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因素分析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经济因素分析(精选7篇)

非经济因素分析 篇1

1.经济环境因素——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2008年的美国次借贷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低迷,虽说这次经济危机不是导致柯达申请破产的主要原因,但从客观上来说,经济危机的爆发的确使柯达公司加快走向破产之路。2012年1月19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便是由于柯达的周转经营现金不足,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2.技术环境因素——固守老产业,对新科技有所研究但还是搁置

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社会文化环境——忽视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故步自封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了数码拍照。这也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

柯达公司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4.政治法律环境——在公平的法制体系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被特殊化,经营不善,必定走上破产之路

非经济因素分析 篇2

一、历史人文因素

(一)历史之争

新中国建立后,重庆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一直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1997年之前,重庆作为计划单列市,属四川管辖。作为当时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工业基地,重庆每年向国家上缴大量的税金。但是无论从政治资源还是经济资源来说,四川省都有意向省会成都倾斜。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重庆直辖。之后,四川和重庆在各个方面展开了竞争。从民间到政府的这种竞争,都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

(二)人文情结

成都人看不起重庆人,重庆人也看不起成都人,这个现象一直存在,如今仍然存续着,有时甚至还表现得异常尖锐,两地人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谩骂攻击,谁也压服不了谁。直到1997年重庆直辖后,重庆脱离四川,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实现了川渝分治。重庆直辖十年来,上有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重庆人民的不断奋起,乘着直辖之势,加快发展。也正是这种努力,更加剧了重庆与成都的竞争和对峙。重庆和四川过去曾是“父母”,而现在成为兄弟,这种“亲属”关系的陡然改变,给成渝经济区的打造增添了许多恩怨情仇,口水仗在两地之间经常发生。当打造成渝经济区提出之后,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赞成的多是从四川和重庆的共同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利益出发,川渝本是一家人,只有双方相互合作,才能共谋发展,两者相互残杀,结果是两败俱伤。反对的多是非经济因素,与川渝情节有关,网上的口水战从没停止过。这种不和谐的人文情结不利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双核心”壁垒

成渝经济区,是由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特大型城市为两极,以两城市连线为轴线,周边隶属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大量市、县、区位范围的经济区域,其中,成都和重庆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从现状来看,该区域还没有单独的一座城市已经具备促进和推动该区域整体向前发展的能力。因此,根据客观状况,该经济区将由成都和重庆两座特大型城市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心,带动其他城市发展,这是为了解决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这种双核心有利于提升成渝经济区的整体能力,有助于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一个经济区有两个增长极,大大分散了成渝经济区的资源,使得增长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正是这种双极点,使得成都和重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相互钳制,增长极的作用不明显,阻碍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三、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

随著市场经济的发展,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已成为一种大趋势。这样,就出现了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非整体重合现象,也就是说,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在一个经济区内存在着多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利益主体。各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受各自不同的利益驱使,出于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强烈内在动机,在一些全局性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并产生种种不良经济行为,最后对经济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审议,重庆脱离四川,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实现川渝分治。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和重庆是该区域中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由于其行政体制不一样,各自也有各自的行政区,这样就形成了行政区和经济区非整体重合,产生了诸多矛盾,由此,给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构成极大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渝经济区中,四川和重庆两个行政区对经济区合理生产布局的制约。根据经济地理学原理,在经济区范围内,发挥各自优势,按比较利益和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合理布局生产力,是优化经济区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是四川和重庆自身的产业同构对成渝经济区产业扩散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制约。在经济区内,通过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共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三是两地的地区封锁对经济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制约。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经济区具有活力的保证,而四川和重庆自成体系布局行为与产业同构偏好,就使各行政区在各自的利益动机驱使下,往往不惜采取种种行政手段筑起经济篱墙,尤其是对短缺要素的封锁,这显然对不利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可以看出,这种行政区与经济区不完全重合的矛盾给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因此,协调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问题十分关键。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仅要受到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非经济因素对成渝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四川和重庆在打造成渝经济区这个主要任务下,借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要充分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克服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把成渝经济区打造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第四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戴宾.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2

[2]何忠平.川渝合作十年:背靠背还是脸对脸.金融界,ht-tp://news.jrj.com.cn/news/2006-11-16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5

非经济因素分析 篇3

笔者从部分初中班主任处了解到,约有64%的流失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可见,非经济原因弃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突出问题,它反映的是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层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思考。

