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就业关系(精选8篇)
姓名:院系:机电工程系邮编:
摘要: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给大学生劳动就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前经济形势下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大学生来说,应注意发挥自身和人力资本优势,用自主创新推动自主创业;就高校本身来说,要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关键字: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
一、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等。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和商业创新;而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商业创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应被视为至关重要。
在经济领域,创新是劳动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置因素,是形成规模性效益的源泉。创新与积累劳动形成经济发展的两大矛盾性劳动根源。创新的价值在于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新形式的劳动成果或者更大规模的生产。其在于创新成果社会化过程对于经济领域的路径选择或者创新新的路径。
在科技领域,它涵盖两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在文化领域,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去寻找新的适合社会发展,适合人民大众的新文化,不要一问的去复制拷贝国外,我们要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发展自我文化。比如智利的总统就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并在自己国家文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
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二、创业
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它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床找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形式,他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
对于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创业过程不但充满了激情、艰辛、挫折、忧虑、痛苦和徘徊,而且还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渐进的成功也将带来无穷的欢乐与分享不尽的幸福。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没有艾德斯坦创建诺基亚,没有诺基亚公司的创业活动,很难想象芬兰能在全球数字通讯技术领域独占鳌头。
创业也是一种是创造。它是在机遇与发现中对财富、企业、创新、变革、价值以及增长的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才会不断有新的创业方向。
在商品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选择了创业作为实现就业的手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国家也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扶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其中包括劳动力资源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机制转变。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机制转轨也给大学生的劳动
就业带来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是缓解扩招所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措施。但是大学生创业同时会面临社会经验缺乏和资金缺乏的困难,他们很难找到创业的商机与方向,因此需要社会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社会可以通过舆论和导向引导大学生健康创业。同时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丰富自己,在学习中前进。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拥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宽广的交往面。使自己在不断的发展中是以社会,利用社会。
三、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业开创的是一种实业,创新则是指创造一种新的理念或新的技术。创业最好引用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又最好融合到创业的实践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众生。
创业和创新虽然是两个概念,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或者说两者具有统一的本质属性。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它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因此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创业可以推进创新;同样,创新促进创业,创新提升创业,创新必然要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关系,犹如刀之刀锋与刀身的关系:若无刀锋,刀无法发挥其作为刀的作用;而无刀身,刀锋的作用也无从体现通过创业来转化和实现。
创业的成功,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创业的成功在于细节,所谓的细节也就是成功的核心价值所在,也就是吸引参与伙伴的吸引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灵魂,也就是团队的价值观。而这种灵魂也是基于创新,基于不断的思考,寻找和努力,有时也存在于机遇。
如果离开了创新,那么创业就会像失去导航的飞机,没有目的与方向;就会像受伤的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看着别人去拼搏;就会像拉摩的驴,只会循规蹈矩的围着磨台转,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圈;但是,如果离开了创业,创新就会变得那么不切实际,永远都停留在空想的范畴,而得不到实践的证明。只有创新与创业有机的结合,才会在不断地变革中取得发展;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引擎和重要的推动力。
作为大学生,当我们选择了以创业来实现人生价值时,我们就要不断的丰富
