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保障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地建设保障

基地建设保障 篇1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又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目标。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与改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土地公有”的制度下,住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殊属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同时,住房消费具有巨大的外部性,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居民是否拥有良好或社会所认同的最基本的居住条件,会影响其道德水平、社会行为规范,乃至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控制高房价,更好落实调控房价的政策。目前,我国商品房市场房价收入比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大量低收入家庭甚至部分中等收入家庭无力承担过高房价,房地产业已聚集巨大风险。这不仅严重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投资环境,阻碍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而且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挤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空间。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4月以来,政府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宏观调控工具,连续出台“国十一条”、“国五条”、“国八条”等重磅调控政策,但房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调控形势依然严峻。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控政策,能够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供给数量,抑制居民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抑制商品房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地建设保障 篇2

作为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三类, 其供应对象、供应方式、建设标准虽各有不同, 但它们都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 以较低价格或租金向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出售或出租的住房。在政府干预居民住房问题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后, 各国普遍形成了市场调节和社会保障双重机制并存的住房体制, 我国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与美国的“可支付住宅”、新加坡的“组屋”、日本的“公团住宅”、香港地区的“居屋”、德国的“社会住宅”等相似, 都是一国 (地区) 住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提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至今, 中国的住房政策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但在保障住房政策方面却一直处于摸索、实践及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 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下, 尽快建立保障住房政策体系已经提上日程,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障住房政策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完善我国保障住房政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障住房政策应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

制定住房政策以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益, 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在保障住房政策模式的设计、选择上, 不同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类型、住房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做法和经验。比如, 同样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崇尚自由市场经济, 政府尽量不对住房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只对低收入等特殊阶层提供住房保障;瑞典作为福利国家的先驱, 既强调以市场配置住房资源为主体, 又实施比较广泛的住房保障政策, 并把出租住房和合作住房作为满足社会各阶层住房需求的长期策略;新加坡的市场经济模式属于行政管理导向型, 政府充分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参与保障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 帮助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居者有其屋”。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居民的住房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决定了我国住房市场运行的环境、保障住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与其他国家都不相同, 因此, 在设计我国保障住房政策的模式和实施方案时, 虽然要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但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现成模式。

二、注意住房保障的层次性

为了体现保障住房的公平分配, 在国外的保障住房政策中, 很注重住房保障的层次性。一方面, 通过保障住房政策, 所有的保障对象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国家的住房福利, 以缩小与其他阶层在居住水平上的差距, 达到政府规定的住房标准;另一方面, 不同消费能力的保障对象从保障住房政策中受益不同, 处于劣势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住房福利。例如, 新加坡对购买组屋的低收入居民实行分级补贴的政策, 购买房屋的面积越大可以获得的补贴就越少;美国政府对可支付住宅实行“按收入交房租, 按人口分住房”, 要求承租户必须拿出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房租, 政府只对超出消费能力的部分给予补贴。在我国的保障住房政策中, 虽然有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和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两限房, 但并未充分体现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和保障受益的公平性, 尤其对于经济适用住房, 其保障对象定位比较模糊、差异较大, 另外还有一些处于各类保障对象之间的夹心阶层游离在政策之外, 单一的供应和分配方式已不能适应所有保障对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因此, 针对某类保障住房也应该提供不同水平的保障方式, 使得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尽其所能地消费适当的住房。比如, 对于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尝试变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 提供一定比例略低于市场租金、可承担的租赁住房, 解决那些既不属于廉租房保障范围、又确实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夹心阶层的迫切需要。

三、保障住房政策的长期实施与动态调整

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住房供应体系中, 消费能力不足的中低收入阶层始终是住房问题的核心, 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会有中低收入阶层, 其住房问题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一国保障住房政策的长期性, 即使在人均居住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政府也长期承担着为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的社会责任, 保持了保障住房政策的延续。比如, 新加坡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四十多年, 既有科学的总体安排, 又有固定的分布实施计划, 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 为了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 许多国家对长期实施的保障住房政策又建立起动态的调节机制, 以利于在新情况下解决新问题。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 在住房发展的不同阶段, 保障住房政策的内容就有所改变, 其中, 政策的保障对象从房荒时期的绝大多数居民过渡到供求缓和时期的中、低收入阶层, 现在又逐步缩小为以低收入阶层为主;政策的侧重点则经历了从直接兴建保障住房到提供租金补贴和金融支持、充分利用存量住房的转变, 通过政策的动态调整推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住房水平的升级换代, 形成住房的自然淘汰, 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促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 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保障住房政策的目标主体, 因此, 保障住房政策绝不是政府的权宜之计或临时的政策, 而是一个长期都将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政策, 随着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

