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汇报材料(通用7篇)
汇报材料
吐木秀克镇中学 2016年4月8日
吐木秀克镇中学创建地区示范家长学校
汇报材料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家庭教育不是独轮车,也不是单翼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我校家庭教育工作做的扎实有效,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到位,从领导重视入手
我们首先成立了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不断健全制度,坚持“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参加温宿教育局举办的培训活动和网络课堂培训,领导与班主任共同学习讨论,进一步提升对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理念得到了转变,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使命感。二是组织到位。我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活动,之前召开会,专门部署,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三是准备工作到位。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开展,都提前精心准备,使得班主任与家长委员会成员能有充分的时间对家长会的召开做好磋商准备工作,为家长会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创新思路,从精心谋划入手
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活动思路,精心谋划确立了“一到位”、“两结合”、“三个点”工作思路。一是计划到位,我们紧紧围绕上级部署要求,制定计划;二是广泛定制家长手机报,老师、家长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家长学校举办的活动与教材学习相结合;三是坚持把营造学习氛围、抓住教材学习、开展丰富的家校活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工作思路的确立与实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三、端正态度,从教材学习入手
(一)改进学习方法。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四结合”的学习原则:即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培训与自己的实践工作反思相结合。手机短信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交流与讨论相结合。二是坚持“五式法”的学习方式:即集中式、自学式、讨论式、反思式、实践式。三是坚持“四提高”的学习要求,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家庭教育专业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拓展学习内容。一是组织班主任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理论书籍。利用老师、家长之间提供好的家庭教育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四、丰富活动,从提高实效入手
(一)以教材为切入点,提升学习。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作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奠基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一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两个学期大部分家长都订了教材,怎样使用好它,首先我们给班主任每人一本教材,要求班主任认真学习,因为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的具体策划人和组织者,还是具体合作活动的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家长的朋友、学生的导师。只有班主任领会其作用,不断学习,才能有的放失的加以引导,才能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启发性、操作性强的,学习菜单。要求家长每天至少赞美或拥抱孩子一次。当然手机学习只是我们引领家长学习的方法之一。那么,有了班主任的引领,家长在家长会上学习了教材,了解了教材,认识到了教材的好处,我们要求家长利用平时学习教材,写写读后心得。刚开始,家长学习不够主动,我们通过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宣传了许多顾老师的家庭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交流,讨论、思考等形式,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不关注孩子成长的对待孩子教育简单粗暴的家长,我们采用小手牵大手形式,鼓励孩子去读这本书,当家长对她的教育不当时,可以把书中好的方法读给父母听以此惊醒父母的教育行为。以此督促父母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唤醒了家长的学习意识,家长认识到了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学习,自我教育。家长只有教育了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成长了自己,才能成长孩子。
(二)以活动为契机,提升育人能力。
教育形式应是多样的,只有在多样的活动中,彼此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才会达到教育有效的性,提升育人的能力。
1.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我们知道要想提升育人的水平,只有学习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后不断实践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提升自己育人素养。一年来,结合手机短信的学习,在班主任中举办了写心得、写收获、写我的教育故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明确,困惑减少了,思路开阔了,家庭教育的素养得到了提高,工作起来也能得心印手,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2.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我们知道只有家长的育人能力提升,才能减少孩子身上的许多错误,家校才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的孩子才会享受教育的幸福。因此我们在家长会中为家长月月布置作业,举办了优秀家长作业展示活动、家长征文活动,读教材谈感受,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活动,教育家长和孩子做朋友,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希望通过家庭教育交流平台,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了理念上的冲击,学会了反思,丰富了教育方法,明白了孩子身上许多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从而家长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
3.提升家校沟通交流能力。为了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听课、提建议,邀请所有家长参与开学典礼,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学校运动会,利用学校科技文化展览邀请家长参观整改和校园和孩子们的科技成果。以及参与学校安全温馨提示语活动,学期末针对学校一年来家庭教育工作情况,专门做了调查问卷活动,家长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假期还与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书、班主任分层次走访活动,家长每月对孩子品行的评价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活动,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融洽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对学校工作支持的良好局面。
(三)以拓展活动空间为平台,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倡导班主任在家庭教育工作上要做一个有心人,有责任感、乐于奉献的人,不失时机的为家长、孩子提供和谐的教育的平台,使孩子和家长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如各班班主任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与家长孩子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送温暖笼,还与家长带领孩子去栏杆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贫困学生捐衣物,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增进了孩子与家长、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同时美好的品行也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发扬广大。
(四)以凝聚为动力,促进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才启动的日子里,有些班主任对此比较茫然,有的年级组,在家长会之前,年级组长组织得力,利用团队的力量将家长会开得富有实效。
总之我校自开办家长学校以来,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局和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我们相信我们努力共同走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思在家庭教育的路上,付出我们的智慧、汗水、一定会成功在家庭教育的路上!让家庭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家庭教育的明天会伴着和煦的春风更加美好!困惑:
1、如何调动所有家长参与家长会的积极性?
