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指导师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教育指导师(通用8篇)

学习教育指导师 篇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学习之旅很快结束了,这次的培训学习,虽然时间较短,但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接受全国一流的家庭教育专家的指导,真是受益匪浅,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家庭教育灵魂的洗礼。

感受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为清晰。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初加工,学校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对孩子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深加工,社会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性教育,具有拓展性、检验性、环境性的特征。家庭教育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因此一个学校想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首要的抓手应该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起跑线。没有问题孩子,更没有问题家长,出现问题孩子主要是看孩子的高度、角度出了问题。改变家长看孩子的高度和角度,更需要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并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家长。

感受之二:通过几天的培训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工作的重要,渐渐感受到了将来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重视并切实抓好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并逐步承担起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应有的职责和义务,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台阶。

感受之三:一定要好好学习双赢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反思自己,过去在事业上付出的更多,忽视或看轻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的做法现在看来是很不妥的。教师更应该既种好事业的田,又育好自家的园。作为教师家长,也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学习和掌握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并付诸于行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家长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以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的最优化。可以这样说,荒了自家园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家长,也是不称职的教师。

学习教育指导师 篇2

1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现状

目前,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形式主要有:自主分散实习、教学系组织的专业集体实习和院校统一组织的团队集体实习3种。

自主分散实习模式, 虽然把实行生的实习去向和就业去向挂起钩来, 调动了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但这毕竟是地方高师院校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实习模式。自主分散实习最终导致了: (1) 实习基地分散带来管理上的种种不利,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致使教育实习没有落到实处, 基本成了“放羊式”。 (2) 同班同学各自一方, 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甚至没有。 (3)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但各地方高师院校大多资金短缺, 实习指导教师匮乏, 无法对每所学校的实习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管理, 且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习指导经验有限, 未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管理, 加之大多既要参加指导, 又有校内教学任务, 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 致使实习指导拘于形式。 (4) 实习学校大多为学生自行联系, 作为教育实习中的另一部分指导者———实习学校教师也普通存在责任心不强, 实习指导流于形式等情况, 甚至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 部分学生到实习学校以后就成为了代课教师, 在专业能力不成熟的情况下, 仓促上台;另外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即使心有余但力不足, 自身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手段落后, 鲜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 (5) 实习生到实习学校以后, 由于实习学校的需要, 有可能要从事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的教学任务, 这给实习生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自主分散实习模式是绝大数地方高师院校采用的主要教育实习模式, 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 研究者将探究如何借助创新技术与创新教学理念来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并对现状予以改善, 探寻一种新的且符合地方高师院校实际的教育实习指导模式。

2 基于“学习元”平台地方高师教育实习指导模式构建

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等研究团队创建了一种结合知识网络与人际网络、教与学融合互动、学习资源创建与共享的新“学习元”网络平台。学习元是在汲取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基础上, 针对现有学习技术在非正式学习支持不足、资源智能性缺乏、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信息无法共享、学习内容无法进化等缺陷而提出的新的学习资源组织方式, 既保持了学习对象的可访问性、适应性、可承受性、持久性、互操作性、重用性等特征, 又具有自身生成性、开放性、联通性、内聚性、可进化发展、智能性、微型化等特点, 是对学习对象的进一步发展, 它面向具体的学习目标, 既能自我学习, 又可以彼此联通, 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知识网络。

教育实习指导让学生透过师徒式、反思性、共同体等多种理念的训练与教学经验的内化。过去的文献指出已有学者讨论透过远程指导教育实习的可行性与因应对策, 研究指出指导教师以QQ、飞信、Blog、Wiki、谷歌应用套件、远程教育实习网站等工具应用于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研究者所在学校也曾以QQ、飞信等进行远程指导, 在沟通联系上起到一定程度上交互作用, 然而作为即时通信工具的典型代表, 其无法保证现场指导的时效性的特点, 使得这些方式的远程指导难以取得实效。再综观其他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远程指导的实施, 无论是软硬件环境 (网络环境、每生自行配备笔记本电脑、视频会议设备等) 、指导人员、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条件, 绝大数的地方高师院校在短期内都无法达到硬件的完善。今日教育实习的远程指导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此透过泛在学习资源环境, 建构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成为新的教学训练范式也达到学习资源的整合。

依据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基础将泛在学习模式分为3类, 即完全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非正式资源学习、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准正式主题学习和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正式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正是处于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间的一种主题学习, 然而它与培训等准正式主题学习又并不全然相同, 后者的学习者多为成人, 且对学习成果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的一门正式课程, 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即便如此, 研究者认为利用泛在学习理论构建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是较为恰当的, 结合学习元理念与地方高师院校实际,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教育实习指导模式, 如图1所示。

以下将从实习指导队伍、实习生、基于“学习元”平台泛在学习资源建设3方面对该模式展开论述。

2.1 实习指导队伍

职前教师的培养经历了能力本位到专业发展的变迁, 能力本位下的实习指导方式以师徒制为代表, 带有强烈的单向、复制性特征, 专业发展观下的教育实习提倡指导教师的多元化, 前述对现实指导教师的种种分析也需通过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解决问题。基于“学习元”平台而构建的实习指导队伍是一支由高师院校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科指导教师、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领域专家组成的队伍。

