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一、教材分析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属于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的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前面承接: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以及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功能,这为我们学习细胞核的功能做了铺垫;而它后面的能容是:第四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好这一节的内容为我们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日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活动已经接近了成人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也逐渐显露出个人的特征:学习兴趣明显地分化,理想富有现实性,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因此教师对他们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且在这个时候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此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表现的机会,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让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本节的内容,而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点评和补充,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
本节内容主要使用的是多媒体PPT课件的使用。首先使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出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盲目的去学。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节知识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这样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需要了解的。其次,在学生讨论完之后,由教师点评的环节再次使用多媒体PPT课件来点评,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在有所欠缺,什么地方还不够完善,还有所补充的地方。最后在小结的地方使用一张PPT课件就把本节的重点内容全部概括完,让学生清楚本节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同时在展示细胞核功能案例的时候,还使用了flash动画,这样使学生听起来就感觉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习的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来引出为何细胞的各个部分能够正常行驶他们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出本节内容《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从而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采用多媒体PPT课件,以填空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考试的考点和方式。
讲授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致 首先由学生自己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或者查阅其他的资料书,或者使用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而教师在点评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细胞核的络等工具。功能的资料的四个实例以及细胞核的结构组成及各个的功能。
小结复习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复习。教师采用多媒体PPT的动画展示本节内容的小结。
课堂巩固 播放多媒体PPT课件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学生看PPT做题 采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可节省时间。
课后反思 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需改进的地方有哪些。课后巩固、复习。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化教学就是据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方式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优势
1.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已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实质上就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变革,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灵活应用。
2.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质量
信息化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导致信息化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微课、动画辅助等形式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抽象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就能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死板教学模式,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牢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增强课堂情景导入效果
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比如说,在电子线路教学中讲述整流滤波电路时,学生很难理解其工作原理。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工作原理,再引导学生对电路设置故障和进行检修,促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
5.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大都不高,学生在学习上都相对缺乏自主性,再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当,当遇到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比较难的习题时,就会退缩,最终也无法解决难题。信息化教学方法就是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更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接受,有效帮助教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
6.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丰富教学知识
信息网络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说,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技能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选取一些最新奇的电子产品进行组装与调试。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提高分析、辨别问题能力。
总之,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面发挥很大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将各种有用信息应用到教学当中,有效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阐述,分析信息化教学方式在中职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淑英.信息化建设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8).
[2]王治萍.信息化教学对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简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3]常广炎.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14).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化;优势;应用策略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宏观教育背景下,各类新技术、新理论被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初中历史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必要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是学生整个中学乃至大学生涯中必须修习的课程。然而,新时期下,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必须引入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以强化教学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授课质量的提升。
一、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多为填鸭式教学,此种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厌烦、枯燥感受的,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具有如下几种典型优势:
1.信息技術可重现历史篇章,优化历史课堂秩序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丰富性、关联性与过去性等特点,这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了基础前提,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模拟历史内容,让学生体悟历史课本上无法获得的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某时期社会发展的好奇感。
2.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新课改相关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思维较为敏捷,想象力丰富,若教师加强该时期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求学之路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化的历史问题转变为相对形象化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
通过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影视资料,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事件发展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变化过程。譬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通过影视资料再现,帮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进行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等。长此以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主动观察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时需注意的相关事项
初中历史教师需明确信息化技术仅是教师授课的手段之一,不能脱离学生与课堂而单独存在。在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使用过程。目前,部分历史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向于形式化,对课件内容不加修饰直接使用,会产生冗余现象,许多演示文稿并不能发挥作用,课件太过花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需尽量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三、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分析
1.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譬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禁烟运动记录,利用禁烟运动向学生陈述林则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思考禁烟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小组间讨论,分析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背景、结果等。
2.利用背景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历史中,既有四大发明、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有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侵华,教师在讲述不同的知识内容时,可将背景音乐与历史知识点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中吴广、陈胜起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视频,加深体会,利用壮烈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的听觉感受,让学生感悟事件的沉痛性,从而引发出学生的不同反思。
3.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教师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同样具有教学重难点问题,有些历史内容也会让学生存在晦涩难懂的感觉,例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区分、近代发展时期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软件中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可为学生创设出与历史发展相趋同的情境,并指出其中需重点理解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南京大屠杀”时,因课本内容叙述较为简单置办,仅通过四幅图片难以让学生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与日军的暴行,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在授课时插入《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片段,虽然片段内容较短,但足以让学生体会日军侵略的本质。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一种,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仍容易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需教师对其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不能直观过多,点到为止,从而引发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
思考。
参考文献:
罗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7).