自己,要在学习上刻苦认真,生活上注意社会的发展与动向,并不断的在自我进取的同时,不断地去发现,去创新,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样,我们才会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从20 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及经济发展的转型,在以“创业促进就业”、“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等政策的直接影响下,创业教育日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创业教育研究的各种理论也相继产生,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理念。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及体制的强力推动,我国的创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发展中缺少专业化的积累与支持,也缺少不同教育模式的竞争,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整体上看,我国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理念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与理论,也没有达成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均衡共识。教育共识问题看起来是个老旧问题,不宜通过行政手段强力达成统一,需要经过充分的理论探讨与辨析才能够形成。在笔者看来,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上,至少有两个重要共识问题需要经过理论探讨与辨析才能达成。第一,高校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看,对这组关系的认知还是比较混乱的,主要表现在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在方向上割裂开来,在制度设计上使得这两种教育方式缺少整体感与方向性。第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将二者混合为一,并着力强调创业教育是创新性创业教育,对二者的教育内涵、目标及运作体系没有进行细致区分,导致创业教育成为无所不包的素质教育模式,不利于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看,上述两组关系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实践的选择与方向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之辨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学科分工是基于知识传授的庞大规模及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所致。各学科进行专业化的分工是基于其各自专业化的发展,每个学科成为高等教育整体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长期教育积累所形成的某种教育或知识传统,这种分工方式也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就如同在当今大学里,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分工大家认为是合理的一样。正是由于这种知识或教育传统的存在,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与学科,在整体的制度设计上,导致这两种本身关系复杂、有着一致内在联系的学科割裂开来。
当然,在很多教育者看来,我国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二者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基础是不一样的。就业教育发展在前,学科积淀深厚; 创业教育是后起学科,但发展迅速,知识积淀较浅。两种教育模式各自形成自身的知识传统与知识体系,因此认为两种教育模式的分离是合理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从事实上看,就业教育发展历史较长,诞生较早; 创业教育确实是发展比较晚,二者的发展轨迹貌似是平行的。其实不然,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发展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交集,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具体来说,第一,在就业教育过程中肯定要涉及对学生创业精神及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不仅有就业之需,更有职业发展的要求; 第二,创业教育本身也会涉及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匹配问题,没有职业积累便无创业之基础; 第三,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其职业发展也是漫长而连续的,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是人的发展之需要[1]。教育者在进行就业教育过程中,无法预料一个学生未来面临的人生际遇及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将就业与创业相结合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一个整体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进行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必然意味着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笛卡尔曾言,在观察一个纯粹的命题之后如果想从中推导出结论,不妨以连续性的思维方式对这些相关命题通读一遍后,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构想与分析,这样也许我们的认知能力会从这些命题的关系中得到提高[2]。笛卡尔的思维方式无疑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从今天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来看,这两个命题不可能是毫无联系的。这两个在实践中被割裂的知识传统,需要从一个相关的连接角度将其联系起来,而连接点就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及相类似的知识传统反对实践中将其割裂开来,因此,二者的融合是必要的。
从当前的教育实践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已经在制度体系及教育改革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比如2007 年,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指导的相关文件中,就要求高校应该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统一为一个学科体系,在实践中要同时进行。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在体制、观念上积极创新,从实践中促进了这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比如,武汉理工大学推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体化改革; 福建师范大学提出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等。
从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上看,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上的融合、交集也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这两个学科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实践的要求。从认知发生学上看,当现有的两种现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与互补性,那么人会在实践中倾向创造一个新的模式来促进其融合发展。同样的道理,对教育者而言,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高度的互补性,二者的融合能够创造出1 + 1 > 2 的效果来。因此,我们在今天需要创造一个制度或观念来调整这两种教育实践的融合,做出二者一体化改革的努力,早日构建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基础的、符合其人生发展轨迹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之辨