四、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

从手段上说, 保障住房政策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保障住房、对保障住房建设的用地支持、信贷优惠和税费减免、对住房购买者的金融支持、对住房租户的租金补贴以及帮助社会团体等非营利住房合作组织建房等, 在欧美和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 一般都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手段, 以适应不同的政策安排和居民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虽然各国的政策手段并不完全相同, 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以促进保障住房消费的措施为主 (欧美国家) 或者对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措施并重 (新加坡) 。 (2) 住房金融手段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为保障住房建设提供低息贷款;二是为购房者提供各种形式的住房抵押贷款, 如新加坡的公积金贷款、瑞典的住房合作社储蓄贷款、英美两国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抵押贷款等;三是欧美国家还普遍为低收入者购房提供抵押贷款担保和保险, 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3) 注重公司合作, 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私人金融机构为保障住房建设和消费提供贷款,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参与保障住房建设, 扶持住房合作社、住房储蓄银行、住房协会等社会团体筹集住房资金或者从事保障住房的建设、经营、管理。 (4) 用间接手段促进保障住房的建设和消费。比如, 欧美国家通常运用税收政策调节保障住房的供应和需求, 美国还通过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促进银行为居民发放抵押贷款。与这些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保障住房政策侧重于以促进供给的措施为主, 而促进消费的措施不足, 住房金融手段还比较单一, 社会团体在保障住房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各种配套措施也很不完善, 因此, 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好的做法, 在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来促进保障住房的建设和发展。

五、用立法推动保障住房政策的实施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保障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实训基地;质量;问题;对策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技能的重要场所。只有切实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才能使实训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以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健康发展。基于此,物业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从保障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入手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步伐。

1 物业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上级领导和学院的关心指导下,物业管理专业以省示范实训中心为依托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实训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新基地。

主要做法是:

①基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应用的需要,不断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重视基础型实训,增加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配电和照明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内容。不断引进仪器设备,创建一批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先进的高水平实训室。

②加强实训室信息化建设,提高实训室的开放水平。建立实训中心独立的教学网站,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实训教学与管理,建设现代化、高效、科学的实训教学管理机制。

③按照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逐步完善软、硬件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

④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实验、控究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形式的教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四年的建设,从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明显。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满足了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学院承担社会培训任务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2 高质量物业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实训基地建设看,导致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是:

2.1 实训基地组织管理有待规范

高质量的物业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学校院系之间、学校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有效组织。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之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上存在混乱,使得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安排上存在差异,使得实训过程中间企业疏于管理,学校不好管理。不论是学校部门之间还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步调协调一致,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才能保证物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

2.2 实训基地建设有待系统化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物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缺乏系统规划。一些学校物业实训设备过少不能开展规模化的實训,只能演示使用,达不到实训效果。一些学校实训项目开设不完整,实训内容不够全面。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而授课教师往往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全面指导学生实训的开展。还有一些院校在没有实训基地的情况下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不能开展实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训基地建设还停留在低水平粗放式发展的层次上。

2.3 实训基地“双师型”实训教师不足

确保实训基地建设质量,首先要确保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在能力上要求较高,不仅能够胜任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能够指导实训开展、实训管理等工作。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80%以上的专职教师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以后,马上走上教师的岗位,缺少实践经验。同时,能够承担双师型教师培训任务的机构更少,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等问题还不能全力支持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使得专职教师很难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4 实训基地建设缺乏企业积极参与

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一些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把实训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没有积极配合学校的实训教学要求,校外实训难以达到较好效果。一些校外实训基地是靠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一旦人事发生变动则合作很难持续下去。同时,由于企业生产的周期性很难和学生实训周期相吻合,在接受实训数量上只能小规模接受,企业积极性很难调动。并且,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还缺乏法律上的制度保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很难界定。因此,实训基地的效益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3 保障物业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质量的措施

