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8.C

9.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2分),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2分)。

附诗歌赏析:

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2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宋词 翻译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对宋词的研究是从诗歌赏析或文学翻译角度出发,对其阐释或评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随着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逐渐兴起,黄国文教授首先将该理论应用于古诗英译的研究中,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古诗词。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开始在该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理论为工具,对晏殊的《浣溪沙》及其多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与原诗的过程类型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且更好地传达其内容与思想的译文,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二、理论简介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语言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担的功能是无限的。但若将其归纳或抽象为若干个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其功能就是有限的。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胡壮麟,2005:74)。概念功能广义上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部分:逻辑功能主要特征是递归性;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体现。本文主要运用及物性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将该理论进行详述。

及物性被看作一个语义系统,从而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抽象或归纳为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明确指出各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和环境成分。Halliday将人类的经验分成了以下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浣溪沙》原诗及及物性分析

(1)句是存在过程。“一曲新词”和“酒一杯”是存在物。其中,“一曲”和“新”做“词”的修饰语;“一杯”做“酒”的修饰语。(2)句同样是存在过程。“去年天气”和“旧亭台”是存在物。“去年”修饰“天气”;“旧”修饰“亭台”。(3)句表示物质过程。“夕阳西下”中,“夕阳”是动作者,“夕”做“阳”的修饰语,“下”表示动作,“西”表述动作发生的方向,即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几时回”是另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是“太阳”,动作是“回”,“几时”做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4)和(5)句是并列关系。“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表心理过程,感受者是“我”,“花落去”和“燕归来”是现象。同时,“花落去”和“燕归来”又是物理过程,动作者是“花”和“燕”,动作由“落去”和“归来”表示。(6)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我,动作由“独徘徊”表示,“小园香径”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

四、《浣溪沙》五种英译文及及物性分析

关于《浣溪沙》一诗的英译文,我们收集到五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许一译、许二译(许渊冲)、黄译(黄新渠)、铁译(铁冰)、Louisa译代表这五种译文。为了便于比较,下面我们逐句分析这五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先看第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一曲新词酒一杯

从过程类型看,五种译文中只有铁译和Louisa译采用了存在过程,将两个意象作为存在物表现出来,与原文一致。许译先使用filled with体现物质过程,并用隐性的there is体现存在过程;随后又将两个过程都作为物质过程,参与者是I,由compose和drink体现动作。黄译则将该过程视为心理过程,将a new tune作为时间段During a cup of wine 时I感知的现象。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文通过两个存在物体现作者记忆中那次难忘的歌,因此铁译和Louisa译是最忠实的译法,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比其他三人的译文更能表达原诗意境。且原文中不存在环境成分,因此黄译将“酒一杯”译作表时间的环境成分略显不适。

(二)去年天气旧亭台

以上五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文存在过程不一致。许一译用属性last years和as fine体现亭子和天气仍与去年一样;黄译和Louisa译用the same分别体现同样的天气和亭子,而将此句中的另一种意象作为环境成分体现。许二译和铁译将此句中两意象皆表示前一句的环境成分。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诗句中包蕴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感,天气和亭子为并列关系,因此,许一译文相比其他几个译本与原文更接近,更能体现怀旧感以及糅合在其中的深婉伤今之情。

(三)夕阳西下几时回

以上五种译文采用了与原诗句一致的物质过程来体现,其中表示“夕阳西下”的动作分别由环境成分as the sun on decline(许译一)、关系词is(许译二、Louisa译)、动作词sinks(黄译)、修饰词slanting(铁译)体现,另一过程中表示“回”的动作分别由reappear(许译一)、come back(许译二)、return(黄译)、again appear(铁译)、appear(Louisa译)体现。许译先将夕阳西下作为环境成分,后又将其译为关系过程;而黄译采用物质过程与原文在形式上更接近,但该诗句流露出的是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在此将my past glory作为参与者使用似乎与原文在意义上略有差异。相比之下,Louisa译虽然采用了心理过程,与原文的物质过程不同,但却恰好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

原诗句采用了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过程类型,而译文多采用与原诗一致的物质过程。在表达“花落去”的动作时使用了fallen in vain(许译)、have faded away(黄译)、flown in helpless regret(铁译)、pass by(Louisa译)这样一些动词词组,但这些过程都将flower作为动作者,因此体现更多的是花而不是人的无可奈何。而许译采用了行为过程,I作参与者,for the flowers fallen in vain作环境成分表示原因,通过行为词sigh deeply表现作者的无可奈何,与原诗的心理过程相照应,因此,从过程意义上讲,许译更能表达原诗句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