其中, 校内指导教师履行对实习生的日常管理、对实习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跟踪、组织学生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及时为实习生提供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指导;实习学校一线学科教师承担着对各自学校实习生面对面的指导, 此外透过在“学习元”平台直接或间接参于交流, 对其他学校的实习生也能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经过3年的发展“学习元”平台已聚合了众同的中小学一线优秀学科教师, 只需简单的推荐, 他们就可以成为实习指导队伍中的一名;平台中还有众多的领域专家, 如:教育技术界的专家, 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 教育技术应用专家等, 这些领域专家也可以通过对学习元的引用加入到实习指导队伍中。

2.2 实习生

泛在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人为本”, 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的主体, 他们有着双重身份 (实习生、实习教师) , 参加实习活动是对师范生的共性要求, 拥有共同的学会教学、学做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旨趣和愿景 (从认知的发展走向教师身份的建构) , 本身对教育实习活动有认同, 但由于离校实习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所处实习学校的具体实际及要求, 其对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是个性化的, 这也体现了泛在学习的情境性特点。实习学生会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评估 (备课、授课、班级管理、课外教育、就业信息与服务等) , 选择一定的学习方式, 他可能处在不同的学习环境 (实习学校、家里、其他环境) , 身边若有合适的学习设备 (手机、电脑、PDA) , 想参于恰当的学习活动, 比如阅读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参加一个课例的分析、提交一个作品、参予同侪讨论、阅读同学的发言、观赏同学教学演示影片, 或是向领域专家提问。

在“学习元”平台中, 实习生可以自由协作、订阅、收藏自己需要的学习元, 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完成一定的学习历程, 实现自主学习与个别学习;也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元的方式将各自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指导教师、其他实习生进行交流、互动, 在认同和协商的平衡中实习生将逐渐建构起自己作为准教师的身份。学习元为此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通过同步或异步通信方式, 增强实习生之间、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多方联系与协作共享。

2.3 构建虚拟实习社区, 规范实习管理

研究者基于“学习元”平台构建了“**学校教育实习”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社区是“学习元”中相同或相似兴趣的用户共同探究、激发思考的社区, 可以实现学习元、知识群及学习活动、学习工具的联通和无缝交互。某专业毕业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作为社区管理员, 并让所有实习指导教师及实习生加入社区, 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其主要可以通过社区规范对学生的管理, 及时将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就业信息等通过社区发布给学生, 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进行动态跟踪。

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社区对学生的每月实习任务进行分配与要求, 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起活动, 如要求学生进行教案编写或网络协同备课。实习生可以将任务或活动以学习元的形式发布到社区中, 社区内所有人员都可以对其发布的内容进行协同编辑, 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 如此由于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有限带来的不足得以弥补, 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也得到规范。

此外, 实习生或指导教师都可以将与该专业实习相关的其他学习元推荐到学习社区, 以供实习生和指导教师参考学习, 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工具。

一定时期以后, 学习社区内将形成一个资源库和知识库, 通过实习生、指导教师的协同编辑,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在实习结束的时候, 实习生也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进化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过程, 即使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也能有一个和老师同学共同学习的心理体验, 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反思, 并最终得到真正意义的指导。

3 结语

透过目前地方高校实习教师实习模式的现况分析后, 提出泛在学习环境中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远程指导模式, 此模式综合考虑地方高师院校特色, 并结合依照泛在学习的特点, 在学习元平台上构建泛在学习资源、进行活动设计, 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能有所帮助, 发挥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资源随处得。

参考文献

[1]黄勇樽, 李晓兰.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问题论析.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10, 3:53-54.

[2]那丽芳.西部边疆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新生存在的语音问题——以文山师专为例.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102-105.

[3]余胜泉、杨现民, 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开放教育研究, 2009, 1:47-53.

[4]蔡美娟, 李莉, 刘晓敏.网络平台下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流程再造.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140-144.

[5]吴有昌.基于电子对话的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型.电化教育研究, 2009, 8:82-85.

[6]周跃良, 龚朝花.利用WIKI构建协作备课环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0:88-89.

[7]沈夏林, 周跃良, 张振新.混合编队教育实习中的远程指导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11, 9:65-69.

学习教育指导师 篇3

[摘 要] 构建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教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全通道式沟通型课堂,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学科;高师;公共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03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这无疑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己任的高师院校也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变革。首先,其培养的人才应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其次,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师范”意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包括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研究是培养此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一种尝试。

一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共同体”一词最初是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时尚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拥有共同历史、共同特征、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人或群体”,并具体提出三种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其中“精神共同体”指“建立在偶然或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其成员受到一种精神纽带的约束,为一项共同事业而工作,具有心灵的性质”[1] 。精神共同体的概念与目前学者对“共同体”研究的内涵更为接近。随着“共同体”研究的盛行,学者们开始尝试将共同体概念引入到教育中来。教育领域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1995年,美国卡内基教育振兴财团理事长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2] 。