3.1 有效组织管理,明确各自职责

明确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责任,使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组建统筹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门机构十分必要。通过成立统一的管理领导部门,专门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实训基地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与协调。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训教学计划,负责实训教学的管理、考核及就业安排等工作,确保实训基地实训质量。同时,制定并且严格执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做好实训教学的日常质量监控,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3.2 齐抓共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系统化发展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应加大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给予重点扶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上,应着眼教育资源整体布局,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科学规划学科和专业设置。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3.3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实训教师的培训,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之中。

主要做法是:

①选派实训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课余时间选派实训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学习交流。有了切身的感受,对书本知识进一步深化。也便于教师掌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通过实实在在的顶岗实习,使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有所增长。

②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技能大赛。以参加技能大赛为契机,在竞赛准备中磨练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

③組织教师进修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将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参考因素,激励教师自发的参与到实践培训中去。

3.4 完善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的基石。仅凭一方的努力和热情是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训合作的长久发展。双方的紧密合作需要从政策、经费、人员组织等多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训基地发展要求的《实训基地管理若干意见》、《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和《校企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大数据模式,采取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办法采集录入实训基地的电子档案,并对建设情况实时跟踪,做好质量监控。对实训基地开展的教学实训项目进行登记,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数据库。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率。

二是建立学校与企业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为了使实训基地建设长久稳定发展下去,主要要找到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共同诉求,使合作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都能够有所得,这样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合作才能长久的开展下去。总的来说,企业往往会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选聘优秀的毕业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考虑与学校的合作;而学校主要是从企业是否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学生实训责任等方面来考察企业能否合作。只有学校和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都能获得利益,这样的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

[2]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3]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4]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08).

[5]王林.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

基金项目:

2015年院级教研项目(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保障研究——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研究成果;201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4jyxm477)阶段成果;2013年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BCB13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保障房建设模式 篇4

保障房建设模式:我国保障房建设模式探析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保障房建设,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

在如此重大的任务面前,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全国各地的保障房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在实践各种建设模式。

因而,林林总总的保障房模式纷纷出现,从世联研究所观察到的,保障房建设模式大致可归为三大类型,即政府直接建设、政府与企业共建和企业独立建设。

政府直接建设型

政府直接建设型是指政府设立负责保障房建设的平台公司,并将土地和启动资金注入该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获得银行、保险和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负责保障房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建设方式。

政府直接建设型的特点,一是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二是政府设立平台公司;三是贷款为主财政直接支出为辅;四是规模建设,高效快速;五是通过先租后售的方式实现财务平衡,六是平台公司全程管理。

重庆模式就属于政府直接建设型。

重庆市计划从起3年内建造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用于解决200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为此,重庆市政府以重庆地产集团和城投集团为平台公司,负责公租房的融资、开发和管理运营。

重庆市政府为平台公司注入土地和启动资金,平台公司以政府信用做担保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

平台公司负责从土地储备开始到后期的物业管理运营的整个过程。

重庆模式的优点是适合规模建设,缺点是政府资金投入量大,负债高;后续运营管理要求高;社会企业无法参与。

政府与企业共建型

政府与企业共建型是政府和社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保障房的方式。

政府与企业共建型可分为BT模式、代建模式和配建模式。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

BT模式是指政府将保障房项目运作由投资方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政府,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建设方式。

BT模式的特点,一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保障房建设;二是投资方负责投融资;三是政府负责BT全过程监管;四是投资方建成后将房屋所有权移交政府;五是政府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回购;六是投资方对所建设的房屋不存在经营性收益。

BT模式的优点是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期间的资金投入小;能够发挥投资方的工程建筑管理优势。

缺点是投资方需要垫资开发;存在政府违约和市场波动的带来的风险。

在BT模式应用上的佼佼者中国建筑,这家公司在工程建筑技术和管理上具有领先优势,又有着雄厚的财力,更是积累了丰富的BT模式操作经验。

据该公司透露,今年上半年,其新增的保障房项目规模达到1046万平方米,加上今年新增量,截止到今年6月底,正在实施当中的保障房项目的总规模达到1915万平方米。

代建模式是开发企业接受政府的委托,代为建设保障房。

受委托的开发企业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采购、施工、竣工试运行等工作,但不承包工程费用。

代建模式的特点,一是政府投入财政性资金;二是代建人通过招标方式产生;三是代建人的收益来自代建管理费和项目投资节余奖励;四是代建人负责项目的全过程实施管理。

代建模式的优点是政府减轻管理负担,开发企业无需资金投入,且能发挥开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品牌优势。

