满口清香、嘴角流油,那肉嫩得进口就化,肥而不腻,你会感到这才真正吃到了猪肉的昧。

狂欢节作文 篇4

那天上午,老师来到班上,说:“同学们,今天下午我们来举行游戏狂欢节,请大家带上柚子。刀子来到学校。”

上课的铃声终于响起了,柚子狂欢节也正式开始了。第一个环节是变柚子,我们决定举行选美大赛,在三个柚子娃娃中选一个最美的柚子娃娃,再将它好好装扮一番。“这个吧!看起来黄澄澄的。”“不行不行,你难道没看见它全身都长满了‘麻子’吗?”“这个吧,颜色既漂亮有没有‘麻子’。”“好啊!好啊!这个可以。”我们找出了笔,画了一个蝴蝶结,再有刀子将这个蝴蝶结消削掉,在画上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位可爱的柚子娃娃在我们的手中诞生了,她有一个美丽的蝴蝶结,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嘴唇微微上翘,似乎在说:“快来吃我吧,我的口感可是特别棒的哦!”

第二个环节是品柚子,我们从口袋里选出了一个柚子,现在皮上轻轻划了几下,在用手使劲儿把他掰开,我看同桌有点力不从心,便赶紧过去帮他,我将手放进那条有刀子划的线内,再使劲向掰,,柚子皮终于剥开了,我拿了一瓣柚子,啊!柚子真好吃啊,甜甜的,咬一口,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柚子的汁真多啊,一瓣柚子吃完后,总会使人又想吃第二瓣,抬头,刚好看见黄涛,他的样子令我不禁哑然失笑,他手里拿着一瓣大柚子,正不亦乐乎地啃着,他的嘴边挂满了柚子粒儿,但他自己却不知道。再看看唐晨耀,他的样子令我忍俊不禁,他坐在桌子上,手里拿着几瓣柚子,正吃着,那样子颇像一名壮汉正吃着香甜的牛肉。

万圣狂欢节作文 篇5

镜头一

首先,我们来到了魔鬼的口袋。现场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墙上还挂着几盏南瓜灯,还有一点幽暗,仿佛魔鬼的眼睛。而口袋则是黑不溜秋。瞧!有的吓得不敢把手伸进去,有的吓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还有些胆子特别大的人一伸手就把硬币给拿了出来。

镜头二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爆炸屋,这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玩这个游戏的人真是多啊。听!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声音从们缝中钻了出来。有的小朋友吹红了脸,有的吹得气喘吁吁气球还是吹不大。还有的轻轻一吹就吹得很大了,轻松地拿到了闯关卡。

镜头三

恐怖片开始放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音乐突然响了起来。只听“啊”的一声尖叫,同学们有的吓得直打哆嗦,有的很久都不敢睁开眼睛,还有的直接捂上了耳朵飞快地跑出了教室。

狂欢节作文300字 篇6

今年的狂欢节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演员们已经排练得相当熟练了,村民们也非常的高兴,只要一说起这事,每个人脸上都会兴高采烈的。

大家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用过晚餐会,大家都陆续的来到了篝火旁边。晚会开始了,大家说说笑笑。正当他们玩得最开心时,突然,从树丛里出现了一个黑影。这个黑影非常的恐怖,他一会儿在翻别人的包,一会儿有躲起来吓人,村民们一个个都提心吊胆的,称呼他为“鬼”。“鬼”一会儿到东一会儿西,弄得大家心神不安。但是,晚会开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

冬天的狂欢节作文 篇7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的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狂欢节》 (Op.9) 是其代表性的钢琴套曲作品之一。

1835年, 舒曼与他钢琴老师的维克老师的学生——男爵的千金恩内丝汀相恋, 而恩内丝汀的家乡正是亚序 (Asch) , 舒曼在Asch一词中发现其中的字母在自己的名字Schumann中都有, 而在德文中Asch正是表示几种音响, 这恰恰触发了舒曼创作《狂欢节》的欲望。