2、家长完成学校布置的家长作业的积极性如何调动?
3、在这一年多里,我们也有一些困惑:许多家长看了书,学习了理论,可是一谈到运用,就束手无策,多年来,从自已父母那里耳濡目染的传统教育方式,让许多家长已经习惯于对孩子批评,大声指责不赏识,虽然从理论上明白,可实践做法却仍然拘泥于陈旧的做法。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大投入,购置一些书籍、资料,让它在家长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2.加强对家长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提升家长学校档次。
一、三个优先, 搭乘薄弱学校改造直升机
校际间的不均衡是择校的主因, 遏制择校的最直接手段是实现均衡。实现均衡的第一场战役是消除薄弱, 从而达到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1.优先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
我们的教育投入都以每年20%的力度递增, 教育投入年增长大幅超过经济增速。以2011年为例, 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18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36.52%, 教育支出为42, 224万元, 比2010年增长了39.35%, 设立改造薄弱学校专项经费, 为办学设施、校舍维修和小班化教育等投入专项经费23, 49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 坚持“直接提升薄弱校办学条件, 直接改造薄弱校办学理念, 直接促进薄弱校激情升华”的原则,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薄弱学校一次性改造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2.优先保证薄弱学校改善条件。
我们坚持以薄弱学校为重点, 加快推进校舍改造维修和环境美化绿化工程, 100%高质量铺设了学校塑胶操场, 100%按照国家Ⅰ类标准配备了理、化、生等教学仪器设备, 100%高标准建设和更新学校专用教室, 100%配齐配足信息化设施和现代化设备。同时, 大力强化设备的应用, 提高使用效率, 建立了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将专用教室的使用排进课表, 保证设备有人用、不闲置;加强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 保证设备用得好, 有实效;建立了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队伍, 保证使用有指导、能维护;搭建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及教研平台, 保证教师有处学、能交流, 这些手段使西岗区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差异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把全区的教育现场会、活动展示会等全部放在薄弱学校, 让薄弱学校的校长走上讲坛、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展示成功经验, 快速提升干部教师素质;重视薄弱学校的文娱活动, 扶持男子鼓队、合唱队、花样跳绳等项目, 提升办学特色;实行教师、学生免费制服工程、微笑校园工程, 加速改变薄弱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让教师、学生由外而内提升形象, 以崭新面貌面对社会和公众。
3.优先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我们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主要策略是“名优领军, 专家引领, 全面优化, 科学调配”, 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 特别是薄弱教师的培训提高上, 全面“提升优质师资总量”, 同时, 通过“科学调配”, 在远期和近期两个方面, 消除校际间在师资水平方面的差距, 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
深入探索干部教师培训新途径, 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增至1000万元, 教师人均达到5500元以上, 逐步形成了西岗教师“嵌入式系统型”培训模式, 实现教师激情与活力的再焕发。开展“拜名师工程”、“珍爱生命·真心微笑”工程、“三类三级三联动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 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形成资源丰富多样、基地稳定有效、层次高端灵活、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
在科学调配的交流体系中, 实行由校长先行交流带动教师交流, 使优质的学校成为优秀校长的培养基地, 再使优秀的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 实现扶持。在教师交流中, 采用“圆桌式”交流方式, 屏蔽优质学校间的教师交流, 由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优先选择优秀师资, 实现师资力量的主动均衡。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不递条子, 不干涉交流制度。
二、三个不动摇, 开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干线
单纯人、财、物的均衡, 对于“择校”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教育优质与否的评判主要还是依靠质量, 而不单单是硬件与师资的配设, 西岗区遏制择校的第二战场在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管理方式的均衡与优质。
1.坚持质量第一理念不动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课好了质量自然就好了。从2008年开始, 西岗区先后出台20余份教学管理文件, 其内容涉及高效课堂建设、推广教学管理成功经验、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最终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行政领导包校制度, 充分体现“教育行政就是在服务中行政”, 建设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 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的专业支持。坚持学校领导上课、听评课、参与教学活动, 坚持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 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 全年240节。教师通过“高效课堂研究、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过三关”等手段, 做研究型教师;研制并使用“校长专业领导力手册”、“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记录”、“学习指导案”、“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过三关”记录、“研修专用手册”等标准件, 提升学校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关注细节、强化过程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并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距, 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
2.坚持创新教育管理不动摇。
西岗区实现区域均衡的方法是“整体建构”。这个整体体现为从“名校长工作室”到“教育协作片”再到“片区+校群”的层层递进和不断提升的管理思想。
2008年, 西岗区组建了首批以名校长名字命名的名校长工作室, 对名校长的选拔标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组织与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 保障名校长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区优秀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和薄弱学校改进与发展的平台。
