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百年》之心得体会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五百年》之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五百年》之心得体会 篇1

正读全书:《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震撼人心在于以史诗般的厚重道出了正道沧桑。在内容上,本书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突出道路与抉择。第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分别讲述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谱写的空想“悲歌”;第二部分集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部分讲述列宁如何缔造、扞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四部分反映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第五部分展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卷;第六部分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

回顾历史:震撼人心在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深刻揭示了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15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500年的历史。5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历史纵观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沧桑,无数的社会主义革命前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顾艰辛不顾死亡,义无反顾的`坚持最初的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仅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亡,同时也是我们新一代青年所应有的一种态度,在观看完这部片子之后,使我更加坚信了这一信念,在未来的奋斗路上,也许困难重重荆棘丛生,但只要坚定信念,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奋斗便终究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绽放青春的绚烂。

放眼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震撼人心在于富含“正能量”。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富含的“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巨作是一部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增强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读《五百年》之心得体会 篇2

首先,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 梁启超是站在反宋学即清代朴学传统的立场来总结清代学术的。他极其推崇以乾嘉考证学派为代表的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的“尊证”精神。在第一讲“反动与先驱”中, 将这个时代的学术思潮总结为“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并且说“这三百年学术界所指向的路, 我认为是不错的”。全书自第五至第十二讲讲述的都是清初学术概况, 值得注意的就是梁启超先生为“颜李学派”单独列为一讲—实践实用主义, 突出该学派反对空疏“理学”, 提倡“实学”的学术主张。在总结清初学术建设中也是花费篇幅最长的一讲。其余自第十三至第十六讲, 占去了本书二分之一的篇幅, 系统总结了以乾嘉汉学为主体的清学在整理旧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可见其用意之深。

知人论世是在研究中国文籍文献时, 大都注意一个古老而又日新的命题。所谓“知人”自然是要了解有关作者的生平行事、家学渊源 ;“论世”则涉及到作者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梁启超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学术观, 与以上几个方面不无关系。具体来说 :第一, 梁启超的家学深厚, 受其父亲梁宝瑛影响, 自幼接受严格的清学正统派教育。十六岁, 结识广东今文学家康有为, 转学到由其组织的万木草堂, 开始提倡文化革命、宣扬启蒙思想, 接触并且接受西学。这一点, 在《学术史》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其在总结清初学术概况中, 单独为当时的科学研究列出一讲—科学的曙光。而到了后期, 他弃政从学之后, 又表现出强烈地向清学正统派回归的倾向。对当下污浊的官场政治的厌倦, 梁启超决定重拾治学一路, 以补过去空疏的学风, 立志于要做一种扎实务实的学问。其次, 梁启超的《学术史》完成于20年代, 是在当时“整理国故”潮流影响下的一个产物。像上文中我们提到的, 在书中梁启超表现出的对科学的态度, 以及对学术独立的态度等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再者,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广东是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很浓, 同时城市“洋化”氛围很严重的城市。粤地人士大抵以经商为多, 学问被漠视, 学者遭讥讪, 岭南之地的文化与学术大大地落后于学风浓厚、学者辈出的江浙地区。但正是因为在该地区发生了太多近代史上的大事件, 促使像梁启超这样的先进知识分子将眼光投向了海外, 使他们成为自觉向西方学习技艺、文化、政体、思想、学术的第一辈人。以上这些, 这些都会刺激梁启超, 使他站在清学正统派的立场上, 以西学为参照, 从汉学即反宋学的角度写出这样一部清学史。

其次, 梁启超先生的这部《学术史》, 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史, 开创了具有现在学术史意义的新题材。提到学术史著作, 我们自然会直接想到“学案体”。学案体是一种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中国学术史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旧史之中的《儒林传》、《艺文志》, 发展到后来有南宋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明周汝登《圣学宗传》等, 而严格意义上的以“学案体”记述学术史的著作, 始创于明末清初。黄宗羲、全祖望等撰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即为典范之作。他们完整地具备了学案体的三个要素 :一是设学案以明“学脉”;二是写案语以示宗旨 ;三是原著选编。这三个要素使学案体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使学案体既能展示历史上各学派、学者的独特个性, 又显示了不同学派、学者之间的沿革损益情况, 更有映现出一代学术思想史发展线索的功能。自此以后, 清代学者即以这种“学案”体, 刊刻过学术史著作, 主要有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唐鉴《清学案小识》、皮锡瑞《清代经学史》和徐世昌《清儒学案》等。以上“学案”体清学史,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学术的面目。但依照梁启超先生的说法“乾嘉以来学者事实上确各树一帜, 贱彼而贵我”, 因此这种“学案体”形式, 又使它们不能全面反映学术和政治、学术上各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术史的发展面貌。