爱情, 虽然点燃了舒曼写作的激情, 但在《狂欢节》中爱情并不是舒曼想要唯一表达的内容。舒曼的音乐作品正如其所想象, “世界上的一切—政治、文学、人—都使我感到兴奋, 我先按照自己的方式对这一切沉思默想, 然后这一切便迫切要求我加以表达, 把他们用音乐表现出来。”1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正是如此, 他将自己的感情、所受的文学影响、对社会的期望、精神世界的所感和对现世生活的所思结合起来, 以多角度的、综合的排列组合, 形成一个由钢琴套曲形式来表达的多面而丰富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特点分析

(一) 标题性

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常常认知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似性, 有着一样的目的性, 它们可以互相融合, 相互学习借鉴, 从而达到一种艺术之间的共同性, 挖掘出音乐本有的却不易发觉的巨大表现潜能。而舒曼的标题性音乐, 便是很好地将文学和音乐结合起来, 这使标题性的钢琴曲在舒曼的钢琴音乐中具有着夺目的地位, 而《狂欢节》 (Op.9) 正是其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典型作品之一。

标题性的特色在舒曼的钢琴作品《狂欢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心的情感表达显得越发活灵活现和生动形象。例如, 在《狂欢节》中, 第2首《皮埃罗》和第3首《阿尔列金》, 以及第15首《潘达隆与柯隆宝娜》便是以人名出现, 他们是一类人, 即戴帽子的人——小丑, 有的是白面的小丑, 有的是穿着奇怪裤子的小丑, 他们代表的是“庸夫俗子”。第5首《约瑟比乌斯》, 第6首《弗洛列斯坦》则是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形象, 他们的出现代表着舒曼的内心情感世界。

(二) 文学性

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文坛, 音乐界不仅埋没着新兴的有才之士, 还盲目地迷外。诞生于肖邦同一年的音乐家舒曼 (1810年) , 处于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争相争锋的时代, 面对着欧洲社会角落里充斥着矛盾, 人民受到强烈的压迫, 古旧的封建势力风头正劲的社会状况, 对此心中不平的作曲家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中刊登了众多对音乐界现象予以抨击的文章并发出了发展浪漫派音乐的大胆提议。与此同时, 舒曼也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主张。可以说, 《狂欢节》正是体现他的艺术思想的一部代表作。

文学是浪漫主义的源头, 而席勒、歌德等文学家和哲学家尼采等人都对同时代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狂欢节》中, 第5首《约瑟比乌斯》, 以及第6首《弗洛列斯坦》的形象就来源于让·保尔《少不更事的年岁》 (又译为《血气方刚的时期》) 这本小说。

(三) 幻想性

舒曼的幻想性并不是如同幻境般的脱离世俗的幻想, 而是在诗意的氛围中充斥着青春独有的激情, 是在用自己的主观精神和现实的谈话。每当舒曼在现实生活感到压抑和拘束之时, 便会去寻找自己精神境界里的感情寄托, 从而投入到自己充满幻想性的世界之中。这种幻想性在《狂欢节》中的第5首《约瑟比乌斯》中得以体现, 他总是沉溺于幻想之中, 具有着充沛的感情, 使《狂欢节》的幻想性更加地形象化。舒曼这种极其敏感和稍显神经质的幻想性, 使他的音乐具有一种独有的听觉吸引力, 也让听众从中体验到舒曼的独特风格。

三、演奏技巧分析

(一) 演奏要点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中, 让听众感到了充沛的激情和与生俱来的幻想性, 他将舒伯特式的歌唱性、贝多芬式的激情和巴赫式的复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演奏中, 不仅要求音乐的演奏要具有很好的和声效果, 手指的触键要扎实, 还要求演奏者演奏的音乐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歌唱性, 而且在音色的处理上要丰富而多变。其次, 《狂欢节》中有许多种人物和情感的表达, 所以要能够对其中的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做很好的应对。此外, 全曲力度上也有很多变化, 有的是乐曲内部的对比, 有的是曲与曲之间的对比, 所以既要统一全曲的完整性, 又要有全曲各部分之间的对比性。在踏板方面, 既要做到精致, 又要托大场面的恢弘气势。