(五)似曾相识燕归来

从过程类型和意义看,以上四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与原句相同的物质过程,其中swallows做动作者,但表示“燕归来”动作的词分别为have come back(黄译)、return(铁译)、come to fly(Louisa译),而在许的译文中,该过程被当作了心理过程的感知现象而体现。在表达“似曾相识”的心理过程时,许译通过动词know体现,黄译将my old friends yesterday作为识别者,铁译则使用Whom as if Ive known作环境成分以体现,Louisa则选择了修饰语acquired。铁译既有I作为感受者感受现象,又留给作者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其译文无论是在类型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原文一致。

(六)小园香径独徘徊

原诗句仅采用物质过程,而在这五种译文中,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过程类型。许译的两个译本过程类型虽不同,但都将I作为关系过程的载体,remain alone作为过程,in fragrant garden path/on the garden path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不同之处在于许二译中增加了loitering的过程,突显了作者“徘徊”的意思;黄译着重描写了小园的香径,却忽略了徘徊的人;相比之下,铁译和Louisa译更体现原诗句中作者想表达的忧伤和哀愁。

五、结语

通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浣溪沙》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视角和依据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对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成分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正确选择及物性过程对于翻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为准确传达词义及词的意境,在选词上译者应参考及物性理论细细斟酌。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红阳.中国语境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6]张威.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2002,(5).

[7]王正鑫.对《渔翁》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2,(8).

[8]刘冰冰.对古诗《春晓》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科教文汇(文化研究),2007,(6).

[9]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J].中国翻译,2006,(5):45-49.

摊破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篇3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③。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②彦辅: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③太鲜明:《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问题】

①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的上阕前两句都用了【 】修辞手法来写桂花的【 】和【 】。(3分,每空1分)

②请分析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①比喻、颜色、叶子(3分,每空1分,如果学生进一步答出“颜色金黄”和“叶子碧绿、茂密、繁多”也可。)

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4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2分)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②比喻。(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赏析: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与“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这样,“万顷风涛不记苏”,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苏”,似宜作苏醒解。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 炊烟短文阅读答案

★ 奇迹短文阅读答案

★ 《鼓励》阅读短文答案

★ 鸟阅读短文答案

★ 炫耀阅读短文及答案

★ 报告夫人

★ 邓稼先阅读答案

★ 激励短文:为什么不再来一次

★ 圆明园残简阅读训练及答案

《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5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女嫁三日送食曰“`”,此处指馈赠饭食。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15.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解析:C.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语,特指馈赠饭食。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阅读训练答案 篇6

(一)老槐树

1.笔直 巨大 茂密 绿色 和蔼 快乐

2.慈祥 茂密

3.粗壮 和蔼

4.(1)那巨大的树冠向四面伸展,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2)它那灰褐色、笔直的树干,高高地伸向天空,快要超过三层楼的楼顶了。

(3)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也合抱不过来。

5.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

(二)小青蛙

1.轻轻 移动 透亮 机智

2.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像两颗晶莹透明的玻璃球,鼓得高高的,一眨一眨的,可机灵了。碧绿的身体布满了深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在发脾气,一鼓一鼓的。

特点:眼睛大大的、身体碧绿、肚子是白色的而且还很大。

3.因为青蛙捉害虫。少一只青蛙,就有上万只害虫逃掉,庄稼的损失会很大。

4.我便决定把小青蛙放了。从今以后,我要保护青蛙,善待所有人类的朋友。

5.略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和平

(一)一个苹果

1.(1)A (2)A

2.激烈地(争论) 微妙的(变化)

顽强地(拼搏) 刻苦地(钻研)