既然不满意于前人的“学案体”形式的学术史著作, 梁启超便自己设立了新的学术史编撰原则, 以新的形式与结构开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史形式, 实现了对传统“学案体”的突破。本书的体例渊源可以追溯到刘师培所作的《周末学术史序》。刘师培在序言里明确了自己所著的学术史与传统“学案体”的不同, 即是“以学为主”, 以学为单位的。刘师培分别从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法学等十六个方面叙说了周末学术史, 受西学影响, 西学色彩浓厚。在20世纪初正统学界享誉甚高的刘师培, 对梁启超在学术上有重要影响的。从结构来讲, 梁启超《学术史》全书的前十一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前四章是引论和总论 ;从第五讲到第十一讲, 分别从王阳明心学 ( 余波 ) 、经学、哲学 (两畸儒) 、史学、程朱理学、颜李实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缕述清初学史, 大体遵循了刘师培创立的学术史范式。而后四讲曾于1924年在《东方杂志》连载, 又算是一个整体 :详尽地列举和评价了以该派为中坚的清代学者在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传记、谱谍学、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等方面的成绩。这一前一后的体例是显而易见的不同。深究来看, 前面一部分来自于刘师培及西学, 后面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学术传统, 二者合一, 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学术史范式。

再次, 在对清代学术进行具体的评述过程中, 梁启超先生善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尤其是“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部分。在详细介绍了清代学者在经学方面的成就之后, 做出总结说 :“平心论之, 清代风尚所趋, 人人争言经学, 诚不免汉人‘碎义逃难’, ‘说三字至二十万言’之弊。虽其间第一流人物, 尚或不免, 承流望风者更不待言, ……他们若能把精力和方法用到别的东西, 成就或者可以很大。仅用之几部古书, 已经十分可惜。即似经学论, 讲得越精细、越繁重, 越令人头痛。结果还是供少数人玩弄光景之具, 岂非愈尊而经愈遭殃吗?依我看, 这种成绩, 只好存起来算做一代学术的解故, 将来有专门笃嗜此学之人, 供他们以极丰富的参考。”又如梁启超在总结清儒史学的贡献时, 对于“补各史志表”这一方面, 提出“盖读史以表志为最要, 作史亦以表志为最难”, “惜其眼光尚局限于旧史所固有, 未能尽其用耳”。并且对于旧史所无之表, 而又有必要增加创作的, 梁启超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认为应以增修“外族交涉年表”、“文化年表”、“大事年表”为要。由此可见, 梁启超先生不仅力求真实地反映清代学术发展面貌的突出成就, 而在总结成就的同时, 客观地提出其不足以及自己的看法。

第四, 《学术史》是梁启超先生以特定的学术立场来总结清代学术的产物, 从中不难看出, 梁启超收录人物的标准有两个 :其一为学术的创造性, 其二为道德标准。这是也大多数学术史著作的收录标准。对于前者《学术史》中, 像是上文提到过的颜李学派, 在这一讲的开头说道 :“有清一代学术……其间有人焉, 举陆汉宋诸派所凭藉者一切摧陷廓清之, 对于两千年来思想界, 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所树的旗号曰‘复古’, 而其精神纯粹为‘现代的’。其人为谁?曰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古。”并且在本讲中对颜李一派的学术主张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 ;对于后者, 《学术史》中亦是比比皆是, 像是黄宗羲、顾炎武等清代大儒, 都做了高度的评价, 尤其集中笔力向读者展现其人格之崇峻, 进而影响到其学术之渊粹。对于所收录的各个人物, 梁启超亦基本上做到不以道德来影响学术的分析, 如他在第十二讲“清初学海波澜余录”说到“顺康间承晚明之敝, 反动猛起, 各方面有许多瑰奇之士, 不相谋, 不相袭, 而各各有所创。或著作失传, 或无门弟子恢张其业, 故世罕宗之。又或行谊可訾议, 或本无纯粹的学者, 而所见殊有独到之处。”像是有关毛西河、钱谦益等人的评价就是如此。对于毛西河, 此人“品格是无足取的”, 但是“其书往往有独到之处”, 对其著作《竟山乐录》、《蛮司合志》都有积极的评价。对于钱谦益, “晚节猖披已甚”, 而晚年佛学著作《楞严蒙钞》, 肯定其“总算是佛典注释里头的一部好书”。这些都反映了学术标准第一的原则, 并不因为毛、钱的道德问题而放弃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肯定。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学术史著作, 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的入门书, 甚至对于我们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学术, 都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意义。当然既然是开创, 自然免不了这方面亦或是那方面的不足 :例如关于学术史发展的规律上, 他正确地指出了政治对学术的制约, 但看不到经济基础在思想学术方面的制约 ;在具体学术的评述上, 也因他本身的“博而不精”, 所以“谈的方面愈多”, “结果就愈不精彩”;尽管梁启超力求做到不以道德来影响学术分析, 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上文中说到过, 梁启超《学术史》的创作体例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过刘师培《周末学术史》的影响, 刘师培由于叛变革命而导致声名尽毁, 然而梁启超从未承认自己曾从刘师培 (刘由于叛变革命而导致声名尽毁) 那里接受过什么东西, 他在《学术史》中都把中国学术史的创始者说成是黄宗羲, 不论此说对错与否, 梁启超之所以这么讲, 目的其实就是想掩盖自己的学术史体例源自刘师培的事实。尽管有上述等问题的存在, 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学术史》的成就, 它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著.夏晓红, 陆胤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新校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杜蒸民著.一部研究清代学术的入门书——重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J].史学史研究.1994. (4)