目前,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内涵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我国学者张建伟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定义被广泛引用,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同伴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3]”。当然,除了对“学习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深化外,学者们还从社会建构观、学习实践论、知识论、后现代哲学、生态哲学等视角深入研究与挖掘“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另外,钟启泉、王陆、时长江等学者对学习共同体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如研究了课堂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等形式。

本文侧重于研究“课堂学习共同体”,故融合已有概念的合理成分,界定“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室为单位的基层学习组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由共同体组织者(包括任课教师、助教、学长等)引导帮助共同体成员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并围绕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信念相互交流、合作、分享、批判,达成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组织者间信息、情感沟通的全通道式传递,以实现成员知识体系的更新及能力的提升。

二 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引入“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校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引入“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课堂学习共同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的课堂不应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态式教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引入将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转变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共同探究、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情感共鸣、灵感激发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其次,“课堂学习共同体”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佐藤学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学习权。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彼此间积极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加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对完成学习任务的参与程度,对问题思考解决的参与程度,进而在输出、输入与反馈的交替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并获得自身发展。最后,“课堂学习共同体”突出强调了自主学习。我们常说,教而无学,学而无教,教是人为的、被组织的设计,学是满足一定条件就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教只是学的众多条件之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不在于使教的设计达到最精致,最完美,而在于将学习本身的自发机制考虑在内,在教师教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习自发地产生,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课堂管理

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引入“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显著增强,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课堂管理。首先,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对话,在公众面前勇于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在倾听中吸收分享,在相互合作中磨合交流,出现分歧时寻求共识,这不仅有助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素养,这些都是未来从教必备的基本能力和要求,也是学生“师范”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次,“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加强课堂管理。每个“课堂学习共同体”,按人数可划分为十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平等主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价值的,都要为团体和自身付出努力,这会使成员对课程的学习更加认真,更勤于思考,更有主人公意识。同时,学习小组间存在着竞争,竞争机制的引入更会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就像乐队合奏,每个个体都需聚精会神,需协调一致,才会共同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另外,每个学习小组都设置组长负责管理成员的出勤及课堂活动,并负责了解各成员的兴趣和特长,给予适当的学习任务,促进小组成员各尽其才,这也必然会加强成员的学习自主性,并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有助于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促进考核公平公正

“课堂学习共同体”活动强调过程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全面的可控的评估方式。首先,评价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不同于重结果、唯分数的静态评价方式。它重视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观察,重视对学生能力优势的挖掘,重视对学生发展动态的把握,它建立在学生学习表现记录的基础之上,客观公正。其次,评价是全面分析评定的过程。它不仅重视卷面成绩,更重视对实际能力的考查,不仅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不仅进行纵向比较,更进行横向比较,学生综合能力越强,付出努力越多,学习成绩就越高。最后,评价是精心设计下的可控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评价指标,各共同体组长负责详细记录成员的学习表现,这对评价而言科学且具有针对性,对每个学习者而言又是一个有效的约束。相对于只有闭卷考试,缺少实践操作的教育学科公共课考试来说,其考试成绩更能表现学生的实际能力,更有效地促进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 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

目前,学者们对教育学科公共课还未能提出科学性和实用性俱佳的教改方案。本研究着重于构建此类公共课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强调其指导性与实用性。“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是指每一门课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大”学习共同体,教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课程核心内容介绍给学生,并精心设计若干个主题活动(以案例、情景剧、新的研究成果、某权威/专家的言论、教材的某一章节等形式引入),指导各学习小组(或称为“小”学习共同体)以主题活动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进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具体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准备

1 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载体与重要形式。我们拟采取异质分组、组内分层的形式,课堂中以5~6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因公共课人数较多,阶梯教室里的学生桌椅又多以长排且固定的形式排列,难以改变顺序,可采取前后5~6人为单位安排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以班委成员、学生会干部为“核心成员”或组长,由他们去按要求自主组建自己的学习小组。同时,教师为每个课堂安排2~3个高年级学长做助教,为小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监督小组合作的全过程,并协助任课教师工作,共同协商完成共同体活动。

2 培训助教和组长

助教是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持力量,而组长是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核心力量,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助教和组长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共同体学习的成败,因此,培训助教和组长是课程的重要任务。培训内容主要是明确助教和组长职责,制订共同体学习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助教培训要贯穿课程始末,每次课前教师要和助教协商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及活动主题,提醒助教做好课前准备,每次课后助教要向任课教师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组长培训主要是在开课前进行,其后主要由助教完成培训任务,内容包括协商学习目标及进行活动总结评价等,必要时任课教师统一召集各组长进行重点培训,以保障学习质量,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授课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实施主要包括确立目标、明确分工、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倾听分享、总结评价几个环节。

1 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课堂共同体活动的首要任务,要依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章节教学要求及学生专业特点来制订,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要有具体的学习目标,由教师、助教和组长课前协商制定,并确保提前将课程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下发到各个小组。

2 明确分工及自主探索

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设置主题活动,并由各小组安排活动过程的具体分工,以确保每个组、每个成员都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按时按质完成任务。这要求每个成员课前主动搜集资料,上网查阅相关知识内容及参考材料,课上认真阅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自主探索、自主批判,以便整理、归纳、完成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提升独立研究的能力。