(二) 演奏难点

第一首《前奏曲》 (PREAMBULE) 降A大调, 3/4拍, 几乎庄严的行板。

在第一首乐曲《前奏》中, 该乐曲包含着许多八度和弦, 这要求演奏者的手的支撑力要有很好的平衡, 既放松又不能手太僵, 这才能使和弦在出音时有力又有音色, 手不大的演奏者对于左手和弦的弹奏有一定的困难程度, 虽然可以用琶音弹奏这种超十度的和弦, 但同时也要兼顾左右手的和声支干是否清晰。开始6小节的右手和弦的弹奏, 手指的重量应自然移动到小指, 此外, 在第4小节出现的十六分附点音符不要一带而过, 要弹清楚。而在该曲的结束片段——即急板 (Presto) 之前标有渐慢 (ritenuto) 的几个小节要注意八度的弹奏应富有歌唱性, 而后衔接的急板的开始音A要弱起, 做好从渐慢到加强 (ritforazando) 的连接。 (见谱例一)

谱例一

在《前奏》中大量的和弦的出现为演奏增加了难度, 而踏板却为演奏者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但在这种大量和弦的情境下, 踏板的运用一定要干净且连贯, 高声部的旋律线一定要明晰, 演奏者需要在细心地处理下才可以把这段人群簇拥的热闹远景描绘得很生动。

第四首《高贵的圆舞曲》 (VALSE NOBLE) 降B大调, 3/4拍, 中板。

这首曲子是由舒伯特的《渴望圆舞曲变奏》的引子部分改变而来, 全曲是圆舞曲特有的3/4节奏, 而后出现的右手八度连线的乐句, 体现出跳圆舞曲的人们优雅的舞步。本曲看似演奏起来较易, 但中声部的单音持续声部的演奏也是很需要注意, 这种隐形的音乐的演奏要义, 会更好地将舒曼多层次的音乐线性组织的思想表达出来, 将舒曼乐曲中的丰富的复调织体展现。 (见谱例二)

谱例二

第五首《约瑟比乌斯》 (EUSEBIUS) 降E大调, 2/4拍, 行板。

《约瑟比乌斯》是《狂欢节》这部套曲中力度相对较弱的乐曲, 整个曲子在一种很慢的节奏中曼延开来, 该曲子以四小节为一句, 前三小节的连续上行的三组7连音表达出一种疑问的语气, 后又以四个下行的音符 (降A—G—F—降E) 作为结束。约瑟比乌斯极富幻想性的性格是由7连音、5连音和3连音来体现的, 整个旋律连绵不断, 朦胧飘渺, 如梦似幻。

在此乐曲的踏板表现方面, 可以运用“手指” (finger) 踏板法的技巧, 这种踏板法会对传统的连音踏板起到最有效的作用。在一个和声的支持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手不便于达到的音, 此时就需要用不出声地再次按下音的手指踏板法来进行保持。手指踏板法可以在演奏者不需要使用踏板或者踏板必须频繁更替的一段时间内, 运用手指来保持住音, 从而造成一种演奏者似乎在这段时间内运用了不间断踏板的错觉。

谱例三

在此谱例中的第三小节降A—G—F—降E的四个音符的踏板处理上, 虽然由于曲调的下行方向和速度的渐慢可以运用半踏板, 但如果运用手指踏板则会使低音和曲调保持更好地平衡。 (见谱例三) 降A—G—F—降E中可以将右手的G音不出声地重新按下去, 然后运用踏板抓住, 直到最后一次换踏板, 以保持降E主和弦的和声支持。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二次下键时G音发出第二次声响, 再次下键时速度不要太快, 而琴键也不需要一直推送到键盘底部, 只需感到有一个轻微阻力为止。此阻力一般发生在演奏者推送琴键到达键盘底部之前的1/8处之时, 此时应该抬起并保持住制音器, 从而避免锤子发出一个重新敲击的声音。