[3]朱义禄著.论学案体[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12)

[4]王俊才著.明清之际学术史的突变——学案体的趋势与定性[J].石家庄:河北学刊.2006. (5)

读百年潮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3

《百年潮·中国梦》立意高远、气势恢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是形象阐释、深入解读中国梦理论的精品力作,对广大师生正确认识中国梦、充分了解中国梦、奋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周密部署,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良好成效。

《百年潮·中国梦》的热播,使广大师生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有了更广泛的响应和更坚定的行动。6月16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交流讨论观看《百年潮·中国梦》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感悟,部分在京普通初高中、职业院校、高校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青年师生代表参加座谈。下一步,教育部将下发通知,部署安排各地各校切实做好观看学习和集中学习,把观看学习《百年潮·中国梦》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学习社会主义五百年心得体会 篇4

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这本书,这本书不仅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时期等阶段的发展史,而且重点阐述了我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为深刻认识我党的群众路线提供的良好平台。学好《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对于党员熟知党史、主动践行群众路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充分感受《五百年》的重要思想性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可读性很强、该书史论结合、文风通俗,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讲起,共分六个阶段,概要叙述了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感受不在于千回百转、绝境逢生的曲折情节,也不在于荡气回肠、扼腕长叹的沧桑感慨,而在于追随历史步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人时代精神的领悟。该书展示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立体式画卷。

第二、关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谈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书中还写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坚信社会主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第三、充分感受党的心系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荣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写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岁月、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奋勇前行历史;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梦想的历史;我们党积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感悟历史,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也是一本饱含哲理的教科书;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历史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时代的重任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投身实践大潮,抒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个传奇!

第四、是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对五百年的学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没落腐朽的思想不断传入,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媚外思想抬头,各类思想充斥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也使少数党员干部的理论自信、制度信心、道路自信明显锐减。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保持政治定力和道路自觉。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有助于党员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五百年来国内外无数先哲和马克思主义者反复摸索实践的历史结晶,从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强道路自觉、制度自觉,确保改革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学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既可以让我们增强对历史的了解,也可以增强对未来的责任。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深化改革亟需我们通过了解历史来增强政治自信,发展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学习五百年正当其时!群众路线需要加强对党史的学习。“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学党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就不能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就难以做到扑下身子为人民群众服务。

总之,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深入阅读与理解,我作为一名党员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与决心,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从思想认识上提高自己,从工作实践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接班人。

阳极分公司组装部

读《五百年》之心得体会 篇5

铁凝说,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重量,来自通过阅读得到的厚重的知识、感动和力量。而运动在于,阅读伴随着思考和领悟,是将书中的思想内化为心再外化为行的过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百年来谁著史》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揭开了近代中国逐步衰落的根本原因,并借此重估了中国的体制问题。其中关于基层建设的一些论述,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读后感之外,另作为心得来谈一谈。