“教育协作片”是“名校长工作室”功能与作用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名校长或中学骨干校长牵头引领下, 组成以中学名校为核心, 按学校地域分布的教育协作片, 成员由2至3所中学及临近小学共同构成。目的是探索研究中小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方式互补互动的有效途径。
最后, 我们充分考虑中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间的利益关系, 在总结校长工作室有利于促进校际间合作与竞争, 但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的系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 由校际联盟管理逐步发展为“片区+校群”的管理, 构建起区域内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网络化均衡管理新模式。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任务, 将对口中小学按组织管理的方式组成一片。实行松散型九年一贯管理, 以中学为牵动, 进行集中教研和规划学生活动、完善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等项目, 实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做足、做好学生九年连续的培养计划, 形成了“片区”管理模式。加强同类学校的经验重组, 将同阶段强弱校形成联合群体。采取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 共同探讨本学段问题和在片区发展中的难题, 形成了信息和方法沟通机制的“校群”管理模式。
通过“片区+校群”管理, 形成横纵交叉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及时消化和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片区中通过中小学教师集中研究教材教法, 实现中小衔接。同时, 在片区内每所学校的文化整体建构和片区文化整体建构上实现统一, 保证片区艺体项目的一致, 按照片区特色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和教育科研规划, 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策略、评价机制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小班化”促进“大均衡”不动摇。
2007年, 我区高分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验收后, 区委即决定实施“小班化”教学, 并以此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的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把小班化教育作为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 采取国家级课题牵动的方式深化研究实践, 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联盟, 组建了环渤海小班化教育联盟, 夯实了辽宁省小班化教育研究基地的基础, 建立全样本小班化数据库, 使小班化教育发展更具科学性, 顺利实现了从“自然小班”到“规划小班”的过渡。在“关注每一个”的策略下, 实施课堂发言100%、面批面改100%等策略, 落实了“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实现了小班化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目标。通过小班实现校际间、班际间和人际间的均衡。在小班化教育理念下, 实施限定班额政策, 在保证学区内学生的就学基础上, 严格遵照小班化的班级规模, 保证小班化的教学效益, 防止学生盲目扎堆择校。
三、三个再强化, 点亮遏制择校启明灯
择校归根结底是人在惯性思维下的“择优”的行为体现, 我们的前两战赢得的是遏制其择校的资本,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本, 展现这种资本, 让择校者实现从被动放弃择校到主动选择对口直升。
1.再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是制定政策, 保证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保证残疾儿童的入学, 保证全区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适龄儿童的公平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二是着力落实重点高中招生指标75%到校, 无论优质学校、薄弱学校, 择校即丧失此项权利;三是采取阳光分班, 实行电脑派位, 不私设重点班, 促进生源配置的基本均衡, 解决择校择班的难题。
2.再强化家校沟通。
强化区域社区教育学院的职能与作用, 架设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的桥梁。在全区中小学建立教育议事会制度, 抽选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组成议事会,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 建议与参谋, 监督与评价, 整合与共享关心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 让家长口口相传, 更加了解片区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认同片区, 选择对口。
3.再强化经验总结与宣传。
将我们的教育成果如薄弱学校成功改造、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从行为中提炼经验, 从偶然中归纳必然, 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实现促进均衡的良性循环。同时, 再强化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人了解择校的弊端, 了解区域均衡的现实与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 从主观意愿上杜绝择校。
1. 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 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 电教学科+ 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
3. 研究的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范畴、十三个子课题”。
(1)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1949—1978),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
(2)四个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
(3)十三个子课题:①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②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③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研究;④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⑤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⑥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研究;⑦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⑧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⑨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⑩电化教育实验研究;{11}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研究;{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记要与文献选编。
