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陈海蔚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问题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战略意义,各国都把中小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如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剖析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步伐的对策。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我国散布在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左右。这充分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中小企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企业规模越大,资本集中程度和有机构成越高,吸纳每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的资本也就越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同等数量的投资可以吸收更多的从业人员。据统计在工业部门新增的8000万劳动力中,75%在小企业,全国工业部门1.5亿劳动力中,有1.1亿(占73%)在小企业就业。近几年它们共吸纳全社会75%的就业人员。
1.3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计,我国中小企业发明专利占全国总数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仅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而且它们作出贡献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融资渠道难
融资难几乎是所有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不仅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间接融资比例低,而且企业自有资金缺乏。据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收益留存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占不到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更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2.2缺乏现代的企业管理
部分中小企业竞争力弱,问题不是出在我们以往强调的硬件和看重的资金及技术上,而是出在软件和经营管理上。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大多缺乏一种科学理念支撑,偏重人际关系的协
调,重“情”,而忽视“理”(企业文化)和“法”(企业制度)的建设,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对员工缺乏信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凝聚力。
2.3人才资源缺乏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不争的情况。首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者主要还是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社会对就业认识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及缺乏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及时对外招聘人才,没有雄厚的实力、丰厚的待遇和人才发挥的空间等,往往难以吸引到人才。其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都比大企业差,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大企业。人才缺乏的必然结果是管理水平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形成恶性循环,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
2.4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服务功能不健全,也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税务代理、会计、法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或者还很不完善。
3.加快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助、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和企业自筹,并且都建立了金融扶持体系。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扶持还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担保体系、风险资金的投资机制还不健全。尽快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信贷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二是要修改《公司法》及《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三是要完善风险投资法律制度,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鼓励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以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四是在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资助方面,要平等对待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享受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资助。
3.2实行严明的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独立于战略的业务管理系统(战略实施系统),保证将企业制定的战略举措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战略实施层面,建设一个开放的制度化平台,企业主管、员工都会在该平台上交流业务实施情况,对比差距,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措施。企业从制度上建立人力资源框架,对每位员工都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选拔、使用人才,严格考核,优胜劣汰。
3.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厚的待遇,难以吸引人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外因。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首先得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必须确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来;其次,通过科学评估来合理配置人才和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挖掘其才能,发挥其潜力。解决好人才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感情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则证
明人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复杂混合体,因而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3.4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商贸、法律、会计、审计、评估、教育培训、开拓国际市场等服务;政府应调整“抓大放小”发展方针,在资源上给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以同等地位。政府抓大放小的结果,造成中央企业占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积极主动扶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清理私人资本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政府要从单纯追求GDP总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大企业发展战略向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并重转变;由某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政策向着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转变;由控制和管理向服务和支持转变。政府转型当中,要提供有利于中小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红.浅谈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2] 柳国炎.美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借鉴和启示[J].四川改革, 2006,(11).[3] 贾文.论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8).[4] 沈孟康.浅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下旬
在世界经济格局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背景下, 我国企业集团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借鉴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 采用产融有效结合的方式, 利用金融资本的杠杆效应, 有利于集团企业形成规模经济, 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从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经验来看, 作为产业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由于具有的内部资本控制、资源配置和内部金融服务等职能, 成为了大企业集团实行产融结合的有效方式。
一、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可选择模式
按照控制主体的不同, 可以将产融结合路径分为“由产而融”和“由融而产”两大类, 前者是以产业资本为主体将金融资本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行为模式, 其代表实体有美国的洛克菲勒集团、德国西门子电气集团、中国海尔集团、新希望集团等等;后者则是以金融资本为主体将产业资本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模式, 其代表实体有美国摩根财团、中国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等。在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产融结合路径下, 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以划分为如下两种:
1、参股现有的金融机构