3 合作探究及展示交流

在自主探索之后,每个小组要开展合作研讨活动,各成员将自主探索的成果、感悟和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各小组组内交流之后需进行组间交流汇报,各组可将小组学习报告以诵读、讲解、提问、角色扮演、小品剧及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以达到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的目的。

4 倾听分享

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应认真倾听,感悟体验,并及时记录下所思所想。小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可提问及补充。另外,各组之间、各成员之间也要进行对话交流,互相提问、互相争辩、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以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及能力的提升。

5 总结评价

章节学习结束后,教师需围绕学习目标,对各种成果进行归纳、提炼、整理、总结,并对其中不合理内容进行更正,对部分内容加以补充,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助教还要对整个学习过程、各组学习情况、展示效果、交流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对好的表现予以表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次改进的意见等。因此,此阶段的“画龙点睛”尤其重要。

(三)高师教育学科公共课程“课堂学习共同体”授课模式实施的注意事项

1 设计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后,每次课开始后一般先做一个热身游戏(如乘公共汽车、抓手指、大小西瓜、比一比、传递数字等),教师和助教需事先设计好。这些小游戏往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和集体感,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为课堂上共同体成员的思想交流搭建好平台,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课堂上如若未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学习共同体”活动需延续到课堂之外,效果如何关键看“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否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自觉意识。

2 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增加共同体实践活动学时

“课堂学习共同体”强调参与、沟通、探究和分享,教师须压缩内容讲授时间至总学时的30%~50%以内,而增加学习共同体活动时间。学习共同体活动可贯穿于每一次课的教学中,也可只贯穿于每个章节的教学中。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教师讲授要高屋建瓴,打破教材固有体系,增强理论性,授课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能结合授课专业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二是教师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对学生成果的总结能做到既精辟又画龙点睛,实现与学生教学相长。

3 精心设计“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主题活动

首先,制定“学习共同体”主题活动应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结合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开放性的、关键性的、具有一定复杂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比如,教育学概述中,可结合“教育”的概念,探讨“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等观点;再如,心理学“记忆”这一章,可以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作为一个主题活动来探讨。其次,“学习共同体”的主题活动最好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设计,如英语专业,就可适当形成“如何又快又好地记英语单词”等这样的小主题。最后,“学习共同体”主题活动的制定要遵循大主题带小主题原则,即把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专题,每一个小专题均围绕主题而设,是主题的组成部分,这可尽量避免在探究阶段出现重复。比如,与学生探讨完“教育规律”之后,可设置“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和人的关系就是教育的两条规律吗”“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把规律分为内部和外部规律是否合理”“是不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同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内部关系”等几个小专题,供各小组选择探讨。这样的学习任务既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拓宽知识的视野,提升智慧的层次,增加学习结果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JOHN RETALLICK,BARRY COCKLIN. Learning Community In Education:Issues,Strategies and Contexts[M].London; New York: Rutledge, 1966.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篇4

第**期 *** 市118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为了进一步提高注册建造师的职业素质,提升注册建造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促进建设行业的发展,根据《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53号)、《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建市【2010】192号)和《关于举办二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通知》(黔建政通【2013】353号)文件要求精神,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政务服务中心和贵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二级建造师的继续教育,我参加了2014年第十九期的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得以进一步的掌握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建造师职业道德和诚信守法意识,并了解了一些工程建设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

一、学习情况

1、按时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面授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对教材上的重点、难点进行标注,课后巩固复习。

2、按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自学,熟悉教材的内容,对各相关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相应的了解、熟悉、掌握学习。

3、对涉及自己工作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填补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其中的项目管理案例分析,更要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习心得

(一)通过对工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巩固了以前所学的法律、法规方面知识,同时,对近几年实行的新法规、新规范、条文得到了一个新的理解,在工程管理中要加强对新法规新条文的应用,及时更新工程管理相关程序应用条文,确保应用条文及时更新。

(二)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总控理论的学习,我了解了一些项目管理的新知识,对以前未涉及的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相信随着项目管理先进技术的推广,此类的管理方法会不断地在我们项目中得以运用。

(三)通过对注册建造师职业道德章节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职业道德的好坏,对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均有着很大的影响。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它涉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业、职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官员的公正廉洁、法官的秉公执法、教师的有教无类、商人的诚实守信、工人的质量与安全、医生的救死扶伤等,都反映出自身的行业道德特点。

我国注册建造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有以下方面:(1)遵纪守法,维护建造师的声誉。自觉遵守国家和行业的行为规则,自觉维护自己行业和职业身份的声誉。(2)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承担建造师职业行为中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向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坚持文明施工,做到施工部扰民,作业部污染,现场规范有序。(3)诚实信用。诚信可靠,要掌握并且提供全部以及全面的信息,不得刻意隐瞒。对于委托人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具有保密义务。树立用户至上的思想,事事处处为用户着想,积极采纳用户的合理要求和建议,热忱为用户服务,维护行业的信誉。(4)自身职业能力。对于自身职业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只承担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不企图承担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5)廉洁自律。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不得索取或收受除自己报酬以外其他礼金、财物,不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也不得为了谋求个人和企业私利而采取行贿或其他不法手段。(6)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本身以及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得对他人抱有偏见,不得故意或无意做出有损他人信誉的行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取得同意之前,不得擅自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注意团结与协作,努力做到互惠互利、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7)公平公正。始终保持公平以及公正的立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提供客观以及公正的专业意见。当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时,应当及时告知委托人,不得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诱导委托人做出不恰当的决定。(8)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全部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遇到问题时不归咎与客观,推卸责任;不歪曲事实证明自己的结论。