缺点是政府需要资金投入大,开发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低。

在通过代建模式进入保障房建设领域的开发商中,绿城集团是做的最出色的开发商之一。

绿城宣称将致力于成为全国最大的保障房建设企业之一。

绿城集团成立一个专门负责保障房建设的公司。

目前,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承建的保障房项目已达31个,总建筑面积超过570万平方米。

配建模式是政府以配建一定的保障房为条件出让商品房用地,开发商在项目开发中,按要求完成配建的保障房建设并将产权移交给政府的建设方式。

配建模式的特点,一是政府无需资金投入,并能获得一定的土地出让收益;二是开发商需从商品房收益中补贴配建保障房的建设成本;三是配建保障房建成后产权转移给政府;四是配建保障房体量有限。

配建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不但无需资金投入,且能拥有一定的.土地出让收益;开发商能发挥管理、营销和品牌优势。

缺点是配建的保障房体量有限,建设计划受开发商参与意愿制约,开发商受到的限制过多。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采用的“限地价,竞配建”、“竞地价,定配建”和“竞地价,竞配建”等土地出让方式,就是通过配建模式建设保障房。

企业独立建设型

企业独立建设型是政府没有或较少投入资金和免费土地,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力量建设保障房的方式。

企业独立建设型可分为限价模式、万科万汇楼模式、信托基金模式。

限价模式是政府以限制商品房销售价格上限为条件出让商品房用地,且建成后的房屋只面向经政府审核符合要求的人群销售。

限价模式的特点,一是政府以“限价”方式出让土地;二是开发商负责投资建设;三是开发商受一定的开发限制;四是限价房只向符合规定的群体销售;五是限价房具有商品房的属性;六是政府不但无需资金投入,而且能获得土地出让收益。

限价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不但无需资金投入,并能获取一定的土地收益;开发商能发挥管理、营销和品牌优势。

缺点是建设计划受开发商参与意愿制约;开发商的开发限制过多;存在受成本因素价格波动风险。

许多地方政府采用的“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和“限房价限户型、竞地价”等土地出让方式,就是通过限价模式建设保障房。

万科万汇楼模式是开发商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保障房,具有公益性质。

之所以这样的模式在广州开发了名叫“万汇楼”的项目,因此我们称这种模式为万科万汇楼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开发商以市价获取土地;二是开发商负责投融资;三是建成后开发商自己运营;四是投资回收期漫长。

万科万汇楼模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缺点是企业资金投入过大,投资回收期漫长,无法盈利。

据万科测算,万汇楼总共投资4700万,需57年才能收回成本。

信托基金模式是由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保障房住宅基金,通过委托开发企业建设保障房,并委托专业运营商对保障房进行经营管理以取得投资回报的建设方式。

信托基金的特点,一是由社会资本发起;二是以市价获得土地;三是委托专业公司代建;四是以建设租赁保障房为主;五是委托专业公司经营管理;六是以经营收益作为投资者回报。

信托基金模式的优点是投资风险分散化,有利于吸引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

缺点是回报率低。

目前,这种模式还没有真正开始实施。

由华远地产、裕景地产等多家开发商发起的建银精瑞基金以将其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基金方案已报有关部门审批。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初期,各种保障房建设模式都代表着决策者们的思考与实践。

各种模式相互竞争,在历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后,有的模式将会被淘汰,有的模式终将胜出并被固化和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世联研究建议,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财务收支平衡,控制保障房债务风险;应当充分利用税收优惠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

基地建设保障 篇5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第一要务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载体,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抓住一个核心: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机关效能建设过程中,基层机关干部要增强使命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互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龙头。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子,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品位,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品牌农业建设,集中精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农业特色、亮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突出一个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

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着观念、体制、制度三大制约“瓶颈”,我们要规范政府行为,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政府;强化宏观调控,减少微观管理,建设有限政府。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基层政府及其部门,尤其是审批权限比较集中的部门,要从体制、机制和运作方式入手,按照行政行为的规范、审批项目的简化、依法行政的推行,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次,要推进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示制、工作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要建立长效机制。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是一个长效工程,必须常抓不懈。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尤其是要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努力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围绕一个轴心: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转变工作作风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常抓不懈。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增强公仆意识。要以岗位标准为镜子、作尺子,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村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做到“四通”:凡部门份内事速办“快通”,工作不畅时及时“沟通”,群众有困难积极“疏通”,利于农村发展的事要予以“变通”。努力使机关效能建设体现在群众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实事上、实惠上。三是关注群众难点问题。要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在调整生产结构,搞好科技培训,劳务输出,以及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妥善处理各类群众矛盾,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好里做,维护好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