最早提出经济发展创新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将企业家在创业活动中通过建立“新型函数关系”来改变经济绩效的行为就是创新[3]。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增长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发展。为此,他提出五种具体的创新形式,后来者将这五种形式归结为经济发展中的“技术与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不是企业家的工作,而是企业家将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用于其商业活动的行为,也就是要求企业家致力于将现有的技术进行商业配置,以取得最大经济效应; 而制度创新则是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运用的一种制度、资源配置的能力。此后,人们将创新的外延不断扩大,逐步背离了熊彼特的观点,认为在实践中一切能够打破常规的方法与行为皆是创新,无疑,这种认知对创新而言太过于广义。
创业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很久就确立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但人们对创业的认知在内涵上却是不断发展的,从整体上看,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指的就是创办企业的行为与过程; 广义上的创业则泛指开创事业或是包含各类创新的行为。由此看来,广义的创业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几乎是无所不包,比如,一项生产线的小技术改进或是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发明; 狭义意义上的创业内涵则是单一的、固定的,创业者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可以是基于创新而进行,也可以是基于模仿而进行,但不影响其狭义的内涵。在具体的创业实践中,模仿性质的创业行为要远远多于创新性质的创业行为,毕竟在市场行为中任何的竞争者均会模仿前人已有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经验、创业资金及创业资源的动员能力,模仿的过程是降低风险及节省创业成本的有效途径,此时创业者只需要做好一个管理者就可以。实践中的很多创业者即是如此,如果其一直是满足于重复获取市场的平均利润,可以说终其一生无须创新。创新性质的创业并不容易,需要创业者在创业中构造“新的函数体系”,在管理上是企业家的行为,这种创业显然只能是发生在经验丰富、资本雄厚的企业家身上,而不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能够为之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义上的创新与创业,不论怎么给其下定义,其内涵与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而狭义上的创新与创业,二者之间有联系,但各有差异。
今天,在经济实践中,狭义上的创新与创业已经联系在一起了,但人们对熊皮特的理论却没有完全正确认知,简单认为创业必须是基于创新才能进行,以至于使得创业教育走进一个重大的误区———在创新与创业内涵为完全澄清的情况下,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混在一起并大力强化。显然,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混为一体的情况在我国大学中极为普遍,且有强化之趋势,二者的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使得创业教育出现其“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压力。在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业教育是基于狭义范围内的商学院教育模式,可以向全体学生开设,但却没有承担创新教育的任务。
当然,我国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混在一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一个资源即将耗尽、人口老龄化增速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型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急迫要求社会创新,用创新来推动产业及经济转型。但这种急迫性不能够让教育实践违背其客观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越是情势急迫,越需要还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本来面目,让这两种教育模式按其自身的体系、内容及规律去发展。即便是广义的创业教育,也难以承担起创新的责任,遑论是狭义的创业教育。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我们对当前教育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当前的灌输式理论学习与考试评价式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对教育制度的修修补补就能够推行创新教育的。因此,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应该分离,在各自的道路上去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有以下共识: 第一,今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一个类似于“素质教育”这样一种无所不包,但又无所事事的教育模式,应该将素质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进行系统化、具体化、专业化的落实并推进。第二,创业教育其目标是有限的,也是实用的; 创新教育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其真正推进需要我们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整体性的结构改革,实用主义的创业教育显然无法完成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第三,大学教育是专业性的,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是在其狭义范围内开展。第四,创业教育即便是在实践中完成创新教育的部分目标或内容,也并不影响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推进。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日益深化的时代,高等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力资本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器”。尽管如此,高等教育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挖掘。高等教育发展史也表明,任何情况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注重大学精神的改变,必须专注大学教育理念的改变或创新,教育者需要用新时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具体的教育实践。无疑,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必须遵循上述规律。
今天,谈及创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恐怕没有一个人不会不赞同的。但是在当前大学教育实践中,要真正落实好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创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只开设几门课程或从事创业实践就能完成的,它实际上涉及中国大学教育理念转型的问题。换言之,即发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重新界定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等问题。简单而言,创业教育要得到深入发展,必须与就业教育相融合,也必须与创新教育相分离。