第十二首《肖邦》 (CHOPIN) 降A大调, 6/4拍, 激情地。

出生于同一年的舒曼和肖邦在曲风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在《狂欢节》中这首与肖邦同名的乐曲《肖邦》也跃然纸上, 舒曼对于肖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本曲更多地模仿了肖邦夜曲式的写法, 旋律悠扬而绵长, 在本乐曲中第10小节中rubato节奏处理的表达, 显示出舒曼浪漫主义情怀的所在。 (见谱例四)

谱例四

肖邦的夜曲风格分为两类, 一类为整首乐曲都沉浸在是抒情甜美、纤柔飘逸质感中的夜曲, 一类为中间加入与主题对比很大的对比段的夜曲。而舒曼的这首《肖邦》即是模仿的肖邦夜曲风格前一类风格的作品。但在本曲上舒曼却标的是Agitato (激动地) , 所以在演奏时应该考虑到舒曼在书写此曲时是年轻而充满激情的, 以及当时舒曼对于浪漫主义音乐支持的不屈的精神。综合以上考虑, 该曲的处理应该是比处理肖邦夜曲时要稍显激动和热情一些, 在音乐的色彩上要更丰满一些。

第十七首《帕加尼尼》 (PAGANINI) f小调, 6/4拍, 急板。

在这首乐曲中, 帕格尼尼小提琴跳弓的弓法被舒曼通过八度的跳音表现了出来, 之后接入的是第十六首《德国圆舞曲》的片段。在这首乐曲的开始时, 帕格尼尼的弓法被舒曼用八度的较轻力度的手法呈现出来, 与此同时与右手反方向的大跳相对应, 左右手的节拍重音交错, 速度极快。舒曼将著名小提家帕格尼尼的令人目眩神怡的弓法表现地淋漓尽致。演奏者需要控制好该曲中左右手的重音, 并在急板的速度上掌握好该曲演奏的平衡。 (见谱例五)

谱例五

踏板在《帕加尼尼》这首乐曲中的运用意义与其他小曲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在演奏本首乐曲极弱的和弦时要引起注意, 通过踏板营造出前几个和弦的泛音, 勾画出一种遥远的、极轻的声响。

(三) 音乐表现

1、区分曲中的音乐风格

对于演奏者的音乐表现来说, 仔细揣摩作品的音乐风格是必不可少的。在舒曼《狂欢节》中, 所有曲子的归类可分为以下三类:民间舞曲、滑稽俏皮、恢宏的风格。所以, 在演奏《狂欢节》套曲时也要时刻保持对于音乐风格区分的敏感性, 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从而对每种的风格进行不同的演绎。

2、情感融入,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以情感为中心,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在舒曼《狂欢节》的音乐表现方面, 应当将音乐内容与技法相统一, 将情感放在第一位, 在演奏《狂欢节》这种规模较大的钢琴套曲时应该人琴合一、适度的放松, 从而更好地完成作品。

《狂欢节》这首钢琴套曲中洋溢着舒曼独有的戏剧性冲突效果和幻想性的性格, 以及青年舒曼浪漫激烈的情感表达。的确, 在演奏舒曼《狂欢节》时, 需要情感的有力带动, 但如果把自己的感情完全驾于舒曼情感之上, 则会导致在演奏的时候, 将演奏者个人的情感的表达扩大化, 而演奏者的情感出发点一般都是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中, 这会导致与作曲家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效果差强人意。所以, 演奏者在《狂欢节》这首作品中投入情感的时候, 也需要理性的投入, 应在分析好作曲家的动机之后, 再融入情感。演奏者应该认真分析好曲中21个标题分别代表的意图, 才能更好地构建出作曲家梦中的理想王国。这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布莱希特体系的表演方法中的“间离方法”, 即要求演员与角色不要合二为一, 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而使演员表演角色、高于角色、驾驭角色的“间离效果” (Verfremdung seffekt) 相同。

总之, 《狂欢节》套曲中的21首乐曲每一首不仅简洁, 而且都十分精致, 各具特色的展示着舒曼不落俗套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触觉。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该作品, 希望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风格, 从而深入挖掘、提高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增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进一步研习浪漫派钢琴音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常桦.舒曼和他的钢琴作品[J].钢琴艺术, 2003.

