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通用10篇)
在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中读了《中小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一文,考虑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还有很多我们自己需要注意的不同于他们的地方。从我所在学校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农村的情况看,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准备。
一、选择一项农村中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践
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延续这老辈的传统。
比如农村的新生儿穿“土裤子”的现象。农村中还有好多家庭使用“开放式”厕所的问题。
农村中存在饲养“垃圾猪”的问题等一些和新农村建设不协调的现象,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去了解、去调查。
二、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实践活动之后,接下来就是去设计一套活动计划。尽可能的让家长、村委会成员、村民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到更多的不同看法,从而保证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农民和学生的需要。制定计划的小组不应该太大,但应包括与活动有关的各方面的主要成员。例如,一个村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小组可以由参加活动的教师、一位村委会成员,一名家长和本村的几名学生组成。然后明确分工,明确目标,确定活动时间。
三、帮助学生做好准备,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中还存在的一些落后现象,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查找资料,教师帮
助学生了解解决农村存在的落后现象的基本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同“大人”也就是村民沟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宣传。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实践中会遇到的困难,指导孩子们怎样克服。活动中孩子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校课程的开课率”是指开设某课程的学校数占全部调查学校数的比率。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搜索资料显示, 却没人回答。究其原因, 一是官方很难调查到准确数据;二是该课程内容较为复杂, 不容易认定是否开设。该课程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并提倡这四部分内容要整合开设。而事实上, 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直是分别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 剩下的两部分内容又受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影响, 有的内容被整合到地方课程中, 有的被校本课程取代, 有的还被整合到德育活动中。这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就被学校瓜分得四分五裂, 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师也难以辨别出本校究竟是否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该课程开课情况, 问卷不仅要调查学校是否开课及其原因, 还要进一步了解课程开设的实际状况, 如开设的内容、开设的方式, 及开设的年级、每周课时等,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该课程是否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此外, 该课程的实施状况、困难需求及意见建议也为进一步分析及解决该问题有重要帮助, 学校是否开设该课程与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也需要调查。为此, 本问卷设计了如下的调查维度和题量, 具体见表1。
小调研项目由于受经费所限, 本研究只调查小学段。为了能客观地反映我国农村学校的开课率, 原计划在中、东、西部各抽一个省、每省抽取两个县的所有小学展开调查, 但由于调查实施的困难, 最后落实下来的情况是:只有东部一个省是两个县的100所学校;西部是一个省的100所乡镇学校;中部是两个省各一个农村地区, 合计100所学校。即中、东、西部各抽取100所学校, 共300所学校。校长最能全面地了解学校课程开设的情况, 首选的调查对象是校长, 但实际答题的可能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或教师。
问卷是委托上述被抽取省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发放和回收的, 他们有的是利用农村学校开会的时机, 有的是利用全省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国培时间, 有的是直接下发到各校再回收。2012年10月中发放问卷, 11月30日之前完成全部问卷回收。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是:东部98份, 中部100份, 西部99份。调查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了统计和处理。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主, 辅以访谈和实际考察的情况加以说明。从问卷数据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 如下: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低, 且存在地区差异
在被调查的297所学校中, 只有177所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占59.6%。由于前述该课程的复杂性, 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课程开设的内容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很多认为已经开课的学校中也没有开全。调查表明 (见表2) , 在这不到60%的开课学校中, 有5.1%的学校只开劳动与技术教育, 其他不开;有7.9%的学校只开信息技术教育, 其他不开;有3.9%的学校只开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其他不开;有9.6%的学校选择其他。严格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研究性学习如果没有开设, 这个学校就应该算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样算来,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就只有130所, 还占不到50%。
从开课方式来看,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 有7.9%的学校没有单独设课、而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到各学科教学中, 有8.5%的学校是以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或班团队活动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还有11.9%的学校是把校本课程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见表3) 。严格算来, 前两类学校也相当于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后一类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还要看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的方式, 如果是类似学习书法或英语口语等以讲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 也不能算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剩下的125所独立设课的学校中还应该去掉只开劳技的9所和只开信息技术的14所以及只开劳技和信息技术的7所, 这样算下来, 综合实践活动开课校应该还不到100所, 还占不到40%。
可见, 无论是从课程开设的内容还是从开课方式来看,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的开课率都不到50%。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不仅低, 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 (见表4) , 其中东部地区开课率最高, 开课率最低的不是西部, 而是中部地区, 东部高出中部40.3%。这一结果和我们2010年对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所得出的结果非常一致。
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低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 学校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见图1, 在120所承认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中,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学校忙于抓主科, 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它, 占88.3%;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培训、没有该课程的教学经验, 占69.2%;排在第三位的原因是:学校缺乏教材、网络等条件, 不能满足开课的需要。而因为“学科课程中也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的学校只占9.2%。可见, 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缺、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学科, 没有时间和精力开设该课程是主要原因。
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对开课原因的回答, 我们可以反观不开课的原因。调查表明 (见图2) , 多数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必须开设”;不少学校开课是因为“该课程的实施能够推动学科课程的改革”。由此可以推断, 不开课的原因是跟学校没有认识到“该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关。