当前我国社会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在利益面前,道德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愈演愈烈,这必然会阻碍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自身发展也将会受到威胁。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职业人员责任心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一名职业从业人员,我们必须进行不断学习提高,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4)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5)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6)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7)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篇5

一、学习心得

我是2010年8月取得公路专业二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多年的一线施工工作使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施工经验,但经常感觉自己在理论上还存在很多欠缺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感到知识不够用,跟不上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通过这次陕西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教育科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自10月21日开始的5天的学习,讲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法律、法规、建设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有关知识,介绍了目前建筑施工的前沿技术与新工法,为我们更新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我们今后继续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补充了新知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使我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下面就从工程管理理论与我个人实际施工工作实践的结合应用,做一些探讨。

二、施工项目管理控制

工程的质量好坏、安全与否、成本高低等均是项目管理的体现。只有做好施工项目的管理控制,才能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管理目标,搞好施工项目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施工建设项目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运行,保证工程按照合同要求顺利完成,既要完成对业主在工程质量、工期等各方面的承诺,又要完成公司制定的项目盈利指标。所以,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总结与参建各方共同对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项目工程工序能够合理可控。

㈠安全管理与控制

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生产人员人身安

全的目标管理,应给予高度重视。确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类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近年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生产实践表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起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专职机构加强安全部门的领导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这是搞好安全生产有力的组织保证体系。

㈡合同管理与控制

施工合同作为约束发包方和承包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合同管理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施工合同的双方在相互平等、诚信的基础上依法签订切实可行的合同;

2、有利于合同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进行相互监督,以确保合同顺利实

施;

3、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双方具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同管理确保合同

双方严格执行;

4、通过合同管理,增强合同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调动建设各方的积

极性,使合同双方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共同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分包合同管理: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

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并确保工资发放到工人手上。

㈢信息管理与控制

由于施工管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各部门和单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断

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频度也在增加,相应地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纸介质进行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流动,这往往影响到获取工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各种信息化技术引入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市场上有着各种各样关于进度、合同、材料、预结算、工程资料等的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将即有信息的互通及集中管理使项目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㈣工程进度控制

工程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建设阶段的工作顺序和持续时间

进行规划、实施、检查、协调及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以周密、合理的进度计划为指导,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调整与控制。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项目动用时间目标的实现。为了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施工,需要制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

计划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即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将要进行

活动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说,控制是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计划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即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将要进行活动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说,控制是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进行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比较,发现偏离,就及时采取措施纠

正。投资控制是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的前提,而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生产过程中,应对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找到二者的效比最大值,使二者均处于最优状态。

㈤质量管理与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工程项目决

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一般是指现场施工管理组织的施工质量自控系统或质

量管理系统,即施工单位为实施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和目标控制,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架构为基础,通过质量管理目标的确定和分解,所需人员和资源的配臵,以及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形成具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能力的工作系统。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施工项目经理部)

为主体,根据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和业主或总承包方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总系统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而建立。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根据施工管理的范围,结合工程的特点建立,其

主要有:

⑴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标体系;

⑵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业务职能、部门、分工;

⑶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工作流程,引用企业质量

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如技术质量岗位责任制度、施工质量检查检验制度、检测试验管理制度、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质量控制例会制度等,以及各相关方面的工作流程;

⑷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⑸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点及其措施;

⑹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内外沟通协调关系网络及其运行措施。

2、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应以质量计划为龙头,过程管理为重心,按

照PDCA循环原理展开: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

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

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工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过程的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3、树立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

树立质量意识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主

导和支配的作用。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优良的工程有利于提高本企业的信誉和竞争能力。管理层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文化。管理层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工程质量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整个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树立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

㈥成本管理与控制

1、重视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

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三重三轻”问题,即重实际成本的计算和分析,轻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

对其影响困素的控制,重施工成本的计算分析,轻采购成本、工艺成本和质量成本,重财会人员的管理,轻操作层的日常管理。正是由于不重视对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及对其影响因素的控制,不重视采购,工艺和质量成本的控制,不重视操作层的日常管理,造成施工项目成本的增高。

2、加强定额和预算管理

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是施工定额和施工预算。除了国家统一的建筑、安装工程基础定额以及市场及市场的劳务、材料价格信息外,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编制企业施工定额。要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分析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不能离开施工定额。通过“两算对比”确定成本降低水平。加强定额和预算管理,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定额资料,节约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3、实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也就是工程项目开工时,把计划的方针、任

务、目的和措施等逐一加以分解,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并分别落实到参与项目施工的各个部门、班组乃至个人。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和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另外,要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责任,制定相应的奖罚约束措施,以加强责任人的责任感。

三、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控制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