3.不重复。“幸福”是“我”为生活在这充满友爱的集体中而感到幸福。“骄傲”是“我”为身边这些危难之时不怕牺牲自己、首先想到他人的战友而骄傲。

(二)和平鸽

1.动人 驯养 请求 惊奇

2.一只洁白的和平鸽

3.(1)返回巢穴。

(2)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4.竹竿上的白布被他换成了象征复仇火焰的红布。

5.第一层:留辛驯养了一群白鸽。

第二层:徳寇杀害了留辛,并扫射鸽群。

第三层:应留辛的爷爷的请求,毕加索画了一只白鸽。

五年级阅读主题:童年趣事

(一)播种希望

1.高高 哞哞 清脆

2.(1)脊背向前弯曲。

(2)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3.(1)补充说明 (2)补充说明 (3)转折

4.怕“我”失望,想在“我”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并让“我”感受成功。

5.表面上“我”收获了一个大西瓜,实际上“我”还收获了自己成功的事业、乐天的性情和幸福的生活。

(二)童年趣事

1.zhān qiāo

2.(1)口水流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

(2)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3.普通 索然无味

4.时间 家乡的歪脖子大枣树

5.春天:用弹弓打马蜂窝被蜇。

夏天:用“面筋”捉知了,用小铁铲挖“知了猴”。

秋天:打枣,吃枣糕。

冬天:掏鸟窝,吃鸟肉。

六年级阅读主题:艺术追求

(一)摔琴

1.而来 虚席 如痴 袅袅 震惊 悠然

2.有名 绝妙 宝贵 惊讶

3.(1)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听戏曲、音乐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2)安闲、闲适的样子。

4.“余音袅袅”一词写出了观众都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人们正在享受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这件“宝贝乐器”却只有一元六角五分。

5.(1)看五千元的小提琴 欣赏演奏者的技艺

(2)演奏的技艺 欣赏演奏者的技艺

6.观众可能会说:“这么昂贵的琴摔坏了,多可惜啊!”

7.示例:一个好的演奏家,靠的不是昂贵的乐器,而是他的演奏技艺。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学着看他所掌握的本领。

(二)伯牙学琴

1.①A ②B

2.为了让伯牙从大自然中感受真正的音乐。

3.是大自然中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

4.大自然的清声鸟语。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7

评分意见:景物全1分,适当合理想象,语言优美1分。

7.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评分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苛求字字对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13-22题。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3.上阕中, ▲ 和 ▲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2分)

14.“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3.烟(淡烟)、柳(疏柳)《浣溪沙 苏轼》阅读答案

孙光宪《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8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阅读题

⑴有人认为“望”字颇有韵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⑵“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⑶“目送”两句运用了两对叠音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4. 词的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5.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请找出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并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参考答案

⑴“望”字实际是这首送别诗的诗眼(1分),后面所写的是伫立“远望”的具体内容的描写(1分);“望”字也表示作者久久注视着友人船只,显示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1分)

⑵本句运用借景抒情(或“景中含情”“融情于景”)的方法(1分),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的景象。(1分)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1分),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1分)

⑶运用叠音词,既写出空间的旷远、迷茫(1分),又承载了词人的缠绵悱恻之情(1分)。音节和谐动听(1分)。

4.①首句写蓼花盛开,清风徐徐,橘柚散发扑鼻芳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令人喜悦的深秋画面。(2分)②点明离别的时节、地点;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通过描写喜景(江边的美景给人带来享受),衬托出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却要送客)。(3分)

5.“孤”(2分)词人写帆影之孤,凸显离人行旅之孤,寄托了词人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4分)(答其他字眼,若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赏析:

孙光宪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之情。

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此词在抒情上,采用的是递增法,层层深化,愈转愈深。过片两句惜别留恋之情达到高潮。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确是风流千古的名词。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遥与“蓼岸风多橘柚香”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笔触又饱含深情。整首词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充满诗情画意,堪称佳作。

上片:

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蓼”:读作liǎo,是一种草本植物,能开出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蓼岸:这里指蓼花盛开江岸。在西方国家蓼花的话语是依赖,在这首东方送别诗中出现蓼花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鸣呢?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江两岸,蓼花盛开,桔柚飘香。很明显这句描写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凭着经验,我们知道这里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比如我们学过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揉,随风漫舞;如今返回故乡,雪花纷飞,凄清阴郁。用杨柳依依的阳春来反面衬托展示在征战过程中经受的磨难。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句:“江边一望楚天长”描写了美好的景物之后,立刻转入凄苦的境界,诗人站立在江边,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仅仅一望那辽阔的“楚天”,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马上就要远行了。大家会想到刘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为古时候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一望”二字,非常传神,突出了诗人突然而至的离愁。我们在送别亲友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在走进站台的前一刻还有欢声笑语,而当那熟悉的.背影消失于站台,一股难以抑制的惆怅便用上心头,正所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烟际闪孤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第一课我们学过的刘长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以上是词的上片。

下片:

前两句:“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者两句对仗工整,堪称佳句。“征鸿”:就是远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离别远去的亲人。同时,在古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所以“征鸿”、“鸿雁”长出现在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当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这里照应上片中的“烟际”。亲人乘船远去,诗人独立江边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挚。不仅目光随着孤舟远去,连诗人的心也随着亲人远去了:“思随流水去茫茫”。“水”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思念与愁苦,象征阻隔,象征青春易逝,年华易老。