4.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史论结合,有史实有史观,史为主论为辅,以史立论,论从史出。
5. 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一本教材、一套丛书。
6. 组织管理
本课题按照总课题组和一级子课题组两级进行管理。
三、研究过程
1. 六次研讨会
本课题五年研究期间曾举行六次研讨会。
(1)2007年11月20日,兰州,主题:开题启动;
(2)2008年4月10—11日,广州,主题:讨论研究对象、范围、框架;
(3)2010年1月5—7日,广州,主题:中期研讨;
(4)2010年8月2日,兰州,主题:阶段性成果交流;
(5)2011年12月2日,广州,主题:检查进度,部署结题;
(6)2012年8月2—3日,兰州,主题:结题。
2. 曾经有过的几个争议问题
(1)关于电化教育的诞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我国电化教育是哪年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①1903年,南京汇文书院用电影教学;②1915年,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③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教育影片;④1920年,金陵大学用电影、幻灯推广良种棉花种植;⑤1923年,晏阳初用幻灯进行平民识字教育;⑥1936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开班。
经过讨论,多数人认同第二种观点: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设校园电影放映场。这种观点有文献可查,有照片为证,比较确切。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其事是1915年最早出现的,其名是1936年正式确定的。关于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研讨,大家同意采取“三阶段论”,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中国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15—1949),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10)。各子课题研究,对此必须统一。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如需再划分阶段,各子课题可以有不同。
(2)关于本课题的题目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天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15年到2010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3)关于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科学+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是“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支持,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化教育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化教育产业实践与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化教育。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这个一级子课题。
四、 研究成果
1. 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37篇,专著7部。完成了13本丛书和一本教材《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稿。
2. 两点发现
(1)传承与创新: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拿来,按照国情使之本土化,为我所用,是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主渠道。
(2)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将近100年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是一条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而是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
3. 几点启示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电化教育几经周折,能够得到发展和壮大,以致有了今天的辉煌,是几代电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它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的视野;(2)包容的心态;(3)进取的信念;(4)独立的品格;(5)奉献的精神。
五、研究的不足与今后打算
1. 研究的不足
(1)由于时间久远,一些重要的史料还未全部收集到手,影响了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落实。
(2)本研究只涉及中国大陆部分,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2. 今后打算
为提高我校师生的文明习惯,大兴礼仪之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就此项工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我校现有教职工32人,8个教学班,学生177人。成立了中心小学文明礼仪示范基地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
2、制定和完善了学校礼仪教育的各种制度和实施计划,建立了计划实施、督促指导、总结交流、检查评比的制度,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学校管理,营造了育人氛围,提升了师生礼仪水平。
3、在礼仪教育实践中培养和树立了一些先进典型,全校师生好学上进、讲团结、讲奉献,学校育人氛围浓,教育质量好,受到社会好评。学校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家长联系制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交流教育信息,商讨教育措施,沟通管理意见;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派出所、工商所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有机联系,学校聘请伍隍镇派出所所长唐德林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请法律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4、创建工作由政教处主任邹克成负责日常工作。有较完备的创建资料收集、统计、记载和保存制度,各项创建资料完备、准确、明晰。
二、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校容校貌建设
1、学校加强了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和教育阵地化的规划和投入,目前我校已实现校园净化、空地绿化,校园整体美化,学校礼仪风气盛,文化氛围浓。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实行一日两小扫,一周两大扫,并强化保持习惯,教室、办公室几明窗净,学生寝室内务整理规范;学校绿化带划分责任区,绿化面积逐步扩大。学校大力改善脏乱差的的局面,对育人环境重新进行了布置并逐步细化,力求达到美观大方和教育阵地化。“三风、一训”、“文明礼仪”标语、守则、规范、等已上墙,学校有规范的宣传专栏、橱窗,建立了学生礼仪监督岗及礼仪监督制度、升降旗制度。
2、学生举止文明规范,情趣健康高雅,不抽烟、不说脏话、考试不作弊、不乱涂乱画、勤俭节约。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游戏室等法制、健康教育活动。对不适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进行巡查。