摘 要:最近?啄辏?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课程也逐渐由边缘化向者主要课程转变。在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都能获得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推广应用的一项新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要求学生全面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高中信息技术应用分层教学,指的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想有效分层,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再根据具体分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教学过程层次化,练习层次化,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应用分层教学,能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针对化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有效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应该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作出适当调整。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多采用鼓励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这部分学生对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的兴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对中等水平学生应该采用多练习的教学方法,帮助中等层次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来夯实基础知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积累,从而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对于高层次学生来说,主要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练习内容有效分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因此,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练习。可以将信息技术日常练习和每月考试有效结合。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实践练习时应该按照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主要涉及到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练习,这部分练习主要帮助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学生,掌握高中信息技术初步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主要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应用题练习,这部分练习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制,让学生通过一番动脑和实践操作,来完成相应的题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思维。第三个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练习,这部分练习题相对较难,适合优秀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二、高中信息技术应用分层教学的对策分析
1.学生分层,互相学习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方面评价的手段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类型,将学生划分为基础级。普通级。提高级三个层次。对于基础级学生要求多强化多思考,促进特长发展。普通级学生要多练习,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级学生要求低起步,走小步,注重基础,多鼓励进行探索研究。在具体分层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小组当中都有上述三个级别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各级学生共同进步提高。
2.备课教学分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其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实现普遍提高的目的,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在备课阶段,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备课,针对每层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保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到部分学生,使整个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针对新课讲授和练习过程中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复习内容作适当调整,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个别需要矫正的地方应该将不同学生有效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针对学习层次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索类的题目,让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思考拔尖。而对于学习层次较差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引导学生完成基础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注重复习,不断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对于中等层次学生,要求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和自我复习,在完成基础题目时,尝试练习提高题。
3.分层次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分层教学理念开展。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基础级学生来说,在采用较高的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要求他们的同时,评价要更加科学,注重于学生进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体验。对于普通级学生来说,主要采用激励方法,既要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又要进一步明确他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正向着更高水平方向前进。对于提高级学生要采用表扬评价的方法,肯定他们每一次进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崇青.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2)
[2]罗亚琼.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3]张燕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24)
[4]王国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迷.2016(08)
[5]董丽华.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策略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
刘仲鹏
(甘肃省环县第四中学)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繁荣,教育信息化也是必然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和使用上的误区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师重视,以规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误区;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繁荣。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先后实施了中欧基础教育项目、中英甘肃项目、义教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使得我市各校的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信息化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但也应看到,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用误区,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误区一,重硬件建设而轻软件维护
一些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花费大量资金购置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音响、影碟机等设备,建计算机教室,建多媒体教室,但在软件投入方面,却显得很少。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成了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政绩工程、利用率很低,设备闲置,有些教师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些学校,教师只有在公开课、优质课中才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而在平常的课中很少有人问津,甚至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已“沦落”为豪华版的会议室。
误区二,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化、万能化
认为引入了信息技术,运用了课件,教学效率就一定会提高,甚至在一些优质课、竞赛课的评比中,使用没使用多媒体、有没有课件也成了一项评比的标准,仿佛这才是真正的课程整合。于是,教师都一窝蜂地忙于做课件,自己做不出,即使从网上下载也要有,课堂实际需要和课程特点却被放到了一边。
当然,在有些课中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校的两节语文公开课,一节是《故宫博物院》,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非常成功。而另一节《荷塘月色》,却让人感觉到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一些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并不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很多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成了操作员,学生成了观众,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成了演示工具,“满堂灌”成了“电灌”。这种不顾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的技术盲从,忽视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无疑有悖于教学目标。