书中,作者多次强调了一个观点,即“国家能力”。所谓“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其实针对的正是我们基层组织建设。国家直接管理至县,而在广大乡村实行由缙绅地主阶级代理的自治体系,这样的组织及其功能在明清政权里发挥了一种稳定局面的作用,但是积习所至,上下断层的组织架构必然对整个国家能力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一是造成人民对于国事日益冷漠,国家凝聚力、动员力极度不足;二是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力无从提高。日益松散的组织结构,日趋衰弱的国家能力,正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试图克服的千古难题。

最终,五百年痛苦的挣扎和探索用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复兴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同时产生了另外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那就是使得数千年以来的“乡村自治”模式急剧向“乡村政权管理”模式转变,将中国最关键、最尖锐的基层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建,造就出焕然一新的基层组织,使得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组织力达到空前的强大,而且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感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厚。自此,公权力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全面渗透到乡村社会的各个细胞,从而夯实了民族复兴的根基。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斗争年代,在筚路蓝缕、一穷二 1

白的共和国大厦破土动工的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物质资源去激励和动员劳苦大众,之所以能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就在于共产党人能够使中国人民心悦诚服地相信:“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就在于共产党人有办法启发人民的觉悟:每个中国人自己就是革命的主体,每一个老百姓都是新中国的新主人。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篇6

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我了解了中国历史中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的英雄们。誓言收复中原的岳飞、完全解除东南沿海倭患的戚继光、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等等。读他们的故事,我为他们那种为了祖国的安危奋不顾身、勇于承担历史重担的精神而热血沸腾,为他们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激动不已。我最喜欢的是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二十岁的时候臂力超群,百米之外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二十一岁投身于抗金的战场,曾经以百余骑兵对战千余金兵,战而胜之。岳飞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曾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却被奸臣秦桧所害,壮志未酬,含冤而去。虽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骨无辜铸佞臣”警戒世人,也难以解除我心中的遗憾。

读岳飞的事迹,那种为国为民不惜一切的精神,尤使人激奋不已。我们身处和平昌盛的时代,不能像岳飞那样纵横沙场,杀敌报国,但我们应该有岳飞那样一心报国的壮志。就如岳飞自小苦练本领,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读《知之深爱之切》心得体会 篇7

-------------市政维修管理处吴鲲

《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收录了总书记1982年至1985年期间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内容,生动展现了习总书记在正定县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理想追求、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成果。连日来,我认真拜读了《知之深 爱之切》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感受到习总书记对第二故乡正定的感情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虽然时隔30多年,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很多思想观点体现了严和实的要求以及严和实的作风,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那份为民之情、爱民之心、作风之实、感情之深,我的灵魂又一次受到触动,精神又一次受到洗礼,思想又一次得到升华。

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同30多年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国家的实力已远非昔日可比,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革遇到的困难也比往日复杂得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知之深爱之切》中汲取无穷的政治智慧的精神动力。《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是总书记从事地方工作期间,特别是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体现了习总书记“知之深、爱之切”的为民情怀;体现了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三是体现了习总书记“真刀真枪干一场”的实干作风;四是体现了习总书记“反对官衙作风、改进领导作风”的管党治党理念;五是体现了习总书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自律意识。而这部著作的重要论述和思想内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是一脉相承的,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和清廉本色,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党的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知之深爱之切》这部著作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自觉践行习近平同志的管党治国理政思想。

要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把握《知之深爱之切》一书的精髓,重在深学、深研、深悟。作为开发区市政的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做到真学、真悟、真行,走在前、作表率。

真学就是要学习好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

一、要学习《知之深爱之切》中所体现出来的习近平同志那种坚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必须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为西方敌对势力软硬兼施的伎俩所左右,不为国内外左右错误思潮所干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改革开放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在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的落实中,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尽自己所能为员工,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三、要学习习近平同志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感,只有勇于担当,不怕困难,敢于突破才能做出成绩。带领员工努力克服麻痹松懈、不作为、不主动的情绪,振奋精神,焕发起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把工作干好落实到实处。四要学习习近平同志强烈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矛盾层出不穷,只有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办法。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面对困难,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以需要解决的难点为突破口,安全有序、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目的,把市政二处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五要学习习总书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自律意识,自觉树立杜绝不良风气,自觉履行八项规定,律己正心,只有拥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摆正位置,才能正确履行工作职责。