学习教育指导师 篇6

2014年4月16日至18日,参加了2014年陕西省二级建造师第一批继续教育学习班,通过对几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继续教育制度,能使我们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技能,提升注册建造师的执业能力,从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就目前的新知识、新规范以及项目管理的新发展,你不去努力学习更新,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也很及时,从学习中得到了启发,并且从内心深处有所体会:

一、通过继续教育,了解了建筑工程管理目前的发展状况,得知了建筑工程有关新法律、法规、标准,熟悉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法、新材料与其应用。从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索赔管理、风险管理、施工安全、成本控制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学习及典型案例解析,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

二、通过对《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学习,掌握了《示范文本》为非强制性使用文本,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等建设工程的施工承发包活动,合同当事人可结合建设工程具体情况,根据《示范文本》订立合同,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及合同权利义务。《示范文本》明确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定形式和内容、建设工程工期和支付价款的规定、建设工程赔偿损失的有关规定、无效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的规定、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撤销和终止的规定,通过对这些规定的学习,我感到作为一个二级建造师、项目负责人在实际施工中要切实加强合同管理,对合同内容要熟悉,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主动办事、预先策划,索赔的时效、证据的收集,都要平时积累,及时办理。

三、通过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学习,得知了一个执业建造师不但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法规,还要懂经济,并要了解施工管理的内容、施工成本的控制原则、内容和方法。熟悉施工变更与施工索赔的一些核心知识点及工程变更、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到以人为本,进行全员、全过程、动态控制。项目成本控制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始终贯穿于从图纸会审开始至竣工结束的全过程。二要明白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人。人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搞工程就是要赚取更大的利润。首先要在质量上,施工水平上,管理水平上使业主放心,其次要有服务意识,主动为业主服务,善于发现施工中的缺陷或是设计图纸中的不足,有力有据的说服甲方,争取更多的变更。三要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为了降低控制成本,必须多动脑筋,学会怎么样去办变更、洽商,多学习规范、技术,并把这些技巧运用到施工管理当中。四要懂得项目材料成本控制是关键。工程技术人员首先要仔细看图,分阶段做好准确的材料计划,并要不定时地会同材料管理相关人员清点库存材料,做好下一次的工程材料计划。

四、通过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学习,懂得了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临时性、生命周期等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对于一个成功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随机状态中,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风险。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可以使项目风险管理更加平稳,可以规避、转移风险或缓解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是导致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定性分析,项目风险应付计划,项目风险监控。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项目风险定性分析是评估并综合分析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对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的过程。风险的应对计划即对风险识别过程中识别的各种风险对应的提出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回归转移、减轻、接受、选择。那么对风险该采用哪种应对措施才合理呢?具体的风险应有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就与风险的经济成本有关系。

五、通过对《项目索赔管理》的学习,理解了变更索赔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项目效益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在以往的工程项目中,都存在变更索赔事宜,但在提出变更索赔之前,要充分做好相关的记录资料,以作为后期变更索赔的依据。实践经验证明,每一项索赔要求取得成功都离不开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甚至可以说缺一不可。第一、干好工程项目。这是索赔成功的前提与基础。第二、做好合同管理。这是索赔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三、做好成本管理。索赔是以赔偿实际损失为原则,这就要求有可靠的工程成本计算的依据。第四、善于进行索赔谈判。施工索赔人员的谈判能力对索赔的成败关系甚大。谈判者必须熟悉合同,懂工程技术,并有利用合同知识论证自己索赔要求的能力。

六、通过对《施工安全案例》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了安全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作为一名施工负责人,我们更应该加强安全技术的培训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通过事故案例学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故虽然都有这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共性问题比较突出,这都是我们应该接受的教训和引以为戒的地方。首先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不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和现场生产管理脱节,开工前安全培训考试流于形式,安排工作有空洞,没有针对工作隐患采取有力的措施。第二,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一些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现场监护不到位,重大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被发现,没有及时根据现场的变化,调整处理措施。第三,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涣散,劳动组织不合理。随着生产的推进,各种安全隐患会不断地出现,这就要求现场管理人员根据生产进程,及时调整生产布臵和劳动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第四,现场管理干部常常过度重视生产进度,对出现的隐患认识不足,巡查不到位。第五,管理人员没有合理的分工负责,不按规章行事,各行其是,导致人员繁杂,后路不畅,一旦发生事故险情,人员撤之不及,造成恶劣的后果。

移动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篇7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许多新的技术应用模式层出不穷,学习者也在寻找新型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掌握新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传授知识。移动学习作为灵活、普遍的学习方式更应该应用到教师培训中去。如果结合移动学习模式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使其成为一种好用的常规的学习手段,移动学习技术将会给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所以,移动学习方式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目前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明确的定义。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通过移动技术的支持,学习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学习,这也是学习者的新体验。移动学习未来也许会成为最有发展的新型学习模式之一,所以,关于移动通讯技术在教学与培训中的融入与应用是移动学习研究的核心。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移动学习论文的研究,笔者总结了移动学习的几个主要的特点。

学习设备需要支持无线网络。例如:WIFI、WAP、GPRS、3G、4G等移动模式。现在主要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和PAD等。

学习模式的移动性和交互性。移动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不分时间地点,不用再受固定学习场所的限制。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结合,现在的移动设备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微信、QQ、微博等)进行随时随地的信息(文字、语音、图像甚至视频等)交流。

