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反思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阳教学反思(推荐11篇)

太阳教学反思 篇1

孙学友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太阳教学反思 篇2

本文以《太阳》一课为例, 对课堂娱乐与促进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行阐述。

[教例描述]

前不久, 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过程如下:

新课第一个环节:教师点击课件, 告诉学生一起跟着小兔去找太阳。随着音乐响起,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动画片:一缕阳光从窗口照进来, 小兔醒了。于是, 它快乐地跑向绿绿的草地, 寻找太阳, 之后, 天色渐渐暗下来, 太阳落山了。

通过这个“看”的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说”的环节。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画面中找到的太阳, 它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学生普遍认为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它的颜色是红的。

然后, 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 “赏”大师以及同龄儿童的作品。教师出示若干张用色块以及线条表现的太阳作品, 请学生选择喜欢哪一个。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太阳上, 对用线条描绘的太阳表视出冷淡的态度。

随后, 课堂进入下一个“玩”的环节——给太阳贴五官游戏。课件中出示太阳的圆盘, 以及各种不同表情特征的五官图片, 请学生点击链接表情。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最后, 教师布置作业, 画出心中的太阳。在15分钟后, 笔者仔细观察黑板上展示的学生作品, 几乎是清一色的动画片里的太阳, 有的“太阳”是把贴五官游戏中的形象进行了复制。这个作业显然与新课程主张的富有个性的美术表现不符。

课后, 笔者随机对学生进行了采访。

问题1:你喜欢这节美术课吗?为什么?

“喜欢。”“有动画片看”、“贴太阳五官的游戏挺好玩”、“电脑上的太阳很滑稽”。

问题2:你会画太阳吗?

“会, 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画了。”

问题3:你现在画的太阳跟以前一样吗?

“差不多, 表情不一样。“

问题4:这节课后, 你对太阳有什么感受?

微笑, 答不上来。

[教例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一节有动画片、有游戏的美术课是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 动画片和游戏带给了他们快乐。然而, 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却没有听到快乐以外的声音, 比如:体验到太阳不同时段的特点、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独特感受、对太阳的亲近感以及对太阳所产生的兴趣与问题等。因此, 本堂课的价值其实没有真正实现。

课堂存在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 娱乐方式纯粹娱乐化; (2) 娱乐媒材过于现代化; (3) 欣赏过程趋于简单化。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以动画片形式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与色, 娱乐性强, 贴近了学生的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贴太阳五官的游戏环节借助了现代媒体, 体现了生动的动画效果场景。然而表情变化的背后, 也暗示了太阳只有这些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造成思维局限性, 难以表现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虽然提供了太阳作品让学生欣赏, 但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停留在“喜欢哪一张”的层面。缺少对相关知识、技能、材质以及作品情感的介绍, 欣赏的过程没有引导学生继承前人优秀的艺术表现经验, 也就无法用心去理解作品的激情与内涵。

显然, 仅追求课堂快乐, 不是美术课改的初衷。采用娱乐的课堂形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并不是课堂的最终目地, 它只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手段。形式上的娱乐只能使学生产生暂时的兴趣, 只有在快乐中渗透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生动的表现力、独特的创造力等) , 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术课的持久兴趣, 最终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

[教例反思]

那么, 娱乐与发展的连接点是什么?应该是立足文本、注重体验、渗透艺术素养, 从而提高艺术表现、感受能力, 以及发展学生形象、发散、创造思维等能力。

一、立足文本, 挖掘“赏”的力度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 离不开“赏”这个环节, 这里指的赏是观察与欣赏。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 欣赏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作品美的内涵。

每节美术课, 我们都会设立赏作品这个环节, 要赏到位, 教师心中还得有个谱。这个谱就是:建立欣赏的目的机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作品的形态、色彩、线条、历史背景以及饱含的情感等几方面内容及时予以巧妙引导,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赏的有效性与目地性。

以《太阳》为例, 首先要对太阳实物进行本质结构剖析, 它包括中间的圆盘和周边的光芒两个部分。然后联系重难点,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太阳形与色的不同差异、不同时间段的特点以及光芒的强弱变化。如:什么样的色彩蕴涵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线条显示什么样的力度与动感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有方法可循, 有想法可表达。