真悟就要去感悟总书记的政治品格、崇高风范。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始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不讲吃穿、不讲排场、不端架子,深入实际大搞调查研究,把自己的汗水洒遍正定的每一个角落,踏踏实实为正定百姓干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实事。他敢于担当,锐意改革,使正定发生了巨变。他在正定1000多个日夜的难忘岁月和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干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为我们的干部群众树立了标杆。古人讲,“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抛弃“小我”,心系事业、为民谋福、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市政二处的工作是开发区基层服务工作的战斗堡垒,作为形象窗口之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开发区的整体形象,作为一名基层的领导干部更要模范践行“三严三实”,坚决克服和防止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常葆“为民”情怀、常行“务实”作风、常修“清廉”形象;更要追求大作为,开拓新天地,实现大发展,要进一步让市政二处员工队伍在政治上、能力上、素质上、作风上强起来,成为推进市政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源。

真行就要把总书记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领悟好,提振精神、转变作风,做“三严三实”精神的传承人,把总书记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主动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凝聚共识,按照既定目标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为开发区又快又好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 篇8

首先,在先秦诸子当中我为什么会选择写法家?我想这只是因为法家的思想与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最为接近,我最认同它的观念。虽然法家思想也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观点,或是不符合当代具体发展的看法,可是在诸子百家中我还是最看重、最喜欢法家,所以我选择了解并且写法家的读书报告。

好了,那现在来解析我对法家思想的深刻理解。第一点,就是法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趋利避害的,人性就是这样,而且是无所谓善恶,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人性本善或是恶,他们认为人性就是那样——趋利避害,带着一种中立的态度。我也不敢说这个观点就是一定对或是一定错,但人性确实是有这一点,至少大部分表现出来的都是这一点。韩非认为人的这种好利恶害并不是邪恶的,而是人之常情,应该加以肯定,不需要遮遮掩掩。书中有很多证明此观点的故事,在此我就不拿来凑字数了。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理解中,人(或者说就是我)要活得轻松和有活力,那就承认自己的欲望吧。你敢不敢承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敢不敢承认你自己就是一个无比自私的人,基本上做什么事儿都是为了自己?不要在过多的把什么美好的、高尚的接口放在嘴边好吧。我本来就是一个自私的人,目的自私,动机自私,我目前活得还很自私。我相信人是不断在精神层次上进化的,第一层次就是为自己,第二层次是为他人,第三层次是为世界。反正我自己现在是处于第一层次,而且也感受不到后面的层次是什么,感觉后面那种为世界、为自己的使命、为自我实现的境界太高了,而且那时候也是为自己啊,为自己的心理满足。这些或许我以后会懂一点吧。

反正是当我承认自己的自私自利后我才感觉活得更轻松一点,拿出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我追求我自己喜欢的女生会更放开一些,因为我追求她,我为她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她,为了得到一份亲密的恋爱关系,她不喜欢我就算了,我的什么付出也与她没关系,是我对她

一 的投资,最后没成就当是我看走眼或两人不合,我对她好并不是什么出于伟大的为她好的高尚的借口,就是为了自己而已。这种说法像极了我之前看的一篇博文,看来我是深受其影响。文中作者说他自己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圈子,泡妞圈、直销圈、灵修圈、创业圈等,发现心态最好的人竟然是生意圈。生意圈的人心态好,赚钱了,OK,很开心;赔钱了,OK,也没什么;合伙了,OK,很开心;散伙了,OK,也没什么。为什么生意人心态这么好呢?结论是,生意人最了解自己,有最多的惭愧心。生意人承认自己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人,一开始就不是,生意人单纯就是为了利益,精打细算,动机自私,投入等着回报,付款等着收货。

所以我对法家强调人的这种自私的本性很是认同,人性善恶的问题往往会给我们的头脑带来不小的混乱,我们总是用一生来学习人性都是美好的、社会是充满爱的、大部分人都是君子。可是当我们进入社会才发现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教科书上那般美好,于是产生怀疑,人性是善是恶?如果三字经中写的是:“人之初,性本恶。”结果又会是怎样,我无从得知。罗马人的头脑中就没有人性善恶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人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尽管我们看来罗马人本性邪恶、好斗、贪婪。

只有你为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建设的很好时你也有更多的东西能够带给别人。总而言之,人的这种趋利避害、自私的本性也没什么不好的,就那样了。而且对于个人而言,建设自己的人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追求自己的使命,这些才是第一位的。

关于法家思想我想写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进化史观。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都用倒退的观点解释历史。如道家认为,人类自古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倒退的历史;儒家则把尧舜时代或商周之际作为理想时代,认为自西周以来的历史是不断倒退的历史。而法家则是彻底的进化论。商鞅明确指出:“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商鞅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这是当时其他思想家远未能及的。