参股已有的金融机构是大多数财团涉足金融业的主要方式。大财团通过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份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然后再通过这些金融机构控制其他企业。产业资本入主的外部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 并最终形成集团控股、联合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2、组建财务公司
产融结合的另外一种方式来自于集团内部, 也就是当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时候, 设立或者参股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源于企业集团, 服务并根植于企业集团, 以依托集团和服务集团作为经营宗旨, 金融运作紧紧围绕集团的发展战略。它与集团各成员单位密不可分。
二、财务公司是目前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最佳模式
第一, 财务公司的内部银行职能是任何外部金融机构都无法替代的。财务公司调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为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此外, 由于对行业熟悉且具有一定的风险认知力, 因此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 财务公司对客户资信门槛要求较低, 金融服务和产品服务也更能体现以客户需要为核心的服务宗旨, 对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二, 产业金融的发展, 应该紧密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展开, 重点扶持推动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能够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均为从事国家扶持的支柱性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公司正适合于从这些重点企业内部出发实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 财务公司的金融业务主要在企业内部, 发生任何问题, 不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财务公司不吸收社会储蓄, 在经营出现危机时就不会引发个人储蓄挤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 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与外部银行、资本市场之间的融资中介, 对外部金融动荡起到缓冲作用, 为企业分散了金融风险。
第四, 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多为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 集团内部行政权力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财务公司依靠集团的行政影响力, 可以实现集团内成员企业资金的积聚, 并深度监控成员企业的资金状况, 为成员企业发放的贷款, 由于信用对象的信息掌握得相对完全, 降低了成员企业“逆向选择”的动机;由于内部行政的影响力, 也降低了成员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第五, 我国财务公司受中国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和企业集团的行政管理, 同时财务公司的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更是强化了财务公司的自律和协调机制。银监会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协调, 以及企业集团的管理, 使得财务公司的每一步制度变迁都是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兼顾各方的利益, 谨慎又创新, 既有助于强化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 又有助于财务公司自身优势的发挥。
三、现阶段我国财务公司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财务公司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功能定位模糊, 金融服务功能不强。金融服务应以满足集团的金融需求为目的, 围绕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体现着集团的产业特性和专业优势。但我国目前财务公司多以传统的存贷款和资金结算为主, 其业务与银行重叠, 并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公司对集团的金融服务功能。
第二, 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实力单薄。我国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小, 资金实力不雄厚, 其资金来源以吸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存款为主, 且期限较短, 很难利用有限的内部资源满足集团发展的需要。对于短期、被动类负债的过渡依赖使得财务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集团公司的发展, 而利用集团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主动融入资金以支持集团公司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
第三, 资金运用范围有限, 综合效益不高。我国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内部成员, 业务品种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为主, 而集团内部企业资金需求的同向性使资金集中程度不高, 不能形成蓄水池的整体优势, 严重影响了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第四, 行政干预较多, 难以发挥抵御风险的职能。由于财务公司服务对象的限定性和经营目标的特殊性, 使财务公司的经营目标必须服从于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 集团公司经常要求财务公司为其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 很难发挥其监督成员单位降低资金风险的职能。
第五, 监管过于审慎, 使得财务公司的发展受阻。2004年8月3日, 我国银监会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虽然降低了准入门槛, 但是更加强调审慎经营的原则。此外,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却不可以向央行申请再贷款, 只能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第六, 财务公司风险集中度高, 风险管理比较薄弱。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 财务公司的经营风险比较集中, 并且所属集团的产业分布越小, 这种特征越明显。整体而言, 其风险管理能力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四、加快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对策
第一, 实行财务公司对集团资金的集中化管理。我国财务公司的定位为“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 体现出财务公司作为内生于企业集团, 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一致的特性。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结算中心, 需要为集团强化资金管理提供操作平台和资金通道, 集中结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以达到提高集团内资金使用效率、增加集团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但我国很多企业集团由于历史形成和管理体制的原因, 还存在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两套机构, 两者存在功能上的重复, 因此将资金结算中心纳入财务公司范围, 能够实现资金聚集和资金盈利的统一。
第二, 改变监管模式, 给予财务公司广阔的发展空间。财务公司的监管不应该仅局限于机构监管的模式, 而应当实行弹性监管的原则, 在大的范围上做一定规定后, 仅要求财务公司从事某一业务时遵循特定业务的经营准则即可。
第三, 拓展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保证财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吸收集团企业的存款还是财务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这样单一的资金筹集渠道使得财务公司的可用资金极大地受制于企业集团的资金水平, 对于高技术、高成长期的企业来说, 中长期资金本身不多甚至还需信贷资金的扶持, 财务公司仅依靠集团内部的资金调配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发展资金的需要的。同业拆借对于短期弥补头寸是有效的, 但其期限短、高成本的特性决不适合于财务公司用来为集团发展而筹资;向央行借款对于所有的金融企业来说也都是不得己而为之的手段, 因此, 也不适合长期使用。借鉴国际财务公司的融资经验, 发行企业中长期债券将是近期我国财务公司可以开辟的融资新渠道。此外,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发行商业票据也是财务公司可以逐渐摸索的融资方式。
第四, 建立财务公司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财务公司依托企业集团的产业背景, 能够降低财务公司作为单纯金融机构的风险, 相对银行来说, 财务公司的风险是局限在集团内部的个体风险, 而不是社会性的系统风险。但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的风险防范仍旧是一个核心问题。财务公司的风险表现在:集团行政体制性风险、行业监管政策性风险、债务人信用风险、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集团的决策层应将风险理念融入集团的企业文化之中, 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影响财务公司高管层的风险管理意识, 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全面、全程、全员培养管理理念;还应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通过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管理政策制定等方式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 两者被同一集团控制协同发展, 既实现了优势互补, 又彼此互动。财务公司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企业集团盈利能力、资产收益率的大幅提升, 该类集团的现金流量也非常充裕, 充分发挥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独特作用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产融结合最现实、最有效的模式。
【摘 要】 国有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只有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快森工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森工企业体制改革市场体系