学习时间的任意性。移动学习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

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比如文字、视频或PPT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实现的。

二、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现状

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在2017年年底提升全国1000多万所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并在“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一章中强调“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移动学习的应用还并不常见,但是移动学习也在不断地发展。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采用关键词“移动学习”和“教师培训”进行全文搜索,仅有22篇相关文献,采用关键词“移动学习”并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全文搜索,仅仅只有一篇相关文献。

移动学习在许多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开始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也就是说移动学习技术开始融入到教育领域中。但是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还没有进行正式实践。关于在教师培训中应用移动学习技术还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

笔者通过对20名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对教师学习的时间、内容、影响教师学习的因素、教师学习过程中的控制调节特征等进行了探究。对访谈资料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时间灵活、零散,学习目的明确。[2]而且具有很好的自控能力。移动学习可以结合中小学教师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其移动性、便捷性、个性化、情境性、交互方便等优势。移动学习应用到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具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中小学教师有较强自控力,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良好的自控能力在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教师零碎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教师每天除了上课备课外还会有一些零散的时间。而教师在这零散的时间内来不及备课或者从事别的活动,因此,可以有效利用这些零散时间进行移动学习。比如:通过移动学习技术进行教师培训。便携的终端设备能够使教师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听讲座等。

3.学习效率提升

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可自由扩展内存,可以容纳文字、图片等传统教材内容和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学习者利用这些终端进行学习时,其学习的专注度及接受度相较于传统的书本阅读要高。而且学习者只要在不影响公众的前提下,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用移动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培训效率。

4.移动终端设备的普遍性

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占互联网总人数的71.5%,相比2014年底提升了7.4个百分点。现在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而当今教师所使用的手机大部分也已经是智能手机。所以,在教师培训中应用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具有可行性。

5.学习个性化

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都不会完全相同,存在着个性差异。在教师培训中,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加工方式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所以,培训中的教师可以按照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等需求,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6.学习经济化

将移动学习方式应用在教师培训中,教师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关于培训的信息,而且在经济方面也节省了很多开支,比如:培训的场地、培训过程的路费等,这不仅方便了教师更方便了教师培训机构。

通过以上笔者总结的关于移动学习应用在教师培训中的六大可行性,可以看出有关移动学习技术应用到教师培训中的想法是合理的更是有利的。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可以完成的培训内容,在使用移动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时会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相信未来的教师培训中更多地利用移动学习方式指日可待。

四、移动学习环境中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

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并不是简单的网页内容重现,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符合教师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时可以互相交流问题,还可以进行选择性学习。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培训内容都适合于利用移动学习方式,只是有些培训的资源适合移动学习,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找到适合移动学习的培训资源。而且培训资源的设计是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前提,培训资源是否合理也影响到教师培训的效果,移动学习环境下培训资源的选取与设计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步骤。

教师在学习培训内容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推荐的书目和文献,从而加深对培训内容及课程的理解。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尝试,不断提升自己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移动学习的内容设计上,要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设计,多用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此外,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动。

有研究表明[3],人们更容易理解碎片阅读的内容。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学习时间不固定,但是他们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所以,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内容设计要短小精湛,时间以3-5分钟为最佳,多媒体形式所展现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移动学习除了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它还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但在个性化学习中,因关系着终端兼容性、环境差异性、学习意图多样性、成本等因素,个性化学习内容的设计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也是当前使用移动学习开展培训的首要问题。[4]

在教师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线上学习和传统面授学习的优势,采取以移动学习为主,面授、线上学习为辅的混合学习方式,有学有教,使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时间灵活,从而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五、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学习形式,推动了学习的改良。[5]移动学习虽然可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有所作为,但仍有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需要学者更加深入地探索。希望本文能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2014教育信息化十大关键词之九:移动学习[DB/OL].

[2]张敏.教师自主学习调节模式及其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闫鹏展,刘凤田,王新,苑丽娟.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0,(3):198-199.

[4]郑雪丽.移动学习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支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学习教育指导师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外听力自主学习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大学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改革,学生听能水平的提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院校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目前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与学校对听力课时量的设置、教师对学生听力学习的指导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钟道隆教授(1997)指出:“由于听力是脱离阅读能力而独立存在的一种能力,对于任何汉语听力正常的人来说,英语听力差的原因只有一个——缺乏训练”。 有部分教师已经对学生课外听力自主练习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于红英(2006)指出,大学生的英语听能水平亟待提高。当前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中都有听力测试,且所占比重在日益增加。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和缺乏必要的设备,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英语听力训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效率也不高。杨春丽(2011)提出对学生进行后摄自主听力训练。她选取了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学生的自主练习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少学生没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常宝刚、李建宏(2011)对本校3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对部分学生做了面谈。分析结果后发现,学生课外听力训练时间极其有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英文电影来提高听力水平,可见具有趣味性的听力材料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听力兴趣。俞惠(2012)对本校164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有待提高。另外,教师的角色定位、自主学习的环境都有待改变和提高。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听能水平的培养已经不能仅限于课堂,而应当积极的拓展到课外进行自主听力练习。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各种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课外听力自主练习出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随意性大。学生在进行课外听力训练时,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训练,也没有相对合适的材料,没有系统的规划和训练过程。2、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有偏差。不少人认为课外自主学习就是把课堂上老师布置的课外练习完成就可以了。所以从本质上说,现行的自主学习仍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延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非常有限。3、缺乏教师课后的正确指导。有些教师虽然也知道提醒学生课后要进行自主听力训练,但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听力网站、材料的来源等信息,没有指导学生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效的课外训练。4、学习设备不完善。不少学校虽设有语音室,但因为怕设备被损坏,维修困难,所以利用率不高。学生现在虽然可以用手机连上耳机听,但没有听的氛围,不能保证听力训练的时间。5、训练的效果没有及时的反馈记录。虽然有部分学生有自我训练的意识,但仅仅是听完就结束了,没有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往往看不到自己进步的过程。