一、非经济因素流失原因分析

1.狭隘的读书无用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尽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愈来愈凸显,但现实中,读书无用论潜在的负面影响依然相当严重。认为读书没有出路而同意子女辍学的家长大有人在;还有一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因而对子女教育要求低,短视,功利性强,其言谈举止影响了子女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辍学的过早发生。第二,不恰当读书无用论的社会舆论。一些地方媒体在招商引资等方面报道的过分渲染和误导,如“某人连小学也没上完,现在已身价上亿回乡办企业”等宣传无形中影响着在校的学生及其家长,造成家长、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偏差——“能赚钱就行”,弱化了他们对教育和学习重要作用的认识。第三,大学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降低了人们对教育收益的预期,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而部分“赋闲在家”的大学生,则给了他们更多的口实。

2.人口流动中不合理入学制度的约束和限制

虽然《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但是,在目前户籍管学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下,流动学生随父母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仍要交纳大笔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就近入学”政策迫使在城市上学的“流动学生”,到了高年级就要回户籍所在地上学,否则就存在升不上初中、高中的可能。半途转回来的学生又因“父母不在”,无人监管,面对生活、学习和心理孤独的种种压力,其本人便不再努力,“学不进去”而弃学。在农村初中,这种情况占辍学学生的三成,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3.单一的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在中学阶段,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仍然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唯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在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剥夺了,无法享受体验过程和获得结果的喜悦,没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刺激,其结果只能助长他们的厌学情绪。同时,单维性教育评价制造了种种矛盾,也派生了所谓“差生”的悲剧。他们往往从起初的强烈的自卑感发展为焦虑不安,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逃学直至流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的学生几乎都处于消沉情绪氛围中。层层选拔,次次考试,接连的失败经验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沉情绪,但教师、家长多对此不在意。而情绪的泛化,使得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而且对布置这些内容的教师也产生了厌恶情绪,进一步发展到对所有教师和学校抱有厌恶情绪,从厌学发展到逃学,直至辍学。

4.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使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仍然相当落后,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匮乏。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当前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这些教师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较少,教育教学理论较陈旧,实际学识水平和能力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编制等原因多年未招聘教师,而本科甚至专科毕业生又不愿回农村工作,更不愿当教师。三是“升学主义教育”——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甘地对印度乡村教育的批评对我们也有所启示,他说:“现代的教育不能使年轻人学会任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东西……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对农业却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四是教育设计是按照“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的,教育除了升学成为城市人之外,别无他用。有一些对新课改颇有微词的人认为,以城市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现实。这种状况将使更多的农村孩子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失学,而是因为教育自身的“贫困”而弃学。

5.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调试

有弃学倾向或厌学的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心理障碍不能及时得到调试往往成为学生流失的诱因。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差异会给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心理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也会因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抗挫折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及嗜好不同而形成诸如学习成绩、纪律表现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对落后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有效控制非贫困辍学的对策与建议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在全社会形成重知识和重教育的风气

义务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义务教育法》的宣传。采取有力的行政措施,防止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故意放弃学籍管理,从而导致学生学籍管理混乱的现象。应严格办理辍学、休学、毕业等手续,定期审核,加强学籍管理。做好转、退学情况登记,堵塞漏洞,防止因办理手续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学生流失。如信阳市教育局在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一是强调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在校生管理工作和流失生及时返校工作。二是严格执行流失报告制度。发现学生流失,采取逐级报告制度,学校及时下发复学通知书,令其复学。否则,依照《义务教育法》,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和强迫入学。三是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倡导正确的读书观和教育价值观。事实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形成好学上进心理、消除厌学情绪影响极大。

2.放宽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制度限制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实行统一标准,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实现儿童受教育权的平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政策制定上,纠正“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教育投资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改革并实行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户籍制度。如豫南淮河流域大部分县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管理方面,当地就应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农民工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因为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很大,学籍管理难度大,这既不利于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部分乡镇教育站对辖区学生的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来去自由”,这既可以控制辍学,又可以提高办学效益,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动才会有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义务教育的二元性,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流动人口子女才能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通过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等方式参与继续教育,使教师不仅提高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能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以老带新、上示范课、集体备课、评课、多媒体教学、教育科研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课上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爱听、乐学,学得轻松,学而有用。地方政府每年应有计划地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4.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摆脱一切以升学率为绝对标准的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导向和制约机制,采用分层评价的考核办法,也可以建立诸如“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公开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和评价结果,实行民主评价,在学校中营造一种民主的风气。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而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如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从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有所加强。二是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四是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使学生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解决非贫困辍学的问题,还要重视学校“潜辍学人群”的教育管理,即那些现在还在学校就读,但已经有辍学倾向的学生群体。他们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按家长的要求只等拿张毕业证。这个群体中,留守儿童又占很大比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否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学校、家庭要密切配合,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迷惘,让他们安下心来,打消走出校园的念头。