紧扣一个重心:提高干部素质,增强行政能力。

廉租住房建设和保障规划 篇6

一、规划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2、建设部关于印发《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007〕218号);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通知

》(内政发〔2007〕107号)。

4、《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规划范围和年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乌海市辖区,包括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

(二)规划年限

2008年——2010年。

三、规划编制的作用

本规划作为乌海市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法定依据,在规划期内和规划范围内,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各项活动、各项政策规定,应与之相符合、相协调。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实物配租。2008年——2010年全市计划新增廉租住房1944套,其中:新建1704套,2007年续建240套。户型以50平方米以内为主。新建、续建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9.5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8.38万平方米、续建1.2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68万平方米。

1、2008计划新增廉租住房744套,3.5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504套,2.38万平方米(海勃湾区252套、乌达区、海南区各126套),续建240套(乌达区、海南区各120套),1.2万平方米。

2、2009计划新增廉租住房600套,3万平方米。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各200套。

3、2010计划新增廉租住房600套,3万平方米。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各200套。

套型面积按照平均50平方米计算。

(二)租赁补贴。

1、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计划发放830户,补贴金额426万元,其中海勃湾区340户,乌达区234户,海南区256户。争取到年底全市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家庭将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2、2009年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计划发放3656户,补贴金额947万元,其中海勃湾区1000户,乌达区1556户,海南区1100户。

3、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计划发放3056户,补贴金额791万元,其中海勃湾区800户,乌达区1356户,海南区900户。

2009年起将低收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大多数人采取发放补贴方式进行保障。

(三)廉租住房建设投资、租赁住房补贴资金估算及资金筹措,2008年——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为12220万元(其中:实物配租总投资10056万元,租赁补贴资金总量为2164万元)。

1、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为3282万元(其中:实物配租总投资2856万元,租赁补贴资金总量为426万元)。

2、2009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为4547万元(其中:实物配租总投资3600万元,租赁补贴资金总量为947万元)。

3、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为4391万元(其中:实物配租总投资3600万元,租赁补贴资金总量为791万元)。

第二章 城市低保及低收入家庭现状与住房需求分析

一、乌海市发展概况

(一)城市发展现状

乌海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区,总人口47.7万人,2007年GDP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3元,从业人员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92万人,登记失业率4.28%,住房总建筑面积128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65平方米。

(二)规划期末城市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50万人,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1944套,9.58万平方米,全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基本解决。

二、城市低保及低收入家庭现状

城市低保家庭的认定:享受民政部门认定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年以上或持有本市民政部门认定的优抚对象身份证明的家庭;具有本市常住居民户口,家庭人口为2人(含)以上,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和抚养关系,在当地连续居住3年以上;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3平方米(含)以下的低保家庭。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低保家庭户数10574户,人口40722人。

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认定:凡具有本市常住户口,人均月收入低于44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5平方米的或符合低收入家庭其他认定条件的视为低收入家庭;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低收入家庭户数约3000户,人口9000人。

三、政府保障能力和市场住房供应能力

(一)政府保障能力

规划期内,全市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安排4922万元,土地出让净收益5785万元,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513万元。政府住宅用地收储463万

平方米,其中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230万平方米。

(二)廉租住房供应能力

1.截至2007年底已经筹集廉租住房情况。2006年共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资金57.2万元,补贴户数631户,补贴面积18725平方米。2007年共安排廉租住房补贴资金200万元,补贴1141户,2756人,补贴面积3万平方米。实现了家庭人均住房

在13平方米(含)以下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从2007年始我市全面组织实施棚户区居民搬迁改造工程,将棚户区、矿区居民搬迁纳入廉租住房政策范畴,计划用2-3年时间逐步将矿区近5万户居民从矿区搬迁出来,彻底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开工建设住房100万平方米。

2.规划期内廉租住房需求分析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2006年、2007年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初步预测规划期内廉租住房需求量2000套左右,以每年600——700套的需求量增长。