3、经过“养成教育”宣传、教育,全校师生爱校如家,安全、卫生、法纪意识增强,并逐步形成习惯。校园做到无果皮纸屑、无污水、墙上无赃物、刻痕、无不健康读物流传;教师爱生如子,教书育人,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事件,师生违法犯罪为零,学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4、学校领导和教师均能坚守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扎实工作。学校领导班子管理素质高、观念新、方法活、团结有活力,思改革,求发展,干群关系好。学校发挥党组织、工会、纪检的保证、监督作用,实行校务公开,民主治校。
三、加强了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1、学校校制定了《中心小学学生文明礼仪公约》、《中心小学学生礼仪常规》、《中心小学班班务量化评估细则》、《中心小学学生操行量化评定意见》、等相关制度,并分发到各年级组和班级贯彻执行。
2、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并利用国旗下讲话、班级活动、班会课、及其他集合集会,加强了学生家庭礼仪、学校礼仪、集会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公共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全体学生均能按照各项礼仪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文明、懂礼仪的人。学生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礼仪受到社会的普通认同。
3、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以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多样化、规律化,并对各项活动中的优秀者予以表彰。积极开展学校田径运动会、演讲比赛以及文明学生、班级评选。
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活动,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满意,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放心。
一、*族自治县教育现状
截止*年底,全县辖7乡3镇7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4.5万。其中,农业人口13.3万,占总人口的91.7%,县境内居住着*、藏、纳西、彝、普米、独龙等20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45%,其中,*族人口79774人,占总人口的54.92%。全县共有学校407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中在校生864人;初级中学9所,初中在校生6058人;小学395所,其中,完全小学52所,教学点261个,小学在校生16045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109人;幼儿园1所,全县在园幼儿1032人(含学前班)。全县有小学专任教师877人,学历合格率达100%;有初中专任教师297人,学历合格率达90.24%;有高中专任教师57人,学历合格率达78.95%;幼儿教师28人,学历合格率达100%。
到*年底,全县中小学占地面积为75628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4.11平方米。中小学总建筑面积为173776平方米,其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为7.65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为4.62平方米,全县新增建筑面积为10487平方米,排除危房8489平方米.全县中小学课桌椅配备率达100%;完全中学有图书19425册,生均图书14册;初级中学有图书12287册,生均图书2.5册;小学有图书117162册,生均匀图书7.3册;10所中学配备教学仪器的有7所,完全小学配备教学仪器的有36所;全县有31个远程教育收视点,40个光盘播放点;有6所中小学配备有计算机,共265台。
二、开展“两基”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
自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以来,我县积极响应,认真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200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族自治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把“科教兴维”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将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年,为加快“普九”攻坚进程,我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普九”攻坚进程。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为确保“两基”攻坚的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两基”攻坚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县“两基”攻坚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两基”攻坚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并实行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和县级联系点单位联系包干责任制。县委、县人民政府明确规定,每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乡(镇),坚持定期深入各中小学,对教育工作进行调研,专门听取乡(镇)、学校“普九”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普九”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和实施本乡(镇)的“两基”攻坚工作。县人民政府还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普九”各项指标列入乡(镇)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中,实行“普九”工作一票否决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严格的责任制,调动了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级跟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有任务,人人担责任”的工作局面。
2、广泛动员,大力宣传,营造“两基”攻坚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两基”工作动员大会,全县干部职工振奋精神,积极行动,自觉投入到“两基”攻坚战之中。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联合发出为“两基”捐资的倡议,掀起了我县“两基”攻坚的新高潮。县教育局、广播电视局、各乡(镇)、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图片、资料、墙报、标语、村组干部及群众会等形式,加大对“两基”攻坚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两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努力掀起为“两基”工作捐资出力献爱心的热潮。去年以来,全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踊跃捐款近15万元,捐书1200多册,捐赠衣物、文具等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