非贫困辍学的成因错综复杂,解决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家长、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全面落实。

非经济因素分析 篇4

□ 经济与管理学院0903陈霞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曲折发展、规模不

断扩大。但是,总的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到制约阻碍。本

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个体私营经济生存发展的环境,阐述了个体私

营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提出了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个人素质、社会环境、国家政策

前言

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曲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体上说,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不健全的。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者在困境中努力发展,找到自己的主路,在国家的扶持、个人的努力下,发展势头良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体私营经济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调查发现,被采访的个体私营经济者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了64.02%,仅有7.41%的人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个体私营经济者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这些受访者大多处于30-40岁年龄段,他们年轻的时候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经济较为落后,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改革开放风潮兴起,为创业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这些年轻人就全心投入到创业中去,在实干中取得经验和生存的法宝,文化知识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于是被忽略掉。现在事业起步,正是忙的时候,他们就既没学习的心、也没学习的时间了。于是,众多个体私营经济者文化程度偏低,既是那个特定时代造成的,也是自身认识不够影响的。并且,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推动时代前进的是科学技术。掌握前沿的技术,无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份不变的优势。文化水平不高使得更新技术难以实现,技术市场日新月异,落后就以为着将要被淘汰。相比于“财大气粗”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只有总科学技术入手,在技术上取得一席之地,才不至于被挤出市场。

唯一不变的就是时刻在变,能够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可以为下一步迈向哪里、怎么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不高的文化水平使得经营者获得信息途径十分有限,这就影响了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决策,无法对市场作出正确判断,无法对前景进行估计,只能关注眼前利益,由此看来,这就影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长远

发展,阻碍了其做好、做强,就更不要说是推动社会发展。

二.受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影响的体私营经济

0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如何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出了七条切实可行的意见,力求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调查发现,57.89%的受访者对该文件毫不了解,只有3.55%的人清楚这个文件的内容。国家虽然为个体私营经济做了很多,但是在文件下达和实施的时候,并没有传达到底层的个体私营者那里,而处于底层的他们,却又是最需要政府帮助的。

调查中,受访者反映,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的政策和体制,大多是强制性收费和行业垄断。事实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三乱”现象,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如果说税收利国利民,交税那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乱立名目的强制性收费,就是属于不正常现象了。若是不交费,各项检查就不能通过,于是就又会开始另一项——罚款了。国务院颁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坚决制止‘三乱’现象”,可以算得上是切实保护了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利益。

出去国家政策。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就是社会因素了。如今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各商家与个人都以利为本,互不信任,使得市场经济循环减慢甚至受阻不前。受访者认为,企业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和商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保护好个体私营经济者的利益,没有为个体私营经济者做有实际意义的事,反倒有“乱检查、乱培训、乱评比”的“新三乱”现象。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通货膨胀导致成本上涨,经济萎靡不振,没有强大靠山的个体私营经济的生存也受到强大冲击。相比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个体私营经济的市场具有灵活的市场应变力,但是抗风险能力差,大多个体私营经济者他们筹集资金的方法是自己出资、亲戚筹借,数量较小,并且使用偿还都有压力。许多受访者都表示“生意不好做”“不赚钱”等,物价在变,但老百姓手中的钱却没变,老百姓不愿花钱,商家自然生意难做。

三.个体私营发展的现状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需要乐观、充满希望。对于来年的个体私营经济的 发展形势,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都还是比较看好的。国家个项政策偏向于个体私营经济,使其有了更为广阔、宽松的发展空间,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众多个体私营经济者看到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发展的动力,我相信个体私营经济会越来越好的。

同事,受访的个体私营经济者认为,政府的支持重点应该放在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和提供优惠条件上。这表明个体私营经济者认为政府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上做的还不够,在利益上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地位还不够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纵然现在仍有不足,但在以后的持续发展中一定会做的更好。

四.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问题的对策

个体私营经济者的个人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由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国家好个人的重视。对个人来说,应该主动去接触新的知识和观点,关注各个媒体的信息,在资金、时间等因素允许下,去参加各种只是和技能的培训,勇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道路,不要跟风创业。对于国家而言,首先就是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巩固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由商协等组织举办有实用性培训活动,提高个体私营经济者的技能、文化素养,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果说个体私营者提高自身能力是关键,那么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就为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地发展、变强变大提供了一个好的条件,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国务院的文件不能只是一个名而不实的空头文件,各地方也不能“上有决策、下有对策”来敷衍了事,这需要各个次层、各个领域的积极配合。全国应该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一齐努力把经济搞上去,老百姓钱多了自然会乐于消费,才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拉动内需后全国经济也就会迅速回暖,这一良性循环一举多得。