参考文献
[1]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4(2):199-202.
[2][法]勒内·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9.
狼为了生存,必须保持原生本能,拼杀撕咬,从来不靠嗟来之食;而狗有人照顾,虽然吃饭问题解决了,但原始本能却从觅食蜕变为乞讨,甚至丧失了尊严,在主人面前摇头摆尾,百般献媚。
在创业和就业的问题上,虽然用狼和狗的本能给人打比方有不当之处,但是,受雇于人必然按雇主旨意行事,且不说独立自主,就是讨价还价的余地也不多。
财富积累过程中,创业、自雇有如保持狼的生存本领和技能,不但获得生存希望,还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身利益,成功与否都可赢得尊重;而就业则好像被人豢养,虽然有了饭碗,尽管有些饭很不错,但丧失的是主观能动性,完全为他人利益打拼。
受雇于人,给人打工,无论进入政府企业,还是受雇私营业主,虽不至于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但最起码要按雇主意图行事。好比我们最亲近的动物朋友,把觅食第一本能从猎获变成了摆尾。何故在生存和追求财富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不能效仿狼的拼搏本能,而是选择了狗的归顺服从特性?最关键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畏惧扼杀创业本能
为什么人们身上像狼一样的生存本能基本退化了呢?尤其绝大多数城市人的生存能力,沦落到必须依附于他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畏惧。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真正全面推行市场经济尚不足20年。国家长期低标准大包大揽使人们养成了依赖思想。如今虽然多数集体企业不复存在,不少国有企业已经破产,但人们骨子里依然寄希望于政府。这种依赖进而转变为担忧。
畏惧是最典型的生存能力丧失的表现。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很多人即便自身能力很强;受过良好教育,有过丰富的从业经验,单是畏惧一条,足以泯灭所有潜质,使他们只能依附,获得施舍,从来不敢像狼那样,亮出锋利的獠牙为了生存厮杀。
再就是能力。很多人总是自认为没有能力,唯恐改变现状或变换活法,连那点微薄的低保、救济或退休金都拿不到。其实在创业过程中,只要具备胆略,能力也就跟上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创业能力在于对事业的理解和组织能力,而不在于实际操作技能。
创业成功的真谛是有胆有识。没有胆略永远也不能表现出能力,而没有能力往往使人丧失胆略。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只有胆量,没有知识,势必蛮干,甚至赌博,与投资理念格格不入,最终必然失败;只有知识,缺乏胆量,必然畏缩不前,永远难成大器,徒有一身知识。
二、没有原始积累
什么是原始积累,根据传统解释应该是用于创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换个角度看,没有积累就无法创业吗?不尽然。于狼,从来不会有人施舍,于是它们用生存本能拼出一片领地;于狗,有施舍,人类给他们积累了足够食物,每当需要,便能取食,从此它们不再需要猎获,自然丧失了生存本能。进而形成这样的格局,无积累者,穷则思变;有饭吃者,不思进取。
创业过程中,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即便失败充其量回到原地,倒能激励人们奋斗,成就事业,风险程度显得很小;而有了收入来源,受雇于人者,往往左顾右盼,缩手缩脚,一旦被解雇,不但丧失生活来源,而且丧失生存本能,风险程度其实很高。
由此看来,所谓原始积累的理由并不充分,这种“积累”可以成为创业的羁绊,使有能力者丧失胆略,裹足不前;相反,没有“积累”反倒产生动力。只要有创业冲动,原始积累的来源很多,可以是知识、技能、思想和胆量,不仅仅限于钞票。
再者,小额积累成就巨额财富,如果真正希望创业,通过日积月累,足以踏上征程。另外,美国统计局有这样的数据,有28%的创业者、33%的自雇者和18%的雇人者创业当初根本就没有投入任何资金。
三、创业认识偏差
提起创业,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已经具备市场地位功能的几百强,很少考虑小业主,很是看不起他们。这种将创业视为开办资产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公司、大企业的想法本身就有偏差。
实际上,人类从农耕社会走来时,生产过程最初以自给自足为基本模式,原本没有雇用概念。生产力发展后,才开始有了这种关系,形成剩余价值,进而出现贫富差距,最终形成受雇者落后,雇人者成功的基本格局。打破受雇局面,走上自雇之路,哪怕沿途叫卖当贩夫,走街串巷做工匠都属于自主创业。
创业的基本概念应该是从自雇起步,自己养活自己,而不是受雇,靠出卖劳动生存。进一步解释,创业是给自己找一份不受别人约束、发挥专长的职业,并以此为起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成就财富。凡具备狼的品质的自雇者,都走过这样的路径——人雇、自雇、雇人。
(摘自中国金融出版社《生耕致富:做一个清醒的投资者》 作者:马惠明)
对于我们来说就业是一个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学校就业指导课正好为我们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通过在就业指导课上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考虑就业这个问题,那样才不会被将来的就业打个措手不及,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就业是决定一个人以后要干什么的,要从事什么行业,要走什么的样的道路的事,所以它是一个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我们最开始意识到就业之难,是 在高考志愿的取舍中。众多的高校、各种各样的专业,一大堆的志愿,一大堆的选择,一股脑而全摆在眼前,无从下手、无从抉择。脑海里浮想着多年后的自己应 该有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过深思熟虑,工工整整、虔诚地填写好志愿,那应该是人生就业指导的第一部分了。
进入大学后,渐渐褪去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的未来考虑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想、空想也从我身上蒸发。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
大学,一个从理想世界到残酷社会的跳板,让我们有幸生在理想之中,又可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残酷的一面。
我觉得,人生和做事一样,要有计划、有规划、有步骤,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有条不紊,尽善尽美,永远打胜仗。
上完老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感触。似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先的天真烂漫的想法从脑海中浮现,又消失,替代的是新的观念,稳重了,踏实了,似有惊醒梦中之人。这才发觉,现实不如理想般美好,我们也不应该对现实渴求什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路,理想和现实是有着不可越过的鸿沟,但经 过细心经营也会别有洞天,让人痴迷、让人向往。
上老师您的课,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不是理论部分,现在想想,理论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似乎荡然无存。但让人记住的是那些蔡老师向我们讲的身边实际经历的事情,身边的事情总是最真实、最具震撼力、最让人有一种与社会接触的感觉。我觉得,读他人的故事,就像读历史一样,一页一页的翻开,一页一页品味,有一种使人明智的感觉,知兴衰,知得失,更知已知彼。
听到不同故事,听到不同人的就业经历,既是像在听小说,好奇,感觉有趣;又更发觉其实是在听自己的心声,因为每一个故事自己都是体会,有感受的,并且,心想假如那件事情发什么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呢?