《小说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9

2.(1)“我”用种种借口“抢劫”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钱。(2)暗示反动统治之所以能维持,正是因为人们不反抗。

3.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有权者利用劳动人民的善良、软弱为所欲为的现实,揭露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罪恶。

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 篇10

A.“行尽潇湘到洞庭”,作者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白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双尾而明足见作者观察入微。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写出了深夜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凉”字既夜之凉也略含心境之凉。

2.整首词在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三种)(6分)

参考答案

1.CE(C项观察角度从远处俯视变成了近观;E项心境之凉理解错误。)

浣溪沙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1

(2) 以身作则 (或“身正令行”)

【示例】 我认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提高个人内在修养,从而远离他人无谓的抱怨和指责。同时,它还能增强个人行事的外在影响力,以最小的阻力达成影响他人的目标。

2. (1) 显示隐者生活之乐。

(2) 同意前者。理由要点:讲丈人自己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没有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

同意后者。理由要点: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有实际作用的政治理论。

3. (1) 管仲是仁人,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有功于民。但他生活奢侈,行事多有僭越,违背了礼制。

(2) 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生活安康。可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4. (1)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温而厉”指孔子个性中既有温和的一面,也有严肃的一面。孔子在生活上与人平等相待,待人温和有加、谦恭有礼。如在“侍坐问志”时,孔子与众学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平易近人。但孔子对人性卑劣、道德缺失等情况又常不假辞色,予以严厉批评。如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一事,孔子深恶痛绝,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对于外交应对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 有教无类。

【示例】 我赞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虽然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等。但人人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6. (1)传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而不进行创造。

(2) 对待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主张。

【示例1】 孔子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示例2】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7. (1) 赞同孔子的观点。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2) “中庸”不等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指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而“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调和与协作。

8. (1) 以人废言 (或“因人废言”“群而不党”)

(2) 君子应爱憎分明,憎恶、反对任何不合道义、礼仪的人或事;君子待人行事应客观公正,举人察言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应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善于团结人而不营私结党。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9. (1) 反对战争 (或“讳言战争”)重视战争

(2) 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迷信、依赖武力而不重视教化,势必引发局势动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坚决反对战争,对统治者讳言军事之术。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充分重视军事之术。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孔子没有了解军事之术具有阻止战争、保障和平的作用,孙子没有阐明和平是军事之术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两者各有偏颇。只有两者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辩证、科学的军事观。

10.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或“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孔子认为,和谐的亲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礼仪规范的基础,亲情毁弃,则道德、礼仪不存。因此,虽然父亲偷羊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但为了更好地维系作为道德、法律根基的亲情,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惩罚罪恶,不能付出泯灭亲情、沦丧良心的代价。但是,过分倚恃亲情、人情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会破毁法律、规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孔子的直道观还没有在情、理、法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11. (1) 以法治国(或“法治”)以德治国(或“德治”)

(2) 儒家学说认为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2. (1) 纲:粗大的绳索,此处作动词,意为“使用粗绳”。

宿:栖宿,此处作名词,指栖宿的禽鸟。

(2) 孔子问人不问马体现他重人贱畜;不用粗绳捕鱼、不射杀栖宿的禽鸟,体现他着眼于人类长期、持续地使用渔猎资源,从这两方面可看出孔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丰子恺则爱人及物,希望世人关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被我们垂钓的鱼儿。丰子恺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时代,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1)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或“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 【示例】 我同意子贡对“徼以为知者”的批评。剽窃他人见解而自作聪明的做法,损人害己,既不利于见解的正确传播,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实生活中经常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事件,其实就是这种“徼以为知”行为的具体化。这种做法违背了学术道德,妨害了知识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理应遭到大家的唾弃。

14.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示例】 上述理解不正确。“安贫乐道”的本意是安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安贫”指的是人生可以经得起贫穷、艰辛的考验,处于贫困的境地不怨天尤人、不颓废、不消沉,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指安于贫困的现状。“乐道”则在于以坚守理想为乐,能在“人不堪其忧”的艰难生活境况中“不改其乐”,坚持自己的追求,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安贫乐道”不但没有一丝不思进取的含义,相反,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取。

15. (1) 等级制度 (或“尊卑秩序”)。

(2) 【示例1】 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各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中队的工作发展计划下一篇: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