森工企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森工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且重要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加快森工企业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措施。
1. 正确判断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伐运输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产力水平呈下降趋势、对木材生产依赖性严重;国有林区木材加工及林产工业(尤其是人造板)规模小、效益差,缺乏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趋同化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制度资金;缺乏统一的产品营销系统及网络等。
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现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森工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3)重复建设,一些企业陷入困境。(4)企业管理粗放。究其种种原因,其根源主要在于森工企业发展战略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没有多少变化,只是被动应对,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错失了许多大好的发展时机。
2. 加快森工企业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2.1深化森工企业体制改革。加大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力度,要尽快做到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强管理,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系统,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一是要把森工企业所属的学校、医疗卫生、住房等福利性机构整体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二是要改革医疗制度,尽快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社会统筹和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多种办法减轻企业医疗负担;三是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摆脱靠企业增加成本支撑改革的局面,逐步加大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2.2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状况。国家要大力扶持森工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改善资本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能力。(1)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2)盘活森工企业的土地使用权。(3)盘活森林资产,对森工企业拥有林权的活立木资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经确认后,作为企业资本公积入账,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4)通过产权的无偿转让、财政拨款,追加森工龙头企业资本金,与此同时要进行优质资产置换,低成本兼并收购扩张,促进森工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战略与加快资本营运速度,从而保证森工龙头企业在经营上的资金优势。(5)组建上市公司,筹集社会资金。由于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差以及在组织结构上的缺陷,组建上市公司时会面临不符合上市标准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此,可效仿森工集团,抽调、重组企业的优势资源组建上市公司。
2.3积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建立科学的林业分类经营体系,具体包括:(1)禁伐区的天然林,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要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管理好禁伐区的天然林,由国家投资培育和管护,要资金到位,人力到位,使其得到尽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2)商品林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定向培育森林资源。对商品林区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加大营林科学管理和资金投入,重点经营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3)提高种苗科技含量,为商品林建设提供物资基础。加强种子园建设;加强育苗基地建设,为天然林保护和商品林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加强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使林业生产良种化。二是整合优势资源。森工企业对内实行行业战略性兼并重组,对企业内部各项产业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产业要素。大型森工企业的原下属分公司或林业局的林业产业可以以入股形式参加兼并重组。对山特产品产业、养殖业、种植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运行。企业对外(尤其家具业、林产工业、山特产品业),应与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技术先进、经营水平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联营,以尽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整合,打造出森工企业的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三是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林产加工业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林业产业层次,实现林业产业高度化的重要标志。在此强调在改造、改组、整合现有林产加工业项目基础上,形成林产加工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经营、高效益产出。要特别重视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培植与发展,以此作为终极生产项目(群)。四是积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依托森林的多种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多种经营,特别是森林旅游业。目前,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冬季北方以滑雪为主要内容,夏季以观光、森林浴、林间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旅游遍布全国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只需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与管理,形成统一的森林旅游品牌与服务;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木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如山野菜的采集、加工,药材、菌类等的培育与加工生产。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为动力的产业升级。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寻求技术依托单位,深入开展企校共建活动,与省内外的大学、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及先进的设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专门研究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向高、精、尖产品领域拓展和延伸,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整合优良资产,提高创利水平。坚持学习引进高新技术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4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培育和完善森工企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森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制度保障。(1)森工企业要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做好林木产品的市场开发工作,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原有的产品改型、改造,开发新的林木尖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以往单一原始粗加工的林木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加快森工企业林木及非林木产品的市场管理创新,改变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市场化,树立品牌意识。运用新的理念,扩大产品知名度,树立名品牌形象,森工企业产品就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二是做好现代企业市场培育。(1)资金市场的培育为森工企業经营扩大资金来源。具体可通过比较成熟的森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等途径扩大资本金,或发展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为森林工业筹措资金;(2)企业家市场的培育。努力培育森工企业企业家市场,切实提高职工素质,加快企业家职业化进程,把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3)科技市场的培育。促进森工企业科技市场的形成,采取厂校挂钩、科技联姻,由科研部门提供技术,森工企业出资购买转让费的方式,使科技成果转向市场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科技市场的形成。
总之,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森工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是森工企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森工企业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新的林业市场体系,才能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中建立起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森工企业。
参考文献:
[1] 彭华福:《发展林业产业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林业》,2006,第3期.