通过进一步考察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认识发现 (见表5)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在被调查所有学校中, 只有67.3%的学校认识到了这一点, 没开课的学校中有多半没有认识到。可见, 学校没开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开设价值认识不到位。
访谈中笔者发现, 有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根本就没听说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概念, 周围学校或整个地区都没有开课。这就不得不上溯到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是否到位了。
此外, 开课率存在的地区差异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西部开课率高于中部这一现象可以从近几年的西部蓝皮书中得到答案, 西部各省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 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大加强, 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课率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1. 课程开设不规范。除了前面分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内容和开设方式不规范外, 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 国家规定的课时为每周3课时,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在3到9年级开设。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6) , 大部分开课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足综合实践活动, 只有4.5%的学校是每周3课时, 多数学校 (63.3%) 是每周1课时。在仅有的课时中, 还有28.2%的学校有时改上其他课, 5.1%的学校都改上其他课 (见表7) 。可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低下, 随意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规范, 跟学校对该课程的认识、规划和管理都有关系。调查表明, 大多数开课学校 (80.7%) 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规划和管理制度, 上不上课和上好上坏一个样, 无任何激励和惩罚措施, 使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2. 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在对开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 只有少数学校 (12.4%) 感到满意, 大多数学校 (87.6%) 都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可见, 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
3. 课程实施困难重重。
调查表明, 农村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困难有很多 (见图3) , 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能力有限, 上级领导不重视和配套设施跟不上。这和前述学校不开课的原因很一致, 由此可见, 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已经开课的学校也很难再继续开下去了。
四、积极推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对策
上述调查虽然只是在300所农村小学中进行的, 但基本上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的一般状况。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仍占多数,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要正常开设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 为此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1.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课程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已在实践中苦苦探索了十多个年头, 有关该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只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仅有的几段文字, 而该课程具体实施的指导纲要至今还未正式出台。对目前认识较混乱的内容领域亟需澄清和界定, 以免降低该课程的价值。目前规定的这四部分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难以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操作。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例,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门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只能作为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应用, 而不能在此课程里进行系统学习, 建议此课程单独开设。而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来看, 它更主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 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 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综合组织活动内容。因此,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该课程的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认识上的混乱, 提升对课程内在价值的认识, 提高开课率。
2.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政策支持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能力有限、上级领导不重视和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从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专业培训、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 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与实施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 并科学地融入中考评价体系中, 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 使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落实课时, 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3.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课程的开课率。调查表明, 教师指导能力有限已是影响该课程开设和实施的主要因素, 而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培训。目前该课程的教师培训还远远跟不上现实需要, 还有不少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目前的兼职教师队伍是个流动性的队伍, 很不稳定, 每年都有新加入进来的教师, 他们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 需要教研部门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也需要参与式的具体问题解决式的培训, 而现在区县级的教研和培训机构在很多地方是分开的, 大部分培训部门负责教师的培训, 却不参与研究, 研训不能很好结合, 导致教师反映参加培训与实际教学问题相差甚远, 收效甚微的情况时有发生。实践经验表明, 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最受教师们的欢迎, 它能将理论很好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当中, 有效解决教师指导中的具体问题, 使教师的指导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4. 提供必要的文本资源, 帮助师生实施课程。没有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没法实施。当初国家设置这门课程时不允许编写教材的初衷是好的, 是希望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实施这门课程, 而不受教材的限制。事实上, 我们的教师水平, 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 在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方面还远远跟不上该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再加上他们还同时兼任多门课的教学,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一门新的课程。如果能有相应的资源包或教材供他们参考选用, 至少可以帮助他们先把课程开设起来, 再通过有效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 等到教师指导这门课程的水平提高了, 教材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大了, 那时再摒弃教材也为时不晚。此外,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管理制度也是该课程正常开设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究竟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课率有多少? 哪些因素影响了该课程在农村的开设和实施? 这是新课程推进中应该回答的现实问题。
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直是分别单独作为一 门课程开设的, 剩下的两部分内容又受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 影响, 有的内容被整合到地方课程中, 有的被校本课程取代, 有的还被整合到德育活动中。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课率不仅低, 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 其中东部地区开课率最高, 开课率最低的不是西部, 而是中部地区, 东部高出中部40.3%。