[2]汪启璋.舒曼和李斯特的标题钢琴曲[J].音乐艺术, 1995 (04) .

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篇8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何拍出热闹、喜庆的味道,又不落“表演”痕迹的照片呢?摄影师杨晓东,一个生长于文化底蕴浓厚的陕西黄土高坡的汉子,拍摄家乡社火已有十几个年头。陇县的大小乡村,没有他不熟悉的。这种情感的交融和来自血液里的乡情,让他的镜头里看不到娇柔造作,看到的是真实的欢乐和笑容。

社火,尤其是陇县社火,是陕西春节民俗活动中最值得记录的原生态民俗影像,是中国春节民俗活动浓墨重彩的代表,被人们称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表演的人们从早晨4点便起床集中画脸谱,到晚上才能回家,每人的演出费也才5块钱。可是老百姓却没有因为演出费用低而懒于参加。相反,谁家要是被选中参加表演,那是件极其光荣的事情。

2009年元宵节凌晨两点多钟,我们来到高村村委会,走进了这群装扮社火的人们。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为疙瘩社火化妆的老艺人闫永强和张文兴。

疙瘩的原材料实际上就是鸡蛋壳。根据角色的需要而截取不同大小的鸡蛋壳,然后用纸将开口处糊起来,再把鸡蛋壳和扮演者的脸粘在一起。“是用胶水,还是糨糊粘呢?”我们不解地问。“不用胶水,也不用糨糊,用的是鸡蛋清!”老闫笑了笑说。

疙瘩社火最重要的就是粘贴。他们把鸡蛋清和蜂蜜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后进行粘贴。“这种东西粘上去牢得很!”老闫很自信地告诉我们。一般社火脸谱化妆用的是油彩,而疙瘩脸社火化妆用的是粉质的干颜料,老闫说这样才能把鸡蛋壳牢牢地粘到脸上。“这种把鸡蛋壳粘在脸上的疙瘩社火,是啥时候发明的?”我们问。“这个我也说不清。我今年都 65岁了,反正打我小时候就有了。”“我就是想让这手艺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老闫一边给村民化妆,一边告诉我们。“没想到,这一干,都快 40年了。”

从两位老艺人和这群装扮社火的村民眼中,我们读出了疙瘩脸社火的希望与未来!

『拍摄重点』

脸谱、演员化妆、表演、观众。

『器材装备』

两个机身,一只24-70mm的变焦镜头,一只70-200mm的变焦镜头。一只独脚架,一只14-24mm的广角镜头备用。

『注意事项』

1.贪多求大:它的表演时间比较集中,地点比较分散,在拍摄中切忌贪多求大;

2.盲目跟进:社火的种类有数十种,在拍摄之前应该对社火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了解,拍摄中才会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3.紧随拍摄:社火是在运动中进行表演,尤其是马社火和车社火,在拍摄中切忌跟着社火队伍跑来跑去;

4.只拍特写:一般以乡村游演为主,而黄土沟壑地貌和观众农家院落的环境会给作品平添许多节日气氛。

5.只盯眼前:社火在正月里游演同时,不少地方会有盛大的庙会和古朴的秦腔演唱,伴有皮影、木偶等传统表演,这也是摄影师应该关注的。

拍摄民俗,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地方把许多原有的民俗活动商业化、表演化。陕西的民俗源于民间,只要摄影师“脚踏实地”,一定能有所斩获。

『推荐其他陕西春节采风地』

美食狂欢节四年级作文 篇9

“叮铃铃……”上课了。大家的脸上没有一个是不开心的,因为今天是住校生美食节。每个人的手上都提着大包小包,里面装着各种五花八门的零食、水果。

到了体艺馆,我们将所有的零食放在一张桌子上,摆成了一个漂亮的“美食拼盘”。

活动开始了,两位主持人走到舞台上,齐声说道:“住校生美食狂欢节现在开始!”