[2] 雷加富:《关于相持阶段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绿色中国》,2005,(16).
[3] 赵亚波:《森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初探》,《中国林业经济》,2006,第3期。
[4] 姜长龙:《森工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我见》,《中国林业经济》,2007,3.
作者简介:董庆文(1968-),吉林辉南人,汉族,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吉林省辉南县林业局大椅山林场场长,主要从事林场林业站管理和营林绿化工作。
2012-7-26 8:50:00陕西统计局
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已经达到6671.26亿元,占全省的53.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依然是陕西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对确保当前全省稳增长,而且对全省实现“十二五”末“三个上台阶”和进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差距与问题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实力较弱,差距较大。2011年,陕西83个县(市)县均GDP80.3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79.8%;县均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69.2%。陕西“十强县”县均GDP248.84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2.3%;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5.42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3.1%。如果与发达省份江苏、山东相比,实力则更弱。2011年,陕西“十强县”县均GDP仅相当于上述两省“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40.6%和51.4%。
二是从自身发展看,问题较多。首先,区域差距悬殊。2011年,关中县均实现GDP76.95亿元,是陕南的1.8倍,陕北县均GDP126.57亿元,是陕南的3倍。其中榆林市神木和府谷两县GDP总量达1178.95亿元,比陕南三市之和还多出111.93亿元;其次,产业结构层次低。2011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之比为14.4:60.8:24.8,农业占比偏高,不仅比全省高4.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不仅低于全省1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该比值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但与江苏2.4:
1、山东2.7:
1、浙江2.4:
1、辽宁2.5:
1、福建2.8:1相比,明显偏大。第四,强县依靠资源产业支撑。2011年,陕西“十强县”除高陵县外,其余均是矿产资源富集县(市),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严重依赖;第五,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GDP低于全省80.38亿元的平均水平,近四成的县(市)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个县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既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丰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发展条件利弊并存:优势大于劣势
陕西83个县(市)虽然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总体来看,优势大于劣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北榆林、延安2市下辖23个县,按照矿产资源蕴藏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县,另一类是非矿产资源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县域总数达到19个。其中,煤、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神、府、靖、定、横以及吴(起)、志、安、子、甘、黄(陵)、延川、延长13个县,近年来依靠能源经济的强力带动,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13个县实现GDP达2513.1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4%,占全省县域的近四成,有6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虽然这些县产业结构单
一、公有制成分较偏重、水资源匮乏、后续产业不足,但能矿资源储量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引黄工程的加快实施,加之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普遍改善,工业将持续发力,县域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米脂、佳县、吴堡、子洲、富县、宜川6个县,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工业发展迟缓,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6个县实现GDP146.72亿元,占陕北县域的5%,仅占全省县域的2.2%,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但是今后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国家、省上在吕梁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连片扶贫政策的良好机遇,加上较好的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有效发挥;从非矿产资源县看,仅清涧、绥德、洛川、黄龙4个县。其中,洛川工业相对较强,其他3个县以农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11年4县实现GDP251.26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占全省县域的3.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除洛川发展靠前外,其他3县均居全省后10位。但是这4个县农业优势资源明显,特色产业突出,洛川的苹果产业、清涧的红枣产业、绥德的小杂粮和物流产业、黄龙的林特产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紧邻矿产资源县,具有发展配套工业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省上实施连片扶贫政策,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关中地区,文化积淀深厚,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在我省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中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5市1区下辖35个县(市),按照区位产业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矿产资源县、工业县和农业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矿资源县,一个是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煤矿资源县主要是韩城、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彬县、旬邑、长武、宜君、麟游、陇县11县,多年来这些县(市)依靠煤炭资源和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煤炭、煤炭配套产业及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11年11县(市)实现GDP755.05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8.0%,占全省县域的11.3%,有2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目前虽然黑腰带东部个别县(市)煤矿资源枯竭,但钢铁、电力、建材产业快速跟进,黑腰带西部彬、旬、长、麟、陇煤炭资源陆续开发,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这11个县经济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主要是凤县、华县、潼关3个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铅、锌、钼、黄金产业,带动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也取得了较好发展。2011年3县
实现GDP210.08亿元,占关中的7.8%,占全省县域的3.1%,其中凤县位居全省“十强县”。目前虽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及矿产品粗加工问题,但矿产资源丰富,设施农业、特色旅游业等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矿产品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将会保持较快发展;从工业县看,主要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凤翔、岐山、华阴、户县、三原、兴平、眉县、富平、乾县10个县(市),工业基础较好,近年依托大企业集团或传统工业,强力发展制造业,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10个县(市)实现GDP1073.89亿元,占关中县域的39.9%,占全省县域的16.1%,其中高陵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虽然部分县存在工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但随着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以及临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从农业县看,主要是扶风、千阳、太白、泾阳、礼泉、永寿、淳化、武功、大荔、蓝田、周至11县,以农为主,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12个县实现GDP654.13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4.3%,占全省县域的9.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少或规模小,但区位优势优越,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好,又有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以及国家六盘山连片扶贫政策的实施,加上最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县域经济发展机遇良好。