开课率存在的地区差异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西部开课率高于中部这一现象可以从近几年的 西部蓝皮书中得到答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原本机械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得以转变,学生能到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分享合作的精神。另外,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对此问题阐述建议和看法。
一、紧密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不同于日常生活,但是不可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识与学生生活上世纪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愈发强烈。”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紧密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赋予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气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以此大力拉近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倾心投入,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最优化。
比如,以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所以,结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实践任务:
自由结组,到本村的各个小超市、商店杂货铺,以及村庄其他会有汉字出现的地方,对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指出并帮助纠正。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将用字不规范情况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将报告上交给我们。另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以“普及汉字使用规范性”主题的宣传活动,农村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本就相对较低,学生可以趁此时机向他们普及汉字正确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容易使用错误的汉字,以此降低农村地区的人们使用汉字出现错误的机率,提升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这样,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强化。
二、充分运用乡土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学生天天置身于乡村田野,身边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运用,以此使实践活动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培养,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比如,赤田镇有着丰富的水库资源,共有鱼塘、水库161座,水面面积达29.2平方公里,课下,我们就可组织开展一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赤田镇水库资源的具体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在赤田镇,还保留许多有趣的民风习俗,如打春锣、吃红蛋、耍狮灯、开面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农村所保留的这些习俗作为实践活动资源进行调查探究,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三、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无论实践活动内容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和学科,落脚点都必须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1],切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成其他课程,如音乐课、科学课、美术课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得到大大提高。
比如,以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为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对现代媒体展开讨论,但绝对不能将其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要依据这一综合实践专题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和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如设计由创意表达、故事交流、讲故事、演讲比赛、信息收集分析、小型辩论会等活动组成的探索实践环节[2],以此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任务的参与积极性,并紧紧抓住语文二字,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进而大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并且积极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展措施和途径,使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变得多元化,以此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施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5.
宁乡县巷子口镇中心小学
吴
瑶
摘要: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它对于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次全新改变。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它强调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好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关键字:数学课堂;数学实践活动设想;主体;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实践活动既不是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农村小学学生的见识和生活经验缺少,开展好数学实践活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就怎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进一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学设计中的各环节的教学顺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要上好实践活动课不是件易事。因此,教师必须自觉的学习和领悟本内容的教学意义、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得失。作为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应多为
教师提供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它的作用。教学比赛和研讨课、观摩课。使教师能尽快认识理解应用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二、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三、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
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
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还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活动内容例如低年级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由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等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开展购物活动。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又如一年级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绘制“我的作业真棒”实践活动反馈表:二年级确定位置后可以绘制上学路线图,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开展“你的房间有多大”的活动。这些内容有的虽然教材中没有单独安排,但配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设计并开展活动,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实践和运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四、建立本地化、农村化的实践活动内容基地
农村的孩子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花草树木、种菜、放牛、放羊是他们的生活体验。只要每位教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
能发现适合农村小学的实践活动内容。而且这些教学内容比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本地学生。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确定上学路线”可以改为“制作上学的路线图”;比如六年级上册的“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改为“你知道家里每年烧多少柴吗?”如果以上所改动过的课题还不是当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还可以再改动,只要教师能围绕该课题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就行。其实农村的乡土资源无处不是、无奇不有,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发,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土水文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然资源。