二、注重体验, 生发“说”的内涵

媒材现代化固然好, 但弊端显见。比如课件中动画素材太阳, 其造型是已经概括成型的, 表现的形象是动画作者对太阳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融看、说、画、想为一体, 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后的观点。要真正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出真情实感, 说出对周围事物的个性化理解, 关键在于将对生活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做足课外功夫, 细化课内表述, 才能说得精彩。

《太阳》一课中, 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形与色的变化, 以及它的光芒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感受。其次, 教师可以请学生做一段文字的描述与记录。第三, 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角色, 用自己的形体语言, 做一做动作, 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说”, 才是生动丰富而真实的, 才是全面参与的。

三、引发思考, 拓宽“想”的思路

美术课程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通过适当的学科整合, 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因此, 教师要抓住趣味性的课题, 激活思维, 拓宽思路, 引导思考, 促进发展。

例如《太阳》一课, 可以提供延伸课题:说说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黑子是什么?……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们更懂得生活, 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美术课, 需要给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课堂上, 只有当娱乐形式为解决课程的重难点服务时, 才会提升它的价值, 只有当娱乐形式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时, 才是有效的娱乐。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篇3

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好奇

在课的开始,我出示太阳图片,让学生说说太阳的颜色、样子,认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书上的小主人画了四个太阳,让孩子们说说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了:“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紧接着又有同学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营造环境,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借助文本,再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想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想象的明灯!

这,是教师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

《太阳》教学反思 篇4

本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存在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我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首先我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古今中外人们心目中的太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情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太阳。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在课堂发展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制作橡皮泥的方法,接着展示太阳作品(出示课件图片)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随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心目中的太阳,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这一环节启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令学生有马上想创作的冲动。学生作业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太阳,自由地想象太阳的外形,太阳的光芒,太阳的颜色,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动手能力很强,他们很认真地做出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作业。学生作业展示并讲评学生作业(自评、互评、师评),这一环节,(讲评时,请同学自己说说:你画的这个太阳是谁?长得什么样子?为什么长这个样子?再请其他同学说说画得怎么样?并给作品提出建议)作品讲评时给予鼓励。作品展示是给机会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和情感表达,以及自己创作时得到的情感体验等。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想表现自己,可惜时间不够。最后的环节是总结、课后延伸:今天大家的表现真棒,老师也很高兴。让学生带着老师真诚的祝福和美好的心愿结束了这节美术课。

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作业展示时,有的学生因为作业未能完成, 所以展示作品时还在做,注意力不够集中。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师没有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的时控。

过于实在,不能灵活机动。这很大程度是由于自身对课改认识不够,步子迈的不大,总觉得这次课堂教学改革太难,不敢去尝试。所以平时训练不到位。

二、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太少,对学情了解不够。

究竟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引导学习,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因为很多同学读完目标,根本不知道我说的按导学案的要求自学,要干些什么?还以为是要按目标完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所以很多同学都是自读课文。这可能与导学案的编写有关,因为课前预习写在导入新课后面,合作探究在课前预习后面,学生不知道课堂进行到了哪里。

三、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

对于展示,学生还不敢大胆发言,没积极参与的动力。这可能与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关系,也与教师平时指导训练不到位有关。

四、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导学案,给课堂带来诸多的遗憾。

今后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合理、详实、细致。特别是时间的分配上要合理,对学生的要求要细化,详尽,在形式框架上要完整,在内容布置上要科学,在细节微观处要着眼精雕。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公开展示,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在平时的尝试中,我感受到只要真的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我们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学习是一定会有收获的。但这里的放手真的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对自学的引导不能全靠导学案,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每一个自学要求落到了实处,要关注他们在自学中的参与学习的状。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展示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语言逻辑,话语通顺流畅,行为大方有礼,不忸怩。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篇6

