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卓越课堂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卓越课堂(通用9篇)

数学卓越课堂 篇1

后的汇报

奉节县诗城路小学熊桂英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下面我将根据学校的安排,把参加2012年重庆市“打造卓越课堂、推进减负提质”小学数学名师师范研讨会培训的情况给大家作个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建设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几点粗略认识》。

2012年11月17日和18日两天,我们在杨家坪中学体育馆观摩了5堂示范课即一年级《9加几》、三年级《秒的认识》、五年级《确定位置》和《认识方程》、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聆听了3个讲座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孙晓天的《卓越课堂的国际视野》、江苏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的《追求理想课堂》、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孙贵和的《从方程的备课谈数学的建模》,另外还有重庆市教科院专家在重庆市两堂示范课后的互动点评。通过听示范课、听专家讲座、听专家的点评,我对对小学数学“卓越课堂”建设有了一些粗略认识,我从三个方面谈谈。

一、我理解的“卓越课堂”

所谓“卓越”就是一种超越,“卓越课堂”就是超越自己、超 1 /

3越过去的课堂。书面标准的表述就是一堂课上下来,最后的结果是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益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课堂就是“卓越课堂”。

二、“卓越课堂”的要求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有效性应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密切联系,将“三维目标”协调并举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预设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预设应以教材为基本线索创造性使用教材,三是教学预设应体现全面性和灵活性,四是要处理好备课与资源共享的关系。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有效性,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特别要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是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的题材承载教学内容,第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四是内容呈现要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情境性,五是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体现系统性和结构化。

4.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提高课堂有效性,要将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探索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系。

5.教学活动要生动活泼。卓越课堂的教学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体现教学的均衡性、公平性和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数学思考;三要构建积极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过程;四是关注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6.全面发挥学习评价的功能。第一、学习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第二、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三、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课堂学习评价要以肯定为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第四、通过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的形成。

三、建设卓越课堂的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2、加强卓越课堂建设的指导。3.加强卓越课堂教学研究。

4、积极推广卓越课堂建设的经验与成果。

数学卓越课堂 篇2

(一)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12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措施,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教, 学生学”这样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机器”, 转变为主动学习, 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人”。而“卓越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的教学模式。

(二)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改革的迫切需要

当今的孩子, 比以前的孩子学的更多了, 城镇的孩子就不用提了。就连农村的孩子, 所学的知识也比以前多了很多。可惜的是多的是死的, 应试的, 服务于考试的知识。初中的数学教学更是如此, 教师仍专注“教”, 往往半学期就将一学期的新知识“传授”完毕。剩下半学期, 就是反复、机械地练习做题, 最终迎接期末测试。正因为如此, 初中学生的大脑与心智被这种“教书”方式禁锢, 甚至被扼杀。从初中开始就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探究能力弱, 协作能力差。往往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初中生。这样的孩子如何去与同龄的外国孩子去竞争, 去生存。所以,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已势在必行。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而生。

二、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作“卓越课堂”?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有学校认为:“以孩子为中心服务学生”是越课堂文化的教学系统的核心。又有的学校认为:“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教学模式。那么, 到底什么的教学模式才是适合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呢?我们认为“卓越课堂”教学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学生回归学习主体地位, 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以“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同思共进, 以练带学”的方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情感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让每位学生以自己的特长为基点, 全面发展。使每位学生成为“卓越的自己”。

三、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

初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以“导学案”为载体, 由“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同思共进”, “以练带学”四个阶段构成。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课前, 小组成员借助课本、互联网等多形式的独立自主的, 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 按图索骥, 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 探究学习, 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掌握部分识记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导学案的“我的疑惑”栏记下自己的疑惑与不解。

2、课中“协作探究”阶段。其中“协作探究”阶段分两个小节进行。首先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解惑, 处理“自主学习”阶段记下的“我的疑惑”。再进一步合作探究本节新知, 初步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知识点”部分内容。初步完成学习目标。同时记录下本小组的疑惑与不解, 记录在导学案“小组之惑”一栏里。第二小节是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 参与到组间交流与解惑。小组间展示本小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 同时也将本小组之惑也提交给班级讨论, 实现全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彻底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知识点”部分。彻底完成本节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3、“同思共进”阶段。“同思共进”阶段。在完成前两个流程后, 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 学生反思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所得与不足, 组内点评、组间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总结归纳知识点, 巩固学习效果, 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学生完成导学案“课堂小结”部分。评选本堂“探究之星”与最佳“协作小组”。

高中数学卓越课堂观察研究 篇3

在重庆南坪中学老师们眼中,“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卓越课堂的教学有其特有的方式方法,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研究,现简述如下:

一、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试验,体验成功与失败。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践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3.让学生小组开展评价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的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①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开展评价活动。就高中数学卓越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活动。在教学评价上,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既重视学习能力提升,又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

②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教师应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容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重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三、展示了教师的教学功夫

1.展示教师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的功夫。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树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

2.展示教师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功夫。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实施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教育主题的人格特征。

3.展示教师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功夫。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学观——发展观。发展观是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双向活动中完成。

四、转变了教师的训练方式

1.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便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变化,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常采用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所谓集中就是比较各种方法,并说出哪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

3.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中、差等生的帮助,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回答一些问题,学生答错了不应错过机会,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学生答对了要给予肯定和表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总之,就是说对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积极评价。缺少评价的教学,是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把学生教聪明。

卓越课堂教学反思 篇4

三建中学学校:廖金梅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通过不断的课改实践,我有些许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 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与整理点拨提高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

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2.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偶尔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

3.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

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应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4.有些课堂华而不实

教师把新课程要求的师生对话,庸俗化为一般的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很活跃,实质上是利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灌”;有的教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了 “满堂问”,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很好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能力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表扬,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教师在课堂的小 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点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篇5

一:做幸福的老师

要做幸福的老师,我们就该像书上说的那样:学会接受生命中的“缺口”。首先要先接受工作上的“缺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自在安逸没压力。虽说教师这份职业跟这样的希望无法沾边,但换位思考一下它可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此外,还要接受学生思想上的“缺口”。老师很经常因为孩子们的不听话、上课捣蛋,作业马虎等行为影响心情,导致对工作产生厌倦感。何不学会“放下”?正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更何况他们还是“小人中的小人”呢?

二:做会上课的教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本“师本“的课堂,渐渐走向“生本”。要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师就要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将眼睛、大脑、嘴巴、双手全部还给学生,让其自己去观察、思考、表达、操作。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三:做会培训的教师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通过参加不同的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那么要在培训中学有所得,我们就该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选择重要、独到且精彩的部分详细记录,反之则放弃。正如书上说的:放弃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放弃是为了更好地突出。

四:优越性和个性化 超越性。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7)个性化。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教育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更是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对于我来说,到达“卓越”这一境界还需要一段路,但我还是会努力先从做一个“称职”的做起,努力的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向 “卓越”看齐。

“卓越课堂”阶段小结(共) 篇6

本学期我校根据垫江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垫江县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垫教委发[2013]320号)文件精神和2014年2月20日县教委召开的全县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工作会会议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垫江县*******“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根据方案,认真组织,有效实施,全员参与,扎实推进。现将本校“卓越课堂”建设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形成良好课改氛围

“卓越课堂”作为本学期教学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成立了以张顺成校长为组长,以邓娟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卓越课堂”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为成员,建立了学校校本教研研究领导小组。有力的督促和推进了校本“卓越课堂”建设工作进程。学校所有教学班级都加入到“卓越课堂”的行动中来,全校教师59名,全部参与到该项课改工作中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小组精心撰写了“*******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在本阶段工作中,领导小组从策划到实施到监督再到总结,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首先深入教学工作当中,全力转变教师观念,围绕科研氛围的营造、教育理论的宣传、常规教研的落实、评价方式的转变等重点工作,开拓创新,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教研,突出合作为主 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卓越课堂”建设工作有序地开展。

二、认真策划、转变观念、提供课改技术支撑,积极建模。

在学校认真策划下,本期为了让老师们彻底转变观念,接受“卓越课堂”先进教学思想,学校于2014年3月7日召开了*******“卓越课堂”建设启动仪式。启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校“卓越课堂”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另外学校还召开了“卓越课堂”动员大会、“121学导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培训会、“卓越课堂”小课题研究动员会、学习共同体建设及小组文化建设培训会、家长培训会、五年行动计划学习会、导学案培训会、导学单培训会等共10个全校型会议,及时将上级领导的指示转变会学校的实际工作步骤,为“卓越课堂”建设在城南小学扎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彻底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分三个层次对教师进行了研修培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学校层面:校级干部、教导主任将“卓越课堂”的先进理念在校进行宣讲和传达;聘请片区教研员到校进行卓越课堂操作性指导。教研组层面: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性培训。本期计划教研组将开展八次以上“卓越课堂”的专题研训,现已经完成了五次,有效解决操作层面上大家困惑的问题。校际层面:一是重视“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学校本学期将派出不少于8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片区、县、市各级教研活动及学习,涉及所有学科,通过大家相互交流研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学校将计划请片区及县教研室老师到学校对我校“卓越课堂”建设进行现场指导,以期