“下面有请四(1)班的潘可钰和吕依诺为我们带来的……”其中一位主持人宣布道。

接下来,许多代表的`同学表演完之后,就轮到了热身运动-跳兔子舞。我们排成一列,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音乐响起了,我们也跟着跳了起来。

终于轮到了最重要的环节:吃零食、水果等东西。我拆开了一包署片,分给大家每人一片,每个人都非常高兴。

四年级双十一狂欢节作文500字 篇10

在这一天了里大街上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特别的多,有吃的、玩的、用的。反正是应有尽有,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街道上,羊肠小道里,人山人海,仿佛进入了欢乐的海洋。在这一天里,人们仿佛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有可爱的米老鼠,调皮的唐老鸭,还有会飞檐走壁的高飞。

人带着自己的乐器一起在大街上演奏完美的、动人的、好听的音乐。他们走到哪里,那里就会有狂怒的音乐。“小丑们”自然也会去找他们签上自己的名字。我心中的狂欢节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就是所有的图书馆、度假村、游乐园、游泳池等都全部免费的向游客们开放,保证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开开心心地玩一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当我看见有一群人在跳舞,看着看着,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一起跳了起来,原来跳舞就是这么简单啊!

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篇11

那天是农历7月13,清晨我们一行三人从兰州出发,经刘家峡,翻八大山,11点半到达青海民和的鄂家村,这时来自峡口村的参加纳顿跳会队伍和鄂家村本村的跳会队伍已在鄂家村的麦场汇合,纳顿节拉开了序幕,有节奏的锣鼓声响彻云天,场面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喜庆。

鄂家村和峡口村的跳会队伍在麦场两边各自绕圈行进,队伍中有十多位70多岁的老者身穿白色长褂,一手持折扇,一手持彩漆木制的兵器,其后跟着十来个60多岁的老人,手拿笛子。接下来还有手持各色彩旗的和拿着柳条的队伍依次跟在后面。由年轻人组成的锣鼓队,各有6面大鼓,8个铜锣。整个跳会的队伍随着鼓点,舞步原始、质朴、粗犷。敲着、舞者、喊着,那吼声响彻云霄,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喊的是“大好”两字!这尽情高昂的吼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看热闹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也随声高喊着,大好!大好!仿佛这一年的喜气要在这“大好”声中抒发出来!我跟着跳会的队伍不停地按下快门,也兴奋地高喊着“大好”,太痛快了!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两个村子的跳会队伍绕行三个回合后,稍事休息,准备下一个节目。这时主办方鄂家村的村民们端上热茶、白酒和蒸馍,招待跳会的舞者。休息空当,一个在华北电力学校上大学的本村大学生鄂西庆告诉我跳会队伍是按年龄的大小排列的,最年长的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去年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出来跳会呢。他们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那一招一式,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跃动得是那么谐调,舞动得是那么优美。

在场的每位老人都是那么和蔼可亲,耐心地给我讲着纳顿节的来历和程序。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当地土族群众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而举行的参与性极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祭祀活动,宗教色彩浓郁。“纳顿”是土语音译,意思是“玩耍”、“娱乐”。村民们习惯把纳顿称为“跳会”。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今天是鄂家村当“主人”,而峡口村为“客”,第二天的主场将在峡口村,鄂家村为”客”。

每年青海民和三川地区的各个村镇都要举办纳顿节,从阴历7月12到9月15,历时63天,跳会的鼓声此起彼伏,响遍三川大地的村村落落,可谓“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过去遇到大荒大旱时就不跳了,现在大荒大旱没有了,基本每年都办。老人们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每年一次的纳顿节,马西山老人感慨地对我说,“总感到有点来不及了,跳会要有好身体啊!”