《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初读觉得文章长,头绪太多:有作者心情的变化、有作者和明明交往的过程,有贯穿了全文的明明的笑声,有爱的传递,还有出现了三次的“番茄太阳”……究竟如何教学似乎无从下手。但其实只要你多读几遍,便会知道,卫宣利在写这篇文章时,其实就是想向我们介绍一个人,一个纯真、善良、乐观,充满爱心的盲童明明,和她心中的那份感动。所以不管依据哪条线索展开课堂教学,最终都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有了这样的教材解读,教学就简单了。整堂课不干别的,就是带着学生去认识明明,一个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充满爱心的盲童,带着学生去体会作者心中的那份感动即可。任何事情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一个人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带着孩子认识明明也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比如,如果以理解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为主线展开教学。第一处,让学生明确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真正的太阳外,更要让学生从明明想要认识太阳,并把它称为番茄太阳中,感受到双目失明的盲童的纯真,和她对光明的向往;第二处,除了要让学生明确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明明的笑脸外,更要让学生从明明的笑中,体会回到纯真的明明的乐观、开朗,这样的孩子总能给人温暖,给人快乐;第三处,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这里的“番茄太阳”真正含义外,更要让学生看到纯真的明明还拥有一颗令人感动的爱心!三个层次,让学生一次次走近明明,从陌生到喜欢到最后被明明感动,盲童明明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教学设计 篇7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在下课时, 库伯捡到了丹尼斯掉在桌子下面的十美元钱, 随后他想还给丹尼斯却又怕被同学们误认为是他偷的而不敢还。后来丹尼斯的爸爸发给全班每个同学一个装有小太阳的信封, 让捡到钱的同学留下小太阳, 把钱放进去, 而没有捡到钱的同学则原封不动地都交给丹尼斯, 这样库伯就有了还钱并改正错误的机会。长大后, 库伯在一次嘉奖优秀警察的颁奖会上, 当面向前来给他颁奖的丹尼斯的爸爸承认了错误。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理解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后悔、懊悔、淡然一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在受到文本人物形象熏陶感染的过程中增强诚实正直和知错就改的意识。

4.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体会“补叙”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 我们几乎每天都与太阳相伴, 享受着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谈一谈太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学生自由畅谈。)

2. 是呀, 我们得感谢太阳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如果没有太阳, 人类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多少与“太阳”有点关系。

3. 板书课题, 指导学生读题。质疑:“装在哪里的小太阳?”“装在信封里的什么?”激发阅读期待。

(设计意图:以说说太阳的好处为话题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以提问读题的形式激活学生心中的探究欲, 生发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1. 熟读课文, 从课文中画出下面两组词语, 并朗读词语和句子, 为讲述课文故事做准备。

第一组:只顾只是只好只有只淡然一笑

第二组:依然忽然然而果然淡然一笑竟然

2. 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 教师随机做如下指导:

(1) 对读错或易错的生字、多音字或者词语做朗读指导。

(2) 重点读好第7自然段, 并概括归纳丹尼斯的爸爸说的话的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这个班里没有小偷, 只有犯了错误还不敢承认的孩子;二是用归还装有小太阳的信封的方式为犯错的孩子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

3. 按要求复述课文故事。

(1) 用上述两组词语中的一组复述。

(2) 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3) 指名学生完整地讲述故事, 师生共同评议。

三、精读感悟

1. 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感悟库伯的形象。

思考问题:丹尼斯的爸爸说:“丹尼斯今天在教室里弄丢了一张十美元的钞票。是小偷偷走了吗?我做了很多年警察, 知道小偷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敢肯定在这个班里绝对没有小偷, 只有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只是这个孩子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你同意丹尼斯的爸爸的说法吗?根据和理由是什么?

(1) 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 寻找根据, 并在相关的词句旁做上标记, 写出体会。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句子。

句子1:“起身时……依然没有回应。”

(重点品味“立即”、“又”从而体会库伯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句子2:“整整一个下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钞票还回去。”

(重点品味“整整”、“非常不安”、“神不知鬼不觉”, 想象库伯的内心活动和他会怎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还钞票。)

句子3:“由于没有人承认……同学们会把他看成一个小偷。”

(重点品味“可他又不敢承认”、“一旦”、“会”, 引导学生想象库伯的心情, 以“之所以库伯不敢承认, 是因为他害怕……害怕……”说出自己的猜想。)

句子4:“第二天, 丹尼斯收齐了全班孩子的信封带回家……丹尼斯的爸爸满意地笑了。”

(重点品味“果然”、“丹尼斯的爸爸满意地笑了”,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多角度思考:丹尼斯的爸爸满意地笑了, 他为什么笑呢?交流后指导学生品读句子。)

句子5:“多年以后, 库伯也当了一名警察……后面落款是库伯的名字和多年前的那个日期。”

(重点品味“竟然”和“多年前的那个日期”,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竟然的意思, 和“多年前的那个日期”的含义。然后顺势设疑:库伯的所作所为让你想不到的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3) 情境交际:学了这个故事, 我们被库伯的形象给深深感动了。如果现在要你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错误或诚信的名言警句送一句给库伯, 你会怎么对他说?