陕南地区,水、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地,而且是我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3市下辖25个县,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工业县,另一类是农业县。工业县主要是石泉、柞水、南郑、勉县、平利、略阳、旬阳、白河8个县,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林特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8个县实现GDP418.53亿元,占陕南县域的39.2%,占全省县域的6.3%。目前虽然综合发展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支撑全局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但是县县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林特资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县域工业园区,加上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政策实施,以及陕南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将会迈出新的步伐。农业县主要是除上述8个县之外的其他17个县,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17个县实现GDP648.49亿元,占陕南县域的60.8%,占全省县域的9.7%,大部分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为主,但拥有上述8个县同等的发展机遇,且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凭借丰富多样的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大工业战略,一批大项目已引进落地并加快实施,加上林特产业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县域经济发展将会提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之路:路径与措施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着竞相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松懈,不断完善发展措施,更加突出优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就能在整体水平上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大提升。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要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矿产资源县而言,首先,发展的重点在能源化工产业,关键是要加大能源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同时要提早动手,做到未雨绸缪,从陕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发展非矿产资源工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其次,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地域优势特色农业。陕北矿产资源县其实也是特色农业县,神、府、吴(堡)、佳及两延(延长、延川)的红枣,富、宜、延长、子长、黄陵的苹果,神、府、靖、佳、横、吴、志、安、两子(子长、子洲)两延(延长、延川)的马铃薯和羊子,以及横、志等县的小杂粮,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关键是要从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上扶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第三,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清涧、绥德、洛川、黄龙非矿产资源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要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此外,要充分利用与矿产资源县相邻的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飞入地”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关中地区,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而言,首先,与, , , , , , 陕北能矿资源县一样,要依靠高新技术加大煤炭资源转化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面临资源枯竭或开采后期的县域,要尽早加快产业转型,借助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借助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其次,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同时也是我省苹果产业的优生区,要继续发展壮大果业和果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上台阶;对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而言,要加强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加大矿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如华县的设施蔬菜、凤县的花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关中腹地的10个工业县而言,高陵、凤翔、岐山、户县、兴平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配套协作,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眉县、三原、华阴、富平、乾县要立足工业园区,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关中农业县而言,一方面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同时要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抢抓关天经济发展区战略、六盘山及秦巴山区国家连片扶贫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工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陕南地区,要把循环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论是工业县还是农业县,都要围绕水、生物、矿产、旅游四大产业发展优势,实行生态优先,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对于工业县而言,首先,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蚕桑丝绸等优势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促其转型升级;其次,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环境,整合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使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地发展。第三,要围绕优势林特产业和特色旅游景区,打造产业亮点,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对于农业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首先,要把林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茶叶产业大县、绞股蓝产业大县、魔芋产业大县、中药材产业大县等特色产业大县。其次,要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景点开发,使旅游产业上水平、出效益,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一、制约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外部因素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到不公正对待。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私营企业更是没有地位。这一理念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同时,对“抓大放小”认识存在偏差,往往认为抓大企业见效快,抓小企业耗费精力且收效慢。职能部门习惯于突出和重视大企业、大集团的地位,习惯于抓招商引资,对如何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具体得力,服务难以及时到位。
(二)地位已成共识,但制度安排并不配套。目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许多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经营等领域,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难度大;保护非公有制财产的具体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保护的相关体制、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民法通则的有些规定也过于简单、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公开有效的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等,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有很大差距。
(三)组织体系不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未完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目前XX市非公经济主要由市工商部门负责管理,市个私协会负责日常联系协调工作。对其发展问题,有的部门管不了,有的部门管不着,有的部门不愿管。政出多门,既有重叠,也有盲区。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规划建设项目中,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够,企业意见很大。
(四)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行为不规范。近年来,虽然先后开展了政风评议、行政效能建设等活动,但一些管理部门为纳税人服务意识不强,重监管轻服务,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还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落实政策“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的行政部门把备案当成许可;一些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未授权或完全授权;建设项目的并联审批改革推进难;私营企业在征地、项目报建等方面仍然存在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软摊派”问题(如要求企业参加一些活动,指定购置产品等)仍未杜绝,新“三乱”(乱培训、乱检查、乱办证)又抬头。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现象。