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学校在参加片区语文、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之后,学校将进行这一“课例研修”教研活动形式的大胆尝试。根据学校计划,学校一、二、三年级全体数学老师组成一个研修团队,进行一次数学课例研修,学校三、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组成一个研修团队,进行一次语文课例研修。在研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研修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研修,初步形成“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竭尽全力为“卓越课堂”提供有效的课改技术支撑,期待通过课改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三、重视研训、重视实践、利用活动促进课改

按照“*******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规定,我校本学期以活动促研训,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用丰富的活动促进老师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期我校开展了“校优秀学习共同体”评选活动、教师导学案征集活动、导学单设计评选活动。通过优秀学习共同体的评选,我们希望看到各班的小组文化建设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目标,彰显出孩子的个性,也体现出小组共同学习的愿景。老师们在教学中力求落实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宗旨,从教学中体现出其观念的转变。

四、课改求变、带来新意、共同收获课改果实

学校推进 “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的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方式都有所转变。从学生的转变来看:注重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

学校从“形”入手,并期待逐步由外显的“形”深入到内在的“神”。全校所有班级初步成立4-6人的“生本学习小组”,民主推选了生本小组长,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个性化的“组名”,看似一个简单的“组名”可以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一种荣誉感、集体感,小组的建立可以看到学生的热情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就教师而言:语数备课组尝试着认真编制课前活动单、教学活动单,加强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自主学习的指导。教师们上课讲得少了,学生们动得多了,安静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起来。自生本学习共同体成立以后,如何加强小组的管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每个班级教师都将卓越课堂的教学与评价有机整合,制作的评分表,做到每日一评、每周汇总、学期总评,学生会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在班内评比中的情况,充分地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困惑及建议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将“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实施中,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及建议:

1、关于小组学习的管理。学校时间有限,部分导学案只能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完成。那么,小组成员在哪里学习交流,用什么时间?涉及到的实际问题太多了。

2、课堂上小组交流或汇报时,如何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评价。

3、关于两极分化。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在课堂上听讲效果不好,换成小组约束,同学帮助,就会提高了成绩?我担心后进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4、对于大班额的班级来说,分小组的坐法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拥挤,往往是两个同学共用一张课桌,这样会因为挤而不方便专心的听课和不受影响的做作业。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吗?会不会适得其反呢?

5、导学案的开发是不是应该加快进度?

6、每天布置自学任务却难以实现,学生学业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都存在很多差异,自学效果自然也有很大差异。好学生看一遍就会,差的根本学不会,加上各科每天都有练习作业,自学时间也很难保证。

在卓越课堂的探索实践中,尽管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树立“以学为本”的思想,实施“先学后教,培养学力”战略, 在“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去研究,给力常态探索,追求卓越课堂。在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关心指导下,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的卓越课堂建设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数学卓越课堂 篇7

现状一:课件内容缺乏“个性”。

⑴制作问题。从平时听课调研的情况看, 目前使用的课件主要来源于教材的配套光盘和网络中收集的现有课件, 即现成的课件数量超过课件总数的80%以上。而自制的个性化的课件数量低于课件总数的20%, 显然针对本班实际的课件就更少, 需要引起我们各校的注意与思考。

⑵结构问题。目前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线形结构, 过程设计较为呆板, 教师上课使用课件时往往就点下一步、下一步, 一直到最后, 按照一定的程序走完全课。这种结构不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内容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现状二:传统教具纷纷“下岗”。

传统媒体如实物、模型、图片、小黑板等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深受广大中老年数学教师的喜爱。如今随着课件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年轻教师认为传统媒体“土气”, 课堂上用传统媒体的地方不多。还有现在的公开课不用课件可能就算不合格, 以致出现了一些教师误以为用课件更好, 传统媒体能不用的就不用, 生怕人家说课堂“土气”。于是, 课堂成了现代媒体的天下, 传统媒体面临全面“下岗”, 甚至于数学课本也在课堂上没了身影。在六年级“同课异教”活动中, 使用课本的只有两节, 五年级更是如此。

现状三:过程凸显教师“主导”。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课件因设计的一些“缺失”, 体现教师怎么教的部分比比皆是, 而引导学生怎么学的内容少得可怜, 甚至不少课件上就根本找不到痕迹。课件中几乎全设计成师生互动的环节, 而设计生生互动的环节很少, 探索问题的答案几乎全是教师的预设, 缺乏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现状四:课件使用出现“两重天”。