(教师扮库伯, 师生展开对话。)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 我们发现丹尼斯的爸爸说的话确实是对的, 库伯当时只是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而已, 他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他不是小偷, 也不可能变成小偷。其实, 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 关键是不要永远成为错误的奴隶。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句子, 或许会获得有益的启迪。

(1) 出示句子并朗读:

最好的好人, 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 将来会变得更好。———莎士比亚 (《一报还一报》)

尽可能少犯错误, 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 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雨果 (《悲惨世界》)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汉朝经学家)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 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 (英国作家)

(2) 教师小结, 并再次引导学生读丹尼斯的爸爸说的话。

2. 讨论:你觉得丹尼斯的爸爸这个办法妙在哪里?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丹尼斯的爸爸的这个办法对于库伯, 保护了自尊心;对于丹尼斯, 维护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对于老师, 少了指责;对于同学, 没有了嘲笑;对于家长, 少了责骂。)

3. 教师小结。 (点明学生的感悟就是课题的含义。)

4. 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教师适当讲解:课文最后三段是采用了补叙的写作手法, 主要是为了补充说明库伯一直装着那个“小太阳”, 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工作, 并最终当面向丹尼斯的爸爸承认了错误。这样写对课文前面的叙述起了丰富、补充的作用, 使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读起来完整丰满。

(设计意图:汉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反复品味字词, 品味句段, 品味表达,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诵读比较、设身感受、融情想象、发散思考、质疑回味、个性表达等方式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获得对人物形象真切而生动的感悟, 并受到文本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四、拓展练习, 升华情感

1.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番茄太阳”》教学设计 篇8

1. 板书课题。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同?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你的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2. 听写词语。(两个一组地出示)

盲童 天使 / 番茄 蔬菜 / 忙碌 捐献 / 咯咯地笑 银铃样清脆 / 灰暗无比 隐隐心疼

(听写后互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组的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文章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用上述词语描述一下给你深刻印象的画面。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让四年级的学生直接概括其主要内容,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让学生直面课题质疑问难以后,先给学生依次听写几组有一定联系的词语,并让学生一边默写,一边琢磨其中的联系,意在唤醒学生的预习记忆,“反刍”各自的预习过程。接着,让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并利用默写的“词语库”描述故事的画面,旨在巩固、放大故事中的重点情节,让平面的文本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一组组地站立起来,为后文的“点状阅读”建构一个个灵动的“情景场”。

二、 品味“追”——与小女孩对话

◎感知“盲”

1. 文中写到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明明”。可是,她却从没有看到过光明。可以从文章的哪些细节处读出小女孩看不到光明?(教师小结:关注细节,关注文章中的一词,一句,这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

2. 明明是盲童,而且生下来就是盲童。这对于明明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描述情境:这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太阳,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星星;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红色,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绿色;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小草,意味着她从未看到过鲜花和大树,更意味着她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儿的……)

3. 这么多的“意味着”,这么多的“从未看过”,如果你就是明明,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悲伤,自卑,痛苦,难过,绝望……)

◎感受“笑”

4. 是啊!每一种心情都可以理解!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女孩,就是这样的一位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从未看见过世界是什么样儿的小女孩,就是这位名字叫“明明”,却一直看不到光明的小女孩,却十分的喜欢“笑”。快速地浏览课文,把描写小女孩笑的语句画下来。

5. 交流:这么多处写到明明的“笑”,其中有两处是对明明“笑”的细致描写。

(出示)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6. 用心地读一读,咀嚼一下,你会发现,这不是一般的笑。联系明明的“盲”,你会从她的笑声中有所感悟。(出示第一处“笑”的描写:第3自然段)这是怎样的笑?

填空:这是的笑!

指导朗读,感受“笑”。

7. (出示第二处“笑”的描写:第13自然段)这又是怎样的笑?

填空:这是的笑!