误区三,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技术割裂开来,而忘记了一切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比较、总结、归纳、推理、应用等深度的思维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那么教师搜集的素材就可能会吸引学生偏离学习目标,学习素材也会沦为让学生无谓兴奋甚至干扰学生思维的“西洋景”。
因此,我觉得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要得当,要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起了阻碍作用。
误区四,在常规课中能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但在班会课等其他形式的教学中,很少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每周的班会课上仅仅靠简单乏味的说教,久而久之,会令学生生厌,经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班会课上可以适当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信息量大、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特点,来辅助开好班会课。比如,在一次初一入学教育大会上,我们穿插了邹越的《让生命充满爱》,当时37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多媒体教室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讲到“爱老师”“爱父母”时,很多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那天许多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来的表现证明了此次教育效果的显着。
上面说的都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没有人怀疑,信息技术将改变教育的未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要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要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我们能可喜地看到,我市已有更多的教师不仅钻研电脑、网络,更试图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使其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工具。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情景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陈伟 梁萍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02期
摘要:情景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通过对情景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明白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结合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的提出、分析、操作指导、自主探究与总结评价等多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情景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316-03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侧重营造良好信息技术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关照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提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确保学生能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这要求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必须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并实践这些知识及技能。情境教学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情景教学题材是在对社会和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而获取,学生在所熟悉的情境学习中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信息技术课程在满足信息文化要求和实现自身功能过程中,以求获得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即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不断发展的信息文化价值。
1.1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标已经由传统单纯技能训练上升到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要求学生的学习领域从学校内部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适应社会的信息能力,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1.2 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与传统计算机课程相比,其不同点表现在:
1)课程目标由培养计算机技能转变为培养全面信息技术素养;
2)课程资源由计算机网络资源转变为各种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资源范围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的各个领域;
3)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练结合法转变为新颖的任务驱动法、游戏教学、主题探究法、WebQuest教学法等;
4)课程内容由计算机课程(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软件应用和程序设计)转变为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
5)教学评价由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由单一转向多元。
1.3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新标准发生了重大变革,比如:师生角色、课程目标、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等,这要求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行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范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新型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且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运用。情境教学理论
2.1 情景教学概念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该阶段的认知水平,利用情景材料(如:教材资源、文字、音像、图片等),设计出特定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
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一个关键环节,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步骤,设计的学习情境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且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情境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包含学生己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以及以后可能将经历或面对的实际问题。
2.2 情景教学模型
情景教学模型是以情景导入是学生形成新知识的启蒙阶段,情景操练是学生形成新知识的巩固阶段,是学生对新的信息技术的练习阶段,情景运用为能力迁移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阶段,情景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情景教学模型
2.3 情景教学注意点
1)情景要与教学主题相符,不能与课文的中心要求脱节;
2)情景的创设应体现课堂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完成课程任务;
3)情景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的内容。
2.4情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1)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强调学习目标的转变,这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并按计划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
2)信息技术的特点(应用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题材,将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回归生活世界的信息技术教学。
3)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结合实际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2.5 教学情景的设计要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情境创设的关键是设计真实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的情境具有全面性,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而创设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
2)信息技术的应用性非常强,创设情境既具有全程性、多元化、多功能等,应结合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图书馆、银行、商场、社区等公共场所的应用),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和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信息技术课程代表着前沿性科技发展的学科,创设的情境体现时代性,设计的情境可结合当前的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具有发展性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利于信息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的能力。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计算机配置方案》为例,说明情景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 课前准备