《就业指导》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使我了解了现在就业的激烈竞争现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现在正逢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们虽身处在 避风港中,但我们不应该庆幸,而应该知危而进,好好学习,做好人生规划,抓住机遇,打一个有准备的胜仗,迎接自己的光辉明天。社会竞争是异常残酷的,要好好准备,使自己在学习上有紧张感,激励自己在这四年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要立足当今如此竞争激烈之世,唯有自强才是唯一出路,唯有自强才会闯出一片天地!
就业,是一种人生转折的抉择,没有回头路可走。唯有自信、自强、有准备的上路才能走的轻轻松松、走的很远!:
在这个快步的信息时代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创业的想法,但不能盲目的创业,不要一毕业就要几个好友随便组成一个团队像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创业需要前期的积累,资金,人脉,经验等等必不可少的资源你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所以不要盲目创业,而是应该先学习,先参加了解行业的运作,经营在成功人士身上总结出自己想法,在失败案例中得到教训。
我们也不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创业之路艰难,创业成功更加难。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创业征途上,有马云、俞敏洪等一批取得巨大成就的创业佼佼者,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经验,而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创业的经历,对于大学生创业我亦颇有感想。
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没有经过大量的市场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分析。同时,大学生缺乏创业必备的综合素 质,没有专业的技能和指导,对市场动向把握不准,过于追逐创新而偏离实际,资金匮乏,因此很多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在一刚开始就被种种挫折与困难浇灭,最终失 败而告终,创业需要勇气和毅力,但这样的勇气和毅力都必须建立在个人较高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之上,否则也只能算是蛮干。
关于校友黄成根回校讲座的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为了提升我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意识,做好我院的就业工作,让我院学生更好的就业,我院决定在我校组建十周年的校庆之际邀请我院的优秀校友黄成根来为我院09级和10级的同学进行一个关于就业与创业的讲座活动。
二、活动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我院学生择业与创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有观,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激发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使我院同学对社会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个人技能和实践工作技巧,增强我院学生的应聘技巧和社会竞争能力,架起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搭建学生求职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理念及创业经验,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解答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为同学们以后走向社会和创业提供帮助。
三、活动内容
1.讲座时间:2012年11月6号14:00~16:00
2.讲座地点:1教308
3.讲座对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和10级的全体学生
4.讲座主讲:我院优秀校友黄成根
5.讲座内容: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就业到创业的经历,讲述当今时代的一些求职技巧和解答学生对就业与创业存在的疑问
四、活动流程
1.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对讲座主题进行设计;
2.我们学习部对到场同学签到;
3.由主持人介绍主讲人以及前来的老师;
4.主持人邀请主讲人开始讲解,讲座进入主题;
5.主讲人宣布进入自由提问环节,主讲人和同学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6.由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和感谢主讲人。
五、活动意义
通过这样的现场指导和对同学问题的解答,一方面指导了同学该怎样就业与创业,另一方面也警醒了未毕业的同学,告诫他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及文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力。
六、注意事项
1.讲座期间,所有人须把手机调整为震动、静音或关机;
2.讲座期间,教室内的人员不得随意走动和大声喧哗;
3.工作人员一定要通知到位,及时落实好讲座的各项准备工作;
4.注意教室内的卫生,不要随意乱扔垃圾,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
5.工作人员要做好签到和签退的工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水
产
就
业
分
析
与
创
业
规
划
水产就业分析与创业规划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作者关于水产养殖专业学科简介,前景分析,以及水产学生就业方向和就业、择业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水产方向的创业的思考和创业雏形。着重讲述关于目前本专业(水产养殖)就业的分析,择业的心理变化。
关键字:水产养殖;就业;择业;休闲渔业;渔场;
一、水产养殖学科简介
水产养殖是水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水产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二、我国水产发展现状
水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食品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海洋和内陆水产为有着广阔的前景.水产品因为他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被人们逐步深刻地认识,使得其市场和消费群体逐步扩大,需求量逐年增加。消费总量呈大强大的需求拉动了水产品产量的增长,200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5120万吨。随着海外市场需求量增加,中国水产品出口量也随之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水产品出口量230.2万吨,出口额95.2亿美元,山东、广东等沿海省份是中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中国淡水、海水养殖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大学生就业概况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四、水产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以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科技人才。要求学习生物生态学、水域环境学、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以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科学饲养管理、种鱼繁养以及鱼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淡水鱼饲料营养分析与日粮配合技术,池塘、湖泊等环境养鱼管理技术,种鱼繁育技术,鱼病诊断和治疗技术。能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般性的技术问题,从而具备从事淡水鱼养殖技术岗位职业综合能力;能够适应淡水鱼养殖生产一线技术岗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五、水产养殖专业就业方向
1.直接就业
在渔业局、海洋局、技术推广站等政府机关和事业机关从事渔政管理、资源监察、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国内外水产养殖、饲料加工企业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研发、水产贸易、销售代表等工作;在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技术服务工作;自主创办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业等。