指导朗读,感受“笑”。

◎感悟“追”

8. 板书:追。“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是明明追着人去笑吗?为什么明明的笑声能“追”着人走?(意思是明明的“笑”留在了人们记忆里,刻进了人们的脑海中。)仅仅是“笑声”追着人走吗?(还有明明开朗、乐观的性格)

9. 明明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女孩,虽然从未看到过光明,可是她的心却十分的明朗。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记住这位小女孩,记住她灿烂的笑:

(出示)指导朗读另外两处“笑”的语句:

▲夫妻俩忙碌;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

10. 面对明明的一张张笑脸,作者心中也有了一个“番茄太阳”!

(出示)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此时,作者心中的“番茄太阳”是什么?(明明的笑脸)

【设计意图】文章是有眼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一两处意蕴深远的、堪称“文眼”的字词而更加地耐人寻味,余韵袅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地引领学生在如是的文眼处驻足、品味、回环、咀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重点,突破文本难点,把文章读短,把文本读厚,更可以让学生从文眼处“洞察”遣词之巧,“管窥”造句之妙。

此板块的教学引导学生依次与三个字对话:盲、笑、追。与“盲”对话,意在让视“光明”为寻常的学生走进“盲”这一陌生世界,感知其不易与不便,为下文感受明明的“笑”作铺垫,并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与“笑”对话,意在让学生感受明明的开朗、善良与纯真,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之一。所以,在此环节中,重点抓住两处关于“笑”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最精彩的语段中徜徉、感受。与“追”对话,意在让明明的阳光般的“笑”也“追”进学生的脑海中、心田里,为接下来感受作者心情的改变服务。

三处对话逐层铺设,层层推进。既相对独立,但又不能截然割裂。因为这三处对话都指向文章的主人公——明明,均是为感受明明的善良与纯真而进行的对话。

三、 品味“挂”——与卫宣利对话

1. 文章除了写明明,还写到另一位女性。她就是卫宣利,就是文章的作者“我”。明明不仅让自己的笑声追着“我”走,而且还让“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默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明明是怎样让“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默读,读后交流)

2. 补充介绍卫宣利:17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我”双腿瘫痪。17岁,是如花的年龄,在如花的年龄,双腿瘫痪,意味着什么?

(教师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描述情境:这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蹦跳着上学,意味着她再也不能开心地游戏,意味着她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3.这么多“意味着”,这么多的“再也不能”,如果是你,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悲伤,自卑,痛苦,难过,绝望……)

4. 每一种心情都可以理解。文章有一段话就写出了瘫痪后的“我”这样的心境,细心的你能发现吗?

(出示)

▲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5. 找到这段话,就说明你读懂文字背后的语言。可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交代自己的“心情灰暗无比”吗?(为后文做铺垫、对比)

6. 那么,在和明明相处的日子里,“我”的心情还“灰暗无比”吗?画出相关的语句。(灰暗无比→温暖起来→带给了我许多快乐→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7. 一边是明明的笑脸,一边是“我”的心情。“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悄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8. 明明真的是把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吗?明明实际上是把什么“挂”在了“我”的心中?(开朗、活泼、坚强、善良、爱心……)

【设计意图】品味“追”,与小女孩对话,主要目的是感受明明内心世界的一片光明。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本文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感受明明对“我”的影响,尤其是要读懂明明在与“我”相处的过程中,对“我”灰暗无比的心境的改变。这不仅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又一重点,更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设计中,把学生阅读的视角聚焦到“挂”这一文眼,让学生在“明明真的是把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吗?明明实际上是把什么‘挂’在了‘我’的心中?”这一组问题中思辨,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这一个阅读“点”上铺展、漫溯。此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置身于这样的阅读思辨的过程之中,学生必然能不断体味到阅读对话与阅读思维的快意与惬意。

四、 总结升华

1. 从没见过光明的明明,心中却一片光明。她用笑声追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明明更把自己的开朗、善良、爱心“挂”在了“我”的心中。这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作者的心中,温暖着,更激励着她。因此,作者卫宣利不再悲观,不再“灰暗”,她开始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借助双拐探寻前进的道路。终于,卫宣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拓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她成为了一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

2. 现在,有许多人在阅读卫宣利的文章。今天,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她的三篇文章:《流泪的月饼》《两双球鞋》《紫色葡萄慈父心》。老师相信,只需要读一遍,你就会被深深打动,因为,文章中会有一种情感“追”着你走,文章中会有一种力量高高地“挂”在你的心中。