热闹的纳顿节自然也是一年一度十里八多访亲拜友的好场所、好时机。男女老少,装扮一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傩戏、跳“法拉”三部分组成。跳会手结束后,接下来是傩戏表演,在傩戏开始之前,村里的老人还要来几段“喜询”,由两村人合演,一唱一和,曲子优美动听,唱词内容多是宣扬本村喜庆的事。老人唱的很投入,像是在聊天讲故事。另外还有“杠打”,4人表演,拿着大木棒,互相对打。接下来就是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其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村民们最爱看的,是他们自编自演的“庄稼其”了,也就是庄稼戏。这庄稼其由四人扮演,公公、婆婆、儿子、儿媳,还有两个7~8岁的小男孩扮演耕牛。4个人都是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扮演,在这场戏中跳的最好的是扮演公公的男子,舞姿优美,韵味十足,是村里有名的舞者。他叫鄂明辉,平时在西宁打工,村里办跳会时,专门赶回来参加跳会。“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戏中频频出现的滑稽动作,、逗得观众阵阵欢笑。

据专家们说,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最后是跳“法拉”:一名“法拉”手拿一铁器,将挂在麦场尽头的“宝盖”经幡收下,点燃,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接着再把全村人蒸的大白馍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最后将八卦木牌抛出,卜算明年的收成,这是整个跳会的另一个高潮。

傍晚跳会结束,峡口村的舞者伴着太阳的余辉,抬着供奉的四位地方神回到峡口村,第二天峡口村将是主会场,鄂家村的舞者和村民将去峡口村举行另一场跳会。

冬天的狂欢节作文 篇12

本文以叙述故事为主要内容,以分析人物形象为重点,虽属传统教学内容,但若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一种别样的方法,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契合实际情况,教学中同样能呈现亮点。笔者采用评点式阅读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评点式阅读中,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而是单纯通过文字,然后采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文本中的精彩处,进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点,从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自己、读者与读者的对话,获得“有所得”的乐趣。

一、评点细节,让人物从平面走向立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细微处见真情”,评点人物就要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行动、语言、肖像描写,场面描写等。

如课文第18页,当那个高举着小女孩的人挤开人群向绅士走来时,那个绅士“弯腰俯身伸头向外探望”,学生对这个细节进行如下评点:

此处四个延续性动词“弯腰”“俯身”“伸头”“向外探望”,具体、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绅士对外界的关注,对小女孩的关切。

我感觉到一个出身高贵的人也有着一颗关心平民的高贵的内心。

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却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精神风貌、思想品格,抓住这些动词,马上在眼前展现一个立体的绅士形象。

又如文中一处语言描写:“快把她母亲找回来,快把她母亲找回来。”

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绅士能急他人之所急,用心助人,丝毫也没有不耐烦。

学生善于评点文中一目了然的细节,或只从文字的表层含义进行分析评价。教师应及时做补缺、点拨和深化工作。

如几个学生从课文找到关于母亲的动作、肖像细节描写,如“很挤猛推”“声嘶力竭”“狂躁不安”等,疏忽了文中三次关于“发疯”的描写,认为只突出了母亲的着急、焦灼之情。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和解读。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人物个性更突出。母亲在不同时间段的神情变化,揭示了母亲的内心活动:第一处的“发疯”表现母亲的焦灼、急切;第二处的“发疯”体现母亲的悲伤过度;第三处的“发疯”体现母亲的惊喜过度。而这一切,源于永恒的母爱,不顾一切的母爱。所以评点母亲不同时期特有的表情,把握母亲不同的心灵状态、思想感情,使母亲形象立体化。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评点式阅读更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它并不是一种个体封闭的自学感悟,而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与群体性有机融合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引导、引领不可或缺。

二、体悟情感,让人物与作者融为一体

作品背后都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作者本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情感体验,与笔下的人物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评点作品人物,有时要善于发现作者、了解作者的内心。

小说《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以写人为主,学生可能对文中的环境描写走马观花,一掠而过,没有做细细品味。

学生可能会回答,作者描写热闹、喧嚣、拥挤的场面为下文“小女孩走丢”埋下伏笔。至于其他的作用,没有谈及。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欣赏此处盛大的场景描写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心体会这些环境描写的韵味和意义,以及作者是怎样把景和情融在一起的。

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师:这个场面是通过谁的眼睛来写的?