水产养殖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部分毕业生转向其它行业,从事相关专业的下游技术工作。直接在水产食品、医药等方向就业,工作内容一般较单纯的技术工作,且需要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2.间接就业
出国:水产专业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所以出国深造机会很大,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校水产学院教师多位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深造回来,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前往日本留学的也相对比较多。
读研:水产相关专业要求的知识非常广泛,选择本专业的同学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个实验往往持续一天或者更长时间,实验者既不能离开实验室又要保持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困难是每一个有志于水产研究和应用的同学应该事先考虑的。
全国水产养殖专业读研比例较多,若想要在本学科有所建树或想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必须读研进一步深造,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读研,可以转向很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制药、食品等。如果有志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需要培养扎实的钻研探索精神,并注重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深造学习,有机会成为该方面的高级科学人才。[1]
六、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择业、就业现状
首先,我校水产养殖专业生源为第一志愿填报录取入校的不多,许多是调整志愿无奈进来读的,专业思想不够稳固,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非专业对口单位就业。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整体观念问题,人们觉得养殖人员工作、生活在农村,很辛苦,孩子读完大学仍旧无法“跳出农门”,使得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意从事养殖业。其次,养殖污染、病害日益严重,使群众忧心忡忡,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心存疑虑。近几年东南沿海赤潮的发生比较频繁,而养殖病害仍较严重。像对虾、泥螺病害频繁发生,防治技术尚未突破,这些病害严重影响围塘滩涂养殖的经济效益。养殖业风险较大,群众普遍有害怕亏本心理,让子女就读养殖专业的积极性减低。第三,以往养殖专业毕业生很少从事养殖业,带来负面效应。一些养殖业主不重视养殖技术,对养殖专业人员的需求不大,以至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毕业生自己去搞养殖,一来人家早已“割占地盘”,无处承包养殖场;二来因养殖投资较大,个人缺少资金投入。
七、水产方向休闲渔业创业分析
休闲渔业(Leisure fishery)的含义及其兴起
休闲渔业(Leisure 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以鱼为媒,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时尚文化活动证蓬勃兴起。概括起来,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鱼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规划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人们体验与渔业活动并到达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
休闲渔业,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一种产业,但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它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休闲、娱乐、健身逐渐发展到旅游、观光、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实现了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它既充实渔业的内容、扩大渔业发展空间,又能为渔民、渔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休闲渔业的市场行情分析及预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显著增加,加之实行双休日制度之后,国内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我国不仅有丰富的陆上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水上海洋旅游资源。众多的风景秀丽的江河湖库,漫长的黄金海岸和海洋奇观,更日益吸引游客,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和休闲之地,特别是垂钓娱乐活动发展很快,已成为一些城镇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钓鱼爱好者9千万人。游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各大中城市郊区许多水产养殖场都兼营游钓业。许多地方都在风景秀丽的湖库水面建立了游钓乐园(基地)。沿海不少地方利用海洋独特的景观优势开辟了旅游业和游钓业。
休闲渔业创业的基本条件
发展休闲渔业不是只要有鱼塘就能进行,而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便利交通、通讯发达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多功能休闲渔业的首要条件。一般都市民众大多平时比较忙,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去城郊休闲度假,所以便利的交通显得十分重要。交通方便主要是只有便捷的城郊(际)公交和畅通的交通道路。此外发达的通讯也很重要,一边游客随时与外界进行通讯联系。
(2)有良好的休闲环境 休闲环境主要是指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服务环境。一般休闲渔业的地址是坐落在风景优美、自然山水风光较好的地方,使游客已进入休闲地就立刻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再就是服务环境,如有便捷卫生的厕所,明显的指示标志和随时可以休息的座椅等。
(3)有具特点的地方文化 一些地方可抓住当地的和人文文化特点进行有效挖掘,进行整理后有效地融入到休闲项目中,以增加项目的文化内涵。
(4)又相当的经营规模 一般水产养殖面积应不少于100亩,且要求池塘规范,场内道路平整。有条件的堤面应铺上沙石或水泥块,道路两边应栽种写低矮的绿化植物,使人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能行走,切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5)较完备的休闲设施和服务质量 既是休闲渔业,就应在突出渔业特点基础上完善休闲设施,如吃、住、看、玩和休息等等。还应培训一批有素质、有技能的服务人员,是游客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去。
休闲渔业行业创业发展的困难
(1)长期以来,渔业相关部门的主要精力在于解决“吃鱼难”问题,并未将休闲渔业放在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甚至将其作为“不务正业”的副业来处理,在科研、生产管理上根本没有投入精力,缺少有效地扶持,只是靠民间自发、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2)正规水产科研部门并没有对观赏渔业的科研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科研工作做得很不够,至使高档次的特型、特色、特体、特质的名优种类培育工作基本上没有进展,生产上也只是以引进品种为主。
(3)是缺少专业化的行业组织,内部经验交流和专业发展计划研究不够等。
(4)是观赏鱼文化建设滞后,对观赏鱼文化历史的研究、总结与发扬不够,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像猫、狗等宠物那样进入千家万户。
休闲渔庄初步建设的规划
创业目标:建成以一家集观光、休闲、餐饮、养殖于一体的休闲渔庄。实施内容:农庄内建设客房、挖好垂钓池,配备餐饮及娱乐设施,还要准备渔具、钓具。供客人垂钓的鱼种可以由“四大家鱼”发展拓展到武昌鱼、鲶鱼、黄颡鱼、鳜鱼等十几个品种。以形成以水产品观光、垂钓、品尝农家饭为特色的休闲场所,同时,还应注重环境的绿化与乡村气息的打造,并且开辟大面积的农家菜园,以营造良好的乡村渔家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挑战,失业与就业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为此,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来纷纷出台措施,竭力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空间,“创业教育”因而成了时代的迫切需要。早在2004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用创业带动就业,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构想。