3. 结语:“点状阅读”重在选准阅读的“点”,然后,在阅读“点”上设计问题,并利用这些预设的问题,勾连文本的情节,关照文本的联系,铺展学生阅读的思维,进而让语文味从这些阅读“点”处漫溯。“点状阅读”是阅读提速的方法之一,是长文短教的策略之一。在“点状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初步地感悟文本写法。

【设计意图】铃声不应成为课堂的终结者,阅读课堂更是如此。精心遴选并推荐作者卫宣利的三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作者细腻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近卫宣利,感受“番茄太阳”带给作者的生活力量。这样的结课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习一篇文章,了解一位作家,感受一种力量”的完美境界。

三个太阳教学反思 篇9

这堂课,因为文章太长,为了保证学生上课能有时间读书,所以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昨天,这预设的两个问题基本解决。可还是有一些遗憾。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本文写的是谁,这个人做了一些什么事。学生在读书、整理之后,大部分能够说出来。在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女画家的时候,在教师的提示之下,学生们也能懂得除女画家之外,还有一群南极人。本来,我还想让学生讨论,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那群极人,而从写女画家入手。可是看看时间,半课已过,继续下去,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就没时间读书了,于是只得作罢。

第二个遗憾是,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更多的是肯定,但为什么而肯定并没说明白。比如有学生说“女画家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然后从文中找到依据,考察队员们为她在南极过生日时,她有泪水要流出来的感觉。”当时我只是表扬了她。并没有说,她这样的理解,与众不同。大多数同学在形容女画家时,想到了坚强、有毅力。而她却从这里读到坚强的女画家作为女性的柔软,也能让女画家的形象更有血有肉。面对学生的回答,怎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重要信息然后引导深读,教学机智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对文中“三个太阳”的理解,我引导得不够深入。

第三个遗憾是,平时在家里,很少用电脑上课。于是一旦用了,有些细节没考虑到。在做幻灯片时,我是在自己的台式电脑上操作的,可上课时,用的是同事的笔记本。在家里播放视频时,同事的笔记本的声音不太响亮和清晰,我以为只是因为没有连接到音箱,就没有调试一下。可是昨天上课时,音箱连接好,除了音箱发出很大的嗡嗡声外,视频上的声音还是微弱而模糊。虽然后来我随机应变了一下,让学生猜测画面的内容以及后来让学生模仿播音员的样子进行播音,但这次的小失误,也让我感到,细节马虎不得。教学媒体出点问题还是小事,如果是教学环节,或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出现误差,再要弥补,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还有一点觉得一提,昨天我站的时间偏前排左方,很明显,靠近我的同学课上很积极,而偏远些的同学反映一般。困为事关能否申报职称,多少我还是感到一些紧张,要想这样的课和平时上课一样,游刃有余,我还得多花工夫,研究研究教材。

课文《太阳》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说明文的教学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学导入时,我播放后羿射日的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问题“后羿真的把九个太阳射下来了吗?这件事可能发生吗?”来导入此课,进行学习。

2、重视朗读,读中领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朗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

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放声自由朗读,个人读,集体读;从方法上,有快读,品读。朗读基本上做到了形式各样,朗读充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朗读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在教授写作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感悟,再指导朗读体会写作方法。

3、强调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后羿真的把九个太阳射下来了吗?这件事可能发生吗?然后,通过品读前三段,学生概括出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4、合作学习,重视个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一方面又在合作中在讨论、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总结大家的共识,得出满意的答案。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通过哪些具体的语句得出太阳的这些特点的呢?请画出来并好好的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了解到太阳的这个特点的?

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以在强化一些。

(2)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

太阳高度角教学新思路浅析 篇11

一、太阳高度角在时间上的变化

首先从“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图”(图1)探讨,明确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B(秋分日)、C(冬至日)、D(春分日)这四个地点(或说四个日期)时,因地球本存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每天太阳也是东升西落。

东升西落的轨迹如何?观察(北纬40°)“太阳视动图” (图2),图中画有三条不同时期的太阳运动轨迹图,因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地6:00正东日出,18:00正西日落如图所示。夏至日、冬至日这两天因地球自转,太阳在一天中变化情况分别为图中较长弧线、较短弧线。