二 可能也正是这种观念让法家与其他流派相比更加的面对现实,我就喜欢法家的这种面对现实的态度,相比其他流派的救国策略,法家无疑更具实操性。好了,他们的进化观点也是我所赞成的,我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生物还是人自身都是在不断进化的,从总体上来看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观点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相吻合呢。当时的社会虽然混乱非常,可是生产力无疑是有了巨大的发展,具体情况变了因此要采取新的策略来富国强兵。

这种进化的观点还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理论,那就是我们人在精神层次上的不断进化。怎么说呢?就像我上文说的,精神层次更进化的人更多的为他人、为世界、为自己的使命,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就是更高的自我实现。在我看过一些生物进化学、进化心理学方面的书之后,我更加认同这种进化论。在总体上,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第三点我想说的是法家的务实的精神。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时期谋士这批人的代表,谋士不拿出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怎么能行呢?这种观点也可以说是有用论吧。不法古,因为法古没用;不尚贤,因为尚贤有害;以法治国,因为法有用。

在当时战国的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论,后世总结为九流十家,针对战国的局势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浮夸流行,华而不实。韩非认为,判断这些理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用,他告诫君主,如果不注重功用时效而喜欢听那些虚言浮说,就可能亡国。其中韩非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以贤治国、否定以身作则、否定以智治国。

其中反对形式主义就不多说了,反对以贤治国韩非用中山亡国和燕王哙禅让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君主尚贤的害处。以身作则是传统的为君方式,通过自己带头的作用为百姓树立榜样,从而达到风化天下的目的。但是韩非对此提出了异议,因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个德行最高尚的。根据中主原理(韩非的那一套设定即使是中庸之主也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的原则),君主的才能并不一定出于人之上,那么自为表率非

三 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倒会起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效果。因此,他否定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而是认为,只要君主抱法处势,那么即使德行平庸,能力平庸的人也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些有用论都很好的说明了法家追寻的是一种大概率事件,按照中庸之主而不是难得一见的明君设定标准,以法择人而不是单单凭借君主的好恶或是人才是否贤能来任命官员,凭借人们好利恶害的天性而不是说不准的仁义礼智来治理人民,这些说明法家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总之,法家坚持的可以说是功利主义的立场,不管是何种理论、何种观点,只要是有用的就是好的,就像邓小平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原理一样。检验是否有用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实践。

第四点我想说的是法家人士的奉献精神,那种为了自己的信仰奋不顾身的姿态,我个人对此十分的敬佩、崇敬。

我比较喜欢法家,可是对其他流派也没有一点排斥之意,立场不同而已。因为其他流派的大人物一样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奋不顾身的人,这种人我实在没什么说的,只有敬佩二字,不知道我何时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像孔子,他周游列国之后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学说难被人所接受吗?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当今不能实现吗?可是他依然跟随自己的使命不停向前,就像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独往矣。”这种精神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其他流派为了自己的学说是到处讲学什么的,或是奉献出自己一生的经历,可是法家人士更多的是奉献出了自己生命。他们向君主献刀是有莫大风险的。

韩非在自己的著作中专门有一段小故事来说明法术之士的辛酸无奈。话说楚国的中山自古出产玉石,春秋时期,有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山中得到了玉璞。卞和知道玉璞非寻常玉石可比,献给谁呢?钢刀赠给勇士,红粉施予佳人,国宝只能献给国君。在忠君爱国思想的指引下,卞和把它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楚厉王知道相玉是个专业活,不便自作主张,于是找了一个玉匠拿来玉璞,看过之后,道:“石

四 头。”见专业人士这样说,楚厉王气不打一处来,忽悠君主必须付出代价,卞和只得失去了左脚。厉王死后,王位传到了弟弟楚武王的手中,卞和继续献玉,结果失去了右脚。之后周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大山中开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干了,继之以血水。消息传到了文王那里,最后在玉匠的雕琢下,一块宝玉现于人世间。为了纪念卞和同志百折不挠的献玉精神,文王把玉石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这篇文字针对君主而作,所以只谈到了君主应该如何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体谅献玉者的苦心,不要胡乱讲献玉者否决。宝玉是君王所喜爱的,法术之士也是君主所需要的,在《孤愤》中韩非已经详细论述过,只是当这两种事物出现在君主面前的时候,君主摇头不识,甚至恼羞成怒。为什么会有这种阻碍?有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专业因素等等,这也是韩非所描述的《说难》。