目前, 不少学校教师使用课件一般会出现“两重天”:一部分教师热衷于用课件上课, 这些人中年轻人居多, 骨干教师居多, 他们尝到课件带来的好处, 寻找时间多用多媒体上课, 有些甚至到了无课件不上课的地步。另一部分教师 (主要是老教师) 却很少用课件甚至还有老师从不用课件上课, 一是自身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怕应用了课件反而影响教学;二是学校“全副武装”的多媒体教室少, “排队”上课难, 不上的教师就美其名曰“让年轻人上, 让骨干教师上”;三是不少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教某某学科还用得着课件吗?”还美其名曰, “我们发扬风格, 让你们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用”。从本次五六年级赛课情况看, 还有青年教师也出现了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使用的情况 (如不知实物展台的放大与缩小、对焦不准等) ,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状五:无谓干扰多, 数学味少。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分别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这表明视觉与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多媒体使用不当主要是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造成干扰, 缺乏“数学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媒体课件质量欠佳:字体过大或过小;投影不清、画面模糊、色彩失调、图像变形等。这样的课件会造成学生辨认困难, 影响课堂听课效率。二是多媒体运用不当:时间过长、频率过高、变化过多, 造成学生视觉与听觉疲劳;刺激程度过高、形式过于新奇, 导致学生注意力被媒体所呈现的表面现象吸引, 忽略内在的认知需求与过程;时机选择不当, 不能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激活思维、引导探索, 导致多媒体运用徒劳无功, 涣散学生注意。比如, 在本次的好几节数学课中, 都有课件在不少的画面上插入了一些可爱的小卡通 (喜羊羊与灰太狼出现的次数较多) , 而且全都是“活蹦乱跳”的那一种, 学生的注意力都到这些卡通上了, 怎能集中精力听讲或思考呢?

在全市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应该说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积极实施“配套工程”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如帮助建立了多媒体教室, 添置办公电脑, 每校都接通了宽带等, 使得我们的教学条件大为改善。虽然现有条件与其它经济发达地区比, 差距还不小, 但作为我们应该感到满足。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 当前我们要做的是:针对目前学校的实际,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克服课件使用中的一些困难, 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 紧跟时代步伐, 促进学校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

对策一:切实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教师应用素质。

目前, 不少教师都经历了几轮的计算机培训, 还有少数教师通过其它途径学习计算机, 如职称计算机学习、学历进修中的计算机学习等。但总体上看, 学习计算机的功利性较强, 真正较熟练掌握多媒体运用的教师不多。因此平时学校要注意调动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为教师争取更多的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机会;注意校本培训, 积极引导多媒体技术强的教师帮助多媒体技术不强的教师;加强课件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如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就有课件设计比赛这一项;特别要鼓励教师参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作为数学教师, 当然更要注意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 加大自学力度, 充分挖掘网络资源, 提高自身素质, 让我们都能在数学课堂上灵活驾驭多媒体, 展示现代教师的风采。

对策二:积极渗透课改理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从自身开始, 自觉更新课改理念,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要适应课改理念的要求。作为现代教师也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 自觉接受新课改理念, 在课堂上努力践行课改理念。具体地说就是数学课件制作上, 采用树形结构, 注意设计的灵活性;同时学习其他同类课件的优点, 尽量结合本班实际, 与生活紧密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的原则, 让生活走进课堂, 使课堂融入生活中;多关注学生如何学, 多注意引导生生交流, 避免无效干扰, 体现课件的“数学味”;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多媒体的运用问题, 多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 以求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一句话, 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 着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使多媒体运用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晴之笔”。

对策三:传统现代有机整合, 体现“一加一大于二”。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固然先进, 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着无法取代的优越性, 比如:教师的板书, 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 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课件显示的教学实验是不可以直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多加强老教师与年轻教师就同一课题相互交流, 让他们感受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各自魅力;或组织教师观摩利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的课例, 让他们从中体会课堂上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取得的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二”。鼓励教师今后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教学媒体时, 要想一想, 这一环节用什么媒体更好, 不求“最好”, 只求“更好”。

对策四:合理整合学校资源, 提高课件使用密度。

由于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 各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存在一定的差别。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教室, 使其效能最大化。二是要充分挖掘潜力, 尽力添齐多媒体装备;三是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借“他山之石攻玉”, 让更多的老师能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使用上有用武之地;四是尽可能组织小学数学教师 (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学科) 开展数学课件的制作与展示赛, 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的, 又是艺术的。“卓越课堂”要求我们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 都应力求与教学内容达到高度统一, 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多媒体课件的编制和使用也不例外, 无论是介绍性的演示, 还是再现性的模拟, 其着眼点都应放在教学内容上, 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采取相应的表现形式, 使之变得简单、明了, 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 这才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根本目的。