五、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实践活动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教师,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谋划者。教师在活动前,应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指导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融入到其中,不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总结者。一次活动如果缺乏总结,就会暗然失色,学生也会逐步丧失活动的兴趣。因此,每次活动后,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活动成果要给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如评选最佳活动小组,最佳活动个人,最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者等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成果推广者。每一次实践活动后,在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之时,教师要学会利用成果,展开新一轮的数学教学和活动探究。而不
是将活动的成果束之高楼,应仔细品其味,悟其理,生成新的数学问题,利用活动成果,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做”数学,改变了以往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景,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而源于生活实际又活用于生活的真实体验,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情感。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农村小学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而尽一份力,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农村小学学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农村小学学生的胆小、不擅言语,我希望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领悟新课标的实质,切实推进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娟;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08期
2、包旭连;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5期
3、《小学数学“探索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4、中小学教师小本研修教材 《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5、秋游费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2010(11)
太湖县小池镇沙格小学陈劲松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是挑战和考验,也促进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尽管农村小学“资源”相对匮乏,但沃野千里,作物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为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亲力实践,不失为在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关于“山芋”的劳动实践和举办“我们的体育节”活动,既挖掘了资源,挖掘了潜力,又贴近生活,获得认同和支持。
关键词:综合实践农村小学劳动体验体育节大有可为
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对广大农村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所缺乏的。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农村家长朴素的观念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跳出“农门”。教育评价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非考试课程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居民。学校的整体状况是学生不如城市孩子那样见多识广,教学设施不如城市学校先进、完善,家长素质与意识远不如城市家长,教师培训也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教师群体的协作氛围、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城市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当城市孩子生活在狭小的居室中,面对繁华街市闪烁的霓虹灯,只能通过图像或公园认识鸟虫和花草,常常通过网络或书籍与人交流的时候,农村广阔的田野正向孩子们敞开博大的胸怀,鸣禽、野花、小草、飞虫与孩子们嬉戏,沃野的耕耘、果园的丰收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和睦的邻里、众多的同伴让孩子们不懂得孤独……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成为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益尝试。
一。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
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在辛勤的探索实践中感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为此,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地方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发动教师自愿申报项目,填写教师信息卡,鼓励教师主动应对挑战;分别聘请班主任、学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同时,吸收所有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协作指导,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组成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艺术、信息技术、英语、心理教研组长等为核心的智囊团。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协作支持,跨学科教师或有着多种爱好、态度亲切的教师自然大受欢迎。我校每逢双周一组织教研活动,智囊团成员和专任教师全体参加,其他教师志愿加入,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师们逐渐增强了课程意识,处处留心,学会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园生活、社区环境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学校有一个不小的植物园,有一块专门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土地。秋天到了,学校“红领巾”植物园的山芋渐渐成熟了,在一次参观活动中,这片绿色植物引起了三年级同学的极大好奇,甚至有学生私自挖起来看一看。山芋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他们常常可以在街道、市场看到烘山芋、生山芋、粉丝等出售;许多家长、教师对山芋比较熟悉,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持与有效的指导。以山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访谈、计算、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尝试、总结。由此,我们决定利用身边的山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1.调动兴趣,劳动体验——挖山芋。全体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了这一活动,植物园内响彻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许多同学还在家长的指导下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2.趁热打铁,实践制作——做山芋食品。将山芋的处置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动手尝试,回家之后聘请家长作指导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山芋食品,如烘山芋、汤山芋、烤山芋、蒸山芋、山芋粉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探索、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想要探究的有关问题。
3.参观访谈——体验劳动的价值。带领学生参观山芋加工厂,让学生了解利用山芋制作淀粉、粉丝、薯片的方法与过程;把学生带进山芋种植园,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小组协作——研究感兴趣的话题。汇集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探究合作小组,如山芋的营养价值、山芋的由来、山芋的常见食用方法、山芋的种植、山芋的种类、种植山芋的收益、山芋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等。每组选择一两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5.整理交流——山芋研究活动展示。在小组自主活动两周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实物展示、文字介绍、小实验等)就某一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同学们有的整理收集来的山芋各部分的标本、绘制山芋生长示意图,有的介绍山芋的种类和特征,有的准备做实验验证淀粉的特性,也有同学通过访谈计算向大家介绍种植山芋的经济价值。