1)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有关计算机硬件方面(CPU,主板,内存,硬盘灯)的知识,同时收集计算机配置方案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本及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可以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能够产生学习需求和愿望;通过课前准备不仅可以养成学生回顾旧知识的习惯,为新课做好知识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能力,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
3.2 知识导入
1)教师导入内容包括:目前个人计算机分类及其特点,常见的计算机的外观,计算机性能及结构总结;通过flash课件复习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主要配件有: 主板、CPU、内存、显卡、声卡、硬盘和显示器等;
2)学生听老师讲解,观看图片及动画,互相交流,回答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学生的身边(家长、同学、亲友)都有可能会遇到购机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种类和结构,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通过知识导入,学生通过欣赏新型计算机,产生强烈学习兴趣和购机欲望。
3.3 操作指导
1)教师提供资料(如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电脑卖家网站),引导学生了解主要配件的功能、性能、常见品牌及价格等信息;
2)学生通过听教师讲解分析,了解配件信息,在该过程中穿插互动环节;
学生通过与实际产品进行深入接触,加深了对计算机主要配电的了解,为后面的自主探索奠定基础。
3.4 自主探究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分主题探究,这些主题包括:价格为3000元以下的计算机选购,价格为3000元到5000元的计算机选购,价格为5000元以上的计算机选购,用于娱乐的家庭计算机选购,用于图像处理的专业计算机选购,用于文档处理的办公室计算机选购等;
2)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针对活动要求搜集到的有关计算机产品资料,根据实际市场供应以及计算机最低配置要求来选择类别,分组共同讨论交流;
该环节极其重要,通过设计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课堂上的探究扩展到社会应用。
3.5 质疑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发表疑问,组织讨论、发言;
2)学生将遇到的问题发表在BBS公告栏;
利用BBS交流探讨是一种有效的质疑探究手段,学生通过BBS交流学会了利用网络的情境交流知识的能力。
3.6 总结确定方案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方案比较;
2)学生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网络调查,制定配置方案。
该环节是总结提升阶段,通过让学生通过网络情境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提高。
3.7 评价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展示和评论各自确定的购机方案,进行学生互评,教师适当点评;
2)学生首先阐述各自的购机及理由,各小组互评;
评价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一项教学手段,通过评价交流找出所设计的情景教学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参考。结束语
信息技术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中,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情境教学是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通过实际参与整个实践过程而获得技能,设计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情境教学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理念。
参考文献:
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问世, 信息革命对人类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信息技术的利用也因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开始极大地关注信息化对教育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加快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的最主要原因于在摆脱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通过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审思与变革, 逐渐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 即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化教学模式, 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以期能对进行数据库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加以运用, 促进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效果。
1 信息化教学设计
许多学者在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过程中, 为其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在此采用祝智庭教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 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较, 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一是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强调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式的学习,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式, 在相应时间和空间里进行同质的学习,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 发展人的创造性。二是教学过程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 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三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采用资源型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四是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有基于绩效的评价、生成性的评价、平等性的评价等。
2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 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师生处于正向互动即良好师生沟通, 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 同时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 教学采取民主参与方式,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据此作出相应调整。
目前, 国内外较为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有:基于任务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学模拟、教学游戏、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情景化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集成学习环境等。
3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属于调查研究类当中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 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的一般定义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信息技术课中, “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 例如论文的编写及排版、产品介绍演示文稿的制作、数据库的设计、Flash作品的展示、照片的编辑、小型网站的建立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为中心, 在真实的任务环境中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 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培养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过程。它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确定任务是核心, 怎样驱动是关键, 技能培养是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人在数据库课程中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其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如下:
3.1 设计任务
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任务的设计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展开,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任务要具有目标性、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认真分析教材, 掌握重点与难点, 设计的任务要能够体现教学目标, 不仅要包含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其次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层次性。教师要了解学情, 依据学生的不同基础, 把握难易程度, 让任务是切实可行的。三是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学会知识的迁移。