而法家人士却为了君主、为了自己的理想那样的奋不顾身。伴君如伴虎,向君主献刀,自己也有生命危险,法家为君主贡献的不仅是自己的智谋、能力、思想,甚至还有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法家人士也就是法术之士为什么会给君主提供一套完整的驭下体系呢?难道他们不也是臣下吗?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不少人都对法术之士有过这样的责难。其实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取舍,也就是法家所说的两权相害取其轻。战国时期那些法术之士都是平民出身,对他们来说获得君主的赏识和任用是最主要的目标,与这个目标相比,做君主的忠狗、被君主驾驭、一切以君主为转移并不算什么。

《孤愤》更是法术之士的自我表白书,也是形势分析书,更是价值宣传书。其中主要宣扬的就是:我们法术之士很孤独、很愤怒;我们法术之士很可靠、很有用。难怪秦始皇看到韩非的文章不仅仅能体会到这些,也能感受到:我们君主又何尝不是很孤独很愤怒;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很可靠、很有用的大臣。想及于此,长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第五点我想说的是法家的法术势三刀。首先说说“法”,五 天理人情是根本——实用主义韩非如是说。毫无疑问,法家的法是是建立在人性趋利避害的基础上,完全为了君主的统治事业的,君主是唯一不受法律约束的人。在我看来法家所说的法在当时特别具有实用性,符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至少我没有找到多少可以批判的东西。法家所说的法具有公正性、唯一性、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韩非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我只想多说几句后世对于法家的法偏重于严刑峻法的偏见,可能是偏见吧,我自认为。

长期以来,法家总是给人以杀气腾腾的感觉,似乎法治就是杀人、暴力,所谓法治不过就是刑治,那么法就是刑吗?法的概念远远大于刑。韩非所说的法继承了前期法家对法的规定性,是一个多重涵义,多层意义的概念,指一切制度、法令、律典,甚至是风俗习惯,所有层面的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那就是规范、程式之一。法是公平的,不偏不倚的,它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至于法家的法有时候感觉太过残酷,像“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感觉确实有够残酷,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就不知道算怎么样了。法家重刑主义的逻辑起点基于对人性趋利避害的认识,是一种对利益得失的分析。如果轻罪重罚,犯罪者得到很少的利益却要遭受到严厉的制裁,从而蒙受多于所的几倍的损失,这样权衡得失,人们就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以身犯险,这样就减少了犯罪现象,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当今之世如果一贪污的刑罚就是无期徒刑或是死刑,恐怕贪污的人会大大减少吧。

接下来我们说说术,韩非所说的术,主要包括两部分:“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对于术,我感觉没什么说的,只是君臣之间相互什么的关系,感觉太远。可以说就是政治权术吧。

对于势,看了书我才对势有了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势”?简而言之,势就是对他人的影响力的总称。这种影响力,既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既可以是命令式的,也可以是诱导性的;既可以是意识范畴的,也可以是潜意识范畴的。总之,势的范围很广。

那种看得见的势很容易理解,来自于权势,比如一个纪检书记的权势,一个财政部长的权势,一个市长的权势等。但在权势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名望。名望虽然不同于红头文件上确切规定的权力和职责,但影响力可以大的可怕。在大学当教授的陈独秀无权无职,但他可以让万千热血青年走上街头呐喊呼叫;凭借声望,已经近乎囚犯的拿破仑在不到一个月里就兵不血刃地第二次进入巴黎,建立政权。周杰伦,一奶油小生,无权无职,但我想如果有人对他的音乐说三道四一定会遭到口诛笔伐,如果他想让某人火,那么此人必定能小火一把。这些可以说是势,所以法家才不尚贤吧,贤人的名望超过了君主,那么百姓便只知有贤人不知有君主,这也是很危险的。

总之,法术势我认为不过是君主用来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已,仅仅是工具而已。

写了这么多,我只想说虽然我只写了关于法家所谓好的一面,当然法家也有很多缺陷,只是我在这里没有提及而已。我用我在看的其中一本书里的一句话来结尾,这句话很有意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生气,不要悲伤,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看一看《韩非子》,帮你面对现实,你就会心明眼亮、茅塞顿开。

读有无之境心得体会 篇9

最近看了《有无之境》,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在这里发表下读后感。也欢迎看过《有无之境》的朋友跟我感受。