6.活动延伸——小种植。随着活动的深入,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新想法:如果山芋能长成西瓜那样表面光滑的该多好啊,这样就容易清洗了;现在的山芋都是棕色的,颜色十分单调,如果山芋能变成五颜六色的,那一定会非常好看;是不是泥土越松软,山芋就长得越大呢?让山芋的茎和叶像丝瓜一样爬到支撑物上,是不是可以种得更多呢……这样,由山芋研究又自然地生成了许多话题,如是什么让植物生长的呢?植物生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什么叫绿色食品?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种植,因此生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另一个主题——“小种植”。我们把试验田留给学生,让同学们一起来感受种植的辛苦和快乐,体验丰收的喜悦。
二.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不是根据目标预先设计好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才能随之不断完善。农村孩子大多活泼好动,有着不同于城市孩子的活动方式与业余生活。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的游戏或活动,如滚铁环、跳方格、扳手腕、爬竿等,每一种活动都有着不同的花样和故事,拥有不少的爱好者。教育活动如果能吸收其精华,发展其优势,那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交往能力等都将非常有益。
每年秋季,学校都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能否吸纳小学生组织体育节、创新体育节呢?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们全程参与整个体育节的组织,让体育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加以指导,由学生宣传健康知识、调查锻炼状况、自主
确定项目、参与制定规则、安排比赛日程、发布活动消息、组织竞赛开展,红红火火地开展了“我们的体育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1.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确定体育节项目,绘制报名表,统计报名情况。尊重学生的喜好,增设滚铁环、丢沙包、玩陀螺等民间比赛项目。学生设计的调查表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的汉字还少,同学们设计的调查表以图画为主,结合拼音,让一年级同学用笑脸和哭脸表示喜欢和不喜欢。
2.采访(村里的老寿星、赤脚医生、体育教师)、收集(通过图书、网络、影视)、整理(小组或个人)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资料,通过广播、电视、手抄报、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宣传、介绍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体育项目的由来和变化、中外体育明星的介绍、2008北京奥运会的知识、教你玩游戏、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等。
3.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比赛规则,安排比赛程序,发布活动信息。学生制定的比赛规则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充满了童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
4.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全程组织、参与大多数体育竞赛活动。许多同学与体育老师一起划跑道线、分发号码、准备器材,许多同学在担任小裁判、小记分员等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小裁判”王丹同学说:“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其中有苦有乐,有哭有笑。这使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否则不会成功。”
5.颁奖仪式由学生主持,评选最佳运动员、最受欢迎项目。体育节结束后,学校征求师生对体育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一位体育老师动情地说:“活动开始前,我真有点怀疑,同学们能不能把这次体育节开展起来。随着活动的开展,看着不同以往的一些做法,不免担心会不会乱得不可开交。当我一次次被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打动、被他们充满童趣的构想感染时,自己虽然更加忙碌,却感到很久没有这么快活过了!”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2009-9-17 浏览(580)【大 中 小】
姜堰市沈高初级中学韩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显得犹为重要。
而在农村,由于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深刻,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全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某些教师的口头上,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有被忽略的可能,有些语文教师依然是靠着一本教本、一支粉笔、一张嘴驰骋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他们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方法单一,离开了教参就无所适从。这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成绩不理想。而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支配了教学的行为;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关键要“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加强阅读(教育专著、文学名著等),丰富自身知识的积累,才会高屋建瓴,才会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指导学生活动。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的一桶“死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得缔造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且是源头丰厚的活水,要随时能激起学生思维创新的浪花。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有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因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关键举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语文实践活动的重点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村语文教师在抱怨学生语文基础差、能力低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省自身的语文教学,比如,你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没有注重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你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没有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你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梳理的同时,有没有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总之,反思是进步的基础,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没能很好的落到实处,也该进行反思了。在反思中,才
能发现问题,才能提出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也才能使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从而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实践活动不一定都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到户外。教师利用课堂,利用学校、学生身边已有的资源一样能进行。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有“走进图书馆”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常听语文老师说,我校没有图书馆,怎么办?教师如能动动脑筋,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手头上总有一两本图书,可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学生自带两本图书(特困生除外),教师登记(便于归还时丢失的图书按价赔偿)后,就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而且“走进图书馆”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有了依托。学生编写图书目录,给图书分类,介绍“我”所喜爱的图书,简介作家生平、故事及作品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开展。再比如,教师可设计“关注环境,爱我校园”等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行教育,又培养了爱校园、爱环境的意识,可谓一箭双雕。总之,语文教师要有“平中见奇”的眼光,就得不断的动脑筋,适时利用生活的有利时机,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阳光明媚的活动天地中。
三、营造语文活动的良性环境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些农村中学周边环境恶劣,小摊位时不时的摆到了学校大门口,学校附近的市场、商场里的高音喇叭时不时的唱着“靡靡”之音乐。有些家长也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的环境,甚至还有时不时的打点小牌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语文教师会同学校在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及时沟通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开展相应的社会活动,如“地方政府关爱教育的举措”等活动,让学生与主管领导直接接触,既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当然,不全是学生的功劳)。还可以围绕“如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身教重于言教”等专题,让学生主持召开“家长会”,请家长代表发言。总之,多种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生成,又拓展了良性的学习空间。
当然,学校教育需全社会通力合作,教育好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职责!
