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童年作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火童年作文(共10篇)

战火童年作文 篇1

不知是妈妈性子急,还是爸爸个性强,反正他俩总闹矛盾,家里常常战火不断。为平息这场家庭战火,我付出了撒谎的代价,来实施这酝酿已久的计划。

星期六一大早,爸爸又上班去了,妈妈照常拎着菜蓝子出了门。我赶快拿出一撮白木耳,洗净泡好,放进锅里开始煮,还特地加了好多糖,烧得又粘又甜。我知道买菜兜圈子,那是妈妈的`惯例,一时三刻况怕她是回不来的。我又学着她的样子,把锅放在自来水里冷了一会,再放入冰箱。果不出所料,等我一切就绪,她才姗姗而归。

乘妈妈在厨房忙碌之机,我从爸爸的柜子里找到了那瓶护肤霜。这是前几天爸爸给妈妈买的,可是,还没来得及送,他们就“断交”了。

中午,我焦急地等待爸爸的归来。随着一阵钥匙转动声,满头大汗的爸爸出现在门口,我赶紧接过他手里的包,匆匆拿来毛巾。爸爸刚擦好脸,我就双手递上冰冻银耳汤,说:“爸,这是妈特地为你烧的,天热她要慰劳慰劳你”。爸爸轻轻“噢”了一声,接过来,低着头慢慢地喝了起来。

我又马上拿了护肤霜,来到厨房,递到妈妈面前,笑着说“这是爸给你买的,大中午,他跑了好几家店才买到呢!”妈接过书“嗯”了一声,看了一眼窗外火辣辣的太阳,又继续做菜。

开饭了,我打开音乐,一曲《陪你到老》响了起来,可空气依然显得沉闷。爸妈都不时地向对方瞟上一眼,好几次爸想开口,但都没有声音……这可把我急坏了,我轻轻踩了踩爸爸的脚。谢天谢地,他总算出声了,“银耳,真甜!”此时,妈的眼光有些诧异,但很快又说:“那瓶护肤霜正是我要的。”我看爸的眼睛都睁大了。他俩惊奇的目光相交,然后,又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我。我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了声:“对不起,我撒谎了”。他俩却露出了笑容,顿时都明白了。

希区柯克、波伏娃等人的战火童年 篇2

抽丝剥茧,大战中欧洲社会全方位镜像展现

看世纪初的大战给孩子们如何带来三观上的冲击

书名:《孩子们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 Kleine H?nde im Gro?en Krieg)

作者:【德】尤里·温特贝格(Yury??Winterberg)

【德】桑娅·温特贝格(Sonya?Winterberg)

译者: 于瑶

出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定价:64.00元

推荐理由

本书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些经历过一战的孩子们的记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读者不仅能从书中了解到一战的整个战争进程,还能像听故事一样身临其境,与这些战火中的孩子们一起体味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伤痛。 成年读者可以透过本书看到一战时期欧洲社会的格局演变,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各个国家的战时政策,体味国家民族危亡时刻人们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历史研究者可以借机研究一战史。本书还特别包括了大导演希区柯克,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利亚斯·卡内蒂、世界最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阿娜伊斯·宁、德裔著名美国演员兼歌手玛琳·黛德丽等多位在儿童时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人们的命运故事。

作者简介

尤里·温特贝格(Yury??Winterberg)、桑娅·温特贝(Sonya?Winterberg)著有包括《战争中的孩子:一个年代的回忆录》和《流浪的孩子:被遗忘在东普鲁士》在内的有关战争和战争创伤类题材的多本图书,同时尤里·温特贝格也是纪录片《战争中的日记》的主要作者,该记录片被法兰克福广讯报誉为“欧洲电视纪录片的里程碑”,被法国世界报赞叹为“前所未有的艺术佳作”,被南德意志报称赞“讲述了令人绝望的故事,却预示着电视纪录片的未来”。