第三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二、规划原则。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国情,满足基本住房需要;统筹规划,分布解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政策,因地制宜;市级负总责任,各区抓落实。

三、规划目标。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第四章 住房供应和租赁住房补贴

(1)新增。规划2008年——2010年期间,将通过集中建设和在普通商品房中配建等方式提供廉租住房1944套,户型在50平方米以内,总建筑面积为9.58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8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056万元。

(2)市场可供租赁房源分析。

近年来,伴随旧城拆迁改造、矿区棚户区搬迁,市场可供租赁的房源逐步减少,现有房源基本可以满足近3年市场需求,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租房成本逐年加大。

第五章 投资估算

规划期内计划共需要投资12220万元,其中2008年3282万元,2009年4547万元,2010年4391万元。

第六章 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

2008年计划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用地面积5580平方米,计划投资2856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1785万元,住房公积金净收益113万元,争取各级配套资金958万元。

2009年计划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计划投资360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2000万元,住房公积金净收益200万元,争取各级配套资金1400万元。

2010年计划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计划投资360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2000万元,住房公积金净收益200万元,争取各级配套资金1400万元。

第七章 落实规划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廉租住房建设管理。依据自治区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由市、区两级政府房管部门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工作,并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确定资信度高的开发建设单位。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以“实用型”中小户型为主(廉租住房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设计方面力求面积适度超前、功能齐全、经济适用和便利节能。

二、规范廉租住房的分配与管理。严把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关,继续健全“三级审核二级备案”及“一认定二公示”制度。市、区政府、建设部门、房管部门、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通力协作,严格按照管理程序,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真正落实政府要求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三、落实经济政策。一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整治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二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三是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保证供应,按照住房建设规划,在土地供应中予以优先安排,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四是社会各界向政府捐赠廉租住房房源的,执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扣除和有关政策。五是社会机构投资廉租住房或经济使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整治的,可同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四、加强解决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的法规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为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提供制度保证。

五、确保住房质量和使用功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旧住宅整合,要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在较小的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切实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有关住房质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

六、退出机制。结合全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普查,建立健全住房档案,实行抽样调查和复核,实现动态管理,进一步规范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的管理,建立健全申请、审核、公示办法和退出机制。

第八章 规划实施机制

一、落实规划实施的责任。市政府对解决全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负总责,对各区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各区人民政府对解决各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负责,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二、健全责任考核机制。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工作统一纳入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各级政府要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

三、发挥计划的调控机制。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分解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落实具体措施,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由政府全面负责对规划和计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明确牵头部门和参加部门,各司其职,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协同做好规划和计划编制工作。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层级监督管理体系,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指导督促具体部门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附件:

一、附表1、2007年乌海市城市国民经济综合指标一览表2、2007年乌海市城市低保及低收入家庭现状表3、2007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条件、保障标准情况表

4、截至2007年底全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表

5、截至2007年底全市廉租住房筹集情况一览表6、2008——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计划户数汇总表7、2008——2010年全市廉租住房筹集规划表8、2008——2010年全市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需求估算表9、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措计划汇总表10、2009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措计划汇总表11、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措计划汇总表12、2008年——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措计划汇总表

二、附图(总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下典型户型、优秀户型设计图纸)

油料保障人才建设浅析 篇7

一、目前油料保障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级油料部门着眼新时期军事斗争下的油料保障需求, 认真推进人才战略工程, 一大批优秀的油料保障人才脱颖而出, 在完成油料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清楚地看到, 从未来信息化战争“保打赢”的标准来看, 油料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与完成油料保障使命任务有一定差距, 存在着一些不足:

1. 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战备意识不强。

各油料部门和单位人才培养意识淡薄, 人才储备少, 立足于平时油料工作, 对战时油料工作研究不够。

2. 油料保障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

个别人员没有在本职岗位上成才的强烈愿望, 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 习惯于传统做法, 满足于现状, 知识结构不完整, 更新不快。

3. 油料保障人才实战能力待提高。

近年来博士、硕士已出现在基层部队的油料岗位上, 但文凭不等于水平, 知识不等于能力, 个别人员出现了学用脱节, 只懂理论, 欠实战能力。

4. 油料保障人才成长机制待完善。

各油料部门和单位需加强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执行人才培养使用规定需加强, 激励机制待完善。