(五)要素市场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难以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一是经营场地取得难。目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征用土地方面不仅困难很大,而且手续繁杂,费用高,特别是大规模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大量的个私企业丧失了经营场地。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在肥的各家商业银行习惯于“傍大款”、“垒大户”,基本上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的企业发放贷款。个私企业因资产规模比较小、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信用担保,XX市信用担保公司少、规模小、覆盖面小、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需求。直接融资受限额标准限制。民间融资未放开、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金匮乏已成为严重阻碍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壮大的“瓶颈”。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获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政府对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作用重视不够,引导不力,导致中介机构少,组织发育不健全,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XX市行业商会、协会只有40多家,远不及温州300多家、台州298家。非公有制经济在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得到的服务非常有限,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发展指导目录》,提供良好的、科学的经济预测信息;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不能及时提出对策。人事服务不到位,私营企业在评定职称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时好时坏,时紧时松。
二、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XX市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企业发展环境上的差距、政务环境上的差距。发展环境差距、政务环境上的差距的根子在思想观念,核心在服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府服务的核心内容。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破除限制观念,树立发展观念;破除歧视观念,树立平等观念;破除干预观念,树立服务观念,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健全地方性法规,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
要结合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对现有法规制度及操作规程中的歧视性规定及做法进行清理,废除陈规,完善已有的法律规范,增强可操作性。要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使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设立、融资信贷、市场准入、对外交往、生产要素配置、财产合法权利保护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要着力通过立法或政府规章的形式保障在城市拆迁中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要依法行政,营造公正执法环境,增强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当事人,遵循非歧视原则,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所有执法人员都应以两个“毫不动摇”作为行为准则,文明服务,文明执法。
(三)统一准入标准,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对全市产业进入的各类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要求,设立统一的规模经济标准、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城市规划要求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重点参与供水、供气、供热、绿化、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推进民营资本投资三县的农村文化、卫生、医疗、旅游和非义务教育等。发挥政府采购制度作用,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竞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四)构建扶持非公有制企业成长壮大的投融资政策体系
l、创新融资体制,为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支持银行调整信贷业务,改善对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包括改进发放贷款的审核标准和办法,放宽对个体私营企业融资的准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担保贷款业务,包括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以及保证贷款。(2)建立健全非公经济信贷担保体系。首先,对于企业小额贷款,可以以企业自身的资产和项目抵押担保,并逐步尝试使非公经济自身形成相对完整的贷款制度;其次,可由政府牵头、企业为核心、金融机构为后盾共同成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非公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在此基础上,对在肥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重组,成立担保集团,为非公企业和银行机构的合作提供支持。再次,可实行企业数户联保方式,即可以企业之间互相作为担保者,也可以设立企业联合担保基金,构建企业融资强大的后盾。(3)推进直接融资。发挥XX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帮助民营科技企业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入手,加强公司法人结构治理,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并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上创业板。进一步发挥XX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积极为私人股权投资人提供退出机制。(4)促进民间金融机构建设。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探索以市商会为基础,以分行业为基本形式,成立自律性组织,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体系,帮助民企融资,协助金融机构进行有关的授信调查。并可积极设立“商会基金”,通过内部金融融通,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2、规范基金设立,建立稳固的资金来源。(1)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当前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激活整个担保市场的发展,促进有条件的各类组织、企业依法建立非公经济贷款担保公司,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另外,对于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应建立正常的资本金增补渠道,建立担保责任保证金、担保风险准备金、财政有限补偿损失制度;对社会担保基金公司,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倾斜,促进社会担保基金壮大。(2)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与培育,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人员培训、信用等级评价等。
3、鼓励有一定规模、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投资改造等方式,实现扩张发展。(1)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加盟、合作、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入或组建民营企业集团,参与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对集团内部交易及利益分配,给予税收、收费的国民待遇,特别对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纳税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可在扩大计提技术开发费、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给予技改贴息贷款、设立技术中心等方面,重点加以扶持。(2)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实施跨区域并购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经营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3)鼓励、扶持民营企业与其他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股权、资本融合,推行混合经营模式。
4、鼓励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XX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优势,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的科技项目申报、技改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科技成果鉴定、科技三项经费申请以及政策优惠等,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民营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经市科技管理部门认定后,可享受国有科研院所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改项目,可以享受贷款贴息政策;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引进的高技术管理人才,在我市首次购商品房,按其本人所得税数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