一、什么是“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底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进行从事、创办企业或事业的规划、活动及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精神是人人具有的个性特征,教育的作用正是挖掘和强化这种潜力与品质。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限于自我创业意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创业的社会意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将自己的需要、兴趣、理想同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把创业意识教育与人生价值观教育、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剖析
创业是一种主动性的就业方式,为了鼓励创业,国家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如公司法中减少了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并增加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修改了合伙企业法,增加了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这些调整,降低了个人创业的成本和风险。特别是国家近期通过物权法,对公、私财产平等保护,这是从根本上鼓励自主创业。我国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创业。由此可见,我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创业新时期,若能抓住这一契机,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搞好创业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 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优势
(1)所学专业职业指向性明确。
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习基地的建立,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有一技之长。这就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
(2)所学专业比较热门。
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虽然社会上这类公司是有限的,难以接纳所有的毕业生,但是如果学生自己创业,这些专业就是大有市场空间的。
(3)承受挫折能力较强。
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而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容易坚持下来。因此,高职学生若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
2. 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基本素质不够高。
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制能力差,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这些都是高职学生最明显的群体特征之一。
(2)高职学生的学习比较急功近利。
大多高职学生希望能拥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工作就行,往往对能立竿见影的专业课程乐意学,而对其他课程比较排斥,从而影响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能创业、创好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就必须扬长避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将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系统、科学地作为学生技能课程纳入学科建设中。
3. 如何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1)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可以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的新体系,使学生的创业素质同步养成,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如怎样在网上开店、如何创立公司等,还应给学生介绍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开启学生的心智。在各类创业课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相关的创业知识外,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教会他们如何寻找商机。
(2)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教。
很多学生对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并且感觉遥不可及,甚至对创业存在恐惧感。因此,让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来进行现身说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创业有成的师兄师姐是最好的榜样。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业绩教育广大学生,开拓思路,树立创业理想,学习创业方法,激发内在潜能,使创业在高职学生的心中变得不再高不可攀,使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身边。
(3)邀请与创业有关的社会职能部门来进行创业教育。
许多在校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实践比较陌生,要让学生了解创业常识,我认为学校应该有计划、多方面地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创业指导,如聘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创业的途径。
(4)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创业栏目。
如今是网络时代,在校园网上既可介绍大量成功创业的案例,又可提供一些创业信息,还可聘请一批专家,在网上与有意创业的学生互动,给创业者答疑解难,指引道路。
(5)鼓励在校高职学生试行创业,为正式创业热身。
[关键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就业创业;现状;对策
1.当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现状
1.1.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促进了青年就业创业首先,是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就业经验、技能的积累对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工作经验的积累是青年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其次,是为企业搭建了选人用人的平台。青年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扩张性需求。同时青年也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再次,是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缓解就业压力,营造关心、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共青团选择就业创业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迫切问题作为服务青年的切入点,遵循市场机制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基本规则,广泛动员和争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不仅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还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1.2.高校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及运转现状
建立方式主要依托高校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各高校团委开展建立见习基地工作是当前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校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和创业条件。