内容简介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 篇3

语文书上的一张照片,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

小男孩一家打算去乡下看望病重的奶奶,刚进火车站;爸爸就去人山人海的购票处买票。刚买着火车票;突然天上出现了几个黑点,原来是日本人轰炸上海火车站的飞机。小男孩一家赶紧逃命。几秒后,几个炸弹从天而降;有许多人都被炸死了,小男孩的爸爸就是其中一个。妈妈带着小男孩继续逃命,妈妈把小男孩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不幸去世。过了一会,"轰隆隆"的声音消失了。小男孩全身都是血迹,顿时被前的景象吓哭了:本来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变成了尸横遍野,房屋被炸成废墟。血流成河。男孩无助、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声音盖过了求救声和恐慌声,还好被好心的记者阿姨看到了,把小男孩送进了福利院。小男孩渐渐长大;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永远忘不了这些可恶的日本人。

战争是不好的,为了让母亲不失去了儿子,为了让妻子不失去丈夫,为了让孩子不失去父亲。请停止战争。

战火中的孩子小学作文 篇4

我想,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那天,人们提着行李,带着孩子,熙熙攘攘,拥到了上海火车站,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焦急地望着远方。他们可能是去探亲,也有可能去旅行,但是,大部分应该还是去逃难的。人们希望姗姗来迟的火车,把他们带到一个远离战争、永远和平的地方。可是,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他们的幻想。接着,一枚枚炸弹如同雨点一般从高空落了下来,车站内四处都是剧烈的爆炸,火光冲天。人们惊叫着、哭泣着,四散奔逃,每个人都想寻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哪里又会是安全的呢?

此时,在惊慌的人群中,有一对夫妇紧紧地护着他们的孩子,四处躲藏,试图远离这可怕的灾难。突然,一枚炸弹落了下来,就在他们不远处爆炸了!

硝烟过后,妈妈发现自己的一条腿被扎断了,她不能再跑动了!她亲了自己的宝贝一口,含着眼泪说:“再见了,我的孩子。快跑!快跑!保护好我们的孩子!”爸爸扔掉了所有的东西,紧紧地抱住孩子,快速跑到了摇摇欲坠站台前。爸爸刚刚把孩子放在铁轨边,正准备返回去救自己妻子的时候,站台倒塌了!爸爸也不见了!孩子拼命地哭喊着,叫着爸爸妈妈。可是,再也没有人爱怜地回答他了,四周只有轰炸机那刺耳的轰鸣声和远处一声声巨大的爆炸声。孩子绝望了,无助地哭着,撕心裂肺。孩子,你才这么小,就尝到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真是太不幸了!

我凝视着照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照片是无声的,但是我似乎依然能够清楚地听见,在那远去的遥远岁月里,那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和孩子那一声声绝望的哭声。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400字 篇5

候车室里,一群群人都想离开这硝烟滚滚的上海。可是,他们并没有预料到要大难临头,车站的播音员在广播里惊慌地叫着:“敌机来了,请大家赶快逃出火车站!”此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正在轰炸火车站,接着又扔下了几颗炸弹。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个个惊慌失措,扔下行礼,撒腿就跑。他们逃的逃,跑的跑,哭的哭,喊的喊,呻吟声,叫喊声,乱成了一团。整个火车站硝烟滚滚,血肉横飞,有个叫李痛战的小男孩,就是身旁的一颗炸弹爆炸时,他妈妈用力把他推出了十米开外,才幸免被炸弹炸死,这位三四岁的小男孩不见了妈妈,他坐在地上,哭喊着妈妈,哭着,哭着,小男孩听到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那个叫他的人肯定是他的妈妈,于是小痛战闻着血腥味,朝着那个发出声音的方向爬去,他拔开碎瓦。手、脚被碎片划破了一条条血口子,可他全然不顾。当他找到妈妈时,妈妈已经断气了。他拼命地摇着妈妈的尸体,大声的哭喊着:“妈妈,妈妈……”

这时候,来了一位好心的记者,他把可怜的李痛战抱走了,并告诉他,你一定要记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笔血债,我们一定要还!