三、探索适合高师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的途径:

1、引导学生端正自主学习的态度。很多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强,只求考试过关,所以能够真正的进行课外训练的人不多。因此,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兴趣,发掘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具有以下特点(Wenden,1998): 1) 自主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有很好的了解;2)自主学习者对手头的学习任务采取积极的态度;3)自主学习者愿意冒险,即不惜一切代价用目标语进行交际;4)自主学习者既注意形式,又注意内容,即对准确性和贴切性予以同等的关注;5)自主学习者将目标语变成一种独立的参照系统,愿意对那些不适合的假设和规则进行修正,甚至摈弃;6)自主学习者对目标语持一种容忍的、友好的态度。自主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想让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还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2、帮助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听力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句型听力为主,如:《英语九百句》,《新概念英语》等。这些材料的编排比较科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关键词汇和句型反复出现,易于听懂并掌握。另外,可以辅以一些浅显易懂的英语小故事,让学生边听边记下关键词(note-taking),回答和故事有关的问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选择BBC、VOA中的慢速英语新闻或者比较经典、流行的欧美原版电影让学生多看、多听。告诉学生不要指望每一个单词都能听懂,能抓住关键词和大意就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上网看各类英语节目,尤其是涉及到文化、生活、教育方面的专题讨论,不光练习了听,还加深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增强跨文化意识。听,分为精听和泛听。如:广播、原版电影、英剧美剧等都属于泛听。即只求听着,不求详解;只求量的增加与积累,不求听懂每个词,每个句子。泛听不需要用整块的时间去听,戴上耳机随处可听。听的量增加了,有些语境和高频词就熟悉了,也就慢慢能听懂了。精听则是要静下心来有固定时间听。听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英美人发音中的各种语音现象,如:弱读、连读、音的同化现象等。其次,要听懂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并能正确拼写出来;或者能够一词不落的复述出来。遇到不会的生词要查词典,并记录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时间长了,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短语,并能总结出某一类文体的高频词和关键句型表达。

听力训练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我的语音方面的训练,只有读的准,才能听的准。另外,还要加强阅读练习。很多人觉得提高听力只要大量的听,使劲听就可以了。殊不知阅读才是提高英语整体水平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能够迅速积累词汇和句型,加深语法概念,增强对不同体裁、题材的熟悉程度,可以对提高听力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总言之,听力材料的选择要多样化,全面化,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才能保证持久有效的训练结果。

3、加强教师的指导性地位。在课外自主听力练习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听力策略。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听力方法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听力计划,及时对学生的听力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估。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内省法和追溯法等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其结果进行评估的必要性。Wenden,(1998)指出:“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学习者会陷于他们原有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从而永远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学习者”。

4、解决师资问题,创设优良的自主学习环境。高师学生有除了学校安排的必修课以外,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为他们进行课外听力练习提供了时间保障。但是,由于学校班级多,教师的上课和辅导时间有限,再给教师增加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作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但是,仅靠学生自己进行课外自主训练,难以保证其效果。关于这点,俞惠(2012)在她的文章中提到了英国华威大学的SAC(即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这所大学的SAC配备有专职的辅导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他们主要帮助和指导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惑,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并帮助他们提高独立学习能力。中心设有大量的、全面的学习资料,包括视听工作区、录像资料、报刊资料室等,存有大量自学软件包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由于情况不同,国内高师学校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来逐渐完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教师辅导机制。

四、结语:

鉴于目前我国高师英语听力教学的实际情况,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听力能力十分必要,仅靠教师课上的训练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师生双方都要付诸努力,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尽快的掌握和制定适合自己听力训练的方法和计划,并持之以恒。教师也应当积极介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让课外自主听力练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参考文献:

[1]Wenden.A.1998.Learner Strategies for Autonomy[M].London:Prentice Hall.

[2]钟道隆. 逆向法巧学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何莲珍. 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4]于红英.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听力训练情况调查与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唐卫红.大学英语一年级学生课外听力情况调查与后摄自主听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3).

[6]杨春丽. 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听力自主练习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7]杨春丽. 英语专业学生后摄自主听力训练实施方案研究[J].华人时刊(高等教育研究),2011.

[8]常宝刚,李建宏. 英语专业学生应强化课外听力练习[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

上一篇:黄旭华事迹简介下一篇:导游基础知识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