见习对象以高年级为主,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见习。见习基地建立的标准中提出“每年至少安排一期见习,每期一般为2至3个月,岗位数量不少于10个,见习工作岗位需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通常见习基地所提供的岗位是较为有限的,因此更为优先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生年级,而且岗位竞争较为激烈,获得见习机会的同学多以高年级中学业成绩好、专业技能强,有一定就业竞争力的同学为主。并依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多在寒暑假进行,辅之以每周定期安排见习的方式进行开展。
见习岗位覆盖面广,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较为紧密。高校大多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的类型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因此针对性较强,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对岗位的设置及操作性普遍感到满意,认为见习期是有效的,切实为毕业生真正走向就业创业之路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见习基地运转规范化,并具有时效性。见习基地的建立及运转全过程有系列的规章制度及合同文本做保障,见习过程也实施紧密跟踪,月报制度有力地对见习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加强学校与见习基地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实现了见习期的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就业创业见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也在基地建设中得到指导和实践,学生的创业意愿得以实施,创业成功率有提高。根据麦可思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创业意向的人数比例一直较高,而实际创业的人数偏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只有1.2%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2008届为1%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211所院校占0.54%,非211所本科院校占0.73%;数量很少,成功率很低,这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2009年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以来,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增强,创业团队也纷纷涌现,并得到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依托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有利于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典范宣讲、创业指导师帮扶等创业服务及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了现实平台和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了创业促就业服务工作
2.加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效性的对策
2.1应加大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和探讨:一是加大对建设基地重要性、双赢性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得此项工作能够得到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拥护、支持和落实。二是加强对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鼓励和奖励,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支持方面优先倾斜。例如,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基金,出台对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优先启动涉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政府资助科研项目并且提供快譬器毪一.速资助、连续扶持等。三是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提供方便、快速、高效的管理平台,切实管理好这一项目化、基地化、长效化、专业化的社会实践。
2.2企业应增加就业见习岗位数量。扩大受益面及就业帮扶力度。一是企事业单位应增加见习岗位数量,转变观念,真正把见习大学生纳入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要的双赢目标里,并且在录取机制中侧重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为确实有较少机会和途径参加实习、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同学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以更大幅度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二是加强见习基地培训力度,让学生切实长才干、收实效。重视对大学生的传、帮、带培养,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和培训,提供一些了解各崗位的机会,使他们积累有效的就业技能和见习经验,更顺利、清晰地就业、择业。在见习岗位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在设置上体现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最直接的意义体现在对青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完善上。因此见习基地的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紧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落到实处和可需之处。
2.3高校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找准基地和学生的共赢点,提早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把就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及早开展,分步实施,有利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及能力。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提早关注创业见习,重点实施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实践,因此创业见习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对有创业意愿和基础的学生采用重点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做长期规划,提供全程的指导与跟踪,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典范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转变唯就业观念。
2.4作为见习主体的大学生应该加深对见习岗位的认识以及加强自身技能的储备。见习岗位上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成效。因此,在参加见习之前,学生应该具有与见识岗位相适应的知识储备,防止因达不到岗位要求,在见习岗位上出现无技可施,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而影响企业的工作进度,给见习单位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清楚见习岗位的定位及意义,调整自己将见习等同于求职,要求工作稳定、待遇好的期望,脚踏实地从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了解市场需求出发,在宝贵的见习机会中积累经验取得实效。在就业创业见习过程中,求真务实、大胆尝试,在优良政策环境下积极创业。
3.结束语
【创业与就业关系】推荐阅读:
创业与就业政策分析01-07
大学创业就业协会暑期生存与创业实践第四天05-29
创业与就业演讲稿参考07-09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11-17
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考试01-19
扶持全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0-03
创业就业实践报告05-24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06-11
青年就业创业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