四、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语文教师能迎难而上,努力探索,积极应对,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师集体的力量,同组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加强研讨,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泰州市的梅兰芳公园、姜堰地区的高二适纪念馆、溱湖风景区、“全球五百佳”河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活动的场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应注重理论与实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文知识,把语文知识具体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其次,应把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死知识的记诵,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维,联想、想象,求同、求异、发散、创造等思维活动综合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让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得到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只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方良药,灵活应用,定能够医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病症。
五、评估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应“横看成岭侧成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可以用书面考卷来测试成绩,它强调多元化,可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评定学生的活动成效,评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写活动报告、调查报告、小小论文、倡议书、方案设计等。在评估时更应重视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结果,应以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为主。
关键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机制
作为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 其所注重让学生能够回归到生活当中, 作为综合性的课程, 注重于在教学当中体现较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能够让学生较好的进行学习实践, 而要在教学当中体现出高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就必须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那么, 农村小学如何充分挖掘农村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呢?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是要突出活动的特性, 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在进行调研、实验研究等诸多活动过程当中, 去主动的寻找与处理实际问题, 去进行生活的实际体验, 通过实践运用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初衷, 是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其显著区别于教师统一进行课堂授课的其他学科, 在其本质上即体现出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特性。
农村小学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 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更应该克服自身办学条件的相对不足, 发挥贴近农村生活的优势, 按照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 有效地利用好各项学习资源, 按照活动计划来有序的推进各项活动, 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与掌握的知识, 来凸显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 进一步突出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实效性的主要特征, 体现了教学课程的勃勃生机。释放学生的天性, 让其能够自由的进行想象,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其能够学习与理解知识,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 我在与学生探究《找找发明小技巧》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从家里找来各种各样的晾衣架, 让学生根据自己察, 找出每种晾衣架的优点、缺点。晾衣架很常见,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的热情很高,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发现了不同晾衣架的优缺点。如塑料晾衣架易碎, 铁制晾衣架易生锈, 单衣架只能凉一件衣服等, 从而引出“缺点改进法”, 把晾衣架改进为多功能的不同材质的晾衣架。由此可见, 在现实生活当中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充分挖掘农村资源, 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我较好的发挥农村小学地处山乡的地理特点, 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当中, 开展亲近大自然的“户外学习”。在探究小动物的活动中, 我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 并明晰地讲述在活动当中应重视的问题以及学习的目的与计划, 并指导学生去寻找森林里的各类昆虫的活动。学生们在草地上、树林中、小溪旁开始了寻找昆虫之旅:学生们经过认真细致的寻找、相互的交流与讨论、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在野外观察昆虫的实地记录。最后, 我再安排学生们进行交流学习, 展示各个小组的观察记录, 并探讨在生活当中学到的实际昆虫知识。在野外这一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 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讨从生活当中学到的知识与书本的理论知识的异同点, 从学习与交流当中更好的获得知识。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保证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应能够有效地突破以往受限于时空范围的局限性,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 给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天地, 关注自我, 关注自然, 关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能够让学生充分学习知识、确实掌握技能,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思考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中来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具体在时间问题上, 既要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活动时间;同时也要充分结合短时间课程和长时间课程。可集中安排课时也可分开安排课时, 来进行灵活性的课时安排。具体在空间问题上, 必须注重充分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 如此一来, 方可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实施有效指导, 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键
在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师要从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进行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 但却离不开必要的“教”, 这个“教”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教导。
在学生的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当中, 必须较好地融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任务, 涵盖了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与总结归纳等。在先期阶段, 可采用由教师来创设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的活动主题, 来让学生进行选择使用。农村一年四季, 春种秋收, 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时令性的主题活动, 如春天, 可以开展“我和小树一起长大”“春游”“清明节”“小农民”等活动;夏天, 可以开展“包粽子”“庆六一”等方面的活动;秋天, 丰收的季节, 可以开展“摘苹果”“落花生”等活动;冬天, 白雪皑皑, 可以开展“我们去踏雪”“喜迎新春”等活动。教师应依据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性提升的实际情况, 来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主题与内容。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 应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进度, 来通过实例讲解、实际操作来训练学生, 指导学生学会应用各类学习工具书、培养学生应用多媒体、学习记录、总结资料的水平。教师在开展活动时, 应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料收集, 安排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并撰写出学习笔记, 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来进行学习交流, 并将学习活动的成效作为今后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汇总能力与处理能力。教师还要对具有学习困难的学习小组作为重点指导, 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学生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学习研究计划, 以期达到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目的。在活动中还需要随时强调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在活动当中的安全问题, 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自觉遵守活动的安全规定, 有效地预防发生意外事故。
五、彰显学生的自身个性, 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趋势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充分体现出评价的重要作用。借助于有效地评价, 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师生民主评议、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形式, 让学生有成就感。每次活动结束, 可以评出“劳动小能手”“智慧小标兵”“小小发明家”等予以鼓励。俗话说“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要鼓励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 并进行创新发展, 借助于多样化的活动彰显学生自我的个性, 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来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顺.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 2009, (06) .