《有无之境》中谈到阳明先生的心物同体,说:“这种说法并不是哲学的论证,只是换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者提升了一个理解世界的境界而已。所以对于这一类命题,与其用存有论的方式去考察,不如从境界论方面去理解。”

于我,世间万物,理解其为何如何也比考察其是非对错重要,正如不同见解之间的交流碰撞,不必认同无需争论,不过是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至于理解世界的境界,这种多角度,有时是提升,有时也可能是降低,但无论如何,良知与时间会让你明确你需要的,从而对于原本存于内心的事物,更加笃定。

读《百年孤独》 有感 篇10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孤独,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相伴。这种孤独是渗入骨髓,无法摆脱的。或者说,孤独,是他们家的宿命。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开创者,最后的日子被捆在树上,与孤独为友,对别人说,我疯了:奥雷里亚诺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一直在炼金室里制作小金鱼,做了拆,拆了做,以求得内心的平静:美人儿蕾梅黛丝,喜欢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走··他们不是疯子,不过是生活在了只有自己的世界里,这反而让我觉得孤独不是可悲的可耻的,而是上帝的恩泽,让他们、让我们如此安静。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书虽是读完了,却总让我觉得懵懂觉得不解,觉得慨叹觉得怜惜,让我惊讶的是,竟然还有些羡慕。孤独时一种选择。孤独是宁静的但也是寂寥的。只是我们却往往因为忍受不了寂寥而丢掉了宁静,丢掉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科学狂人的孤独,兽性的孤独,战争狂人的孤独,爱情的孤独。与其说不相信孤独,还不如承认它的存在。孤独是一种宿命,当你觉得孤独时也是离自己最近的时刻。孤独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当每个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明白它是一种宿命。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孤独是个难解的方程。也许我们本不应该无寻求它的种种解法,享受它给我们的未知也许也不错。

读《百年孤独》有感 篇11

我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时不禁一笑,右手边是看了一半的《百年孤独》。这本诺奖得主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声名远扬,但此刻,我只是借翻阅它来消磨一个长长的无聊的下午。亦实亦虚的魔幻故事,庞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以及虚拟世界里的一句话,和真实的我凑在永恒的时间里,就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看了很多遍《百年孤独》。最初的观感是晦涩痛苦的,因为一长串反复出现的名字、人物癫狂而奇怪的行为、神秘而混乱的环境。作为一个学着“三观端正”现实主义课文长大的学生,这种将与真实生活毫不相干的灵异传说放在极具真实感的现实里的叙述,实在别扭难过。但不可否认,故事非常精彩。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这个苟延残喘的家族永远地消失不见,一群啃食着血肉的蚂蚁,一棵被绑着“疯子”的大树,我心中空落落的,意犹不止,也好像“大雪白茫茫真干净”的惘然。我可能自己也没有发现,我正走向一条不那么普通的文学之路。伟大的作家布下隐形的指示,指示着每一个读者,去虚幻中寻找真实。

我曾一度认为自己的阅读是肤浅的,因为富有特色的文学表达相较于它的内核仿佛更能吸引我,这种隐蔽的羞愧在阅读《百年孤独》时尤甚。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实在太迷人了,幻想现实碰撞,重彩写实融合,争锋相对的矛盾,水到渠成的和谐。而我这才发现,正是这种独特的写法,让虚幻的文字处处体现着真实的张力。比如奥雷良若上校的孤独。他整天埋头于作坊中做小金鱼,他的头发上可以长出蘑菇,口中长满青苔,明明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感觉“空气中浸满雨水的潮湿”。这是上校行将死亡之前的感受。我知道现实中,一个活着的人不可能头上长着蘑菇口中长着青苔,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感受、触碰他的孤独,一种隔绝与世的荒芜,一种压抑到窒息的孤独,就好像生活在充满雨水的空气中一样。故事是虚假的,但孤独一样沉重。

于是,我越来越热衷于在虚拟故事中去寻觅真实,我不得不去寻找真实。先前我以为真实触手可及,周围的一物一物皆为真实,牛顿三大定律,科学唯物主义。《百年孤独》却告诉我,真实无处不在,但也极难寻觅。人们在真实的物质里狂欢,不知觉将灵魂的真实乱丢一地,要么伪装成虚伪的美丽。于是我们身处热闹人群,依旧如一个百年家族那样孤独。真挚纯粹的孤独,也是人类存在最后的依靠。如果,有一天连孤独都能物化,真实又何处可言?

上一篇:2024年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淘宝客服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