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帮助个私企业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要大力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工作,采取民办“官”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商会,尤其是作为政府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桥梁的中小企业协会、个私协会等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建立政府部门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布政策和经济信息的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制定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规划,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发布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尤其对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丽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湖南应从自身的现实基础出发,制定总体思路,确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现代农业;湖南;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反,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发达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最高阶段。现代农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条件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中拥有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电力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农业中广泛普及,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自动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技术,代替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种子、肥料、农药、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到了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过程社会化。即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在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繁育良种、肥料制作、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不断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产中与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广泛联系,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农业综合经营。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完全商品化的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本国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现代化之路,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创新。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
景。首先,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将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各个环节,也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其次,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57%。再次,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与总体思路
(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
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持续稳增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湖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的范例和雏形,这为该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续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提升困难;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两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立足中长期内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客观现实,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具备完全市场能力的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无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一)大力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的双重性,对于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当前,湖南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二)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没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龙头企业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亚华种业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业企业化等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长株谭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在环洞庭湖等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创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合作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等有规范产权组织的公司型农业,实现从生产者管理到消费者管理的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争取5年内实现所有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积极实施“百乡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贫”工程,使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3大工程,建设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效益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未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必
须依靠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湖南应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依托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该省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湖南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网络、媒体、电话、中介服务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改造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搞好农作物估产、土壤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湖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科学规划与经营管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
(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共同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湖南。
参考文献: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岗位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 尽快走出经济低靡困局, 辽宁省政府与有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为了了解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和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 笔者于2012年1月下旬至5月初分赴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二、小微企业现状
辽宁省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较快, 而且绝大部分集中在沈阳、大连、锦州等前国有企业集中、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从2011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看, 全省小微企业183.09万户, 就业人员1073.09万人, 营业收入53292.15亿元, 上缴税金1321亿元。2012年辽宁省将新创办小微型企业2.5万家, 带动就业12万人。
由于受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辽宁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利润空间收缩。
成本上升是利润下降的只要原因之一。调查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电费、水费、暖气费、房租等近年来增加较快。以电费为例, 辽宁省居电实行阶梯电价, 而小微企业则不享受阶梯电价待遇, 一律实行0.8896元/度政策。人力成本也快速上升。
2. 融资环境恶化。
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小微企业。令人不安的是,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小微企业亟待引进技术设备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 而融资难是小微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金融瓶颈。
3. 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在抓经济建设、抓改善民生时, 将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等均倾向于招商大项目、大企业, 小微企业被边缘化的环境没有实质性改变, 最明显的例子是小微企业一般都会在各大银行开户, 但反过来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
三、美国联邦政府经验借鉴
美国现有小微企业2700万个, 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 美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
1. 全方位扶持的政策导向。
美国的经济政策总体上是崇尚竞争, 反对垄断。美国每出台一条法律都要照顾到小微企业的利益, 因为如果某项法律对小微企业有负面影响, 小企业管理局会通过在社会上游说, 要求政府不要通过该项法律。
2. 参与政府采购。
美国小企业局下设政府采购部, 保证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占有一定比例。小微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利益是通过法律予以保障的, 其具体做法主要有: (1) 打包分拆。即把一个大项目分解开, 让小微企业有能力参与进来; (2) 实行项目公开招标, 鼓励小微企业积极投标。
3. 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小微企业借款具有金额小、用途单一、借款次数频繁与高风险等特点。美国小企业局通过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使小微企业能够很容易地获得单个项目在25万元以下的贷款。
4. 技术支持。小微企业局每年将7800万美元的技术开发经费分配到各州, 并要求各州政府以相同金额进行配置。
四、改进扶持政策的再思考
1. 明确小微企业定位。