任务有学期任务, 细分下来有阶段任务、单元任务、课时任务。数据库教学中学期任务是大的项目, 学生选课系统,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据库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目标是完成系统的数据库的设计,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 第二阶段是学习后续课程, 在后续课程运用数据库的知识, 主要采用的是项目教学。第一阶段划分为四个单元, 数据库基本理念知识的学习, 数据库与表的建立及管理, 运用Transact-SQL语言编程, 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每个单元又有不同的课时任务。
3.2 创设情境, 呈现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它的目的是让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的状态, 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个真实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到知识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的应用价值。同时, 这个情境又不是学生能够完全认知的, 需要学生不断去探究。
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 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 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 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判断,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3 讲想练结合
这种方式是以知识、能力、人格为目标, 旨在让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讲不是满堂灌, 而是精讲, 教师压缩讲授的时间, 但不降低效率。提出任务后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 尤其让学生看到任务的分析过程, 当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 当出现错误时, 如何查找、分析、纠正错误, 尽可能的把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相似情境展示出来。在讲的过程中, 腾出时间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般是采取边操作演示边讲解的方式,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练习。
3.4 自主协作学习, 完成任务
任务给出以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开始自己思考任务及样例, 对任务进行揣摩分析, 经过小组讨论后, 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动手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要随时查看学生的任务进行情况, 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发现临时出现的问题时, 提供必要的点拨。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应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在适当的地方提出建议,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于关键问题或是共同出现的问题, 应及时向全班同学做出反馈, 以便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 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相互探讨和动手实践。
3.5 学习效果评价
对于学生最终任务的评价, 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知识点是否掌握, 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是是否具有创新的亮点。相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 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比较难以衡量。可以尝试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来进行, 详细地记录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评价的方式有多种, 如个人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点评等。教师的评价要从正面引导, 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 对不同的学生, 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如表扬评价、激励评价、竞争评价等。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总结,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的知识, 需要具备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 以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和完善教学环节。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 一般是运用档案记录法, 记录学生平时与期末考核的详细情况。通过对所教授的三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纪的班级的记录进行总结可以发现,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商务1011班、软件1211班, 与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电子0811班相比, 考核方式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从原来的纸制理论考试变为上机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前者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大辐度的提升。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仔细推敲, 设计适合学生的任务, 创设良好的情境,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中来, 自主协作地学习, 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精神。
摘要: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逐渐走入课堂, 信息化教学方兴未艾。本文主要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及其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邵鹏飞, 王香菊.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职教通讯, 2006 (11) .
[2]刘传领, 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04) .
[3]周坤亮.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 (01) .
[4]张伟.论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西安社会科学, 2008 (06) .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学;电工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06-02
作者简介:叶威(1976-),男,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机电专业部长,学士。研究方向:机电教育。(广东 佛山/528234)
《维修电工》是中职学校机电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职业学校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单一、陈旧、呆板,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缺少师生的互动性,缺少课堂的生机,已经不适应时代教学的要求。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逐步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近年来,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设计比赛在全国、省市轰轰烈烈地举行,积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展开在教学领域上的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应用现代教学方法,通过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动画等集成一体在课堂中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信息化教学常用的软件和特点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信息化软件应用到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常用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网页设计、PowerPoint等软件来制作或获取相应的素材,形成具有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课件。
1.Flash软件
Flash是一种动画创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包含丰富的视频、声音、图形和动画,可使用它来创建演示文稿、应用程序和其它允许用户交互的内容。利用Flash来制作信息化教学课件,能把视频、声音、图形和动画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具体强大的交互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Flash软件制作课件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长,不适合大批量课件的制作。
2.Authorware软件
Authorware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一种多媒体制作软件,能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在一起,交互性强大,能实现人机对话等功能。采用Authorware制作信息化教学课件,也具有强大的交互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它和Flash软件一样,在课件制作中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
3.网页
网页是构成网站的基本元素,是承载各种网站应用的平台。由文本、图像、Flash动画、声音、视频、表格、导航栏、交互式表单等元素组成。利用网页制作课件,可以融合大量的信息,并能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交互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强,并能依靠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和异地学习。