二、油料保障人才建设的对策

1. 着眼战时保障, 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两军对阵, 更多的是高技术装备和人才的较量,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较量。油料是战争的血液, 油料保障人才建设事关战争的胜负。一是确立“人才就是战斗力”的观念。知识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 掌握现代知识的人才是战斗力和保障力生成的倍增器, 当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 美国军界人士惋惜地说,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机械化师。这说明, 人才就是战斗力, 必须把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油料保障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 并下大力气抓好。二是要树立超前培养的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激增, 新学科不断涌现, 知识更新加快。大量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战场, 军事革命的每一细微变化, 都可能引发未来军事斗争作战和保障样式的改变。培养新型高素质的油料保障人才, 就要着眼未来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树立“培养创造型、发展型人才”的新型人才观, 瞄准高起点育才、引才、蓄才, 用新装备、新训法、新保障法催生油料保障人才, 为保打赢提前储备新型油料保障人才。三是确立“贴近实战”的观念。要确立用油料保障任务牵引人才培养的思想, 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方式的油料保障, 就大力培养什么样的油料保障人才。要从未来我军作战油料保障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和实战需要出发, 在组织好基础训练的前提下, 通过油料保障演习等方式, 有针对性组织战术和油料保障训练, 培养出战、技、体、智全面发展, 能在复杂情况下完成油料保障任务的人才队伍。

2. 着眼知识结构, 培养全面过硬的油勤队伍。

毛泽东同志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油料保障人才是油料保障力量中的能动要素, 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是油料保障力生成的主导要素, 油料保障人才在油料保障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要盘活人才资源。江泽民同志指出:“宁可让人等装备, 不能让装备等人”。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指示精神, 搞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战油料保障人才需求预测, 统盘筹划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 有计划分步骤地超前训练和储备更多的高素质油料保障人才。如针对保障需要, 建立军地顶尖级油料保障人才库, 采取多种可行的办法, 请他们来油料保障部 (分) 队讲学, 指导工作, 促进人才建设, 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有前途的人才进入地方和军队院校及科研院所深造, 也可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油料保障人才, 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要让各级领导和专家, 甘为人梯, 培养和提拔更多的年轻有为、勇于开拓、学识渊博的油料保障人才, 使油料保障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发展壮大。二是培养更多的懂联合作战的油料保障人才。随着高技术武器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 联合作战必然成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主要作战方式。联合作战油料保障任务多样、对象多元、需求多变、耗油量大, 对油料保障指挥人才能力素质构成是极大考验。面对重兵集结的严峻形势, 油料保障指挥人才必须强化联合意识, 展现全面驾驭联合作战油料保障的能力, 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系统的全局观念、敏锐的洞察能力、主动的沟通能力、坚决的执行能力。三是油料保障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着眼未来需要。要站在未来我军作战油料保障需要的高度, 认真研究总结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油料保障的经验教训, 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战争油料保障的特点规律, 设计构建未来油料人才的知识体系。提高起点,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和共同发展, 重点是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大科学文化基础教育的比重, 增加综合科技知识和高新科技内容。尤其要把油料保障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转变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上来,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践, 提高人才质量, 加速培养进程, 彻底扭转部队科学文化基础落后的状况, 使油料系统官兵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 着眼战场需求, 强化人才队伍的实战本领。

训练是战争的准备, 训战一致是我军的基本方针。一是要重视军事基础理论和防卫技能的训练, 培养能保能防的专业的油料保障人才。油料保障人才建设, 要以是否具备遂行油料保障能力为根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军事基础和防卫技能, 院校和部队训练机构要根据培养对象的实战需要, 开设军事和防卫基础课程, 大力加强防卫、抗击、隐蔽伪装等训练, 提高油料保障人员战场生存能力。二是要坚持按纲施训, 培养合格油料保障人才。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新一代训练法规基本覆盖了油料部 (分) 队各个层次的训练范围, 要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处, 必须狠抓法规学习, 在具体实施中克服盲目性, 克服习惯做法, 严格按纲施训,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 紧紧围绕保障有力, 组织油料保障人才训练。各级油料部门要不断加深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理解, 强化忧患意识, 增强深化油料保障人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训练目标的确定、任务的提出、措施的制定, 都要围绕提高保障“打赢”能力来筹划。结合单位油料保障的实际, 举办高技术知识、新装备知识、外军知识、联勤保障知识等讲座, 把油料保障部 (分) 队置身于逼真的战场环境中, 把模拟、仿真和网络训练手段运用到训练中去, 贯穿到每一个训练环节, 充分利用野外驻训、战术训练和合成演习等条件, 按保障任务要求设置训练课题和演练问题, 突出快速反应、野战生存、信息对抗、联勤保障等, 全面训练油料保障人才。三是要突出实战化训练, 培养实战化油料保障人才队伍。油料保障人才建设质量的高低是要靠战争来检验的, 人才培养不能脱离部队作战任务的实际和实践。要根据部队作战和平时油料保障任务, 积极开展近似实战化条件下的油料保障和训练, 通过油料保障演习, 开设野战加油站, 铺设野战输油管线, 实施定点和伴随油料保障, 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 提高战时快速保障能力, 以培养更多的适应实战需要的油料保障人才。