[2]杨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河南教育, 2008, (10) .
[3]蒋晶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J].教育文汇, 2003, (01) .
一、 从习作教学入手有计划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学生活动范围主要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有限的,他们对家庭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为此,我们让习作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合理牵手,设计了三年级16次习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走进习作的起始阶段,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写自己做过的事”通过事先布置思考、现场实践、组织交流后习作;写“我的发现”让学生先交流、再活动,然后习作;“卫生习惯”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同时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认识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深入研究。
自画像和写他人时,可通过图书和网络阅读大量写人的文章并组织交流,了解写人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去认识自我、观察他人后创作。
添画、涂色、习作和写秋天的景色,为了使学生“有米下炊”。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树林,走近池塘,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秋姑娘让大地发生的悄然变化。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做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通过活动,学生的文源丰盈,自然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表达水到渠成。
写动物和文具当然少不了观察;摆玩具、编故事时,我们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到学校,根据相关的玩具分组,学生扮演自己的玩具角色,开展活动。
写古诗词研究报告时,可以事先组织学生开展背诗(词)的比赛,板书题目、交流作者、说说诗(词)含义等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进一步研究后完成研究报告。
看图作文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分组编排小品,通过表演和修改后再习作;写节日通过分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捕捉青蛙让学生观察青蛙,并搜集关于青蛙的相关资料。
二、 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取材有意识进行习作训练与指导
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把习作课引向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充满开放性,并积极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每次实践活动都布置学生注意将活动时的场景、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如学校运动会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和设计会徽、会旗、会歌,观察、记录运动员训练的场景,运动会时布置学生观察比赛的场景,并安排学生录像,选择扣人心弦的激烈场面反复播放,让学生写出运动员的动作、姿态、表情等来赞美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三、 建两者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劳动价值饱尝成功喜悦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时,我们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注重正面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评价时,我们让学生自读互评、互读互评,利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和班级博客,将评议和修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评价时,坚持以激励为主,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的语气,以情诱情、以情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引言
当我们正在欣喜改革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勃勃生机时,新的课程改革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对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门新课程,由学校开发与实施,它在倡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和理念。但于此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学实践,综合实践能力的贯彻与培养道理更加的曲折与崎岖。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日常的研究谈一谈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能力的理解与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概述与现阶段农村小学综合能力培养之分析
在提出如何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前我们应该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备课程,它的构建是新课改的由一闪光之处。其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社会与自身并且包括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诸多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加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虽然在逐步改善但是仍然克服不了硬件水平差、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上就陷入了瓶颈。但根据笔者的调查与研究,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还是存在着其特有的优势。依托于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模式之构建重点探究
1、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主题的建立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
不可否认,农村小学在学校层面上就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缺乏必要的认识与管理。在课程安排上很多农村学校由于考虑到教学压力就挤占了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在课程规划上更加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加上教师引导不到位以及不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些都成了阻碍农村小学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桎梏。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应该建立一个切合本校与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前提。比如说农村小学的学生通常是分村庄居住的,这样在这个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中我就让学生考察自己所在的农庄,以“我的家”为主线,谈一谈自己对家周边环境以及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我设计该题目的时候对学生增加了一个硬性的条件,那就是要参与到父母的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辛勤,干力所能及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我都始终参与和引导学生,不断和学生进行电话与面对面交流令这个活动井然有序。而在对这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时我发现学生的表现已经出乎了我的想想,孩子们从自己的.家谈到了家周边的景色和与家长一起劳作时的景象,写的实践活动的总结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我提出以上的教学实例是想说明在组织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程时一定要选择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且切合实际的主题,做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教师的预设与指导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
从上述的教学实例是我们可以得知教师对活动实践课程的预设与期间的指导是多么的重要。在上述活动中我就先对学生的家庭住址以及周围环境先做了一番调研工作,在去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关于对家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书籍和资料,以便在活动进行中能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与指示。由此我们应该体会到实践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由学生为主导的参与活动,它同样需要的是教师的细心指导和时时跟进式的参与。这样在延伸至课外的这种实践能令学生始终有归属感和关怀感,以免学生自乱阵脚,慌张掉队。
3、因地制宜、利用周边资源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
农村小学的本土资源优势是某些城镇小学不可比拟的,它天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素养为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蕴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遗产成了一个自然的实践活动场所。比如说我在实践的调研中就曾经拜访过一个位于南方小镇的小学,风景秀丽的小镇中居民以养蚕为生,学生经常把蚕蛹带入教室既调皮捣蛋又影响教学进度和秩序。当时的老师对此十分头疼,但却因此想出了以“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养蚕的全过程之中、亲自动手与观察、研究蚕的科学习性然后写出一篇较为详尽的文章。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该校的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走出校门,欣赏大自然从中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热爱,寓教于乐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样利用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把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延伸到综合实践课中,比如说教学中常会教导学生保护环境,在语文课的学习中也有《只有一个地球》这个课文。基于这个主题,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就可以以保护周边环境为切入点,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生活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拓展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4、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