生:小学生。

师:我们说,小孩子有什么特点?

生:纯洁、天真、有赤子之心。

师:所以说,以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是否可以这样说,文中隐含着作者追求纯真、纯美的理想呢?因为文中的场景充满热闹,让人感到快乐、幸福,令人陶醉。这也许是作家想要表达一种愿望,希望人间充满温馨和幸福。(生若有所思、所悟)

师:作者一点也不掩饰内心的狂欢和快乐,表达对温馨的人间场景的赞美和热爱。请同学们再找找,别的地方有没有作者情感的体现呢?(学生跃跃欲试状)

生1:在文末,“当绅士摘下戒指给小姑娘戴上时”,我似乎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欢快、欣喜,和文中人物达到情感共鸣,作者赞美了围观群众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的品质。

生2:第三段写绅士们的贵族做派,作者极力渲染他们的穿着打扮,突出他们尊贵的地位,光辉的形象。我觉得与下文写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的心灵相辉映,作者赞美了绅士外表的美和内心的美高度统一的思想情感。

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体悟作品情感时需要处理好一组关系,即评点小说人物和评点散文人物略有不同。中职基础模块上册第54页“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中写道:“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因此,要注意凸显散文形象的独特性,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思维引导学生解读散文中的形象和小说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对散文的建构解读越加清晰,对散文的主旨理解也不会产生偏颇。

如莫言《卖白菜》片段: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如何评点此处的“母亲”形象,学生可能会按照以下的方法:作者通过母亲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来表现她对“我”的安慰、体贴,表达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

如果评点止于此,那么小说人物与散文人物在作者的情感分量上并无区别,而实际上,此处的“母亲”形象,不仅包含文字表面上的母亲形象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母亲背后“我”的独特情感,写出“我”最想说的话。

笔者展示自己的评点:此处用“靠近”“掀起”“擦去”“抚摸”四个动词写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慈爱。在作者眼里,母亲是坚强的,她能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也能深深体谅孩子无法享受劳动成果时的委屈和痛苦,她对“我”的爱是那么的深沉。虽然,母亲的手是粗糙的,母亲的衣服充满了烂菜叶子的味道,但当“我”把头伏在母亲博大胸怀里的时候,母亲是“我”的温暖依靠,是“我”的精神支柱。

这里的评点语言有对“母亲”的客观评价,更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作者眼里”,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物的独特认识和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因此,评点人物,有时需强调不同的文体特点,有了文体意识,学生就可正确解读小说人物和散文人物。

三、抒写感悟,让人物走进读者心灵

阅读是“把一种意义的关系从另一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主体与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对话。“悟”,就是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评点人物,并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关照文本,获得超越文本的更深层次的感悟,实现认识上的升华。此时的人物不仅出现在课文中,而且存在在学生的心灵里,这就是从文字表象层到意蕴层的提升。

有的人物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突出的审美价值。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它哺育、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甚至探究了作者塑造此人物形象的目的。笔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四世同堂》时,学生的读书笔记上不乏大量的精彩感悟:“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极力开口,但他的声音,好像一根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一向镇定的他,现在手在袖里颤起来。”

感悟:一个爱国的老师在国破家亡时的伤心和无奈,但他无声的反抗表明了爱国的决心。我很喜欢瑞宣,隐忍而又坚决。

又如,“他把中国几千年来视为最神圣的家庭,只当作一种生活的关系。当国家在呼救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拦得住他,他应声而至;像个羽毛已成的小鸟,他会毫无栈恋地离巢飞去”。

学生感悟:这是属于那个战乱时代少年的心声,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很快将不属于他们。他们放下了心中的悲伤,放下了一直眷恋的亲人与家,因为保卫故土而做出牺牲。文中将他们比作“羽毛已成的小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且富有生命。

上一篇:商道心得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