4. 着眼持续发展, 优化人才队伍的成长环境。

“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人才、尊重创造, 在全军造成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关于人才建设的提出的要求, 为我们优化油料保障人才队伍的成长环境、发挥人才的最大使用效益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体系, 是油料保障人才队伍稳定的根本保证。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下大功夫组织油料保障人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重要讲话,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奉献军营教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牢记党的嘱托、忠实履行军人使命, 树立革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爱岗敬岗意识, 强化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 自觉服从组织需要, 自觉在油料保障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 在精确保障的油料保障任务中拼搏奉献。二是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实现人尽其才。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有把培养使用好油料保障人才作为第一位的历史责任, 要有识人的慧眼、用人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办法, 知人善用, 广纳群贤。要把培养人才作为衡量单位建设水平和领导政绩的重要方面, 切实把人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努力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如在干部分配环节上, 要把优秀的油料人才分配到业务岗位, 避免毕业的油料学生一到部队就改行的问题发生。在人才的具体使用上, 要充分发挥其潜能, 尽可能放到最需要的岗位去培育锻炼, 避免人才在使用上的浪费。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实现油料保障人才创新和生机。在人才选拨使用上要不拘一格, 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形成公正用人凝聚人才机制, 使油料保障人才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强化典型激励的育人机制, 重视、培养、宣扬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先进典型, 对获得油料优秀科技成果和对油料科研工作做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 激发官兵的成才动力。对油料保障人才的家属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生活上的困难, 要尽可能给予关照,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油料保障人才能够倾心尽力地扑在油料保障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这些举措, 使油料保障人才队伍相对稳定, 确保我军油料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油料保障有力。

三、结语

油料保障人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油料保障能力。笔者从有效解决油料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战备意识不强、知识结构不完整、实战能力不强、成长机制不完善入手, 通过着眼战时保障、知识结构、战场需求、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提出了强化人才培养的措施, 或可助推油料保障人才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 为全面提高油料保障能力和部队战斗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永华.新时期后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

[2]赵佳海.对物资油料人才建设的思考[J].军用航油, 2010, 2

保障房建设融资靠谱吗? 篇8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利用债券融资来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缺口,也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其一,这次发债融资的目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就是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缺口,最为关键的就是保证融资不挪与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关于特定目的发债融资的资金监管法律还很不健全,债务的监管核查渠道基本上还是空白,地方人大的监督也还处于疲软状态,发债融到的资金到底会用到哪里去,效率如何,还很难控制。而且,这次发改委的通知,还允许“用于当地其他项目的建设”,这个其他项目具体包括哪些,也没有明确界定,这就为融资的监管留下更大的模糊地带和难度。

其二,允许发债融资,实际上是为“继续稳健货币政策”打开了一条口子,融来的资金,无论是用于保障房建设,还是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都必然会以投资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这会导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流通量都大增。在目前CPI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这一方面会现实地增大通胀率。

其三,保障房的性质决定了其建设利润空间是不大的。“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债务终究要归还,如果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有政府信用作担保,那么,其他企业拿什么让群众相信其信用呢?如果债务到期,还不了钱,是被借钱人自认倒霉,还是由政府来兜底?

其四,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投资的债务规模本来就已经很高。现在继续允许发债融资,将使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各级政府也将越来越依赖于发债度日。

长篇分析看下来,我们相信您自己心里已有答案,顺势给自己做一个决定吧!

上一篇:学校文明活动总结下一篇:《狐狸的窗户》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