如何说我在文章前部分关于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是一种观念和方式上的综合,那么对农村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就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屏障。不置可否,农村小学教学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都要高于城镇小学,客观环境的局限、父母深切的期望都使得在评价学生素质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但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显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它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因此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更应该融入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这样做是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肯定也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鼓励和激励。
三、结语
如何顺应一个时代的主题进行教学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十分困惑和不断探索的问题,对于农村小学的教育一直是我研究和关心的课题。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又由新的课程改革引入了课题教学之中。这不仅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我也常常遇到困惑和不解。但教师的责任时时的提醒着我,因此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丽妹.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探索[J]. 教育经纬.2009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呈现在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闪光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只要教师善于学习和思考,认真研读教材,就会发现,同其他内容领域相比较实践与综合应用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和学生更多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只要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有很多的收获。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同,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实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内容无从下手,下面就实践与综合应用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现状一:普遍认为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
说到实践活动就让人想到动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学具,要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而很多学校都很难找到和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学用具及可以借鉴学习的实践活动课的有关材料、光盘。因此,上实践活动课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没有动手操作的材料,怎么进行实践活动?”,“没有城区学校那样的学生,活动中学生不能自主思考,不会交流,怎么开展实践活动”,“没有给我们出去看过别人的实践活动是怎么开展的,所以我不会上?”。一个个的问号成了大部分教师进行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阻力,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条件上好实践活动课。现状二:与考试内容没有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自主学习,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在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才是教学的核心,获得较高的分数是教学的目标。而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是指运用教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及数学本身进行探索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直接从试卷的卷面上很难以哪一种考题出现,没有办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就出现了教学与不教学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出现。
现状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合从小学教材中可以看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一般是从现实
生活中选择,从其他三个知识领域中延伸,从兴趣活动中拓展。但这些内容都更适合于城区学生,很多内容都是于城区学生的生活为背景提炼的学习素材。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这节内容,农村小学根本无法去从实际生活中去调查;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学只能成为看图学习;二年级下册“有多重”中各种式样的秤,学生也没有见过;三年级上册“调查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教材中的调查方法都没办法落实。
现状四:实践活动和数学活动的本质区别
我们日常教学中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都属于数学活动。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通过画一画、拼 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而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却有其独有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说来,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2)实践体验阶段,(3)解决问题阶段,(4)表达和交流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学习特点:(1)密切联系实际;(2)综合应用知识;(3)以探索为主线;(4)形式要多样化。
因此,我认为要上好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与应用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利用学校及校园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编写的,无一例外地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案例及“综合应用”案例。这些内容毫无疑问也应当是“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及地方特点,拓展、利用这些现成的案例。为此,从实际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其中有很多不乏精彩的亮点的活动。
校园生活是那么让人倍感亲切而难忘。从同学到老师,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数、英再到其他学科,乃至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来讲校园生活总是最亲近、最鲜活的。理所当然,校园资源一旦成为数学综合实践资源的一部分,也必然最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关注校园生活、立足学校实际、开发利用好
校园资源,对有效开展好“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充分调动和协调家庭资源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家都有一本“帐”。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可以这样说家庭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几乎都与数学有关。但受诸如独生子女、长辈溺爱等种种原因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家庭中的这些大事小情一般都是漠不关心的,当然就更谈不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帮助父母分析解决家中琐事,为父母排忧解难。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有必要想方设法调动“家庭资源”,组织学生通过数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去了解自己的家庭,关注自己的家庭。
如,学完24时计时法这一章节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出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作息习惯;在学生认识了“年月日”以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适度挖掘社会资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教育的主要观点,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农村社会生活丰富而多姿,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更是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教师应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紧紧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设计一部分形式多样、操作性强且能体现本地农村特色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现实生活中调查,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别于传统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想,作为农村小学要做到有效地设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勇于冲破封闭的视野,在实践中努力去摸索,去探求,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去开垦资源的沃土。我坚信,沿着洒满阳光的课改之路走下去,将会有更多的成功和喜悦等着我们。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广阶段工作计划05-29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16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06-2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09-09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6-15
小学《春联》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7-16
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11-13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9-1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