3、把“两基”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实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在迪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实施《*族自治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按照省、州的“普九”验收要求和标准,加快了“普九”步伐。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了《*族自治县“普九”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普九”攻坚业务领导小组,加强对各乡(镇)、各中小学“普九”攻坚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根据《“普九”规划》,*年对永春、白济汛、康普、叶枝、中路5个乡(镇)实施了“普九”自检自查工作,并对2004年完成“普九”自检自查的5个乡(镇)进行了复检。
4、采取措施,认真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入学率和巩固率是“普九”验收29项指标中的两个钢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针对我县中小学特别是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偏低,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实际问题,我们加大了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动员学生入学。一是各乡(镇)、学校利用假期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摸底和统计,核对辍学情况,向未入学和辍学儿童、少年的家长发放《入学通知书》和《假期复学通知书》;开学后,再次对入学的学生进行仔细的清理,对未到学校就读的学生,由学校教师、村干部动员入学。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三是进一步完善资助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减免书费;认真落实《*族自治县“两免一补”管理办法》,加强“两免一补”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通过加大寄宿制学校投入、对口支援、教育扶贫、社会捐资、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勤工俭学的作用,努力为学校种好菜园、养好猪、办好贫困生食堂创造条件,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做到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通过努力,“普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78.3%,辍学率降低到4.9%,初中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12.94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辍学率降低到2.42%,比上年降低0.58个百分点。
5、积极争取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县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简陋,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积极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强薄弱学校 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普九”办学条件的标准和要求,根据“坚固、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县的实际,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对各乡(镇)的基础设施进行了认真细致、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县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按照省、州规定的标准将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逐年提高。同时,认真实施好“国家二期贫义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大对“两基”攻坚的投入。*年共完成投资1080万元的项目工程,新增中小学校舍面积10487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8489平方米,配备远程教学设备、仪器、图书价值353.65万元;积极争取“沪滇”对口帮扶支援,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争取到上海宝山区对口支援硬件建设、仪器设备、服装等折合资金共176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6、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抓好以试点学校为重点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在深入学习和宣传省、州教育改革与发展文件及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以维西一中为试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全县教职工活工资全部实现了二次分配,按照“资格准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教职工实现了全员聘用,建立了“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中小学校长公选聘用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公选聘任(暂行)办法》,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选拔任用机制,推行校长公开选聘制,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县教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小学校长公选领导小组,确定了试点中小学校长的公选职位。目前,4所试点中小学校长公选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两基”攻坚工作的基本经验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的“两基”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两基”攻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和争取国家扶持相结合;必须不断推进教育体制、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关注艰苦奋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克城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克城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均衡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克城中学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农村中学,2012年搬入新校址,位于克城镇的东北方向。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342人,教职工58人,专职教师49人,本科学历4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3人,学校服务范围为克城镇。
多年来,我校秉承 “让山里的孩子用知识的双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以“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为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学校先后获得“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二、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1.办学规模和班额:办学规模342人,12个班级,平均班额为29人;我校为农村学校有一定比例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设有“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心灵的港湾”,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并有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2.办学条件:校园总面积:36000㎡,生均面积:101㎡;学校建筑总面积:12430 ㎡,生均面积:34㎡;有300米环形跑道学校运 动场地总面积5000㎡,生均面积15㎡。