北京任一天太阳东升西落随时间变化,也可简化成平面示意图(图3)。

随即引入太阳高度角概念: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图4)。其中∠1、∠2分别表示不同时刻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时刻变化,上午日出时,太阳刚从地平面升起,太阳高度角小,中午大,下午日落时也小(极夜区除外);即一天太阳高度角变化值规律为: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中午达最大,后又逐渐减小。

此规律即“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其中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它就是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如图2中:26°34′、50°、73°26′,分别是北纬40°对应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二、太阳高度角在空间上的变化

因为地球是不透明体,任一时刻,太阳只照亮朝向太阳光线的半个球面。在这一刻全球的太阳高度角又如何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夏至日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5)。

图中中心点O地就是太阳垂直照射到地球球面的点,观察者位于O点看天空中太阳,因在直射点上,地方时12点时太阳位于观察者头顶的正上方,即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为90°,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离中心点O相等半径的太阳高度角也相等,如图中70°、45°、30°、0°值的线,就是等太阳高度角。即地球上与太阳直射点距离相等点的太阳高度角也相等。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就能理解某一时刻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在昼半球)分布情况。

根据“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原理,图中BON这条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在这条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分布变化,就是教材所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经线)两侧递减。此规律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所以,理解图5“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数值空间分布规律,十分有助于对某一条经线上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即从直射点向(经线)南北两侧延伸,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图示夏至日如此,其它日期用图5中的同心圆移动圆心到相关纬线,探讨观察后也可同理分别得出春秋分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分布规律,画成二维坐标图(图6),观察后总结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当然,再观察(图5)“同心圆等太阳高度线”,较易理解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某日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近,这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大;若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因太阳直射最北纬度是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即夏至日。所以根据上述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情况可总结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同理,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这就是不同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或年变化)规律。可用简图表示(图7)。

其中a线为南回归线; c线为南极圈; b线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线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明白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后,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公式就较容易。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太阳高度90°减去两地纬度间距。用公式可表示为:H=90°-两地纬度间距。如6月22日北纬40°正午太阳高度H=90°-(40°-23°26′) =73°26′,而12月22日H=90°-两地纬度间距= 90°-(40°+23°26′) =26°34′。

利用图像辅助,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站在学生易理解、能探讨的角度突破知识重难点,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不但会使较抽象、理性的知识点得到思考和探讨,而且学生在理解探讨过程中,让知识变为较形象、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课堂学习更高效。这种不是教教材,而是通过实用案例互动探讨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的内容十分抽象,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地理学习阶段难度最大的知识点之一。能否化难为易或另僻佳径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选取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较有探讨性、实用性的课程,并能有效激活知识,应是教师教学中必须努力的方向。

一、太阳高度角在时间上的变化

首先从“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图”(图1)探讨,明确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B(秋分日)、C(冬至日)、D(春分日)这四个地点(或说四个日期)时,因地球本存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每天太阳也是东升西落。

东升西落的轨迹如何?观察(北纬40°)“太阳视动图” (图2),图中画有三条不同时期的太阳运动轨迹图,因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地6:00正东日出,18:00正西日落如图所示。夏至日、冬至日这两天因地球自转,太阳在一天中变化情况分别为图中较长弧线、较短弧线。

北京任一天太阳东升西落随时间变化,也可简化成平面示意图(图3)。

随即引入太阳高度角概念: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图4)。其中∠1、∠2分别表示不同时刻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时刻变化,上午日出时,太阳刚从地平面升起,太阳高度角小,中午大,下午日落时也小(极夜区除外);即一天太阳高度角变化值规律为: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中午达最大,后又逐渐减小。

此规律即“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其中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它就是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如图2中:26°34′、50°、73°26′,分别是北纬40°对应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二、太阳高度角在空间上的变化

因为地球是不透明体,任一时刻,太阳只照亮朝向太阳光线的半个球面。在这一刻全球的太阳高度角又如何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夏至日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5)。

图中中心点O地就是太阳垂直照射到地球球面的点,观察者位于O点看天空中太阳,因在直射点上,地方时12点时太阳位于观察者头顶的正上方,即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为90°,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离中心点O相等半径的太阳高度角也相等,如图中70°、45°、30°、0°值的线,就是等太阳高度角。即地球上与太阳直射点距离相等点的太阳高度角也相等。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就能理解某一时刻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在昼半球)分布情况。