摘要:所谓的“卓越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 理所当然被我校教师广泛运用。它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效果突出、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 可产生常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效果,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新课效率从而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 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

对打造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探索 篇8

关键字:小学数学;探索;卓越课堂

G623.5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希望把心血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所有人都不想做无用功,因为那既浪费时间,也消耗精力。因此,学校、教师应重视创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着手,论述创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途径。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作为教师,他们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启蒙家,接受新奇事物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同学们进行开导,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数学这门课。在教师教授新课的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公平的分组,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同伴学习。又如,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不同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补,同时建立起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反过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在增进同学友谊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中改进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时期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认可,是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分组后,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以下是可以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习惯的一些措施。

1.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让小组内所有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共同的探究、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小组中,教师要鼓励学习大胆发言,认真思考,勇敢的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最后让小组成员去探索、去讨论,这样,可以真正帮助到有困难的学生,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作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

聆听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行为,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聆听,是学生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话中,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比如,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经过不断的研究、寻找,就可以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小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习惯去听取别人的意见,相反的,他们跟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聆听。

3.让学生养成合作实践的习惯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个知识水平高但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的走上社会,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小组成员之间的实践,不仅能够体现小学生的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操作题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必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的题型,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三、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恰当性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就会去寻找帮助,经过学生之间不断地的努力,最终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甚至阻止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个问题值得所有教师去探讨。

2.抓住学生独立思考时出现困难的时机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认为有难度的、难以解决的,这样,学生在思考时出现障碍就显得很正常。很多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理所应当的让教师给出答案,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公布出来,学生就不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问题的来源,当问题再次出现,学生还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出现苦难时鼓励学生去讨论、去探索,适当的时候给以指导,最终让学生学懂、学透数学知识。

3.利用学生思维不全面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解决同一个问题有着多种多样的办法,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认识問题时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中国有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一个人的观点始终没有集思广益带来的好处多,所以教师就要考虑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互相了解、互相补充,让学生看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进“学本”课堂扬卓越风帆 篇9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本,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此为指导思想,小组合作学习进入了课堂改革教学,“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诞生了,以“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理念为中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师生共同打造“L-O-V-E课堂”模式。

关键词:学生为本;自学;互学;展学;积极性;主动性

以《沙坪坝区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实践研究》为指向,结合本校全体师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以爱育爱、爱满校园”的办学理念,校长指出:全校师生共同打造“L-O-V-E课堂”模式。L―Lighten(点亮)―创设情境、激趣引思;O―Object(目标)―梳理问题、目标导向;V―Variety(多样)―遵循规律、方法多样;E―Exercise(训练)―反馈检测、训练提高。

一、L-O-V-E小组构建

卓越课堂在教学上最大的特色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大爱”的办学理念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学初进行了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我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兴趣倾向、交流水平、性别比例、家庭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异质小组,每组4人,同时,根据不同学科也会视具体情况做具体的调整,如此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以本班为例:在“感爱”中队名下,学生自己拟定了感知、感乐、感恩、感言、感朝、感学、感容、感善、感德、感仁、感诚11个小团队及每组的口号和组规。这样每班根据班级学情因地制宜,将一个大集体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成各有特色的小组,这样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二、L-O-V-E教学实施

(一)设计自学,全面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实践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自己班级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导学单的形式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如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一课教学中,在介绍了面积之后,学生只是有了面积的概念,还没有实际感知面积,所以面积对学生而言,还只是空洞的字眼而已,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照顾到所有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来,便设计出如下导学单:

《认识面积》导学单

1.分一分:将以下图形分成两类。

2.涂一涂:用红色笔画出每个图形的一周,用紫色笔涂出每个图形的面。

3.比一比:比较下面两个图像的大小。

让每个孩子有事做、能做事,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小学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境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发现问题,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师生融入实际情境中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确定目标,有效互学

通过学生的预习,课堂的情境引入,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梳理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作为全班的组织者和掌控者,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并引导组内研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师生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探寻规律,展学归纳

信息的反馈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但对教学重、难点,学生把握不到位,所以展学环节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教师可以抓住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及时有效引导,同时也凝聚学生兴趣,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分层练习,训练提高

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程度,练习是信息反馈的最好方式,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目标,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人文性、加强生活性、注重开放性、突出实践性、强调综合性、关注趣味性、注意针对性、注重层次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学本式”卓越课堂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之路还任重道远,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志者事竟成的造句下一篇:初中环保作文: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