战火中的孩子作文400字 篇6

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原本人山人海的火车南站,倾刻间,天桥被毁,房子也被炸了半边天,铁轨也炸断了,变成了一废墟。多少生命被那无情的炮弹夺去,多少无辜的人葬身于废墟之中,多少婴儿、孩子因为敌人的炮弹无家可归,成为孤儿,残疾人……现在,就让穿越时空隧道,来看一下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那场惨无人道的战争吧! 这一天,上海火车南站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都是来逃难的。人群中,有妇女,有婴儿,有老人,有青年……拥挤不堪。就在这时,敌军的飞机飞到了人群的上空,扔下了一颗又一颗无情的炮弹。“轰一轰一轰”频频发射的炮弹,响彻云霄,打破了天空本应该拥有的宁静。原本人山人海的上海南站,立刻变成了一片废墟,死的死,伤的伤。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哭泣声连成一片,惨不忍睹。在火车中,一位母亲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孩子,把他搂在怀中,父亲在另一边掩护着他们。又一颗炮弹掉了下来,在火车里爆炸了……妈妈的身躯被炸得血肉模糊,满身是血的孩子穿着已经被炸得破烂不堪的衣服从废墟中爬了出来,哭丧着脸叫:“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呀?快出来,我好害怕。”可是,这次妈妈没有从废墟中爬出来,抱起他,关爱他,爸爸也没有从角落中走出来抚摸他,安慰他,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望着眼那一片空荡荡的废墟号啕大哭,眼睛都哭肿了。

几分钟前,孩子手中还抱着爸爸亲手给他做的狗狗玩具,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几分钟后,那些充满罪恶感的炮弹催毁了这美好的一切。是战争,战争让孩子成为战火中侥幸活下来的人,战争让孩子失去了爸爸妈妈,成为孤儿,战争让中国人丧失生命,战争让人们无家可归,战争让一个个惨无人道的悲剧重现……战争!是战争!都是战争!

现在,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儿子不再失去父亲,为了让“各平之花”永驻人间,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21世纪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向全世界宣告:和平!和平!和平!我们盼和平,世界需要和平!

战火中的小男孩600字作文 篇7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情境。

只见照片上有一个小男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小男孩光着头,一双眼睛紧紧地闭着,那张小嘴却张得好大好大,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好伤心。小男孩的衣服破破烂烂的,露出了胖嘟嘟的小手,裤子似乎已经没有了,光着屁股坐在地上。看着他的样子,我感到好难过啊!

小男孩的四周已经面目全非了。隐约可见远处有一列火车似乎要进站了,却停在哪儿一动不动,他的车身已经完全破烂了,车窗没有了,车轮也似乎不见了,只有一个不成样的骨架了。近处的天桥摇摇晃晃的,好像马上就要倒塌了。地上更是一片混乱,火车的碎片和天桥的木板散落一地。

看到这些,我心中充满了疑问:小男孩的父母去哪儿了,他为什么哭?

我查阅了历史资料,原来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同年8月28日,日本开始轰炸上海。很快上海沦陷,上海的每一处地方都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这张图片就是上海火车南站遭到轰炸的情境。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小男孩的父母也许已经在轰炸中不在了,可能他已经被轰炸声惊吓了,被飞起来的碎片吓呆了。妈妈爸爸不在了,他在努力地呼喊,但是爸爸妈妈却再也听不到了,他是多么害怕啊!凄凉的哭喊声蔓延在整个上海。

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个小男孩失去父母,在这里痛苦呢?是可恶的战争,我痛恨战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也许那个小男孩现在正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享受幸福的童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战火中的孩子四年级作文350字 篇8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上挤满了人,小男孩张哥是和父母一起逃难的。车站上的人都拎着大大小小的旅行箱,他们挤来挤去,把张哥的雪糕都碰掉了。

贪吃的张哥“噔噔噔”地爬下火车,朝雪糕掉落的`地方走去。突然,火车被炸成了两段,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大洞。紧接着,又“砰砰”几声,小卖部一个接一个地被炸毁,行人们不是受伤,就是死亡,凄凉的叫喊声布满了整个火车站。

张哥转过头,才发觉自己的父母不见了,整个火车站空荡荡的。顿时,他愣住了,因为火车站彻底变了样。半晌,他才明白,经过那场轰炸,喧闹、繁华的火车站变成了一片狼藉的废墟,而且,他的父母和所有的人一样都被炸死了。

他开始哭泣,无助的哭泣,那哭声回荡在整个上海火车站。他越哭越响,声音是那么绝望和害怕。可是,不可能有人再理会他了。

第三天,绝望的张哥瘦骨嶙峋,几乎没有了生命的希望。突然,他的眼里发出了光芒。他看见了一位记者,而记者正向他缓缓走来。

战火青春随笔 篇9

点击下方音乐?