小微企业的充分发展是辽宁经济社会振兴的基础, 只有经过小微企业的充分发展, 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才会在竞争中应运而生, 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升级效应。省政府应该在本省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小微企业的战略地位。
2. 深化多维度扶持政策。
(1) 增加信贷政策的多维度。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信贷种类多达几十种, 但对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却很单一。以农行为例, 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自2011年以来对一批资源与环境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制定了“五个注重”、“八个为主”等。但是这些原则和措施均带有鲜明的特色特征, 而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区别正在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进出市场的频繁性和资源配置的动态性, 金融机构应该从多个角度衡量和判断某个小微企业是否应该予以支持, 不应过分注重所谓特色, 要增加信贷的普惠性。
(2) 财政政策要多管齐下。2012年5月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是收支力度上的强化, 如从政策的多维角度看, 缺少彻底免税环节。
(3) 按比例安排风险担保等基金。自2012年起, 省级小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48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省本级财政今后每年安排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4000万元, 今后应着力按照财政收支的比例安排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担保基金。
五、结论
1. 多维度扶持政策的实质是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实践中要注意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形成合力。
2. 要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最根本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方针大计, 继续完善和深化相关政策, 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
3. 小微企业是大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在产
品开发、贸易和资本运作等多方面要加强相互渗透与互补, 形成良好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摘要:辽宁各级政府、财政和银行系统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 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式变化有必要对这些政策措施进行完善和重新审视, 籍以提高政策效果。
关键词: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于良春张伟.中国行业性垄断的强度与效率损失研究[J], 经济研究, 2010 (3) [1]于良春张伟.中国行业性垄断的强度与效率损失研究[J], 经济研究, 2010 (3)
【关键词】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改善思路
一、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普遍现状
1.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根本性地改变。众所周知,贫困地区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地区面积、人口等问题。国内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甚至日常饮水都成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到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困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一旦受灾,贫困程度将有所加重。
2.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求发展意愿强烈。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的温饱问题,我国全面建立并施行了低保制度。但这仅可以作为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保障,并不能代替扶贫开发项目。因此,要想彻底改善和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就要为经济发展找门路,为地区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找渠道,为地区产业的发展求保障。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相互帮扶,共同脱贫。
3.贫困的复杂性和反贫困的艰巨性。一个地区的贫困不仅仅由一个因素造成的,其中自然环境恶劣、人文素养不够、基本设施缺乏等问题都将影响其生产生活活动。除此之外,地区制度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等问题也是影响地区贫困程度的原因所在。究其根本,扶贫工作必须在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开展,才能逐渐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从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可知,扶贫工作既要立足本地情况,又要结合国家政策,即需遵守“科学扶贫、实事求是”等原则有条不紊的开展。
4.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由于地理限制以及资源约束,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水平相比整地级市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正是由于贫困地区呈现大面积文化贫困的现状,使得该地区人民很难外出就业。而且,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卫生条件差的情况,受经济条件限制,无法保障健康问题,使得部分人们长期饱受疾病,甚至因病致贫,由此更加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贫困情况日渐凸显。
二、改善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工作思路
1.转变观念局限,重视扶贫培训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必然不能离开扶贫教育的进行,因此要按需施教,加大扶贫教育力度,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使其在社会竞争中能够把握主动权,抓住机遇。;同时依据市场需求对贫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为农业人才的输出提供支撑,达到劳动人才的供给平衡。
2.坚持产业扶贫,拓展当地致富渠道。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应由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发展农村产业,并因地制宜地选择扶贫开发的项目,充分利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借助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形成链条化产业,调整全村产业结构,从而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将个体的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紧密结合,组织集约经营,以点带面,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
3.加大基础建设,打造农村特色产业。首先,要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依据当地政府的实力,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实施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其次,在经济区域的发展中,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柱。因此应以点带面,促进创新,重点扶持效益好,前景优的特色产业项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增加特色农产品产量,并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资金,确保产品质量,开辟产品销路,打造地区名牌农产品。
4.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当地经济活力。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现状,就要将着眼点从解决温饱转移到经济发展上。要重视个体私营企业,着重发展多种经济体制,以经济政策相扶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农业产业地位,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乡镇企业,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与各地市场“联姻”,互利互补,开放发展。如,可在农产品丰富的地区,建立链条化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鼓励投资人与经营者合作办企业;针对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多的状况,可引导地区开展各种劳务输出工作,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前景。
三、结语
综上,在政府加大产业扶贫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不断拓宽农业融资渠道,设立贫困地区互助资金试点项目,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的进行,做好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直补资金担保信贷工作,以切实增加贫困户繼续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继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拉动贫困地区经济整体上升。
参考文献:
[1]于海龙,宋山梅..土地特征与粮食生产、农村贫困关系实证分析——以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3]刘龙,李丰春.论农村贫困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消解[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5).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09-08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05-30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7-18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11-12
加快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06-06
深化改革 加快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10-03
北海加快发展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