中国经济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加入WTO后,经济各方面与国际接轨,中国的消费市场庞大,各方面因素都导致中国不能只有公有制,我们要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私有制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如何更好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就成为了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的大事。个人提高职业素质,规范生产经营,积极配合组织的管理和号召,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形式。国家应从长远考虑,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规范行政管理,组成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与个人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力求把个体私营经济做大、做活做强。

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弥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漏洞,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了多方面的努力,个体私营经济一定会越做越好,这是笔者在调查后得出的不可否认的趋势。

参考文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5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 :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 :淮 河 流 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 江 流 域: 1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我国休闲经济兴起的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休闲经济,兴起,因素分析

一、引言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 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 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 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它是人类社会经济的高级形态, 从本质上讲休闲经济是人类改造自身获得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健全与完善, 休闲经济的快速兴起已成了现代人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揭示休闲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 更能使我们科学、理性地看待休闲经济和长久、持续地发展休闲经济。

二、我国休闲经济兴起的因素分析

1.“有闲、有钱”时代的来临, 为休闲活动的开展和休闲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时间载体与经济基础。

从1995年起, 我国开始实行5天工作日, 1999年9月国家又实施了“3个长假日”, 这意味着老百姓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 有闲的时代已经来临。当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用于休闲时,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休闲消费将成为政府部门所要思考的问题, 也同样是每个百姓所要面对的问题, 它将真正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2005年比1992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897倍, 类似于60年~70年代日本、德国的发展水平, 虽然在总量上还没有达到它们的水平, 但发展速度已经相当, 且经济专家们预测今后20年左右时间里, 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7%~8%, 且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了1000美元。大量研究表明, 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5%时, 开始出现娱乐消遣性消费, 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 这类消费可呈现稳定的持续性增长。国外大量的经济学研究也证明, 当人均GDP从800美元跃进2000美元时, 将出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休闲娱乐获得快速增长的时间。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将更有利于大众休闲经济与休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休闲经济是高级社会形态下的一种高级经济形式。

2. 在社会转型阶段, 休闲经济给人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新行为方式, 将进一步激发人的休闲消费, 给休闲经济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

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 使得休闲活动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 休闲活动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需要。现代社会转型时期, 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 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 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成为现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心理压力现象。另外, 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 易产生交往壁垒、情感壁垒等, 导致交流减少, 感情淡化, 沟通贫乏, 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 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等。而休闲活动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 必然迎合现代人调节精神、放松心情等心理需要, 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 成为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证明:“休闲消费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通过休闲活动, 工厂出现较少的旷工现象, 员工的更换率也较低, 工人的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高, 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而当家庭和社会共同面临重重包围时, 公司的野餐会和集体游戏活动就会将家庭和社会共同体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休闲经济不仅是使人获得对物的消费, 更重要的是通过休闲使人获得内在的心理满足, 由此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情感、尊重和效率意识。人类对真、善、美、优秀、正义、完美的追求是休闲经济兴起的原动力。

3.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 休闲活动成了老年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休闲经济兴起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60岁以上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7%以上, 便称为老龄型社会或老龄化社会。到2001年我国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之列, 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数比例超过7%, 且老化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不断推进, 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除了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 老年人也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他们一方面感到退休有着宽余的闲暇时间, 另一方面他们对时间有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于是老年人通过参加休闲活动来达到健全身心, 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休闲成了中老年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休闲活动不仅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又能排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调节老年人的心情, 增进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和乐趣。上网、看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舞蹈、戏曲、体育活动、外出旅游、宗教等多种休闲活动均是老年人日常参加的, 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及庞大的老年人群是休闲经济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因。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休闲将成为更多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促使休闲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发达国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大于70%, 步入后城市化阶段。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 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4.8%, 2020年将达到59.0%, 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 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极地, 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 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 人的休闲生活越丰富, 城市的发展就越会多样化。尤其是在人们普遍富裕之后, 在生存需求得以满足的条件下, 对文化精神生活、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变得日益活跃, 诚然高尚的休闲已成了城市人的一种生活追求, 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定将促进消费, 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 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人性化、人道化, 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 从人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休闲经济是人类改造自我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级的经济形态, 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