那个不是青春好年华,那个不是意气正奋发,梦想身着帅气军装献身国防,八方男儿集合在鲜红军旗下。

那个不是热血满腔,那个不是铮铮好儿郎,任凭狂风暴雨荒沙湿满衣裳,却铸就了钢铁信念忠诚于党。

青春和汗水绘成绚丽霞光,坚韧和信念染红耀眼朝阳,穿越战火硝烟,乘风破浪,作为军人我们无尚荣光。

那个不是热血满腔,那个不是铮铮好儿郎,任凭狂风暴雨荒沙湿满衣裳,却铸就了钢铁信念忠诚于党。

青春和汗水绘成绚丽霞光,坚韧和信念染红耀眼朝阳,穿越战火硝烟,乘风破浪,作为军人我们无尚荣光。

青春和汗水绘成绚丽霞光,坚韧和信念染红耀眼朝阳,穿越战火硝烟,乘风破浪,作为军人我们无尚荣光。

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篇10

纪念抗战,读读这些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文学浪潮,一部部文学作品、一份份文艺刊物、一个个文艺团体……在战火中诞生。大时代的炼火里,这些拿笔的“战士”从来不曾缺席。文学,从未脱离时代。

九一八事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趁势而入,在东北大地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奴役。一批青年作家被迫流亡关内,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激愤,写下了一部部反映故乡被异族蹂躏,民众进行不屈反抗的文学作品,他们就是现代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东北作家群”。

李辉英的《万宝山》是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于1933年出版,成为东北抗战文学的先声。作品真实反映了震惊中外的“万宝山事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侵略野心,热情讴歌了东北人民的.反侵略反压迫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骆宾基发表了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边陲线上》,以热血青年刘强投奔抗日救国军,经过曲折的斗争,最终使濒临瓦解的抗日武装重获生机的故事,歌颂了东北人民的斗争精神,启示中国青年要像刘强那样与民众结为一体,向一切内外的恶势力勇猛进击。

1933年,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成为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作品通过东北沦陷区三个不同国籍孩子悲欢离合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民族矛盾,给被压迫人民指出了斗争方向。

1935年,萧红在上海出版了《生死场》。这部作品描写了沦陷前后东北农村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既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又大胆反映了人民的诉求,其中,“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更是呼喊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同年,萧军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出东北抗日游击队在战争血火中的成长,充满英雄主义气息。

端木蕻良于1932年参加塞外“学生军”抗日,后转入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憎恨》出版,著名短篇《y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收入其中,作品以最无力的声音、最柔弱的形象表达强有力的憎恨。

还有白朗的短篇小说《伊瓦鲁河畔》、罗烽的小说《第七个坑》、马加的小说《登基前后》等,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侵略者统治下的悲惨生活,以及人民坚贞不屈的反抗,

小说之外,诗歌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闪光点。金剑啸的《兴安岭的风雪》以诗歌形式讲述了一个抗日联军连队在风雪弥漫的兴安岭上和日寇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这是第一首歌颂东北抗联的叙事长诗。

七七事变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卢沟桥的枪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作家的爱国热情。作家们纷纷行动起来,一系列以卢沟桥为题材的作品诞生。

由中国剧作者协会会员集体创作的《保卫卢沟桥》,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宣传鼓动剧,1937年8月7日起在上海南市蓬莱大戏院首演,引起轰动,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

田汉于“八一三”前夜创作的《卢沟桥》,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并塑造了团长等多个人物形象。该剧在“八一三”前,由南京报人慰劳抗战将士公演会首演于南京,立刻引起轰动。

在民族危亡、全民抗战之际,文艺界自发结成了各种抗战文艺团体,创办各类抗战文艺刊物,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事业中。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选出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四十五人为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并曾多次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访问慰劳各地战场。除此之外,“文协”组织编写了数十种通俗读物和《抗战小丛书》;大力倡导通俗文艺;举办多次学术座谈会,就诗歌如何为抗战服务以及有关创作的问题做了探讨……“文协”始终是文艺界团结抗日的旗帜。

《抗战文艺》为“文协”会刊。自1938年5月4日创办,至1946年5月终刊,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文艺刊物,对开展抗日文艺活动、培养青年作家等都发挥了作用。

上一篇:安全检查评估报告下一篇:天凉温馨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