4.PowerPoint
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设计的一种最简单演示文稿软件,是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影片的一种演示文稿。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操作简单,制作花费精力和时间少,但交互性太弱,没有办法在教学上呈现出更多的教学功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论采用什么软件来制作课件,都需要用到一些辅助软件对素材进行处理或支撑,如Photoshop、会声会影、格式工厂、数据库等软件,力求把教学信息形成教学资源整合在信息化教学课件中,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在中职电工教学中的应用
《维修电工》是中职学校机电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中职《维修电工》教学中可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
例如,笔者在电工教学中,利用网页制作成《电机基本控制线路》信息化教学网站,在制作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文本、声音等素材,同时结合数据库软件形成具有交互性的评价性功能和习题练习评价库,课件素材充足,教学功能完善,交互性强,能实现仿真功能。在《电机基本控制线路》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维修电工》教学由于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在讲解过程中带来极大的难题。特别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难以将电工的元器件讲解透彻。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能够通过Flash动画手段把元件的内容结构和元件的工作过程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交流接触器的时候,通过Flash动画先演示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动画讲解交流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线圈、静铁心、动铁心、主触点和辅助触点。其次,再讲解电磁机构、触点系统和灭弧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最后,结合动画的演示交流接触器各触点的动作情况(图2所示),讲解交流接触器的工作过程,当线圈通电时,动铁心带动静铁心由常开状态变成闭合;当线圈失电是,动铁心带动静触点断开恢复常闭状态。
2.采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复杂的教学难点简单化
例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图3、4所示)时,采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使教学内容复杂简单化,抽象形象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把主电路、控制电路、正转电路、反转电路、正转过程和反转过程逐一向学生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留意电动机的转动情况和电路的通电时电流情况,从而总结出电动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到讲台动手演示操作,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的目标。
3.采用信息化教学,使教学实现仿真化
采用信息化教学,能实验仿真化。《维修电工》在实训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消耗大量的实训耗材。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对实验实现仿真化,利于学生的实训操作。例如,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先通过教学平台演示实训的仿真过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训仿真平台(图5)进行训练,从而加深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电路的接线达到熟练的要求。最后,在学生对电路接线熟练操作的情况下,再开展实物的接线实训,从而有效地降低电工实训的危险性,也有效地节省了导线等实训耗材。
4.采用信息化教学,能够延续教学功能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不断地发展,教学交流信息、教学形式多样化和互动化。在电工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博客、QQ群交流平台、QQ空间实现教学功能的延续,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巩固学习知识,深化和掌握教学的内容知识。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上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程度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完善,在中职课程引入信息化教学,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推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常练,陈润文.谈仿真技术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3).
[2]汤群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10).
[3]覃忠健.信息技术支撑下物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究与实践[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因受到信息化的冲击而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使用信息化教育,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媒体,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是根本,现代教学技术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应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培养目标有机联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它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教材,活跃思维,还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何谓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普遍渗透,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目的是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上存在着误区。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面和负面作用。信息化教育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开扩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即信息化教育使用得当,能使师生的教与学事半功倍,而使用不当则会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某些误区导致了使用信息化教育时产生许多负面作用,或是没能使信息化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有些教师常常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代替一切信息化教育,显然这是一种误区。比如,本来可以由学生完成的实验,教师却把它变成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演示;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完全被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取代;学生本来可以在教学媒体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等等。如果每节课都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那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确定是否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后,还要利用时间再讲一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易于接受,一点即破,在教学时,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显得做作了;有些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收到奇异的教学效果。还有,在教师没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之前,不必强制教师去应用,允许采用其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有些教师信息化教育用了很多,不太成功;但也有教师使用信息化教育少而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课上得也很成功。说明媒体多而未精选,就不可能优课堂教学,信息化教育少而精的合理组合,使用得法就能把课上得很好。为了有利教学,使用媒体要有时多,有时少,但要适度,要找到一个尺度,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以少而精为基础,再向多而优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对信息化教育的精选是相当重要的事。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使用上具有选择性,适用性,不能赶时髦,滥用、套用课件。
虽然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确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教师教学中语言的抑扬顿挫,神态表情的暗示作用也是现代信息化教育所不能及的。所以课堂教学手段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包办代替,应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的、独创的,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选择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应考虑一些因素:
1.信息技术有用来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用来增进了解的;有适合团体教学的,也有适合个别教学的;有以画面为主的,也有以声音为主的,选择时要注意考虑。
2.要合理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并使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
3.所选用的信息技术,在准备和使用上不宜花费太多的时间。
4.所选用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信息化教育创新应用的有效性呢?