人类有三种伟大的实践活动, 一是改造自然, 二是改造社会, 三是改造自我。几百年来, 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改造世界, 而在新的世纪中, 人类将会更多地致力于去改造自身。休闲学的核心观点是, 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 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 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精神的永恒性”密切相关。休闲本身是一种精神体验, 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 是人的社会性、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 为人类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 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

因此休闲经济是以人为主, 凸现人情化、人性化、人道化的新经济形态, 是人类高尚休闲行为的助推器, 人类在永恒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历程中, 休闲和休闲经济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有质量的生活并使我们领悟人之为人的真正意义。

三、结语

“人类最理想的状态和所享受到的最完美的幸福, 在于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达到这一目标, 是所有美德的惟一目的”。而休闲经济正试图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本身的价值尺度, 重新审视人类所有一切的发展目的, 重新审视人的存在之目的。休闲经济的兴起及蓬勃发展均离不开这些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著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

[2]马惠娣:著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

[3]责任编辑叶礼奇陈悟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贵州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主成分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一、引言

贵州省由于自然、经济和历史发展等各因素的制约,生产力落后,资源开发与转换能力薄弱,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经济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029.9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802.2亿元,平均增长11.71%。但其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26名,人均GDP水平较低,因此,贵州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找到拉动其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关键。

二、东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三个省找出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对贵州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再与贵州的实际情况作对比,找出贵州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不足,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贵州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仔细考察该地区10省市,2008年之后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的有江苏省、福建省和天津市。天津市其滨海新区经济增长飞快,仅2012年就同比增长20.1%,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平均增长率最快的福建。中部地区6个省份经济发展虽放慢脚步,但除山西外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本文选取湖北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经济发展都保持良好的势头,本文选取与贵州一样同为人口输出大省的四川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主成分回归分析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在指标的选择上除应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之外,还注重变量数据选取的全面性和可获得性,共选取8个变量为影响因素,变量数据均来自2000~2012年的各省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指标体系设计见下表1:

研究结果表明驱动福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增加值)、消费习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对外开放程度,驱动湖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投资影响即固定资本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消费习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而影响四川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劳动者数量和消费习惯主要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这几项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结合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认为若要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则应该加大固定投资力度促进各个产业的加速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促使人民增加消费,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三、贵州省已具备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贵州省经济呈现出了很强的“后发优势”,应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各个指标2000年到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因素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一,固定投资拉动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贵州省的经济结构较合理,以2012年为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和47.9%。贵州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资于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1年这三项投资占到贵州省全社会固定投资的59.7%,其中以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且增长速度飞快。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极大地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由于贵州人民勤俭节约消费支出较少,也受计划经济时期高积累政策和近期高利息率等因素影响,高储蓄率使得经济社会有高的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由于经济处在一个高增长时期,贵州省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大于折旧所用掉的资本,因此资本存量年均增长也较快,使得投资拉动的经济飞速增长。

第三,贵州人口基数大,从业人员多,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贵州省的就业人员在2010年达到最大,2011年比2010年降低609.4万人。经济学家迈克尔克莱默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来看,人口增长是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的动因之一。

四、贵州省仍需加强的经济增长因素

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已具备某些因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口基数大造成人均资本存量偏低,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人均资本存量偏低导致较低人均收入,低收入又限制了居民的消费,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不能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与经济发展较快的三个省对比,找到贵州省经济增长所缺乏的动因是实现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捷径。通过与福建、湖北和四川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到贵州省仍需加强的有: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不合理,应当向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倾斜,即以提高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它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反映, 改善了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 对贵州经济增长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贵州省的高储蓄率带来高的资本存量,虽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其资本存量水平未处于其资本黄金率水平,即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值的资本存量水平。省内的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然而研究表明贵州省人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特别高,应用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得知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达0.84,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有0.63,农民的消费乘数为6.25,城镇居民的消费乘数为2.70,也就是说,农民每增加1元消费能带来6.25元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美增加1元消费能带来2.70元。由此可以看出,应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以增加农民消费,形成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第三,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低,随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就此影响经济增长。比如同四川相比, 贵州存在劳动力剩余,即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受此影响劳动投入弹性系数较低。因此,贵州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人口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经济增长。

五、结论

要突破贵州省经济发展瓶颈,就必须加大固定资本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投入,以提高人力资本,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益。加大教育投入,改变教育水平落后的状况,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实施其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提高人均资本存量,借以提高人均收入。应大力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增加省内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倡导消费,以使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贵州省定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平稳运行,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并最终实现与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德怀特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2]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语言活动:想飞的小象(文学活动)下一篇:应彩云小班教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