根据“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原理,图中BON这条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在这条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分布变化,就是教材所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经线)两侧递减。此规律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所以,理解图5“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数值空间分布规律,十分有助于对某一条经线上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即从直射点向(经线)南北两侧延伸,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图示夏至日如此,其它日期用图5中的同心圆移动圆心到相关纬线,探讨观察后也可同理分别得出春秋分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分布规律,画成二维坐标图(图6),观察后总结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当然,再观察(图5)“同心圆等太阳高度线”,较易理解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某日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近,这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大;若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因太阳直射最北纬度是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即夏至日。所以根据上述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情况可总结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同理,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这就是不同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或年变化)规律。可用简图表示(图7)。

其中a线为南回归线; c线为南极圈; b线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线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明白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后,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公式就较容易。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太阳高度90°减去两地纬度间距。用公式可表示为:H=90°-两地纬度间距。如6月22日北纬40°正午太阳高度H=90°-(40°-23°26′) =73°26′,而12月22日H=90°-两地纬度间距= 90°-(40°+23°26′) =26°34′。

利用图像辅助,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站在学生易理解、能探讨的角度突破知识重难点,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不但会使较抽象、理性的知识点得到思考和探讨,而且学生在理解探讨过程中,让知识变为较形象、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课堂学习更高效。这种不是教教材,而是通过实用案例互动探讨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的内容十分抽象,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地理学习阶段难度最大的知识点之一。能否化难为易或另僻佳径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选取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较有探讨性、实用性的课程,并能有效激活知识,应是教师教学中必须努力的方向。

一、太阳高度角在时间上的变化

首先从“地球公转二分二至图”(图1)探讨,明确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B(秋分日)、C(冬至日)、D(春分日)这四个地点(或说四个日期)时,因地球本存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每天太阳也是东升西落。

东升西落的轨迹如何?观察(北纬40°)“太阳视动图” (图2),图中画有三条不同时期的太阳运动轨迹图,因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地6:00正东日出,18:00正西日落如图所示。夏至日、冬至日这两天因地球自转,太阳在一天中变化情况分别为图中较长弧线、较短弧线。

北京任一天太阳东升西落随时间变化,也可简化成平面示意图(图3)。

随即引入太阳高度角概念: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图4)。其中∠1、∠2分别表示不同时刻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时刻变化,上午日出时,太阳刚从地平面升起,太阳高度角小,中午大,下午日落时也小(极夜区除外);即一天太阳高度角变化值规律为: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中午达最大,后又逐渐减小。

此规律即“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其中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它就是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如图2中:26°34′、50°、73°26′,分别是北纬40°对应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二、太阳高度角在空间上的变化

因为地球是不透明体,任一时刻,太阳只照亮朝向太阳光线的半个球面。在这一刻全球的太阳高度角又如何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夏至日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5)。

图中中心点O地就是太阳垂直照射到地球球面的点,观察者位于O点看天空中太阳,因在直射点上,地方时12点时太阳位于观察者头顶的正上方,即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为90°,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离中心点O相等半径的太阳高度角也相等,如图中70°、45°、30°、0°值的线,就是等太阳高度角。即地球上与太阳直射点距离相等点的太阳高度角也相等。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就能理解某一时刻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在昼半球)分布情况。

根据“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原理,图中BON这条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在这条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分布变化,就是教材所述“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经线)两侧递减。此规律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所以,理解图5“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数值空间分布规律,十分有助于对某一条经线上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即从直射点向(经线)南北两侧延伸,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图示夏至日如此,其它日期用图5中的同心圆移动圆心到相关纬线,探讨观察后也可同理分别得出春秋分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分布规律,画成二维坐标图(图6),观察后总结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当然,再观察(图5)“同心圆等太阳高度线”,较易理解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某日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近,这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大;若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因太阳直射最北纬度是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即夏至日。所以根据上述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情况可总结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同理,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这就是不同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或年变化)规律。可用简图表示(图7)。

其中a线为南回归线; c线为南极圈; b线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线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明白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后,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公式就较容易。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太阳高度90°减去两地纬度间距。用公式可表示为:H=90°-两地纬度间距。如6月22日北纬40°正午太阳高度H=90°-(40°-23°26′) =73°26′,而12月22日H=90°-两地纬度间距= 90°-(40°+23°26′) =26°34′。

上一篇:毕业生离校清单下一篇:种绿豆芽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