想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人与信息技术的恰当结合,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信息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的,由于它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使用中还需要符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非任何一节课都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恰当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特长„„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从教学整体上来说,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的,从局部而言,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为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因此对信息化教学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选择能有效地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关键、难点的教学媒体,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媒体之中,有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信息技术要有效地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要分几个阶段,抓住几个环节,去达到教学目标。使用信息技术,有经验的教师还善于抓住好时机,注意媒体使用次序和时间,对媒体要分主次,讲统一,才能对媒体合理使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要素,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三个要素。良好的交互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具体表现为教师与信息媒体的交互、学生与信息媒体的交互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只要将这三方面的交互处理好、实现好,教学过程中的各大要素就能各显其能、融会贯通,真正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视、听、触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这种新颖、多种而又富于变化的刺激,会使学生的注意、兴趣稳定而持久,自然会有好的效果。借助图像、音乐等于手段不仅培养了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能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样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这在生物教学中更为突出.多媒体还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东西直接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现一些直观的东西,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能随之展开。运用多媒体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于多媒体能提供丰富的图象及声音信息,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都要去适应这种形势。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课堂就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而把课堂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起到呈现事实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但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 道具。
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呢?
信息化教育的类型有很多,录音、投影、录像、电影、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都可以作为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媒体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增进学习,促进师生互动。教学中的内容有易有难,有些是不必要进行多解释、讲评的,学生也能理解,但有些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既使教师进行讲解。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设计呢?应该选择和设计那些最真实直观,最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媒体。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比如,有的生物教师用自己制作的电脑图来代替真实的生物;有的教师完全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更适合于运用在那些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或是动态的内容上。比如,初中一年级生物中的“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等内容适宜做成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进程中的恰当运用,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趣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需教师对所要出现的多媒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在关键处出现,有助于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有了成就感,学起知识也就轻松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对多媒体中的内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为教学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增多,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选择或设计教学媒体。例如,初中二年级生物“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教材上提出用粗糙的纸和玻璃板作为对比蚯蚓运动的辅助材料,如果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材料做实验,得不出预期的结果,而以解剖盘(或大一点的脸盆)内放入少量的水来代替玻璃板,则实验效果很好。因此,灵活对待信息化教育,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周美娥
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能否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衡量教育是否面向未来社会发展而积极变革的重要依据。.其实所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已经由讲台走向幕后,从传授给学生知识到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而是要把交互网络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教学价值。要据我们以往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授课。它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初级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从最初的利用Autherware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到后来的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的演示文稿或课件,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信息即时传递和反馈,这样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工具,实现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的培养。
2、课堂互动。由于网络的交互性能特别强,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言的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将同学的习作输入电脑,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处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对字、词句、标点进行评议,方便地进行删改,这样扩大了交流范围。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展播学生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电脑作品,也可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呼叫器来表达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教师机带投影)与其他同学听
我指令进行操作。比方讲到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他们输入近100个汉字。然后分步讲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学生一步一步跟上口令操作,不太明了的可以看投影幕上演示性操作。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向是被老师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对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掌握的更扎实!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间的协作。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时,事先老师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并要求记录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回到学校后,老师请学生分工搜寻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动物和环境、动物的自我保护等等,并制成网页,使学生间的学习得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吴良平
教学相长,领悟精神,整合教材资源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优异结合。(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融学于教,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3、开放网络学习室,提供网络学习机会
计算机是工具,有一句话叫“宜苦不宜闲”,用难用坏不心痛,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用足、用够、用彻底,不要怕累坏它,闲置不用或者少用,反而是一种浪费,并且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如果我们用得不够,也许不久它也就淘汰了,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放了学生网络学习室,利用每天中午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班主任安排下,让学生轮流进微机室,利用网络学习,并安排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辅导。当然,这也需要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学生在网上玩游戏、聊天或者上其它不健康的网站,真正的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巩固信息技术的知识,从而减轻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不足的问题(一学期不足20课时,而且还包括上机,每台计算机1-2个同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如遇到停电,或者机房维修的时候在教室里讲给学生听,当听着老师涛涛不绝地述说着电脑神奇家族,比尔盖茨的创业经历等等,小学生怎么会不喜爱这门学科,敬仰你这位老师,珍爱自已的电脑,还有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呢?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探索;对于有效地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王成林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 5
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信息化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1-07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23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05-30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1-13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
情景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10-17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2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1-21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