3.条件装备和图书: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教室1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均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藏书16579册,生均49册。网络教室3个,教师专用机 62台,学生用机82台。
学校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互联网为100M移动光纤接入,多媒体12套。
4.教师队伍: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43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比例87.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9人;县级优师2人,省市级优师4人;教育局、学校为教师搭建各种学习培训机遇,每名教师都能参加校外和校内培训,培训效果显著。
5、经费情况:
2012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75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892元,到账总额550482元;2013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80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942元,到账总额483708元;2014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80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942元,到账总额556326元,所有经费已足额到账。学校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有效,账目清晰,阳光公开。
三、主要做法和亮点
在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校采取了以下扎实有效的举措:
(一)民主管理,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行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健全了行政工作职责及考评细则、教职工工作综合评估细则、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纳入了学校发展的规划,通过落实计划和各 2 部门工作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内外兼修,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师德培训和业务培训。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组织全体教师举行师德承诺签字仪式,广泛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近年来,学校没有师德违规问题,社会满意度较高。我校还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校本培训制度,培训率达到100%。除了将上级拨付的教师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外,我校还开源节流多方争取资金,使每位教师每年都有外出参训、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书香缭绕,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的校本研修的基本方案。使教师“在读书中丰富自己,在读书中成长自己,在读书中悦纳自己”,关注更多的教育类专著,不断地用专家的思想引领自己的业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群体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阅读的氛围,创建“读书-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课程课改
我校以“快乐教育”为背景,深化课改工作,经过逐步摸索和总结归纳,已初步形成克城中学课堂改革模式:“三环节”快乐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学案导学、自主预习--酝酿快乐,育快乐之树;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验快乐,开快乐之花;第三环节:点拨释疑、达标测评---收获快乐,摘快乐之果,经过几年的摸索,该模式的效果已经显现,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四、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校对照督导标准进行了严格自查,综合评定为合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师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2、各建筑物墙体涂料有不同程度脱落,要进一步修缮.3、学校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营造。
展出的学生作品有油画、彩绘、素描、剪纸、雕刻、编织、书法等。形式多样, 各具情态, 显示出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而各个学校的刊物、宣传材料, 从不同的维度展示校园生活的精彩, 更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价值意义巨大。屯昌思源实验学校、昌江思源实验学校、白沙思源实验学校, 更把思源成立以来的师生照片做成纪念册, 一张张鲜活的笑脸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以人为本, 书写生命的立意, 让人温暖, 使人动情。
演出的节目, 分别是澄迈思源高级中学的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临高思源实验学校的童声合唱《歌唱渔家哩哩妹》、《库斯克邮车》,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的歌舞《启航》, 屯昌思源高级中学的舞蹈《海那边》, 屯昌思源实验学校的情景剧《思源情》、歌曲联唱《乌苏里船歌》、《龙船调》、《我相信》, 定安思源实验学校的情景剧《同一片蓝天下, 梦开始的地方》, 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的舞蹈《万泉河水》, 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的《留守恋, 思源情》, 临高第二思源实验学校的《思源赞》,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的《丰收的山兰》、钢琴演奏《喷泉》, 乐东思源高级中学的《锦绣前程》, 澄迈思源高级中学的《咖啡仙子》, 儋州思源高级中学的《阳光思源》, 儋州思源实验学校的《爱在思源》等。历时近三个小时的汇报演出组织严密, 衔接自然, 精彩纷呈, 形式内涵丰富, 思源师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力由此呈现。
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充分展示了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实施理念和思源学校的办学成果。
【家庭教育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家庭农场汇报材料10-10
教育强县汇报材料11-01
乡教育工作汇报材料05-28
2023均衡教育汇报材料11-08
养成教育工作汇报材料11-11
现代教育技术汇报材料06-09
党员远程教育汇报材料06-10
艺术教育活动汇报材料07-12
全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07-14
反腐败教育汇报材料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